首页 > 文章中心 >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云计算的简单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范文第1篇

说到数据存储。最先想到的一定是PC上的硬盘,因为在PC上数据基本都存储在这块磁盘中,对于其数据保存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对于企业用户来说,服务器数据的存储相对更加重要,有些甚至决定着企业的命运。提及到这,随着企业网络应用中数据不断增加,网络存储技术的概念也随之出现。

DAS、NAS和SAN三种存储究竟是什么?

首先,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外挂存储)是存储方式的一种方案。这种存储方案的服务器结构如同PC机架构,外部数据存储设备(如磁盘阵列、光盘机、磁带机等)都直接挂接在服务器内部总线上,数据存储设备是整个服务器结构的一部分,同样服务器也担负着整个网络的数据存储职责。DAS这种直连方式,能够解决单台服务器的存储空间扩展、高性能传输需求,并且单台外置存储系统的容量,已经从不到1TB,发展到了2TB,随着大容量硬盘的推出,单台外置存储系统容量还会上升。此外,DAS还可以构成基于磁盘阵列的双机高可用系统,满足数据存储对高可用的要求。

其次,NAS(NetworkAttached Storage,网络附加存储)全面改进了以前低效的DAS存储方式,它是采用独立于PC服务器,单独为网络数据存储而开发的一种文件服务器。NAS服务器中集中连接了所有的网络数据存储设备(如各种磁盘阵列、磁带、光盘机等),存储容量可以较好地扩展,同时由于这种网络存储方式是NAS服务器独立承担的,所以,对原来的网络服务器性能基本上没什么影响,以确保整个网络性能不受影响。它提供了一个简单、高性价比、高可用性、高扩展性和低总拥有成本的网络存储解决方案。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域网络)不是把所有的存储设备集中安装在一个专门的NAS服务器中,而是将这些存储设备单独通过光纤交换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光纤通道的网络,然后这个网络再与企业现有局域网进行连接,在这种方案中,起着核心作用的当然就是光纤交换机了,它的支撑技术就是光纤通道协议,这是ANSI为网络和通道I/O接口建立的一个标准集成,支持HIPPi,IPI,SCSI,IP,ATM等多种高级协议。在SAN中,数据以集中的方式进行存储,加强了数据的可管理性,同时适应于多操作系统下的数据共享同一存储池,降低了总拥有成本。

何为虚拟存储和云存储

了解到存储基本方式后,你会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级产品中很多技术和产品都是围绕着这几个来展开的。如今最热门的莫过于虚拟化和云的技术概念,而存储上也很好的将这两个概念分别应用。

在技术层面上,很难具体把虚拟存储透彻的详解。但是,从通俗定义的角度上来说,虚拟存储就是将存储系统进行虚拟化。其实虚拟化技术并不是一件很新的技术,它的发展,应该说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最早是始于70年代。由于当时存储容量,特别是内存容量成本非常高、容量也很小,对于大型应用程序或多程序应用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了克服这样的限制。人们就采用了虚拟存储技术。

既然虚拟存储技术由来已久,那如何理解如今热门虚拟存储应用?从概念上比较通俗的理解,就是把多个硬盘、RAID通过一定手段集中管理起来,所有的存储模块在一个存储池中得到统一管理,这种可以将多种、多个存储设备统一管理起来,为使用者提供大容量、高数据传输性能的存储系统,就称之为虚拟存储。

此外,虚拟存储技术还可以通过管理软件,为网络系统提供一些其它有用功能,如简化服务器的远程镜像、Snapshot等应用。

云存储是受云计算影响的。

而谈及到云存储,受到云计算的影响,随着数据中心对云应用与需求增长,云计算数据中心落地也就产生了云存储。云存储应用的最新热潮是主存储的服务,最明显的应用范围是SAN和NAS。在这两种环境中,本地存储在主存储中扮演了云存储缓存的角色。随着数据的更新,其被复制到云中,这就类似于传统系统中快照复制的方式。数据的记录只在云副本中保存。这样使得应用或用户转向云存储区域,数据则复制回缓存由用户读取。

可能这还不够直观简单,可以说云存储是在云计算概念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技术或者服务,云计算是将分布式处理、并行处理、网络计算相互结合,通过网络将计算机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由多部服务器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结果交回给用户。而云存储则是将网络中各类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云存储主要是由4层组成:包括存储层、基础管理层、应用接口层、访问层。

存储层是云存储最基础的部分。各个存储设备通过各种网络设备联系在一起,存储设备可以是FC光纤通道存储设备,可以是NAS和iSCSI等IP存储设备,或是SCSI或SAS等DAS存储设备。存储设备之上是一个统一存储设备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存储设备的逻辑虚拟化管理、多链路冗余管理,以及硬件设备的状态监控和故障维护。

基础管理层是云存储最核心的部分,也是云存储中最难以实现的部分。基础管理层通过集群、分布式文件系统和网格计算等技术,实现云存储中多个存储设备之间的协同工作,使多个的存储设备可以对外提供同一种服务,并提供更大更强更好的数据访问性能。

应用接口层:不同的云存储运营单位可以根据实际业务类型。开发不同的应用服务接口,提供不同的应用服务。比如视频监控应用平台、IPTV和视频点播应用平台、网络硬盘引用平台,远程数据备份应用平台等。

访问层:任何一个授权用户都可以通过标准的公用应用接口来登录云存储系统,享受云存储服务。云存储运营单位不同,云存储提供的访问类型和访问手段也不同。

重复数据删除与归档技术

存储最终的目的是有效利用数据,更好服务于业务发展。正是这种理念下,不论是虚拟存储还是云存储,都需要结合很好的数据应用技术,有效的处理数据使其可以达到满足企业用户要求的效果。而存储上最大的工作是需要后期的备份,如今随着数据量呈现爆炸式增长,数据重复的几率不断扩大,简单的存和储的含义,不是把数据放在角落里就高枕无忧。更重 要的是,通过这些数据,进一步产生价值,提升企业业务能力,增加效益。

重复数据删除(Data Deduplication)就是一种数据缩减技术,旨在减少存储系统中使用的存储容量。依据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可分成两种:其一是在线处理(in-line),这一方式中,数据在读进来之后,当存到磁盘之前就已经进行了重复数据删除:其二是后处理(Post-Process-rng),采用这一方式的话,数据在存到磁盘上后才会进行重复数据删除,在存到磁盘前,数据没有减少。

这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ln―lie的优势是节省了磁盘空间,同时重复数据删除一步到位,特别简单。但缺点是对CPU的损耗非常大,会占用大量CPU资源,导致性能下降。相比之下,Post-Processinq对CPU的占用会小很多,但缺陷在于重复数据删除的环节会比较复杂。

然而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造成了数据方面诸多话题更容易引起共鸣。现在所说的存储,并非是简单的存和储的含义,而是涉及到备份、数据归档、数据保护、数据挖掘等等。那么在这些存储范围之中,数据归档是谈论最多的技术。

如何理解数据归档。

存储网络工业协会(SNIA)对于数据归档是这样解释:是指数据集合的一致性拷贝,通常用以长期持久地保存事务或者应用状态记录。一般情况下,数据归档通常用以审计和分析的目的,而不是用于应用恢复的目的。

而比较简单的理解,通过备份概念很形象说明,数据归档与备份都是数据存储的应用形式,只是应用目的不同。

备份是对数据进行复制,是为了确保在出现数据丢失或系统灾难时将复制的数据恢复回来。根据备份的解释再来看数据归档就很好理解了。数据归档是针对海量数据的应用,是对数据进行有计划的迁移。当数据停止改变或不被频繁使用时,通过数据归档把它们转移到别的地方,让出主存储空间,并且使之处于日常的备份窗口之外,既节约了空间,又提升了备份的效率。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科学;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53-02

小学科学课要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就需要进行“云”教学实践,依托数字课堂,不断实践,不停思考,在信息化环境下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改进、实验模拟和操作、数据收集与处理,积极开展课堂观察与反馈,积累一些可行的做法,总结出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般教学策略。

一、设计并改进信息化实验——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化的科学课已经实现实验设计的无纸化。在计算机里画好实验方案,大家讨论,进行改进,再动手试一试。这样付诸实践,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简图表述出来,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在电子屏幕上展示优秀学生的设计方案,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简单电路》时,设计了一个包涵“电池、小电珠、电线、开关……”的资源库,要求学生用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1个电池盒与1节干电池、4根导线连接电路。在计算机客户端上呈现各种器材,引导学生点击小鼠标,画出各种可能的连接方法,让学生不断进行各种尝试。学生只要点击接线柱,把导线、小灯座、小灯泡、电池等材料不断加以组合,就能组成各种各样的电路设计方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表达想法,学生或正确或错误的想法都能及时呈现(见图1),利用AI程序来自动加以判断,展现了计算机的人机交互的特性。在师生讨论时,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学系统,把一组组优秀的设计方案展现在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让学生领略其他同学的精巧设计,有效实现了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改进。

通过简单的实例可以发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完全可以改革传统的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转变成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改进过程。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整合促使教学更加智能高效。

二、模拟并操作网络化实验——使模糊变清晰

小学科学很多实验在传统的教学设施下面是没法开展观察的,这就有必要开展计算机“模拟实验”,把一些学生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现象,用形象化手段呈现。这样就能更贴近学生的思维,有效解决小学生无法直接观察的难题,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笔者在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压缩空气》时,学生利用教师建立的在“云”端的“针筒里空气分子运动”的资料网页(见图2)进行探究。学生很形象地了解了气体分子被压缩的动态过程,通过模拟,发现肉眼看不到的现象,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建立在云端的知识,具有非常大的普适性,教师要尽可能把这些知识整理成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动画,这样的云才更受学生的喜欢。当然,网络模拟不是要替代传统实验,而是要加深学生对科学概念更加深入的理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基于“云”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动手操作,突破传统实验室无法进行模拟实验的缺点,建构学生的科学概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云”教学是科学教学的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要努力实践“云环境”的科学教学,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走向深入。

三、收集并处理信息化数据——化腐朽为神奇

在科学课堂上,经常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收集,而以往收集的方式主要是用记录单汇总的形式实现,统计极不方便。我们应该重视信息化的数据收集,以便于数据的整理,为统计图的建立奠定基础。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我们将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向理性分析的方向发展,更凸显科学教学的本质。

如2009年科学年会优质课《土电话——声音的减弱》,学生使用声级计采集了大量数据,把这些数据录入“云”端,在云端上直接生成统计图,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发现其中所蕴涵的科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显然,数据的价值就在于统计结果所表达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得出有意义的科学知识。而如果缺失了统计图,我们将很难从中发现规律。这些,我们采用教育技术的手段,将有效促进科学教学的开展,引领学生深入思考,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

章鼎儿老师说,信息化将是未来小学科学的一大特征。在本课中,我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基于“云”的数据计算,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让我们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数据的分析而不是数据的整理上,加深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本课的教学进程是基于“云”计算的,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深入融合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观察并反馈信息化教学——变反馈为鼓励

科学课提倡贴着学生的思维教。路培琦老师认为:“我们不要粗暴地干预学生的假设,应当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电子教学系统,远程查看学生的课堂学习进程,静悄悄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让课堂观察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师无时无刻不在观察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反馈。当然,这种观察,是以得到学生同意、不干扰学生思维为前提的。通过远程观察高效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在反馈时,更有针对性,言之凿凿。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基于“云计算”的学生练习和分析系统,学生随机抽取科学题目远程作答,在云端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根据统计结果,把在观察过程中获取的“证据”展示给大家,学生就能够对自己的典型“错误”有比较大的认同感了。对于学习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入理解,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

信息化反馈是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的深度融合,是对传统教学反馈的有效改进,符合教学规律,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深度融合的前景非常光明,在科学课上运用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云”的环境下展开教学,将有效促进科学课教学形式的转变,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分析、观察反馈等环节,都促进了科学课教学效率的提高。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引领科学课更加接近现代科学理论研究的前沿,将有效促进科学课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郁波等.科学(教科版小学全册教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范文第3篇

不,其实它可以变得很简单

今天,华为正在把云分解为一块块“积木”

让企业用便捷的方法“拼”出不同的云

在云计算概念提出之后,对云保持观望态度的企业仍不在少数。在云与企业之间,似乎还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撇去泡沫,云的本质不过是支撑企业业务实现的IT系统。作为一个IT系统,云的优势是可以大幅降低IT成本、提升IT效率,这种优势主要依赖于虚拟化、分布式计算、弹性网络等技术对计算、存储、网络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但与此同时,云也彻底改变了20年来企业所熟悉的IT基础架构,计算、存储、网络资源需要以全新的方式进行整合,再以全新的方式进行管理才能被企业所用,然而部署与管理云系统的复杂度却足以吓到企业的CIO。

如何越过这道鸿沟,让CIO不再对云束手无策,让企业真正用上云、用好云?在“2012华为云计算大会”(HCC2012)上,企业用户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大道至简

在使用云之前,困住企业CIO的问题有很多:如何构建一个云环境,如何让计算、存储、网络资源以最合理的方式配套并满足业务需求,如何确保系统安全运行,如何对云中的物理设备及虚拟设备进行管理……如果把这些问题都留给CIO自己去解决,恐怕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不对云望而却步。

IT进化的趋势是不断降低复杂度,让企业更简单地获取IT资源,更敏捷地适应企业业务的不断变化和需要。云,同样不应是复杂而难以掌控的IT系统,它应当以简单、易用的方式交付给用户,并被用户所管理。从年初开始,IBM、HP等企业便相继抛出了“简化云”的理念,业内也有一些厂商提出过“简化云部署”、“简化云服务”、“简化云管理”,“简化云存储”的口号,但是如何将各种企业所需要的云系统化繁为简,目前业内提出的有效方案还并不多。

在近日于上海召开的“HCC2012”上,记者发现,华为正在用“大道至简”的思路改变云:将企业业务所需要的各种云资源——计算、存储、网络设施等以最简单的方式交付,企业只需把业务加载到华为的系统之上就可以便捷地使用云和管理云;将对云的简化贯穿到企业云应用的各种场景,从大型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到企业私有云,从大中型企业的桌面云到企业分支机构的云接入,华为都有相应的方案能够让企业与云以简单的方式接轨。

华为认为,云计算之所以大行其道,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企业希望简化IT的基本诉求。但与此同时,云计算也推动了IT与CT的融合,让企业IT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更加复杂,未来新一代企业IT必将呈现出更强烈的“精简”需求。“云计算正在驱动企业IT变革,让企业IT在组织中的业务角色和成本模式被重新定义。”在华为企业业务集团CEO徐文伟看来,借助对ICT融合的深度理解,帮助企业对IT系统进行整合与简化,让企业聚焦主营业务,正是华为的使命。

将云“积木”化

把复杂的东西变简单,向来不是容易的事。云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往往涉及海量计算、存储和网络设备以及各种配套的基础设施。可以想象,如果用传统的思路去构建云系统,如何让大量的彼此独立的计算、存储、网络设备以及各种基础设施高效协同工作,如何管理好每一个设备,实现业务故障的快速定位、排查,无疑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云的简化源自计算、存储、网络的深度融合,以预集成、预验证、统一管理为特点的融合架构,将会成为云系统基础架构的新特点。在HCC2012上,华为推出的下一代云计算平台产品——FusionCube深度融合一体机,恰恰暗合这一趋势。FusionCube是华为为云设计的一个软硬件深度融合的平台,它由三大部分构成:将计算、存储、网络进行垂直整合的融合架构硬件平台;能够实现一体化管理,自动化部署和高效运维等功能的软件平台;针对融合架构设计的分布式块存储引擎。FusionCube本身就能构成一朵云,同时它也能变为一个“云分子”,与其他FusionCube组合构建出大规模的云平台,甚至实现云的无限扩展。

云的一个核心价值是让IT资源按需扩展,如何让IT基础架构具备足够的“弹性”以支持这种扩展,一直是业界探讨的课题。华为IT云计算产品线副总裁任志鹏告诉记者, FusionCube正是为了实现华为云的弹性而设计的。“华为不仅要让IT基础设施具有弹性伸缩的能力,还要让应用也随着硬件平台具有更高的自由伸缩能力”,所以FusionCube所关注的并不仅是硬件架构的融合和可扩展性,软硬深度融合能让云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吗?

传统的IT架构大多是基于一台或几台机器设计、扩展而来的,而华为的云计算平台则是基于互联网平台,且采用了全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开放式设计。华为已经把云架构变成了“积木”化的架构,让企业得以像搭积木一样搭建云环境。

尽管亚马逊、谷歌的云实践非常成功,但当人们想将其云业务照搬过来时,却发现它们的数据中心是难以复制的。基于传统架构设计的云化数据中心,在管理上的复杂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计。让所有希望借助云改善业务系统的企业,都具备像亚马逊、谷歌那样的运维能力,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在FusionCube这样的一体化云平台出现后,云业务难以复制的局面将改观。

“以华为FusionCube为代表的融合云计算平台,融服务器、存储、网络于一体,具有非常好的扩展性和管理性,可以实现大规模、海量复制,能够为众多ISV提供支撑。”任志鹏表示,想要打造弹性、易于复制的云平台,FusionCube这类融合云计算平台将成为必不可少的元素。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范文第4篇

互联网客户在变,传统客户也在变。除了核心业务,互联网公司一直在尝试与开拓。对于他们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戴尔大中华区企业解决方案总经理曹志平亲历了这几年企业级市场的翻云覆雨。

最近,戴尔与中国的私有云方案企业合作,帮助一家中国大型电动汽车生产厂的充电桩项目,开发和部署云平台。充电桩数据在这个云平台上得到集中式管理,并通过大数据分析,为车企未来的充电站设置提供决策依据。

在这些企业级项目的竞标、落地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企业级市场的复杂性。“虽然你可以找出很多共性的客户需求,但每个客户都有很多差异化的业务需求,这就要考验你对客户的理解程度,你的端到端方案是否能在细节上满足客户的要求。”曹志平说,“我们会认真研究这些数据,与客户沟通,为产品做好定位”。

以生意结果为导向落地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戴尔中国的企业级业务增长近30%,生意体量已占其亚太区企业业务的50%左右,并占到全球业务的十几个百分点。

几年前,《海底捞你学不会》一书曾风靡一时,曹志平认为,虽然戴尔供应链和运营体系是一般企业短期内学不会的,但这并不是戴尔中国实现高增长的全部。戴尔中国不会照搬全球业务的策略,也是其取得良好业绩的经验之一。

对于跨国公司的中国领导者来讲,最简单的做法是,总部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但整个戴尔大中国区的领导层都认为,我们还要以生意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取悦总部为导向。”曹志平说。

两三年前,曹志平就戴尔企业级产品针对中国市场的定制化问题与总部进行沟通,一开始碰到了很多阻力。作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企业,总部产品部门会反问:中国有什么特别之出处?资源有限为什么要为中国专门调配资源做定制产品?

于是,曹志平将中国市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因为无法针对中国市场做产品微调而丧失的机会向总部说明。“我们还把这些机会通过财务模型展示出来,让总部了解起影响有多大。”曹志平说。同时,他也向总部咨询,定制所需要做的调整和投入。经过分析,定制的回报甚至高于正常的业务,全球产品部门最终被说服了。

这之后诞生了龙系列服务器和存储产品SC4020。这些产品大都根据中国互联网企业的需求,调整了设计中过剩的功能,使产品更具性价比。

“产品定制化,表面上看,是价格的竞争,但更深层次的竞争,是产品设计能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曹志平补充说。

在中国市场,竞争已相当激烈。如果在国外大部分国家,主要是惠普和戴尔的竞争,那么在国内,还有华为、浪潮、曙光,一些ISV也进入服务器市场。“我们会理性地去充分利用产品的本土化和优化来提升产品的综合性价比,而不简单杀价去赢取竞争。”曹志平说。

除了有适应本地的战略外,也要有高效的业务流程,毕竟作为一家跨国企业,戴尔在中国的资源在某些方面并不占优,需要强调高效。“我们经常探讨,有多少流程可以简化,让我们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

最典型的是价格审批流程。按照传统流程,有时甚至需要一周。但在一些情况下,中国大型互联网企业可能要求48小时甚至24小时给予回复。戴尔为此建立了“绿色通道”,它能保证戴尔中国领导层第一时间了解项目状况,也能与公司审批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及时沟通。通过这些方式,价格批复速度基本上没有影响过重大项目的投标。

戴尔还成立了DSS团队,在标准服务器供应链管理模式之上,通过适度甚至高度定制,为大型数据中心和互联网大中型客户提供适合的产品。他们会早期介入互联网企业的应用开发流程中,充分理解客户的某些算法,帮助客户调整和优化,让硬件更好地发挥软件的优势,设计性价比更优的方案。

从未有过的生态结盟

“任意云”是戴尔在生态合作上的新尝试――搭建一个平台,类似云计算超市,客户可以在其中选择不同类型的云和云计算厂商。

“正因为看到中国客户需求的复杂度,不同区域对云计算的接受或理解度上的巨大差异,在多样化的中国市场上,这样的定位会更有机会。”曹志平说。

戴尔已与贵州翼云,金山云以及OpenStack领域的UnitedStack(有云)合作。它们就像大平台里的一块块积木,都是任意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戴尔与这些云计算生态伙伴的合作模式并不相同。在与翼云的合作中,采取共同投资、联合打造云平台的方式;与金山云和有云的合作,各自都有分工,双方一起商定具体的合作范围。

以有云为例,戴尔会早期介入有云的云平台设计中,让有云能充分利用戴尔的硬件资源,并使其更流畅地运转。双方还有联合客户的覆盖、部署和售后服务。相对来说,有云还是一家初创企业,而戴尔在中国有近3000人的销售团队和4000多家的自有售后服务网点。发挥戴尔的销售和服务体系力量,也发挥有云在OpenStack技术上的研发特长,会让合作更有效。

除了云计算基础设施层面的合作,在SaaS应用层面,戴尔也选择了一家伙伴合作进行摸索尝试,目标是从底部继续向上提升。他们会根据效果和市场上客户的具体需求,再决定下一步的投资计划。

在云计算之外,大数据正迅速崛起。大数据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生态链也很长。目前,真正对大数据应用有实质性进展的公司往往还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相对来说,国内客户兴趣大,但采取实质行动的还不多。

在为企业落地大数据项目的过程中,曹志平认识到,供应商更擅长的是软硬件或整体方案的交付,而最懂公司业务的还是公司本身。怎么样让这个方案与自身业务结合,开发什么样的软件,用什么样的算法,怎么收集公司现有的运行数据,怎么甄别有价值的数据,建立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对业务进行评判,每家公司一定要参与其中。

针对大数据,戴尔已聘任了一些架构师,他们不是传统硬件背景,而是软件和行业出身。戴尔也选择了一些试点客户,如汽车和精准医疗企业,联合开发定制,摸索这项业务较好的路径。

云计算的简单理解范文第5篇

摘 要:以《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为例,从师生教学困惑、归因分析、策略探讨等几个方面阐述核心素养视阈下化学用语的教学改进,提出“化学方程式”单元的认识模型和本单元认识素养形成的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定量计算;教学策略;单元结构化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学化学核心素养是:中学生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以基础化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载体的化学基本观念和思维方法,及由此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相关品格,即中学化学核心素养。

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测评学生是否具备了核心素养:能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认识定量研究对科研生产生活实践的价值;根据物质的质量关系,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一、问题提出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题3,从课题内容上看,无非是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已知和未知,然后列比例计算,似乎没什么难度。可是在近几年的中考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目的得分率较低,这个结果远远超出老师的预期。

二、调查结果

1.教师教授本课的困惑

授课时教师根据化学方程式定量方面的意义,引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列出数学比例式,本以为很简单的一项技能训练,可学生解题时仍然错误百出,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2.学生学习本课的困惑

3.原因分析

本课题在课标中所属的一级主题是“物质的化学变化”,二级主题是“质量守恒定律”,与本课题相关的主要要求有:“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可见,课标试图通过该课题的学习,发展学生以下认识:化学变化的认识从定性上升到定量,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利用物质在“量”的方面存在的必然联系,实现对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体会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不仅丰富了化学反应的内涵,还初步形成“物质的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等基本学科观念。

囿于教对课标、教材内容内涵及学习价值挖掘深度所限,教师对本课题形成了片面的学科理解,片面地把本课定位为初中化学一项重要的计算技能,教学目标确定为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尽快熟练掌握这项技能。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创设体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知识、技能作为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必须通过活动体验、情境创设,建立知识结论和发现过程的联系,建立知识结论和学习者的联系,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的价值观,从而使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作用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4.教学策略探讨

(1)构建“化学方程式”主题的认知模型,进行单元整体结构化设计

王云生老师指出:“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习惯于依照章节顺序设计教学,注重分析教学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忽视知识间内在联系,学生获得的是没有加以结构化的、碎片化的知识,章节复习基于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整合,很难帮助学生理解主题中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难以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学科教学形成了以知识点、重点、考点为中心的‘三点一测’的教学模式,教师工作、学生学习负担重,虽对提高应试成绩有一定效果,但难以全面落实学科素养的培养任务。”

针对“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价值以及师生教与学中存在的困惑,构建“化学方程式”主题的认识模型,力图促进学生定量认识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模型,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学生核心概念(化学方程式)认识素养的形成途径如图3所示。

(2)本课教学设计主要活动流程如表

总之,教师应充分挖掘化学方程式计算中蕴含的学科观念和思想,形成对本课题的学科理解,在帮助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对“物质的变化观”和“化学的价值观”进行渗透和理解,帮助学生体会定量计算的学习价值,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计测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工程与试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