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化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8
创新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一种认识能力及实践能力,也是促进民族前进与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发展初中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增强初中生的科学素质是初级教育革新的出发点与归宿,同时也是强初中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有效渠道。
一、科学合理创设情境,培养与提高初中生创新意识
要想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就一定得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过程。而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对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的同时,一定得全面激发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初中生便会对新知有探究的欲望,从而获得新知,并且,如此一来,还可以帮助初中生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新原理运用到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来,进而实现激发初中生的创新能力。譬如:通常而言,大家一般觉得水和火是无法相容的,可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这一观点是无法成立的。就如白磷便能够在水里边产生自燃,所以进行实验便可以向大家证明水和火在某一种情况之下是可以相容的。
二、结合化学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实不难发现,在所有的创造和发明当中,创新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往往是其的前提条件,而其的核心便是创新能力。而创新教育关键在于发展学生学会自我实现之创新性能力,譬如发展学生的丰富想象能力便是创新素养的一种具体表现。比如,在对"性质活泼的氧气"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在使学生应用文字这一方式来表示出在实验室里制取O2之化学反应的相关表达式,能够讲出在实验过程中所用到的仪器的名称和操作的要点,以及初步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实践过程,还要根据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相关反应与原理,明白催化剂的相关定义和催化功效。在这一前提下再向初中生提出能够引发他们进行思维与展开想象的问题:(1)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当中应该着重注意哪一些问题呢?(2)长颈漏斗的下端为什么要插入到液面以下的位置呢?(3)导气管为什么就不可以伸入容器中太长呢?而为了能够培养起初中生的触类旁通的能力还可提出以下的问题:(1)倘若实验室里的器材暂时不足,这一装置当中的锥形瓶我们可以用何种仪器来进行代替呢?(2)长颈漏斗这一器械可以用何种仪器来进行代替呢?在学生进行回答和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和点评的过程中,初中生的创造性能力得以有效地锻炼与加强。
三、精心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们知道,化学教学的核心是实验教学,只有通过实验才可以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正确理解。身为一名化学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创造有利条件,创设探索性的实验,引导初中生自主地进行探究,全面发挥出他们的主体作用,尽量做到方案全权交由学生去设置,实验全权交由学生去实践,问题全权交由学生去分析与思考,这样一来,便能够让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行化学实验能够有利于学生去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概念、了解其中的性质以及揭示其中的原理与规律,培养起学生的洞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实验操作的能力等,培养起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强烈求学欲望,促使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譬如,在对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和讨论的时候,化学教师可以提供出一些进行化学实验的仪器让学生自行去设计实验,因为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灭火的方式与方法有所了解,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可以借助实验这一方法自主探索出关于灭火的相关原理。在给初中生提供了药品仪器:火柴、蜡烛、烧杯、坩埚钳、水和石棉网以后,引导初中生自主设置且亲自动作进行实验操作获得了许多熄灭烛火的办法:运用坩埚钳夹掉灯芯、用嘴吹灭、用烧杯盖住烛火、用泼水破灭烛火、用石棉网盖灭烛火,之后再分组进行讨论,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对比各种燃烧条件以获得准确的灭火知识原理。在此实验中,学生一直是作为主体来实施科学探索的,这样便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会探索,并且对初中生的洞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际能力以及科学态度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无形当中得到了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化学实验的设计与演练活动,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探索精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中,有2位学生由于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强,在市科技小发明设计竞赛中获得佳绩。
四、积极开展各种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的基础实际上是建立在科技的活动当中,通常而言,科技活动的实施会在某一情况之下会直接对创造性活动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化学教师应该想尽各种不同办法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科技活动。创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组织活动的过程当中,化学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实施正确而有意义的引导,与此同时,也可对科技活动给予一定的提示,促使全面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初中的化学课程教学活动中,要想发展和增强初中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并且还有许多种方式和方法。但是,即便如此身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努力掌握新型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科技创新精神之意识,努力挖掘与课文教材相关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优良的科技创新思维的能力,借助合理性的激励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创新思维品格。唯有如此,才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适应当前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新喜.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J].岁月:下半月,2012(4)
[2]邢玉清.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2(29)
[3]孙洪.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J].学周刊:C,2012(2)
[4]李相楼.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32)
一、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科技创新精神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师范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师范院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它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基础,以创新性人才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在这样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越来越看重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是时展的要求。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激发大学生成才的主要动力
科技创新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基础,更需要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科研的热情,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面,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升
高校自身竞争力的需要高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更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完善。创新是高水平大学的生命力源泉,建设高水平大学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所培养的创新人才更是学校发展的宝贵财富,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更能引起用人单位的重视,在人才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本质需要和根本要求,对提升高校自身的竞争力也是必要的。
二、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
目前,许多师范院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待提高的。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洞察力和敏锐性,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缺少深入实地地调查研究,或者只完成开头,不能坚持到底;三是缺乏科技创新的兴趣。科技创新来自生活、源于兴趣,兴趣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的原动力,是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的变化而时常不定,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科技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科技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是艰苦的劳动,只有具有顽强的意志,才能收获创新的成果,同时创新还需要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许多大学生有创新的想法,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他们的诸如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都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三、师范院校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思考
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现状,学校应当积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优势,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完善保障机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宣传和动员,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改革教学思路,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师范院校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的掌握;其次,要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师范院校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中那些不利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价值观。要以创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教育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和创新能力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人才教育体系,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再次,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增加实践环节的比例。课堂教学中要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学科前沿和科研最新进展带进课堂,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倡导基于问题的研究性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充分体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采用多种方法,启发学生思维,因材施教。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多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科普宣传、社会公益活动,并写出总结、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
(二)强化导师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
要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水平,师范院校需要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并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自觉地将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知识灌输转变为启发式培养。大多数大学生缺少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实践训练,只有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很好地选题、查阅资料、立项申请以及进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综合素质,更需要有跨学科的指导教师来指导。同时,导师一般大都有自己的课题,而高年级学生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到课题之中,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科学研究,完成一定的研究任务,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
师范院校要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营造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空间。可以通过各种诸如报告会、座谈会、交流会等不同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鲜明的关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展示校内外历届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和典型事迹人物,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信心。通过校电视台、校报、团刊、校园宣传栏、微博微信平台、校园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努力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舆论环境。师范院校不仅要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对广大同学进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向广大同学宣传学校举办的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教育活动与舆论氛围。学校推动成立学生科技创新主题教育网站,特别开设创新、创业专栏,给全校同学提供创新、创业竞赛最新动态信息,为学生提供作品上传、资料下载、信息交流等服务;还可以建立科技创新相关的微博、微信平台,不仅可以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宣传,还可以与学生就科技创新进行互动。
(四)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的建设,积极开展各类课外学术科技实践活动
【关键词】学校 小学生 科技创新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就是民族素质的竞争和科学技术的竞争。我国教育培养什么人才能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生力军。他们大多数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科学技术这个新鲜事物倍感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呢?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几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技能,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形成的标志不是对技能要领的熟练诠释,而是动力定型,即协调完善的自我能力结构的形成。也就是说,要积极去想并亲自去做,要善于推倒旧的,树立新的。从学校科技教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实验、创造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燃点学生的科技探索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情境,借助问题来引导。例如:在探究垃圾分类问题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有些垃圾是可回收的,无害,但是有些垃圾是不回收的。如果一个垃圾桶把有害与无害的垃圾都容纳下来,那么,垃圾分类就变成一句口号了。这个垃圾桶应该怎样设计呢?”这时,学生的创新兴趣立刻被调动起来。他们在小组内七嘴八舌地议论,有些学生还动笔画图设计。所以,教师若能巧妙地挖掘学生潜藏于的兴趣,就是给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定了基调。学生只有在新问题、新发现的驱动下,他们才会乐于创造。
二、传授方法,拓展学生创新能力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平时对学生进行相关方法的思维训练,把它作为科技活动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才能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创造的基础是灵活的思维,是独特的见解,而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则是关键。学生掌握了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在创新活动中就会充满自信,同时也会提高创新活动的准确性,预防和减少错误的发生。对小学生而言,科技创新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加一加”“减一减”“学一学”。“加一加”就是将分布于多种物体上的功能组合于一身,如多功能衣架;“减一减”就是使功能单一化,更专业,如麦克风;“学一学”就是模仿已有事物的特点创造出新事物,如鲁班造锯。“人们告诉我的容易忘记,示范和课本教我的我将牢记,我自己得出的将终生难忘。”美国一位教育家如是说。所以,无论是哪一种创造技法的领会,都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去实践,大胆的想象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三、提高师资,为学生发展提供保障
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学校认为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困难是师资,其次才是设施。这反映出学生科技创新素质与能力培养需要专门专业的科技老师来引导。事实上,很多小学并没有设有专职科技教师,都是由语文、数学、外语等专职教师来兼任。他们既要抓主科教学,又要辅导学生科技活动。繁重的工作任务难以让他们全情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加上由于我国大学专业设置中没有科技教师培养的专业方向,而科技创新教师要求知识面较宽,动手能力强。由此可见,让非专职科技教师辅导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导致科技创新教育缺乏稳定性,缺少知识、技能与经验的积累。所以,学校应该立足于现状,可以通过举办科技教学讲座,选送教师到校外参观学习,邀请资深的科技专职教师来校授课指导等多种渠道提高学校自身的科技师资水平,为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四、搭建平台,激活学生创新动力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故此,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校是否重视科技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就会体现出来。例如,收看电视科教节目、举办网络科技知识竞赛、定期组织参观科技馆。这些都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就家长而言,不少家长从事不同行业,他们在自己行业内都有一技之长。学生的某些发明创造活动完全可以在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完成。而且,有些家长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他们可以在学生进行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给予物力与财力上的帮助。
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我们必须顺应时展潮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技创新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241-02
屈敏佳(1986-),男,陕西西安人,西安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解宝(1985-),男,山西山阴人,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工科院校的育人目的和办学宗旨之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创新实践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增长才干,更好地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工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综合能力,是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具有发展性、创见性和开拓性的能力。[1]《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任务。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同时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一次表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科技创新能力是其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需求,是行业领域发展的需要,是优良校园学风建设的需要,是学生自身发展成才的需要。
二、工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国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美国,大学校园内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相互协作以构筑一个“无缝环境”,有利于学生在教室内与教室外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 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知识的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美国哈佛大学鼓励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得出不同的方案和结论,而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高校提供的开放式课程则为学生提供了高效获取知识的场所。在日本,1991年公布的大学设置标准大纲,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于1993年在机械科学专业推出“独创机械设计”课[3],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在英国,把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作为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
(二)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在我国,国家863项目、975项目成为推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强大动力。为了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团中央、教育部等部门组织科技竞赛及项目,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搭建平台。但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对此类活动不了解、竞赛导向重科研深度轻创新思维等原因,导致活动的覆盖面不广,其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因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多样化和多层次化建设亟需加强。
目前,大学教育尤其是工科院校大学教育中,各高校狠抓课堂教学,认真完成知识传承,在实验和实习环节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平台。但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方面着力不够,如面向学生的科技前沿讲座、探索性实验研究等明显不足。要充分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热情、鼓励科技创新思维、指导创新研究工作。
三、工科院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策
(一)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加大,各高校在制订学生培养计划方面需要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的同时,在政策方面给予支持。以我校为例,我校具有良好的石油化工方面的研究基础和能力,因此,建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就非常合理,学生可将自己的想法在此实验室中实现。此外,学校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制订政策,激发教师指导热情,提供宽松的政策和充足的经费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在高校建立合理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明确学生培养方向。目前,大多数学校以创新学分体系来评价学生创新能力,此体系综合性较强,包括科技创新、文体获奖及资格能力的取得。具有评价内容过于宽泛,针对性不强的特点,导致其可操作性不强,因此需建立针对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按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比赛及研究,根据级别、实验工作量进行量化,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时间进行评价。
(三)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需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及特点,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例如,对于初入校的大一学生,由于其专业知识不足,因而激发学生科技创新兴趣是培养重点。可通过科技之窗、讲座、专业教育和科技发展前沿介绍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内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大二学生可开展探索性实验。大三学生可参与到研究性实验中。我院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是步步推进的,大一学生进行基础实验操作;大二时通过实验技能大赛选拔一批学生,进行创新实验能力培养并参加学校科技竞赛;大三时参加省级以上科技竞赛或实验项目;大四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四)发挥科技创新学生榜样作用
近年来,各高校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工业设计大赛等国内有影响力的竞赛为牵引,对部分学生加大培养力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很快,本科生中涌现出多名科技创新榜样。他们在参赛的过程中,将研究形成成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高质量论文、申请专利等。同时,我们看到由于这部分同学在科技创新方面能力突出,就业考研都备受欢迎,为其他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宣传方面加大力度,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榜样带动作用,邀请此方面表现突出的毕业生回校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自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促进行业领域的高速发展,推动校园优良学风的形成,有利于个人能力的提升。借鉴国外经验,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我国工科院校依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加强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教育。通过树立科技创新榜样带动更多大学生自觉主动提高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起步较晚,因而还需不断进行探索和总结。通过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政策支持、完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优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发挥科技创新学生榜样作用,以此来加快工科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程,并扩大其覆盖面。
【参考文献】
[1]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10-13.
一、医学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匮乏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教学为传授已有知识的机械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理论与实践结合少,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淡薄。虽然部分学生具有初步的科技创新意识且积极主动参与科研实践,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科研常识,缺乏系统性科研素质培养而造成科研能力低下。因此,如何使学生跳出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学习方式,在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研素质及能力是我国现代医学教育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措施
(一)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及能力,高校要首先明确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医学生在读期间的科研培养与实践。如在学校学术委员会下设置大学生科研管理办公室,组织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医学生科研培养与实践的评定、审核及监督。学校团委、学生会等部门负责具体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科研经费的管理和学生科研档案的管理等[1]。其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优化医学本科生的科技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学校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不断完善一系列与大学生科研创新培养有关的规章制度,深入推进医学本科生科研服务管理,如设立独立于教学学分之外的科研学分,必须修够一定的科研学分才能毕业;建立医学生科研项目管理细则、科研经费使用及监督准则、导师的选拔制度、激励措施等,积极引导并鼓励医学本科生进行科研创新。只有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才能创造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确保学生科研工作规范化和可持续地进行。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模式
新学科、新的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1世纪的新型医学人才需要具备综合运用知识,独立分析与勇于创新的素质。然而,医学科学发展的超前性与医学教育的滞后性是我国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学校的课程设置决定着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及能力结构,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对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至关重要。我国医学院的培养模式基本为: 基础课临床课实习模式,学科的系统性、专业性强,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科研实践脱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探索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技创新能力。医学院的课程设置应遵循现代医学教育及人才成长的规律,围绕新的人才需求将传统知识理论和技能内容与结构进行分化和重组、模块化,形成医学内容紧密衔接、交叉渗透, 科研理论与实践相互反哺, 知识、素质、能力协同发展的新课程结构。
在教学方式上, 教师应在医学生的课程学习中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与兴趣。采用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找到答案, 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全面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三)科研学生需要导师的管理与激励
由于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都采用医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自主课题科学研究模式。学生的培养方案受到学生科研兴趣和导师研究方向的双重影响,学生可主动参与并协助导师完成已有科研项目,或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实施、成果整理、、专利申请等一系列完整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但是在大学生实施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仍存在大量问题有待解决。
1.导师的管理。导师作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引导者,导师的科研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可能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临床业务,部分导师带教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支持和保障。因此,需实施导师遴选上岗等系列措施,由医学生科研管理部门遴选具有高尚的品德,渊博深厚的专业知识,思想政治素质高,教学态度端正,治学风格严谨的导师,形成临床导师+科研导师的导师组,公布导师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选择导师组,导师组分别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阶段开设医学科研基本方法、科研设计等课程,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科研技能。导师根据学校课程的安排,有针对性地设计科研项目,让学生进行科研实践,促进医学本科生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连贯与衔接,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科研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实行导师考评制,通过教学督导队不定期对导师进行考评, 连续2次考评不合格导师将受到相应处罚,对优秀导师进行表彰及奖励,提高导师培养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积极性。学校可通过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建立交流合作机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或优秀青年教师外派进修等,提高导师科研水平。
2.学生的管理。首先,医学本科生应打破年级、专业、性别等限制,根据共同兴趣自由组建科研团队。项目组成员的年级和专业差别、知识结构、操作技能、性格甚至性别等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不同年级学生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实验技能不同,低年级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较多,思维活跃,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少,但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上较低年级学生优越,能有效带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因此应分别吸纳低年级和高年级本科生共同组成科研团队,以梯队式结构保持团队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应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整体医学的发展,所以吸取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科研团队,学科间的交流合作更能促进新颖科研思路的形成及学生科研潜力的发展。其次,部分学生科研热情不高,依赖性、投机性强,缺乏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及导师组应加强对学生的选拔,多吸收真正有科研热情的学生,系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严格质控学生的科研过程,争取教学资源利用和成果形成最大化。第三,学校应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 鼓励学生参加各级优秀论文、成果评选,并按照相应标准给予奖励,选拔优秀学生校间互访、交换培养,营造出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