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 中医心理学; 心理疗法; 儿童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也称抽动障碍,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男女比例为3~4∶1。其临床特征为一组或多组肌肉无意识地反复抽动以及各种发声障碍。可同时伴见情绪障碍、强迫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常表现为眨眼、皱眉、抽鼻、咧嘴、扭颈、耸肩、摇头、四肢抽动及发声秽语等行为。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对儿童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功能有损害,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

目前,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治疗主要有西药、中药两种方法,因西药治疗有较明显副反应,临床应用受到限制。中药治疗有较好疗效且副反应少。由于本病属于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大部分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有情绪、行为方面问题。因此,笔者在临床中在总结前辈中药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心理辅导,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医院抽动专科门诊患儿54例。将全部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对照组26例,其中男24例,女2例,年龄6~16岁;病程3个月至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

1.3 临床表现 观察组中,单一症状者8例,有2种以上症状者20例,其中眨眼18例,扭颈耸肩12例,腹肌抽动3例,上肢抽动3例,单声干咳5例,有秽语及控制不住动作行为3例。对照组中,单一症状者7例,有二种以上症状者19例,其中眨眼16例,扭颈耸肩9例,腹肌抽动4例,上肢抽动2例,单声干咳6例,有秽语冲动动作2例。两组分型构成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4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方法:自拟平肝熄风安宁汤加减。药用:杞子、、生地、钩藤各10 g,焦山栀、蝉衣、僵蚕、远志各6 g,茯苓、石菖蒲各8 g,白芍12 g,生龙骨20 g。眨眼或时上转眼球加决明子、夏枯草;脾虚便溏去生地加炒白术、生苡仁、焦六曲;单声干咳多加射干、百合;痰黏难出加桑白皮、姜竹茹;便秘加玄参、枳实;症状重而病程长加全蝎、珍珠母等。每日1剂,水煎200 mL左右,分3~4次服用。

1.4.1 心理辅导 观察组在服用中药基础上,加以心理辅导。

1.4.2 对家长的心理辅导 归纳为八字要求:理解、宽容、鼓励、耐心。内容包括:(1)抽动秽语综合征病情性质介绍;(2)亲子关系认识;(3)提高父母关注技能,如对孩子良好行为予以关注,采取消退法减少不良行为等。治疗开始前,约家长面谈1次,约40 min,了解患儿家庭情况,向家长讲解抽动秽语综合征性质,让家长了解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行为训练的重要性,家庭情感氛围、家庭成员对患儿态度对病情反复的重要影响,消除家长对患儿病情的过分焦虑、担心、紧张的心态。注意对患儿的教育方法,并要求家长与幼儿园或学校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理解帮助,对患儿的病情反复要有耐心,有思想准备。首次与家长交谈后,每隔半个月与家长沟通交流1次,每次30 min,一般2~3次。

1.4.3 对患儿的心理辅导 可采用行为治疗与认知行为疗法等。一般行为认知法适用于较大儿童、少年等。首次与患儿单独谈话约40 min,以倾听为主,了解患儿的烦恼、情感需求,适当提一些要求,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为主。以后每10 d或半个月1次,每次30 min,共4~5次。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2)有效:症状减轻;(3)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1]。

2.2 近期疗效 观察组28例,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26例,显效20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远期疗效 两组总显效为43例,作1年期随访42例。其中观察组随访22例,1年内复发2例,复发率9.1%;对照组随访20例,1年内复发5例,复发率25%。观察组1年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现代医学认为,该病病因为遗传因素、局部刺激、器质性因素、精神因素、药源性因素等[2]。其发病机制有报道为:(1)多巴胺功能异常;(2)免疫病理损害;(3)心理应激等[3]。中医学尚无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症状多归于“肝风”、“惊风”、“抽搐”、“瘈疭”等范畴。认为其病因有“先天不足、产伤窒息、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其病机多与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其病定位于肝为主,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现今独生子女过于娇宠,有所不适则心情不畅、哭闹致肝气郁结或郁而化火,形成肝火,明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知医必辨》认为“人之五脏,唯肝易动而难静。”肝郁、肝火使阴虚而筋脉失养、阳亢风动,故而见各种抽动症状,且常伴有脾气暴躁、多动冲动等。

自拟平肝熄风安定汤以滋阴平肝熄风为主要目的。方中生地、枸杞子、、白芍均有较强的清肝、平肝、柔肝之力;蝉衣、僵蚕、钩藤加强其平肝熄风作用,焦山栀清火;茯苓健脾宁心;石菖蒲、远志豁痰清心安神;龙骨平肝潜阳止痉,诸药共用可收平肝熄风止抽动之功效。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均认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与精神情志有较大关联。从临床病例观察,也较多存在有家长对子女管教过严或家长过忙忽视患儿情感需要,或患儿长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或家庭环境不良如父母离异、父母不和等,使患儿长期处于焦虑不安紧张的心境中,均可能是诱发病因,又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程相对较长,患儿所表现出症状行为不能为家长、老师、同学等理解同情,更易于遭训斥、惩罚、厌恶甚至歧视等,从而使患儿承受的心理压力增加,更加重其病情。因此,在用药物治疗时,同时开展心理辅导,能使患儿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亲子关系得到改善,使患儿减轻心理压力,且获得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对加强、巩固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预防复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两组患儿从近期疗效看,区别不大,但从远期疗效看,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因此,对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佐以一定的心理辅导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9101991.

[2] 王立华.儿童行为精神疾病证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6871.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2篇

一、重视利用团体方式进行辅导

西方学校传统的辅导方式主要是利用一对一的面谈。自70年代后,通过团体来辅导个人逐渐形成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促使团体辅导在学校迅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可充分利用有限的力量。由于辅导员和学生的比例悬殊,采用个别辅导方法无法满足众多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团体辅导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二是团体方式能够提供较大的效益。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使其能在团体中获得较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去学习或改变行为。

据西方学校的经验,开展有效的团体辅导活动要注意解决的确立辅导目的和内容以及合理地组合团体成员等问题。学校团体辅导的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如何确定目标,要从学生的原有的心理水平出发,考虑他们的可接受性。而团体辅导的内容,必须是多数人感兴趣和关心的,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学习成绩不佳,与同辈或长辈沟通有困难,升学就业的选择,消极情绪的消除等,都是团体辅导的很好主题。至于组织团体成员,过去的做法是把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以便集中精力解决某个问题。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有相同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往往因为问题相似而彼此接纳,抱成一团,不易因外部的压力而改变原先的不良行为,所以现在倾向于以同一年龄的孩子组成团体。为了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要求团体内有一定的性别比例和个性结构的差异。团体一般以6至12人为宜。

近年来,团体辅导已从面向学生扩展至教师和家长,其作法的理论依据是“改变学生周围人物的行为,必能导致学生本身行为的改变。”在美国,有以专家组成的儿童行为顾问(childbehaviorconsultant)简称CBC辅导法,这种辅导法是面向教师咨询之用,并不直接处理学生的问题。发现学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直接对学生作辅导而是从家长或教师处间接入手,这种所谓的广泛辅导引起众多争议,但争议并不影响它的存在,况且有不少案例可证明它的正确性。

团体辅导在教育上虽有较大的价值,但和其它技术一样也存在着局限,如它对涉及到情绪方面或社会方面的问题较难展开,另外在安排统一的辅导时间和制订共同的目标方面也不易落实,等等。所以团体辅导的兴起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完全取代个别辅导。在国外许多学校里,这两种方式目前仍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不过,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选择团体辅导会越来越重要。社会发展造成激烈的竞争,日益加深人们之间的疏离,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往往通过团体的支持和温暖可得到较好的消除。故专家们预见,在未来辅导发展中,团体方式会使用得更为普遍。

二、行为矫正法倍受关注。

国外辅导理论众多,但能够深植于学校之中的主要有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治疗法和行为矫正法。在50年代,罗氏的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曾在世界各国的学校风行一时,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心理学家和辅导员,无不重视辅导过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强调采用真诚、尊重、接纳、关怀的态度去感染和影响当事人。以达到改变其思想行为的目的。但近年来,行为矫正法以其明确的概念、清晰的过程、具体的目标以及可操作性强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美国70年代以后,各大学对咨商员、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进行教育培训期间,在开设的课程中,行为治疗课程占相当大的比重。各国的行为治疗家的人数也与日俱增。在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这一理论也被广泛地运用。

行为矫正法的主要工作目标是通过使用增强、削弱、奖励、惩罚的技术,消除个人已学到的不良行为。行为矫正的技术种类很多,在学校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有:果断训练法、模仿学习法、塑造法、系统减敏法、消退法。对具有多动症、紧张焦虑、胆怯、恐惧、退缩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使用上述方法有较好的成效。运用这些方法一般分六个步骤:首先明确需要矫正个人的什么行为和养成什么行为;然后观察、记录不良行为发生的程度和时间;接着设计有利的情境;再后选择适当的强化物;最后反复训练逐步养成行为。

行为矫正法在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也遭到部分坚持人本主义思想的辅导专家的反对,攻击的焦点集中在其方法只注重外部行为的治疗,而对行为的内部成因不予探究这一问题上。认为这种机械的辅导方法只能规范人的行为而对激发人的自主精神、发挥人的潜能无所裨益。其实,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必然是有所能而有所不能。无论如何,在当今社会问题儿童增多的情况下,学校普遍地使用行为矫正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向。

三、电脑服务异军突起

在学校辅导中兴起了电脑服务的潮流,这是辅导工作发展的必然。由于学校中的每位辅导员均需面对众多的学生,而且在辅导过程中要使用许多个体及团体的资料,辅导员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借助电脑作业可尽快地处理众多的资料和信息,从而节省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之能有时间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服务。自70年代起,北美中学逐渐运用电脑开展职业指导。现在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学校注意利用电脑作为诊断资料和选择治疗方式的工具。心理辅导员将有关学生的成绩、测验分数、与专家面谈的记录等资料输入电脑,就可获得一份印好的治疗方式。电脑不可能为心理辅导的所有项目服务,但在下列方面却比较适合于运用电脑的程序来处理:①肯定性训练;②沮丧与冲突的解决;③沟通;④儿童与父母离婚辅导;⑤求职技巧;⑥生活习惯的养成;⑦学习技巧;⑧职业辅导等。

电脑服务异军突起,引起部分心理辅导专家的忧虑,他们担心学生的个性将会被抹杀。因为电脑只能做数量的处理以及资料的记录工作,而学生的意志、情感、品质等问题是它不能处理的,如果辅导员过分依赖电脑的作用,则会使心理辅导这种复杂细致的工作简化为一种机械的分析工作。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说到底,电脑只是一种计算工具,辅导员的态度才是决定因素。所以,电脑作业只有和个别化咨询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小学心理辅导逐步推广

一直以来,心理辅导与小学较少发生关系。按传统的看法,小学生由于思想单纯而较少发生心理冲突,加上有老师的密切关心爱护,无需辅导也可平稳过渡到中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观念不断受到冲击而改变。教育家们看到:一个人幼年的经验和他一生的其他阶段同等重要,且幼年的经验是后来发展的基础。所以把辅导贯穿于整个教育历程成为辅导界的共识。美国自1958年国防教育法案颁布后,几年的时间内,辅导员的人数已增加两倍。在后来的增订案中,又将辅导的范围延伸到幼儿教育和二年制学院。目前幼儿辅导正在酝酿中,小学阶段的辅导已付诸实践。在美国有不少教育机构正在培养小学辅导员,不少学区开始在小学中增加辅导员的编制。

美国小学的辅导项目有:1.依个体发展重新设计课程,而不拘于某限定的成就标准。2.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表现合乎社会要求的行为。3.重视教室的心理卫生。4.加强家长与教师的联系。5.增进儿童身心和创造力的发展。6.协助特殊儿童(如资赋优异、智力低下、身体残疾、文化贯之等)达到特定的目标。从目前情况看,在小学中推广心理辅导已形成潮流,今后将会延续下去。

五、心理辅导重点将由矫治转向矫治与发展并举

国外学校心理辅导传统的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正常学生的辅导。现在矫治性工作虽是辅导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发挥学生潜能的发展性工作却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学校辅导主任协会在所制定的“中学辅导主任的工作”中就明确指出:“发展性的指导是指导工作的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是努力对学生成长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干预,从而推动学生各方面——个人的、社会的、情感的、生计的、道德的、认识的、审美的——都得到发展,并促进这些方面综合统一到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转摘强海燕、花永泰《今日美国中小学》,第102页)辅导的工作取向向发展性倾斜,辅导的对象、内容、目标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辅导对象由过去单纯面向心理障碍的学生扩展为生活辅导、学习辅导和职业辅导,其中生活辅导是对学生整个人生、整个人格的辅导,故这些内容具有涵盖面宽、适应范围大、针对性强的特点。辅导目标也由单一的治疗问题儿童变为多元化,扩及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使之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这种新目标把矫正学生偏差行为和消除心理问题作为短期目标;把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观、自主性、学习能力和社交生活适应力等作为中期目标;而把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个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作为辅导的终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终极目标对中期和短期目标的统摄作用,使矫治、适应与发展较好地融汇于目标之中。

六、建立校内外辅导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

有责”的良好局面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自身修养;良好心态

现如今的孩子,看起来很幸福,他们吃穿不愁,没有压力,但却缺乏关爱。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自控能力差,他们容易产生异常现象,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品行不端、多动症等等。特别是留守于农村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爱,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教育方法,培养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正确认识当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近几年,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了一定的重视,作为农村学校,由于心理教师缺乏,致使我们的心理辅导工作不够完善。加之,现在农村家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父母进城打工,孩子的生活一并交予他们的祖字辈来照顾,由于这些老人的文化程度有限,信息又比较闭塞,很难对孩子进行正常的辅导。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电视、游戏等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如下:

1.沉迷于游戏之中

农村小学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溺爱,孩子沉迷于游戏之中也不管教,有的孩子放学不回家,偷偷到网吧玩电子游戏、上网,这都对孩子产生很坏影响。我班就有几个孩子双休日在一房顶模仿武侠剧中情境,其中有一个孩子说自己是大侠,会飞,结果真从房顶上“飞”了下来,幸好没有大碍,其实这就是沉迷于游戏之中的后果。

2.性格任性、偏执

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他们太任性,犯了错也不承认,不服老师和家长管教,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我校一名高年级学生,由于犯了错误,得到了家长的教训,结果离家出走,好几天才找到他。这说明平时我们没有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没有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加强自身修养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也说:“教师的心理素质影响对学生来说,比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奖励和惩罚制度都管用。”假如我们教师的情绪不够稳定,工作没有热情,那么学生也就没有上进心,得过且过;如果我们老师性格偏执,那么学生定会滋生逆反心理。只有健康的心理辅导教师,才能塑造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修养,为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打好基础。

1.改善教师的心理环境

一个教师只有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环境,才会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才会觉得教育学生有乐趣。我们农村学校工作环境差,留守儿童问题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有以苦为乐的精神。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尽力改善自身心理环境,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的心灵。

2.调控教师的情绪

作为一名心理辅导教师,应该遇事保持镇静,能掌控自己的情绪,能接受困难和考验,如果教师毫无承受能力,遇到困难不知所措,稍不顺心就灰心丧气,那就不可能做好学生工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主动承担艰苦的工作来磨炼自己,在困难中调控自己的情绪。

三、积极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心态

苏霍姆林斯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情感就像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如果离开了“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果实。因此,作为一名教师要坦诚面对学生,与他们多沟通,这样学生才愿意和老师交流,才愿意打开他们的心扉。

1.平等对待学生

新课改下的教师,应该是以平等的态度、亲切的面孔、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的。只有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得以理解,学生的努力才得以肯定,他们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才能形成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从不摆教师架子,认为自己高高在上,而是与学生真诚相待,平等交流。

2.用爱关注学生

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丰富的精神食粮,老师的鼓励和赞美不仅能让学生得到心理满足,更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农村的孩子天真活泼,但是,由于留守儿童较多,他们的心理又非常脆弱。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对这些孩子特别关注,经常找他们谈话,从多方面了解他们的心声,以便对症下药,给他们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教育。

3.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针对我校留守儿童情况,开设了亲情电话、建立了儿童谈心制度、开展了漂流日记、建立了成长档案袋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多了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师只有善于捕捉教育契机,讲究教育艺术,才能把学生引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因此,教师应该从关注学生心灵入手,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我将继续探索农村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争取给每一个孩子一个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8.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4篇

一、个案概况

彤彤(化名),女,8岁。2011年9月入学就读一年级。在入学一个月期间,出现了如下症状:

不听别人说话,注意力涣散;上课乱动,跑进跑出,不听劝阻,处罚无效;不喜欢做作业;写字慢,常超出格子外;阅读、做算术特别困难;经常忘东西,丢三落四;手脚笨拙,容易跌倒;运动能力差,跳绳怎么也学不会。

二、问题概述

1.注意力不足:常常无法长时间专注于所做的事情或游戏上,别人和她说话,她从来不看对方,也不注意听。

2.多动:在课堂上,她总是经常站起来或手脚动个不停;一节课40分钟,她坐不住就多次要求上厕所,常喋喋不休,多话。

3.冲动:当受到委屈时,她会不顾场合大声哭泣,怎么劝都无法停止;不顺心时,会拍打周围的同学。

4.学习困难:书写汉字时缺乏耐心,常超出田字格外,并且不是多笔画就是少笔画;数学连最基础的口算题也不会做。

三、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和了解,根据彤彤多动、冲动的行为表现分析她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障碍(就是所谓的“多动症”)。后经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确诊为多动症。用药物治疗一个月时间,取得一些效果,后因家庭原因停药。同时她的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较差。

(二)家庭因素

彤彤的父亲常年在外出差,母亲自营电器店,根本无暇照管孩子。彤彤自小跟随爷爷奶奶不是去新疆就是去山东亲戚家,在亲戚家居住时间长,缺乏语言的锻炼和智力的培养。回到父母身边后,因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采取的也是放任自流的态度。自确诊为多动症以来,家人的意见不合,尤其是老一辈坚决认为孩子没问题,不同意给孩子服药,也没有予以重视,延误了治疗。

(三)学校因素

彤彤刚入小学,对学校纪律非常不适应,总是扰乱课堂秩序,很多教师对此很头疼,不知道怎么“对付”她,慢慢地对她不闻不问——只要她上课不捣乱就行了,任由她在教室里随意行走;同学们对她也是敬而远之。久而久之,她得不到适时的关注和赞扬,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四、辅导目标

为了使彤彤尽快融入学校生活,减少不正当行为的发生,我们为她制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根据彤彤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感觉统合治疗和认知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性辅导对策。从彤彤本人来说,首先是调整认知,转变不良行为,然后用多种感觉统合训练方式提高其自控能力,稳定其注意力。

由于彤彤的表现反复无常,短时间内很难有明显效果,我们把辅导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循序渐进地对她进行辅导。

1.短期目标:帮助彤彤认识到自己的多动行为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意识到改变这种不良行为的重要性;帮助她学会控制自己多动行为的发生。

2.长期目标:促进彤彤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改善其注意力、冲动性和多动性,增强学习的适应能力,提高学业成绩。

五、辅导策略

(一)坦然面对现实,寻求教育途径

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捣乱、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认真听讲,不是他们不想学习,也不是他们故意要跟教师作对,更不是他们要跟家长抗衡,只是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自我控制能力。作为教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他们的行为,包容他们的过错,同时要寻求良好的教育对策。

为了帮助彤彤尽快转变不良行为,我们约好每周三中午在阳光工作室见面,每次辅导30分钟。我们为彤彤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反映她在辅导期间的努力与进步。

我们首先对她的课堂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表1就是对彤彤在某天某个时间段内扰乱课堂秩序行为的记录表。

表1 矫正前个案行为跟踪记录表

行为类型 时间 情景 原因 即时处理方式 效果

大喊大叫 9:22 从座位上站起来,一边挥手,一边叫 教师讲课时,她不停地叫教师,没得到回应 安抚 维持

离开座位 9:34 离开座位在教室里四处走动 教师在安抚她后,继续上课,她认为受到忽视 劝阻 维持

摆弄文具 9:48 回到座位后不停地摆弄文具、绘图材料 被劝回座位后,从课桌里找出各种文具、彩笔开始摆弄,教师讲课完全不予理会 制止 停止后继续

要求上厕所 9:55 在座位上不停地要求上厕所 教师要求她做作业,她花了两分钟胡乱写了一通,就要求上厕所 允许去一次后再次要求,不被允许 加剧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单纯靠教师提醒、制止来减少不良行为,效果并不是很好。我们的目标是使彤彤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让她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1.帮助她认识多动的危害。针对彤彤的多动行为,我们用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她讲《小猫钓鱼》《小猴子下山》等故事,让她谈谈小猫和小猴子的表现怎么样,从而让她懂得好动不专心是学不好本领的,是不受欢迎的。

2.对她提出具体的要求。为了使彤彤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通过谈话让她知道上课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当发现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不是责怪,而是积极地提醒她,用语言、表情、动作给予她一些必要的暗示,及时提醒她遵守纪律,使她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进行感统训练,提高自控能力

美国研究注意力缺损、多动的著名学者巴克利认为:注意力缺陷只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机制是儿童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由于多动症儿童自控能力较差,要转变她的行为,就要提高她的自控能力。而感觉统合训练是提高自控能力的有效途径。

1.用感觉统合器材训练

我们阳光工作室配备了按摩球、踩踏车、蹦床、羊角球等多种训练感觉统合能力的器具。针对彤彤的特点,通过玩按摩球训练其触觉,踩平衡踩踏车训练其前庭平衡觉,蹦跳床训练其本体感,全面改善她的感觉统合能力。

2.用注意力游戏形式训练

我们还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对她进行专注能力训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1)注意的集中性训练:教师依次念一些事物名称(小猫、白菜、黄瓜、苹果、长颈鹿、西红柿、黄鱼、松树、蜻蜓),让彤彤听到动物名称拍一下手,听到植物名称拍两下手。

(2)注意的广度训练:用五秒钟看一些东西,如书桌上的东西、橱窗内的东西,然后闭上眼睛说出这些东西的名称,越具体越好。

(3)注意的稳定性训练:找一个闹钟,让彤彤听它的滴答声,并伴随着闹钟的声音,在心中默念“滴答、滴答、滴答……”念10次,反复做8遍。

表2是彤彤在参与注意力训练活动时的行为记录表。

表2 进行注意力训练时个案行为跟踪记录表

行为类型 时间 情景 原因 即时处理方式 效果

大喊大叫 无发生

离开座位 12: 45 离开座位去玩蹦床 教师让她听闹钟滴答声,做到第三次时,她显得不耐烦 提醒 持续后停止

要上厕所 12:52 不停地要求上厕所 她发现本次辅导没有玩她喜欢的平衡台 允许 维持

从上表记录可以看出,通过几周的活动训练,同样的行为发生时,教师的提醒起了一些作用,说明活动的规则对她还是有约束力的。

(三)参与陶艺活动,稳定其注意力

陶艺是一项寓教于乐的活动,儿童通过对泥巴这种材质的感知,在有趣的捏制活动中能发展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增强动手动脑能力,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我们结合学校陶艺特色,让彤彤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走进陶艺教室参与活动,由学校专职陶艺教师对她进行训练。

1.揉捏中得到宣泄

彤彤第一次接触泥巴,特别感兴趣,不是在那儿随意地糊泥,就是用力地敲打泥巴、捏塑泥块。陶艺教师见了也不责怪,而是鼓励她勇于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真实情感。她捏制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工艺品,却是她真实情感的流露,展示了她积极的创作本能,使她的情感得到了宣泄与表达。

2.观察中得到发现

针对彤彤存在的注意力缺陷问题,陶艺教师为她提供了更多仔细观察的机会,并用能发展观察能力的方式启发她。如在制作蝴蝶时,教师展示了大量有关蝴蝶的精美图片,并适时提问,引导她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蝴蝶哪些地方是对称的?蝴蝶身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通过观察,她发现了蝴蝶的一些特征,有效培养了她的注意力。

3.评价中得到自信

彤彤每次来到陶艺室,就喜欢把泥土一块块地堆在一起,还自豪地说,“郑老师,这是我做的一座山,好看吗?”当郑老师回答说:“真好看!你想想看,山上还有什么?”“有小树,还有小草……”彤彤非常高兴地回答,然后拿着泥巴说,“我要做小树了!”教师的肯定给了她自信。

4.家庭中得到关爱

为了奖励彤彤在陶艺课的良好表现,陶艺教师送给她一块泥巴,让她带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彤彤的父母因为忙于公司事务,回到家时孩子通常已经睡了,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很少。彤彤带回去的泥块都无法完成。因此我们主动与彤彤父母沟通,帮孩子实现了心愿。彤彤捧着与爸爸妈妈共同完成的“作品”向我们展示,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表3是彤彤在陶艺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记录。

表三 参与陶艺活动时个案行为跟踪记录表

行为类型 时间 情景 原因 即时处理方式 效果

大喊大叫 无发生

离开座位 12:45 离开座位寻找工具 教师讲解示范时用到的工具她没拿到,就离开座位去寻找 劝阻 停止

摆弄做陶工具 12:57 回座位后不停地摆弄做陶工具 教师还没示范讲解完,她就拿出工具,开始敲打泥土,试图做教师要求的叶子 制止 维持

要上厕所 无发生

从表3可以看出,对感兴趣的活动,彤彤是可以静下来坐得住的。

六、辅导效果

通过一个学期的辅导,彤彤在控制情绪、集中注意力方面明显好转。我们在鼓励她继续努力的同时,及时告知家长,请家长在家里也多赞扬,给予奖励,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彤彤扰乱课堂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这要归功于她的兴趣,因为经过一系列的活动之后,她培养了一些有益的兴趣。为了能参加她喜欢的游戏活动,她就必须控制自己的行为,而她做到了这一点,说明她内心的需要已经成为了她自控能力的一根指挥棒。

七、反思

对于多动症儿童,要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意大利教育家、医生蒙台梭利曾说:“当儿童专心于某种活动时,心灵满足,情绪稳定、自发性增强,智力、社会性等也活跃起来,这是教育的关键。”泥塑作品不像数理化练习题有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会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路、独特的审美观来做自己的作品。教师的肯定能给孩子自信,教师的提示能给孩子启发。陶艺教学有助于儿童保持学习热情,培养积极的进取精神。

多动症儿童的教育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的态度,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直接影响着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我们对彤彤进行辅导的过程中,家庭环境的支持起了很大的作用,她的家人能根据学校建议,为她创设适合她健康成长的环境,这是她取得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育探索,总体来说彤彤是有进步的,但由于我们对她的教育矫正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会受到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的干扰,从而引发她的多动行为的反复。在下一个阶段,我们将通过多种感觉统合训练对她进行兴趣的引导,使她的注意力能完全放在学习及正常的活动中,逐步改变多动行为。

多动症孩子更需要关爱,别让他们在起跑前就掉了队!

多动儿童的心理辅导范文第5篇

2.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点滴谈——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陈虹,吴九君,李益倩

3.韦氏儿童智力量表在学习障碍的诊断和干预上的价值张微,宋红艳

4.小学生工作记忆广度与心算能力关系研究——以五年级学生为例张丽华,徐微

5.国内近十年来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述评李岚

6.儿童的阅读障碍与眼动王福兴,陈珺,段婷

7.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资优教育模式初探黄骐

8.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促进孩子大脑发展,并设法成功陈虹,吴九君

9.生态模式下的多动行为咨询和治疗——一例小学生行为问题矫正的案例报告王军利

10.我不想孤单——一例初中生人际交往障碍的辅导潘蓓蕾

11.封面人物档案

12.青春期教育过程中的尝试与体会封华

13.高三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周博

14.正视抑郁心理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黄爱武

15.离异家庭孩子主要心理问题及应对技巧周丽华

16.小学品德教育与劳技教学的有效整合顾建英,汤丽娟

17.高中生睡眠问题解决策略初探李云希,刘醴湘

18.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杜红梅

19.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王文贞

20.花开无声文有声——作文教学四步走孙玲玲

21.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努力匡正的心理误区(一)阎立钦

22.班主任应妥善用"怒"谢涛

23.让学生学会微笑李磊

24."南风效应"对教育的启示王银华

25.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启动大会孙燕,刘欣

1."驭人"才会"育人"黄莺

2.教师自我效能感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影响洪秀敏

3.国内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探析曾静雯,黄建伟,蓝敏

4.以心为本走向美好幸福——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梁剑玲

5.心理测试课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韩鑫桐

6.让"孤雁"不再孤单——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孤雁"心理的成因及教育对策施建国,朱文英

7.关于心理活动课的几点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翟宁

8.用"叙事"的态度话说校园"手机依赖"林盛

9.心理咨询中空椅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熊猛,叶一舵

10.为你骄傲为你幸福——小学生"交往困境"心理辅导个例唐敏

11.我学会交往了李立军,赵立平

12.教师情绪管理培训初探余明

13.相悦身心灵——身心灵全人健康模式工作坊侧记李微

14.浅析高考考生的考试应激和心理调适洪水兰

15.习作教学与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左海电,楼说行

16.善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孙金翠

17.班主任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田光华

18.前进路上谁是对手——浅谈中学生竞争心理高常霞

19.中学生计划学习的盲点及对策宋红艳

20.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学科中的渗透汪良英

21.信息动态

22.话说赏识教育与欣赏式探询单海林

23.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情绪调节高手雷泓霈

1."涂鸦"也是一种风景刘宝山

2.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白玉萍

3.学校要倡导"心本教育"吴发科,任旭明

4.新瓶装鸡尾酒——对心本教育的认识和理解陈萍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社会行为问题探究张连云

6.青春期教育对提高初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探究金燕

7.积极心理学在积极教育中的应用——英国学校"庆祝优秀品质"项目陈虹,吴九君

8.浅析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课堂回应"潘蓓蕾

9.生命的历程川,梁辉灿

10.我是一个不幸的人——一则高三学生危机干预辅导案例周有玉

11.唤回东风靠什么——由一则"戒除网瘾"的教育案例引发的思考张慧晓

12.教师生命质量的失落与找寻廖娟,张雁军

13.用爱心为学生护航——班主任工作的点滴反思唐中云

14.信息动态

15."积极心理教育走进怀柔实验小学"心理活动观摩课观后感陈虹,吴九君

16.一个都不能落下顾建英

17."立体式活动"促进班级学生自尊自信品质发展的探索林群安

18.让小学低段学生从懒散走向勤奋郑洁贤

19.小学生习作心理浅探石井

20.培养良好学习心理促进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李娜

2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周成洁

22.建立与小学生沟通的桥梁金星辉

23.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凰别苇丛——走向完美的人格塑造(下)阎立钦

24.你的表扬我难以承受毛春铧

1.教育也应多"变频"吉祥枣

2.对中小学惩罚教育的心理学思考陈明利

3.父亲在子女教育中的缺失及重建张晶

4.青少年亲子冲突研究概述尹红霞,时公卫

5.中职生自我和谐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廖友国,林燕

6.青少年型人格障碍形成与干预对策吴伟强

7.优化教师心理品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杨敏毅,鞠瑞利

8.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研究毛春梅,张玲,张爱

9.毛毛虫在歌唱——学会成长黄莉莉

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解开心结,重塑心灵王晓庆

11.从孤独中走出来——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个案陈静琴

1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谈学校心理教师的情绪调节黄海亚

13.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填报中考志愿李家华

14.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认知建构黄宁

15.快乐地牵起孩子的手张凤玲

16.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钱进春

17.潜移默化,相机熏陶——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周帅群

18.以人为本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效应——浙江省德清县禹越中学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概述高江春

19.教育是一种发现张立敏

20.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发展的积极诉求李正

21.当代家庭的监护误区及其应对策略王颖,王相武

22.别让爱成伤害陶慧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心理卫生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儿童保健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