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维能力培养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初中生 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转型需要培养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保障。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考能力’应当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批判性思考能力’是比‘基本知识的掌握’更高位阶的能力,是可以用之于改造世界的有效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实践阶段,学生思维模式逐步定型的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学的应有之义。韩愈在《师说》中曾这样规范老师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是什么?很多人将“道”理解为“道德”,但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规律”、“方法”的意思。孔子也在总结自己的教学规律时说过这样的话:“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吾不教也”。举一反三就是要求学生从“一”中掌握其规律性,并能够以这一规律去分析“三”的存在,从中找出“三”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性。从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在教学中加强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是教学各阶段的应有之意,也是各阶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
(2)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借助互联网获取的优质教学资源越来越多。各种教学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得,这对学生学习来说既是一种帮助,但同时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干扰;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往往都是在老师没有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量资源的累积就会给学生带来选择上的困惑,如何让自己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这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引导,特别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进而掌握分析、鉴别资料的能力,合理利用辅导资料,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知识自身的更新速度还是产业结构变迁带来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都在大大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意味着知识淘汰的速度也在加快。知识淘汰速度的加快与对新知识需求加剧的矛盾运动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学习观念,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的实现,不仅需要教育界转换观念,不断拓展成人非学历教育,更需要帮助人们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劳动者能够在走上社会以后能够凭借自身的学习能力自主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4)培养初中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全球化时代到来导致的全球竞争加剧,致使创新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各国也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角度来对待。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同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有着自身的规律,只有在不断地发掘和发现规律并将发现的规律用于教学实践,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
2 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方法的发现和传授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1)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思维方法。出于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认同,当前我国的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开始逐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重视探究性学习。但由于当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每门课程所内含的科学思维方法发掘出来,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不仅应该教会学生物质是运动的,运动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更需要去发掘学者们是如何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如何将个别的物质运动的现象总结为一般的规律性的总结的。这种发掘和发现,也就是将规律、定理的发现过程加以还原,以引导学生掌握思维原理和方法。
(2)要做好思维方法的传授和运用示范。在引导学生发掘出教材中所特有的思维方法原理以后,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需要向学生示范思维方法的价值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和模拟一定的情景,和学生一起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做出预测和判断,然后通过实践和实验来检验预测和判断的准确性。这一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重要,在一般的物理实验中,实际上包含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和原理去分析判断事物的发展态势,然后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但由于对思维方式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往往在实验开始之前缺乏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预测,实验结束以后也缺乏对相关方法的总结和提升,存在着为实验而实验的现象。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契机,做好方法论的展示、总结和提升,即运用一定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预测,并通过试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让学生看到在实践之外的理性推理的作用,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推理与实践来进行验证,掌握具体的思维方法。
(3)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水平。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引导学生独立地思考问题,掌握分析方法。这种情景创设既可以是某一门课程的实验,也可以是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法去破解模拟场景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问题分析方法。
3 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主体,初中生思维能力能否真正提升,关键还是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出来,能否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实践中发挥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主体作用。由于探索性学习模式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因此在当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很难完全发挥出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水平,特别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让学生独当一面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放手让学生对情况做出独立判断,然后以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2)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模式从思考“是什么”到追问“为什么”的转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引导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即实现从“是什么”向“为什么”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注重具体知识的传授,特别注意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是什么”,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既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对创新不够重视所致,也与中华文明追求一元认同,即强调思想上的大一统有关。现代工业文明不仅需要掌握“是什么”的具体知识,也需要掌握“为什么”的思维方法。为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需要让学生多思考“为什么”,特别是从多角度去思考“为什么”,既包括肯定角度的思考,也包括从排他性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种对“为什么”的追问不仅可以让学生去发现已有知识中的规律性的东西,还可以让学生在追问“为什么”中去发现新的知识和领域,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3)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养成质疑习惯。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养成追问“为什么”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质疑就是对已有的结论乃至公理从某一层面提出诘难,考察学术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重大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爱因斯坦正是对宏观领域的物质运动定律是否能够应用于解释微观领域物质运动进行质疑,从而提出了相对论;达尔文也正是对上帝创世说的质疑中发现了生物进化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大胆地质疑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质疑的能力和勇气,哪怕这种质疑并不能证明已有的公理和原理是错误的。只要学生养成了质疑的能力和勇气,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就可以不断提升。
4 协调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1)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在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前提下的主导作用。教与学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没有教师的教就无所谓学生的学,同样没有学生的学也就没有教师的教。但我们必须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与学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学重心逐步由教转向学,学生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因此在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最核心的,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发挥。
(2)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的“有限自由”发挥。由于当前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和水平都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要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现阶段并不现实。一旦完全脱离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思维缺陷而使自己走入思维误区,不仅不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还可能会因为思维的偏差而导致自身的思维缺失。
因此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兼顾考虑教学的实际情况,协调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形成合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结构教学 学习方法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结构教学”要求教师从数学知识体系高度“结构化”的特点和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发展规律出发,对教材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进行提炼和组织,进而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这些结构在后续的学习中作为工具再一次被提炼和组织,形成新的结构,成为新的学习工具……以此不断上升,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更完善的认知结构,进而更好地实现数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为此,教师需要确立学生立场,更好地研究和把握中观层面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建立知识的展开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教材中,不同单元内部或单元之间存在着类同的知识展开过程,我们称之为知识的展开结构。我们可以在较常见和具体的知识中引导学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关系类型,在较抽象和复杂的知识中运用。例如,“数与代数”领域“整数、小数、分数”的教学,在整数中按照“整数的意义”“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的规律”展开,这样的展开逻辑在小数、分数教学中也同样遵循,这就是它们类同的知识展开结构。如果在整数教学中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样的结构,在小数、分数教学中学生就能运用联想,主动迁移,因此而获得整体的认知结构。
上述关于“数概念”的教学,虽然它们被安排在不同年级的不同单元,但从“百以内数的认识”、“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到“多位数的认识”,不同年级“数概念”教学都有着相同的展开逻辑,即:数的意义――数的组成――数位――读写――数的大小比较。教学中,我们可以在“数概念”学习的起始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数概念”学习的五个方面,在以后“数概念”的学习中逐步引导学生联想这5个方面展开学习。随着数范围的多次拓展,这些“知识结构”将会逐步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将逐步增强。
二、建立教学的过程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同一类知识的教学有着类似的推进过程,我们称之为教学的过程结构。认识到这种过程性结构的存在,老师就可以从起始的内容开始,努力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过程结构,使得在后续学习中,学生能主动联想结构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例如,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发现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的学习都要经历“写算式,探究方法―排算式,寻找规律―用规律,快速口算”的过程,那么这些学习的内容便具有相同的“学习过程结构”。所以在教学十几减9时,让学生充分感受20以内退位减的过程结构,到十几减8时就引导学生联想十几减9的学习过程结构主动探索十几减8的计算,到十几减7时学生就能主动联想20以内退位减的过程结构,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探索十几减7的计算。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各种“规律探究”,其教学一般都按“发现猜想验证猜想归纳概括反思拓展”的过程推进,在运算律的第一课时加法交换律学习的时候学生就了解了规律探究的过程,到乘法运算律时,教师便不需要进行具体指导,学生的研究活动便会成为“全自动化”的过程。今后学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研究更多的规律,这就是终身受益的“渔”而非只是“鱼”。
三、建立学习的方法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采用相同的学习方法,我们称之为学习的方法结构。只有当学生明晰了具体的方法结构,自主学习才会有“拐杖”,类同的学习过程学生就能顺利联想。比如:学习“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时,通常都采用“数的对位――运算顺序――结果定位”的思维策略。
在整个“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让学生发现形成方法结构,拥有主动学习的工具和能力;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联想方法结构进行主动学习,提升联想方法结构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为学生有序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方法结构,避免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只关注结论得出的弊端。“想特征――找联系――试转化”又为学生实现转化提供了思考方向的方法支撑,避免了以往教学中学生操作的茫然,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建立多维融合的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结构化教学”中知识的展开结构、教学的过程结构、学习的方法结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多维融合在一起的,那么学生联想这些结构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有机融合的。所以教学时要通过精心细腻的设计让学生在资源呈现和交流时,实现知识的框架结构建构,让学生在多维融合的结构化教学中,实现联想能力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也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诸多能力中,我们认为思维能力是核心。我们过去的教学方式,只片面地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却没有充分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造成了学生处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思维的局限性,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习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人们通常认为数学只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是一门理科性质的学科,仅重视了表面的数字运算,却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对数学学习内容理解、掌握,必须要有很好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而掌握了这些能力,可以为培养其他学科所需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所有的学科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以下是我对学习数学重要性的几点理解。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指对事物观察、概括、推理,然后采用逻辑方法,正确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来,也是学习其他学科所必备的。
2、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指兴趣、情感等与智力无关的心理因素。兴趣体现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从而产生较高的学习动机。这在其他学科中也需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动机,加上浓厚的兴趣,才可能对一门学科有兴趣,这就成为学好学科知识的首要条件。
3、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无论学习什么学科,都不能以自己的妄想来断定结果。没有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只能误导学生,因此要用科学的观点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学生的数学能力受到先天素质、家庭教育、外界因素等的影响。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依据自己的理解及老师的讲解,能很快地掌握知识,他们不仅能很快地解决问题,而且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能凭借原有的知识去掌握新的知识。有的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记住知识,没有自己的理解,学习起来也就相对费劲,他们的思维无条理,混乱,面对没见过的题目,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培养数学思维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此,认识培养数学思维的重要性是必需的。
1、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技能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还是全面培养学生各种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不注意培养数学思维,就无法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有可能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
2、判断能力体现了数学思维能力。学习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学会对身边的事情进行真假判断,对教材上的内容、老师的讲解质疑。学生要用自己的数学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有个性的见解。
3、重视解题教学,发展创新思维。
通过解题教学,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学会从多个角度提出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等思维素质。在解题中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独立思考、大胆猜想、质疑问难、积极争辩、寻求变异、放开思路、充分想象、巧用直观、探究多种解决方案或途径,快速、简捷、准确地解决数学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小学数学课程新标准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包括丰富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强的归纳推理能力,善于发现、观察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各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1、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2、在教学关键点上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时,都应结合具体的内容来教学。对每节的知识点,教师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间接引导学生对每节的知识进行回忆、分析、理解、推论,以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还要对每章的内容做总结。这种落实到教学关键点上的特殊的思维培养方法是值得研究的。
3、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维导图;思维能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是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职数学课程目标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因此,中职学校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当前中职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现状
目前中职学校数学教育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常不被关注,数学思维能力水平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不少学生反映数学难学,上课时学生不主动发言,不主动参与课堂问题,缺乏思维的主动性;做作业时学生表现出逃避作业、抄袭作业等现象,即使会做的题,稍作变式就不会做了,缺乏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考试时学生审题不清,无法从试题中提取相关条件,也不知道用哪个知识点来解答,缺乏思维的系统性. 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好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思维能力低下所致.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已成为我们一线数学教师需要面对的问题.
常规中职数学教学常常只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挖掘学生的思维过程,缺少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削弱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在听课时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没有主动地参与思维活动,所以对知识一知半解,产生理解上的问题.而真正应用知识时,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导致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 改变传统中职数学教学观念,努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改变中职数学教育现状的重要路径.
我们知道,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捕捉到学生的思维过程. 因此,我们试图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中职数学课堂,使思维变得可视化,帮助学生搭建知识结构,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参与课堂,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所创,是一种全新的笔记方式,也是一种组织性思维工具.思维导图一般是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每个与其相关的词或者图象成为一个子中心,整个合起来以一种无穷无尽的分支链的形式从中心向四周放射,回归到一个共同的中心. 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呈树状结构. 以下是思维导图的一个一般例子:
本文研究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区别于以往教师在复习课时呈现给学生的知识网络图. 例如,数列的知识网络图:
知识网络图是罗列所有的概念,然后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学生对整个知识结构的掌握,而思维导图呈现的却是一个思维过程,从一个主概念开始,随着思维不断深入,逐步建立一个有序的图. 思维导图没有对错之分,却是独一无二的,极具个人风格. 整个绘制过程,反映了个人大脑的独特思维过程和模式,通过思维导图能够梳理思维过程,增强思维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关于学生课堂参与度的研究表明,学生参与对学习结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并提出公式:主体在活动中的参与度=主体在活动中参与深度×主体在活动中的时间参与度. 中职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绘制思维导图,能促使其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锻炼中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将思维导图引入数学课堂,能很大程度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课堂参与度.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引用思维导图,并不排斥传统教学的应用,而是与之相融合. 思维导图运用于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改变.
思维导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思维可视化,关键在于思维导图的绘制. 绘制思维导图可以是用一张白纸、一支笔,或是运用计算机软件xmind、freemind、亿图等来绘制. 图中的各分支的节点可以是彩色的,关键词也可以用图象代替. 所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它将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等各种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绘制起来非常简单,而且十分有趣.
运用思维导图培养中职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策略
不少学者对思维导图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尝试. 例如,刘识华提出的合作为主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小组合作绘图――师生共同评图――师生共同改图――学生用图讲解――师生共评等. 我们认为,思维导图运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其课堂教学模式也略有不同.
(一)运用思维导图整理各知识点,并形成知识板块,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体系完整的系统性学科,各章节之间的知识点是紧密相连的. 一个知识环节的缺失就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因此打好基础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目前中职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暴露的问题有: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不清,定理、公式适用范围不明等. 各知识点相互缠绕,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团麻. 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课堂上就无法清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也无法主动参与课堂讨论,那时的数学书就等同于有着各种奇异符号的“天书”了,此时的学习就谈不上训练数学思维能力了. 所以,数学教学需要经常复习和整理,使分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组块.这时,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帮助整理.
案例1 “数列”复习课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能锻炼学生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将班级分成6人一组,共6组,分组讨论.
整节课可分成出题――讨论――制图――评价四个环节.
环节一:呈现主题
教师给出一个复习课的中心词“数列”,要求学生围绕着这个主题进行头脑风暴,理清跟它有关的知识点.
环节二:讨论交流
各小组组内进行头脑风暴,组内派一人为记录者,帮助记录下组员们联想到的跟中心词有关的想法. 组员看到这个主题后可以展开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地想象,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并且被记录下来. 此环节教师不作评价.
环节三:绘制思维导图
记录组员将上环节的内容加以整理,通过连线迅速找到彼此间的联系,进而绘制成思维导图,注意区分中心词带领的主支和次中心词带领的分支. 此过程,教师作为一名咨询员,一方面巡视课堂,观察了解各组表现;另一方面,在小组讨论有需要时,及时给予咨询和提示建议.
环节四:展示评价
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思维导图,并作陈述,各组打分评比,教师做最后的评价.
下面是数列复习课一个小组的思维导图:
显然,通过这样的思维导图的绘制,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点作一个系统性的梳理,使头脑中的这些麻得以解开.
(二)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审题能力,并形成解题思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解题教学,在本质上不是知识技巧的传授,而是思维能力的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锻炼思想的“体操”.在解数学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提升. 中职学生在解数学题这一方面是非常薄弱的. 通常情况下,学生面对所给的数学问题,在已知、未知之间架不起桥梁,无法寻到解题方法,所以学生们才会出现前面所讲的逃避作业练习的情况. 分析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大一方面是审题不清,如何让中职学生在解题中理清思路,找到正确的解题途径呢?我们可以采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思维导图是数学解题教学的有效工具. 在解题教学中,利用这一工具将解题时的思维一一展现,能让学生清晰、深刻体会到如何思考、解决问题. 我们将解题分成几个步骤:
题目: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思考工具,可以将题中的信息通过图形的形式变得结构化,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 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挖掘出已知条件,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题中的关键词,展开联想,再挖掘出隐藏条件. 接着希望学生思考各条件间的关系.
关键词:题中的关键词作为思维导图中的中心词汇,可以作为结点,向外延伸分支.联想出隐藏条件,联想到各知识点. 隐含条件一旦暴露,便为解题提供了新的信息与依据,解题思路也就伴随而来.
知识点:由已知条件和关键词,分析出这道题所需要的知识点. 根据这些知识点,调动头脑中的知识组块,联想出跟这知识点有用的定理、公式等,寻找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多种方法:尝试多种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在多种思路中进行快速比较,找到合适的一种思路.
解答:最终找到正确的公式、定理、法则等进行解答.
案例2 数列通项公式求解
设等差数列{n}的前n项和公式是Sn=5n2+3n,求它的前3项,并求它的通项公式. 可绘制如下解题思维导图:
教师将不同学生的不同解题思路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被教师采用思路的学生会很兴奋、很自豪,学习的内驱力也会大大激发. 教师通过讲解,对照思维导图,将各思路进行比较,分析各优缺点,学生能清晰看到并清楚知道选用哪种解题方案更加妥当,从而积极思维,审题能力得到提高,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教学;形象思维;归纳思维;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86-0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的动力,进而提高他们各种物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也正是初中物理教学的目标。本研究以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了探究教学在培养初中学生思维能力以及他们获取、处理、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的过程和作用。
一、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教学法的可行性
探究教学是指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个人、小组、集体等通过多种尝试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形式。初中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其众多内容为探究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应用、物态变化、压强和浮力等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更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听得见,而关于电与磁、功率、运动和力、机械能等众多知识点也为学生所熟知,其实验条件不苛刻,探究过程不复杂。由此可见,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施条件非常成熟。而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假设、抽象、类比、分析、归纳、总结等思维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实验、观察、实践和创新能力。
二、初中物理探究教学法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课程,而且由于认知能力有限,使得他们习惯使用形象思维去思考物理问题。而形象思维能力是一切思维能力的基础,因为抽象思维、归纳分析总结思维、创新思维无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而物理学科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的,它的很多规律性的认识是通过对物理事实的观察或实验获得。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引用形象思维的生活型、形象性、二维性、动态性等特点,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法,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在讲述分子运动知识中,其“看不见”的特性让学生非常迷茫。因为在他们生活习惯中运动的东西都是可见的。对此,笔者也从生活中入手,让学生列举生活中那些看不见得,或者是很微小的运动。对此,学生列举出风、烟、雾等常见的现象,但是为什么烟、雾是可见,而风是不可见?考虑到学生的物理基础,笔者初步介绍了色素及其混合的效果,并引申出单纯的气体是有颜色的,然后让学生探讨如何观察气体的运动。学生:既然烟、雾是可见的,用瓶装的烟雾就可以观察了。老师:雾本质上是水,水大家是可见的。既然空气是可以运动,如果用瓶装空气就可以观察了。学生:空气是无色的,看不见。老师: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体,但是纯色的气体可能是有颜色的,如二氧化氮。学生:那就用瓶装二氧化氮,观察其如何运动。
讨论到此暂时结束,教师开始进行试验,用两只是广口瓶,一只装有空气,一只装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将两个瓶口对置,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书写实验结果,如现象、时间等。该过程通过现实的实践,让学生从微观上理解了“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事实上,探究教学还可以结合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入,如“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分子运动与压强压力的关系”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挥想象力去证明这些物理规律,如通过加热、压缩气体等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分析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升。
2.归纳思维能力的培养。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一般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在形象思维分析的基础之上找出它们共同点,发现其一般规律的过程。物理学是以观察与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运动和物质结构的一门基础科学,而物质运动和结构的都是以一定规律的形式存在的。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分析、归纳这些物理规律的能力。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就非常注重通过提供感观材料,进而到分析其物理现象,总结物理规律。如在分析电压、电流、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如果直接让学生记忆电阻R=电压U/电流I,就失去了一次探究的机会。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方法:(1)组织学生根据如下器材,电压表、电流表各一个,滑动变阻器一个,电池组一对,电阻随机5欧、10欧、15欧各一个,测定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压。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各个小组根据已学知识和经验,画电路图,组装电路。该过程教师不做任何提示。结果:每个小组都按照图1(或类似)的方式组装了电路。(2)根据改图,让学生分别测量电阻为5欧、10欧、15欧时电压和电流。记录结果如下(当电阻为5欧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