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课堂的利弊

智慧课堂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课堂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智慧课堂的利弊

智慧课堂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 集体备课 利弊

从开展“启智”课堂以来,集体备课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博览众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此外,还可以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长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通过实践,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利也有弊。

一、集体备课的“利”。

1、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与挖掘。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每个单元都有主讲教师,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案,并在教研组活动中通过个人说课、集体研讨、共同修改后定稿。这就首先保证了主讲教师必须就教材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及练习设计等都要一一落实到位,交流研讨突出集体的智慧。这样可以节省大量时间,集中精力坐下来研讨,把个人教案优点整合,以最佳方式把每个知识点完整有效地传授给学生,从而使课堂质量得到保证。

2、集体备课促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共同协作互动的活动,要使备课切合实际,有的放矢,教师就必须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知识水平、智力层次、接受能力等基本情况。只有这样,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才能做出准确科学的估计,从而预见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有备无患。

3、集体备课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集体备课犹如一场及时雨,有效地解决了教师教学中的困惑,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开展,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年轻教师能够很快的站稳讲台,较准确的把握教材和借鉴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也能够从年轻教师那儿吸收新鲜的知识和思想,对于自己的一些过时的东西进行及时的调整。有问题大家来讨论、研究,有好的题目与方法大家来分享一下要使之成为一种时尚,成为教师们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集体备课中存在的“弊”。

1、集体备课不等于“成就”懒汉。

集体备课在操作过程中产生了部分教师、备课组借集体备课之名,谋“分工备课”之实。每位教师轮流主笔备一部分内容,然后把教案复印一下,每人一份,并美其名曰:资源共享。有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并不自己备课,而是手握教育信息化这把“双刃剑”,直接将互联网上的有关内容下载、另存……集体备课等同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拿来”使用。一些教师拿到这些教案后,没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加工”,没有对教案适当修改、增补、删减、提醒、强调和解释。共享的教案“一尘不染”即是明证。这种有名无实的集体备课,其效果比单人独备更差,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批备课的“懒汉”。

2、集体备课不等于“统一”教案。

集体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同年级组的教师集体备课以后,大家以同样的进度完成同样的内容,使用同样的资料,布置同样的作业,甚至上课的环节都如出一辙:一样的导入,一样的话;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一样的调。这样一来,教师上课就如同工人在车间加工零件。把集体备课和案画上等号,是值得商榷的。集体备课要求在教学思想、教学重难点处理、练习、检测等方面做到基本统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案内容和教学环节要高度一致。集体备课既要强调共同研讨,又要突出个性特色。

3、集体备课不等于个人“独唱”。

智慧课堂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同课异构;信息技术

一、"同课异构"的理论基础

"同课异构"指相同的课由不同的教师进行不同的设计和实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进而产生教学反思。其基本前提是"课"具有可构建性,新课改强调教材改革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师需要成为课堂的建构者。

"同课异构"的实质是择优的过程,它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参与者通过观摩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感受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进而打开教学思路,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同课异构"注重教师的全过程参与,关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各个环节。

二、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的上课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殊,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也具有相应的学科特点。

首先,教学方式和手段多样,教师需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模式多样,教师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特点,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习惯,选取善于驾驭的素材和教学手段,进行优化组合。不同教师的知识构成不同,行为和认知习惯也不同,这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一个有利因素。如果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信息技术课堂将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其次,研究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教育机智。

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方式、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都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和困难,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体现尤为充分。信息技术课堂强调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教师需通过充分的学情分析,设定高效的课堂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课堂任务的指引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产生素养、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只有深入研究学生,做好充分预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才有可能实现高效课堂。

第三,重视教学反思,在总结中获得提高。

教学反思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再认识、再思考,有效帮助教学实施者梳理各教学环节的利弊得失,冷静分析教学中的盲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同课异构"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的重要作用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实践者。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等。"同课异构"活动贴近教学实际,针对性强,能够高效发现并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关注不同教师间的思想融合,能够帮助教师快速丰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同课异构"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有效性的提高更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针对性强,整合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素材。

信息技术课堂最大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上课素材、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师知识结构各有不同,选取素材的角度途径不同,课堂组织形式也往往大相径庭。通过"同课异构",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教学资源,讨论各类教学资源的特性,筛选整合,合理优化,选取教学有效性最高的资源构建课堂,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二,实用性强,教师能够快速发现课堂教学问题,并通过集体智慧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信息技术课堂伴随着计算机操作,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大,课堂的不可预期性也更大。教师通过"同课异构",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课堂案例,发现更多的课堂教学问题。同时,通过讨论研究,能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快速找到解决课堂问题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实时性好,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提高教育教研水平。

教学反思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至关重要,信息技术课尤其如此。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能动性很强,课堂建构的程度高,预期与实际的差距往往也很大,这就需要教师课后进行深入的教学反思,查遗补漏。"同课异构"很好的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但是我们个体的思维有其局限性,这是我们的成长、教育、经验、学习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而集体探讨能够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局限,开拓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分析问题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教师间观点的碰撞,能够丰富反思的内容,拓展反思的深度,增加反思的广度。通过反思,教师能够更深刻的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快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的专业水平也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第四,参与性高,提高了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学科的教研活动形式相对单一,教师具有迫切提高课堂驾御能力的需求。"同课异构"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以课例为载体,研究的是具体的一节课,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关系密切,教师的兴趣浓,热情高,乐意参与其中,在讨论中有话可说,有共同问题可研,获益丰厚。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同课异构"对信息技术课堂改进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有很好的指导和促进的作用。实际操作中,合理的活动计划至关重要,活动细节的不断改进,有助于推动这一教研形式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高效教学的思路和策略[N].中国教育报,2005-3-11(5).

智慧课堂的利弊范文第3篇

一、教材――理解与重建

首先,要做教材的鉴赏者,会鉴赏才能创新。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要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深刻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层次出发点意图,有着较高的导向作用,形象地说,它一颦一笑,牵引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所以,我以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其次,要做教材的开发者。要学会利用教材的引领拓宽教师的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适度的、准确地开发,可以重组知识性教材,迁移学法;开发体验性内容,开发开放性内容,拓宽知识。在教材中合理地寻找生长点,我们的课堂,又将是怎样一番动人的景象!

对于教材,我们应把握对教材的理解和合理的开发重建,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只有真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学生――关注与顺应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重要前提。

1.教学起点更关注学生的认知困惑。每次学是有起点的。奥苏贝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但是,笔者认为,仅有上述这些认识,还不足以创设课堂实践层面的精彩。因为,撇开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性不谈,单就学生来说,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不确定的,是难以捉摸的,而且,不同的执教者往往对此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读。关键是,能否动态地、准确地把握学生认知上的困惑与矛盾。

2.顺应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教学的智慧选择。人们常说,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灵活地作出判断、调整和处理非常重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明显标志。正所谓,施教之功贵在顺其自然,妙在因势利导。

3.选择恰当的数学活动形式。目前,一些数学课堂过分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内容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操作、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操作、验证就不会“发现”。我们不否定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且也适应当前教学实际的观念、模式,但我们更应该对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内在原理进行深入探究,从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认识的一般规律出发,选择恰当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教学。

三、生成――引发与调整

1.在预设中引发生成。如今的课堂毕竟与十年前有了许多不同,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得到了凸现,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师一厢情愿、一成不变的简单预设,教学中“生成”问题已经成为热点话题。有效的课堂,我们显然无法回避“有效生成”的问题,但是,“生成”是不是课堂上学生提出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就算生成?我认为这是对“生成”的一种片面理解。生成既有预料之内,也有意料之外,前者可能更重要。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料之内的生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

2.“据学而教”,慎重选择、调整。数学教学中的生成有其特殊的要求与判断标准。的确,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正要进行下一环节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冷不丁冒出一个问题,或补充一种算法等。这时,放弃既定环节教学,就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装作未见,又显然有悖于“据学而教”的理念。每每遇此,教师常常进退两难。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果断地调整教学任务,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成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他们相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生成点是一闪而过的,一个时间差,就可能错失一次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良机。当然,任何问题总要涉及一个度,无论情况如何,教师心中都要有一把尺,这样的“尺”,源于我们对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深刻地把握。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设与生成之间利用调整寻找恰当的平衡。

智慧课堂的利弊范文第4篇

新课程标准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角色应该转变为“节目主持人”,把“舞台”还给学生,把“表演”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自然是英语课堂这幕舞台剧上演不可或缺的载体。那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颇有感触,一些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由教师启动“交流互动”

在“交流互动”的双向活动中,学生的动力是以教师的“启动”为基础的,教师在课前应对学生作适当引导,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从而扫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障碍。教师的“启动”可以推进学生进行各项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同时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监控者,可以起到反馈性指导的作用。

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英语新授课开始的阶段,作为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阶梯式”教学目标。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3 Unit2 Language中,设制“递进式”教学目标:

1.Learn useful information about different language expressions:Chinese,English,French,Japanese,Sign Language,Braille and Bees’ flying等。

2.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all kinds of languages. And then ask th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common things and difference of them.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进行模仿性的交流;再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设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关、层层深入的问题,逐渐引向英语的发展史研究。我们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自学要求:

A.what are your ideas about the theme come up in the passage?

B.what information have you got from the passage to support your ideas?

C.Based on your ideas and your proofs,what further conclusion can you get?

D.Try to retell your ideas,proofs,and further conclusion.

这种由浅及深的问题设置方式,既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上的即时训练,也可以有助于学生形成长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三、用小组讨论的互动形式碰撞智慧

“互动交流”的主要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小组讨论,这种方式既可以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与展现的机会;也方便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实现真正的交流互动,进而促成师生智慧的碰撞。

首先,小组讨论能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实现让学生首先自己“动起来”,然后教师参与到各组讨论中,让教师“也动起来”。

其次,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时,小组一般由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要求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使每个组员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组内学生互动交流”。

四、鼓励组际“相互质疑”

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组际交流。可以先让各组推荐在讨论过程中表现比较成熟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其它各组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各组再提出该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理解的同时,也会逐渐形成对此种认知模式的认知度和习惯心理,从而达到交流互动的目的。

如牛津高中英语模块4 Unit2 中的Commercial Advertisement,在探讨广告利弊的时候,商业广告的弊端呈现已经成为一种定式,但就是在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后,呈现了别样的结果。如give us information about products and services; offer us more choices; increase sales and develop economy. Reduce the cost of TV,magazines,and newspapers; show us their beauty.等。

经过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但对广告的各种形式和广告的手段、目的有了深度的认识,还对广告作为一种商业性活动存在的社会意义、经济意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智慧课堂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态度;理念;变革;效率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作为教师,我们自己首先要端正好态度,切记不能“唯分数”论,把地理课当做一门无关紧要的副科。试想,如果我们为人师者都不重视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的话,我们又如何能够教育好学生,如何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端正态度,认真备课。

一、端正态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所谓备好课,就是要广泛地参考有关资料,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地设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另外,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果只靠教师的个人能力,是难以应对新时期新环境下教学要求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因此,地理教师应该团结协作,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集体备课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从而达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例如,课堂提问的问题应该难易适中,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均等的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促使学生乐学爱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理念,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知识,学生在台下听取、背诵、记忆知识。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环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新教材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要求地理教学改变过去的填鸭式、注入式教育方式,地理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此外,不少教师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习惯于对知识的点、线、面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把学科知识变成了枯燥抽象的条文公式,习惯于用自己的理解和思路左右学生的思维,致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多元化理解、个性化表达根本无从谈起,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效率低下。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教育的主要资源不是教师,教师只是辅助;也不是教材,教材只是桥梁;更不是多媒体,多媒体只是一个工具。我们依靠的最主要资源是学生自己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不仅仅是工作方式上的变革,而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的坚定认定;不是简单的教学形式上的转变,而是教师教学理念上的真正转变。

三、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这种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只有变革传统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在地理课堂上,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设计出适合他们的不同角色,使他们更投入地“演出”。久而久之,他们不仅掌握了所学知识,还会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更重要的是他们能更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

例如,在学习“中国山区面积”时,关于山区在开发利用中的利与弊,可以设计一场辩论会,正方与反方就山区利用的利弊进行了广泛深入、针锋相对的辩论,两方同学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所论述的观点和列举的论据早已超出了课文提示而且更加全面。通过辩论,学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对事物的认识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这样的课堂真正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促进课堂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过程同时伴随着信息的交换和流通,良好的课堂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应该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以求得新的发现,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课堂中的有效交流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合作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智慧火花和创新思维的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例如,在《热力环流》教学中,让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的原理解析山谷风的形成,并对山区的城市规划布局作简单的评价,要求同学间相互交流如何减少工业区对住宅区和商业区的环境污染。

在交流中,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城市规划布局要做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从而保证了本堂课的学习效率。

总之,要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端正态度,认真备课,转变教学理念,与时俱进,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进课堂上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性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课堂效率的提高,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缺一不可。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是我的看法,希望各位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1]赵振雄.如何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