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业 创新 创新意识
一、创新意识的价值定位
(一)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整个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人才的创造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领域,目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创造性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仍然相距甚远。而事实上,高等教育的本旨却在于提供学生自由发挥自身特长,形成自身独特社会技能之教育,基于此,高等教育的基本培养目标便理应定位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考虑到中国当前本科教育已趋向于形成基本文化素养和培养基本职业技能的大众化教育,追求知识教育和知识的广博教育是当前本科教育的必然选择。由此决定了大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并不占足够大的比重,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如何才能确保自身可以在每年数百万的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和知识精英?笔者认为,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创造意识。倘若要求大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对大学教育基本培养目标的突破,那必然首先要求该学生具备较好的创造意识,可以实现在相对于中小学教育较具有自由发展空间的大学教育环境下实现自身培养方向的确定和能力的发展。而通常认为,创造意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创新意识。由此可见,创新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二)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中的重大价值
具体考察创新意识在大学生创业语境中的价值,我们可以发现,至少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识起着重大的作用。
首先,创新意识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精神指南,它具有引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重要功能。正如任何事物必有内在和外在两个层面,大学生能力也呈现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方面。就创业角度来看,如果视创业本身是一个外在,那么,其内在即创新意识。
其次,创新意识是创业策略的重要指向之一。任何创业必然需要相应的策略指引。尤其是大学生的创业,由于其创业的目的不仅止于事业的成功,更具有锻炼自身能力的特殊定位,因此,其实现的过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内容即创业策略。而任何创意的产生,必然仰赖于创新意识的存在。
再次,创新意识的有意识培养有助于大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大学生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必然产生的一个附带效果即大学生思维水平,比如发散性逻辑思维能力,跳跃式思维能力等等,都将获得提高。
另外,创新意识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潜能。当大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培养实现了自身的创新意识的提高之后,其必将基于对自身能力的自信以及借助于新颖的点子而形成明确的创业意向,从而走上创业道路,因此,创新意识将是对大学生创业潜能的一种有意开发。
一言以蔽之,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对于其自身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对于其创业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在大学生创业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路径
(一)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精神路径
人类的认识从方向上来看,无非自觉和他觉两个角度。①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必须依赖于自觉意识的形成。事实上,如何形成对自己的创新观念、自己的创新实践、自己的创新心理的自觉自悟,是大学生在创业之前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只有促使大学生借助于自身已有的知识前设作为知识基础,形成良好的问题分析视角,并不断实现对自身认识的升华和突破,才能够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考察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至今以来的社会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人类从以生存为原动力的对衣食住行等最基本内容的创造,到今天对各类精神需要满足层次的创造,人类的创新无不依赖于人的需要为基本视角,因此,无论从创业实现成功创业的目标实现视角,还是创业者自身如何培养创业能力视角来看,需求的考察是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精神路径的起点。 转贴于
创新意识作为人的一种意识活动,诚如马克思所言,“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的可感知的环境的意识,,是对处于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个人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②。因此,在考察需求的基础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必然导向对环境的深入考察。而毫无疑问,细致的环境考察并不能实现创新意识的真正内容,批判和怀疑才是变革的基本精神路径。大学生们只有在创业创新意识培养中不断克服惯性思维的影响,不断地通过怀疑和批判来实现对原型的挑战,才具备实现创新意识的可能。
(二)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思维路径
借助于兴趣而产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事实上等于借助于探索动机实现自主创造的主动性,这是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一个必要思维步骤。建立在兴趣和动机的基础上,大学生需要视角上的更新和思考方法上的突破以求得对原型的扩大化理解,这是创新意识培养的第二个必要思维步骤。进一步通过灵感式的思维发散来释放“先入为主”效应、“暗示效应”的束缚、强刺激和多余刺激的干扰和思维定势等影响,这就基本实现了思维上创新意识的实现。
(三)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
具体到技术环节,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借助于信息要素来实现。因此,正确的信息处理方式将形成有益的创新意识的养成。事实上,所有的新点子都来自于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后的创造,甚至于可以认为,所有的创造又是都来自于对前信息的思想变革,因此,创业创新意识培养的技术路径可以概括为:对语言、文字、图像等思想表达方式所传达的信息进行技巧性的处理,进而借助于思维路径来实现创新意识的最终养成。
注释:
①白加良.自觉与他觉-西方哲学对人的多角度探索对我们的启示.理论界.2008(9).
2006年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在深度和广度上均超过了1992年的会计改革。在2006年会计改革之前的会计教学中,基本上是与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和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相适应的,2007年新会计准则在我国上市公司施行后,结束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并存甚至“两张皮”的历史,与之相适应会计教学也必须加快改革。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置与会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要求深化会计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
新会计准则体系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从经济发展的宏观层面分析,新会计准则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有利于健全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对上市公司则影响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以及利润分配的核算,并将对不同板块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对税收的影响看,新会计准则与税收确认、计量的原则及方法上的差异,表现在不同的业务上,有的扩大了,有的缩小了,从而对税务干部的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量。因此,在新的会计环境下,会计教学必须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和更新,以新会计准则实施为契机,把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二)新会计准则实施对我国会计业的影响,要求加快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无论是上市公司、一般企业的财会人员、审计人员、中介机构的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从业人员,还是相关监管机构以及报表使用者,都应该以新会计准则为准绳进行职业判断,必然要求会计业界整体执业水平的提升。新会计准则有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不仅数量倍增,而且许多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有所变化或复杂化,影响企业财务数据的形成和财务软件的升级。财会人员必须加紧学习和“充电”才能适应,才能通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否则将会被淘汰。即使你是公司的财务主管和财务独立董事,如果不能清晰理解新会计准则,也会影响他们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纳税情况的判断。新会计准则运行后,企业在招聘新的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以及相关中介机构在录用从业人员时,也会以新的标准来衡量各类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的素质。可以预料,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为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就业迎来春天,给毕业生带来良好的机遇。这些都要求会计教学内容加快更新,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素质的会计人才。
二、以新会计准则为蓝本,全面、系统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新会计准则为蓝本组织教学,但并不是对新会计准则照抄、照搬,会计教学要符合教学的规律和特点,通过更新会计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将新会计准则的理论研究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传递创新信息
新会计准则引入的许多新观念、新思维,正在影响或改变着原有的会计理论。理论是实践的向导。一方面,会计课教师要深入学习理解新准则,以新准则的要求更新会计理念和知识结构,与时俱进,加快提高会计理论水平和应用新准则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把加强会计理论研究作为提升会计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另一方面,要吸收他人对新会计准则研究的新成果及时应用到会计教学中去,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会计教学中全面反映基本准则的变化,从会计准则的动态性和创新性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部分组成,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创新性。基本准则在会计准则体系中起着统驭作用。将新旧会计准则比较,要把新基本准则在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计量、各个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财务会计报告等方面的变化全面反映或讲授出来。
(三)系统阐述新具体准则的新概念、新方法,通过更新会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
新具体准则使用了许多新概念、新方法,并对一些经济业务重新定位,这些内容在会计专业编写的新教学大纲和教师的教案中要得以充分反映。例如,长期股权投资的重大变化;存货计价方法的改变;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更加严格,减值损失的转回受到限制;金融资产的核算更加系统和全面;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注重商业实质;债务重组的定义更加严谨,会计处理更加务实;对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有较多限制;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资金成本;无形资产概念与会计处理的突破;生物资产准则对与农业相关的生物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统一规范;股份支付准则明确了对职工的股权激励;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发生了重大改变;财务报表列示的项目发生变化,编制要求更加明晰;公允价值的应用;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货币时间价值得到体现;对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和相关信息披露做出专门规定等等。新具体准则蕴含的信息量之大,足以体现此次会计改革的力度和深度。教师在授课中,应透彻分析新准则改革的合理性,并根据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接受情况,把握重点、难点,有理有例,详略适度。
(四)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设计的账务处理方法贯彻到企业会计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激发其创新热情
应用指南对每项新具体准则的诠释既简练,又突出了重点。应用指南上列示的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涵盖了各类企业的交易或者事项,与原企业会计科目相比,在科目名称上做了部分调整,在数量上也有增减,科目分类中增加了共同类会计科目,体现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反映了新准则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要求,使人耳目一新。一张新会计科目表在手,就可以浏览各类企业的全部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克服了原企业会计制度中不同行业会计科目和会计处理方法不便于通晓的缺陷,有利于会计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利于毕业生拓宽就业渠道。应用指南的实用性很强,为学生在实践环节进行仿真模拟和全真模拟提供了依据。因此,在教学方法更新上,应革除“满堂灌”的弊端,减轻课内、强化课外,加强实践环节的应用,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激活创新热情。
三、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创新会计课程体系设置,将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系统化、常态化
按照新准则体系规范的内容不同,可以将新准则划分为确认计量准则、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报告与披露准则等几大部分。这些内容涉及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分析、会计理论专题、金融会计、证券会计、国际会计、税法、会计案例分析、审计案例分析等多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改革。如何将新准则体系的丰富内容分门别类地纳入不同课程讲授,整合、归并有密切联系的交叉与重复内容,并使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不增加课堂讲授时数,甚至在原来基础上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实践教学时间的情况下,实现课程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是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树立明确的课程建设规划指导思想
会计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把课程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配置,促进优质课程、精品课程建设。
(二)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纳入教改系统工程
与新会计准则相适应,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应结合院、系的管理与培养模式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进行,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全面统筹,减少重复,协调安排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内容。使课程体系科学、合理,把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纳入教改系统工程,实现常态化。
(三)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加大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操作性课程的分量,提高学生的创新工作能力
鉴于会计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依据新准则,及时更新财务软件,进一步加强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手工模拟实验室建设,完善实验室的实用账、证、表、卡及其它实用资料,加大各项实验的投入,积极拓展实习的种类和实验的范围,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单位会计制度设计实验,并保持校外实习基地的稳定性和先进性,把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有机结合起来,顺利实现由仿真模拟向全真模拟的转化。
(四)正确处理课程体系的相对稳定性与适时修订的动态性的关系
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源于企业经济业务和创新活动的日新月异。会计作为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一项管理活动,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改革。新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其内容的修改和增添是客观现实的需要,在会计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建设也要处理好相对稳定性与适时修订的关系,形成动态的系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五)新课程体系设置要有前瞻性,既考虑会计的国际趋同化需要又不失中国特色
新会计准则在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背景下,又结合我国实际,保留了一定的差异,显出中国特色的成分。新课程体系设置也应具有前瞻性,既要反映国际会计的发展方向,同时又要有特色课程,能够引领会计实务。
新会计准则不仅影响会计理论研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着企业会计实务处理方法,从而使原来教学中应用的许多案例的会计处理方法随着新准则的施行而废止,这就要求在会计教学中必须投入大量精力调研、收集新准则实施后企业会计实务新案例,充实教学内容,通过案例教学课程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会计学科的特色。
四、培养创新型会计人才,促进创新型社会系统工程建设
关键词 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作用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永恒主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广大教师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但是,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仍未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这使得许多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被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面对思维方式已基本形成、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高校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并成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以“身教”的师表来树揩模,导方向,作人梯。因此,只有具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把学校办成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教师必须要敢为人先,打破常规,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承担起为国家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重任。
一、善于鼓励,发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基础教育往往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得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特别是学生的创造力受抑,创新能力差。当遇到问题时,甚至有些学生离开家长、老师这根拐棍后完全不知道应如何解决。由此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的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创新能力,此问题如果在大学阶段仍得不到解决,这些人将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选择的要求。针对此种现象,必须让学生明白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也就是要鼓励学生,让他们认识到,创新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从而树立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进而发掘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巧妙设问,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有些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式,当教师打破常规时,甚至有些学生还会提出异议,此时如果教师进行妥协,则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曾亲历过这样一件事,在进行课堂小测验时有一道题的设问方式与常规设问方式不同,测验后有学生表示,从小到大从未遇到过这样的设问方式。借此机会,本人向学生们讲述了某地小学生以动物腿脚个数计算船长年龄的故事,以此教育学生应有个人见解,不能进行惯性思维及点式思维。本人相信,此事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一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此事件中,本人也体会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要敢于承担责任。如果教师墨守成规,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巧妙设问等方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路、方法和意愿去解决问题,抓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造动机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问、多质疑,提出课本乃至人类尚未解决的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提问过程中,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由想象,标新立异,帮助学生消除点式思维、线性思维的影响,激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
三、适当辅导,为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
教育名家有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动、唤醒和鼓舞”。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法很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激动,从而使其自觉地投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以教为主"的观念,树立"教为不教"的观念,面对学生的提问,进行“适当”辅导,甚至是用“引导”代替辅导,为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避免学生只会一味地照着葫芦画瓢。
总之,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因此,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通过适当引导,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各抒己见,为创新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成为为学生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学生前进过程中的助跑器。
参考文献:
[1]贾琼.我国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综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9).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课外科研;阶段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4-0100-03
0 引言
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1,2]。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依然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人才就业市场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而当今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3]、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差[4]、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已引起高校乃至社会的高度重视[5-7]、也是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8]。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要求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尽快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的专业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上述状况与问题,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启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实验能力”的训练计划。本文提出了一套通过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来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的分阶段培养方案。
1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内涵
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综合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金属产品工艺、性能优化与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河北省“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冶金工程材料”河北省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近几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优良的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身素质。主要表现如下。
1)提升自信。通过科研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作风、承受挫败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创新能力。科研活动能巩固和强化专业知识,学会收集和利用资料和信息,扩展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思维和固有经验的束缚,引导学生转换观念并更深层次的看待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3)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通过参与科研活动,强化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升了工程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使学生对专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加了对专业的信心和热情,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知识储备,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 培养方案
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应纳入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采用不同阶段的培养模式。图1为本文提出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
2.1 第Ⅰ阶段 ――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9],实验室又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新生入学之后,学院及老师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主要包括:(1)做好宣传工作,将学院近几年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重点宣传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2)参观实验室,使学生对科研环境有初步的认识和融入;(3)实验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并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时间和开放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本专业所需的实验仪器,以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功能;(4)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学术讲座、技能培训和科技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和实践的平台;(5)配备专门的专业指导教师,定期讲解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与进程,强调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的重要环节,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能力来源于实践,意识到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
2.2 第Ⅱ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
大二学生刚接触专业课,为加强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院及老师采取的措施有:(1)对初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培训;(2)顶岗实习,鼓励学生深入实验室,参与实验设备的维护、维修及管理工作;(3)实验室开设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择,鼓励学生自拟实验课题;(4)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能在了解仪器原理及功能的基础上,学会正确操作使用仪器,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为后续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第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三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针对这一阶段,学院实施方案有:(1)提倡学生成立创新实验小组。创新实验小组由学生自愿组合,自拟科研课题,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实施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整个实验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学院尽可能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并配备指导教师,最后由学院对课题的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存档;(2)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和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根据所学的专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确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将全面完成课题所要求的任务,包括:收集资料、查找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及仪器,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总结实验,撰写科技论文等等,配备指导教师定期进行检查与指导。课题完成后,学院组织相关的专业专家进行现场答辩及评比;(3)提供学生参与企业的新产品设计、研制及开发等工程实际项目的研究;(4)开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例如:现场实验教学、案例和模拟式实验教学等;(5)举办一些专业性的科技竞赛活动,如材料学院开展的“焊接技能竞赛”、“金相技能大赛”和“大学生职业创业大赛”等。通过这阶段培养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了独立的科研工作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面,促进了师生交流。
2.4 第Ⅳ阶段――培养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综合 实践能力
大四时期是大学生活一个转折期,学生面临毕业和就业,每个学生都在寻找与自己相匹配的职业。首先,做到尊重学生的选择,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不同选择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培养。(1)对保研或考研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研究型实践能力,采取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进行临时“导师”制的培养方式,选择一些研究型课题,让学生提前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中;(2)对选择工作或创业的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应用型专业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采用与相关企业联合培养的培养方式,多选择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实际工程性课题,鼓励学生深入企业调研,使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社会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3 激励政策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教师、教辅和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为更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调动广大教师、教辅及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大家努力学习工作,学院制定了一整套激励政策,考核科研活动成果,并将成果纳入教师、教辅及学生评价体系。考核标准包括:(1)策划、指导及参与科研活动;(2)科研课题列入国家级、省部及学校等部门设立的各类“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3)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奖;(4)科研论文在国家核心以上期刊发表,或获得国家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根据考核结果,学院将给教师和教辅等工作量奖励,并与年终考核、晋级及评职等挂钩;学院给予学生1学分奖励,颁发证书及相应的资金奖励,并与学生年终综合测评、保研及推荐工作等挂钩。
4 实施成效
实践证明,通过实施上述“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计划方案,极大的调动了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了个个争优的竞争局面,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据统计:2011级、2012级、2013级三届共569名大学生均有参加不同形式的课外科研活动的经历。近三年,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学生在重大的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包括全国大学生金相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胜奖2项,集体优胜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黑龙江“西钢杯”大学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还有多名学生获省级科技竞赛奖励,并有3篇科技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此外,通过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等,使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明显的改善,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有较大的提高。由表1可见,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考研率和就业率连续三年分别稳定在53.97%和97.24%以上,列学校各专业之首。从就业等渠道反馈的信息获悉,学院本科毕业得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工矿企业的认可及好评。
表1 近三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和就业率
届 毕业生 考研录取 就业 综合就业 考研 就业
别 人数 人数 人数 人数 率 率
2011届 189 102 85 187 53.97% 97.24%
2012届 187 112 72 184 59.89% 98.40%
2013届 193 106 82 188 54.92% 97.41%
5 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是高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大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纳入到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全部过程中,并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牛,董继刚,刘桂艳,刘勇涛,等.强化实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3): 357-360.
[2]邵百艳.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大学生学习习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159-160.
[3]纪淑娟,刘玲,魏宝东.高等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专辑):65-68.
[4]石俊,陈碧波,余志伟.课外科技活动对材料专业大学生培养“补强”作用的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30(1):81-84.
[5]曲明贵,张瑞军,张福成,闫淑兰.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2,35(2):12-16.
[6]卫绍元,佟绍成,吕义,张东旭.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9-21.
[7]于惠力,毕耕,高宇博,冯新敏.建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J].实验室科学,2010,13(6):3-6.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创新意识
要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实际,创设情境。如,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我先让学生回顾“商不变定律”,借以暗示“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倍数,商不变”。接着出示例题:“做一条短裤要用0.67米布,56.28米可以做多少条短裤?”我对学生说:“今天这节课,让大家都当小老师,小组学习,看谁最先完成。”
对学生给的答案,不做评价,而是让学生通过验算保留正确解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这样,本节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主动建构,不仅使学生积极地感知到学习对象,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鼓励“多向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多角度去思考,用不同方法解题,在求异中创新。
如,在教学“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时,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甲:由于“路程÷速度=时间”,所以用“两人相隔的距离÷两人的速度和=相遇时间”。
学生乙:我想,两人是相对而行,每走一分钟,距离就缩短(50+40)米,2分钟就是2个(50+40)米,270米里面包含多少个两人的速度和,就要多少分钟两人才能相遇。
学生丙:两人的路程÷两人的速度和=时间。
我对学生的分析表示了肯定。这样,尊重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的分析,鼓励了学生的多向思维。
三、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发展创新思维
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我国学生学习刻苦,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活动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等一系列生动具体的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由感知到理解的思维过渡。教师要多给学生以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去发现,从而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明创造。
多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自主发现,在操作、探索、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自然,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