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
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它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增强自我的不满足感。
2 理论趋向
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1、心理动力学理论;2、系统学理论;3、社会生物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5、行为理论;6、认知--现象学理论。这六种理论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分歧甚至矛盾。论文大全。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由于童年的焦虑和恐惧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通过提出理论模式和具体意见,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社会生物学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他(她)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出差异。嫉妒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论文大全。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该从当前的环境中去寻找。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中国台湾哲学家陈康德“嫉妒分析”一文,也堪称是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论文大全。
3 嫉妒评估
嫉妒曾一度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反应,往往和脆弱、狭隘联系在一起,由此就导致了嫉妒研究的一个难处,被试因此对嫉妒存有防御,否认自己存在嫉妒心理,即使明确感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感受,考虑到社会文化赞许性,也容易掩盖其嫉妒感受,所以对于嫉妒的评定存在困难。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Bryson定义嫉妒行为范畴的研究;Hupka界定激起嫉妒的文化情境的研究;Bunnk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嫉妒因素研究均采用这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Bryson在嫉妒反应风格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White指出,采用效标测量,可以得到嫉妒的一般结构。Bryson在五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使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文卷和Mathes人际嫉妒量表,证明嫉妒有明显的跨文化反应一致性,可看作是效度的验证。Mathes检验了7种量表的信度,证明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要求。在中国,王晓钧对这7种嫉妒评估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其结论为:这7种嫉妒量表具有较高的分班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能够满足中国被试者的使用要求;量表内容重复性较大,适用范围限于爱情及关系嫉妒,并不适合评估其他嫉妒类型。
近年来,在嫉妒心理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嫉妒感受伴随的各种情绪进行主观量化评定。
4 其他相关研究
在嫉妒的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第一,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Trait Jealousy)。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因为它是已定型的,具有烙印特定的个人嫉妒。”他援引Bringle等人的研究作为证据,Bringle等人研究了跨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嫉妒反应,发现在纸笔测验中,不同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反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3。据此他得出结论“特质嫉妒是深层次的、不可克服的嫉妒”。不仅如此,Clanton进一步指出,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第二,认为人格对嫉妒又影响,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第三,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Pines指出,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像‘爱嫉妒的人格’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我自己的经验使我相信,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不仅对他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王晓钧通过实证方法系统研究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其研究通过对4种嫉妒量表和达5人格量表施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河沿进行5种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对于嫉妒的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嫉妒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需要从行为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开展嫉妒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嫉妒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动机系统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6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2005,13(1)。
2 王晓钧,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心理科学,1999,22。
3 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
4 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
5 王晓钧,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心理科学,2000,23(3)。
6 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一决定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所谓双证书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得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通过接受实践教育与技能培训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涉及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与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只有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近两年来,由于简政放权的需要,我国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废止了一些制约创新与创业的职业准入许可与资格认定证书。但是,对于教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涉及到重要公共利益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然得以保留。而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都有直接联系。这种背景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双证书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基础。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施双证书制的可行性
关于本科院校是否需要向实用技能教育转型的争论,从当前综合教育改革来看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2014年以来,教育部开始引导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型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技能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即使是学术型高等院校也可以有一部分专业转向应用技术型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的心理学科通常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应用性学科。解决问题、面向实践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当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培养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只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把相关科研实践与专业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导致大部分应用心理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对自身专业提不起兴趣,又或是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弱、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等。
国务院提出要保障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双证书制度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这为解决应用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学生培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使是在学术研究型高等院校,其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实践也可以借鉴并实施双证书制培养模式,让本专业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历与学位的同时,掌握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教育技能、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等),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减少专业不对口的抱怨。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四年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往往能够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实习情境和工作机会,所以一旦面临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通常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以熟悉应用和发挥,难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此外,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所从事专业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上往往有待提高,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对职业角色规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行为的实践,毕业生在前者往往不存在认知问题,但具体行为经常未能很好地遵循规范。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图书室等资源匮乏是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无法从仅有的枯燥理论中培养出对学科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期待。本专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对双证书制度政策执行过程中获取更多资源储备与实践机会,进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块敲门砖,使自身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尽管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在实行双证书制后,学生严格按照国家执业资格评定标准和各相关工种的资格评定标准,结合已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地操作动手练习,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踏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就能减少与新工作的实际磨合期限,进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概述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实践应用型学科,其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特点
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很多方面具有改进提升空间。教学内容泛化与专业贴合度不高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统一的知识脉络体系。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学习避重就轻的现象出现。教学方法与理念单一落后导致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并降低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期待,教师也会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出现倦怠授课等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低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失衡而造成教学真实性和公平性缺失。学生在填写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过程中的虚拟填写,导致学校无法获取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意见,致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科改进工作举步维艰。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经过四年本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同时也要完成相应实践教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1.心理学试验。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测量仪器,对某些特定的心理学变量进行操控,从而得出某些心理学现象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是以实验室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真正达到符合专业技能实践标准的一项科学实验。
2.心理学实训。即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学生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活动。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学实训增强学生基本应用服务与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活动。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参加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手段,并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科学意识的目的。
4.专业见习和实习。学生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观或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和实习阶段是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环节,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二者的融会贯通。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1 课程的地位和特点
《数字信号处理》是高等学校电子与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是在学生学完了《信号与系统》课程后。进一步为学习专业知识和后续课程例如《语音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打下基础的课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连续信号的采样原理、Z变换、傅里叶级数、傅里叶变换、数字滤波器结构和设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数字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一些必要的软件工具,了解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设计和应用中的手段方法。本课程应该注意与前序、后续课程的衔接,既要避免太多重复。又要保持课程的完整性。由于本课程涉及较多的数学知识,还有一些学生《信号与系统》课程掌握不好,造成了不少学生对此课程有畏学、厌学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 培养兴趣。夯实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现在的学生大多数不喜欢枯燥的纯理论的学习,每门课程都想先知道有什么用,感觉用处大了才会下功夫学习,否则就从心里轻视它。也就无法学好它。所以一开始就要理论联系实际,告诉本课程的一些具体应用,培养学生兴趣。《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导弹制导、无线电通信、仪表控制、数字电视、生物医学等。例如医学上的心电图、脑电图等涉及到对图像分析。就用到了本课程的知识。还有我们普遍都在用的手机,也利用了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只有充分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学生才会认真去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一个问题,就是绪论、引言的应用。很多教师认为这部分内容不太重要不做过多介绍,实际上,这部分内容是培养兴趣最好的材料,这些内容是否讲得精彩,会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效果。
3 教学内容改革
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三部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要搞清楚,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以往的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部分,即课堂教学,对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这些实践教学部分重视不够,理论枯燥难学,实践效果不好。理论教学是基础,实践教学是补充,不可偏废。因此课程改革要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对于理论教学的内容和次重点也要精心挑选。时域离散信号和系统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已经学过,可以少讲,复习到即可。还有像状态变量法就可以不讲。像傅氏变换、快速傅氏变换就要详细讲授。要本着淡化推导、去繁求简、着重概念、抓住主线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本课程公式推导较多且复杂,因此有些推导可以淡化处理,只需记住结果即可,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课程的概念较多,并且是课程的重点,因此概念一定要讲清楚,一定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分散,需要抓住主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z变换、DFT、DTFT等内容都是知识点,连到一起就是变换域分析这条线,扩展开去就是信号分析这个知识面。这样就把分散的知识连在一起,从宏观上把握这门课程。还有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相应内容的讲授时间。
4 实践教学改革
从总体上讲,实践教学地位要得到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得好,可以巩固理论知识,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离散信号的时域、变换域分析,IIR、FIR滤波器的设计和分析,也可以加入与这些主线内容相关的内容。选择的原则是演示型、验证型的内容要少,设计型、分析型的内容要多。实验的方法要虚实结合,既要接触实际的实验电路和DSP芯片,还要有必要的程序,甚至是虚拟的实验系统。实践教学要跟上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适当引入一些必要的工具软件,例如MatLab、Simulink、LabVIEW等。例如MatLab软件的引入,教师自己编写程序,教师讲课的时候,一边解释程序一边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还可以利用FDA TOOL工具演示滤波器的设计,还可以用Simulink进行仿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指导他们利用MatLab中GUl人机交互界面设计虚拟实验系统,当然也可以利用LabVIEW设计虚拟实验系统,若经过努力设计出虚拟实验系统。则相关概念原理将终生难忘。课程末尾的课程设计中,布置难度适当的题目,更能使学生体会课程学习成功的喜悦。
5 教学方法改革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校教学已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课程中引入一个新的内容都要思考为什么,有什么用。例如离散信号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一个时间很短的模拟信号能否100%的无失真存储到电脑中。由于是连续时间信号,即使持续时间很短,也有无穷多个点,即使容量再大的硬盘也无法将其完全存储下来,因此,必须对连续时间信号进行采样。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充分理解离散信号引入的必要性了。讨论式教学是让学生在相互讨论过程中逐渐理解相关概念原理。例如可以讨论在时间域中能否把图像的噪声去掉,从而加深对变换域的理解。研究式教学是学生通过研究一个题目,为完成这个题目又重新有目的学习的一种方法。例如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滤波器,告诉滤波器的参数,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把相关的知识又学习了一遍,相关内容没有学会是不可能设计成功的。现代教育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单一的粉笔加黑板擦正逐渐被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所取代,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虚拟实验、网络资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合格的教师应恰当地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能用实际电路演示的最好不用虚拟实验系统,除非电路连接复杂,造成实验就是连线感觉的除外。能用动画演示的不要用口头纯理论解释。例如卷积有线性卷积、周期卷积、循环卷积之分,用多媒体手段解释要比口头加粉笔有效得多,再例如采样定理、周期延拓用动画演示,看一遍就一目了然。
6 评价体系改革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往往是一考定终生,现在既然课程内容、组成部分发生了变化,所以评价体系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全面的评价体系应该包括平时表现、作业情况、考试、实验表现、课程设计。平时表现一个是上课是否缺课,还有就是课堂听讲情况,课堂讨论情况。通过布置适量的作业习题,习题够用即可,主要目的是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要注意是否有抄袭现象。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同小组有不同的题目。实验和课程设计要注重过程,不要只看最终的结果。避免学生抄袭实验数据或者编造实验数据。总之,评价体系应该体现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让评价的结果激励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7 教学资源改革
一门课程,仅仅靠一课堂的五十分钟是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因此在课堂外应该还有学习的资源和途径。目前高校都普遍建立了校园网,很多高校都建立了网络课程和精品课程,这些网络资源提供了课堂之外的学习途径。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建立交互的网络学习资源,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在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有权利提出疑问和解答问题,建立一个类似论坛的平台,形成一个风气浓厚的学习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一方面建立、维护这个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平台上的发言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各个学生的平时表现评价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祥春,《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6):248
[2]张学敏,《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0):140~141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理念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36-01
我国正朝着信息化时展,初中数学教学也要面向新改革,用创新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时还要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目标。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唱“主角”,这样就会令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感到乏味无趣。依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做出如下总结:
1.教学理念的转变
1.1 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
教学理念就是所谓的教师讲课,学生学习及教师给予评分这样的基本方式。初中数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课堂中学习什么内容,这些都是由教师做决定,不会照顾到学生学习的爱好,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课程的被动性。而且初中的教学模式一贯都是采用“题难”“题偏”“复杂”的体系,大部分学生就会被这种体系给吓到。教学内容就是书本中的定义、例题、公式等,由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这样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做大量的课外试题去巩固,造就了数学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和它独特的魅力。
1.2 新课标指导下的新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就是要求全面的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才是主角,教师只是一个引领者。简单的说,教师就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学生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提高自我动手实践能力,学习过程也应五彩缤纷。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提出了新的改变方式,教师要掌握新的教学理念,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引导者,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发动机。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产生了兴趣,学习知识就会提高效果。数学教学相对其他学科是比较枯燥无趣的,如何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是课改理念中的难题之一。
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尤其是初中教学,多媒体是一种全方面的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完全的带入到学习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
教学方法主导着学习学习的兴趣。从始至终惯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不符其规律。教学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内容运用综合的各种方式和方法进行改变,这样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一种模式,是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一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很多学生问题,但是在学习主要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前提是老师必须做到以下:(1)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角变为学生;(2)教师与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在一起探讨问题,彼此交流,这种方式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新型的教学理念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好朋友。
3.注重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实施以前我国一直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照本宣科过于注重刻板的传授书本知识,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学生探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无异于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时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所以新课改标准中要求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调动学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以合作学习方式代替固有的刻板学习方式。新课改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知识储备,并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数学探究式学习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努力营造探究式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评价方式的转变
应试教学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无非就是每个学期的考试成绩,根据考试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数学学得好坏,以成绩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并不能够完整的表现出学生的进步和整体学习状况。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上,这才是让学生受用终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目标,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教师应转换评价方式,将发展性评价与各个教学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4.1 初中数学评价的理念
1)初中数学评价理念应注重评价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际学习的情况,同时又评价考试的结果以及整个的学习过程。做到不断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以此为依据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不同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有针对性。
4.2 初中数学学习评价的实施方法
1)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那么对初中数学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各有优缺点,首先定量评价主要适合于对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的评价,但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却难以评定。而定性评价则恰恰是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情绪变化等给予准确评定。所以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能够起到综合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2)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所谓的终结性评价很好理解,就是一个学期结束后的期中、期末考试,是对学生的一次性评价,考查了学生一个阶段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终结性评价就是以最终的学习成绩评定学习成果。而过程性评价恰恰相反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积极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以找到适合学生的最后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钱金宏.关于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6).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的角色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创新能力不足、学习效果不高。数学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理念。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重点探析。
一、改变教学观念,营造创新氛围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时改变教学观念,发挥小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教师在小学数学授课时,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营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和谐氛围[1]。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容易产生填鸭式教学模式,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角度,不利于小学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应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以小学生为主导,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激情,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强势地位,教学实践中也有“严师出高徒”的说法。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育,倡导教师微笑教学,让小学生在一个和谐的学习气氛中接受知识。当教师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时,小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当中,轻松的气氛有利于小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课前激发兴趣,引导创新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逻辑性强、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小学生刚接触数学教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小学生思想活跃,在授课之初,就需要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主动去参与到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在数学课程开展之前,需要重视激发小学的学习兴趣,引导小学生的创新欲望。
例如,在课程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学目标是让小学生正确识别钟表时间,帮助小学生建立时间观念。教师在课程开展之前,可以提前准备电子表、石英表、时钟等。在课堂教学时,让小学生首先看一看时间,让大家说一说现在的时间是什么,上课需要上多久等问题。让小学生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可以看见的钟表运动、数字变化等。教师可以模拟一天的生活作息,让小学生拨动钟表,记录下每天吃饭、睡觉、休息的时刻。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激发了小学生参与到数学创新教学上兴趣欲望。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
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单调、枯燥,难以掌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时,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多样式方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尝试下面的教学方法。形象教学法: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的事物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认识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将图形的记忆转换到身边的事物的印象上,黑板是长方形,屋脊是三角形等等。引导小学生发散思维,可以将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看成是图形的组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的掌握新知识。
情境教学法: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课程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小学生理解掌握教学课程。比如,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加法与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生活情境,爸爸买了5瓶牛奶,儿子喝掉了2瓶,还剩几瓶牛奶?提示小学生应该使用减法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教师提问如果妈妈回家时又带回来了5瓶牛奶,应该怎样去解决。教师设计生活情境,同时鼓励小学生思考问题,有助于小学生更深刻理解加法与减法的使用,引导小学生借鉴减法的使用来学习加法的使用,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设计开放课堂,注重创新运用
积极参与到小学数学开放性的课堂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可以设计开放性课题,设计新颖、巧妙的数学问题,安排小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创造力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课程讲解《多边形面积》时。教师在课程讲解时,帮助小学生复习以前所学过的面积计算算法。小学生学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方法。在复习学过的面积计算之后,教师引出多边形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如何计算多边形面积?教师要求小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尝试得出解决方案。经过教师的课前的复习引导,小学生可以发散思维,找到采用分割法、补充法等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小学生不仅复习巩固了以前的知识点,而且发散思维,学会使用多种方法解决新的实际问题。教师设计开放性课堂,让小学生以发散式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培养了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该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改变教学观念,营造有利于创新宽松的课堂气氛,同时创新教法,设计开放性课堂,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鼓励小学生自主探索数学问题,从小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吕玉霞.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5(26):82-83.
[2]周春玲.新课改中的小学数学教学[J].成功(教育).2013.15(08):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