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它、掌握它。传统教学方式是老师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还有数不清的习题,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乏味,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曾经有一个调查机构对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学生做过一项调查,问题是:“是否对学习有兴趣?”结果有80%左右的学生表示不喜欢学习,他们的学习是出于被动。因此利用多媒体计算机,使用优秀的课件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将学习从枯燥变为快乐,从乏味变为趣味,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二、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这一信息处理工具,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锻炼自身的能力,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丰富了校园文化。例如:我们可以把一些计算机方面比较擅长的同学组织起来作为学校校报的编辑,在学校中可以组建小记者团,将采访内容通过校园网做成校报的形式,或者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排版、印刷,分发到学生手中。这样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显著的,同时也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给学生一个知识的宝库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小,我们的世界也因此而变小了,俨然成了一个“地球村”,网络化的学习方式逐渐向我们走来,在这里,老师和学生的机会是均等的,也许学生了解到的信息,老师并不知道。因此,学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书本所学的知识,我们应尽量给他们提供一个洁净的、丰富的知识宝库。为此可以多开放电子阅览室时间,通过一些监控软件给学生营造一个洁净的网络环境。教师的作业也应该培养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比如在世界历史课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的作业,谈美国的南北战争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在下一节课每人陈述自己所搜集的资料。
四、交流方式的变化
传统教学中,师生的交流是比较少的,在课堂上老师授课,不能了解每位同学的学习掌握情况,下课后,也只能和少量的同学进行师生交流,学生间的交流也主要在课间。而我们通过网络,例如通过net―meeting或一些语音、视频交流软件我们可以和远隔千山万水的其他省市或国外的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我们可以取长补短,缩短了校际间交流受地域空间限制而带来的障碍,使得沟通更加便利,教师可通过交流学习先进地区的先进教学经验,同学则可以互相了解思想、开阔视野。
关键词 云计算;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04-03
云计算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并行发展的产物,它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并以其使用的廉价性、资源的高度共享与丰富性、获取服务的方便快捷性以及系统的高性能性等优势风行于当前的商业界。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与技术结合的先锋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资源分布不均、教师素养偏低、教学方式单一等一系列问题。云计算的应用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研究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对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我国宏大的教育事业都有着积极而又深远的意义。
1 云计算概述
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并行计算等传统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包括三层结构,即: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简单地说云计算就是把数据存储、计算能力、应用软件作为服务提供给用户,用户只要购买廉价的服务就能拥有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超强的计算能力和自己所需的最新版应用软件,享受到以前只有超级计算机的拥有者才享有的特权。接受云服务的用户端设备不需高配置,只需通过互联网发送一个请求,云端就会有成千上万台计算机提供必要计算能力进行需求处理,并把结果返回给用户端。正如教育技术专家黎加厚教授的比喻,“云计算就好比以前的发电厂,很久以前小城里用户要想用电,必须自己购置电池或者发电机作为电源”,后来,“所有的发电厂向国家电网供电,所有的用户向国家供电局购买电力——你不清楚也不必知道你使用的电力来自哪一家发电厂,发电站也不用关心自己发的电供给哪一家用户”。
总的来说,云计算打破了传统的资源共享方式,在资源分配、技术和软件更新方面表现出了很多突出的优势。
首先就共享性而言,由于所有的资源都储存在云端,用户可以随时把自己的资源与别人分享。在云端数据只有一份,但用户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使用任何终端同时访问同一份数据。
其次由廉价性来言,用户只需要一台能接入互联网的简单设备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云带来的优质服务,包括软件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而接受服务的终端无需高配置就能拥有几乎接近超级计算的性能,这些就能真正实现用户的低投入高回报的效应,并且用户不再需要为不断更新的软件而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因为云的那端有专门的高素质技术团队来帮完成这样的工作。
再次,资源丰富性也为云计算突出的特点。在云端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用户共享的资源和云服务商提供的资源,这些资源都是由云服务商统一管理和调度的,而且这些资源对已购买服务的用户来说都是免费的。
最后,云计算的高性能也表现得很突出,在云的那端有几万台甚至几百万台服务器组成的服务器群可以为用户提供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几乎无限的存储空间。如由谷歌、IBM等专业的网络公司搭建的云终端,具有高稳定性,并且规模宏大,仅Google的云计算就拥有100多万台服务器。
2 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云计算的优势就直接决定了其在商业界风行一时的地位,但它对教育界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对处于教育与技术结合上位于先锋地位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更加深刻的影响。然而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却处于一些窘境当中,所以要把云计算的优势很好地运用于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当中,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与存在的不足就显得很重要。笔者利用2011年暑期社会调查之契机,对江西省鄱阳县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再加上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状况。
2.1 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分布很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发达地区与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学校在师资力量、实验室和电脑设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2.2 有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专业水平还需要提高
在调查中发现,正规的本专科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比例,绝大多数是由其他学科比较懂计算机的教师来担当。笔者在对这十几所中学的42名信息技术任课教师的调查中发现:专业信息技术教师6,所占比例为16.76%;其他学科教师兼职36,所占比例为83.24%。
没经过教育技术系统、专业学习或培训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会缺乏相应的认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会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相当于计算机教育,不太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所以提高这些教师的专业素养就显得很迫切和很重要。
2.3 正常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所需的基础设施还需完善
在一些中学还存在这样的现象:机房里计算机数量多,上课时只能把学生分成两组或几个人共用一台机器。有些学校即使计算机的数量够,但计算机的配置很低,有些甚至是被淘汰的机器,无法满足现在课程的要求。再者,在软件方面,有些软件早已被淘汰或急需升级,但由于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致使这些陈旧的软件依旧被勉强地在教学中使用着,使信息技术教学跟不上时代。所以解决基础设施问题是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4 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有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首先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不具备维护、管理、利用设备等方面的能力,一段时间后设备损坏或功能降低,使媒体自身的功能不能完全地表现出来;其次,学校在课程及时间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间才能使用这些设备。
2.5 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工具性、发展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教师没有抓住课程的特性,仍然采用以讲授为主、自主练习为辅的单一授课方式。笔者在对这十几所中学的信息技术课授课方式的调查中发现:讲练结合法所占课时比例为80.56%,任务驱动法所占课时比例为1.54%,其他授课方式所占课时比例为17.9%。这样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吸引力,学生对其失去兴趣,加上课程地位低和教师不专业的原因,导致信息技术课堂纪律较差,成为网页浏览、网络游戏、在线聊天的自由放松课。
3 云计算在中学信息教育中的应用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那些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发展,所以找出一个针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方案就显得很必要。基于本文第一部分对云计算的特点的分析,不难发现云计算在解决这些问题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笔者通过对大量有关的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后,构建了一个针对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是基于云服务的,提供了邮箱、即时通讯、资源共享等服务。用户(主要针对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只要拥有一个能接入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访问该平台,继而享受该平台提供的优质便捷服务。
总的来说,该平台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解决中学信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分布不平衡、被闲置的问题
由于云计算把计算能力、软件、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学校只要定制服务按需付费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云提供的优质服务。“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服务平台的,所以对于已加入“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学校而言,它们就不用投入大量的资金在购买基础设施和软件上,只要定制廉价的云服务即可满足信息技术正常教学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因为云计算对客户端的性能配置要求不是很高,学校的设备只要能接入互联网就可以尽情地享受“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带来的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不仅如此,学校也无需为软件升级或硬件的更新而担忧,因为在云的那端有专门的团队帮学校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只要按需付费,然后享受服务即可。
“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可以统筹全国各种优质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为广大学校师生提供合适的、优质的、可重复使用的资源。由于使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学校都遵循同一标准,各学校间资源及信息共享就变得很容易,与此同时,发达地区与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形成对接,实现资源对等。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的学校可以共享到发达地区的学校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利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为落后的边远农村及山区的学生进行远程交流、授课、辅导。
由于“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各种资源都储存在云端,由云服务商和相关教育部门提供,所以不会存在一些学校有限的资源被闲置而得不到充分利用的问题。
3.2 提供海量的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源,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的学习
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里,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把自己成功的课件和课堂实录进行分享,主持“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的有关教育部门也可以提供许多优秀的与信息技术教育有关的资源,信息技术教师不用管资源的来源,只要充分地利用这些优秀资源进行专业学习即可。不仅如此,信息技术教师之间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进行交流,促进各自教学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提供了许多可以供教师之间方便快捷地交流的方式,如平台的邮件服务、论坛服务、即时通讯服务。
3.3 开展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解决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单一和课堂纪律相对较差的问题
合作学习、协作学习和项目学习是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都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就会认真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课堂纪律就会相对较好。
无论是合作学习、协作学习还是项目学习,重要的是学生间的沟通交流以及资料作品的共建共享,“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可以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中很好地实现这两项内容。
利用该平台,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把各自的资料上传到该平台的资源共享区,也可以让小组一位成员在该平台中新建一个文件,再把该文件共性给小组其他成员,每位成员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放到该文件中。这样小组成员间的资料共享问题就能很方便地得到解决。
利用该平台的交流工具可以把小组每位成员的交流过程记录下来,这样教师评价时就可以把小组每个成员参与程度作为参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该平台的论坛服务建立一个讨论区和作品分享区,这样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作品展示的效果也会增加。
对主题网站制作服务,教师可以制作与学习内容关联的主题学习网站,再在该网站里提供一些参考资料或者将学生的作品进行传阅,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利用该平台的即时聊天服务,在上课时教师可以给那些不听课的学生发消息,这样既能维护课堂纪律又能兼顾学生的尊严。
4 总结
云计算的诞生符合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求,它改变的了数据存储和资源共享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信息技术云教育平台”是基于云服务平台的,它继承了云计算的很多优势,在解决现阶段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上表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该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与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有关的问题,不断地突破信息技术教育中的种种瓶颈,为信息技术教育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推动信息技术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小华.云计算在教育中的应用:以Google协作平台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9):71-74.
[2]黎加厚.走向教育技术“云”服务[J].远程教育杂志,2008(3):79.
【 关键词 】 中小学;计算机技术;教育;管理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eaching Management
Wang Kui
(Wanzhou District, Chongqing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er Chongqing 404000)
【 Abstract 】 The extensive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is a part of the communit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combined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a national education must do,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of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be to achieve universal access to computer technology, so tha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eaching management.
【 Keywords 】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mputer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1 引言
中小学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服务于教学,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多元化不仅可以实现教育的多媒体化、数字化、网络化、职能化和现代化,还可以切实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培养信息化人才和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这对提高我国信息化建设有很大的作用。
2 计算机技术对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1 可以加强课程考核的质量
在中小学的教育管理中,关于课程考核的质量问题一直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工作。以往的手工阅卷和试卷分析都存在着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问题,这无疑增大了学校在人力以及财力上的负担。
采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的应用,以及计算机阅卷、试题、试卷分析系统不仅较少了手阅工作量还增强了效率,降低了学校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试题库管理系统的建立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教学大纲的内容下提高命题的质量,是针对学生的学习问题更加客观更加有效的了解,也是适应教学考核的需求。同时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2.2 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可以为了更方便快捷地测评课堂的教学质量,建立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评测系统。让学校全体参加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有效地调动全体教师和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
相比于以往的课堂教学质量测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手工测评的失误性,真实地、有效率地为教学管理者提供管理平台以及及时大量的反馈信息,为提高课堂教学、改进教学质量、拓展教育之路建设最坚实的基础。
3 计算机对中小学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
3.1 扩大了书本资源,方便管理
传统图书馆管理的模式不是特别方便学生查阅读书,书的资源不是很多,满足不了学生对阅读需求,且书的质量不是很差影响教学质量。
建立图书馆的信息资料库,增加图书的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吸收更广泛更多元的图书,为师生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满足师生的阅读要求。还可以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图书资源共享,不仅可以节约学校对于图书引进的开销,还可以开阔中小学生的视野。学校应把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图书的管理方面,以促进教育教学的管理。
3.2 激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立完善的计算机图书资料库,方便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学习到书本上没有提及的知识、学校没有教授的知识,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的水平,也可以查阅学习资料,进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图书馆,丰盈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将更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还可以提升学校形象。
4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实践的应用
4.1 缺乏新的理念
我国在中小学的信息基础建设方面近几年有很显著的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也有很大的改善。但是很多学校只是将计算机技术简单的应用到教学中,教学的内容上没有改,只是授课的形式改变了。使用电脑投影仪,将课堂上的讲义以剪辑播放的形式传授给了学生,只是激起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改变的一时兴趣,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教学,也没有使计算机发挥其具有的探索性、协作性,对于学校来说没有起到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作用。
正确地将计算机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才能提高教育水平。大力开展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计算机技术变成有利的课程学习工具。探索实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教育规律,整合出一套有效的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法,逐步建立好应用于教育教学的计算机管理技术。
4.2 缺乏良好的中小学计算机应用环境
开展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学校管理中的实践应用,就应该营造良好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环境。建设先进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以开放性的教育理念进行规划管理。建设一个实用、适用全校的校园网络运用平台,让师生能够迅速有效地访问学校的服务器。让学生和老师享用数字化办公的方便和乐趣。在学习与使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同时,也要避免不良信息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小学的计算机教育教学管理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走向。本文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背景,对计算机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发展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发展信息化管理,推进中小学的教育工程,优化中小学的教学质量完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模式。利用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显著特点,即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来改善传统模式的教育特点实现一种新型的教育形态。这种多元化体现了教学的先进化与丰富化,深入了对教学领域研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有机地整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创建充满乐趣和充满活力教学的有效工具,也使得中小学育人过程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朱倩苇,曾静静.珠江三角洲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调查与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04).
[2] 刘延霞.关于提高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效益思考[J].教学交流,2011(05).
[3] 海江.浅析中小学计算机急教育[J].中国电子商务,2012(01).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高职 计算机 应用
伴随着现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趋势,在社会当中不少行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人们也普遍增强计算机应用意识。高职计算机专业重点是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实用型人才。而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普及化,其招生的生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教学实践当中针对于学生们的不同学习经历以及不同专业基础的特点,可应用分层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应用分层教学可让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都可寻找到与自身学习层级相对应的学习目标,能够让学生开展有效的自主学习,可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持续进步,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以此来进一步提升计算机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一、分层教学法概述
分层教学法较好地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可在教学当中让教师按照学生所掌握基础知识情况,来划分学生的不同学习层级,并针对学生所处于的各个不同学习层级来开展科学合理的教学,可较好地创设出适宜所有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应用分层教学法能够为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量身定制的创设出适宜自我实际学习情况的学习方法与目标,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体现出学习的自主性,并借助于学生的刻苦努力学习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应用层教学法可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综合素养。
二、应用分层教学于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必要性
(一)应用分层次教学适合于高职学生的基础学习状况
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由于学生来源不一,因此具有各不相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师在教学当中,必须依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层级、所掌握的技能水平,应用与之相对应的不同的教学策略,以此来指导处于学习层级的学生,准确定位自身在计算机学习的目标与任务。并采取适合自身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倘若教师在教学当中所应用的教学方法单一化,就难以应对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就会导致具有较好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简单化,难以获得较好的提升;另外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则会因为教学内容较难,而感到难以理解与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此会挫伤其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在计算机学习方面获得有效地的提升。
(二)应用分层次教学适合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要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培养实用型的社会人才,高职院校应培养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职业人才,在教学实践当中,应用分层次教学,可依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来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职业人才。由于所培养的职业人才具有多元化的定位,因此必须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应用分层次教学法可使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提升,同时也可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能力。教师可借助于分层次教学,来适时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可使具有较好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学生获得更高的提升。使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操作技能。
三、在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应用分层教学
(一)按照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分层
分层教学是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与实际学习情况作为分层的,因此,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前,应首先了解学生具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掌握技能情况,依据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知识水平去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将学生划分成各个不同的学习层级。A层级:处于此层级的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较强,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牢固,技能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学习的主动性。B层级:处于此层级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一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级:处于此层级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较为薄弱,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能力较弱,需要教师进行重点指导。以上所划分的这三个不同的层级,仅仅只是一种临时性的划分,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划分形式,教师应按照教学当中出现的变化来适时的进行调整。
(二)按照具体的教学目标作为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让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都可较好地达成与之相对应的学习目标。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学生自身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开展教学目标分层的过程当中,应按照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设置与其知识水平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就需要按照具体的目标来制定出分层次学习计划,以较好的实现分层次的教学目标。
(三)按照教学流程作为分层
在进行备课时,教师应进行备课的分层,应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按照教学大纲与分层级的教学目标的要求,来设计课堂教学当中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出科学合理的教案。教师应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要求处于不同层级的学生。在教学当中可将处于中等学习层级的B层级学生作为基准,教师应对于处在A层级的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其在计算机学习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教师应对于处在C层次的学生,教授基础知识,鼓励与促进其进步。为较好的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技能,应强化训练学生的上机操作。并在上机操作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应安排处在A层级、C层级层学生进行特殊性的操作训练。应安排处在于B层级的学生进行一般性操作训练,由于处在A层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可安排其进行高难度的操作训练,能够让其获得较好的提升;可安排处于B层级的学生进行一般性操作训练,使其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对于处在C层级的学生,教师应指导端正其学习态度,促进其学习的主动性,让其能够理解与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并通过努力学习来进行自我提升,进入上一学习层级。
(四)促进不同学习层级学生的交流沟通
在开展分层教育时,教师必须注重指导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由于学生处在相同的年龄段,彼此之间具有较多的共同话题,因此更容易进行有效地交流与沟通,教师应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平台,使处于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每个学习小组当中,充分体现出分层教学在学习小组的实践应用,促进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提升。应用此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处于各个不同学习层级的学生获得共同提升。
四、结语
总之,将分层教学应用于高职计算机教学当中,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较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有效地提升算机教学效率与质量。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学习情况,来适时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此较好的提升所有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与实际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朱莉莉,胡春艳.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数字化用户,2013,(05).
[2]马.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的应用策略[J].科技展望,2014,(21).
[3]周瑾.分层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2015,(2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现代教育;远程教育;网络技术;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9-0000-02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优势
1.1 摆脱了教育时间的约束。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超时间性。一方面,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其存储器可以存储大量信息,中央处理器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运算和处理,因此可以确保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处理教学信息时的及时、高效,而且可以将以前以及现在的教育信息储存起来,方便在以后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的随时调用,摆脱了各种教育活动在时间上的限制,例如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可以将著名画家的作画过程编辑成信息模式存储起来,留给后人欣赏和临摹。同时,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活动摆脱课时的限制,让学生在课前以及课后都能够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可以进行更多的超前学习和超量学习,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现代教育的深度和随时性。
1.2 摆脱了教育空间的约束。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教育实现了在教育空间上的有效延伸。在计算机网络教育环境下,人们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通过联网的计算机终端了解到各个高校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教育信息,随时随地地登录专业网站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或相关资料的下载,甚至可以与专业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从而使计算机科学技术彻底打破了教育在空间上的限制,使得现代教育开放性的特征更加明显。例如,一个电子图书馆可以为世界上所有的学生服务,一个远程教育机构可以拥有来自全世界的学生。
1.3 在教学活动中的沟通与交流。交互性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于教育活动的一大优势,符合现代教育良好沟通、人机对话的要求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和交流,不必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便于教学内容的灵活选择以及各种教育问题的及时处理。同时,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沟通与交流上的优化,可以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变传统、静态的教学模式为动态、交互式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
1.4 自由性。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使得各个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自主而不受约束的参与和沟通,让现代教育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自主而有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实现了对学习内容、授课教师、学习时间与空间、学习方式的自由选择,真正体现了现代教育自由性的特征,使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学习和终身学习变为现实。
2 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2.1 在学生预习环节的具体应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前预习主要是自主开展的,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非常有限,学生的预习过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预习效果也很难得到保证。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网络优势,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课前预期的目标。同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展示课前预习的课件,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难点,增强备课的针对性,这对学生提前理解教学内容,拓展知识面是非常有利的。
2.2 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具体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不仅让教学内容的呈现更加具体和生动,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应用,使教学工具由“黑板”变为“计算机”,使教师从繁琐的板书工作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此外,通过计算机教育技术,教师可以制作形式多样且富有吸引力的教学课件,设置更多具有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学生营造更具吸引力和参与性的学习环境,更好的保护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3 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打破了现代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同时为各类人群都提供了平等、开放的学习机会,因此远程教育、开放性大学等营运而生。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下,求学者可以不用再受空间、时间、办学规模、年龄等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开展自主式的学习。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制作网络课程,并将其完整的上传教育网站,这样求学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而对于学习中的疑惑可以同教师或专家进行在线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实时视频传输技术对远程的学生进行实时的指导,也可以借助在线答疑系统的建立,加强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沟通和交流,便于教师针对每个学生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活动。
2.4 在构建多媒体课堂中的应用。多媒体课堂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最常见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多媒体课堂主要是由计算机、多媒体音视频输入设备、控制软件以及数据存储设备等组成的,在继承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录音、录像、电视等传统媒体技术的结合,更好的满足了现代教育的教学需求。例如,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时,既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还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特点进行专项指导,更好的开展学习情况汇总、试卷分析等教学评价工作,对现代教育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 在现代教育中普及与应用计算机科学技术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增强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的实效性,避免走形式主义。这是因为,很多学校在推广计算机教育技术时,过分强调高配置、高普及率,这对在我国的很多地区还是很难实现的。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需要与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的融合,而不是单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
其次,在大力推广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开放性教育的今天,在增强人机对话的同时,不可忽视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有时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与监督也是十分重要的。
再次,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要实现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共同改革与创新,提高课件的交互性,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最后,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材料时,要实现课件“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有效统一,不能过分强调外表的华丽,而忽视了课件内容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尊重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实际教学的内在需求。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能够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远程教育的实现。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拓展了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而培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对现代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康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2):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