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层教学论文

分层教学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分层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分层教学论文

分层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在六十年代,J·卡罗尔提出过一个假设:人们传统上所认为的“学得好的学生”和“学得差的学生”之间的差别并不像想的那样是由于智力上或遗传上的原因,而更多地是由于学习速度的不同。随后布鲁姆组织的一系列的实验都表明:大多数学得慢的学生是可能达到与学得快的学生一样的学业成绩水平,尽管学得慢的学生所花费的时间与需要的帮助比其他人要多一些。其中最重要的是:布鲁姆综合考虑了掌握学习的全过程,肯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情感的意义的作用。布鲁姆的理论研究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①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并不像我们原来认为的那样大,也不是原来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性质(智商上或遗传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学习速度上的差异。

②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变量之一是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时的背景知识的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学困生”之所以经常感到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背景知识的贫乏,为他们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显然是应给予重视的;所谓“学困生”指智力正常,但学习效果不好,学习成绩差,且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

③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学生掌握同样的教学内容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是不同的,这恰恰是过去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教学中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教学能采用某种适当的组织形式给予不同的学生以足够的且适合他们的个体差异的学习时间以及情感上的关怀,那么,我们就可以改善他们的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益。

二、初中教学实施分层教学法的原则

1.激励性原则:教师对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对暂时达不到目标的学生,教师可给予帮助,但切忌讽刺挖苦。教师应运用多种激励形式,有意识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艰辛,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悦。教师不断的激励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鼓励,成为他们学习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形成以点带面(一科成功带动数科,一人成功带动数人成功)的良好局面,使教育的功能得以充分实现。

2.动态性原则:对学生层次实行动态管理。若BC层学生在某学科上已达到相应的层次目标,教师要及时调整层次;教师既要鼓励A层学生为确保自身优势并向更高水平发展不断努力,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对近期内难以达到相应层次目标的学生,教师除给以一定的帮助外,可适当降低层次。层次流动可在期中、期末甚至平时进行,但不宜过于频繁,学生层次在一个阶段宜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三、初中分层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策略

(一)初中分层教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模式

笔者把分层施教课堂教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目标、分层教学、归纳小结、反馈矫正。但这四个阶段也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课型灵活地变化。同时根据学习活动的进程掌握好教学的节奏,真正做到:“分合有致”、“动静有序”,把“集中教学和分层指导”、“培优与补差”结合起来。

1.提出目标。教师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口头陈述或教具展示),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及实际情况自选目标,并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

2.分层教学。分层教学阶段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其一,教师出示分层自学提示,揭示学习要点及各知识点的学习提纲。其二,教师提示与该教学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与之有关的典型习题。其三,教师设计差异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作出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分层讨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观察、探究、演算、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3.归纳小结。教师归纳小结时主要是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并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概括。通常情况下,学生层次不同其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C组的“学困生”只要求他们陈述本节课“我学习过了什么”“知道了什么”对A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在陈述中具有一定的系统性、条理性和严密性,以培养他们的思维概括性、逻辑性。

4.反馈矫正。教师备课时便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不同序列的练习,制定不同的反馈措施,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得到必要的巩固和提高。其中包括为差生设计的补缺题,要求全班都必须完成的巩固题,为高层次学生设计的提高题。矫正的形式主要包括:学生自我矫正、小组成员相互矫正和教师组织的集体矫正。反馈矫正的周期一般为一个教学单元。(二)初中分层教学的策略保障

1.分层的策略

①分层的多元性——所谓分层的多元性,一是指:分层的依据主要是学生学科成绩,同时也考虑学生的认知风格和情意特征;二是指:先将学生分为A、B两个层次,然后在A层再进一步地层中分层。

②分层的动态性——动态性是指对学生的分层划块是非固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进行阶段性调节,做到“有进有出”,“有上有下”。其目的是如何始终把学生置于最有利于他们发展的环境中。

③分层的自愿性——也就是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层次,具体做法是教师和学生经磋商,学生可根据自己本人的实际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层次。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实施分层教学后,教师必须同时面对多个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同时组织多个小组的教学活动。为保证分层教学能得以顺利实施,就必须构思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们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显然是一个首要问题。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并非只是传递信息,甚至也不是传递知识,而是以陈述问题的方式介绍这些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未来的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在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四、结语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指出:“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实践活动的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之具体的认识。”而分层教学的根本特点就是:改变过去传统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围着课本和教学大纲转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而开放的课堂环境,使课程能够成为一种与学生的个体经验相吻合的、且能促进学生个性和潜能充分发展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使每个学生争取到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

【摘要】本文以J·卡罗尔提出的一个假设为入手点,总结了布鲁姆的实验研究,指出了布鲁姆理论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并结合当前初中教学的现状,分析探讨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理论基础、原则和应用对策。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策略

参考文献:

[1]高小兵.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层次目标和教学过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

[2]郑兴良.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初探[J].教育评论,2001,(2).

分层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1.有利于满足社会对教学的需求。社会发展需要得到多样化人才的支持,不同类型的人才应当具有不同的数学能力。我国最新实施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做好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数学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社会人才的丰富有着积极作用。社会文明的进步,提高了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数学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利用分层教学法,让每一位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提高,有利于教学事业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2.有利于促进因材施教思想落实。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这对于学生数学潜能的开发具有阻碍作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向一个班级的学生传递一样的教学内容,用一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用一样的要求规范所有学生的学习行为。这就使教师的讲授水平与部分学生的知识接受水平对接不起来。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协调与不同步的问题,会使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吃不饱,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到。而本校的分层教学把每个班级中成绩优异的学生挑选出来,组成新的班级进行授课,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进步。

二、分层教学的原则

1.教学目标一致性。因材施教思想是分层教学法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从而完成学科教学目标。

2.个性突出原则。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学习个性,学习个性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水平相匹配。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别,不要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只有认识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差异,才能促进分层教学法成功实施。

3.递进教学原则。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进步达成提升能力的目的,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法进行改革,认可每一位学生的大进步与小进步,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成就感得以提高。分层教学法不是让教师给学生贴上标签,而是让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

三、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1.对初中学生进行分层。要促进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之前,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以及个性方面存在的差别。通过日常观察、与家长沟通、开展数学测试对学生进行分类,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将走班学习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这个三层次都是动态化的,只要学生实现个人进步就可以成为其他层次的成员。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层次进行科学调整。一般来讲,A层次的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知识水平,数学思维全面。B层次的学生为班级内的中等生,成绩居中,自主学习能力一般。C层次学一般为班级内的数学学困生,学习成绩较差,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是促进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的重要基础。

2.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对教学设计进行分层包括几个不同的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对课堂设计进行分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本内容为基础,在不提升教学内容难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从数学基础知识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课堂设计。本着让B层次学生可以学会,C层次学生基本可以掌握的目标进行课堂设计。其次,教师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分层。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式过程,只有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促进分层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保障教学目标的完成,还要照顾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在安排课程时,教师要以B层次学生为基础,通过上下扩展关注A与C层次的学生。例如,讲解“勾股定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个大正方形让学生自己找出其中的隐含条件,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面积,A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通过旋转、切割等复杂方法计算面积,引出“赵爽弦图”,而B和C层次的学生也许不会找出正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速度不要过快,也不要过慢,协调好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感受,才能让分层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束语

分层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初二英语分层教学实验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初一年级学生开始学英语时热情高,成绩普遍较好,但时隔不久一些学生就落后掉队,不及格者、放弃不学者越来越多。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一般在初一第二学期开始出现,以后越来越严重。初二年级的分化现象往往十分突出,直接影响着学生在整个中学阶段的英语成绩。

(总人数:56人)

 

 

 

优秀

及格

低分

初一上学期期末

48

53

2

初一下学期期末

26

分层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分层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学习快慢程度,对学生进行优良差三个层次的分类,再针对这三个层次中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达到实现因材施教、培育人才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基础知识有差异,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动因.对于分层教学,有些家长、学生表示不理解,认为对学生的优劣分档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情况是可能发生的,但为什么还要实施分层教学呢?这是因为分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学生的分层次问题,只要教师做好合理的引导,就可以避免因为分层所导致的后果.告诉学生与家长,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为了对他们进行更加合理的教学计划,这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十分有效.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到,分层教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让学生在提高成绩的过程中不断地缩短与曾经优于他们的学生的差距,最终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能力,分层教学是必须要进行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同一层次的教学,由于各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不一样,有的学生的学习进度赶不上,而有的学生的学习却是学有余力而不知该不该跟着进度来.这样一来,由于学生层次的不一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只能尽量地走中间路线,就使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跟其他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超前进度的学生又被教学进度所拖累,教学成果不佳,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要实施分层教学,首先要做好实施分层教学的思想引导工作,不能让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成绩而实施的良好的教学方法反而沦为打击学生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错误手段.因次,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要先对学生和家长进行思想教育开导工作,告诉他们,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优良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进行适合他们学习进度的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分层教学下学生的能力都会得到提高,会使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越来越小,让所有人都成为优秀学生,毕竟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就那些知识,早学会,晚学会,在分层教学下学生都会学会,而且学生会学得更扎实,这样学生会切切实实把初中数学学好,最终的效果是学生由最初的分层变为学生在同一层次上的优秀.这样,让学生意识到实施分层教学的优势与目的,让学生在无思想负担的情况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其次,教师要把学生根据知识的扎实程度和学习的能力强弱进行优良差三个层次的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和进行不同程度的知识教学.比如,就二元一次方程组而言,对于优层次的学生,他们的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对他们就要求高一些,不仅要会课本上的解法,还要有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题型归类,达到一题通、百题会的程度.对于良好层次的学生,要求他们会解题,多思考,多练习,达到对这一类型题目的掌握.对于差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学会课本上的方法,务实基础,能够熟练掌握课本方法,最终达到熟练运用即可.如此对于学生按能力水平分层次进行教学和要求,实现学生再遇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题目时,无论是用课本的方法,还是用自己的方法,不管是简单方法,还是复杂方法,最终学生都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达到殊途同归.这就是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

三、结语

分层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划分层次是分层教学的前提,教师必须仔细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作业完成好坏,回答问题等情况,通过询问、调查、测试等方法,将学生分为“好、中、差”三类,当然这个分类只要教师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便好,不能在班级公布,以防止刺激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了解教材中每一章节的教学目标,制定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再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作出进一步的教学目标定位。如在学习重力的时候,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要求差生: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施力物和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牛/千克的物理意义。要求中等生:通过各种实验,可以总结归纳出影响物体重力的因素,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另外,还应该了解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要求优等生:在了解影响重力的因素和其相互关系后,展开联想,判断不同质量,不同位置的物体,重力大小的不同。

2不同阶段物理分层教学的运用

2.1课堂教学的分层

分层教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共同目标,统一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更应该注意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获[2]。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优秀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主动研究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中等学生,教师在教学之余,应该在教学拓展内容上给予一定的点拨与启发,带动其学习更多更精的知识;对于差生,教师在教学中要明确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课程知识,做重点的指导。如在《宇宙和微观世界》一课的分层教学中,“物质”是贯彻这一节课程始终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教学设计上就以“物质”为关键词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知识点的分层教学安排中要求中差生按照以下设计思路进行学习:宇宙是由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的顺序,这样就能够使中差生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衔接起来,构建一个“流畅”的课堂环境。要求优等生分析“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物质存在的形式(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这两个知识点之间过渡时,询问“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而这些物质在我们周围又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各种物质之间为什么形态和性质有很大的差别,原因是什么?”从而使他们在这种关键词中过渡到《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2.2作业布置的分层

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需要分层设计。针对优生,在作业的布置上,应该以难度较大,思考性强的习题为主,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针对中等学生,应该以一般的课后习题为主,使其懂得课堂知识的运用;针对差生,应该以简单的知识巩固题为主,使其对课堂知识进行再次复习,加深印象。如在上完《熔化与凝固》一课后,教师在安排作业时,可以分层安排:对于差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将课文中出现的气态、液态、固态、熔化、凝固、熔点、凝固点等相关知识的定义抄写1-2次,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对于中等生,教师可以在作业安排上,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物质间三种形态的转化规律,并画图表示;对于优生,教师可以要求其,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发现并解释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如:电灯为什么要用钨来做灯丝;水银为什么不能做寒暑温度计等。

2.3考试命题的分层

考试应该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来命题,做到考试命题的分层。具体来说,在物理考试考卷的设计上,应该体现分层,可以将试题分为三类:基础题、提高题和强化题。基础题: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完成;提高题:要求差生选作,中等生和优生必须完成;强化题:差生不做要求,要求中等生选作,优生必须完成。对于不同学生,要求在必须完成的题型上达标,无论是差生,中等生还是优生,只要在自己必须完成的题型上达标,教师都应该给予鼓励,肯定。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培养学习的兴趣。如现今考试题大多是按照物理现象→探究→结论→物理概念(规律)→物理知识的理解应用,这样的出题规律进行编题。这样的考试内容适合学生主动参与、内心体验、认知的物理学中的各种规律和现象。在考前的复习中,教师就要跟据这些物理学规律使各层学生把握住符合自身的题型,如差生要把握住物理现象题,中等生把握住物理探究题、优等生把握住物理应用题,在复习前对各个层次学生分别加强题型练习,有助于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2.4学习评价的分层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统一标准。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在物理教学评价中,我们可以采用三组分层的方法来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优、中、差”三组,给三个组制定三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于优组的学生采用竞争式评价,鼓励优等生互相竞争,对其的评价,教师要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对于中组的评价应该差用激励性评价,鼓励中等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争取赶超优等生,促使中等生积极进取;对于差组学生,应该采用表扬式评价,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优点,肯定其在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