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第1篇

(1)缺乏定位科学、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2)科技项目管理涉及的各类文档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科技项目立项、实施、验收、报奖等各阶段涉及大量相关文档,但没有规范的编制说明与典型范例。(3)科技项目管理各阶段上报材料文档命名不规范。科技项目全过程涉及大量的电子文档报送,缺乏统一的文档命名规范,增加了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的审核工作量。(4)缺乏系统性的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由于针对电力专项的科技项目管理缺乏专项的学习和培训,科技管理人员在进行日常项目管理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特别是在目前科技管理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对科技创新项目操作的程序和各项要求掌握不够,对规定、流程理解不深,业务能力亟待提高。(5)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以国网湖州供电公司为例,2008年以前年专利申请量只有2~3项,并且专利申请质量不高,发明专利授权几近空白。

2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构建覆盖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网络

通过构建覆盖各层级的科技创新网络,形成层次清晰、定位科学、分工明确、产研协同、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框架。体系组织架构以地县供电企业两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以涵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工作网络、科技攻关小组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组)为实施主体,以包括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伙伴为外部支撑。在科技创新网络的构架下,国网湖州供电公司有效地开展了科技论文写作、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项目规范化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技创新调研,加强项目过程管控和科技成果培育。

2.2编制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文档模板及典型范例

科技项目管理模板的编制,应从立项、实施、验收、鉴定以及后续的成果报奖各个阶段,对材料模板进行规范。

2.2.1项目立项阶段文档

立项阶段需要项目组编制的文档有可研报告、项目估算等。要求项目组对项目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对同类项目国内外研究水平进行分析比较,项目开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进行解释,并对项目的内容和方案、目标和成果、预算和进度等多方面进行说明,尤其是项目的预算,必须按照项目估算编制的要求开展,确保项目能够顺利立项。

2.2.2项目实施阶段文档

项目实施阶段主要编制的材料是项目任务书或实施方案,以及服务采购相关材料。任务书是项目组和主管单位签订的合同类文件,是后期考核项目实施情况的依据。项目组在编制时必须认真仔细,既要根据综合计划以及可研报告的要求进行,确保项目成果最大化,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服务采购材料包括采购申请表、服务概算细项、技术规范书、技术评标详评表、以及投标人资质要求等。需要项目组人员对服务内容进行详细阐述,说明采购的必要性、采购服务的资金、采购服务的相关要求(即技术规范书)、服务采购招标的评分标准以及投标厂家的相关资质要求。

2.2.3项目验收阶段文档

科技项目实施完毕,项目组认为满足验收要求,可向科技管理部门提交验收申请,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项目验收。验收阶段,项目组需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汇报,需要编制的材料包括验收申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使用报告、效益分析报告、经费使用报告、审计报告等。其中,工作报告需要对项目背景、研究内容、预期目标、取得成果、人员贡献、资金情况、实施进度、效果分析、后续推广等进行全面的介绍,验收专家组,尤其是非对口专业的专家评委通过阅读工作报告,可以对项目有大体了解。技术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需要项目组对其相关内容进行如实报告。

2.2.4成果鉴定与报奖阶段文档

成果鉴定、报奖阶段需要编制的文档除鉴定申请与报奖申请外,与验收阶段总体相似。通过验收的项目,其成果鉴定和报奖材料可以直接使用验收时的材料,如果支撑材料在后期有所增加,也可加以补充。

2.2.5典型范例的选择

典型范例从湖州供电公司以及3个县级公司历年实施的科技项目材料中选择。通过对近年来科技项目文档材料的梳理,选择相对优秀的材料,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订完善,编制出一套相对规范的科技项目全过程文档材料,作为典型范例供参照。

2.3规范科技项目各阶段电子文档命名

经过大量的前期工作,总结了一套适用于地县一级供电企业的科技文档命名规范,实践证明,可以有效地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节省归档和查询时间。

2.4编制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

科技项目管理培训教材分两部分,即科技项目管理文档模板和科技项目管理典型范例。编制科技项目管理模板,如果仅有各类文档的编制说明是不够的,为了方便有效地层层落实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各项工作,还需要明确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流程和节点,对项目全过程的资料进行梳理,阐述科技项目管理中各项工作的意义,以及项目中各类人员角色所应该承担的职责。

2.5深化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加强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与应用,实现知识产权的深化管理。每年开展专利申报调研摸底,指导各单位挖掘科技成果和QC(质量控制)成果的专有技术,制定专利申请、授权年度计划。根据需要举办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和操作实务相关培训,联系专利事务所与申报单位衔接,同时注重发挥公司科技创新网络的作用,及时跟踪、监控专利工作进度,对专利工作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知识产权深化管理要求对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激励制定组织架构的每个阶段设置工作流程。知识产权年度指标管理对专利调研、专利征集、专利培训、专利申请、专利授权5个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科技项目可研立项时的知识产权问题、科技成果开发转让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益、合理选择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问题、防止知识产权的流失等6个方面。同时,制定与落实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使之与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福利等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3实施效果

(1)实现了科技创新网络的一体化全覆盖。科技创新网络对内依托2个主体,即以市级和县级公司两级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科技创新工作办公室)为管理主体;以涵盖全部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的市、县两级科技创新工作网络、科技攻关小组和劳模创新工作室(课题组)为实施主体。对外寻求有力支撑。寻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产业单位的科技创新战略合作伙伴为外部支撑,以“借脑”为手段,通过互利合作,谋求效益最大化,促进企业自身“育脑”。(2)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标准化文档模板及典型范例的编制,以及科技管理相关电子文档的规范命名,保证了科技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质量,提高了科技项目实施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科技项目的全过程标准化管控,提升了科技管理工作的精益化水平。(3)科技项目管理全过程培训教材,为科技管理人员及项目参与人员进行科技项目管理提供了系统完整的参考手册,通过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和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的多期科技管理专项培训,有力促进了员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4)通过深化知识产权管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国网湖州供电公司知识产权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近年来,在专利申请和授权两方面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4结语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第2篇

章捷在大学虽然学的是材料加工工程,但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初中开始,便经常在家中翻看父亲的法律书籍,大学后对法律的兴趣日益浓厚,参加了学校很多法律方面的选修课。这些因素成为他日后步入知识产权行业的导引。

2001年大学毕业,章捷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富士康在学校招聘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工程师,和很多当时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他并不是很清楚知识产权工程师是做什么的,只是懵懂的知道是一种技术与法律结合的工作。虽然富士康当时并不招收章捷所学专业的知识产权工程师,但是考虑到这个工作能够兼顾所学的理工科专业和法律方面的兴趣爱好,章捷试着递交了简历并且非常积极地向招聘老师进行了自荐,最后如愿拿到了录用通知。

“富士康奠定了我的职业基础”

很多毕业后加入富士康从事知识产权行业的人员,最初对于知识产权都不甚了解,好在富士康有一套非常完善的员工培养体系,对每个阶段的员工,都有很好的培训计划,不仅有内部的培训,还有很多外部的资深律师的授课。章捷也是其中受益者之一。“在入职的前半年,基本上是以学习知识产权的基础知识、了解本行业知识产权状况为主的,接下来才开始在资深员工的指导下进行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和专利分析相关工作。那段时间,学习有一种如饥似渴的感觉,工作也充满了干劲,对所取得的任何一点进步都充满了满足感。”章捷说。

初入富士康任职,不仅让章捷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更从台湾和国外同事身上感受到这个职业的专业性和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也对这个职业的前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也因此,他坚定的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这个职业也一定会越来越重要的。坚定这样的信念,章捷在知识产权行业走过14年。

2001年-2007年,章捷在富士康工作了6年。从2003年开始,章捷参与了公司的许多重大知识产权诉讼工作,这对他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我们结合自身的产品推出节奏,有针对性的对特定市场竞争对手发动了一系列漂亮的专利战,有效地帮助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市场份额,抢夺了高额利润。在参与这些诉讼过程中,我对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尤其是知识产权与公司整体竞争策略和商业目标的深度结合,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工作上的小小成就让我更加充满干劲,也更加坚定了我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决心,并在2004年一鼓作气同年拿下法律职业资格和专利人资格。”章捷说。

富士康工作的6年时间,章捷不仅接受了系统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而且还接受了从专利申请、专利分析,到知识产权诉讼、谈判及知识产权策略整体运用等全方位的工作锻炼,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运作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此后,他进入了自己职业发展的瓶颈期和疲劳期,多次试图寻找一些改变,因此,当外部出现了一些机会的时候,章捷选择了离开。

“中广核让我大展拳脚”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是由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大型清洁能源企业,2007年,中广核的国内核电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同时正在积极谋划走出国门,参与利润更加丰厚的国际核电市场竞争,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需求日益强烈,正是用人之际。由于中广核本身就是从国际技术与知识产权合作项目(大亚湾核电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公司的国际化、市场化的发展前景也预示着公司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运营方面必定有巨大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中广核的领导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给予了高度重视,种种因素促成了希望大展拳脚的章捷选择了中广核。

加入广核工程公司后,一切从头开始。从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构建、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制定、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系统平台搭建开始,逐步开展知识产权申请、知识产权分析与风险防控、知识产权运营等工作。相较于以前,章捷认为,加入广核以后最大的挑战是企业知识产权文化和员工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这也是之后建立有效融入公司核心业务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公司的知识产权工作快速发展,并且形成了鲜明的特色,逐步实现了“数量”、“质量”、“运营”的三大步跨越,并在重大项目科技研发和国际市场开发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中广核近十年的工作中,最让章捷引以为豪的是“华龙一号”项目。“华龙一号”是由中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和中国广核集团在我国30余年核电科研、设计、制造、建设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福岛核事故经验反馈以及我国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与高铁一样,核电也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带动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重要产业载体。“华龙一号”项目作为我国核电发展史上最重大研发项目之一,在研发之初便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其重要的战略目标。目前,“华龙一号”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国际最高核电安全标准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堆型,承担着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重任。

“在中广核‘华龙一号’研发过程中,知识产权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知识产权工作与研发设计等工作一起被列为项目的六大主线工作加以推进。在此过程中,我与团队成员一起,首先制定了项目的整体知识产权规划,形成了项目知识产权的整体‘路线图’,涵盖了从项目预研到市场开发全周期的知识产权工作规划;在分析主要知识产权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数万件相关专利和专有技术进行了全面的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和规避,在对研发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了系统、全面、多层次的布局,在国内外提出了数百项知识产权申请;同时对重点目标市场国家的知识产权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近4年的努力,‘华龙一号’的技术成果得到了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的侵权风险得到了全面地梳理和有效地规避,为‘华龙一号’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并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支撑。”章捷说。

“在中广核英国核电项目的谈判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是中、法、英三方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维护‘华龙一号’及其衍生技术的知识产权权益,我和团队同事一起,与法方进行了十余轮艰苦卓绝的交锋。我们面对实力强大、国际知识产权经验丰富的对手,就如同一个稚嫩少年面对一个强大的黑衣巨人,然而我们没有丝毫畏惧和退缩,始终提前谋划、沉着应对,积极协调内外部资源,在关键利益上寸步不让、据理力争,凭借专业和坚持,为我方争取了一个又一个的有利条件,取得了超出预期的良好结果,为‘华龙一号’堆型在英国市场实施及在更多国际市场开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谈到参与“华龙一号”项目中的种种回忆,章捷的骄傲之情溢于言表。

在忙碌的工作之余,章捷喜欢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一下午的静谧时光,感受生活中的祥和与宁静。对于未来,他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坚持知识产权梦想,把握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十足的干劲投身“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和中国核电产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为提升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中国核电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知识产权话语权贡献自己的力量。

工作业绩及奖项:

制定了中广核工程公司基于“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知识产权整体战略,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了公司知识产权“数量-质量-运营”的三大步跨越,带领公司先后获得“深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等荣誉称号,并先后多次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主导完成中广核“华龙一号”知识产权工作,“华龙一号”已经成为中国核电产业“走出去”的重要载体,即将在英国等知识产权发达国家落地实施。

参与中广核海外核电项目知识产权谈判,推动项目顺利开展,维护公司知识产权利益。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孵化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作用机理

随着市场经济转型的发展,自主知识产权型企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发展困境,而科技孵化器的推广,则能够帮助中小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变化。虽然我国科技孵化器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 科技孵化器概述

孵化器指的是:人工孵化禽蛋的专门设备。科技孵化器则是孵化器原意的引申,将其引入到经济领域,来指代某个集中空间。科技孵化器能够给企业在创办初期提供科技研究、生产与经营的场所,以及为其提供通讯设施、网络与办公设施等服务,对中小企业进行系统的培训,为其提供咨询服务、政策服务、融资与法律服务、市场推广支持等。我国科技孵化器建设分布情况: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数量较多而且集中,京津沪的科技孵化器质量最为优胜,中部地区已经形成独特的群体阵营。

2 科技孵化器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

2.1 科技孵化器组织结构与作用

科技孵化器组织结构包括项目招商部、产业服务部、综合服务部、物业管理部、信息部等。其具体作用如下:(1)项目招商部。主要负责招商引资与项目洽谈,同时负责企业进驻审批,为中小企业收集各类科技以及经济信息等,为其提供市场情报,向中小企业推荐投资合作项目等。(2)产业服务部。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与市场营销,以及财务管理与知识产权等服务,同时为内资企业提供工商注册以及税务登记服务,以及管理科技中介机构等功能。(3)综合服务部。主要负责宣传与企业接待,以及内部财务管理与信息调研等内容。(4)物业管理部。主要是为孵化基地提供后勤保障服务。(5)信息部。为孵化基地提供计算机网络管理服务,以及相关专业的技术信息服务等[1]。

2.2 科技孵化器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

2.2.1 基础条件服务

科技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基础服务包括:(1)提供办公场地、会议场地、研发基地、仓储以及小型生产场地等,而且相关配套设施齐全;(2)提供通讯设施服务、网络维护与管理服务,以及其他设施管理服务;(3)提供安保服务,以及卫生服务与环境绿化服务,同时基础服务中,还包括为中小企业提供餐饮服务以及车辆管理服务等。科技孵化器还负责宣传政府的科技发展规划,以及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创业相关的政策,同时协助中小企业向政府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2.2.2 项目申报服务与业务服务

科技孵化器对于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为企业提供的系列服务与帮助体现的。科技孵化器可以协助企业进行创新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以及自主知识产权认定;还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项目跟踪,以及通报信息与科技材料辅导,推荐优秀的中小企业做好上报工作。除此之外还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创新技术人员支持,为中小企业做好市场拓展服务。科技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入驻企业,进行工商登记注册,为其企业会计以及税务事项等相关事宜。对于孵化企业,还可以为其员工招聘以及劳动关系管理等服务。

2.2.3 金融与技术支持服务

科技孵化器通过构建信息库,为企业投融资项目提供信息帮助。通过引进风险投资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风险投资交流与对接平台。为中小企业构建联系渠道,使其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通过全资或者参股形式,来创建风险投资公司或者担保公司,进而给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科技孵化器还专门设立了孵化基金,以此来帮助企业发展。集成技术平台,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技术平台,比如建立公共实验室与公共实验设施等,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仪器设备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平台等服务。

2.2.4 知识培训服务

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科技孵化器为其提供知识培训服务。通过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或者专业机构,组织在孵化的中小企业代表人员,接收企业管理培训,以及财务管理培训等,为其提供基础知识培训。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孵化器还组织专业知识培训,通过邀请与企业创新技术研究有关的专家与学者,组织中小企业接受发展战略与投融资等专业知识培训。科技孵化器还为中小企业提业化延伸等相关服务。同时,在孵化基地还建有科技企业加速园,整合企业创新资源,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2]。

3 以阳泉孵化器建设为例分析

3.1 阳泉科技孵化器项目建设概述

阳泉市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基地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由市科技局实施建设的。该项目是集研发、中试、融资、推广服务为一体的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工程,是成功企业家的摇篮,企业成长的沃土。该基地地处市东区,规划占地面积60.79亩,建筑面积6.6万余平方米,分三期进行建设。一期建筑面积14738.76平方米,主要包括企业培植中心和企业活动中心,现已建成并即将投入运行;二期工程即将进行,主要包括<夜寓和标准厂房,建筑面积10350平方米;规划设计中的三期建筑面积为43000平方米,主要是办公楼和办事大厅。

3.2 阳泉科技孵化器项目对中小企业创新的作用机理

阳泉市高新技术创新研发基地,即阳泉科技孵化器项目,其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通过建立研发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研发平台与技术支持,降低了中小企业创新技术研发投入成本。

(2)构建科研仪器测试网络,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基础保障。实施优惠政策,来鼓励中小企业自主进行技术创新,在研发中中小企业可以使用网络内的仪器设备,创新研发基地给予企业相应的补贴。

(3)鼓励基地内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工程研发中心,为区域内本行业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引进开放性实验室,为中小企业营造基础创新环境,采取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共建实验室的方式,来弥补创新活动中的缺失环节。

(4)建立科技服务支撑平台,降低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进入市场的风险。加强知识产权建设,引进了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专利机构、科技项目投资咨询机构等,其业务范围涵盖了企业实际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能够指导中小企业生产运营,还可以为企业知识产权建设提供保障。

(5)引进了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并与相关投资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风险公司的投入,培育上市公司,以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快专利产业化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利用国家各部门的政策资源,进一步促进和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3]。

4 结束语

基于科技创新的发展背景,科技孵化器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得到了巨大的推动。科技孵化器能够给企业环境问题、管理问题等提供支持。若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工作能够有效的推进,则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平台,为其提供创新技术研究物资与技术平台支持。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场地面积和孵化企业数量就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孵化器的数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参考文献

[1]冯草.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作用机理分析――基于人力资源管理、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的视角[J].科技创业月刊,2013(01):6-8+16.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知识产权保护;联盟领导者;政府支持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3-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2

1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概述

国家科技部于2008年8月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十一五”计划课题,通过了一批医药领域的产学研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相较于其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以下特点:

1.1 科技含量更高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企业成员更依赖科研机构成员。基于科研成本的考虑,生物医药企业的基础研究实验室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均有减少,因此这些企业不得不更加依赖于科研机构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这种依赖关系为生物医药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成功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2 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

与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相比,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更愿意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多数经验主义的研究会认为,大企业更倾向于加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科研发展资源,这使他们更容易与外部的专业机构相融合。但实际上,科研机构对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的印象更好,因为后者在自身科研发展能力(财力、人力、物力)上的局限,前者能为他们提供更多数据。

1.3 信任机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处于核心地位

虽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很多研究都集中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支持等问题上,但笔者认为信任机制才是联盟发展的核心,对信任机制的研究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另外,笔者还将在下文中阐述知识产权保护与信任机制之间的关联性。

2 信任机制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影响

一般来说,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不重视建立信任机制,他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知识产权保护协议的订立、对联盟双方成员的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对联盟领导者行为的规范等方面。然而,后三者都不是阻碍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主要障碍,因此一个有效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应当将其关注点从前述三项因素中独立出来,改为思考联盟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共同的项目计划、合作及共赢。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信任机制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 信任机制的作用

信任机制被认为是连接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的粘合剂,是盟员之间充分交流、较强合作的前提。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取决于多项复杂技术相融合的程度,而非单个组织所能完成。在各盟员贡献自己领域知识的同时,协同创新也是不可或缺的,此时盟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对促进知识转移有着重要意义。知识转移需要盟员开放对知识的绝对性保护,也需要设置相应的保护制度,以惩罚盟员窃取超过合同范围的知识或不正当使用知识的行为。这些都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相反,盟员之间缺乏信任,例如一方转移知识时故意留一手,仅转移非核心技术或非真实知识,那么知识接收方不仅要增加成本用于反复验证知识的有效性与真实性,还可能最终引起研究失败,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良好的信任机制有利于在性格迥异的成员之间建立互信,能够制造一种促进内部成员之间共同合作的氛围,这些均有助于盟员之间合作成果的取得。一旦两方成员共同承担起项目建设的责任,那么各盟员将能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对方的知识,减少对对方意愿和行为的关注,更大程度地交换知识,共同谋求积极的成果,可见信任机制在向企业成员传播科学知识和促进科研机构成员开展创新活动方面都是有帮助的。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双方盟员的统一管理模式以及联盟领导者的行为模式三者与推动信任机制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除此以外,信任机制与联盟成果的大量产生之间也有关联。

2.2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与信任机制

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企业成员与科研机构成员冲突的主要原因,因为其中包含了对双方而言都重要及敏感的信息。此类信息的公开能使联盟成员更好地了解其他成员,并降低对其他成员未来行为预判的不确定性。

由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的科研成果大多数为科研机构成员做出,因此联盟内部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往往也是由他们制定。大多数情况下,科研机构成员要求对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拥有绝对权力,例如坚持科研机构对知识产权成果的无限制直接发表的权利等。但这一做法被认为是片面的,这也成为了企业成员与其合作的主要障碍。另外,科研机构成员用相同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去对待完全不同的企业,有着严重局限性和缺乏灵活性,损害了企业合作伙伴们的利益,阻碍联盟的发展。因为企业成员会形成一种观念,认为科研机构成员合作者们无法回馈他们追求商业利益的需要。另外一旦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协商不充分或不透明,那么在知识产权权属和成果传播的问题上很容易产生冲突。

相反,如果科研机构成员能够意识到不存在一种对所有人都有利的方式,并且主动适当调整知识产权保护协议,那么企业成员必将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资源。因为企业合作者们会认为自己所担忧的问题得到了对方成员的重视,如果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是充分协商、清楚透明的,那么双方成员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可见在科研机构成员主导下,全体盟员制定出灵活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对信任机制的形成有积极作用。

2.3 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模式与信任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统一的管理模式是指联盟所有成员就共同承担维护联盟的责任,共同面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所达成的协议。鉴于联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盟员们有义务事先承诺,表明愿意在接下来的合作中努力适应彼此。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员来自于不同文化下产生的组织,他们的思维模式各有不同,并且都习惯于按照各自的方式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这种种差异共存在一个联盟中很容易导致消极影响和摩擦,甚至可能改变联盟的组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双方盟员达成统一的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巩固盟员之间的合作关系。

联盟中达成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盟员间的信息不对称,促进信息共享与交换,加深他们对联盟项目目标的理解,避免相互误解,还可以帮助盟员们适应联盟新环境,使生产型成员与科研型成员在变化中不断进步,最终达到相互信任的结果。因为一旦盟员之间能共同合作、共迎挑战,那么任何一个盟员的想法和行为的不确定性将大大降低。

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实质上是盟员之间关于激励与约束行为的治理达成的一种“契约”,其重点是对机会主义的预防。在我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组织形式通常表现为开放式的会员组织,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统一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其必要,它能起到抑制成员流动性或“搭便车”行为的作用。

除此以外,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一个有效的管理模式还包含对联盟领导者拥有出色能力的要求。它要求联盟领导者不仅具备提升盟员水平的能力,还拥有避免意外情况可能对联盟造成的损害的能力。在盟员互信的机制下,是否能形成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联盟是否拥有一位既有实力又有高忠诚度的领导者,出色的领导者能为联盟创造出一种相互信任的氛围。

2.4 淡化领导者行为对信任机制的影响

如上所析,联盟的领导者对联盟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在于将联盟的理念、思维灌输给企业盟员和科研机构盟员,并让政府管理者对联盟项目完全支持。领导者还能通过促进社会联系、融合人力资源来对项目的成果直接产生影响,能为问题的沟通提供很好的基础。联盟中除了总的领导者以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往往也拥有各自的领导者。企业领导者的地位通常被认为高于科研机构领导者,他们能保证合作项目的启动资金,还能争取上级管理者的支持,解决项目进程中产生的困难,说服项目的反对者,能使联盟项目产生更大的效益。

但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若一个联盟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单个领导者的意志或行为,那么这个联盟内部制度的科学性是值得怀疑的。联盟也应当将其对领导者的关注从诸多因素中独立出来,将关注点改为合作共赢,可见逐步淡化领导者对联盟信任机制的影响力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中:第一,信任机制需要科研机构灵活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协议来支撑。该协议对企业成员而言,其清晰度、公正度和灵活程度能直接决定联盟成员之间的关系质量;第二,激励与约束并存的统一管理体制,即共同计划、共担责任、共同评估、共同调整,对因项目环境改变而发生的变化及时做出应对,制定双方盟员都满意的结果。健全的管理体制不仅有利于避免盟员之间的误解,还有利于提高盟员的合作效率;第三,联盟的领导者一般更倾向于将关注点从各项协议政策转移到互相协同合作,最终取得成功;第四,联盟信任机制的好与坏和联盟项目的长度、基础研究项目的种类等没有太多关联,而是与企业成员的规模息息相关。因为科研机构成员受时间和经济支持度的限制要小于企业成员,所以不难想象,项目持续周期越长,企业成员越没有耐心,甚至他们可能会将这种情况认为是科研机构成员的过错,从而引起不利于信任机制的冲突或误解。同样由于生物医药企业在基础研究项目上的失败率较高,因此这种挫败感和对结果的失望可能给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成员之间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3 政府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影响

产业技术创新的一大特点是复杂性。该特点决定了目前在暂时还无法解决市场失灵、市场低效、市场缺陷、信息不对称、不完全竞争市场等问题的情势下,政府的支持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发展至关重要。联盟的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也决定了企业与科研机构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对新技术持续研发的重要性。但在目前“搭便车”现象严重,普遍缺乏互信的环境下,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就很有必要。政府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协调各盟员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指引联盟发展的大方向,提业技术创新所需的技术资源。

3.1 政府支持的主要作用

政府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激励保障措施,例如通过补贴政策,打破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僵局,有效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推动合作创新进入良性循环。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日本在《工矿业技术研究组合法》中规定了一系列对产业技术创新的财政补助和税制优惠政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政策体系。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以国家为中心的态度仍然是主流。各国的政策首先应服务于国家利益,其政府应对联盟进行支持,这是提高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的需要。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盟员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培训,加深盟员对国际合作伙伴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使盟员之间有相近的思维,营造有利于知识获取和知识转移的氛围。

3.2 政府支持的主要方式

针对政府以上两方面的作用,其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公共财政对联盟进行支持。一方面对与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有关的组织机构加大投入、补贴和奖励的力度,激励他们参与产业技术联盟;另一方面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企业成员直接进行资助,资助的前提条件就是企业参加了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第二,建设公共的培训、对话平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各方盟员的交流,并为该平台提供创新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设施,例如数据库、产业标准等。

4 结语

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的复杂性、合作创新的困难度决定了联盟内部的信任机制和外部的政府支持缺一不可。信任机制包含了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对盟员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淡化领导者行为的影响三方面的要求,政府可根据不同盟员的需求提供适合他们的支持方式。上述诸要素的内外结合使得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技术战略联盟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Leydesdorff,L.,M.Meyer.Triple helix indicators of knowledge-based innovation systems[J].ResearchPolicy,2006,35(10).

[2] Cosh,A.,A.Hughes.Never mind the quality,feel the width:University-industry links and governmentfinancial support for innovation in small high-technology businesses in the UK and the USA[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10,35(3).

[3] Sampson C.Experience effects and collaborative returnsin R&D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11).

知识产权管理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印;国际服务外包;优劣势;对策建议

近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迅猛发展。尽管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货物贸易规模有所萎缩,直接投资资金流动减少,但中国的服务外包依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资料显示,中国全年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由2008年的46.9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100.9亿美元。

一、人力资源及成本比较分析

人力资源及成本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即员工工资、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职业素养。

在员工工资方面。根据《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9》、《科尔尼公司全球离岸目的地指数报告2009》和《中国统计年鉴》、《金融时报》等资料显示,2009年印度外包服务企业员工工资水平仍高于中国,但中国员工平均工资增长率为30%,高于印度的20%。

在人力资源存量和后备力量、人力资源技术力量和职业素养方面,以软件行业为例,印度有约600多万专业人士从事软件开发设计,近3000所中学、1000多所大专院校开设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专业课程,并依靠民办和私营机构以及软件企业实行人才的整体培训。中国专业软件设计人员超过400多万人,rr职业培训更多地集中在社会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国的软件产业增长虽然具有后发优势,但基础教育中对IT培训远没有印度普及,职业培训也较缺乏。

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服务外包人才结构不合理。呈现出“橄榄型”。严重缺乏高端人才。低端人才也较为短缺,“数量供不应求”与“结构不尽合理”仍然是中国服务外包人才体系的突出特点。

二、产业基础及服务贸易开放度比较分析

仍以软件行业为例,雄厚的产业基础是软件业长远发展的根基,拓展软件外包业的关键在于振兴本国的制造业并开放本国的基础服务产业,它是提升软件外包业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开放的服务业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进行投资,而大力发展制造业则能给软件设计业带来巨大的产业支撑和市场需求。

目前,印度已承接全球65%的离岸软件外包业务和46%的服务外包业务,并已成为世界上呼叫中心服务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开放的现代化电信业是其IT外包服务发达的重要原因。但印度的制造业相对落后,造成印度本土市场狭小,难以支撑强大的软件产业与信息技术企业的迅速成长。而且,印度现代服务业过分依赖欧美市场。据印度国家软件协会统计,印度IT外包产品的61%售往美国,30%售往欧洲国家,这就给其自身带来了很大风险,经济危机对印度IT出口业的严重影响就是极好的证明。

与印度不同的是,中国软件业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并具有一个广阔的极具潜力的国内市场,IT服务产业仅占中国整个IT业市场13.8%的份额,随着中国政府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推动本地企业进入外包产业,这个份额还会不断增加,国内软件企业将大有可为。

在服务贸易开放度方面,人世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建筑、分销、法律、旅游、交通等服务部门,均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规和规章。截至2010年7月22日,在WTO分类的160个分部门中,在加入WTO时已开放100个分部门的基础上,中国已承诺将进一步开放11个分部门。中国融入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决心和行动,大大降低了服务贸易壁垒,增强了发包商选择中国作为服务外包目的地的信心,中国更多种类的服务得以离岸服务外包的形式满足世界需求,同时也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三、企业实力比较分析

根据NASSCOM的统计,印度目前有5000多家软件公司,其中60%为本土企业,40%为跨国公司设立的分支机构。一些大型IT服务供应商,如塔塔咨询Tata、维普罗Wipro、萨蒂扬Satuam、信息系统公司In,fosys等,员工规模均达数万人,年产值也都达数亿美元,印度企业的软件开发与软件过程管理能力具有国际信誉,对时间、质量、成本、过程控制能力非常强,软件从业人员的分析能力、营销意识、质量保证能力和诚信意识在国际上拥有良好的口碑,美国许多公司对印度软件公司的开发成本、软件质量、可靠性和交货的及时性均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外,印度大多数软件公司已通过CMM质量体系认证。

与印度相比,中国软件企业规模小,呈高度分散的格局,这导致中国不能有效地获取大型外包和集成项目。2009年中国IT服务出口额仅为96亿美元,印度则为497亿美元。中国最大的软件外包商东软集团2009年全年收入为6.18亿美元,还不到塔塔咨询服务公司年收入的1/10。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家外包企业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中国前四大IT软件外包服务厂商在过去3年的增长率为21%,尽管速度并不慢,但印度排名前四位公司的年增长率却是中国厂商的两倍。此外,中国外包企业虽已重视服务质量和资格认证,但与印度相比仍有差距。只有少数服务提供商获得CMM质量体系认证。而且。中国服务提供商规模小,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集群效应的体现,更不利于企业整体国际营销能力的提升和品牌的建立。另外,企业质量和流程管理的不成熟,导致无法形成差异化服务品牌和业界知名度,也很难为客户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因此。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竞争力不足会极大地影响对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接。

四、语言文化比较分析

鉴于目前外包交易语言中英语占主导地位,英语技能及对西方文化制度的熟悉程度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曾是英国殖民地的缘故,印度拥有除美国以外世界上最大的英语人口,绝大多数软件从业人员不仅能用英语听说读写,而且还能用英语思考。此外,因受英国文化影响深远,印度拥有与欧美相近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教育文化体系和商业规则,这些都成为印度发展信息产业的资源优势。

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语言文化要素方面存在明显劣势,成为服务外包顺利开展的一大瓶颈。中国的英语普及程度不及印度,尽管不少IT专业人员能够阅读英文,但口语和写作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跨文化沟通和理解能力,与欧美国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也加大了与欧美发包商之间的沟通成本。目前,中国服务外包对象仍是以在地理、文化和语言方面具有相近性的日本和韩国为主,未能真正进入广阔的欧美市场,语言文化要素方面的缺陷是其中一个原因。

五、国际经验及市场开拓比较分析

印度承接软件设计外包起步早、经验丰富。20世纪末,欧美许多跨国公司纷纷将非核心项目和服务发包出去,印度政府和企业看准这一时机,大力开发欧美市场,并借助自身人才和语言优势,逐步占领了欧美软件外包市场。而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时间较印度晚,经验也不够丰富,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韩国,客户不稳定,流动性也较大。而且中国的软件外包形式单一,更多的是接受订单帮助客户设计开发,缺少共同的软件设计开发平台,呼叫中心的开发也刚刚起步,尚属开拓阶段。

六、知识产权保护及信息安全水平比较分析

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印度政府非常注重诚信建设,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力度很大。印度的《版权法》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法律之一。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下,软件盗版率大幅度降低,软件企业的利益和创新积极性得以保护,大批外国公司被吸引到印度设立离岸中心,此外,印度多数外包服务企业都有灾难恢复计划,因此,信息安全水平较高。

近年来,中国在知识产权和信息安全的保护和氛围营造方面已做了很大努力,也已取得一定成绩,社会信用机制也在逐步建立,但与印度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世界知名高端龙头企业的引进,也间接影响了国际客户对中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的信任度。

七、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将中印两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优、劣势的对比列表如下: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就衡量一国在吸引离岸服务外包方面的竞争力所设置的科尔尼指数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参考价值。在《2009年科尔尼公司全球离岸目的地指数报告》竞争力排名中,印度仍位居第一,中国位列第二。中国在低成本和拥有充足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方面的优势已赶超印度,而且近年来通过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和国际标准化组织认证的企业数量也几乎翻了一倍。但在信息技术、管理培训、语言能力、国家总体风险,以及在业务流程外包的直接经验等方面,中国均落后于印度,尤其在知识产权侵犯和官僚作风方面的得分较低,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商业环境及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