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课的意义

文学课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课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课的意义

文学课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意义

长期以来,世界上许多大学的本科教育一直呈现着专业分化较细、忽视通识教育的现象。为此,上世纪中期前后,世界教育界深刻反思此现象带来的弊病,于今“宽口径,重基础,强通识”的教育的理念,已成为了世界大学本科教育的共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教育部为解决应试教育的弊端,要求大中小学校均要加强素质教育;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的高校特别是一些以某类专业教育为主的院校,在本科教育中过分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教育而忽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弊端也日益突出,因而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通识课程,引起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受到教育部和众多高校的重视。

然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许多高校在非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至今,大学语文的教学虽然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其单层次或单一课程的设置,制约了该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本文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论述该课程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是较有效提高其教学效果的途径,试图为解决该课程在提高教学效果上存在着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种解决方法。

一、大学语文课程单层次开设的现状

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的开设,是指其在绝大多数高等院校中,其课程结构的设置,一般仅仅把之设置为单一的一门《大学语文》课,并且《大学语文》课程在必修课、必选课、公选课等教学层次上的安排不一致。少数高等院校在该门课程的基础上,或增加一门写作课或增加几门鉴赏性质的课。

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课程的门类结构较单一

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其课程的门类结构,一般均由一门《大学语文》构成,有的院校在此基础上增开了一门应用文写作课,或增加几门审美性的课等。[1]并且其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安排,或放在必修课层面、或放在必选课或公选课等的单一层面上。

(二)课程在教学层次上定位较单一或不统一

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对其《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层次的定位较单一或不统一:“将近2/3(62.22%)的高校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只有少数定位为专业基础课(6.67%)。定位为素质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和公共基础选修课的比例分别为23.33%和22.22%。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的原因,会出现两种(或以上)的课程定位。比如某些专业定位为公共基础必修课,而其它专业可能就是公共基础选修课”。[2]

(三)课时较少

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其《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时间,基本上是定在本科一年级的一个学期内,课时一般是每周两个课时,多一些的是每周三个课时,最多的是每周四个课时,但后者较少。“关于课时前后变化情况,2006年的调查显示,5%的学校课时和以前差不多,37%的学校增加,58%的学校减少。开课时间基本上集中在第一学年,一般开设一个学期,学分基本上是2分”。[3]

二、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要能够认识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首先就涉及到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如何定位的认识。长期以来,关于大学语文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应当是什么,业界有着不同的见解,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三类,即“语文论或称工具论”、“语文和文化并重论”、“文化论”。然而经过长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近些年来业界对此有了较普遍的认同:“关于课程的性质,会议认同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的课程定位,其中工具性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通过大学语文课,使学生增加母语方面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对汉语文化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人文修养”。[4]

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决定了该课程要使本科生在中小学语文水平的基础上,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拓宽、拓厚、拓深、拓透”相关的知识结构、能力、修养的水平,也决定了该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入性,因此单层次课程的设置状况是难于使大学语文获得较好教学效果的。

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多、深和课程门类单一以及课时较少使其教与学均浅尝辄止。

以大学语文教材中盛行的“文史+文选”、“主题+文选”、“专题+文选”三种模式的编写体例来看,“文史+文选”模式的教学内容一般是中国古代或中国文学发展史的简编本,其教学内容多是不言而喻的,而“主题+文选”和“专题+文选”模式的教学内容,不论其具体的“主题”或“专题”如何设立、其“文选”选择的标准如何,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也都是较多的。然而较多的教学内容一般只能配给较少的课时,从而导致教师对其教学内容常常只能进行浅尝辄止的讲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所受到启迪较浅和相关的积累、训练较少,对所学内容认知及其练习也常常是浅尝辄止。“课时太少使得许多名篇无法深入透彻讲解,不利于教师完成教学计划。有限的学分限制了学生选修的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只在晚上或周末这些非正常时间上课,严重影响教学效果。[5]

大学本科的学生,有关“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的学习,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已打下一定的基础,以“文史+文选”模式编写体例的《大学语文》教材来看,其教学内容的类型、范围等,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大多已学习过或接触过,尽管中小学的语文课程与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等方面不同,但二者的课程性质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却是大致相同的,其主要区别只是大学语文要提高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的水平,因此大学语文浅尝辄止的教学状况,是难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从当下业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普遍认同的角度来看,衡量大学语文教学效果好的一个基本标准,就是要在这“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拓宽、拓厚、拓深、拓透”学生的知识结构、修养、能力的水平。然而,提高学生的“工具性”方面的能力,是需要使学生在这方面有大量的修养和训练才能实现的;提高学生“人文性”方面的素质,需要深化学生对其认识为基础;提高学生“审美性”方面的素养,则需要加大和加深学生相关方面的积累为底蕴。因此大学语文课程类型结构的设置,仅有单一的一门和较少课时的《大学语文》课,是难于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虽然有的学校在《大学语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门写作课或几门鉴赏性的课程,能够弥补一些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但是其增加的课程或教学内容,从大学语文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来看,是缺乏整体性或者说是支离破碎性的,因此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单层次课程开设的局限性。

2、单层次课程在教学层次上定位不统一,也削弱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任何一个学生要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水平、形成有利于自我生存和发展的价值观、培养出一些良好的生活情趣、以及提高对事物的审美能力等,均需要一个长期努力的过程。从课程设置的教学层次应当符合其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角度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层次上的设置应当是公共通识课或称公共基础课,即《大学语文》在教学层次上应当设置为全校性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但如前所述,当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院校,对其课程的教学层次定位不统一。那些被定位为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大学语文》,一方面,只有部分学生会选修此门课,从而削弱了《大学语文》“通识性”的意义及作用;另一方面,此门课常常会被学生视其为“副科”,只愿投入较少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并且学校在其课时、经费上等方面的投入也会较少,从而影响《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原则、思路

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依据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建构一个多层次的课群,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单层次课程设置带给教学效果方面的局限性。

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是指大学语文课程的门类设置,要依据其课程“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建构一个涉及此三方面课程的课群,并且分别把其课程安排在全校性公共的必修、必选、公选三个教学层次上,达到使学生在这三方面,能够由浅到深、由窄变宽,逐步“拓宽、拓厚、拓深、拓透”相关的知识、修养、能力的结构和水平,从而改变单层次课程的开设的局限性,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如何建构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程,笔者于此提供一种参考思路。

(一)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原则

任何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其课群的建构,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均要有较为合理的原则。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原则应当是:

1、把其课群分为公共的必修、必选、选修三个层次

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的建构,之所以要分为公共的必修、必选、选修三个层次的原因是:其一、学生的学习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学习原理。任何教学或学习要获得好的效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是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理,本科生先上了《大学语文》,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方面知识结构、修养、能力得到加强之后,再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方面的课程,就有利其水平的提高;其二、兼顾各学科专业课以及其它公共性质等课程在总量上的平衡性安排。高校中任何类型课程的数量和课时都有一个总量的控制、并且各类课程之间有一个平衡安排的关系。大学语文课程只是涉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一部分素质的课程,不可能在一个层次或类型的课程中占据太多的课时量,因此其课群应当分为几个层次来设置。

2、围绕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来建构各层次课程的门类是其首要原则

大学语文是提高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水平的课程,因此其多层次的课群的建构,首先就要围绕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各层次课程的门类建构,脱离或超出这三个方面的性质,就会扼杀或混淆其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构好了各层次课程的门类,才能使其课群形成一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支撑的立体的完整有效的体系,为课群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教学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3、对公共的必修、必选、选修三个层次课群中的各种课程,大学语文教研室等直接管理部门,要依据所涉及“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的相关方面,对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等,做出相应的基本要求,并建立课程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价的原则、方法、方案等。三个层次课群的建构,具体的来看会涉及到多种门类的课程,而其中的一些课程,在其它不同的专业、不同的教学目的及其不同的教学对象上,会有不同的要求,其要求并不会完全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因而多层次课群建构后,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等,要依据该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制定出基本性的要求,和课程教学质量的检查、评价的原则、方法、方案,这样才能使之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原则

此原则是指多层次课群建构中的一些课程,可以在符合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及其课群整体性安排思路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置一些课程。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方面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等水平及其兴趣爱好和需要,是不同或不尽相同的。遵循此原则,既能够使所开设的课程获得学生普遍性的认可,又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生在此三方面或某方面学习上的欲求,也使课群设置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结合上,具有较好的平衡性。

5、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因素支持的原则。此原则是指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的建构,要获得与之相关的力量和因素的支持。由于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涉及到学校层面的各学科以及各类公共课程等结构的平衡、和学生的学分和课时的平衡安排,相关教学条件的支撑,以及相关的师资力量的支持等诸多因素,因而仅仅依据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为原则来建构课群是不行的,还必须获得学校领导的理解和支持,以及调动校内甚至校外的师资力量等的参与和支持才可能实现。

(二)大学语文多层次课群建构的思路

大学语文各层次课程的建构,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要有一个正确的建构原则,还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思路。

1、公共必修课层次课程的设置

此层次的课程设置是:仅把《大学语文》设为公共必修课,即每个本科生在入校的第一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或第二学期内都必须上此门课,并且把总课时定于54课时或72课时,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定位于提高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水平。

此层次的课程设置的思路是:保证该门课程的“通识性”,和课程的性质及其教学目的定位明确,以及有必要的课时量的保障。

2、公共必选课层次课程的设置

此层次的课程结构设置:把“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分为三个类型的课程,每个类型的课程依据其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开设出一些课程,例,“工具性”类型的课程,可以开设《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口语表达》等课程;“人文性”类型的课程,可以侧重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角度,开设一些中国古典的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因为业界普遍认可,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传承中华文化的根”的职责),例,可以开设《论语》、《老子》、《史记的文化意义》等;“审美性”类型的课程,可以开设一些专题性的文学、艺术作品鉴赏和美学理论方面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所开设的三种类型的课程中,必须选上其中的一门课,授课时段安排在本科生的第二学年内、或安排从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至第二学年内的一个学期内。每门课的总课时定为36课时。

此层次课程的设置思路是:旨在使学生上了《大学语文》后,能够“拓宽、拓厚、拓深、拓透”学生在“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知识、修养、能力等,从而有效的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兼顾了学生的一些兴趣爱好、需要。

3、公共选修课层次课程的设置

此层次的课程结构设置:可以同样分为“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类型,或仅开设其中一至二个类型,具体如何设置,可以视师资条件、学生的需求等情况综合考虑后开设。此层次的每门的总课时定为36课时,要求学生在所开设类型的课程中,仅需选上其中的一门课,其它的课程,可上可不上。

此层次课程设置的思路是:旨在满足学生在提高了“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知识、修养、能力等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升华或增加其中某一方面水平的兴趣爱好或需要,同时也兼顾学校各门学科等的总课时的平衡关系。例,可以开设《普通话训练》、《硬笔书法》、《(毛笔)书法》等课程。

总之,大学语文课程多层次课群的建构,是当下有效提高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步高,张申平,杨小晶. 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近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育,2007,(3).

[2]佘丹清,张曦微整理. 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3]杨志坚. 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文学课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双语教学;内科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双语教学的内涵

2001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教育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在我国高校中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的定义,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在学校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可以分为3种类型,包括:浸入型双语教学,是指学校使用的一种不是学生在家使用的语言进行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逐渐地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其他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过渡性双语教学,是指学生进入学校后部分或者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成只使用第二种语言进行教学[1]。从我国双语实践出发,双语教学是指除了汉语以外,用一门外语(目前主要是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可见,我国的双语教学环境决定了它属于保持型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对培养本科生的国际化水平、开阔视野、提高专业素质、增强专业竞争力非常有利。广西大学兽医内科学从事双语教学多年,回顾多年教学效果,成绩值得肯定,但也有不足。不管同学们、老师们如何看待双语教学,但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局不会变,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双语教学,临床兽医学不仅兽医内科学、而且其他课程也需要开展双语教学,形成双语课程群,以便师生们今后从事国际化的学习与交流。目前,由于实行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内科学课程,在临床科目中占了20%的比例,是考分占比最高的课程之一。兽医内科学是培养临床兽医的主干课程之一,不仅包含113个疾病的理论知识,也涉及治疗这些疾病的操作方法,在兽医临床专业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2 调查对象和方法

《兽医内科学》课程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在2013年4月下旬,调查对象为修《兽医内科学》课的本科学生,这些学生都是2010级动物医学专业的,其中一班28人,二班26人,三班25人,调查方式是在课后由各班班长协助发放调查问卷并于完成后回收问卷。共收回问卷59份,回收率75%, 其中有效问卷59份,有效率100%。这些学生都正在学习《兽医内科学》,因此他们对调查的回应是建立在对这门课程有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利用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分析。

本调查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调查问卷份数较少,降低了统计的意义;调查面不够广,这些学生都修了《兽医内科学》,说明他们对动物医学专业比较感兴趣,这样调查问卷就不能很好反映其他对动物医学专业可能不感兴趣的学生的真实想法。

3 具体的调查内容及结果

题目 选项 比例/%

1.您现在的英语水平?

A. 四级 42.4

B. 六级 3.4

C. 都没过 54.2

2.您认为在本科生中开展双语课程是否有必要? A. 有必要 37.3

B. 没有必要 50.8

C. 其他(请注明) 11.9

3.您之前是否修过双语课程? A. 是 16.9

B. 否 83.1

4.您认为双语课程有哪些收获? A.提高了学习兴趣 33.9

B.提高了外语水平 67.8

C.掌握了学科前沿知识 10.2

D.开阔了国际视野 15.3

5.您认为本课程适合开展双语教学吗? A.适合(原因) 18.6

B.不适合(原因) 81.4

6. 双语课老师的授课方式是?

A.英语为主,汉语为辅 40.7

B.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22.0

C.英汉结合,不分主次 30.5

D.其他(请注明) 3.4

7. 对目前的双语教学方式评价如何?

A. 很好,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都有较大提高,很有意义 5.0

B. 一般,和汉语知识没有什么区别,感觉很一般 23.7

C. 不好,不能理解,几乎没有提高,感觉意义不大 71.2

8.您认为课堂上外语授课比例多少比较合适?

A.30% 47,5

B.50-80% 20.3

C.100% 16.9

D.没有统一标准 15.3

题目 选项 比例/%

9. 你期望双语课程的授课方式是?

A.英语为主,汉语为辅 10.2

B.汉语为主,英语为辅 52.5

C.英汉结合,不分主次 20.3

D.其他(请注明) 16.9

10.以往双语课的考试方式是?

A.闭卷考试 22.0

B.开卷考试 33.9

C.写论文或心得 23.7

D.其他(请注明) 20.3

11.你对以上考试方式的评价是?

A.很好 18.6

B.一般 45.8

C.不好 22.0

D.其他(请注明) 13.6

12.你认为的哪种考试方式比较合理?

A.外文命题,外文答题 3.4

B.外文命题,中文答题 37.3

C.中文命题,外文答题 11.9

D.外文命题,自由作答 18.6

E.其他(请注明) 28.8

13.您认为双语课程是否会增加学习负担? A.会(原因) 96.6

B.不会(原因) 3.4

14.您认为决定双语教学课程质量和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师资 3.4

B.教材 10.2

C.学生 30.5

D.教学方法和手段 49.2

E.教学环境和条件 16.9

15.教学内容能否与实际紧密联?

A.能 22.0

B.不能 32.2

C.一般 44.0

D.其他(请注明) 3.4

16.能否与学科前沿相结合?

A.能 23.7

B.不能 39.0

C.一般 35.6

D.其他(请注明) 1.7

17.对PPT布局是否满意?

A.很好 20.3

B.一般 57.6

C.不好(原因) 23.7

18.英语口语讲述是否满意?

A.可以练习听力,希望多点 13.6

B.一般 64.4

C.不好(原因) 18.6

D.其他(请注明) 3.4

19.是否需要更多的互动过程?

A.需要,希望多互动 40.7

B.一般 44.0

C.尽量少点(原因) 11.9

D.其他(请注明) 1.7

20.您在课前平时能做到预习吗?

A.每次都预习 1.7

B.完全不预习 15.3

C.根据情况,有时间就预习 79.7

D. 其他(请注明) 3.4

21您在课后对本课程的学习时间投入有多少?

A.从来不看 11.9

B.有时间就看 49.2

C.看情况,想学才学 32.2

D. 其他(请注明) 6.8

22.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和了解,您认为双语教学应该?

A.大力开展 5.0

B.保证质量,稳步增加 42.4

C.严格控制规模 15.3

D.暂不实施 33.9

E.其他(请注明) 3.4

4 调查结果的启示

4.1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4.1.1 有49.2%的学生已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对目前双语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并不是很高,只有5%。尽管如此,他们对学校今后的双语教学仍充满信心和期待,有42.4%的同学希望双语教学能够保证质量,稳步增加。

4.1.2 同学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调查显示只有3.4%的同学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42.4%的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生的英语能力需要加强,所以实行双语教学并非每个学生都可以接受。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词汇与能够顺利接受双语教学的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英语较好的学生能通过双语教学有效提高英语思维能力增加知识含量以及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而对于英语水平中下的学生,双语课程往往会降低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放弃对该课程的学习。甚至调查结果显示,有96.6%的学生认为双语课程增加了学习负担。大部分学生对高校英文学习目的仅是为了能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学生对英文学习兴趣不浓,理解英语的水平有限,其结果自然就会降低专业课程双语学习的效果。

4.1.3 对双语课程认识不足,缺乏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双语课程的课堂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学生课前对课程内容的主动预习和课后复习,对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的人会进行课前预习,80%的人偶尔会预习,15.3%的人从来不进行预习;在对待课后复习的时间投入上,经常进行复习的学生人数也仅占到6.8%。这说明,目前学生的学习习惯仍停留在课堂听讲,还未能够进行课外自主学习、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阶段。众所周知,用外文学习非语言类的专业课程难度显然要超过传统的母语授课方式。因此,没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会对课堂上教师的讲授内容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所以有些同学提议需要在课件上标注在书本上的位置,可见不预习上课的效果是事倍功半。如再不进行课后补缺,最后只是通过背记完成考试,其实并未实际掌握该门专业课程的知识。

4.2 就目前教学方式

授课模式按照课堂上母语与外语运用频率的不同可分为3种:术语引导型,即以中文讲解为主,穿插使用英语术语;交叉渗透型,即根据教学内容,中英文交替使用;完全渗透型,既完全以英语授课,用英文进行课堂提问和作业[4]。虽然制作了全英文课件也采用了全英文教材,但是同学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无法达到掌握专业知识和增强英语能力的双重目标。调查结果显示,10.2%的学生期望授课英语为主,汉语为辅,52.5%期望汉语为主,英语为辅,这门课程从2002年开始双语教学,则选择从术语引导到完全渗透的逐渐深入方式。这说明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英文授课方式,只是由于自身英语能力水平的限制希望能采取循序渐进分阶段的授课模式。而调查显示,有40.7%的同学希望课堂上与老师有更多的互动,甚至有的提议可以增加一些如问答式、讨论式、挑战式、竞赛式等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活动。而且57.6%的同学更希望在课件上用图片图表和视频这些直观的方式来理解专业知识,也有35.6%同学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可以再多加入一些国际前沿的研究进展。

4.3 从教学效果的角度

目前,教学效果的好坏大多数情况都依据于学生们的考试成绩,但对于双语教学,有些同学担心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限制而不能将专业知识很好的表述。所以对于这么课程的考核方式,有33.9%的同学希望开卷考试,23.7%的希望写论文和心得,只有22%的希望闭卷考试,还有20.3%的希望可以采用,开卷,闭卷,半开卷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考试形式,只有3.4%的希望英语命题,英语答题,37.3%的希望英语命题,汉语答题,11.9%的希望中文命题,外语答题,18.6%的希望外文命题,自由作答,28.8%的建议可采用灵活多变的考试形式。同学们建议对于一些比较基础、简单的题目,要求用英文解答;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的问答题,允许用中文回答,而对英语基础好的能用英文回答的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专业知识。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知道同学们是怎样看待本门课程双语教学的,知道了他们的想法,也知道了最应该加强的方面在哪里。从国家发展角度来看,同学们用英语学习的观点态度还需要转变,必须与国家发展目标相一致,作为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不仅要较好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和同学多交流,端正同学们学习观念,树立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的理想。因此,此次调查问卷,将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不断改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李建中,陈渊,张品.多模式、全方位开展双语教学[J].中国轻工教育,2004(03):46-48.

[2] 谢科范,罗险峰.双语教学的调查与统计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4(06):96-98.

[3] 王庆华,李前勇,张德志,等.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兽医内科学教学[J].黑龙江畜牧兽医综合指导版,2012(06):38-39.

文学课的意义范文第3篇

从教学流程的角度来讲,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要着力突出以下环节。

一、课前预学

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建构过程完成的,这一建构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为课堂学习提供知识铺垫、自我尝试建构的课前预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建构水平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重课前预学,首先要转变观念。库伯指出:“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家庭作业会提升小学生的学业表现。”[1]因此,与其让学生课后做大量重复、低效的语文练习,不如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课余时间,进行为下一课学习所做的“课前预学”,这一转变,必将对促进学生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其次要预设路径。要使预学真正起到铺垫、自练的作用,教师就应该精心设计“预学单”,对学生预学活动进行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指导,这样的自练才不会变成自流,才会有的放矢。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花——主题性学习》之前,设计了这样的“预学单”:选几种花,搜集描写它们的样子、花期、颜色、味道的词句以及有关的诗句、谜语、俗语、歇后语。这样的预设,既让学生有路可循,又不会使其在课堂学习中重走旧径,真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还要注重反馈。对于教师来说,预学就是“火力侦察”。对于这些侦察信息,也就是预学单中所反馈的信息,教师要认真梳理,并据此调整教学预设。其实,过去所谓的“备学生”,很大程度上还只是教师所揣测的学生学习基础,因为缺乏实际侦察,因而在教学中时常会出现拔高或者看低的现象,教学效果往往会打折扣。而通过预学单的实际信息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备学生”的针对性、适切性,进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课堂共学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围绕佐藤学所致力推进的“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正日益改变着课堂教学的日常生态。

《玉篇》中谓:“共,众也。”因此,共学必须彰显民主性。“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2]在提倡“共学”的课堂上,教师要精心预设活动板块,打破繁琐哲学,“洗”去无效活动,尽一切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将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拥有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使他们都能成为学习的主角。比如一位教师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第二课时,预设了两个活动板块:聚焦小孩子、观赏“大园子”,这样给足时间,腾出空间,让学生充分地听说读写,思议品悟,保证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自主学习也就落到了实处。

《说文解字》曰:“共,同也。”《增韵》则这样释义:“共,合也。”因此,共学必须体现合作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基于学习小组,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多边合作中寻求问题解决,获得成功与发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合作学习”绝不是追求小组内思考与见解的一致与统一,而应该通过合作,使学生的感悟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深刻性。例如在《曹操这个人》的读书交流会上,通过合作学习,每一个学生都从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细节中感悟曹操充满矛盾的性格特征,比如:足智多谋与愚不可及、奸诈狡猾与坦率真诚、豁达大度与疑神疑鬼……既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又使学生学会了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方法,学会了“择善而从”的做人准则,还受到辩证法的熏陶,合作学习一举多得!

《康熙字典》中释“共”字一义为:“向也”。因此,共学必须凸显聚向性。共学是每一个人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每一个学生的平等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任由学生天马行空,随意所至,甚至不知所向。理想的共学应该像孔子所说的“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那样,达成的路径与方式可以不尽相同,但“心向往之”的方向是一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管是岭还是峰,也不管是横看还是侧看,更不管是远望还是近观,目光聚焦都在庐山,而不是其它的山峰。聚向既是形成学习合力的需要,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存乎一心”,向着学习这座山峰发起挑战与冲刺。窦桂梅老师在执教《魅力》一课时,面对学生提出的20多个问题,她没有急着和学生一起寻找答案,而是边谈边导,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最后归结为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买,为什么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开展学习活动。由于有了焦点,学生学有方向,攻有对象,高效自在其中。

三、课后延学

“余音绕梁”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韩娥歌唱的艺术魅力,不仅表现在她的现场表演,更为重要的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理想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这堂课与那堂课,只是时间段落上的区分。从时间意义上看,一堂课结束了,但从学习的角度讲,学生学习的脚步并不会因课堂终结而停歇,相反,他们将会因为这堂课的学习,而“继其声”“继其志”,踏上后续学习的新征程。

课后延学,可以有以下达成路径:

课内得趣,乐学课外。学习是件乐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注重学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在充分领略学习语文乐趣的同时,将这一兴趣满溢至课外,使其在课外学习中欲罢不能。比如《三国演义》读书推荐课,老师向学生介绍了曹操刺杀董卓不成,过中牟被守关军士所获的故事。学生们被惊心动魄的情节深深打动了,正当他们纷纷为曹操命运担心的时候,老师故意突然刹车:“欲知后事,请读《三国》。”下课后,不要老师布置,学生们自然找来《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课内得法,移学课外。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学习方法,如果在课外进行类似的学习实践,就会内化为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与课堂学习内容类同式、对比式、资料式的试验田,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有针对性的迁移运用。还以《曹操这个人》读书交流会为例,通过曹操杀吕伯奢、曹操梦中杀侍从、曹操杀粮官王垕几个故事的阅读,学生对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曹操形象的写作方法有了初步掌握。课后,教师推荐学生阅读“曹操刺杀董卓”“曹操迎许攸”等典型故事,学生学习起来就能得心应手,学有所获。

课内明向,博学课外。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意味着,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连接点是多元的,从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出发,可以走向四面八方,可以把学生的语文学习推向更深更广阔的天地。比如窦桂梅老师执教《魅力》一课,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她向学生推荐了一部诗集《新月集》,一本小说《小王子》,一部电影《美丽人生》,通过课文这个点,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了不同的艺术种类,语文学习因此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极大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应该成为学校教学的最重要的成果”,[3]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革命必将成为“永远的革命”。关注学生学的语文课堂,必将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厚实地基。

参考文献:

[1]科恩.家庭作业的迷思[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8.

[2]佐藤学.学校的挑战 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文学课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艺术 酝酿 构想 驾驭 反思

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精品的打造贯穿教学的始终,集中表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酝酿、构想、驾驭和反思等四个过程。

1、酝酿

所谓酝酿就是教师潜心阅读文本审美体验文本的过程。情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色,没有情感飞扬的语文课不能算是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而语言又是语文课的生命,只有引导学生捕捉传神的语言品味其妙处,才能保证语文课的质量。为了上出高质量的语文课,就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对课文的阅读,审美体验作者的情感,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引领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一般来说,教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会萌生出许多感受点。

2、需要构想

构想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附之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只有匠心地构想课堂教学,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也自然会情不由己地投入对文本的探究,对语文学习产生强烈的亲和力,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也将得到真正的落实。从学生的认知能力、阅读需求、生活经验等具体实际出发,就教材中蕴含的震撼人心的有价值的东西人手,语文教师必须附之课堂教学以个性化的合理的构想,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与组合。

试举例说明:

从教学内容的构想来看,教学设计②是学生的困惑点,因为课文中没有对“忠毅”作注,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疑点,设计这个环节更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左公身上溢透出来的忠于国家、不屈阉党、舍生取义的崇高的精神品质,给予左光斗“忠毅”的谥号正是对他的褒奖,学生也自然获得了这个文化知识。教学设计④应该来说是学生的发展点,通过理解课文中多处的伏笔照应、衬托和文末的补充说明,让学生意识到行文的严谨是评价文学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优秀的作品总是凝聚了作者匠心的构思;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潜心品味语言的简洁凝练,叙事的扼要清晰,选材的典型鲜明,白描的细微传神,感叹方苞行文雅洁的特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深刻感受方文“雅洁严谨”的特点无疑将会对他们的写作产生深远的积极的影响。教学设计③新颖别致,既引进了文学评论,又将四者比较阅读,可以说是学生的兴趣点、困惑点和发展点的集合。设计这个教学内容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提升到审美的层次,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经得起后人的推敲,是因为作家“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其实不仅是文学创作需要作家“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阅读亦然,要达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还需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而“自己的揣测和想象”要画龙点睛、合情合理。正如周振甫先生所说“方、戴都掌握到史、左狱中会见的实情,好比骨头架子,各人需以自己的揣测和想象附之以血肉,方苞更妙于画龙点睛,更能把握环境,传达史、左两人高贵的品质和情操,以及埋在人们心里对史、左两人的崇敬之情。因此,方苞对人物的刻画和对环境气氛的渲染,都使人觉得合情合理。戴名世则对这些方面把握得不够。”这个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这四者之间总体上存在着这样的一个特点:由内容到形式,由感性到理性,由一般的感知到深刻的审美,逐层深入,既能体现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严谨有序的特点,也能体现二期课改整体阅读教学的要求。

3、需要驾驭

驾驭语文课堂教学,就是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三点”,将之动态推进。无数事实证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有其和谐流畅的一面,但更多的是表现为师生之间在认知上的矛盾冲突的一面。前者是相对的,而后者是绝对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按教学构想一陈不变地静态呆板地推进的,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时刻留意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发问等及时地不断地寻求学生的“三点”,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作适当的调整,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学力,又使课堂教学得以张弛有序的推进。

总之,无论是从文本的多义性、丰富性,还是学生之间存在的认知上的差异性,甚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捕捉感受点、揣摩和想象文本的能力不同等角度来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特征尤为鲜明,教师要凭借已有的教学经验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把握好教学的节奏,而尊重学生的发问,时刻捕捉学生的感受点,循循善诱不断地追问,不失为是应变调控课堂教学的好方法。

文学课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60-01

2015年11月27日-29日,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大赛在湖南株洲举行,本次大赛共有130余名选手参加,他们都是经过层层选拔,来自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中职语文教学精英。本人有幸代表广东省和汕头市参赛,最后荣获全国一等奖,同时代表所有一等奖选手在全国颁奖大会上进行现场说课展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语文研究会主任、中国职业教育教材主编,江苏淮安语文工作委员会何忠主任充分肯定了本人在此次"创新杯"上的表现,笔者的《室内设计说明书》一课更成为何忠主任在大会总结时引述的典型案例。参加这次比赛获益良多,藉此谈谈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1.正确理解课程意义,更好地加强学科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知识与文化的更替,这也对我们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我们的中职语文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效、得到学生的喜爱,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不断地学习和充电,参加"创新杯"比赛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顾名思义,"创新杯"就是要选题新颖,立意鲜明,因此本人选择了《室内设计说明书》作为参赛的课题,因为在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指引中明确指出,在"职业模块"这个方面可以淡化"学科本位",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彰显职教特色。在比赛的过程中,涌现了很多份与专业相结合的作品。这是一个亮点,但同时也有一些老师过分强调"结合",走入了误区,因为并不是所有课文都适合用于结合,如何结合才不会显得牵强,结合之后更不能丢失本学科的课程意义,这才是关键。学科间的融合,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换言之,可以理解为融入学生专业特色,藉此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本人《设计说明书》这一课中"妙用修辞"这个环节,我就利用学生对室内设计美图的关注和兴趣,达到了本课训练写作和修辞的目的。

教学大纲中对于语文的定义,它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果我们在进行学科间融合的过程中,能把课做到实践大纲定义,体现语文课改精神,那么也就是更接近符合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注重教学中的语言文字实践;二是要强化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既要语文课实用,又要语文课有审美,有情感传递。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变成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生成,那么这就更趋向完美。

2.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把双刃剑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比于传统的教学,它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多媒体教学以它的生动性、直观性、参与性等特点,调动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关注、质疑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摆脱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静止的状态,带来的是一个多彩的、流动的世界。鲁迅先生曾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的。"现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规律,把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枯燥的变成趣味的,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更能接受,并能够突出要点,为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也需要智慧,更需要注重"适度原则"。

列举一个比赛的事例:某旅游职业学校的李老师,她上的是《胡同文化》,负责说课的李老师容颜姣好,体态优雅,比赛当天的穿着和礼仪都像一个美丽的空姐,普通话标准,连笑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他们的课件用的是flash制作,还邀请了电台主持人来制作《胡同文化》的视频录制,在短短三个课时中他们展现了非常高超的信息化设计,包括微型课堂,课堂网站交流,甚至开发了一个语文学习软件 APP。其他参赛的老师都被震惊了,如此大成本的投入,很多人都猜测他们会获得一等奖,但最后李老师只得了二等奖。过后评委点评:"这节课的信息化技术之强大是别人无法比拟的,但课堂为了出彩,强加了很多与文本无关的内容,看上去很热闹,其实没有抓住核心,语文说到底还是要重在文本研究,信息化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

由此可见,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难越好,这更需要老师结合课堂需求,适度运用,使其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学更好地服务,但切忌喧宾夺主。

3.应该更重视古代诗文的教学

古代诗文的教学旨在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根本,是民族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立身之本,必须融入课程和教材,进行系统传授。于黔勋老师认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师应有之义。他认为语文负载文化、传承文化,语文就是文化。语文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特质,在承载、传承传统文化方面,比其他课程更具直接性、具体性和可感性。那我们的课堂如何更好地讲授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我们的语文老师首先要有"古代"诗文的意识。古代诗文较之现代文章,文字更显简洁、凝练、典雅,含义更为丰富。举个例子,现在媒体经常把年轻英俊的男艺人称为"小鲜肉",本来美丽的文字都应该有想像的空间,那大家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小鲜肉"美在何处。而我们古人则是如何描写每人的呢?大家可以看《诗经》中的描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寥寥数字,一工笔摹写之美人跃然纸上。

再如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用实词,无一闲字。六个名词即勾勒出一幅山村早行的写意山水:残月、茅舍、荒山 、晓鸡、霜桥清晰在目,羁旅愁思、尽在言外。

而对于我们的学生,我们更要培养他们有古代诗文"经典"的意识。朱自清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古代诗文之所以为"经典",因为其中熔铸了我们古老民族的精魂,是民族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