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水电管理;问题;完善对策
引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日常工作情况自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高校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水电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频频出现的问题成为了影响高校稳定发展的关重要素。新时期,高校完善后勤水电管理势在必行。
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效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高校后勤水电管理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素来就有节约的优良传统,但是在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中的体现却不明显。经调研发现,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人员普遍存在节能意识不强的现象。在教育日常中水电的消耗量较大,大部分身处高校的人都认为自己拥有使用水电的权利,同时高校也有义务为自己提供足够的水电。如此在免费观念的驱使下,导致水电资源浪费严重。另外,高校职工及师生片面地认为水电费用会受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占据教育成本微小的部分,相比于国家丰富的水电资源这些消耗微不足惜,因而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水电节约上。这些观念上的错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高校水电浪费现象严重。除却这些,造成高校后勤水电浪费严重的因素还包括基础设置较差。随着高校教育事业的普及化发展,生源数量的增长也致使水电耗量呈直线上升趋势,陈旧的配套设置已然难以满足节能的需求,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二)保障机制不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机制建立于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既没有经过独立核算也没有采取承包模式。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高校后勤水电管理与绩效考核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使用情况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制约。甚至有些高校存在后勤水电设备闲置的问题,乱丢、浪费等现象严重,利用率低,难以满足市场化与资本化运作的需求。并且高校后勤水电管理职责不明,即使制定了一些规则,但是由于落实不到位,导致水电滴、漏、跑等问题频发,甚至出现了偷电的恶劣现象。规模扩张加上水电损耗,导致高校面临着较为沉重的经济压力,影响了其科学发展。此外,大多数高校常常将水电管理纳入到其他相关单位管理职责范围内,缺少独立的执行机构,领导层及决策层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后勤水电管理信息,所做出的指令也不尽合理。保障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二、完善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的对策
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完善高校后勤水电管理的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树立节能意识
节能环保是当今整个世界的主题,同时其作为我国优良传统的延伸,应该渗透到高校后勤水电管理领域。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树立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全体相关人员正确的节能意识,才能将这项事业做到最好。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以节能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领导层和决策层的推动下,建立与之相符的配套制度。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应重视后勤水电管理工作,有机地将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应用起来,并出台一系列科学的管理制度、办法等,支持水电节能行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高校还应组织师生开展多种多样的水电节能文化活动,使之充分意识到我国水、电资源的匮乏的现状,提高他们自我约束的能力,让其主动投身水电管理建设。
(二)加强队伍建设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工作完善,必须要依赖一支专业化的团队。在管理人才配备上,高校应全面衡量各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表现,择优录取,夯实好专业化水电管理团队建设基础。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针对后勤水电管理定时定期开展人才培训活动,结合他们的日常工作表现,及时更新其思想观念,使之工作能力、素质以及态度等得到不断提高,并督促他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高校还应注重先进技术及设备在后勤水电管理中的融入,加强基础环境建设,及时处置高消耗、高浪费的设施,从而减轻高校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资源支撑。
(三)完善保障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应致力于运行模式改革,逐步完善保障机制。在此过程中,高校应该保证后勤水电管理的相对独立性,设立专门负责机构或部门,保证第一时间搜集到有效数据信息,以为此项工作的完善提供依据。简单来讲,高校应在秉持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上,制定完善的水电管理制度,明确各参与人员的职责和义务,量化绩效考核标准,并激励他们努力做好节能工作。因此,高校还应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奖励,给予存在失误或违规行为的员工相应处罚,以保证后勤水电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结语:总而言之,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此项工作,结合高校后勤水电管理实际,全面、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诱因,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对策,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环境优化,使之在人才培养道路上创造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逐渐向低碳环保发展方向靠拢以及国家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强调,高校管理应该始终贯彻环保经济的理念,但是后勤管理的现状以及种种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管理机制的发展与优化,下面将对目前的后勤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简单阐述与分析。
1、高校后勤服务效率低下。近年来高校的后勤服务效率虽然有所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难以赶上高校发展的要求。不少后勤管理人员之间任务分配不合理,相互之间配合不当,致使各项事务难以及时完成。因此,高校后勤服务效率依然不高。
2、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陈旧。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后勤管理的设备、工具以及工作环境都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学校对后勤管理的重视度不高,加上管理人员能力有限,对环保理念不能灵活的应用,所以,管理理念难以做到与时俱进,因此在管理的创新上也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
3、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自身的问题。高校在选聘后勤管理人员时,给出的条件不够严格,以至于多数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管理水平低下,甚至一些管理人员由于在校留任时间过长,对新的管理服务理念难以接受,更不能对原有的管理方法提出先进的创新方案。
4、后勤管理的过度社会化。随着高校逐渐向开放化、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开始走进校园,商业点逐渐增多,经济流动量增大,使得高校后勤逐渐走向社会化。而社会化开展的初衷也是为了促进校园管理机制的不断健全,但是随着很多的服务项目承包给个人,经营者为促进自身利益的增加而经常采取各种促销手段,这些活动的开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位学校后勤管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压力。加之后勤管理制度的不健全,使得很多学校深受校园社会化的影响,师生的生活学习以及科研活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二、环保理念下的创新方向与意义
高校后勤工作的任务主要是服务师生,其次是构建和谐校园,所以在环保理念的指导下,后勤管理工作的创新方向为面向社会化形式对后勤管理部门进行更高效的监督与管理,让各个部门明确自己的职责所在,保证能及时高质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看法,以保证在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为后勤管理创新方法。建立完善稳定的后勤服务体系是后勤管理人员不断创新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能够为师生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让学生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教师在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科研活动,这样学校的管理就会更加高校,学校的科教发展会更加高效。
三、创新管理方法的实现途径
要想改变高校后勤管理现状,更有效的进行管理方法创新,就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根据目前后勤管理方法的多样化,让环保在创新过程中充分体现。高校后勤管理的管理方法的创新要想稳定快速的实现,就要保证校园管理的精细度与先进度,管理过程要始终围绕着节能环保这一指导理念,而足够的精细度与先进度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后勤管理精细度的保证主要取决于各部分机制构建的目标,只有初期目标的设定能够充分考虑管理的各个细节问题,并将相应的目标落实到部门,再由部门落实到人,那么,管理方法的创新就会更有迹可循。关于目标的构建,首先要明确相应于目标管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将水电管理,后勤服务设备管理,饮食以及宿舍管理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与体系。在后勤管理中,对细节的管理更容易探索出管理方法中的创新点,从而,为管理方法创新找到合理可行的途径。要让让后勤管理达到一定的先进度就要求管理人员善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善学校中的一些不良风气,例如:学生宿舍对水电浪费严重的情况,餐厅里事物浪费的情况,垃圾处理以及污水排放等违背环保理念的行为。管理人员要利用先进的技术对宿舍水电用量进行监管,并在餐厅等地利用滚动字幕警示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创建和谐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马太效应”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自从人类社会形成便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个人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利益损益者过去成就和荣誉的反复增值过程。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1973)将科学研究中“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特殊贡献所给予的声誉越来越多, 而对未成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这一同类现象归纳为“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中西方先哲和近现论界、学术界均引起广泛重视。
高校“马太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70年代,多数学者运用辩证法分析“马太效应”的利与弊,并探寻原因和解决对策。段守博(2012)、欧旭理(2011)等人运用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度分析“马太效应”在高校发展中存在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奖学金评定、大学生假期实习、科研奖励、薪酬激励、岗位设置、图书馆资源、公共体育教学、贫困生就业、人力资源、仪器管理、人才流动等方面。而针对高校后勤资源配置存在的马太效应研究甚少,因此笔者将从高校后勤资源配置马太效应的表现、原因和对策等角度进行探讨。
二、高校后勤资源配置“马太效应”表现及原因简析
高校后勤资源,即高校后勤实体在服务、保障、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拥有的能够实现后勤任务和目标的各种要素的组合。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市场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和文化资源。后勤资源是高校资源之中的基础性资源,教学、科研等活动的展开和实施离不开后勤资源的贡献。
高校后勤资源配置的马太效应主要表现在校际之间和高校内部之间。校际之间,国家根据高校整体实力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源分配。但高校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在资源分配中越是名校资源越多,而相对较差的高校所拥有的资金支持和人力资本相对较少。高校后勤内部,“马太效应”也不同程度存在。资产资源方面,高校水电气等资源基本为后勤所垄断,故导致其他校外资源公司无法通过竞标等方式进拥有高校市场。根据鲶鱼效知,高校后勤垄断性质的存在,使其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缺乏竞争意识和资源产品提升的强烈欲望,故其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未达到最优。在人力资源方面,基于成本等诸因素考虑,高校后勤总部门和各子部门在人员招聘与配置中呈现不同程度的马太效应。管理层、决策层等部门高学历者居多,且待遇较好。如:后勤集团总经理。而在基层部门,职工学历较低,素质参差不齐,待遇较差,诸多员工为临时工,生活不稳定。如维修工、送水工人等。且在不同部门,马太效应也较明显。愈是待遇和工作环境好的部门竞争较激烈,而像有些部门却无人问津。在教职工住房消费中,根据笔者了解现行体制下在福利住房分配中论资排辈依然存在,因此级别高和工龄较长的员工得到的分配资源越多,而那些社会聘用工和级别较低的员工越差。因此在诸多高校现行后勤资源分配制度下存在“有房的住不过来,没房的依然没有放”现象。后勤资源的统筹规划中,环卫、物业、食堂、宿管等部门侧重差异较大。在食堂、宿舍等部门所获得的荣誉和资金支持较多,而其它部门相对较少。久而久之,食堂宿舍等部门提供建设水平越来越好,其它部门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状态。
三、高校后勤资源配置“马太效应”对策
关键词:水电管理;问题;对策;高校后勤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5-01-01
高校水电供应是教学、科研、师生生活的支撑和保障。在目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水电费涨价、基础设施老化的情况下, 如何加强高校水电管理,节省水电费开支,保证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需要,是高校领导和教职工非常关心的事。由于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大量设备的投入, 水电费支出节节攀升,如何降低办学成本,保障学校正常的用水用电,还要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好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水电管理方法,是摆在各高校水电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水电管理现状:
1.观念滞后,管理滞后
高校水电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仍没有逃脱“大锅饭”的某些制约。相应地,工作要求目标落后,师生员工节约意识淡薄,缺乏水电管理长远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节约观念淡薄。有相当部分的职工认为水电供应、保障理所当然由学校统包统付,甚至认为办得起学校就用得起水电,“大手大脚”,根本不考虑节约资源及办学成本。这也与国家的教育规划有关。
2. 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今很多数高校后勤实行“甲、乙方”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模式直接导致高校决策层对学校水电的管理细节、资源利用率等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太充分,进而对水电运行、维修、计量和水电保障快速反应严重不足,从而出现了管理权限不尽合理,管理、运行、维修的分离,水电费浪费更为严重,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甚至下降,严重影响了高校办学质量。水电管理运行整体能力的提升。
3.规章制度亟待完善,缺乏激励机制
面对逐年增加的水电费支出压力,高校尽管为了减少水电开支制定了很多规章制度和办法,但少有因地制宜的详细操作方案,更没有具体的激励方案。同时水电管理涉及方方面面,很难完全达成共识,执行中往往因为一些个人利益和小单位利益而搁浅。制度的漏洞、过多的人情干扰以及执行不力,等等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水电管理水平的提升,而对一线工人的奖励缺失,更严重挫伤了广大水电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 水电管理队伍青黄不接,缺乏技术人员
由于历史原因,各高校后勤水电管理队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敬业意识淡薄, 技术人员欠缺的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供水供电设备、水电计量设备、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高校水电管理职工素质相对滞后。另外极少数人对后勤水电职工有一种误解,认为后勤水电工作只是抄抄表、收收费、送送开关,不需要有多少文化和知识。造成了选拔水电管理人员难, 高素质的人不愿来,进来的人不会干,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5.设备老化,水电计量不全
通过调研得知,虽然近几年有些学校在水电管理方面加大了投入,但大部分学校还是存在供水供电设备、计量设备老化现象:特别是供电容量不足和线径过小,供水管道和阀门损坏严重,计量表计不全和超期服役,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和提高高校水电管理水平的障碍。
二、思考与对策
1. 转变观念,加强宣传
转变观念,从加强宣传工作开始。重视水电管理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水电管理和节水节电的规章制度,利用网络、校报、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员工节能意识。不同的用户要有不同的节能措施,切忌空谈。
学校要制定水电管理长期和短期规划,坚持打持久战,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操作规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考核制度,任何一个好的制度关键是落实,而落实的关键是督促检查、奖惩兑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积极推行好的做法和理念。纠正一些“办得起学校,就用得起水电”的认识偏差,让广大师生员工认识到水电资源是人类共同资源,节约水电不仅是爱校,更是造福于子孙后代。
2.完善管理制度
高校水电管理要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制定管理制度,便于操作尤为重要。对水电管理要科学论证、缜密设计。要全校一盘棋,掌握情况,突出重点,制定目标管理细则,明确各水电用户的权利和义务,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水电增容、设备更换、停水停电、水电维修、水电抢修、水电表安装和更换、水电用户立(销)户及各类水电用户的权利和义务等细则;用科学、规范的奖惩制度督促,完善水电管理网络。通过制度的建立,严格水电管理机构、人员的职责范围,做到责任分明,管理有序。
3.人才是水电管理的关键
明确了水电管理的目标与方向后,要引进水电管理人才,建立高素质的水电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队伍,大力推广先进技术。要开发一套适合学校水电管理的办公系统,集办公、停送水电、抄表、收费、维修等业务于一体,逐步实现水电管理规范化、网络化;利用当前的先进技术,逐步使学校配送电系统、水电计量系统智能化,使停送水电更快捷,抄录水电表更准确,提高水电费回收率;建立科学分析与管理的信息体系。充分利用各级表的计量,做好各级水电平衡测试,从数据中查找原因,为学校的水电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积极运用和推广新技术节电节能,使用新型高效节能电器和节水器具。一是抓好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服务技能,立足高校的现状,结合水电实际,采取对现有人员进行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切磋等方式培训水电管理人员。故要有计划、分层次引进一些有学历、有相关工作经验、热爱水电管理工作的技术人员,充实和提高水电管理的队伍。
4.加强基础设施改造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办学理念、服务意识等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校现有的供电供水设施、水电计量设备等不能满足教学科研和目前各高校,尤其是历史较长的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供电容量不足,线径过小;供水管道老化,水损较大;办公场所分散,供电供水不能单独计量等等,都是需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得到改善。积极采取节能措施,将原来使用的低能效的日光灯,全部更换成能耗低、寿命长的节能灯;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更换老化的供水管线,安装或更换节水型龙头和卫生洁具。公用场所的卫生间换成红外线感应式冲水阀,既解决有效需求,又能充分做到节约用水,杜绝跑冒滴漏“长流水”现象的发生。为师生员工提供更好的水电服务和相对充足的水电资源,提高水电资源的使用效率。
5.加强目标管理,逐步达到水电费收支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少数高校仍存在用水用电吃“大锅饭”的问题,拖欠水电费时有发生,造成高校水电费支出节节攀升。有鉴于此,学校可与水电管理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任务、权利、义务,实行水电费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根据校内各单位的性质、师生人数、连续三年水电用量等数据,学校按年度分次补助其水电费,采取超支自补,节约留用的原则,激发各单位的管理热情和广大师生员工的节约意识。水电管理部门根据学校要求,可实行分片负责、分步实施、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加大巡查、检修力度,逐步达到水电费收支平衡。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use steps and noted issues of RCM theory in university logistical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like water, electricity and heating, to conduct detailed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atus, and guide the university work, so that can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of universities, improve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provide a broader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achieve the intended target of 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 theory in the maintenance,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skill training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and improve maintenance and support capabilities, which is the only way to implement the reliability-centered maintenanc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maintenance.
关键词: RCM;高校;维修保障
Abstract: RCM;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maintenance support
中图分类号:T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063-03
0 引言
RCM理论的研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航空界,首次应用RCM制定维修大纲的是波音747飞机公司,之后,发展到整个美国航空界应用RCM制订飞机维修大纲的指导性文件。70年代后期RCM引起美国军方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到80年代中期,美国陆、海、空三军先后颁布了其应用RCM的标准。目前美军几乎所有重要的军事装备的预防性维修大纲都是应用RCM方法制订的。1991年英国Aladon维修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John Moubray在多年实践RCM的基础上出版了系统阐述RCM的专著《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在军事、航空和工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RCM理论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其发挥的作用受到国内各领域的高度关注。尽管我国目前还没有颁布成文的RCM标准,但该理论的研究与应用已经渗透到了军事、航空、工业等诸多领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RCM维修理论之所以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显著的优势在于该理论指导下的维修,能在不降低设备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极大提高维修的经济性。传统的维修理论认为,故障是指由于材料、结构或系统不能按照安全有序的方式完成预定的设计目标,而必须修理或更换的状态,维修的目的就是恢复设备的原有的技术状态。而RCM理论认为:设备老,故障不见得就多,设备新,故障不见得就少,设备故障与使用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定时拆修不是对各种设备都普遍地适用。这种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一些观点:视情维修是根据潜在故障发展为功能故障的时间来确定的,如果定时维修和视情维修二者在技术上都是可行的,则采用视情维修;隐蔽功能故障与多重故障有密切的关系,多重故障的后果是有办法预防的,至少可以将多重故障率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它取决于对隐蔽功能故障的检测率和更改设计;预防性维修难以避免故障发生,不能改变故障后果,只有通过设计才能改变故障后果。
1 高校后勤维修保障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文化教育大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教育产业方兴未艾,高等院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升高,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以及公共场所水电暖用量随之大幅增加,导致水电暖费用支出抢占了办学成本相当大的比例,该项费用已经成为各校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严重影响到了对教学设备、科研经费的投入。因此,如何实现节能降耗,减少水电暖费用支出,已悄然成为高校后勤管理者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问题。
2 在高校后勤保障部门推行RCM维修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水电暖气等后勤保障设备机械化、电子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的故障率曲线越来越趋向于完全没有早期故障和损耗故障,其故障率表现为常数,即故障是随机的,与运行时间无关。这是一种典型的“非浴盆化”倾向,完全打破了故障率随时间增长的传统观念。然而目前国内高校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维修方式,实行事后维修为主,定期维修为辅的制度。这种维修制度的最大问题是容易产生故障风险或寿命损失,出现维修不足或维修过剩,从而造成设备可靠性下降,影响设备的正常性能,还容易导致维修经费的大量浪费。因此,针对设备故障率变化的“非浴盆”规律,积极引进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现代维修理论,对于提高高校后勤保障设备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维修更具有针对性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强调对设备系统区分对待,对于次要的和不影响主设备性能发挥的系统部分不进行不必要的预防性维修,只对重要功能产品进行预防性维修和视情维修。所谓重要功能产品是指其故障会有下列后果之一的产品:①可能影响设备的使用安全;②可能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③可能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④隐蔽功能故障与另一个有关或备用产品的故障的综合可能导致上述的一项或多项影响;⑤可能有二次性后果导致上述的一项或多项影响。如何划分和确定重要功能产品需要掌握丰富的信息,以保证分析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信息包括某设备在整个设备体系中的地位、故障特性、维修特性、备件供应情况、故障检测难易程度等。据了解,国内高校在后勤保障领域都设置了独立的维修队伍,专业从事水电气暖设备系统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他们拥有这些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如我校的后勤服务集团物业管理中心,他们是一支由30余人组成的专业维修队伍,肩负着全校后勤水电暖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任务,因此在这些部门采用RCM将使后勤保障设备的维修更加具有针对性。
2.2 维护更具备主动性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强调把维修工作的重心放到日常维护保养上,变被动维修为主动维修。后勤保障部门是设备的直接管理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设备的劣化倾向,能够尽早发现设备系统的故障隐患;还能够在预防性维修的过程中获得关于设备技术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为随后的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保养、操作人员监控、使用检查、功能检测、定时拆修或报废的工作能使设备的故障及早发现,及时维修。以我校为例,后勤服务集团物业管理中心下设的二次水供应中心、电力中心、热力中心、维修中心四个部门,承担着我校后勤水电暖设备及管网的操作、监控、保养及维护工作,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重点设备必须做好全程运行记录,要求小故障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大故障找准病因,尽快排除;对于重要功能产品如锅炉、发电机、中央空调主机、中心配电箱、二次供水电泵等设备,不仅要实行严密的运行监控和定期保养,还要根据日常表象及检测数据定期进行科学的分析及诊断,客观掌握设备的性能状态,为维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样,就极大增强了维修工作的主动性。
2.3 维修更符合机械设备的动态性特征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理论,注重通过开展状态检测、故障诊断工作,实现设备动态化保障。各高校后勤保障部门目前都会配备不同程度的先进的检测装备,而且重要设备还可能配备了故障诊断软件,这就充分保证了能够对设备的运转情况实时掌握,使各种潜在的故障和故障发生的趋势能及时发现。如我校电力中心的远程操控系统,通过电脑就可以实现对全校配电及供电系统的动态检测、诊断与遥控操作,使故障及时发现,及时排除;再如我校引入的高科技水电暖全智能校园物联网综合远程自动管控系统及高效节能管理系统,足不出户即可实现对水电暖终端用户的远程检测与控制,同时使高效节能成为可能。
3 在高校后勤保障部门推行RCM维修的步骤
3.1 收集设备系统技术资料,建立分层次的设备技术库。
3.2 确定设备系统的重要功能产品。重要功能产品是指那些发生故障会造成安全性事故、影响任务完成或有重大经济损失后果的产品。重要功能产品分析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根据对设备的分类,从系统、台件延伸到设备内部的重要部件或关键件,每一层次中的重要功能产品都包括在内。
3.3 对重要功能产品进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 FMEA)。按照GJB1391《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性分析程序》中的工作项目103规定的方法和表格,分析设备最低层次各重要功能产品的功能及功能故障(模式),导致功能故障的原因和影响。分析步骤如下:①明确分析范围:根据系统的复杂程度、重要程度、技术成熟性、分析工作的进度及费用约束等,确定系统中进行FMEA的产品范围;②系统任务分析:描述系统的任务要求及系统在完成各种任务时所处的环境条件。系统的任务分析结果一般用任务剖面来描述;③系统功能分析:分析明确系统中的产品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所应具备的功能、工作方式及工作时间等;④确定故障判据:制定与分析判断系统及系统中的产品正常与故障的准则;⑤选择FMEA方法:根据分析的目的和系统的研制阶段,选择相应的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方法,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及规范;⑥实施FMEA分析:包括故障模式分析、故障原因分析、故障影响分析、故障检测方法分析、补偿措施分析以及危害性分析;⑦给出FMEA结论:根据故障模式影响分析和危害性分析的结果,找出系统中的缺陷和薄弱环节,为后续制定和实施各种改进与控制措施,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提供理论依据。需要强调的是,FMEA环节是RCM理论的重中之重,甚至直接影响到维修保障的成败。
3.4 确定具体的维修工作类型。对于重要功能产品的每一个故障原因进行RCM逻辑决断,最终确定具体的维修工作类型。维修工作类型的确定按照既适用又有效的原则进行分析决断,可分为预防性维修、视情维修和修复性维修三种。
3.5 确定维修工作间隔期。主要方法有两种:对于有较充分的故障数据的装备,采取建立可靠性物理数学模型,通过数据收集处理、计算仿真等方法确定首次翻修期和最佳维修间隔期。对于新研设备,故障数据少,需要根据研制部门的试验数据,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有关的维修资料,给出暂定值。
3.6 通过进行工作组合分析,形成维修大纲。单项工作的间隔期最优,并不能保证总体的工作效果最优。为了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需要把维修时间间隔各不相同的维修工作组合在一起。工作组合分析应结合现有的维修制度以预定的间隔期为基准(日、周、月、季、年等),把各项维修工作按间隔时间靠入相邻的预定间隔期,从而形成设备的维修大纲。
3.7 接照维修大纲组织设备维修保障工作,并注意积累故障数据,不断补充和完善维修大纲。
4 在高校后勤保障部门推行RCM维修应注意的问题
4.1 在高校后勤保障部门大力推动和普及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工作,要注意保持工作的延续性。维修改革不能背离高校有关的现行条例基本精神,任何技术措施的实施不能干扰保障工作的正常运行。考虑到技术工作的延续性,既要贯彻新思想,执行高校的有关规定,又要保证对现行管理体制无需进行大的变动。
4.2 在高校后勤保障部门推行RCM理论,应转变观念认识。国内众多高校后勤保障部门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传统的维修保障方法,这套习惯的做法已经根深蒂固,推行新的维修体制,必然会有一定的阻力。为解决这一困难,就要进行RCM维修理论的普及工作,提高基层有关人员的认识,转变传统的维修观念。
4.3 在高校后勤保障部门推行以RCM理论为指导的维修工作,还应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维修技能。目前,多数高校后勤保障部门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有限,尤其对一些新型高科技机械设备及一些进口设备的维修更是困难重重。
参考文献:
[1]贾希胜.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发展动态[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2(11).
[2]甘茂治.军用装备维修工程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3]周青龙.可靠性与维修工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