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建筑艺术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作为生态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古往今来,人们所居住的场所,无论是洞穴、帐篷、茅草屋直至现代的高楼大厦,都与自然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传统建筑艺术中,能够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等因素,从而为人们创造出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生态文化因素的探索,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生态文化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某种推演与表现,生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生态化的发展过程。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关系新的价值取向,即理解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化是从原始文化、人本文化演化而来的,原始文化的核心是“自然中心主义”,人本文化的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1],而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生态文化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纽带,具有人类文化的结构,通常情况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即物质文明生态文化、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制度生态文化。物质文明生态文化包括人口、资源和环境,精神文明生态文化包括生态社会、生态伦理,制度生态文化包括政治、政策、法制、法规,这些因素都与建筑艺术不可分割,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生态文化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时代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生态文化强调大自然是一个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赖的共同体,每一个生命体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具有稳定整个生物群落的作用。生态文化认为,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不但要为人类的生存发展而存在,人类社会也应当为自然界万物生物生长而存在,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共同存在的[2]。
二、传统建筑艺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
(一)传统建筑艺术富含“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营构过程中,有很多都富含着“尊卑有序”“等级森严”等传统文化思想的设计理念,孔子的儒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等级化较为严重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和布局。在儒家思想观念中,“礼乐观”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礼乐的基础是“孝悌”,以及我们以前经常听到的“和为贵”“父慈”“子孝”“长幼尊卑”等等,以这些较为严重的等级关系为基础,决定了传统建筑应当注重“群体序列的组合”[3]。例如,在传统的“北京四合院”中,其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人伦等级”观念。即在院子内正中间的位置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并且是举办家庭重要活动、接待贵宾的地方。中间两边的厢房即为小辈居住的地方(儿子或孙子),后院即为仆人的住处或厨房。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北京四合院”的布局理念集中体现了儒家“人伦等级”观念,即“父权至上”“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等等,所以,传统建筑艺术的建构理念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
(二)传统建筑风格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在我国传统建筑中,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其建筑特点与建筑风格的主要原因之一。古老的中华文明聚集地产生于黄河流域一带,在黄河流域一带,冬季气候非常寒冷,夏季非常干燥炎热,并且雨季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暴雨较多。所以,这些气候因素决定了传统建筑的基本要求,即防寒、防暑、防雨等。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居民大多设计出“大屋顶、高墙和厚墙”的房子,即突出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房子的朝向为“坐北朝南”,以此获取更多的阳光。此外,在黄河流域一带,森林植被非常茂盛,并且其土质主要以“黄土”为主,此种土质决定其建筑结构为土木结构。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就有很多与生态文化相关的内容,即“天人合一”“天命论”“天人关系”等等。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荀子都不同程度的提出了“天人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天人”关系是我国古代哲学家经常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主要体现了我国人民传统的世界观,即强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4]。
(三)传统建筑艺术集中体现了“经济实惠”尊重民俗生态观
传统建筑艺术也能够充分体现出当地的文化习俗,并且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建筑的地域性特点,能够充分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社会习俗等,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之内,这些要素相互影响并且融合在一起,在传统建筑布局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在传统建筑中,内部庭院的布局非常严格,以此为基础,反应出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传统建筑也会体现出丰富和谐的艺术思想,传统建筑的一些细小特征,例如,门楼、窗户、大门等,这些细小特征也具有很深的艺术内涵与功能。门楼能够充分体现出家庭的兴衰荣辱,因此,“门第之分”也就随之产生了。窗户的大小、样式、花纹、工艺能够从不同方面体现出居民的业余爱好以及审美情趣。
三、传统建筑艺术生态文化理念对现代建筑设计艺术的启发
(一)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建筑布局中,每座建筑的单位为“间”,每一座建筑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庭院,然后以庭院为主要单位,组成形式不一样的组群。以单体建筑为例,最为普遍的是长方形平面图。在庭院布局的过程中,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种为在纵轴线上配置主要结构,将次要结构布置在主要结构两侧或对面,从而形成一个组合式、封闭式的空间,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种理念。另外一种布局则是“廊院制”,在纵轴上建立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然后,通过回廊把很多单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廊院布局形式[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均衡对称是大部分建筑的布局模式,这也是生态文化中生态美学的重要体现,现代建筑可以借鉴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借助建筑群体的完美组合和衬托,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宏伟壮观。例如,北京故宫、明代的长陵和曲阜孔庙等,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布局的生态美学。
(二)要充分考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
建筑的主要功能即为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不但内部组成要求协调,外部也要与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以此达到“生态文化”的基本要求。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非常重视周围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即山川形式、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植被林木等,设计师要深入调查这些自然因素,以使建筑布局、格式、色调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进而为人们构建出一个较大的居住空间。所以,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对建筑物周边的山川、河流、植被、土壤、气候,要仔细认真的进行调查和研究,以使建筑格局、色调、样式与周围环境相适应,为人们创建舒适、优雅的生活空间。
(三)要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
我国传统建筑之所以会受到现代人们的仰慕,主要与建筑的文化内涵密不可分。例如,北京故宫,是群体性组合的主要代表,使传统建筑体现出以下特性,即序列性、和谐性以及空间组合的内向性等等。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设计师应继承这种文化思想,领会文化内涵的精髓,并且将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现代建筑中,使现代建筑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在传统文化语境中,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共同发展的境界,这种哲学思想意在说明建筑与环境不可分割、相互联系[6]。例如,在现代园林建设中,设计师可以借鉴江南园林的设计风格,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使园林建筑在文化识别方面与整体园林规划及格局形成耦合关系,从而为我们营造出完整的自然山水的视觉、直觉氛围,在如此的景观感知与认知中建构的文化内涵,使建筑与景观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生态文化的内涵、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关系以及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对现代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启发,我们可以看出,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密切关系,即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在传统建筑中,设计师能够将建筑风格、建筑布局与生态自然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创造出更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因此,在现代建筑中,要求设计师应借鉴传统建筑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充分考虑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与周边环境相适应,将建筑理念赋予文化内涵,使建筑景观具有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由于生态文化具有的可识别性,使得建筑景观与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表征和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宗之,李泽厚,毛满军.浅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8):134-136.
[2]王振复,王陆敏,李晓波.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之间存在的关系[J].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4):118-119.
[3]靳翠英,陆小彪.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的内在联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4,(07):170-172.
[4]郎东梅,李丽丽,曾军红.浅谈儒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美学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0):318-319.
[5]齐莲花,江滨.简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与生态文化[J].陇东学院学报,2012,(04):158-159.
[6]彭丽丽,李晓雨,郑楠楠.浅析传统建筑艺术中的生态文化融合理念[J].吉林科技信息出版社,2015,(05):91-92.
在传统建筑中人们常在门窗、梁柱、檐口、房檐等位置雕刻人物、花鸟、山水等,通过装饰纹样的绘制消除建筑的单调性,提升建筑的美观效果。上述装饰纹样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或神话故事,或历史人物,或寓意吉祥,或期盼平安,内容形式非常丰富,表现效果各不相同。上述不同风格、特色的装饰纹样赋予了建筑生命力,让死板的建筑灵动起来,从本质上丰富了现代化建筑的精神文化体系,对建筑表现力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上述装饰纹样也得到了非常好的传承运用。现代设计中通过对传统结构的分析对建筑中的纹样进行选取,将建筑艺术通过纹样进行展现。随着装饰纹样设计内容的不断丰富和人们对纹样认识的不断深入,当前纹样的类型已经逐渐分为植物纹、几何纹、冰裂纹等几大类。苏州博物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引入了上述装饰纹样设计理念,在馆庁内部构架、展台等上镶嵌吉祥纹样,让建筑馆与文物相得益彰,体现文化知识的沉淀,给人一种悠扬、优雅的感受。该馆建设中将装饰纹样应用到了许多方面,使建筑整体与苏州文化特征紧密融合在一起,提升了建筑馆的传统文化气息,让人们在视觉上了解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文化的感知。
2雕刻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发展
雕刻艺术设计通过对建筑材料进行加工,有效改善了建筑的整体风格,给人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国建筑雕刻艺术历史渊源流长,雕刻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有效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传统建筑装饰雕刻艺术设计主要分为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木雕主要是对建筑结构中的柱、椽、梁等木质结构进行图案雕刻,通过不同手法、技术等将纹路、文字、图案等展现在木质结构上,形成一种古朴灵秀的淡雅之美,增添雅舍雅风,有效改善了建筑结构的感染力。石雕主要是在台阶、石碑、石狮等石头结构上的雕刻,常通过钻、凿、刻、磨等处理手法完成,将图案展现在石头结构上,形成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砖雕是在砖结构基础上刻制图案、花纹等,以砖为画板对生活进行标绘,展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建筑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将雕刻技术非常好地融入到了现代建筑,尤其是石雕和砖雕技术。设计人员常在特色民居、园林景点等场所进行雕刻技术应用,有效改善了上述建筑的展现效果,提升了建筑结构的艺术性。除此之外,在雕刻艺术设计应用到现代建筑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了钢结构雕刻、水泥雕刻技术等。设计人员依照现代化建筑内容需求,将雕刻技术与现代化建筑元素紧密融合,从根本上改善了现代建筑的表现效果。当前民居建设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常选取木雕艺术作为主要装饰结构,增添了居室的艺术气息。这种雕刻装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升了现代建筑艺术特征的展现效果,在原有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建筑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契机。
3总结
【关键词】建筑;平面构成;规划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我们已经在城市建设工作中理性的认识了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工作中将健全、科学、全面的城市规划归纳到社会发展阶段。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正确的认识了城市规划的正确性、科学性,从而维持建筑组群平面构成的各环节特性和解决各种建筑物之间的配合模式,让建筑群体能够形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一种合理有效的平衡性要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正确的解决各项建筑物之间存在的差异与配合要求,让我们在工作中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进而贯穿于城市发展模式。
一、传统建筑概念
我国自古以来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地域民族以及建筑艺术风格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其出啊同的建筑物的组群分布、空间布局、结构模式以及建筑材料的选用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种共同特点。而且在我国传统的建筑结构中,存在着良好的对称性与园林性模式,这与西方国家建筑物而言存在着极大的区别与优越性,因此在全球都具备着相关优势。就目前我国的古代建筑结构而言,类型很多,其中我们最为常见的建筑结构有宫殿、寺庙、佛塔和园林建筑等。
传统的民族或者地区的建设在理和情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和共识,对于其中存在的文化范畴以及传统的指定行问价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传统的文化建设中,其总体文化决定真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形态模式,两者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模式。因此而言,我国的传统建筑结构是一种体现传统文化形态、具有着民族色彩与地区性色彩的工作模式。
二、传统建筑结构的基本特点
1、大范围特点
我国的传统建筑结构概括起来,其主要的特点有“主房都普遍存在着坐北朝南,左右对称,强调以中心轴线为准进行对称建设”。其中在目前的建设工程项目中,世界多数地区都存在着对称性,而中心轴线对称则是我国传统建筑结构中独一无二的标志,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结构施工的主要单位和基本模式,一般在施工建设和规划中,这种特点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密切关系。
(1)我国古代的统治阶层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而在这种统治思想的存在使得建筑施工与设计也处处都体现出一种礼治要求。由于儒家思想中以北为尊,因此在房屋建设中也是多以北屋为主,两厢为次,杂屋为附”。《周礼。天官》“唯王建国,辩方正位”,方位同帝皇的统治联系在一起。
(2)便于整体建设,和不同时期建筑的相互交融。如圆明园由圆明、长春、万春三院合并而成,建设周期长达两个世纪。
(3)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朝南是最理想的方位
北方官式建筑有严格要求南北朝向,而巴蜀两地受地形的影响则更为突出,不拘泥于南北朝向。受地形限制和影响居多补充:园林建筑与坐落在地形起伏的自然环境中的庙宇则更多的体现出“灵活多边”的风格来。
2、通过数量的增加达到扩大规模的目的,而不单纯追求单体规模的无限扩大。
优先向纵向方向上发展,辅以横向发展,具有多轴线的特点。西方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组织特点:以小变大,以单层变多层,在单座建筑的基础上,在平面上和高度上做最大限度的延伸。
三、常见的建筑思想问题
1、对传统的重视,“制度化”“标准化”对设计思想的支配作用。
2、表现出“虚实相间,主从有序”的空间关系和组织原则。间是单座建筑的基本要素,院落则是建筑组群的基本组团。单座建筑是标准化的,“基本”不做多元合一的考虑。院落空间的变化是无限的,所以说院落空间的组织是传统建筑的重要部分,与单体建筑的设计是对等的。主从关系反映:专制政体下的封建等级制、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思想礼仪,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家族观念。虚实关系反映:室内空间和院落空间。院落空间不仅是空间的过渡,也是一种日常生活行为的需要。
四、常见的平面组织方法:
1、单座建筑
单座建筑在总体布局的位置确认,讲究“次序”,体现“主次”。
A、轴线关系的普遍存在,对“主轴线――纵向轴线,次轴线”的灵活应用,“转轴线”的应用。
B、院落布局规律:主庭院――方正对称封闭,面积大,位于主要建筑外,次庭院――位置较偏,面积小,可不完全封闭,天井――南方民居多用,面积小(有“抱厅”做法)。
设计创作的意图:
就是控制人在建筑群中运动时所感受到的“戏剧化”结果。“起、承、转、合”,由平淡至是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建筑艺术的要求,中国人常有“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之说。
2、乡土建筑因地制宜的布局特征。
在平面和竖向方向上对地形的适应,多姿多彩的乡土建筑。在平面上对地形的呼应,使建筑总平面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形状和轴线偏转现象在竖向上对地形的呼应,形成了丰富的院落空间连接变化,以及屋顶变化。
五、影响总平面布局的几个要素
1、尺度
建筑群、单座建筑与院落,三者之间存在一种呼应关系。随着建筑规模的扩大,单座建筑的尺度也随之变大,院落空间关系更加复杂。而单座建筑尺度大小的变化也影响着相应的院落空间,在建筑组群内部形成富于变化的空间组合关系,达到丰富建筑空间的效果。
2、对地形变化的适应
对建筑基底标高在三维空间上的竖向组织和屋顶搭接产生影响其具体手法有“台,吊,靠,梭,跨,错叠,拖,挑,坡,架,分,连”等
3、气候的影响
具有不同地域气候条件的建筑群,在建筑的局部构造和尺度上有所不同,并反映到建筑的总体布局关系。
4、安全问题
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则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和空间组成。对安全的重视,必然导致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时出现一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组成部分,如塔和围廊等建筑组成部分。
5、山水问题
国传统建筑的第四个特点,更加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一思想恰恰与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欲望相吻合。可见,重山林风水的传统思想必将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发扬、发展,以创造优美的建筑环境,实现大自然的回归。
命运决定着我一生与传统文化结下了深厚情缘,从小时耳濡目染的民间山歌、民间艺术、民间建筑,到今天自己已不知不觉地扎根于传统建筑的设计舞台。随着岁月的轮回,这枝根须仍在不断延伸,无以自拔,无论走到哪里,我总会被哪里的传统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一缕炊烟,一曲山歌,一帘花窗,一尊饰品,一片黛瓦,一面粉墙,无不让人留恋忘返。
我经常自问:我是否已在远离现代文明?其实,静下心来思考。又有哪一种现代文明不是牢牢扎根在传统文化之上昵?许多现代建筑的构图、色彩、虚实关系,特别是现代建筑中的“三段式”构图,均深深地烙下了传统建筑的印记。参加工作整整二十年,在设计传统建筑的同时,自己也设计了不少现代建筑,其实,设计思路是相通的,形式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不同的建筑形式只代表建筑师不同的情感,只要得体,形式是不应受到局限的。
通过这二十年的学习与实践,自己基本完成了从以模仿为主到灵活运用,从建筑外形到实用功能,从总体比例到细部推敲。从色彩搭配到材料选择这一整个创作过程,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建筑。过去,自己误认为传统建筑就是简单的大屋顶,甚至是简单的构件堆积,其实传统建筑有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对传统建筑的认识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表上,那么传统建筑最终只会自然衰老,离我们远去。我国传统建筑丰富多彩,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千差万别。就拿一个简单的细部“封火墙”来说,各地的做法都大不一样,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都影响到“封火墙”的细部设计。再如湖南地区,湘南、湘北、湘西的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不同所造成的。例如,湘西由于崇山峻岭,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只有非常节地且构造质朴的“吊脚楼”最能解决居住问题,同时房屋的具体布局,也代表了当地各少数民族的不同信仰:湘南地区虽然多高山,但山脚却呈现平地,因此,大片的村庄便扎根在那里,并出现了大宅院,建筑艺术较湘西地区要精美:湘北地区建房条件较好,所以建筑的选址及形式均较自由。这些传统建筑自古以来一脉相承,也正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
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现实主义装饰题材
Abstract:This paper has summarized different decorative themes on the basis of surveys of the Russian nat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instances of Harbin and through decorative art form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a particular school of art, and then has explained artistic value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Russian national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decoration during the history of Harbin architecture development from the aesthetic aspects.
Key Words:Harbin modern architecture; Russian national traditio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realism, decorative theme
中图分类号: TU-09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哈尔滨开始了大规模、全方位的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这一时期,最早进入这座新兴城市的建筑艺术体系是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因此,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装饰题材是哈尔滨近代建筑艺术中独具外来文化特色的装饰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东正教堂为文化中心,以及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蓬勃发展。哈尔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在装饰上体现出俄罗斯民族传统艺术的发展脉络,也反映特殊历史时期哈尔滨建筑装饰的艺术走向,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装饰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艺术文化和人们审美需求,同时也体现出俄罗斯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俄罗斯美学思想主要徘徊于“生活”与“理念”之间,而“生活”往往是作为“生命”来理解的。哈尔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装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美学思想,最为直观地表现是汲取自然界中的动物与植物的“生命”状态,以及日常生活的现实主题。如这一时期哈尔滨蓬勃发展的东正教堂以及中东铁路当局建造的供铁路普通职工居住的住宅。这些建筑在屋顶造型、檐部线脚、窗饰以及细部的木工装饰上都浓烈地体现了俄罗斯民族传统艺术的审美倾向,其所采用的帐篷式造型、锯齿状造型、帽檐式造型以及木雕饰形态等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即生活”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
一、反映文化与生活需求的屋顶装饰
俄罗斯民族建筑传统的“洋葱头”穹顶是俄罗斯东正教堂的突出装饰要素,也是俄罗斯建筑艺术传统的直观映像。哈尔滨在建城初期,依据俄罗斯建筑师的总体规划,在城市中心区放射状街道汇集点的广场上建造了突出“洋葱头”穹顶造型的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图1)。教堂顶部耸立的“洋葱头”穹顶不仅体现出东正教的文化属性,同时也在城市街道景观中凝聚了视觉中心以及统领周边环境的重要作用。而在广场一条延续的东大直街尽头建造了另一座东正教堂——圣母安息教堂(图2)。这座教堂顶部采用镂空的鼓座增强了尖塔的高耸感,同时也突显独立的“洋葱头”穹顶的标志性。一座教堂往往耸立多个“洋葱头”穹顶,如俄罗斯基辅索菲亚大教堂屋顶之上耸立着13个洋葱头穹顶,哈尔滨圣伊维尔教堂屋顶上耸立着5个“洋葱头”穹顶。圣伊维尔教堂平面为希腊十字对称布局,正面与两侧有三个不同的入口,主入口正对圣坛。教堂正殿屋面则矗立5个“洋葱头”穹顶,中间由鼓座联接。正殿中央的“洋葱头”大穹顶统率着教堂整体的装饰秩序,在主要穹顶四周围绕4个小穹顶从而成视觉中心,也突出表现了集中式构图。在教堂主入口上方也同样饰有一个小“洋葱头”穹顶,突出反映出教堂入口上方鼓座的空间感。
“洋葱头”穹顶的大小对于塑造东正教堂的艺术形象发挥重要作用。如建于1907年的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教堂平面为东西向希腊十字对称布局,是个深受拜占庭建筑影响的俄罗斯东正教堂,而教堂形象最为突出的是顶部巨大的“洋葱头”穹顶造型。1大4小的“洋葱头”分别位于教堂希腊十字的中心和十字尽端的顶部,各冠以“洋葱头”穹顶,而中心位置巨大的“洋葱头”穹顶成为东正教堂视觉的控制中心。这座教堂顶部巨大的“洋葱头”突出了教堂整体的艺术形象,塑造了极其宏伟壮观的空间轮廓,至今仍是城市景观视线的聚焦点。
帐篷式屋顶的主要功能是便于排放积雪,这也满足了北方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北方地区冬季漫长、积雪较多,平顶容易堆积积雪导致压塌屋顶,所以采用帐篷式屋顶更适宜。这一时期建造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在城市建筑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建筑有独立型高级住宅、联户型住宅、多层和高层公寓住宅等,但在建筑整体上最为突出的是帐篷式屋顶造型。帐篷式屋顶由于其独特的支撑结构,帐篷式屋顶下方形成的三角形面积也成为建筑立面的装饰重点,强化了建筑整体的标志性。如位于斯大林公园的江畔餐厅和斯大林公园冷饮厅,这两座建筑在入口位置都采用了帐篷式屋顶造型,突出强化了建主入口形象同时也突出体现了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装饰特色。哈尔滨东正教堂的屋顶装饰就常采用帐篷式屋顶与“洋葱头”式穹顶相结合,形成统一的屋顶装饰单元,强化了俄罗斯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形象(图7)。
二、源于材料特性的建筑檐部装饰
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普遍采用砖,因而砖饰也是其艺术特色的突出表现形式。砖装饰由于自身体块的优势,易于层叠罗列,形成凹凸感造型丰富了建筑的局部装饰形式。它多样的砌筑方式而塑造了建筑局部装饰线脚的变化。哈尔滨东正教堂普遍采用红砖砌筑。教堂立面装饰也突出表现了砖砌著的艺术形态。
首先具有突出表现形态的是东正教堂的拱券门饰。如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正立面的主入口以及两侧入口的砖工之精细令人赞叹。教堂入口采用砖砌筑的双圆心的拱券造型,其上部嵌入大小套叠的砖砌拱券构成装饰母题,组成了丰富生动蓬勃向上的总体。
其次表现在砖构建筑的檐部叠涩的装饰形态。这在东正教堂和同时期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上是比较常见的装饰形态。如早期建造的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檐部装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俄罗斯建筑精于砖砌技术,经常采用清水砖墙,用砖切成丰富多变的花饰,无论是东正教堂还是普通民居建筑都可以看到这种高超的技艺。檐口上下凹凸多变,形成巨齿线脚,与出挑很小的挑檐十分和谐。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墙面没有做过多的装饰处理,在墙体转角部位做装饰处理,以此强调建筑形体造型,同时也很好地勾勒了建筑立面的轮廓。
最后表现在砖结构教堂墙面砖砌筑的装饰形态。在东正教堂墙面砖饰经常出现砖块砌筑形成的十字符饰,如圣索菲亚教堂墙面装饰上随处可见不同表现方式的十字符饰。十字架是基督教世界最重要的象征符号。在耶稣受刑几世纪后流传的十字架象征符号是非常遵守对称和秩序法则的,并且作为一种惯定的宗教文化符号得到世界的认同,从教堂平面形制到教堂局部装饰都表现出十字符号的广泛象征意义。
三、方圆结合的窗饰形态
窗是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立面上重要的装饰元素。分布于哈尔滨南岗区、道里区以及江北太阳岛三个区域的体现俄罗斯民族传统特色的40栋建筑中,窗以其严谨的立面构图、多层次的线脚、贴脸和多色彩窗框装点着建筑立面,使整个建筑立面简洁生动,又富有俄罗斯民族的浪漫主义情怀。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窗饰可分为两大类:长方形窗和半圆额窗。
哈尔滨早期建造的中东铁路职工住宅的建筑窗大多为长方形窗,他们的长宽比例根据建筑室内开间大小而表现为不同的尺度。长方形窗按照传统尺度关系,它是高度为宽度的一倍半至两倍。即在一种情况下一个长方形窗内可以画两个正方形,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可以画一个半正方形。由于建筑墙体为砖砌墙面,所以窗的造型也体现出砖砌筑的装饰特征。上部的窗楣是倒置的U型中间饰有凸起的简化中心锁石装饰。下部窗墩座的样式与窗楣相比显得复杂多样,墩座的整体高度与窗楣的高度一致,而细部分割的尺度又与窗楣转角两端的宽度相同。也有住宅窗饰通过窗楣造型将两个独立窗连接起来,但窗墩座仍为独立装饰。俄罗斯民族传统木构建筑的长方形窗,在装饰上更突出表现了俄罗斯民族传统装饰特征,窗的尺度关系式高度为宽度的一倍半,贴脸采用雕琢后的木材做线脚,窗楣造型突出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建筑檐口的造型,表现为简化的帐篷顶形式,檐下饰有木雕图案。
俄罗斯民族传统住宅也出现圆额窗。它是以长方形窗的尺度为参照,在长方形内可以画两个直径为窗宽的圆,当画一个半圆周,并以半圆结束时,就是半圆额窗。哈尔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半圆额窗实例不多,最为典型的是斯大林公园江上俱乐部。基本窗的尺度为为两个圆周,窗贴脸从墙面突出极少,线脚简洁。在组成上有单窗和双联窗两种形式。在长方形窗和半圆额窗的基础上发展了窗的变体,在哈尔滨民族传统建筑窗饰中也是比较常见的样式。高度为宽度两倍的长方形窗的变体有上部窗口去掉45度等腰三角形的转角,还有上部窗口去掉转角的长度到窗高度一半距离。高度为宽度两倍的半圆形窗的变体为窗上部半圆券变成尖券造型。
哈尔滨东正教堂窗饰变化更为多样,但其形式都是从基本长方形窗和半圆额窗演变而来的。
首先是圆额窗。这种形式的窗在教堂上是比较常见的,其高度为宽度的三倍。也就是说,一个半圆额窗内可以画三个直径为窗宽的圆,并以半圆结束。在教堂上,半圆额窗也通常采用柱式装饰,也就是用柱子和扁倚柱来装饰窗子形成一个完整的窗子单位。窗下墙的基座是建筑墙体的一部分,在基座上于窗子的两边立起两根四分之三柱,柱子到窗洞口的距离应该至少不能使柱础和柱头翻盖洞口。柱子的高度略大于窗子。在柱子(或扁倚柱)上安置檐部,并冠以檐部造型。如哈尔滨原乌克兰教堂(现圣母守护教堂)入口上方的开窗,以及圣索菲亚教堂的窗饰单元基本反映了上述结构特点,但区别在于装饰形态上,半圆额窗两侧饰以方圆相间堆砌形成的壁柱,其尺度关系也模仿柱头、柱子以及柱础的比例关系,而窗子顶部采用火焰旋造型,窗饰单元的檐部饰以锯齿状的砖砌线脚。与其相类似的窗饰单元在索菲亚教堂立面,或独立出现,或以三联窗的形式的出现。而教“洋葱头”穹顶下方的鼓座上的开窗,则体现两种不同装饰单元交替出现的窗饰形式。
其次是圆形窗。它通常位于建筑主入口上方,窗贴脸造型也为圆形,宽度为圆形窗的半径。而独立砖砌塔的开窗形式更为多样,或拉长形成竖条窗或者采用圆形小窗,窗的贴脸造型为战盔式形态。
最后是半圆窗与长方形窗的组合形式。长方形窗在教堂上一般用于教堂局部空间的采光。在窗口形态上也做略微的弧线处理。如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立面开窗就存在长方形窗与半圆额窗的组合体。窗饰突出圆额窗上部的装饰形态,其造型也为“洋葱头”式穹顶的简化形式,有时为增强建筑立面层次感在窗饰上方增加半圆形窗饰造型。
四、生动浪漫的木雕装饰
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喜好用木装饰,而这些生动活泼的木雕装饰形态也为北方地区寒冷漫长的冬季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首先,木雕装饰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檐部装饰颇为复杂,其装饰突出表现为多层叠涩的檐部线脚。发挥了木材易于雕琢并且容易拼贴的材料属性,在木装饰建筑的檐口由不同纹饰的木材相叠合拼贴而成。如尚志大街92号原某酒店(现永安文教用品商店),建筑檐部表现层叠的装饰效果,但其与砖砌檐部相比突出了不同叠层之间的尺度变化。这种木装饰檐部犹如层叠的饰品边缘装饰着建筑局部线脚。又如原江畔公园饭店(现斯大林公园冷饮厅),建筑檐部木装饰也采用相同的艺术处理手法,而其在不同叠层之间形状、色彩均有变化,更加强化了檐部线脚的装饰效果。
其次,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入口通常采用木门斗。门斗雕琢形式也是建筑装饰艺术最具表现力的外在形式。门的形式和大小是建筑入口空间的直观体现。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门斗形成独立的建筑入口空间,造型多样,通常采用木装饰。由于俄罗斯冬季漫长屋顶常常积雪覆盖,两侧倾斜的帐篷式屋顶则便于排除积雪。帐篷顶下三角形空间的艺术化处理则为建主入口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根据三角形空间面积的大小以及室内空间需求有的在门口上部增设小型开窗采光,有的用横梁支撑加固顶棚。此外,也有门斗采用平顶形式,采用木板全部封闭与墙体在质料上形成鲜明对比。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中,门与窗的在立面上排列方式与装饰形式是一致的。无论是门口与窗口的装饰样式还是门贴脸与窗贴脸的高度都是整齐划一的,并且以门为中心两侧开窗形成对称构图。但也有不同,如斯大林公园冷饮厅建筑一侧入口门的装饰形态与两侧开窗的装饰形态均不相同,形成有韵律感的变化组合(图19)。与体现俄罗斯民族传统的住宅建筑相比,木结构东正教堂的入口则朝另一方面发展。门饰通常表现为两侧采用立柱支撑上部半圆拱。实际上,早期宗教建筑门的装饰将材质潜力以及造型装饰发挥到极致。如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第一项大型建筑工程——圣尼古拉教堂。教堂平面呈东西向希腊十字型,集中对称式布局,全部为木构架井干式构成,其内部围成巨大的穹顶空间,供宗教活动。教堂外形体现了俄罗斯木结构传统装饰形式,而教堂入口正面主入口上饰有火焰型尖拱。入口上层为钟楼,由尖陡的四坡顶覆盖。教堂入口门廊由两侧雨篷覆盖的斜坡楼梯,共同支撑入口上方的火焰旋装饰构件,形成整体统一的入口门廊。
最后是栏杆的雕饰形态。哈尔滨斯大林公园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的栏杆装饰形态丰富。如江畔餐厅的立柱上端与底端对称,中间部位是下粗上细的动态变化效果;栏杆由连续拼接的木板围合而成,中空部位的图形似带羽翼的箭;而出挑屋顶下的栏杆则采用45度整齐排列的木板组合而成。又如斯大林公园冷饮厅的立柱顶端由两片木板十字交叉构成,栏杆也采用羽翼形态的装饰母题连续拼接而成,塑造了整体活泼生动的艺术形象(图21)。除此之外,位于江北太阳岛的俄罗斯住宅的木装饰虽然采用抽象简洁的装饰母题,但也表现了其与自然相和谐,汲取自然灵感的艺术效果。如建筑二层出挑阳台的栏杆造型与局部的装饰元素,以及栏板上的双立柱,既突破了装饰传统又体现处俄罗斯民族的艺术特色。
结论
哈尔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直观地反映出俄罗斯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在建筑装饰上则从不同的形式层面映现出现实主义的审美理想。从整体上看,屋顶与窗饰元素突出表现了民族传统建筑的艺术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如洋葱头、帐篷、马车棚、帽檐等;从细节上看,建筑装饰形态也反映手工艺品的艺术处理,如建筑檐部锯齿状雕饰以及建筑局部木雕饰等。这种汲取自生活现实的装饰题材应用在建筑装饰当中,突出表现了俄罗斯传统美学的装饰观念——艺术源于生活,美即生活的美学思想。同时,这也体现了近代哈尔滨俄罗斯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特色,而建筑装饰之美也蕴涵于民族传统艺术特色之中。
【参考文献】
杨秉德. 中国近代城市与建筑(1840 ~1949)[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梅汉成. 觉醒与繁荣: 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艺术成长史[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俄]尤里·谢尔盖耶维奇·里亚布采夫著. 千年俄罗斯: 10至20世纪的艺术生活与风情习俗[M]. 张冰, 王加兴, 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