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文主义的基本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成为一种思想体系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历经千百年,至今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影响。近些年来,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也要求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阐述新时代对教师素质的影响及要求。
(一)人文主义的历史界定
人文主义(Humanism)是几百年来西方文化的主流思潮,也是一个广泛使用但含义十分模糊的概念。人文主义并不是一个直接产生的词,他的产生要比“人文学”和“人文主义者”晚得多。教师所教的有关古典文化的教学科目在文艺复兴时代被称为“人文学”,而教授“人文学”的老师就被称为“人文主义者”。“人文学”在15世纪所指的科目是语法、修辞、历史、文学、道德哲学等。但“人文主义者”比教授“人文学”的老师的范围要广一些。正如克利斯特勒所说的:“文主义这个词就来自于人文主义者和人文学科这两词,并且,这两个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实际上被使用的词。从这个时期的资料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文主义者就是讲授人文学科的人,而人文学科这个词则代表了一组学科,它由语法、修辞学、诗学、历史和道德哲学组成。从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地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就是上述意义的人文学科的伟大兴起与发展;人文主义对其它文化领域,诸如文学、艺术、科学、宗教可能产生的任何影响必定都是间接性的。”对人文学科的重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渐渐走出中世纪的神学观念,开始形成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主义实质上是一种新的时代精神。
(二)人文主义的特征
吴式颖,任钟印主编的《外国教育思想通史》中总结了人文主义的四个主要特征。
第一,肯定和赞扬人的价值和尊严。这是人文主义的核心特征。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有能力的,人能够发展自身,从而获取各种优秀品质,不断向完美接近。人文主义对人的赞颂与中世纪都会对人的贬抑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二,倡导乐观向上的人生观,重视人的能力而非血缘、门第、财富等因素。人文主义反对消极悲观、无为的宿命论,认为人有能力决定个人的命运,人的能力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能力战胜命运的肆虐。人文主义对人的看法更加乐观和自信,认为个人的能力及其发展是获得成功、荣誉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主要依靠。
第三,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中世纪神学宣扬人对都会的教义教规的绝对信仰和盲目服从,而人文主义与这种权威主义做法相对立,要求把人从都会的教义、教规和其他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第四,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传授古典学问,让学生接受广泛的人文学科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头脑发达、能写善辩、风度优雅、体魄强健的经世致用之才,以适应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要,使人的各种潜力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三)人文主义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诠析
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北欧人文主义倡导者伊拉斯谟认为好教师应当年长、有高尚的品德、有渊博的知识、有丰富的教育经验、懂得教育艺术。与伊拉谟斯有许多共同之处的基督教人文主义者维夫斯认为教师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素质:具有很好地进行教育的学问;具有教学技巧和才能;具有纯洁的品格。教师应懂得教学技巧,应具有关于教育教学的“实际的智慧”。另一位英国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要求教师有良好的素质,建议对老师进行严格的职前培训。他认为教师不仅应掌握知识,还应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懂得教育和教育的方法。法国的哲学家蒙田认为教师的素质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第二,教师不仅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判断力和道德;第三,教师有高于父母的权威;第四,老师要学会因材施教;第五,教师要有好的性情。16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强调教师要有工作热心和敬业精神,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以热情感动学生,使之发生情感变化。
不难看出人文主义学者和教育家所提倡的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了广博的文化知识、高尚的品德、丰富的教育经验、教育教学知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工作热情、工作精神等,具备这些专业素质的教师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才有可能是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在文艺复兴时期对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虽然没有明文的规定。也没有系统的科学论证,但一些学者和教育家对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已经做了深刻的论证,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没有对当时的教育产生大面积的影响,但对后世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研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思想,这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也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素质的定义
现代科学证明,素质是一个人通过环境影响、教育和内因作用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特质,这种特质通过气质、言行、修养、品格和风度等表现出来。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特质。林崇德、申继亮教授将教师专业素质定义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分析
叶澜教授认为,新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有:专业精神、教育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育智慧。李瑾瑜教授认为,应当包含专业知能、专业道德(伦理)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朱宁波教授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素养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专业理想、专业知能、教育智慧。中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提出教师专业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态度。笔者认为,从文艺复兴时期到现代,无论是哪一位学者对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论述,它都包含专业知识、专业道德这两个基本方面内容,这两个方面也是一个教师可以立足教育领域的根本所在,它们也决定一个教师是否是一个合格教师的至关重要的方面,也决定着这个教师能否在教育领域里继续成长。当然教师专业素质还包括专业精神、教育观念、教育智慧等许多方面,本文将着重介绍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中专业知识与专业道德的影响。
专业知识是一个专业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专业人员区别于另一个专业及其他人员的本质特征。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既是一种高度复杂和熟练的工作,又是一种根植于知识的专业行为”。在舒尔曼看来,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表现在教师有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式,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特别重视理解和推理、转化和反思的功能与作用。叶澜教授将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三个层面。第—个层面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是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第三个层面是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
专业道德即指教师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与他人、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与概括。在人格上,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师德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师德的影响不但广泛地作用于在校学生,而且通过学生和家长对社会产生影响。高尚的师德会影响一代人乃至几代人、几十代人。因此,在道德水准上,对教师要求更高、更全面。
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
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历史时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同。在我国古代,道德伦理的人文知识,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教师则首先要拥有辩论术;进入中世纪,宗教学说成为最重要的教师专业素质之一。
(一)人文主义思想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影响
人文主义学者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分别提到过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育的学问”、“掌握知识”、“有学问”,虽然他们的“知识”、“学问”的内涵有所不同,但它们都不同程度上包括了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身心健康的知识等。
叶澜教授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三个分层中,最基础的层次中就指出教师要掌握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其中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就是指,教师不能只片面地掌握人文知识或科学知识,而是要全面掌握人类的优秀文化,人文主义者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具有多造诣的全面发展的通才,那么教师首先要具备这样的才能,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样倡导的是即要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又不能失去人文精神。单纯地掌握科学知识或人文知识。并不能得到人们预期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文主义教育教育不仅重视人文学科的教学。主张通过人文科学的教育向学生提供关于人的精神领域心灵世界的有用知识。而且重视自然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与技能,具有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注重科学技术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心智潜力的自由运用和个性的和谐发展。与科学进步相伴的是文明的进步,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整体的人”。所以,这就需要老师不仅要掌握人文知识还应该掌握科学知识,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更要既要弘扬科学精神,又不能忽略了人文精神的传播和养成。
另外,教师还要掌握能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了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蒙田在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论述中第一点就提出了“老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可见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文艺复兴时期就被重视。有了这些辅知识教师才能更好地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影响
道德教育在古代社会中居于首要地位。孔子要求子弟:“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道德修养为主,学习文化知识及技艺只是“有余力”时的事情,道德修养可以说是贯穿于人的一生,而且贯穿整个中国教育史,所以对现代教师来说热爱祖国、献身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精心育人、钻研业务、团结协作、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一直以来对教师专业道德基本要求。教师的师德相对于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深广的影响。维夫斯说“一个教师应该既是个好人,又是学问的爱好者”,可见一个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指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这恰好与人文主义的教育观相一致。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可以看出,要求教育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人文教育思想主张培养和谐的人、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我国主体教育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教师要具有优良的品德、崇高的理想,在讲授科学文化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化到教学实践中去,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一切有利条件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文关怀;护理
人文主义倡导人类存在的一些最有意义的方面:情感。态度和价值,其关心的是人类的成长。个体的满足以及自我实现等。马斯洛是其主要倡导者,他创立了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其中一个重要概念是“自我实现”,指出个体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充满专注的。彻底的。强烈的。无私的经历”。[1]
人文主义的护理原则是以病人为中心。富于同情。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克服暂时的身心障碍,并集中力量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认为应以同情。认可。鼓励。激发来满足患者的需要。使其在健康。疾病以及生存。临终的人生情境中,保持高品质的生命质量。
1护理现状
由于多年来护理教育过程中偏重知识和技术操作,忽略人文理念的熏陶,导致了护士的沟通技能。心理素质。人文修养较差。表现为与患者沟通不良,不了解患者的需要,对患者文化。信仰。生活习惯缺乏尊重,直接影响了护患关系,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
1.1护理人员唯治疗而操作心理护理成为空谈
护理人员缺乏人文理念的培养,对人文关怀的本质和内涵认知不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忽略对病人的关怀,忽视病人的感受和需求,漠视护理中极其重要的情感交流,以至于有些治疗和操作不能被病人理解,得不到配合。护理人员对心理学知识了解肤浅,未能领悟心理护理的重要意义,使心理护理流于形式,成为空谈。
1.2 缺少创新和创造能力缺乏自我实现的需要
护理人员人文知识贫乏,艺术修养不够,缺少相应的品格修养和道德情操。实际工作中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意识差。没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愿望。甚至于缺乏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日常护理过程中往往机械执行操作。缺少反思。不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日常护理技术提不出问题,找不到缺陷,没有反思操作方法是否需要改进。以至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护理的要求。
1.3 人格偏差
社会发展产生的物质财富使人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医护人员重物质轻精神。重实际轻理想。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利益。逐渐失去人性而受到批评。而医学护理学应当是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科。[2]
2应对方法
2.1 加强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
2.1.1 重视汉语言文学艺术的素养。汉语言文学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有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古语有云:不通古史哲文,无以入医门。文学对人的影响在于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孕育出美的人格。
2.1. 2进行心理学知识如护患沟通技巧的培训,深刻认识人文主义心理关怀的意义,使心理护理不再成为空谈;深刻领会人文主义理念的真和终极意义。在努力奋进中成长为有理想追求的自我实现者。
2.1.3注意道德法律如卫生法学的教育,学习如何尊重患者权益,改善服务态度,可以更好地保障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以上措施可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提高,稳定其内在品格,树立高尚职业情操,摒弃职业冷淡。
2.2 将人文主义思想理念融入护理工作中
2.2.1 人文精神的体现及工作的目标在于工作中对患者的关怀和照顾,对患者人格尊严的维护,全方位地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护理人员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将关怀和尊重融入到护理技术操作的各个环节,形成一种体现爱心温暖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如开展礼仪服务。制备连心卡。建立回访制度等。(3)把护理技术和人文关怀完美结合,真正和谐护患关系,促进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
2.2.2 运用人文主义思想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指导患者精神上的养生如听音乐。下棋。或学书法。学绘画或学气功锻炼。淡泊宁静,随遇而安。保持内心平和,有利于调动患者的免疫功能。促进其康复;鼓励患者精神上的追求,激发其潜能,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协助其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
3小结
让每一个生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出应有的价值,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护理工作者,我们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理念,用爱和希望点亮患者的生命之灯。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2,49-55
[2]杜治政,论新的易学人文观[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
学版,2008,29(7):8-14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摘 要]在国际贸易人文化发展这种重要趋势的背景下,研究其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所带来的影响有着重大的意义;探讨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把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与应对贸易壁垒列入“人文贸易”的系统化研究范畴,也有助于大大提高贸易政策的有效性、全面性。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转贴于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美]马克A卢兹.经济学的人本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人文教育思想,并且在随后不断地被发展与延伸,人文主义思想对于整个世界的教育实践是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的。全能型人才一直是我国高校对于在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在培养全才的目标下,很多高校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了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一直是我国专家研究的重点之一,专家和学者也有很多非常具有意义的观点,但是,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研究则显得较少。而笔者将人文主义结合英语教学的观点进行探讨,并且提出注意的要点。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的每个发展所处的阶段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还没有雏形,才刚刚产生,其所涵盖的面积相对不是很宽泛,而此时人文主义代表是意大利的维多里诺,这些代表主张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来进行教育活动,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人才不仅在智上,也应该注重德、体、美、育全面发展的,精神、道德以及身体应该都是一个完善的人。而到了文艺复兴的后期阶段,人文主义教育出现了许多的不同的地方,教育逐渐走向现实,而且注重对于新人的培养。拉伯雷的主张内容应该更加贴近生活化的东西,学习内容应该有数学、文学、医学、地理以及语言等是这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唯实主义是夸美纽斯(17世纪捷克著名爱国主义者、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提出的,他主张顺应自然,人类的教育应该以自然为方向,这是一种社会人类的进步对于人类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而我们现在所沿用的教育思想理念是注重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均衡发展,现代的教育理念是在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而今,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学校正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学生是专业知识和高素质思想道德水平高的全面人才,各方面全面发展,学生不应该仅仅只有高超的专业技能,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是在2001年正式开展的,而我国现今所培养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二、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1.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实践能力
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一直是理科生的特长,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理科生而言,对于人文知识、人文历史以及对于语言的感知能力会相对的薄弱,所以,尽管现在很多高校有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但是这些课程对于缺乏语言感知力的理科生而言,无法使自己成为科技英语方面的人才,很多的科技英语翻译也无法完成,这就使得英语教育陷入困境,这种状况使得理科生对于英语的学习显得尤为吃力,尤其当教学的内容涉及很多和人文历史相关的知识时,他们会犯难,其中就包括英语国家的概况、政治、人文,甚至于对于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和思维的方式。这些基本的内容将会影响理科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笔者对专业英语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探究,发现其实很多同学自觉意识很差,主动学习以及深入学习的能力薄弱,近八成的学生只能依靠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来获取自己的英语知识,而只有两成的学生能够在老师课堂内容的基础上自己在课下根据自己内容的薄弱点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学生对英语的表达与写作能力的锻炼也较少,自身英语所能表达的内容很少,课堂上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很少有自己的对于英语学习的见解与看法,这就使得学生不能把握主动性。在此之上,笔者认为人文主义的思想教育必须融入学生的英语教学当中,只有使学生有了自己主动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英语。
2.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只用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是产通的语言教学的思想,也是传统语言教学所达到的目标,我国正是在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之下,所以学生只在自身语言的听说读写以及单词量的掌握和语言流畅上下功夫,缺乏对于自身整体英语水平的关注,这一点在许多方面能够得到体现,教师则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上,会在学生作业中批正学生所犯的语法、拼写错误,而不关注学生整体性的表达,不关注学生使用的句子是否符合使用的情景以及是否能用此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是否存在歧义等,教师过分关注基本功,而不重视学生对于英语的整体感知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思维将会出现问题,而且自身的知识结构仅仅停留在句子本身,整体表达能力无法得到进步。由此,我们的英语老师应该以综合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落实人文主义思想。
3.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能促进学校设置相关课程
我国的理工科院校很多也设置了英语专业的相关课程,而且比较注重英语方面的学习,但是,这些教学更多的是与理工科学生自身专业相关的英语技能的教学,这样就缩小了教学的内容范围,注重科技英语的阅读以及翻译,而把重要的中西文化模块当成可讲可不讲的内容,当然理工科的学生以科技相关的英语教学无可厚非,但是这样的操作法,学生就会缺乏人文教育,虽然在这些年,人文主义教学理念的道道很多高等院校的认可并开始实行,但是实际中我们却发现,高校却并没有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学中,表面上倡导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但是这些表面并没有对学生的全面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学生的整体性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基于这个情况,让高校真正实行人文主义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并督促学校开设更多相关课程和相应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技能。
三、在英语教学中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途径
1.教师应转变观念,应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找到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的使自己发光发热是办教育的根本目标,对于语言,尤其如此。对于教师而言,承担着学生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所以,只有教师的观念能够转变,去侧重构建学生的知识框架,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自己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同时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的思维,开拓他们的思路,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的感悟和吸收能力得到提升。
2.应设法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构建起自己合理的知识体系
对于文科知识非常薄弱的理科生而言,在中学时就很少接触文科内容,进入大学的学习之后,自己仍然是处在理工科的学习氛围之中,没有专业英语学生的感觉,他们对于英语语言感知力以及人文感知力都没有很好地提高,所以,知识结构框架的建立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英语感知力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而传统的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不能用在他们的身上,他们应该去汲取更多人文营养,广泛对历史、法律、政治等进行学习从而来完善自身的知识面与框架,对于中西方文化及其对比也是自我提升的必修功课,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拥有人文精神。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后会用语言和别人交流,不仅是书面也是口头上的面对面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所以对于学生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英语语言以及技能的使用上面。
3.教师应注意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发现,让老师与学生能够轻松交流以及让学生能欣赏他人,这些都是英语教学应该使学生能够达到的,而对于教学的内容,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只教授语法词汇的观点,而应该更新自己的头脑,注重对于学生判断和理解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应该在教学中补充合适的素材在教学内容中,这些素材的获取则需要教师做到与时俱进。认为主义的理念是学生应该是精神、身体、道德前面发展的。由此,学校在课程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点,学校应做到自然课程应与应与教学并重。
4.教师应提升自己的素质,改革自己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使学生主动加入到学习中,使课堂生动有趣是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思维,而缺乏自己的思路,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参与学习,可以采用多种有趣的教学方法,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和倾情景模拟等都是在英语教学中可以用到的很好的方法。教师在人文主义融入教学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英语专业的教师拥有很强的专业素养只是一方面,教师的讲课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能与学生顺畅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懂得上课的内容,而且更好地在课堂上吸取知识。教学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