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制度化管理论文

制度化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度化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制度化管理论文

制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企业文化英译为CorporateCulture,又被称为公司文化,传入我国的时间是20世纪80年代。自从企业文化传入到我国之后,就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话题,因研究不断地深入,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也有较多的定义。在学界中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和全体员工共同培育、自觉遵守的,具有企业自身价值特色的物化精神的总和。物化精神主要包括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产品。从企业文化的构成方面来看,主要由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组成,所谓的物质层就是指企业所有员工共同创造的产品、设施等,主要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所谓的行为层就是指企业行为文化,主要是由企业的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等方面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所谓的精神层,就是指企业在制度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两个方面。

2企业管理制度相关论述

在研究的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制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站在广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的相关标准、文化特色等方面。从狭义的角度上来说,企业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管理的标准、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等,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的、以书面表达的形式来归定企业经济情况、产品、生产情况等条例、规则的集合。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一定时期的管理目标,并且能够维护员工的共同利益。

3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上文中曾经说到,企业管理制度能够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这是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关系的一种体现。具体来说,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包括的方面较广,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虽然是外在的一种表现,但是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②在企业管理制度方面能够体现出企业的文化。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对员工的行为规范做出规定,因此可以从这里发现企业信奉的价值观念、处事风格等,是企业文化的展现。③通过企业制度管理的方式,能够让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怎样去做,能够将企业文化推行得更加深入。另外,企业员工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自己需要表达的企业文化,并且能够继承优秀的文化,淘汰劣质的文化,能够从自身发展的环境中吸取先进的、优秀的文化。

4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对策

制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制度 融合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在“十二五”计划全面开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积极融入到国际经济大环境中去,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面对的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必须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要实现企业管理的有效进行,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达到共生与双向互动。一方面实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地更新和创造新的文化观念,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新的企业文化又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形成。因此,目前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当今人们研究的热点。

一、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并存,共同作用于企业中的人,它们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两者之间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和丰富企业管理制度。二者内部和二者之间的协调,决定了企业的兴衰与存亡。

1.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包涵、相互联系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首先,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文化涵盖了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管是企业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精神,都是企业文化的构成部分。企业管理制度不仅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且体现着企业的内在精神。其次,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出企业文化。由于企业管理制度中规定了企业整体以及员工个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企业信奉的价值理念,而且可以看出这个企业的做事方式与风格,所以企业管理制度本身能体现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首先,企业管理制度化过程是推动企业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员工认同公司的文化,并转化为自己的工作行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体现企业核心理念的企业制度可以强化企业文化,经过长期反复的实践与完善,最终使企业文化扎根于企业,成为员工共同认可的思想。相反,不适宜的管理制度则会使企业偏离其核心,与企业文化建设方向背道而驰。其次,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制度的有效实施和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形成之前,制度的执行只能靠外在的监督进行约束,一旦监督不力员工就极有可能不按要求去做,管理成本很高;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员工的行动就会变成一种自愿的行为,无须加强监管。可见,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律意识”,从而降低管理成本。当一些有形的制度真正变成员工的自觉行动,那么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

二、实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融合的建议

通过深入探讨企业管理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制定相应的企业管理体系,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

1.创造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环境。在企业中,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存在有以下几种情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不一致,即是二者方向不一致,相互冲突,根本没有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一致,即处于共生状态,但也有高度一致和低度一致的区别。当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较为一致时,二者处于共生的状态,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良好的共生是企业所追求和应该实现的,不良的企业文化和制度则诱使企业不当行为,最终导致企业的衰败乃至破产。所以,必须为两者创造良好的共生环境。方法如下:第一,选择符合企业文化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的员工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共生,且能推进二者共生,从而更加有力地推进企业的发展。第二,用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培育员工。企业如果能够选择到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非常有利的。但多数情况下,是很难的。所以企业更应该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培育出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并保留这些员工。

2.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管理体制的内涵。企业文化只有建立在企业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与企业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制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一个企业把自己倡导的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持之以恒,积淀成一种特定的文化。但要使这种文化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企业文化,还必须把它制度化,使企业的企业精神、管理理念及员工的价值观等都充分地体现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在实践管理中培育共同的企业价值观,形成团队精神。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企业管理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提升而形成的。努力的方向就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自我行为与集体行为结合、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并重”的企业价值观理念,引导员工认同团队,在团队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 参考文献:

[1]潘熙宁主编 《探索与研究》 江西人民出版社

[2]定维武编著《企业文化》经济管理社出版

[3] 荆惠民编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制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学校精细化管理,要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让大家在规范的引导下实行自我管理。要“管好、管细”,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用心、细心、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做成精品。要“个性化”管理,根据校情大胆创新,创建出一套符合学校特色发展的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而精细的工作。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求真务实。要消除好大喜功,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心理,要用心去对待,持之以恒。要根据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三重境界,分步实施。要逐步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规范化起步,实施精细化管理,最终达到人性化管理的目标。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1.精确管理目标。制定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目标,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首要任务。作为教育管理者要从学校的办学底蕴、学校特色出发,认真调研学校的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引,制定精确的管理目标。

2.健全管理制度。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学校制度建设要按照人文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基本要求,通过整合、细化、补充等方式,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完善,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精细化管理制度体系。

3.严格管理过程。对各项工作严格管理,是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再好的制度也须在执行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学校管理须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形成“条块结合,分层管理”的工作格局,实施“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运行机制。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岗位工作随时检查,定期通报,做到考核量化常态化、精细化。

4.注重结果反馈。有效反馈精细化管理的结果,及时修正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不足,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由之路。要使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那就一定要有反馈,因为有反馈才有提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校精细化的管理。

制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心理认知角度 英文电影 英语文化

一、引言

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因此,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文化学习。(Carl James,2003;Lyons,1968;张德禄,2005;常宗林,2004;乐眉云,2006)如果我们只重视句子的完美形式而忽视其文化背景,就会变成Hymes(1967)所说的“文化怪物”(转引自张德禄,2005)。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普遍受到重视。西方学者Haviland(1975)认为文化是可以学习的;本族语者的文化知识是通过文化移入的方式由一代人传给另一代人的。而对于非本族语者来说,一种有效的文化学习手段就是通过英文电影感触西方文化的。Raggett(1975)(转引自桂诗春,2001)试验说明视觉图像比言语记忆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近年来,英文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英语教学包括文化教学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傅琳,2006;姚静,2005;刘悦,2005;刘丽丽,2004)。电影作为一种集音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能提供给观赏者四种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关系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Lustig & Koester,1999)。它具有形象的直观性,能让观赏者直接地感受,使记忆更为深刻。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优势可以从长时记忆、心理语境和心理图式三个方面探讨。

二、记忆结构与英文电影

1.长时记忆与英文电影

记忆的目的是把信息储存起来供以后使用。当我们记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时总是不停地重复才能记住但不久遗忘掉。但当我们看完一部感人的电影或文学作品后,若干年后其中的情节还历历在目。心理语言学认为,记忆结构有三个层次——感觉记录器(sensory register)、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长时记忆是记忆的最高层次,是保存知识的仓库,用来理解推断新的信息。桂诗春(2001)认为影响语篇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读者对语篇内容有无背景知识。这里的背景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知识,它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本族者,促进双方的交流,因此文化知识应被长久记忆。长时记忆包括一般知识文化知识和个人经验,如欣赏电影,前者叫做语义记忆,后者叫做情节性记忆。语义记忆相对稳定,而情节性记忆则是动态的,语义信息可以通过情节性信息的轨迹提取。例如,英法百年战争及法国女英雄的名字这些历史文化常识可以从《圣女贞德》(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Arc)这部英文电影情节中获取。十八世纪的建筑样式这一西方文化常识可以从英文电影《爱国者》(The Patriot)的情节中直观地感受到。十七世纪英国皇家的官级服装样式可以从英文电影《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Caribbean)的情节中形象地获取。陈旭光(2002)认为,电影都是以活生生的人为表现对象的,通过活生生的处于和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中的人,折射出广阔繁复的社会。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蕴含在地理环境、社会行为,以及支配这些行为的思维观念中。英文电影可以提供英语国家独特的生活形态、价值观念和民俗风情,这些方面的文化与电影情节相糅合,从而使观赏者在欣赏电影情节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知识的长久记忆。

2.心理语境和英文电影

在阅读理解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读不懂概念存在的具体语境,就不能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做出准确的判断,即使有时理解概念所处的语境,文化的不同也会造成错误的判断。心理语境论认为,由目标或文化所规定的某些语境可以提供一个概念里的特征之间的连接和一个范畴里的概念之间的连接。能够成为概念关系的知识基础的不仅是语境目标,还可以是文化目标。例如,教堂、牧师和婚礼在中国是互无关联的,但是在西方国家却归为有紧密联系的范畴。如果没有西方的文化背景知识,任何非本族语者就会对这种归类方式感到难以捉摸。因此,一个范畴里的概念由特定的文化相联结,不同文化里的人们进行交流必须了解双方的文化才能促进交流的成功。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能够让观赏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概念之间的联系,深刻地理解以英语文化为基础的心理语境。例如,在西方国家,狮子是百兽之首,在西方文化中与国王这一概念紧密相连,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可以从英文电影《狮子王》中直观地感受到。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由西方文化所连接的概念之间的关系,有效地建立本族语者的心理语境,从而深刻地理解英语语篇,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3.心理图式与英文电影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尽管作了不少努力,但有些学生仍然不能理解一些建构得不错的英语语篇。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们对所学习的材料没有现存的图式,这种情况对理解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无法摆脱那些起干扰作用的细节,因此在语篇理解中导致错误。Barlett(1932)的研究说明,图式在语篇处理中具有指引作用。由于中西的心理图式不同,学生在语篇理解中往往感到困难,从而造成错误的判断,因此,建立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是准确理解英语语篇和促进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起类似英语本族语者的心理图式,而且这种心理图式会随着经验的丰富而不断完善。英文电影《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可以使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心理图式。

图式中的某一点或几点被激活就可能会激活整个图式,也就是说,教堂、黑色礼服和胸前的白花就很有可能说明这是一个西方教徒的葬礼,葬礼始终保持庄严肃穆的气氛,到场亲友一般不能像在中国葬礼上一样号啕大哭。有了这样的心理图式,我们才不会因英语本族语者在葬礼上穿黑色而不是白色丧服而感到诧异。因此,通过英文电影,观赏者更容易建立起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图式,从而准确地理解英语语篇的含义,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具有“可接受性”(Carl James,2003)。

三、英文电影在文化学习上的可利用性

英语电影应是全面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途径之一,然而,英语电影欣赏在实践中并未取得应有的成效(李月林,2003)。针对英语电影对西方文化学习的影响,笔者在其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六个班183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电影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其娱乐功能在学生中仍占有绝对优势。76%的学生看英文电影的主要目的是娱乐,英语技能学习和文化知识学习只是娱乐的附带品。尽管24%的学生以增加文化知识为目的观看英文电影,但其中认为在英文电影中所学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英语阅读理解和跨文化交际偶尔有所帮助的占到76%,而认为从来没有帮助的也占到了11%,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英文电影在英语语言文化学习中的作用,而意识到英文电影在学习中的积极作用的部分同学对电影中的文化信息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英文电影在改善学生文化学习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具体原因,可以从心理语言学的三个方面阐释。

首先,我们所记忆的是自认为重要的信息。在欣赏英文电影的过程中,如果只注意视觉和听觉的感官享受,而不注意里面可能隐藏的文化内涵,看完电影后就只能记住其音乐的动听、画面的优美和故事情节的感人,而不会发现其中的文化内涵。根据调查,55%的学生偶尔注意电影情节中的文化内涵并进行中西比较;3%的学生未曾注意过情节中的文化内涵也未曾进行中西比较,这说明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时,没有把其中的文化信息作为重点,因而这些信息没有得到记忆。

其次,记忆编码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联系原则,该原则认为在一起发生的感知、思想和其他的心理活动会在记忆里联系在一起,所以只要其中的一些环节在以后出现,它就会触动其他相连的事情。例如,在英文电影《龙凤配》(Sabrina)中,由奥黛丽·赫本主演的沙布里娜谈论了一个平民姑娘与王子相爱拒绝皇室用钱收买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时的等级制度极其森严。如果观赏者被故事本身的内容或由故事所引发的思想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触动,就会触动其他所有相连的情感。例如西方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触动就会带动平民姑娘与王子的爱情故事、拒绝收买的故事、沙布丽娜、当时用的关键词语“buy off”、电影的名称和演员的名字。相反,如果欣赏电影过程中没有思考西方的等级制度,即使看到这一词语也想不起前面的其他环节。根据调查,76%的学生偶尔联系课堂上所学的文化知识,3%的学生未曾联系过。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在观赏电影过程中没有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课堂所学的知识,这也是利用英文电影改进文化学习没有显著成效的重要原因。

最后,信息遗忘是记忆的一个普遍规律。心理学认为,回述和再认会提高记忆强度,降低遗忘率。根据调查,71%的学生看完电影后偶尔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述和再认,而从来没有此习惯的学生占到了11%,回述和再认的频率非常低,所以即使在看电影过程中学到某些知识,也会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复习而很快遗忘掉。

懂得了记忆运作的原理,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培养多思考的习惯,多注意电影情节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多联系课本上所学的文化知识,多重复回述有意义的文化信息。尽管英文电影蕴含的文化信息丰富多样,但由于其比较琐碎,缺乏系统性,有些甚至没有现实性,因此不能同文化课本中的知识等同起来,一概而论。因此,笔者认为,文化学习的最好方式是课本与英文电影相结合,课本为本,电影作为辅助手段,使文化学习更为有趣,理解更为深刻。

四、结语

英文电影作为英语国家社会生活和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成为非本族语者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本文从心理认知角度介绍了英文电影作为现代媒介促进文化学习方面的优势,并解释了学生利用英文电影改善其文化学习但效果不太理想的原因。了解了记忆原理,学习者应该培养合理利用英文电影的习惯,通过英文电影的帮助,开阔文化视野,在轻松愉快的情节中结合课本文化知识实现对西方文化学习的长时记忆目标。

参考文献:

[1]Barlett,F.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46-62.

[3]Haviland, W. A. Cultural Anthropology (3rd ed)[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75.

[4]James,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3:102-143.

[5]Lustig and Koester.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M].New York:Longman,1999.

[6]Lyons.An 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Press,1968.

[7]常宗林.英汉语言文化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1-34.

[8]陈旭光.电影艺术讲稿[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2002.

[9]傅琳.英语影视教学应用研究[J].文教资料,2006,(3):144-145.

[10]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1]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6-112.

[12]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148-150.

[13]刘丽丽.英文原版电影走进综合英语课堂的尝试[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4,(3):105-106.

[14]刘悦.英文电影欣赏课的学习策略和基本教学方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118-120.

[15]刘晔原.戏剧影视文艺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96-140.

[16]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263.

制度化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校,贫困生,资助

 

1993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此后,上大学免费制度在我国逐渐成为历史。近些年我国城乡居民以及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高校学费也日渐增长,高校贫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据有关部门统计,1996年全国高校贫困生大约有几十万,1999年有100万,2006年有400多万。2009年达到了527万,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有166.1万,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高校贫困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高校贫困生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近几年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资助贫困生的措施

2007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及其配套办法颁布实施后教育管理论文,国家在高等学校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多元混合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

1.国家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

中央设立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高校在校生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5万名,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国家励志奖学金,用于品学兼优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3%,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另外专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比例约占全国高校在校生的20%,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2000元。

2.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住宿费及生活费的银行贷款。助学贷款是信用贷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勤工助学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国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工作时间原则上每周不超过8小时,每月不超过40小时。按月计酬的岗位以每月40个工时的酬金原则上不低于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计酬基准,可适当上下浮动。按小时计酬的岗位每小时酬金参照学校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合理确定,原则上不低于每小时8元人民币。

另外国家资助政策体系还包括“绿色通道”、学费减免、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校内无息借款、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贫困生家庭的经济负担,缓解了贫困生因较高学杂费造成的生活压力,基本保证了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资助政策让贫困生强烈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关怀理念,增强了他们为人民服务,报效社会的感恩意识。据笔者做的一份关于关于贫困生的调查显示,70%以上受资助的贫困生对国家资助政策表示满意。

二、我国贫困生资助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教育管理论文,仍然停留在“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的阶段。国家助学贷款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发挥,贫困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不高,对国家助学金的依赖性心理较重,贫困生自我脱贫的“造血功能”不足,另外国家资助政策在具体落实时也存在偏差,这些都需要进行改革和不断创新,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贫困生资助政策存在以下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第一,贫困生认定存在问题。

教育部、财政部在1993年的《关于对高等学校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的通知》中提到,所谓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高校在向新生寄送录取通知书时,同时寄送《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在每学年结束之前,也向在校生发放此表。主要内容有两项,一项是家庭成员情况,要求填写职业、年收入和健康状况;另一项是影响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内容有家庭人均年收入状况、家庭遭受自然灾害和突发意外事件以及家庭成员身体状况、失业情况等。如果学生能够如实填写上述内容,学生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能够负责任地实地考察后加盖公章予以确认,贫困生的认定应该不成问题。事实上,很多学生不实事求是地填写信息,再加上民政部门把关不太严格,致使学生入校或开学后虚假家庭情况调查表如雪花般飞往学校,给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带来困难,毕竟学校也没有条件去学生的家乡逐一做调查。据笔者做的调查显示教育管理论文,65%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周围有虚假的“假贫困生”。

另外贫困生资助程序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在贫困生认定中采取名额分配的方法,学校将总名额按人数分配到院系,院系再将指标分配到班级,没有按照所在班级的实际贫困生数进行资助。这样势必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结果使得原本不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而较多贫困生的班级却很多人得不到资助。

第二,勤工助学岗位缺乏,学生勤工助学的收入偏低,报酬未按国家规定执行,校外勤工助学的资源开发不足。

据了解,很多高校勤工助学的工资每月每生大约200元,有些甚至低于这个数,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当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或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并且勤工助学的岗位技术含量较低,大多为卫生清洁岗等“劳务型”岗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专业优势和自身特点,因而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高校还引进了物业公司管理校园,也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形成了“争饭碗”的局面。目前贫困生勤工助学主要利用的是校内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第三,贫困生虽然获得了物质资助,但缺乏必要的心理救助。

调查发现贫困生普遍存在心理自卑现象,很多贫困生的金钱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扭曲,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较差。贫困生在接收物质救助的同时,精神上却无法脱贫。大部分高校都设有学生心理咨询室,但因贫困前来寻求心理救助的人寥寥无几。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缺乏稳定的机制保障,很容易造成有事临时解决,没事无人过问的被动局面。2007年发生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便是贫困生心理问题引发的典型案例。

第四,目前我国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缺乏全社会的参与。

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不断地摸索教育管理论文,令人可喜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逐年提高,2009年达到了12231.0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0.26个百分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为8542.30元,比2008年的7577.71元增长12.73%。2007年国家推行的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也为千万贫困学生带来了免费接受高等教育的福音,可以预见将来免费学校免费专业的覆盖面一定会继续扩大。2006年教育部设立了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现在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学生资助办公室,建立了贫困生档案,并成立了评定贫困生的监督机构,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探索。

三、结语

资助优秀贫困大学生成才是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实现,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创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是一个长期、规范、系统的制度设计,是治本之策、长远之计。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相信未来的资助贫困生政策会更加程序化、法律化和制度化,一个健全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资助政策执行情况[EB/OL].教育部网站moe.edu.cn/.

[2]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xszz.cee.edu.cn/.

[3]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Z]. 国发[2007]13号,2007.

[4]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 教财[2007]8号,2007.

[5]陈至立.在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 2007-5-16.

[6]周济.加强领导细化管理狠抓落实——在全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会议上的发言[Z]. 2007-5-16.

[7]陈艳.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界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

[8]崔艳菊.吉林大学贫困生资助研究[D]. 吉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