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第1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语文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指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以期能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感 现状 途径

所谓语感是指人脑直接理解、快速识别、敏锐洞察以及整体判断语言、语言内涵和规律的过程,而阅读则是人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并且传递信息,以实现理解书面语言的表达方式、结构和意义等方面,进而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所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合理培养学生的语感,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新课程标准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未能充分理解和认识新课改的要求,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导致学生的语感能力较低。而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过度注重讲解和分析课文内容,忽视了鉴赏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过度强调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使得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同时,在日常阅读活动中,许多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较低,无法真正投入到阅读活动中,没有仔细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语感水平不高。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

2.1开展朗读训练,增强学生的语感

阅读教学有着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感染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同时,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较低,阅读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文章的情感,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老班长的话,引导学生体会语句中的含义,感受老班长对同志的关心和爱护,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2.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学环境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角色扮演等教学模式,创建活跃的阅读教学环境,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例如,在讲解《燕子》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燕子飞翔时的图片、动画,让小学生了解燕子的形态和动作,引导学生领悟“痕”字的妙处,以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2.3正确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准确使用语言文字,引导小学生养成咬文嚼字、遣词造句的习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阅读教学活动汇总,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标出重点字词、句子,让学生通过互换、比较的方法,品味字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4拓宽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俗话说:“熟能生巧”,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活动,加强阅读训练,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选择合适的童话故事、优秀书籍或者报刊杂志等,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语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慧.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5(13)

【2】吴振清.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0(01)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教学 语文课堂 预感培养

一、以“读”为本,朗读中增强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这都点出了读的重要性,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积累,培养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式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停顿、节奏、重音、格调、揣摩语气的不同与变化,体会思想感情,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景等,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真切的感受。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我在范读课文时,声情并茂,并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一文时,其中描写詹天佑心理活动的句子,应着重进行重音的指导:“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学生在深入体会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再作朗读技巧上的指导,无疑对学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学生能用朗读更好地表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二、揣摩词句,对比中训练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有些词句对表现文章中心,表达作者情感,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抓住这些具体有感染意义的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细细体会,学生的语感就会不断地增强。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里有这么一句话:“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在指导理解时,我抓住一个“堆”字问学生:“堆”是什么意思?追问:能否把它换成“摆”?学生思考后说不行,并体会到“摆”是一个挨一个地放,而“堆”不仅有摆的意思,而且是一层撂在另一层上面,说明数量的多。这么多的花圈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送花圈的人多,送花圈的人多又说明了什么?说明鲁迅先生得到了许多人的爱戴。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不但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句话的理解,体会到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爱戴和深切怀念的感情,培养了语感。

三、想象画面,感悟中培养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第3篇

在培养语感的诸多方法中,大家都推崇朗读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十分推崇美读(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有感情朗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起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他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法都是莫大的收获”。美读可以培养语感,在一遍又一遍的吟诵、美读中,读者不仅理解了文本的意思,包括难以言传的文章的韵味,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视指导学生用心灵诵读,融入角色,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课时,我指导学生用心倾听,用心诵读,用心倾诉。在反复示范后,学生用心诵读,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当再次朗诵时,学生对语句的轻重缓急处理得恰如其分。最后,学生在用心灵倾诉的时候,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让人耳目一新:“只要你抓住时间,你就会变得伟大”“虚度时间是敲给生命的警钟”“抓住今天的分分秒秒,明天你就会更美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是积累的源头活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语言是为了拿它来用。只有运用了,语言才能周转起来,静止的语言才会变成活的有生命的语言。叶圣陶先生指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越见深切”。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人的一生,吸收、储备语言的最佳时间是在小学阶段;形成语感,形成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在小学阶段;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发展智力,拓宽视野,丰富情感,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小学阶段也是重要时期。另外,小学生学习语言理解不深,但记忆语言材料的能力却很强。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的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灵词典”。对于教师来说,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素质,除了引导他们自觉感知客观社会言语对象,丰富语感素质的感性因素外,主要和首要的途径是学校的语文课的教学。良好的语感素质必须以相应的教学形式加以保证,才能得以有效培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大量地阅读文章,当所汲取的言语作用达到某种程度,即言语本身的规则在言语主体身上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时,积淀在言语主体的言语规则自动进行组合、调整,最终形成一种语言直觉结构。要使学生形成语言直觉结构,教师必须加强学生的诵读。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对阅读内容和形式的感受性,启发、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言语,把文质兼美的课文言语转化为学生的语感素质。如朱自清的《背影》是篇叙事散文,描写了20年前的父亲在火车站送“我”的情景。从所记内容看,作者为什么不选用《回忆我的父亲》这个既通俗又朴实的题目?从所记情景看,作者为什么不用《送别》这个更见凄切的标题?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内容,通过比较理解原题的佳妙和不可更改的理由。写父亲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过程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教师利用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想象、揣摩,读读悟悟。教师点拨:“‘蹒跚’可见步履不便,从月台下去所以用‘探’‘攀’和‘缩’可以想象爬得困难。”通过抓重点词句的品味训练,让学生既明白语意,又悟到语言的情味,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再如曹操的《观沧海》,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这种情感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语言是形象、情感、美感的统一体,即便这样,如果让学生机械刻板地记忆也会寡味无趣,时间一长,还会减弱学生积累的心情。因此,教师可将开展有情有趣的活动和丰富语言储备结合起来,让学生乐记、活记。我们经常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学生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学生的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培养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含义,则是重点。我们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反复强调,碰到陌生的字词,要先阅读课文语句,经过自己领会,再查字典,然后回到原文中去,进一步求得理解。同时,学生要用自己的话解释词义。有些词义往往只要意会,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讲,学生要特别注意词语在文章特定的环境里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彩。在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要求学生进一步比较、揣摩、欣赏语言文字的美。

笔者希望通过这次总结,帮助那些还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手册和大字典解释的教师赶快把精力用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来。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融情于读 熏陶语感

“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有感情的朗读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以读出韵感,使学生在感受文本语言美的同时,熏陶语感,因此我们说阅读不仅是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而且还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有效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必经之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为其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以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如齐读、领读、男女生对比读、小组赛读、分段读、大声读、默读、朗读、默读、分角色读、接龙式阅读等多种形式,从读中感悟语言文字固有的音韵美、意境美、文章结构的严谨美,并且还要在反复吟诵中,品尝“文中味”,悟出“文外意”,使学生在读中获得启迪悟,训练语感。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仅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而且读的范围是广阔的,因此要把课内、课外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通过一定数量阅读来培养学生的语感意识,使其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对阅读内涵的理解,避免就阅读而阅读,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剖析,品味精彩片段或段落,从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

二、咀嚼文字,品尝味觉,训练语感

语文教材中,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所设计的语文教材,呈现了诸多经典著作和著名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其语言文字精美细腻、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回味无穷,正是训练与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素材,因此要指导学生抓住经典语句、精彩片段,“咀嚼”文字,品尝“味觉”,吸取“营养”。同时指导反复对比,欣赏、感悟,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及时捕捉文章的字词、句段进行感悟与提升,使其产生语感,形成经验与能力。

1. 比较揣摩,感悟重点词语。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教学,语言教学落实到位,自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语感。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梳理文字、句子并进行比较归纳,揣摩体会,以品味语言的魅力及语言的鲜明性、生动的特点。揣摩就是通过阅读文章,从字里行间领悟作者的意图,把所表达的深意体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2. 抓细节体会,感悟语句的情感。细节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事物及再现环境或场景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作者都注重文章细节的描写。正如作家李准所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的功效显而易见,如身临其境,亲见其人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通过“扶、蹲、跪、夹、洗”这一系列细小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伯父既热心又细致的内心世界,表现出了伯父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

三、鼓励想象,丰富语感

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阅读;双向互动关系

一、我国小学语文中的语感和阅读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语感的研究集中在语感性质、语感地位、语感培养三个方面。在我国小学语文语感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读书识字,感受朗读时的声律,体会语言的运用。语感教学主要运用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教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语言的内容和形式,在比较中体味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特定的词语运用,在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观察语言的使用,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国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阅读的方法,切身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带领学生领悟阅读的主旨。教师重视对阅读技巧的使用,使学生更好地读懂文章。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组织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化为己用,运用到自己的文章或者语言中。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和阅读双向互动关系分析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训练和实践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朗读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文章的声律,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等形式的语感培训实践中,领悟语言的意义,斟酌字句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斟词酌句的感受语言的动态表达,使学生读懂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语音语调的变化,语体风格的形式,形成语流的意识。读书不但有朗读的形式,而且还有默读的形式。默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语言词语运用的优美和变化。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用词风格。使学生更好地揣摩作者的写作用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感训练中朗读和默读不仅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训练一直是重点任务。在阅读训练中,经常通过让学生记录读书笔记,摘抄优美的语言段落、词句等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独特和优点。在学生记录书面语言的过程中,能够斟词酌句地体会作者运用每个词句的用意,能够更好地体会作者作文的心理。不仅能把握阅读的重点,而且能调动学生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在阅读的同时对文章产生新的理解和感悟,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促进学生将优美的字词段落转化自我语言。在阅读过程中促进语感培养效用的转化。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小学语文阅读的培养中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对学生的语感能力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双向互动辩证关系

1.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具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型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上,矛盾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是指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同类事物往往有一些相同的性质,即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即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理论告诉我们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这个过程既是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过程,又是由一般到个别,由共性到个性的过程。在语感培训和阅读活动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语感的能力,将文章中优美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作者的思想领悟,通过良好的语感将文章吸收,就是矛盾的统一体现。

2.语感培养和阅读活动具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在哲学中,现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本质是事物的内在方面,相对稳定,具体深刻。现象是可以直接认识的,本质则只能间接地被认识。现象与本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在语感培训中拥有的良好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运用阅读能力增长知识的同时又能反复提高语感的训练。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感与阅读双向互动关系的研究,是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普遍现象的研究,是对实践的总结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力.简论语感及语感教学[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

[2]陈玲.论语感及语感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