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色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

本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发展县域经济中科技创新支撑机制研究”(编号:20160312030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9日

一、引言

特色产业是以特色产品、特色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工业、农业技术为依托,以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为手段,围绕特色产品、特色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形成的区别于其他传统产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不可替代性、可持续发展性和竞争性,且经济效益较高,发展前景广阔,能生产开发满足公众需要的特色产品的产业体系。县域特色产业是基于县域比较优势和县域产业分工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县域特征。发展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科技创新对特色产业发展的影响表现:第一,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的生产效率和收入;第二,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附加价值的提高;第三,技术因素影响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科技创新作用于特色产业是通过改造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改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四种方式实现的。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与半技术人工、融资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电脑科学家和工程师),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技术创新可以将初级生产要素改造成为高级生产要素,从而弥补资源禀赋的不足。没有核心技术,再好的资源禀赋也培育不出来世界级的特色产业。资源禀赋相似,一些乡村地区能发展起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打特色产业,而另一些地方则不能,原因就在于技术上的差异。技术创新可以提升特色产业生产设备,从而提高特色产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利润。同时,技术创新还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加快特色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满足特色产品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新技术一出现,就立刻被其他产业所学习和复制,显得有些落后和老套,因此特色产品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技术创新和技术追逐的竞赛。

三、科技创新在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在支撑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方面正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中,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率还不高,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滞后。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缓慢,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二)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虽然许多县市县域特色经济科研经费逐年在增加,但是相比于国内其他发达地区来说,仍然是不足的。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河北省对增加县域经济科技投入特别是科研经费投入仍然缺乏有力的制度化保障措施,使县域特色经济科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从科技支出来看,目前大多数县域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总支出占省内生产总值比重不足2%,Y金缺口还很大。

(三)科技人才严重缺乏。多数农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低,农村基层实用科技人才少,而指导型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紧缺,又由于基层科技人员的劳动报酬普遍偏低等原因,县域科技活动人员增加缓慢甚至存在科技人员、企业技术骨干和技术工人持续流失问题。科技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四)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发挥有限。河北省大部分县域特色企业的研发力量薄弱,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偏弱,导致一些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科技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但目前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比重并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主创新主体意识不强,对产品结构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持续优化不够重视。只有少部分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产品研发机构;二是目前的许多先进技术主要还是依靠引进和模仿创新。

四、科技创新支撑县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培育与引导职能,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尤其是企业间共性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培育创新文化。应将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有关科研平台、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资助、配套等多种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用于支持企业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科技型企业倾斜。如怀来和涿鹿葡萄产业政策优势明显,这大大提高了河北省酿酒葡萄产业竞争优势。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张家口设有葡萄酒局、葡萄产业公司、葡萄研究所、中法农场,成立葡萄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县长或副书记牵头,组织协调各方关系,统一谋划产业布局,理顺长期规划与近期利益的结合,从而使怀来的葡萄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好局面。

(二)加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县域特色产业科研为基础,以特色产品推广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特征,以人才使用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是一个在特定县域内与特色产业科技创新相关的组织、机构和实现创新所构成的网络体系;是以服务、提升县域特色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为目标的新体系。在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星火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农业基地等为创新主体,良性互动,制度、政策和环境相互协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协同作用,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合理配置,实现县域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如阜平县按照“政银企户保”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政府扶持作为产业支撑,不仅使县域特色产业得到发展,也有效地推动了产业扶贫。

(三)完善科技推广体系。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技术推广思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做到了技术要领到户、良种良法到棚,着力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如满城的草莓、平泉的小蘑菇等。以特色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特色经济科研,推动特色产业科技推广。结合当前各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再加上各地区与周边区市紧密结合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提出县域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融合互动结合的新机制。可以由县级人民政府直接设立科技顾问团,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建立与省内外知名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关系。每年举办一次产学研对接会,解决各县特色产业中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强化科研成果转化。由县以上政府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专项用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在县域的转化。同时,还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县(区)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和工作机制,使之成为县科技创新体系考核保障机制的主要内容,如对县域政府实施每两年一次的科技考核。

(五)全面提高县域特色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撑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技术保障机制是全面提高县域特色企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首先,理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合理确定资金渠道,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高专利工作专项资金;科技经费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定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倾斜,把是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有特色产业的县域要制定知识产权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争取建成具有一定影响的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县市;其次,建立完善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开发、科技对接、科技咨询、科技信息网络等多位一体的科技服务机制,完善科技信息、科技中介、科技融资平台,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行业协会。加强各县科技信息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通过信息平台定期及时科技成果信息,着重加大对县域特色产业科技服务扶持力度,对特色企业面临的急、难科技问题,做到指导及时、反馈迅速。

(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科技培训机制。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大多离不开当地农业,所以e极探索科技普及新途径、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必不可少。将县镇集中培训与进村办班培训相结合,加强农民科技培训、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培训工作要切合实际,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制定好中长期培训规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实施。要充分运用举办科普报告讲座,组织科普知识竞赛、送科技下乡、开展科技咨询、专家学者田间指导、互联网技术、播放科教电影和录像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传授科学知识。运用报刊、图书、广播、影视、音像、手机短信等传媒,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日常科普宣传力度。

(七)建立多元化人才激励机制。应围绕当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人才的需求,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本土创新型科技人才。同时,改进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措施,创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激励机制。例如,凡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所涉及各类保险等社会保险由县域特色产业等用人单位按规定足额补交;提供住房或享有购房优惠政策;对来县域特色企业工作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家属、子女同样享有一定优惠政策,如子女入学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等。

主要参考文献:

[1]罗朋朝.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形成的贡献[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8.

[2]罗玉明.河南粮食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荣成市;无花果产业;特色农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520 [文献标识码] B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着力推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是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为解决农民增收趋势缓慢、农村发展途径较窄、农业基础不够牢固的现实问题,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富农政策,也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在依靠政策扶持等外部“输血”的同时,如何发挥调动农民积极性、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等“造血”功能,应当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发展重点。山东省荣成市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富农强农兴农的科学发展之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以荣成市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无花果产业为例,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进行探讨分析。

一、荣成市无花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山东省荣成市是我国北方最早栽植无花果的地区,借助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等条件,经过多年的规模化发展,无花果栽植已成为当地种植最为广泛、经济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之一。2014年,荣成市被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中国无花果之乡”称号。

1.种植情况。①面积产量。由于无花果易栽易活、无虫害、易管理等优点及销售形势向好,近年来,区内栽植面积逐年增加,由2012年的0.8万亩发展到目前的1.37万亩,年产鲜果2.5万吨,是除苹果外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果品。②种植模式。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合作社为果农社员提供技术指导和收购销售服务,目前有觉苑、马格、宏丰等14家无花果合作社,涉及农户4500户,栽植面积4800多亩。二是规模化种植,通过种植大户、采摘园等流转土地扩大种植规模,现有占地1000亩的仙极无花果生态园一处,100-500亩的种植基地13处,总面积约3000亩;三是农户利用自有土地或房前屋后分散种植,约占种植面积的一半。③栽植品种。现有青皮、布兰瑞克等10余个品种,其中种植最广泛的为本地青皮,产量、面积均占95%以上。为促进品种改良,区内仙极无花果生态园与省林科院合作,开展国家“特色小浆果良种选育及产业化”科研专项,已引进24个国内外优质品种进行实验;觉苑无花果合作社培育的保存期长、易于加工无花果新品种,通过了中国林科院验收。

2.加工销售情况。区内新引进乐康休闲食品项目,果脯生产线已投入使用,全部投产后可生产果汁、果茶、果酱、冻干和烘干无花果等6个系列、13个品种,年消化原料2000余吨,另外还有3家作坊式加工厂,年产果干、果脯15吨左右。由于缺少加工企业,本地无花果除少量鲜食,大部分通过收购商收购、合作社及个人销售、休闲采摘等方式外销,比例分别为55%、35%、10%。果品商主要是为威海、烟台等加工企业收购,价格根据企业需求变化较大,产量较少年份曾达到每斤7元,其余平均在1-3元左右。合作社销售,主要通过对接超市、批发商,马格无花果专业合作社销售收入年增长20%以上,2015年对接超市、批发商400多批次,销售4万多斤,销售收入30万元。农户销售,以前主要靠肩挑手推,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普及,许多果农试水网络营销,20余家种植户在淘宝、1号店开设网店30多家,2015年电商营销约22万斤,平均售价在10-30元不等,是本地零售价的3-5倍。休闲采摘,主要是政企合力,通过举办无花果采摘节等方式进行推介,年可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收入100多万元。

3.发展前景。无花果被视为第三代保健型水果,逐渐受到人们青睐。从生产环节看,无花果是投产最快的果树之一,病虫害少,产量高而且稳定,一般采用扦插培育,当年即可挂果,4-5年进入盛果期,成熟期为7月初至10中下旬,亩产量在2000-5000斤之间。根据测算,无花果每斤售价达到2.5元以上,经济效益高于苹果,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从食用环节看,无花果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整个生长过程中不需喷施农药,是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具有营养全面、药效广泛、防癌抗肿瘤三大功效,果实、叶、根、乳液皆可入药,具有清热生津、健脾开胃、解毒消肿等功效。最引人瞩目的是果实和叶片中含有苯甲醛、补骨脂素等多种抗癌物质,能有效组织癌细胞蛋白质合成,被称为“抗癌斗士”和“21世纪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从加工环节看,无花果由于地域性强,属于稀有果品,具有天生规避市场竞争的屏障,另外市场上主要以鲜果和初加工的干果为主,果汁、果酒、含片、口服液等产品较少,发展前景广阔。

二、无花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保鲜技术落后。不易储存是制约无花果产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广东等地无花果售价可达几十至上百元,但无花果常温下至多保存24小时,近70%的无花果鲜果只能在产地周边消化。尤其是大量上市时,果农需要当天采摘、当天销售,在定价上比较被动,容易出现恶意压低收购价格的现象。另外,由于本地加工企业少,一旦需求减少就会导致产量越高、卖的越难、价格越低的现象,挫伤果农积极性。

2.产业化程度低。无花果是效益较高的经济果树,每亩毛收入在万元左右,但由于市场认知度低、难以储存运输等原因,长期处于庭院经济状态,种植面积主要是果农自发增减,80%以上的果农栽植面积在10亩以下。另外,相对苹果、草莓等种植广泛的水果,无花果缺少先进的品种更新、果树管理、采摘保存等技术支持,果农大多靠自行摸索,产量质量难以获得较大提高。

3.本地加工企业少。农业商品化生产关键在于加工业的带动,尤其是无花果极难保鲜,不发展加工和高层次产品研发,就难以促进规模化生产。周边烟台等地加工企业大多停留在初加工阶段,向韩国、日本出口果丁、果酱等,新型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品牌化建设,严重制约了产品附加值提升。

4.休闲采摘层次低。一方面,采摘园大多是种植园直接开放给游客采摘,没有打造配套的娱乐、餐饮设施,留不住游客。另一方面,许多园区路线偏僻,缺少宣传手段,自驾游客多是熟人联系,难以吸引外地游客。另外,许多游客不会挑选、采摘,随意折树枝、乱扔生果,降低了果农发展休闲采摘的积极性。

三、无花果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1.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促进增产增收。通过积极推进合作社模式,统一为社员提供灌溉系统等设施建设,指导种植、购买肥料并给予补贴,提升无花果产量和品质。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进行统一收购、制定收购保护价等方式,维护果农权益,提升种植无花果的积极性。

2.加快精深加工发展,拉长产业链条。一方面,要加快引进高端加工项目,借鉴“露露”杏仁露品牌运作模式品,重点跟踪汇源集团无花果饮品开发等项目,利用特产特色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找准无花果产品定位,开发高级主导产品。另一方面,研究出台鼓励无花果企业发展政策,解决企业收果资金周转难等问题,鼓励引导本地食品企业发展无花果加工。

3.强化宣传推介,打造特色品牌。一是市级层面加大宣传力度,对无花果营养价值、抗癌效果广泛推介,通过举办无花果节、果茶果酒产品展销活动等方式,叫响“中国无花果之乡”名片。二是以无花果营养和药用价值为基础,开发无花果食疗功能,带动无花果特色餐饮、医药产业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做大网络营销规模。加快在建的华林农产品电商交易基地等平台建设,为合作社和果农开设电子商务培训班,提供网店建设和运营、微信微博平台销售等指导服务。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3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3.042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n Shangluo City

DENG Shu-hong1,LI Hong-bo1,LIN Juan2,RUAN Bin3

(1. Shangluo College,Shangluo 726000,Shaanxi,China;2. Shangluo Rural Energy Station,Shangluo 726000,Shaanxi,China;

3. Shangluo Agricultural Bureau,Shangluo 726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Shangluo city promoted the continuous growth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such as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specialized households, professional farmers, family farms and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Based on available literature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achievements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n Shangluo city were summarized, and many problems seriously restricting its healthy development were analyzed. Accordingl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in Shangluo city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new agricultural business entities; status quo; achievements; countermeasures; Shangluo city

目前,?r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数量、质量不断下降,迫切需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粮”的问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包括农业产中环节的生产经营组织,也包括为在产中环节提供各种服务的经营组织[1]。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有效解决中国目前农村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当前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必然需求,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近年来,陕西省商洛市农业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然而,现阶段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主要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有数量没质量、结构松散、制度不健全、农民参与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健康发展,通过对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探索提高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水平的有效对策。

1 文献回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学界及农业经济工作者从各个方面对中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张照新等[2]提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钟真等[3]提出在新型经营体系的基本框架下,以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功能。陈晓华[4]提出应准确把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本特征和组织属性,正确处理承包经营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不同经营主体在不同领域和环节的优势和作用。汪发元[5]提出中国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应当确立政府培育的政策,促进新型经营主体成长;实行农业经营准入制度,促进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实行行业协会联盟制,促进市场话语权扩大。楼栋等[6]提出政府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可将其纳入到“四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个体系中去。李英杰等[7]提出要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的技能培训,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经营素质;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鼓励和吸引农村中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和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加入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吴金明等[8]针对农村空心化、农业副业化、务农老龄化的“农村新三化”问题,提出发展农业多功能经营、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大力优化财政支出政策改农业经营收入分配等六大对策,积极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多元化与体系化。

2 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辖镇安县、丹凤县、商南县、洛南县、山阳县、柞水县、商州区6县1区,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农业发展整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均位居全省前列。境内中药材、食用菌、林特产品等原生态可再生资源比较优势突出,是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后发优势。

商洛市围绕农业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积极促进各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为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健康发展,提升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商洛市从政策和资金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近年来,商洛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崛起,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其发展现状如下。

2.1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

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底,商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累计发展到1 749个,入社农户50 305户,带动农户92 225户,生产、加工、销售农产品1.05亿元,帮助农民实现收入2.91亿元[9]。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23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40家,市级示范专业大户106个,培育职业农民1 670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托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食用菌、板栗、核桃、金银花、茶叶、万寿菊、藏香猪、油用牡丹等特色产业合作社。2015年商洛市2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被陕西省科技厅确认为实施“千人千社”行动的成员单位。

2.2 特色农业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商洛市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气候条件。土地类型丰富,有利于特色产业多样化的发展。境内生物资源丰富,农业特色产品品种较多,板栗、核桃、茶叶、香菇、高山蔬菜等的发展尤为突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骨干产业,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产值的63%。2015年底商洛市核桃种植20.33万hm2,板栗17.87万hm2,中药材1.33万hm2,食用菌1.4亿袋,高山蔬菜0.27万hm2,茶叶0.54万hm2。特色产业的发展为商洛市绿色产品走向高端消费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商洛市在西安雨润农产品全球采购中心和西安市西七路建设了商洛市供销农产品展销馆,常年展示展销商洛市名优农特产品,并通过各种平台积极宣传、展示、销售商洛市山地农产品。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合作社、专业大户、农业企业等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以特色农产品合作社为主的新型经营主体格局。

2.3 政府政策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稳定发展

为了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实现脱贫致富。商洛市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动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解决生产的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2012年《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抓手。2014年《关于建设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的意见》,积极推进农业组织工作,鼓励采取“现代农业园区+基地+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治贫模式,大力支持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10]。2016年第一季度,全市共有3.2亿元的补贴贷款扶贫,扶持龙头企业84个、现代农业园区46个、农业专业合作社435个、家庭农场152个,扶贫1.89万户[11]。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在政府的扶持下稳定发展,为农民脱贫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

3 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取得的成效

3.1 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从单独的农民家庭经营到集体规模经营,从“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取暖”,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规模经济理论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数量下降、劳动力质量不高的情况下,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越高,农业生产发展越好,农民收入也会越高。另外,交易费用理论阐述了如何通过农民的组织化来解决交易费用高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能有效解决单个农户所面临的交易费用问题。商洛市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壮大,能有效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

3.2 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依靠自身优势,及时掌握生产技术和市场动态,通过示范和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品种,进行规模化生产,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对食用菌、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的调查了解,截至2015年商洛市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8万hm2、绿色食品基地7.0万hm2。认定“三品”产地251个;认证“三品产品”303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10个[12]。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3.3 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商洛市共争取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18亿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6.43?|元,滚动投放扶贫互助资金3 920万元,扶持42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3.32万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促使农民扩大种养殖规模,增加农民收入。2015年商洛市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 706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8.24亿元。特色产业核桃、板栗和食用菌产量分别达到6.37万、2.53万t和1.4亿袋,产值分别为12.4亿、1.22亿、12.6亿元。高山蔬菜和中药材生产达到0.3万和12.0万hm2,产值分别为2.5亿和22.0亿元。

4 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依托商洛市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不断壮大,促进农民增收。近年来商洛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势头猛,但其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4.1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低

目前,商洛市主要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形式是特色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内部成员少,业务单一,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原料采购的信息交流缺乏深层次、多元化的互助合作,无法实现合作社的合作优势,更无法体现合作社的合作效应。没有专业、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在生产中仍以家庭经营为主,在市场上依然是初级产品的供应者,农民无法参与产品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出售的产品附加值低、销售渠道单一,进而造成农民收入低下。

4.2 新型经营主体间利益关系松散

农民与合作社、专业大户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松散,仍以初级合作为主。在实际调研中发现相关问题有:①多数合作社挂空牌,根本没有进行任何产业合作事务,合作社只是用来应付政府机构的检查或者套取政府补贴。②“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居多。一个种植大户就是一个基地,一个基地就是一个合作社,也就是说合作社就是一家人建立的,该合作社的土地是租用的,平时雇佣当地劳动力,自己经营、销售,整个生产环节没有合作行为,且这种形式化的合作社较多。③“专业大户+农户”模式。有技术的专业大户建立的合作社,部分农户参与,专业大户负责技术指导、生产原料供给,不参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生产和销售风险全部转嫁给其他农户,农户能获取的就是便利的材料采购和技术指导,合作形式简单。由此可见,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合作缺失,运行效率差,利益关系比较松散,服务层次低,严重影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4.3 新型经营主体缺少建设资金

在商洛市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虽然各地在财政、税收、工商等方面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但资金短缺问题依然严峻。政府通常以创业补助、农业生产补贴、产业发展、扶贫项目等形式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间接的资金补贴,数额少,很难满足实际的资金缺口。因此,新型经营主体在建设初期就存在资金困难,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由于资金不足,各类合作社很难自主培育产业、扩大经营规模、进行产品创新,从而导致农业产业发展滞后,难以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农民难以增收。

4.4 新型经营主体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本。调研资料显示,目前商洛市农村有文化的劳动力短缺,以老人、妇女为主,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劳动,主要是家庭日常生产、就近轻体力务工。劳动力整体素质差成为商洛市农村产业发展的短板。产业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力,农业经济组织发展需要一批有文化、有技术的现代新型农民。

5 对策与建议

5.1 规范化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商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促进建立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改变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初级落后的状态。从源头控制简单、不健康、形式化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组建人员、资格、组建目的等要素都要进行一定的评估。杜绝以套用国家农业发展资金和各种农业补贴为目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依照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严格的档案管理,对组织事务的进行公开制度,自觉接受会员监督。及时总结区域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典型,积极做好经验推广工作,促进合作社规范的发展。并鼓励组建形式多样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使之在区域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5.2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落实各项扶持政策

政府机构应积极扶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资金、技术、基础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对农民做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认识度、参与度和信任度,切忌任务式、形象式宣传。切实做好服务于民,从原始产品的生产、加工到销售进行全过程扶持。特别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对农民进行信息化扶持,使其适应、参与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积极推广信息化进村项目,扶持合作社成立独立网站推广农产品;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和贸易活动,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5.3 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

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积极培养和引进农业技术人员。农村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问题,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生产知识和文化水平,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思想。此外,应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组织知识的宣传,先解决农民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认识层面的问题,提高其参与积极性,才能培养规范、高质量的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年轻的职业农民入手,积极引导其了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并引进农业产业专业人才,建立农业产业人才机制,更好地实现农业产业规模化、专业化,从而解决商洛市农民增收问题。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经济,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 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提高现代劳动者素质的教育,是生产社会化和工业化的摇篮。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广泛,具有覆盖面大、实用性强、灵敏度高、直接促进经济建设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它着眼于长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关心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求经济部门强化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意识,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重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践证明,凡是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不仅当前经济效益好,而且有比较强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解决好如何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理念。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养一大批有实用技术、能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有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责。

(三)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性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线服务。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西开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具体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又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在加快特色支柱工业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上,重点支持卷烟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快电力工业发展、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实现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产业;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创汇能力;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步伐;科学规划煤炭、铁、石膏、磷、硅、硒等矿产资源开发、风电开发,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谋划生态农业模式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壮大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等的有效供给量,增加“三农”收益,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在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发展绿色服务产业模式上,以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以清江生态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土苗风情旅游、溶洞奇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培植壮大旅游产业。因此,职业教育要依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调整服务面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二、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

(一)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势在必行。

1.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如恩施州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以主导产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全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高职专业由30个调整增加到40个以上,集中资源打造2~3个省级精品专业,办好畜牧兽医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新增1~2个全省教改试点专业、1个全国教改试点专业。二是统筹规划中职专业结构布局。按照“四大城镇群”、“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分工要求,结合州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重点建设养殖、生态农业、畜牧兽医、生化医药、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床、电子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护理、路桥、公关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旅游、广告设计制作等20个专业,争取其中10个建成省级重点专业。新增环境工程、模具加工、城镇规划、矿产资源等专业,适应全州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2.为县域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研究现代流通,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大军

积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改变过去人人能从事农业的思想,把对农民的教育贯彻始终,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二是要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要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县级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主要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主渠道、各种产业基地示范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鼓励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校企联姻”、“校企共建”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地方性《实用技术》课程。深入抓好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培训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用人单位自主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国务院西开办等.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Z].国西办经[2006]15号.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第5篇

今天,我们召开由市、县、乡、村四级干部和农业特色产业带头人参加的特色产业发展大会,其目的就是要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采取得力措施,掀起一个发展特色产业的新,力争把特色优势做到最大化,早日实现富民强市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讨论的意见,我讲四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发展特色产业

我市既是一个农业大市,又是一个农业弱市。加快科学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没有农民和农村的富裕,的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实现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面貌,必须从的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据,必须把光热水土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到最大。可以说,发展特色产业是的优势所在,出路所在,也是必然选择。

首先,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鲜明优势。发挥比较优势是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依据。发展经济必须深入地研究比较优势,科学地把握比较优势,充分地发挥比较优势。到工作几个月来,给我最深刻的影响就是独特的自然条件。既有山高沟深,立地条件差,人均耕地少,自然条件严酷的一面,又有光热水资源丰富,海拔低,全省无人能比的上江南一面。复杂的自然禀赋构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天然地构成了发展特色产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唯一的产茶区,在全省具有唯一性,又是全国油橄榄的最佳适生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花椒色泽之艳品质之优,同样无人可比。因此,在我看来,满眼都是特色和优势,到处都是财富和潜力。无论是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还是光热资源、生物资源来看,发展特色产业的条件在全省独一无二,无人能及,在全国也是得天独厚,优势明显。发展经济就必须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规律,依据比较优势,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特色产业做到最大化。

其次,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穷的地区,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位列全省十四个市州之末,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00多元,广大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实现这一愿望,不仅关系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巩固,是对我们的执政能力、发展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考验。在几个月的工作中,所到之处,我深深地感到,广大人民群众加快特色产业发展的愿望十分强烈,而且已经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礼县雷王乡山坪村、康县阳坝镇宋沟村、武都区城郊乡渭子沟村、成县陈院镇大垭村、文县尚德镇、武都区马街镇等一批依靠特色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小康目标的典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通过转变生产方式,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了大发展。千百年种粮贫穷依旧,但发展特色产业,才实现脱贫致富,这个道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深思。面对落后的现实,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面对资源优势和特色,作为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担负起发展特色产业的组织领导责任,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强烈愿望转化为我们抓特色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转化为抓好特色产业的政策和措施,转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行动。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要有这样一种认识,不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一方山水,不会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愧对自己的岗位,特色产业发展不起来,我们就愧对一方百姓。

第三、发展特色产业符合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和谐、富庶,是我市最硬的道理,最大的政治和最根本的任务。加快科学发展,集中地体现为发展特色产业。

首先,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特色产业,既是经济建设,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又是生态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同时又是人文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和谐发展之路,是“多赢”的发展之策。

其次,特色产业开发,体现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特色产业开发,县县有优势,县县有特色,不仅各县区、乡镇、村社可以搞,而且人人都可以搞。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可以带动的全面发展。

再次,农业特色产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市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和资源消耗型经济,全市工业的50强中其中有36户是矿业企业。就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言,工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不可再生的资源,总有枯竭的时候,而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只要处理好建基地、强龙头、深加工、创品牌的关系,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就可循环利用,永续利用。所以,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是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

二、用什么样的思维指导特色产业的发展

特色产业发展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全市农业基础条件最好的区块并不一定是特色产业发展最好的地方,倒是一些自然条件严酷的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得好,农民收入增加得快。经济上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穷,观念上的贫穷和发展能力水平上的贫穷,发展特色产业不仅要靠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投资等客观性要素,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转变思维方式,最根本的就是正确把握的基本市情,顺应天时地利,顺应市场经济规律,扬长避短,把自身优势转化为市场需求,使我们的特色优势与两个市场对接,形成大项目、大产业、大市场、大园区。把自身优势最大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生产模式和生产方法,从背着“粮食包袱”抓农业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把优势做优,把特色做特,延长产业链条,把“三农”这个绕不过的“难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转化成为快速崛起的“亮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把农业这个安天下的产业,转变成富天下的产业,把的光热水土等资源优势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买成钱,转化为财富。

具体到发展特色产业方面,确立新的思维就是要从思维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实现六个转变。

一是由高山平川种植冬小麦一种模式,向顺应天时地利、发展特色经济片带转变。就是要彻底打破千百年来种粮为主的传统农业模式,打消害怕没粮吃的思想顾虑,从全球全国的市场来看,有钱就有粮;从的实际来看,种小麦产量低,效益差,且锈病严重,退出小麦生产不仅不会影响国家的粮食生产,而且是对粮食安全的贡献;从特色产业发展得好的一些茶叶专业村、蔬菜专业村的发展实践看,改变了种粮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问题。

二是由低产低效粗放式的传统产业模式向高产高效的优势产业转变,就是要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设施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增强农业的比较效益。

三是由小而杂、小而弱的模式向一县一品或数县一品转变,向一个县就是一个大园区转变,向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转变,不断扩张特色产业基地规模,一县为主,跨县辐射,建成若干个特色鲜明,规模较大,产业聚集度较高的特色经济片带,为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四是由千百年来以粮为主的农耕模式向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农业转变,向经济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转变,掌握驾驭市场经济的主动权。

五是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实现由农向工的互动转变,就是要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消费需求大,市场竞争能力强的品牌产品,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创造高效益。

六是由自产自食向出口创汇转变,使经济增长方式由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提高转变。在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效益和生态上下功夫,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要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川水地都要实现万元田,山地实现双千元田,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商品率。全市不宜种粮食的山坡地块要全部退下来,种植特色经济,我们优势在山,特色是水,就是要做水的文章,发山的财,不能愧对这样一方山水。

三、发展特色产业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也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的措施、具体的办法上。实现最大化就是规模的最大化、效益的最大化,具体来讲,就是“十百千万”的奋斗目标,即建成十个百万亩工程,树立百面发展旗帜,实施五个千人到村,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示范户。

1、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壮大产业规模。特色产业发展是规模和效益的共同体,规模和效益相辅相成,但规模是前提和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就不能主动地调节市场,增强竞争能力,也就很难产生真正的效益、较高的效益。因此,发展特色产业第一位的是把产业规模做大。“十一五”时期,我们要着力建设十个百万亩工程,即300万亩核桃,200万亩花椒,100万亩中药材,200万亩马铃薯,140万亩区域特色产业(30万亩油橄榄,30万亩银杏,20万亩茶叶,10万亩蚕桑,50万亩优质苹果),新增生态林120万亩,出栏商品猪100万头,牛羊饲养量100万头(只),鸡饲养量达到500万只,蔬菜达到50万亩。三江一水沿岸及有水资源条件的乡村都要大力发展水产业。使适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县、乡、村整体覆盖,实现特色产业规模最大化。县、县要建成全国核桃大县,要建成全国花椒大县,要尽快建成全国核桃第一大市,全国花椒第一大市。

2、树立百面旗帜,加强分类指导。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河谷区、地区、及高寒阴湿地区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模式,总结和树立一百个发展特色产业的乡镇和典型村,作为旗帜和样板,让典型说话,见贤思齐。提出诸如茶叶专业村的文县李子坝模式,康县宋沟村模式,蔬菜专业村的文县尚德镇田家坝村模式,两当县杨店乡豆坪村模式,组织农民宣讲团,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以鲜活的发展经验,启迪全市农民的智慧。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

3、实施“五个千人(户)到村”,提升服务水平。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而是要在帮助指导,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具体来讲,就是要组织好“五个千人(户)到村”,把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扶持服务落到实处。

一是千所农民科技学校创办到村。要依托现有的职业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创办不少于1000所农民技术学校,根据特色产业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进行大规模、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是千名科技人员服务到村。要转换农业科技部门的职能,按照产业配置资源,把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人员全部配置到特色产业第一线去,作为科技特派员,每人定点到一个村,一定五年不变。把科技人员的报酬与产业的效益挂起勾来,实施双向承包,实现合作双赢。同时要聘请院士、博导等顶尖级专家担任我市特色产业顾问,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联系,借助外力提高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是千名干部帮助指导到村。市、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农口各部门全体干部、乡镇全体干部都要定点联系一个村,帮助指导村委会理清发展思路,争取项目资金,把帮助和指导特色产业发展的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

四是千名科技能人培养到村。要分产业、按区域,确定不少于1000户科技示范户,培养一批科技能人,使之成为发展特色产业的样板户,成为壮大特色产业的带头人。

五是千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到村。要认真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步伐,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000家,基本覆盖各个特色产业,覆盖各个区域和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降低市场风险,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

4、培育一万个特色产业重点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特色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能人经济,种植养殖业如此,营销加工环节更是如此。要按照特色产业的规划布局,分产业、分区域、分年度,着力培育一批发展特色产业的能人,在全市建成一万个发展特色产业的重点户、示范户。这些示范户既要有种植业的示范户,养殖业的示范户,也要有加工业和营销的能人大户,通过重点户示范户的成长壮大,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集中,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出来,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5、搞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在特色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是核心和关键,它能够克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能够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避免市场风险,提升产业竞争力。要树立抓特色产业首先是抓龙头的意识,通过发展龙头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要围绕特色产业规模的扩大,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变目前龙头企业“低、小、散、弱”的状况,促进龙头企业向“大、高、外、强”的方向发展,切实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的转化增值,带动农村种养业和其它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开拓产品市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办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进大企业独资经营,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启动民资民智,扶持培育当地能人大户,依托民营经济把龙头加工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区要尽快兴办至少三到五户龙头加工或出口创汇企业,要有出口产品,取得自营进出口权,提升我市特色产品的等次和质量,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取得突破。

6、做好特色产品认证注册,加强标准化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新的需求。要积极推进特色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制定花椒、核桃等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使我们不但成为标准的执行者,而且成为标准的制定者。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以标准创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

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体系。高度重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原产地域保护认证、GAP认证、GMP认证工作,使更多的特色产品获取市场通行证。各县每年至少完成三到五个农产品的绿色或有机认证,注册三个以上农产品商标。通过农产品注册认证,争创品牌,打开市场通道,为农产品的大范围流通和加工增值创造条件。

7、完善市场体系,搞活特色产品流通。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搞活流通、提高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要依托全市的特色农产品,统筹发展城乡农产品专业市场,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加快建设一批具有现货交易、期货定单、网上拍卖、物流配送等现代化功能的高标准、高效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进一步增强集散能力,为农产品销售打开通道。参加广交会、农业高科技博览会、农业博览会等“节会”,打通销售渠道,建立外销网络。同时,我们要立足花椒、核桃等产品举办大型节会,把各方面的物资和生产要素“请进来”,激活物资交易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努力将建设成为特色产业的富市,绿色食品工业的强市。

四、如何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要实现特色产业的最大化,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举实招,出硬招,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1、把“五个一”责任制落到实处。实现特色产业最大化,我们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关键是要各级干部来抓,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干。要按照确定一名领导干部挂帅,成立一个专门班子,选好一个法人代表,拿出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案,制定一套考核办法的“五个一”责任制,把抓特色产业的任务落实到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身上,落实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身上。市上成立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特色产业开发。每个优势主导产业都由一名市级领导主抓,由一个或几个部门配合。县、乡两级也要按照“五个一”责任制的要求,组建抓产业的班子,明确领导的分工和责任,领导干部抓特色产业的责任、任务、目标要向全社会公布,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干部抓产业的成效,要通过行政考核和技术考核两项考核进行检查监督,奖优罚劣,形成鲜明的导向。

2、把分类指导具体化。认真研究建立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分类指导体系,要按照三江一水川坝河谷区(主要是县沙湾以下到区、县、县)、丘陵盆地地区(主要是县、县、两当县)、和半山干旱及高寒阴湿地区(主要是、县、县)三大块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发展重点及近、中、远期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向人大副主任严波同志学习,像同志抓核桃产业一样,扑下身子,深入乡镇村社、田间地头,和农民一道去研究,拿出指导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方案,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既要抓一县一品的大产业,又要抓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区域性特色产业。不同片带、不同区域要根据气候特点确定主导产业;川坝河谷如何抓,土石山区如何抓,要有具体措施;富裕乡镇如何做,贫困乡村、民族乡村如何做,都要有不同办法。根据各个产业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进行指导,抓住关键,抓住要害,促进发展。

3、把各类资金整合起来。由于我市财政困难,农业特色产业开发方面的投资比重偏小,与加快特色产业开发很不适应,今后必须在如何加大投入、以大投入拉动大发展方面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两州一地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项目和其它方面资金等七项资金有效地整合起来,向特色产业开发集中,形成合力,加快发展。对整合资金问题,市政府要拿出一个具体办法,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原则,以加快特色产业为目标,采取各显神通、各尽其责、各计其功的办法,形成集中使用与提高效益并重的整合方式。各县(区)、各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下定决心狠抓特色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以大局为重,事业为重,尽其所能,服务和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