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汉族的传统艺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历来以勤劳、富于创造精神著称。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汉族的农业生产在历史上素来发达,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细作著称于世,汉族的手工业也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蒙古族: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关键词:汉族;民间舞蹈;祭祀性
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汉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汉族的民间舞蹈类型众多,主要以“龙”为主要朝拜对象,“龙”是具有灵异性的动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图腾,汉族民间舞蹈在祭祀时,大都以龙为供奉对象,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不可更改。通过对汉族民间舞蹈祭祀场景调查,《龙舞》、《百叶龙》、《板凳龙》等都是典型的民间舞蹈,可见,汉族民间舞蹈具有祭祀性的特点。
一、汉族民间舞蹈概述
汉族民间舞蹈在多民族民间舞蹈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相较于其他民族,汉族民间舞蹈的类型多、范围广、风格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民间舞蹈文化,如春节各地的庙会、祭祀胜地都会聚集很多人,人们在旅游的同时,也会见识到不同类型的汉族民间舞蹈,只有在重大节日祭祀之时,人们才可一饱眼福,享受同一民族所展现出来的不同民间文化。中国地大物博,960平方公里的土地养育着56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不同区域的汉族具有别具一格的民间舞蹈文化,我们以“龙”为主题的民间舞蹈为例,每个地区都会展示出不同种风格、特色的“龙舞”,将其用于重大节日祭祀之中,充分体现了汉族民族舞蹈的祭祀性特点。一旦临近重大节日,尤其是中国传统的春节,各地区的汉族民众都纷纷清扫别院,家家户户都在积极准备祭祀用的贡品,当地会组织民众开展大型的祭祀活动,民间舞蹈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独具风格的服装道具、头饰等对舞蹈人员进行梳妆打扮,营造了一片安定、祥和的景象。
二、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
1.傩文化的传承
傩是一种神秘、古老的原始祭礼,主要存在于江西、四川、贵州一带,由演员来扮演傩神,能帮助当地人民驱逐文艺、鬼神,演员必须带着柳木面具,身体摆动幅度大,具有很强的原始舞蹈特色,在汉代得到很好的推崇,并出现了“方相舞”、“十二神舞”。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文化也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更新,传统的傩逐渐趋向娱乐性与幽默性的特点,更为注重娱乐成分的表达。傩文化是在巫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此时处于农耕时期,鸟类是人们的好朋友,对农耕具有积极影响,将傩作为一种祭祀活动,而将鸟则作为祭祀的重要对象。汉族民间舞蹈的出现,丰富了祭祀活动,促使祭祀的场面更为热闹、祥和,而民族舞蹈则借助祭祀这一载体,实现了对民间舞蹈的发扬,二者相辅相成,达到了双赢的目的。通过民间舞蹈的丰富设计,为傩文化的推崇提供了活力,促使祭祀场景更具民族特色与地方文化,既能丰富祭祀的内容,也能达到对汉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宣传的目的。
2.土地祭祀文化
在民间祭祀中,土地祭祀中常见的当属社火,也就是社祀,是传统社会的遗风之一。在远古时代,对图腾的膜拜属于祭祀的初期,由于远古时代人们的思维能力低下,且生产力不发达,认为有神灵的存在,认为自然界一切由神灵主宰,进而开始了祭祀文化的传播,时至今日,祭祀文化仍旧保留下来,并在重大节日在当地开展大规模的民族祭奠活动,并加以汉族民间舞蹈加以辅助,以营造文化的氛围。为了保证人们连年丰收,祈祷来年大获丰收,取水、耍草龙、抬神楼等祈雨的民间舞蹈,都属于土地祭祀的一种,祈求来年土地能获得粮食满仓。将汉族民间舞蹈与祭祀文化相结合,人们能将其希望与意愿融入到民间舞蹈之中,使得土地祭祀的方式更为丰富多彩,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民族习俗的丰富性与特色性,将传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3.祭祀的重要意义
祭祀是一种希望与祈求,承载着人们的期望,将希望投放在神灵或所信奉的对象身上,会让当地民众更具归属感与文化韵味。祭祀具有丰富的存在价值,在具备希望依托的同时,还具有缅怀祖先的情义。祭天、地、祖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美德,也是中国人民的信仰,且该观点被提出于汉朝,其他朝代通过不断的沿用,一直流传至今,不断的对民间产生影响,人们的祭祀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祭祀中,民间舞蹈具有丰富的情感元素,可以借助民间舞蹈来对祖先予以讴歌和赞颂,“唱孝歌”、“打丧鼓”、“喜神”等都属于传统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在现代社会应摒弃更多的迷信元素,借助民间舞蹈来缅怀祖先,表现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族民间舞蹈具有祭祀性的特点,承载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延续了民间舞蹈特色与祭祀文化,将二者相结合,彰显了汉族民间舞蹈具备祭祀性的特点,借助舞蹈来烘托祭祀的氛围,营造当地的专属祭祀文化,是尊重历史文化的重要体现。作为新一代的青年人,在具备现代化视角的前提下,也应吸收与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汉族的民间舞蹈,尊重祭祀文化,将汉族民间舞蹈的祭祀性特点延续下去。
参考文献:
[1]缑静.汉族民间舞蹈的符号学分析――以社火为例[J].考试周刊,2011,57:44-45.
[2]齐津.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与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2:43.
[3]刘世俊.保护庙会文化传承民间舞蹈[J].音乐生活,2014,10:14-15.
民族服饰是少数民族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其蕴含的艺术特征具有深厚的人文价值。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的艺术特征不是偶然、单独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蕴藏于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
1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是铸就其艺术特征的重要依托
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是孕育和展示其传统服饰文化最好的平台,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就是在这个平台上不断探索、发展,并形成自己的艺术特征。彭水县土家族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如“五月端阳日,户插昌蒲艾叶,以雄黄入酒饮,并涂小儿额及洒墙壁阴湿处以避虫蛇,采百草煎水浴身,馈角黍,观竞渡。十五日为大端阳,复竞渡如前。蓐麻者剥麻刈去粗皮曝干售之,养蚕者缫丝。”①在端阳节时土家男女都会盛装出席,利用这个娱乐交友的好机会,展现个人魅力。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土家族男女不断创造出体现本族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民族服饰。
2婚庆习俗是少数民族服饰艺术特征展现的经典环节
土家族、苗族人民聚居的酉阳县,其民族传统服饰在婚庆礼仪中表现出最为突出的艺术特征。清代和民国时期酉阳县的结婚仪式程序繁多,其中,姑娘出嫁前夕要请娘娘或嫂嫂用灰包线绞尽脸上的汗毛,把眉毛绞弯,称为“开脸”。同时将原来梳的长辫绾成髻子紧贴于后脑,髻如泡粑,俗名粑粑儿,别上银质或玉质发簪,插上头花,戴上耳环,手上戴上戒指、镯子,打扮成新娘。这一过程俗称“开光”。②复杂精美的头部装饰完成之后,再穿上隆重喜庆的婚庆礼服。“婚日天亮时,新娘上头梳妆,身穿露水衣,头盖红绸巾。”③“露水衣”是土家族姑娘的嫁衣,非常的富丽堂皇,其结构是右开襟、大袖大摆,而搭配的裙子通常是“八幅罗裾”。婚礼是人们一生中最美好、最重要的时刻,结婚礼服就应该竭尽所能地表达人们的喜悦之情和展示新娘的美丽,它充分反映了土家族的审美观念。婚庆习俗便成为展示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不可或缺的环节。
3各类艺术是承载其艺术特征的重要形式
生活造就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重庆市少数民族人民也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诗歌、历史传说、戏剧、舞蹈等,有的艺术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有的艺术用另一种方式保存着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民歌是典型的文学艺术,而彭水的民歌不仅悦耳动听,而且还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化,其中就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苗族服饰文化,如描写男青年服饰的“一送郎的帽,金线带两吊;二送郎的鞋,白布袜子青丝带……五送郎的褂,两边都缝衩,平纽扣子钉上下。”①在这首诗歌中饱含深情地歌颂了男女之间爱恋之情,同时也细致描绘了苗族男子服饰包括帽、鞋、褂等的艺术特征,让人们见证了苗族服饰的魅力。
二、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
服饰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保暖、避暑、遮羞等实用功能方面,它还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与建筑、饮食等物质文化形式不同,重庆市少数民族服饰富有自身特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特征,但都是各民族适应自然地理和文化环境的表现,并在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中逐步孕育发展起来的。重庆市特殊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以农耕为主、渔猎为辅。为适应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重庆市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因地制宜演变出了颇具特色的艺术特征。
1地形地貌决定了民族服饰结构简洁、穿着方便的特点
重庆市地处我国西南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周边名山众多,在山地环境中,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需要跋山涉水、爬坡上坎。为适应此环境,土家族男女上身服装虽各有不同,但下装都穿与现在喇叭裤很相似的大脚裤,配白裤腰。苗族是中国第五大少数民族,分布地域广,其服饰呈现不同的地域特征。重庆市的苗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男子穿的是对襟短衣、长裤,缠头帕,打绑腿,而女子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圆领大襟右衽宽袖衣,宽脚裤,打绑腿,配绣花围裙,衣襟、袖口、裤脚均饰有花边,外套坎肩,包头帕,头戴银饰等,这种腿上缠花绑腿的穿着方法是为行动便利之需。服装的结构、穿着方式等存在偶然性,而重庆山林众多、地势陡峭的自然环境决定了重庆市的苗族服饰结构更加简洁,穿着更加方便。
2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形成了民族服饰浓郁的宗教色彩
服饰作为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外显形式,脱胎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由于历史的原因,重庆市少数民族人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加之比较闭塞的居住环境形成了落后的文化状况,因此当他们对许多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解释时就会求助于神灵,故而,各少数民族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等民族意识和宗教观念浓厚,并且深刻体现在服饰的图案、结构、色彩等方面。重庆市土家族相信本族的祖先是白虎,白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们的图腾,民间流传的“白虎当堂坐,无灾又无祸”谚语即是有力的证明。重庆市土家族的传统民族服饰纹样中以虎为题材的图案形态各异、随处可见,但都表达了赐祥降瑞、镇妖祛邪等宗教观念。又如土家族著名的服饰品西兰卡普织锦,土家族人将之用于服装和被面、枕头面上,其常用的图案就是一只憨态可掬的白虎,表达了避邪庇佑的宗教思想。服饰的宗教特色以外显的精神表达形式,强化民族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了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这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精神教化方式。
3民俗活动的正式隆重增添了民族服饰的神秘和喜庆特色
各民族的风俗礼仪都讲求正式、隆重,人们就会穿着极富各自民俗特色的服饰参加本民族的宗教活动、娱乐活动、竞技活动等。在这些重大的民俗活动中,各少数民族人民会用节日盛装精心装扮自己,用最直观的形式表达节日的庄重和喜庆,因此,其民族服饰就因适应并体现活动本质而显现出神秘或者喜庆的特色。重庆市苗族有许多重要传统节日,如赶秋、赶年场、放赦、三月三、踩山节等,苗家未婚男女穿着民族传统服饰喜庆美丽,以便在观灯、舞狮、打秋千或跳芦笙舞、对唱情歌等活动中交流感情时,充分展现自己最靓丽帅气的一面,期望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土家族的舍巴日,是土家人的祭祀祈禳节,通过祭祀祖先来祈求风调雨顺、兴旺发达,祛除祸患与不祥,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以祭祀祈禳为基础,同时融合了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质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此节日如此重大,参加活动的男女都非常重视,都用比平时更为隆重艳丽的、五色斑斓的传统民族服饰来包装自己,以表达一种渴望交流的心情。这说明即便是庄重的宗教祭祀活动也逐渐演变成少数民族欢歌载舞的节日,他们会采用风格庄重喜庆的传统服饰,尽可能通过服饰来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
4汉族为主导、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格局造就了民族服饰的汉化特征
由于各民族长期杂居,重庆市的民俗格局是汉族民俗占主导,少数民族民俗居附着性地位。即使是人数众多的重庆土家族、苗族,也深受汉族风俗的影响,其传统服饰就在与汉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吸纳了汉族服饰的特征。历史上,酉阳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其文化传统保持得相对稳固,但改土归流后,与汉族人杂居也使其民族传统服饰逐渐被汉化。清代以前,酉阳人民的穿着,据《酉阳通志》载:“男女垂髻短衣跣脚,以布勒额,喜‘斑蓝服色’”,“清王朝建立,尽更汉族服制,沿袭近三百年。”綦江县、江津县苗族,男子上装四围开衩,下装汉服,着裤。以后,江津苗族着汉装。20世纪80年代,平日着汉装,节日盛典穿苗装。历史发展形成的汉族主导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格局,使重庆苗族人民逐渐接纳汉族服装,但不是彻底一次性地改穿汉族服饰,而是在本民族服装的结构和装饰等方面借用汉族服饰的某些特征,或者把汉族服饰与本民族服饰相搭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苗族服装的汉化特色。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小孩头饰其汉化特征非常明显。土家族在明清改土归流之后,很多小孩帽子的图案中就有汉族典型的“福、禄、寿、喜”、“大八仙”、“小八仙”等吉祥文字,这充分证明汉族宗教文化和美学思想对苗族服饰影响深刻而广泛。
关键词:台湾噶玛兰族;服饰;特征;文化
噶玛兰族(Kavalan)的族语之意为平原。噶玛兰族人民最早生活在兰阳平原,后因争地压力逐渐向南迁移,现主要居住在宜兰,部分噶玛兰族人民居住在花莲和台东境内,人口约3000人,是平埔族中最晚被汉化的民族,该民族人民以渔猎、狩猎和农耕为生。2002年12月,噶玛兰族被认定为第十一个少数民族。噶玛兰族服饰以简单的外形和单一的色彩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文章通过对噶玛兰族服饰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的探究,为服装设计师提供设计灵感和源泉,进一步使噶玛兰族服饰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1]。
1材料
噶玛兰人生活的宜兰地区山多、森林茂密,服饰制作的原材料多从自然界中获取。噶玛兰人主要选用植物纤维作为织布用纱线,并采用原住民传统的水平背带式织机为织布工具。噶玛兰族服饰早期选用香蕉丝、苧麻、咸草和树皮等天然材料为原料,后期改用棉、毛等材料。香蕉丝面料轻薄、无需染色且凉爽易干,因制衣流程耗时耗力,因此,仅在庆典等场合穿着;苧麻面料通透性较好,可用作日常服装的制作材料;咸草面料因遮阳和防水效果好,可在耕作时穿着[2];毛纤维吸湿性较好,取自饲养或者狩猎的动物毛发。噶玛兰人的审美意识较为独特,服装所需的材料多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培养了噶玛兰人纯朴自然的审美观。
2款式
噶玛兰族传统服饰的款式较为简单。噶玛兰族传统服饰多选麻布作为材料,并采用刺绣和镶边的装饰手法,纹样通常为连续的十字交叉纹。男子服饰分为上衣、裤子和绑腿,色彩均选用黑色;女子服饰分为上衣、裙子和绑腿,上衣为白色,裙子为黑色,绑腿黑白相间.
2.1男装款式
男子上衣的领口为圆形,对襟、连袖设计,衣长至臀部,袖长至肘部,腰部和肘部约有5cm的镶边,门襟和镶边以白色滚边为装饰。裤子的臀围较宽松,长度至小腿中部,脚口宽松,膝围处约有5cm的镶边。绑腿由长方形布料制成,长约50cm、宽约30cm,沿长度方向的中间镶有约5cm宽的边,绑腿四个角各缝合一条细绳,细绳用来在膝盖和脚踝处将绑腿束紧。
2.2女装款式
女子上衣的领口为圆形,对襟、连袖设计,衣长至腰部,袖长至肘部。袖中开有约5cm的衩,门襟处镶有约5cm的黑边,袖开衩和袖口处镶有约3cm的黑边。裙子由一块长方形布料制成,长度至膝盖以下。前裙片重叠处为内外两层,后裙片为单层织物,裙子开衩处和底摆处镶有约5cm的白边,裙中部镶有两条宽约5cm的边。裙子外侧搭配围裙,围裙宽度约为40cm,长度较裙片短约10cm,围裙底摆处镶有两条宽约5cm的边。绑腿由50cm黑色筒形布料制成,并缠绕宽约5cm的白色布条,绑腿上端缝有绿色毛线穗。
3文化内涵
3.1融合汉族服饰元素
清朝嘉庆年间,汉族人民在噶玛兰族和泰雅族的地带生活并逐渐向山地延伸。噶玛兰族与汉族人民的接触中,除学习农耕技术外,噶玛兰族人民也将汉族服饰的元素融入其民族的服饰设计中[3]。噶玛兰族男子和女子的上衣款式与汉族服饰基本相同,包括圆形领口、对襟、连袖的设计,服饰制作过程中的平面裁剪法及镶边装饰工艺。
3.2历史记忆
中国台湾在战后为了行政区分方便,将原住民分为九族,噶玛兰族未被列入法定民族的划分范围,直至2002年噶玛兰族才被官方认可。噶玛兰族人绑腿上的绿色毛线穗,象征原族人聚居地部落周边种植的防御用刺竹,该装饰也有铭记祖先生活环境复杂的寓意,表明噶玛兰族人对祖先的尊敬之情,也代表着族群人民对历史的记忆.
3.3技艺传承
噶玛兰族的香蕉丝织布工艺在台湾原住民中最为独特,掌握该技艺并将技法世代相传的是噶玛兰族女子。噶玛兰族服饰中的镶边、滚边制作工艺精湛,体现出噶玛兰族人对服饰装饰技法的熟练程度[5]。
3.4地位平等
噶玛兰族虽是母系社会,族长和巫师均由女性担任,但该族没有等级之分,族人之间地位平等且互帮互助,所以噶玛兰族人服装的设计都采用相同的款式,材料的选用也没有男、女、老和幼的区别,族人的族群意识强烈,希望在平等互助的环境中生活,因此,噶玛兰族各年龄段的服装款式完全相同。
4结语
噶玛兰族服饰款式简单、用色单一,传承着噶玛兰族民俗的精髓和社会风尚,承载着噶玛兰族人民的文化内涵。噶玛兰族服饰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呈现出典型的民族艺术。噶玛兰族服饰既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又能体现其族人质朴、纯真的美好品格。
参考文献
[1]王萌.台湾噶玛兰族研究综述[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23-26.
[2]杨梅.台湾少数民族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440-447.
[3]徐强.台湾排湾族服饰纹样的文化内涵解读[J].纺织学报,2016,37(12):111-116.
[4]徐强.台湾鲁凯族的服饰纹样[J].丝绸,2017,54(12):50-55.
一、汉族舞蹈及汉族舞蹈感情的表演
汉族舞蹈表演和其他种类的舞蹈表演一样,都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既有共同的规,又有不同之处。舞蹈艺术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深层的情感世界,包括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从而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另外,从字面上来理解舞蹈表演,它包括“表”和“演”两层意思,按照我国传统的解释,表,即:“情感之表现于外貌者也”;演,“模仿其事曰演”; 我个人理解为:“表”就是演员在舞蹈表演中通过肢体语言的二次创作把舞蹈情感呈现出来,“演”就是去模仿事物,这两句话直接明确地道出了“表演”二字的含义。我国现代戏剧家欧阳予倩认为:“舞蹈是单独用动作来传达感情的,它所表现的是高度的感情集中”。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舞蹈是有节律的,美化的人体动作为手段来表达人的内在心态,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舞蹈表演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以人体的动态深刻的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极大限度地展示其艺术的魅力,使人们在欣赏之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汉族舞蹈表演中情感的体现
我国的民族舞蹈只所以被公认为是表情最为丰富的、其他舞种争相效仿的舞种,那是因为舞蹈表演中情感交融的“极致”体现,完美的表达了舞蹈的意境。我们都知道,舞蹈表演是一种以动作来表现人类情感的艺术,它通过人体动来传达人类的情感语言,具有强烈传感作用,含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它能够最直接,最强烈的抒发人的情感,撼动人的心灵。在汉族舞蹈表演中,不同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虽然在舞蹈表演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内涵上都有所区别,但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也都讲究“以舞抒情,以情感人”。反映这类情感的代表作品有汉族民间舞蹈《一个扭秧歌的人》、《黄土黄》等,如在《一个扭秧歌的人》的舞台表演中,空旷的舞台,昏暗的灯光,一位风烛残年双鬓斑白的老艺人,他蜷缩着身体有些痴狂,有些疯癫,远远地传来阵阵二胡的声音,夹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和回忆。在这幻梦中讲述了秧歌老艺人一生的悲喜和他对秧歌的眷恋,那舞动的长绸就是他生命的体现,在这梦幻中他疯狂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这就是独舞《一个扭秧歌的人》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情感冲击,它借一个秧歌艺人的一生,描绘了民间艺人的人生况味和悲喜。舞蹈情感在传统题材的表现形式上,只要赋予新的创作思维,新的演绎方式,那么就能给人以新的艺术视觉和深刻的审美感受,把舞蹈情感世界“极致”的体现出来。
首先,舞蹈艺术是美的艺术,是善于抒情的艺术,是人们内心情感世界最动荡不安的时刻出现的一种形体活动,是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的艺术形式,是情感世界到达"极致"的表现。舞蹈艺术是通过寻求和抓住人的思想感情最集中、最凝练、最动人、最优美之处,进行加工、创造,从而提炼出来舞蹈形象。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把深厚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统一和融合起来,以唤起观众的心灵美感。舞蹈表演的最终目的都落在人类感情表现的"极致"二字上,有了情感世界的"极致"才有可能创造"精美的舞蹈"。
三、怎样才能使汉族舞蹈情感表演的运用与结合更加完美
演员在汉族舞蹈表演中如何把情感表演的运用与结合更加娴熟的把握与调整显得极为重要,对演员整体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良好的外形条件和扎实的基本功。大家都知道,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首先必须具备先天的形体条件,也就是说要有高挑的、比例协调的身材;其次是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即:有良好的软开度,跳、转、翻、旋等技术技巧能力,舞蹈动作的模仿能力。
二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一个好的民间舞演员,由于他所表演的舞蹈结构具有很强的剧情性特征,所以要求他不仅要具有极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要以充沛的情感去体现舞蹈内涵,这在以表情为主的民间舞蹈语汇里是十分讲究的。因为:一方面,舞蹈演员的想象力,是舞蹈艺术魅力的源泉,是舞蹈艺术的形成、升华和完善,几乎每一个过程都打着想象的烙印;任何成功的舞蹈作品都必须经过“想象、想象、再想象”这样三个连贯的心理过程;另一方面,民间舞蹈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动的形体表演艺术,任何形体的动,离开了充沛的情感支配,即使技术性再高,也会淡而无味,不能称其为艺术。
三是全身心的投入和准确的传情达意。舞蹈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情感是使舞蹈与观众交流的最佳媒介,演员把内心无形的情,通过深入生活,观察社会,凭借训练有素的身体,外化为具体生动的舞蹈形象,“动之以情,动之有情”,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使观众喜演员之喜,悲演员之悲,进而受到情感的陶冶和教化。所以说,演员在表演时要全身心的,充满激情、准确的传情达意,把注意力投入到创作的角色中去。
参考文献:
【1】刘同春,舞以传情,舞以尽意--论舞蹈艺术的抒情性[J],剧影月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