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0

科技服务体系有助于科技进步的推广,有助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对于农村地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是科技进步推广的重要力量,深刻的影响着农业以及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

1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措施

1.1 将单一的农业科技服务转变为综合服务

科技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强大支持,单一的农业科技服务虽然也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现代农业建设大局来说,仍存在存在局限性[2]。更应该注重将单一的农业科技服务转变成综合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合理整合各种现行基层科技服务机构,建立综合配套的农村综合科技服务站点。同时为了使服务效率得到保障,应该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服务站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农村综合科技服务推广站应该完成以下各项工作:对农村环境以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以及科技服务;指导农民就业,对农村开展就业培训;提供生产经营各项活动全面的科技服务,比如提供科技信息以及产品营销服务、指导管理、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推广等,又比如说例如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C合服务平台的应用,很好的加快和推进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步伐。

1.2 实施地区差异化建设

因为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所以建设新农村时对于科技服务也有不同的要求,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时应该把握侧重点[3]。针对相对发达的区域,其政府科技服务体系更为完善,市场发育良好,农民素质较高,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化科技服务组织的建设是其需要加强的重点;而针对相对落后的区域,重点应该放在政府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上,促进科技服务体系的工作效率得到不断提升,财政部门也应该增加支持,保证地区构建科技服务体系具备充足的资金支持。

1.3 加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人才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推广的重要因素,农业科技人员技术水平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效果有直接联系。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注重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多层次的培养,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人才队伍。具体来:促进农业教育体系进一步改革及完善,使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加快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准入制度,严格录入和使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通过全面的培训以及严格的考核,确保每一名农业科技服务人员都具备较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责任心;建立高学历人才基层就业奖励制度,合理将农业基层科技人员的待遇提高,奖励参与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研究生以及大学生。当地应该参考其他地区或者国家的建设经验,完成相关优惠以及奖励政策的制定,使得农业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物质待遇有保证,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科技服务队伍的稳定性;对于在职科技服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其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更新其掌握的技术以及知识,确保人才与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相适应。比如说例如山东省的扶贫开发重点区域科技人员服务选派,对助推科技扶贫,构建科技服务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注重向成果产业化方向转变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农村改革的程度和成果,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密切相关,同时还是农业现代化实现的重要标志。所以,必须促进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向成果产业化方向发展,才可以保证其变为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服务的支柱产业。农业科技服务成果产业化,实际上是农业科技服务活动通过扮演法人经济实体的角色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给农业生产活动,具备法制化、规范化服务形式,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必须将依靠行政机制建立的传统科技服务转变为与市场接轨的产业化服务。

3 结束语

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有多种方法,在实际行动中,应该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构建方法,结合使用多种方法。通过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同时注重向成果产业化方向转变,实现现代农业的高速、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舰.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2013,42(8):201-204.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自贸区;城市功能;产业集聚

现代服务业是后工业经济时代城市功能的主要承担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能够塑造城市功能和特色,彰显城市的集聚功能和形象,凸显城市的竞争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是全球化的产物,是城市经济参与全球竞争、区域竞争的重要载体。作为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功能区域,浦东临港地区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立起与区域功能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从而与周边地区错位竞争,加快临港地区城市化、国际化步伐。

一、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内涵和特征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按照现念统一规划设计,依托交通枢纽和信息网络,以商务楼宇为载体,将相关的专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合理有效地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形成形态新颖、内外连通、生态协调、资源节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具有较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能力的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备以下四个特征:第一,统一规划,突出城市设计,新老建筑结合,保护历史风貌,打造城市名片。第二,功能集聚,依托信息网络和交通枢纽,完善功能配套,形成产业高地。第三,形态新颖,开发地下空间,建造空中连廊,形成楼宇连通。第四,生态协调,贯彻以人为本,环境优美和谐,注重环保节能,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与传统商业集中区相比,在区位上,传统商业区源于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沿城市生活通干道布局,且与城市居民生活区紧密相关;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只有一小部分是从传统商业区拓展而来,更多的则是基于城市用地条件、交通环境及城市产业发展战略与功能地位等多种因素进行叠加的综合选择。从功能上而言,传统商业区以商贸、仓储、运输、餐饮为重点;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金融、物流、商务办公、科研设计和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为核心。目前, 世界上许多大都市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作为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中心城区服务业集聚向城市边缘地区扩散加快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解决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矛盾,以伦敦、纽约、东京为代表的世界级城市,都经历了由单一的大型CBD模式向多极化、分散化发展的过程。这种演变模式为大都市边缘区域建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供了可能,即大都市边缘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有效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上海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虹桥开发区建设,在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上海市逐渐形成了服务业“核心-边缘”的分布模式。探索临港地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符合国际和上海市服务业集聚区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地区转移的经验和趋势。

(二)临港自身产业发展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提供了条件

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繁荣本身就会扩大现代服务业的投资空间。临港以“高端制造”、“极端制造”项目为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基本形成了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工程机械制造等五大装备产业集聚。先进制造业的集聚为临港生产业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二者将共同构成产品研发与制造、金融、保险、物流、教育培训、法律服务和广告营销等互相配套的产业生态集群。以临港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基础,发展生产业集聚区潜力巨大。

(三)临港新型城镇化呼唤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

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与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求,它与产业发展阶段和演化规律相对应;反过来也能促进城市服务业效益的提升和集聚效应的扩大。临港地区开发建设十年来,在经济总量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和人口发展等因素的驱动下,具有产业集聚、空间集约特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将应运而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优化城市产业布局和空间结构布局的同时,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也有利于提升人气,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更完善的功能配套,改变临港长期以来“空城循环”的格局。

三、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

(一)制造业升级换代的“加速器”和“助推器”

临港地区是按照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国际航运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发展起来的,十年来,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舶关键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在临港地区迅速崛起。但与此同时,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制约了制造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临港现代服务业要致力于促进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深度拓展,扩大临港制造业在全国、全世界的品牌效应,推动“临港制造”向“临港智造”转变。

(二)有效集聚人气的强大“磁场”

现代服务业能够有效吸纳就业、集聚人口,对于当下人气不足的临港来说,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这种“磁场”效应显得尤为重要。临港要紧紧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和杭州湾地区联动发展的重要机遇,立足上海市关于把临港建设成为综合性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大力发展生产业和生活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和商业配套功能,有效提升人气,将临港打造成为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三)积极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的“第一站”

临港是自贸区的直接腹地,也是自贸区功能扩区的首选之地,目前已批复的28平方公里中,有6平方公里落在临港地区。临港要积极对接自贸区,创新各类平台和载体,打造贸易功能板块、金融服务板块和文化产业板块,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创新临港“双特”政策与自贸区制度优势结合的方式,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加速形成叠加效应,加快服务经济空间载体建设,打造保税展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溢出载体。

四、未来3~5年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未来3~5年,临港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应初步形成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优质生活服务体系,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为临港制造业转型升级、城市功能提升、集聚人气发挥重要作用。

(一)主城区:生活业快速发展格局基本确立

临港主城区是以5.6平方公里的滴水湖为中心的城市综合生活服务区,作为为港、城、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服务功能的核心区,主城区要重点发展商业、居住、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生活业,基本形成功能多元、方便快捷的生活业发展体系,为临港的人口导入提供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效改善目前生活服务业的“短板”现状。按照临港2020年建成一座80万人口的新城目标,未来3~5年,临港主城区的生活业至少要达到满足50~60万人口需求的规模。

(二)主产业区:生产业集聚态势初步形成

主产业区是上海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区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型发展,配合重点产业集群,积极发展以“主体多元化、产业融合化、服务专业化、业态新型化”为特征的生产业。未来3~5年,在主产业区初步建立3~4个以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教育培训等为主的生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平台建设,初步形成2~3个为企业提供自主创新、金融服务的专业服务平台。

(三)综合区:都市型现代服务业体系初见雏形

作为主城区城市服务功能的延伸区域,综合区着重发挥高品质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都市型现代服务业,聚焦产业高端性、环境相容性、服务综合性、土地集约性等特点,积极培育旅游度假、健康养生、运动休闲、文化创意等都市型现代服务业。未来3~5年,临港要打造并打响1~2个国际大型赛事和生态休闲旅游品牌,扩大临港在上海市、长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力。

五、临港构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

临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围绕自贸区建设,选择产业关联性强、能够有效整合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发挥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作用,同时凸显临港的空间优势、环境优势和海洋特色。

(一)大力发展与自贸区紧密互动的金融、航运、贸易服务业

临港要主动对接自贸区,充分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打造金融、航运、贸易、文化、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板块。浦东开发开放的“主力部队”――四大开发公司在临港开发建设的项目中有不少与自贸区建设紧密相关的,如外高桥集团在临港规划的进口商品、进口汽车和进口食品三个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和自贸区文化贸易基地在临港的延伸,陆家嘴集团与港城集团合作开发的城市综合体――自由贸易广场等。依托这些项目和平台,临港与自贸区合作的密切程度将大大提升,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也将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端化和专业化方向延伸。

(二)大力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和集聚人气的服务业

就临港的城市化水平现状来看,发展有利于吸纳就业、提升人气的产业是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首要任务,如大健康产业、房地产业。大健康产业集医疗保健、疗养康复、养生养老、健康管理等于一体,产业链集成度高,易形成产业和就业的集群效应。临港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发展大健康产业,而自贸区关于外资医疗机构的开放政策也有助于临港大健康产业主体的培育。房地产业具有产业关联性高、产业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就临港来说,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房地产业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更是集聚人气、实现安居乐业和职住平衡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发展体现临港空间优势与海洋特色的服务业

临港区域范围大、空间大,315平方公里的土地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大量的土地储备能够有效满足未来的城区开发和产业发展。作为杭州湾北岸先进制造业集聚带的核心区域,临港地区通江达海,海洋资源相对集中,海洋产业已具备一定基础,有条件打造成为一座真正意义的海洋城,推动上海从“大江时代”逐步走向“大海时代”。临港应积极发挥空间优势和海洋资源优势,引进国际大型主题公园、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临港落户,同时打造集海洋文化创意、海洋会展、海洋工业旅游、海洋观光旅游为一体的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地。

参考文献:

[1]段兆广,张伟,朱跃华.略论城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与建设[C].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7.

[2]周秀华.大都市边缘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为例[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陈陈,何骏.全球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崛起及中国的对策[J].经济地理,2009(06).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4-0106-02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并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理念。现代服务业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现代服务业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是符合现代服务业特征的人才,将现代服务业与高校创业教育相结合起来,让学生所学专业成为提高经济的原动力,既提高了大学生毕业后工作与专业对口的比率,又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

1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1 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新着力点

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将是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新着力点,它紧扣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以培养大学生自我创业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开拓创新意识、冒险精神、企业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主线,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评价体系上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考察,有利于大学生突破固定思维、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1.2 促进大学生高效就业的现实要求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力求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需求,满足转型时期国家、社会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要。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老板、经理,更重要的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开拓意识,从而实现高新技术和全新服务理念的创业创新,最终高质量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

1.3 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及创新

通过创业素质的培养,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技能和经验在内的综合性创业素质。结合构建素质模型,可以深刻理解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创业人员的基本素质,积极探索相应的培养模式,顺应社会时展,使创业人才队伍的建设步入健康、持续的发展轨道。

2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2.1 国外创业教育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

美国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是在其正确的发展模式和大力投入下形成的,其成果更是显而易见的,这其中贡献最大的应是美国的各大高校。经过长时间的创业教育实践,接受系统创业教育培训的人数大幅增加,其创业能力和创造的财富大大超出接受传统教育的大学生。这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甚至成为我国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助推器。

2.2 国家对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严峻,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先后出台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相关政策,从政策上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扶持,可以说是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一个先声,充分体现出国家对大学生创业及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从上层建筑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策保障。

2.3 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的觉醒是现实推动力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一些大学生也想通过自主创业自谋出路,带动了大学生滋生创业意识的觉醒。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急切需要。而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觉醒,则成为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推动力。

3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就业观根深蒂固

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是出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下的,也就必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社会观念和社会传统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大的经济背景,人们历来服从组织分配、国家安排,接受市场检验的能力和主观态度极大缺乏。在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缺乏创业土壤和文化氛围的情况下,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习惯于依赖学校、家庭,缺乏自主、自立观念。

3.2 高校创业教育实施存在问题

创业教育在我国学术界成果可谓寥寥,当前的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队伍和研究成果都相当单薄,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创业心理仍然不够成熟,同时也反映出创业教育目标模糊的问题,多数院校还停留在开设课程的程度,远没有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业教育非常强调有实际操作和实践经历的人员担任授课任务,高校现有教师中多是理论研究能力较强,缺乏创业经历,因此创业教育师资力量亟待提高。

3.3 大学生创业的制约

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创业素质和时代的要求是不同的。作为创业教育的受教育者,其反映了创业教育的指向性,制约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各个方面,是考察当今高效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可不察的主体。大学生创业自身的准备不足是这一瓶颈的集中表现,具体而言,大学生存在创业观念偏差、实战经验不足及经济管理知识匮乏等问题。

3.4 宏观政策保障力度不够

金融服务系统的工作不细、操作性不强。要制定系列优惠政策,可是创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引导,但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亦有待提高。社会应建立相应的咨询机构,帮助创业大学生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4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4.1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贯穿于创业教育的整个过程,只有让学生在一种思维活跃与创造性的氛围中接受创业教育,才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果的核心关键。

(1)突出创新性。我国高校的教育不仅要考虑学校股东的眼前利益,更要考虑国家和学校的长远利益,需要从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角度出发,积极调整办学思路,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确定了专业领域以后,学校应本着以长远利益为主的原则,不为暂时的眼前利益所动,不遗余力地全面建设这些专业,形成专业特色和市场强势。

(2)充分发挥办学优势创新招生环节。在招生环节上,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录取方式,例如通过“笔试+面试(或问卷)”的方式,重点考察学生的理想、信念、毅力等精神素养,特别关注考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素养和创新积累;对文化基础的考核应与相关高校专业相适应的内容和基本水平为准,可由高校自己确定;当然,高校也可以继续通过高等系统组织的“统考”方式招生。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逐步完善招生环节,为创建中国高等教育新模式作出贡献。

(3)优化创新培养环节。在创新培养环节,应进行积极探索,敢为人先,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创造学”课程,生动系统地介绍创造的概念、基本思想和创性思维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创新创造的重要性,并掌握实现创新的相关创造技术。学校必须教导其学生,不仅要敢于创造人类还没有创造出来的事物,还要创造中国需要的却没有的东西,即便是人类已经有了的,也存在着许多需要非首创的创新空间,积极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嵌入创新的激素。

4.2 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创业与创新属于不同的活动,创业常常以创新为基础,更注重团队的合作与协调注重管理的经验与能力。通过构建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教学体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模式的融合,拓展创业实践活动,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业技能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交叉在创新培养与实践的后半段进行,也可以同时进行。

(1)完善第一课堂教学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是实现创业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建立课堂教学系统,实验室模拟训练系统,毕业设计系统。

(2)强化校园实践活动。根据学校学生各年级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情况,结合各年级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分层次设计校园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将其贯穿于大学四年学习的始终。高校还应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环节,是学校、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通过建立相应的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将教学过程植根于企业创业实践的土壤之中,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基础。

(3)建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必须与校园之外的环境进行有效的融合,主动与一些企业、公司、俱乐部等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搭建起合作模式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培训平台和项目孵化平台。通过与企业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实现与企业共同成长。

5 结 论

创业教育的根本是教育,核心是创新,载体是创业实践。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并不能靠他人教导而来,而是要靠创业实践的磨砺。高校要有效地开展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就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在借鉴国内外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实践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有创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产业转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南宁高新区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3)07-0083-04

一、现代服务业: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通过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知识型、高附加值的高层次服务业。。它主要分为基础业、生产业、消费业和公共业四大类。在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硬约束日趋增强的背景下,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摆脱资源和环境对经济的困扰。由于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产品附加值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由原来的高态势增长转向了以提高发展质量为核心的稳定中位发展阶段,重点任务是推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由工业经济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阶段,这主要是缘于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产生诸多的经济效应,特别是在对经济总量、就业的拉动效应,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促进效应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效应等方面尤为明显。从现代服务业在GDP的占比来看,高收入国家一般在54%~71%之间,中等收入国家一般在46%~52%之间,低收入国家一般在25%~50%之间;从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来看,高收入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高速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质量和科技水平确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必须实现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增强发展的永续能力。鉴于现代服务业的诸多优势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现代服务业应该是中国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这一点已经成为政府决策部门和学术界的共识,并且列入到中国经济发展规划之中。

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代服务集聚区作为一个新概念,在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笔者在综合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主要是指按照现代经营管理理念,以总部经济(或商务楼宇)为载体,同类或相关服务业企业集聚互动,形成的具有较强资源整合和辐射带动功能的集聚区域的总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统一规划、功能集聚、形态新颖和生态协调等特征,它的构成要素主要体现在“三高”上:行业集中度高、空间聚集度高和市场集中度高。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起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构。但是,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规模的增加,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城市原有的单个大型的CBD(中央商务区)将难以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必定要演变成为若干个微型的CBD,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不管是从国外的伦敦、纽约、东京,还是从国内的上海、江苏等城市来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实发挥了巨大的拉动效应。(1)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区域特色和功能有利于扩大现代服务业的辐射效应。现代服务业能否获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是否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以及能否与周边地区形成错位竞争,而这个体系的构建又与其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区位、经济和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可以使上述因素得到更有效的聚集,形成更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链,甚至是成为总部集中地或者区域经济辐射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载体,释放出更大的功能与作用,进而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整体辐射能级。(2)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的集约化发展水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度,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和形成规模经济,而且它注重规划的科学性、生态的协调性、功能的集聚性,通过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开发,有利于在短期内形成现代化服务业的新高地,提高现代服务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提高现代服务业水平的综合竞争力。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具有的资源共享、服务网络系统和品牌效应等特征,可以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培育更多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塑造更强的品牌效应;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挥产业集群作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竞合机制,提高集聚区内现代服务业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的水平和能力。基于以上所述,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密切相关的,要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三、南宁高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及条件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宁高新区”)于1988年创建,1992年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43.7平方公里。经过25年的发展,南宁高新区的主导产业日益凸显,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11年,南宁高新区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利税分别达到820.6亿元、698.3亿元、103.1亿元,成为广西众多个开发区中产业聚集程度最高、配套最成熟的园区和广西发展高新技术的重要基地。

(一)特色产业比较优势突出

南宁高新区在产业结构上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服务业为主,其中生物工程及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机电一体化最为突出,是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主导产业,在周边区域形成了较大影响力,其产值占南宁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南宁高新区的特色产业优势还体现在发展载体和龙头企业的建设上。载体建设方面,南宁高新区建立了生物工程及制药产业基地、国家863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开发基地、信息产品制造基地、电力设备生产基地和汽车配件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发展方面,南宁高新区培育了一批诸如丰达电机(南宁)有限公司、百洋水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等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目前,南宁高新区企业总数达4000多家,企业涉及12个国家或地区,其中亿元企业达到60家,数量位居广西37个工业园区之首;三资企业150多家;上市企业3家,平均每年新引进的企业超过200家。此外,南宁高新区还大力推进以总部经济、广告创意、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服务型经济发展。

(二)教育、人才资源聚集

南宁高新区所在的南宁市西乡塘区是南宁市的高校汇聚区,该辖区分布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广西财经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大量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包括南宁高新区在内的区域知识创新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和创造了便利条件。与此同时,南宁高新区还通过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建立人才基地、项目研发与合作等多种途径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等工作,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如南宁高新区出台了《关于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享受待遇的暂行规定》等吸纳人才政策,建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南宁生物工程及制药人才小高地和博士后工作站,并在个税减免、学术交流、学术专著出版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提供诸多便利条件。项目研发与合作方面,2006年以来,南宁高新区所承担的国家、省、市级技术创新项目约7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130项,开发新产品850多项,吸引了一大批高精尖人才共同参与。此外,南宁高新区还探索建立了“1名领军人才+5名左右科研助手+100名左右中青年科技人才”的“15100”科研创新团队模式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政产学研合作体系日趋完善

自2008年南宁高新区开始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以来,它先后与区内外7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南宁高新区每年拨付200万元扶持广西大学、广西科学院的技术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为支持高新区生物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南宁高新区联合广西大学和重点企业投资780多万元建立了生物中试基地和软件开发平台;南宁高新区建立的21家企业技术中心,涉及生物、医药、电子、软件和精细化工等各领域。经过南宁高新区的牵线塔桥,园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也呈现出了良好势头,如广西南宁灵康赛诺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及国内多家顶尖研究机构合作,致力于建立国际灵长类动物模型与医药产业化示范基地;南宁市平方软件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基于图像内容识别的智能信息过滤系统项目研发;广西中科利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广西亚热带植物抗氧化剂开发与应用产业化项目的研发……此外,南宁高新区还将推进“校区一体化”合作,与南宁学院(原邕江大学)等区内高校合建大学生创业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并适时开展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合作。

四、南宁高新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思路

(一)树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理念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扩大就业以及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等方面的作用已经被经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也正是因为如此,构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各地作为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而且已经出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意识仅仅是推动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形态基础,至于建设什么样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怎么样规划和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及所建设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能发挥多大的功能,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认识的正确与否以及该理念是否科学。笔者认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首先是要对其形成科学的理念并以其作为指导思想来规划、建设,重点是要形成以下三点认识。(1)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具备相关的基础条件,又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推进。一般而言,良好的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创业环境和城市功能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这些要素之间并不能自发地形成现代化服务业集聚区的实质性的推动力和内生力,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的强化和相互作用的发挥还必须依靠另一种力量——政府(或政策)来实现。也就是说,对于具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基础条件的地区,不能“守候式”地等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自发形成,而是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完善的财政、税收、人才、创业、科技创新、招商引资和土地等政策并加以实施,使之成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2)城市新城并不等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从现实来看,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驱动下,城市新城作为区域的重点发展对象,往往能够吸引包括服务业企业在内的诸多企业聚集,有利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但两者之间并不能因此而画等号。这是因为,城市新城一般都包括公建、居住和工业等各类用地,不同类型的用地往往决定了城市新城功能的多样化;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功能较为单一和专业,以公建用地为主,空间尺度小于城市新城。可见,一个城市新城可以包括多个不同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即城市新城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更多的是“母集”与“子集”的关系,而不能完全等同。(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并不是若干同类或相关企业的“无序堆积”或“打包”。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注重的是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虽然入驻的企业可以包括同类企业或者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相关企业,以及有关配套服务企业或机构,但相互之间必须有较强的关联性或者促进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集聚互动,提高资源整合力和辐射带动力,这也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得以发挥的关键。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同类或者相关的企业进行“机械集聚”,而不注意相互之间的关联性,很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出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南宁高新区在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过程中必须对上述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及时走出由此造成的“误区”,以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

(二)明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类型与定位,打造功能各异且独特的产业集聚区

明确功能定位是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环节,也是其功能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南宁高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城市发展规划等因素来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笔者认为,南宁高新区应重点建设以下类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总部经济集聚区。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全球总部迁移已出现加快趋势,不少跨国公司纷纷将其境外总部迁到我国或者在我国设立地区总部,而国内的一些大企业集团也将其总部迁往中心城市。近年来,南宁高新区所在地的南宁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发展环境日益优化,城市品牌效应越来越显著,展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了不少国内外知名企业到南宁或者南宁高新区投资的吸引点。而南宁高新区作为南宁市甚至是广西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资源等聚集区,无疑会成为企业到南宁投资落户的明智之选。从另一个角度看,南宁高新区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瓶颈的约束,必须走节约型发展道路,总部经济通过将企业总部与制造基地的空间分离,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事实上,南宁高新区已经建立了生物工程及制药、软件开发、信息产品制造、电力设备和汽车配件等产业基地,一些国内外的知名企业也已经进驻南宁高新区。这说明,南宁高新区既有发展总部经济的强烈需求,又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条件,发展总部经济集聚区应是南宁高新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一个重要方向。根据南宁高新区的产业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其应该重点建设生物与医药、软件、电子信息、汽车配件、漫画、广告创意和会展业等方面的总部经济集聚区。(2)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目前,南宁高新区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企业对金融、物流、研发设计、会展、营销和信息等生产的需求十分强烈,南宁高新区应该大力发展此类型的综合性集聚区。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性生产服务集聚区的建设应该注重推进产业分工和产业互动,引进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服务企业,提高服务水平。(3)科技创业园。应该说,南宁高新区拥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是南宁市甚至是广西其他高新区或者产业园区所无法比拟的,这是南宁高新区建设科技创业园的巨大优势。南宁高新区应该充分运用好现有的科技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等优势,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重点,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验室和人才小高地等为依托,加强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强化政策支持,把南宁高新区建设成为集技术研发、检测与推广、工程研究与实验及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集聚区。

(三)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环境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公共服务平台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支撑。就公共服务平台而言,它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服务功能。因此,南宁高新区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平台服务功能。重点是建设科技研发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网络电子交易平台、企业孵化平台、知识产权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和服务外包跟踪平台等。在此基础上,紧紧围绕集聚区内企业的各种需内容,增强平台服务能力。构建功能完善、服务水平高和企业受益面广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另一方面,要探索平台运作的新模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其中政府应该发挥组织、协调和政策支撑功能,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优惠或减免税收等方式引导、鼓励、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而企业则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投资主体、应用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此外,南宁高新区还应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行业协会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它们共同参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和社会参与的联动型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践证明,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与地区的通讯、交通和信息等基础设施水平息息相关。南宁高新区要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必须加快相关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包括南宁高新区和南宁市两个层次。就南宁高新区而言,要科学规划好园区的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交通、物流、商业、商务、商住、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和休闲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软环境。就南宁市而言,要进一步加强南宁市与周边省区、东盟国家的海陆空交通一体化网络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南宁集装箱办理站、柳州集装箱办理站、钦州集装箱办理站或者防城港集装箱办理站建设,并促进相互之间的科学对接,构建完善、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把南宁市建设成为以南宁为核心,连接珠三角、大西南和东盟的交通枢纽城市,降低外省区及周边国家产业向南宁转移转移的成本。

[参考文献]

[1]白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规划中定位与选址的思考——以成都犀浦一土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0,(6):8-10.

[2]凌捷,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生物医药产业的培育和发展研究——以南宁高新区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1):136-139.

[3]李晓东,总部经济:后金融危机时代南宁高新区发展的新选择[J],改革与战略,2011,(2):60-63.

[4]路红艳,两江新区内陆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的方向与路径探析[J],中国发展,2012,(3):24-29.

[5]马华生自主创新: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新技术企业的社会责任[J],改革与战略,2010,(8):151-153.

[6]谢洁,南昌红谷滩新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初探[J],南昌高专学报,2011,(6):12-13+19.

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范文第5篇

商贸服务业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有城市的地方就有商业街以及相关的商业活动。商业特色街作为城市“社区型”商业综合体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商贸服务业最集中的区域。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现代服务业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大命题。当然也是商业特色街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定位以时尚女装业为主,突出展示杭派女装风采,辅以咖啡吧、美食坊及美容美发等女性消费设施,体现休闲购物理念。多年来,武林路女装街管委会以“中国时尚女装第一街”为目标,在产业业态培育、街区功能完善、环境清洁美化、商业氛围营造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从而使武林路成为展示杭州城市特色的一张“金名片”,并列入规划引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之一。

围绕我区打造“繁华时尚之区”和“服务业强区”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武林路女装街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理念

服务业与全球化。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具备国际视野。所谓国际视野,就是着眼于世界发展趋势,在服务水平、标准上与国际同步,包括要兼容不同民族的文化。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作为杭州国际旅游城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尤其需要全球胸襟,世界眼光。

服务业与社区化。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立足社区的现实基础,以满足社区人群现代生产、生活的需求为目标。服务对象,包括街区入驻商家、创业者、旅游者、购物者和居民。社区同时也是“市场”,服务对象就是“消费终端”。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市场化手段构建现代服务业营运机制。

服务业与产业化。服务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无论它是否产生直接利润,都必须作为一个商品来考量。因此,我们在设计现代服务业“商品”的时候,必须考虑产业化的要求,设计出符合人们长期消费的“产品”。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要求对产业结构和产业链进行全面梳理、整合,设计出清晰的营运流程、服务体系和赢利模式。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思考

做强女装主导业态。女装是武林路的特色,也是根本。离开女装产业,武林路将失去优势。现在的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做强做大。一是进一步引入知名的女装品牌,淘汰低端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深化饰品、鞋帽、手袋、珠宝等女装配套产业;三是进一步突显个性,鼓励设计师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形象设计和服饰搭配。

推进休闲观光业态。打造以女装购物为主的休闲观光空间,几年来,武林路增设了咖啡吧、美食坊等休闲场所,休闲的氛围日趋浓厚。问题是对观光旅游一直没有进行产业化规划和引导。在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武林路休闲功能的基础上,对购物、文化、休闲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休闲观光的产业服务链,有计划有目标地加以引导,推动旅游观光业的发展。

建立物业服务业态。武林路女装街的物业管理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原因主要是产权分散。运用互联网技术,对街区物业租赁信息进行整理,同时对有条件的物业提供“管家式”的服务。

组合金融服务业态。针对武林路的创业者,提供商贷、风投等金融服务。同时,形成商业策划、市场评估、投资监管体系。

提升文化营销业态。文化营销是创意经济时代重要的内容。武林路管委会已经连续七年举办“武林衣秀”活动,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武林衣秀”被列入西博会重点项目,荣获xx年第11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项目铜奖。以“武林衣秀”为核心,整合创意策划、市场推广、项目运作团队,构建活动、会展等文化营销服务体系。

当然,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发展现代服役业的领域和空间远不止上述这几项,可本着稳步发展、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进。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

搭建服务平台。武林路女装街以搭建若干个服务平台来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购物观光服务中心。提供购物、休闲、游览等咨询服务。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提供招商引资、物业信息、政策咨询、工商管理等服务。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创业者服务中心。提供金融服务。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商务信息服务中心。提供电子商务服务。

——武林路时尚女装街文化传播服务中心。提供活动、展示、推广等服务。

塑造服务品牌。品牌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有力竞争武器,是知识产权的凝结物。服务品牌包括二层含义:一是资源性品牌,即平台企业和产品的品牌;二是服务产品的品牌,即服务本身的品牌塑造。品牌的核心是服务品质,缺少品质的服务必难打造成优秀的品牌。所以,必须以高标准精细化的服务质量来构筑品牌影响力。

关照国际标准。以国际性思维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在视觉体验和流程设计上均体现出以人为本和国际化的要求。诸如导示系统设置、推广资料的文字、接待人员的语言礼仪等,都需要体现出国际化的元素。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措施

转换角色 转变观念。武林路女装街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转换角色和观念。传统的管理模式是“衙门朝南坐”。现在则要放下身段,确立服务意识。管委会要从“行政管理型”机构转变为“市场服务型”机构,从市场中学习经营,并能够驾驭项目的市场化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