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想象思维;联想思维

一、善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备了大量的课文插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同时,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联想思维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要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素材,一方面,利用插图更好地丰富文本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客观事物,更加深刻地体会阅读内容,在阅读教学中做到“以图释文”,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形象的构建,通过文本,领会作者的表达思想,与作者展开有效的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与阅读的能力,为展开联想思维的训练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老师可运用课文中的插图素材,积极组织生动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老师可充分运用课文插图素材开展“读图说话”的竞赛活动。如:在开展新人教版三年级课文“小音乐家杨科”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中附带了一幅插图,生动地展现主人公杨科对小提琴的渴盼,以及看地主仆人小提琴的胆怯心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就可充分运用这幅插图,积极开展一个观图说话的活动,组织学生自习观察图片,将图片中的内容用讲故事的形式生动地描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教学情境,联系图画内容与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课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补充,学生讲完之后老师要进行适时评价与鼓励,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巧用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

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实践中,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可供学生展开联想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充分运用这些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的联想训练活动,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例如,针对文中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老师可开展一个“省略内容还原”教学活动,对作者未说完的话或者对作者难以表述的情感,运用学生储备的知识进行未完故事情节的加工,展开合理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又如,针对课文中的文尾留白,老师可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故事续写接力赛”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思维,一人补充一句故事的后续发展内容,发挥集体想象力,为学生的联想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可运用角色代入法,让学生假想自己就是文中的角色,思考自己作为主人公将如何做?激发学生的联想积极性,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全面发展学生的联想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规律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4-014

以注重思维训练来组织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如何以强化思维训练为手段来组织阅读教学呢?遵循阅读有略读、精读之分,人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低级到高级阶段的规律,我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初究、深究、创究’活动”的阅读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初步探究

初步探究,我一般是安排在略读课文中,叫略读初步探究阶段。其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能力,达到“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的目的。结合客观实际,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根据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教材,引导学生从一接触新课就展开不同程度的初步探究。如对低年级学生,我在引导他们试读新课时,要求学生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课文讲了谁?做了什么事?”或是:“课文讲了谁?他怎样?”或是:“课文中讲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到了中高年级,在学生略读课文时,我逐渐增加思考探究的难度,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感知语言文字,抓住文题、课后思考题,逐步学会分析、综合、归纳问题,并引导学生逐步懂得组织语言来进行表述。例如,教学第十一册《詹天佑》一课,我就把预习带进课堂。一开始我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经验,自己读准生字、理解新词,同时进行略读初究活动。我启发学生在略读中探究:为什么课题是人名呢?从课题可以联想到课文是写什么的?文章的中心句在哪里?当学生了解了詹天佑是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之后,再让他们边读边思考:作者是以什么心情来写詹天佑的?作者是怎样选材,又按怎样的思路来组织材料的?定向阅读、思考,促使学生在短时间里既理清了文章脉络,又训练了快捷的思维能力。

二、深入探究

深入探究是指,在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梗概的基础上进行熟读、深入探究的阶段。旨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我改革过去教学中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提倡学生“口而读,心而惟”。在学生经过预习――略读初究,基本理清文章线索后,我便引导学生熟读深究,促使他们在反复历练“口诵心惟”之中,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上升到准确、深刻的程度。如我在教学第六册《太阳》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当学生基本理解字、词、句后,我要求他们认真读,反复想,引导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难点,伸向知识的深处。我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熟读深究:“这段话中有没有矛盾的地方?有没有不科学之处?”在我的指导下,学生读得用心,思考深刻,发言热烈。有位学生提出:“太阳那么厉害,晒得地上寸草不生,为什么地面上还有人的存在呢?既然地面上没有人了,那谁去把太阳射下来呀?”有的学生说:“哪有这样的箭可以射到太阳的?不符合事实吧!”我引导学生思维至此,再一拐弯提出:如果说这段话不符合科学道理,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于是,学生纷纷动脑思考,他们迅速从课文中的“传说”“其实”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这样的熟读深究不光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而且十分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准确性。

三、创新探究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3篇

(一)丰富表象与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例如《林海》的第2-5段,写岭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群岭起伏的林海的波浪,多种的绿色: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写落叶松的海洋和俏丽的白桦的句子等。凡是这样生动具体的语言,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边读边想象画面;既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又会发展想象力。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如《全神贯注》一课,第二节中,两个“好像”的句子,要引起学生的想象。“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要启发学生想象出说了什么悄悄话?(可能自言自语:这样画,不如那样,这再加一点颜色,或那再淡些……)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为什么?似乎在跟谁争吵?实际上是自己的意见在争论(你那么画不对,应该这样……)。“他好像喝醉了酒一样。”(画好了,陶醉于作品之中,什么都忘了……)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把两个“好像”的句子内涵指示出来是需要学生想象的。在启发学生的想象时,学生还会想出更多的内容。

3.教师的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准确,才能唤起学生的想象。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积蓄的表象再现出来,要善于给学生一些联想的条件,善于给学生描绘、设计出一些情境,使学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想象,使学生听教师读、讲,如身临其境。如教师的语言干巴巴,就是有好的教材,也不会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想象与情感分不开,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会丰富。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感情,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动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

(三)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探究辨析;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听、说、读、练的全过程,通过思维训练带动语言训练。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如下:

    (1)提问导读。例如教《十三岁的际遇》时,开始进行这样的谈话:什么是际遇?(生:机遇,时运……)课题中十三岁的际遇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很快地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发现疑点是学生读书的起步阶段,引疑之后,教师要相机疏导,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

    (2)辨析词语。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换成另一个词表达,让学生分析、比较,激发其思考的兴趣。如《多收了三五斗》一文中有一句: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便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学生知道这里的“透”是喘一下气的意思;“占卜他们的命运”是指询问米价。我进一步追问学生,如果把“透”换成“喘”,把“占卜他们的命运”换成“询问米价”,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通过辨析,学生明白原句反映了农民丰收后心中很不踏实,是捏着一把汗去问米价的,所以“气也不透一口”像“占卜”一样,关注他们的凶吉祸福。

    (3)创设情境。努力把课文中描写的人物、环境变成可以感知的直观形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教学《蔚蓝的王国》一课时,通过画面、音乐、语言的描述方式把那种优美的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如临其境,通过眼看、耳听、口诵、心思,学生陶醉在屠格涅夫营造的蔚蓝梦幻的意境之中,展开联想,激发思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课文中的典型人物的言行来创设情景,给学生以强烈的刺激,以激发其求知欲。

    (4)分析综合。对一些基础知识,应采用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基本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讲事物和联想时,我边提问边板书,“远远的街灯亮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里的第一个明星,第二个街灯是诗人看到的吗?(板书:联想)这些联想是看到什么才产生的?(板书:事物)诗中用来联想的词是什么?(板书:好像)

    教师通过这些具体内容,讲清了什么是实实在在的事物,什么是联想,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以及事物加联想的作用和常见的形式。接着,又要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写由事物引起联想的句子,使概念具体化。

    (5)步步探究。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吗?”我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既而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接着就发现少数同学窃窃私语,互相讨论。不一会就有几位同学纷纷举手回答:“孔乙己没有名字,只知道他姓孔。”接着绝大多数同学都说孔乙己没有名字。于是我立马抓住教学契机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孔乙己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知识分子和丁举人一样都是读书之人,只是由于他屡试不中,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最后却落个穷困潦倒的悲惨结局,以致连个完整姓名符号也没混到,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步步探究,激发思维,最后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章的主旨。

    (6)揭示规律。规律应具有指向性和层次性。规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起作用。比如,写人的文章常有一些语言反映文章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这些语言,句子短、意义深,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去捕捉、思索。

    (7)大胆质疑。指导学生质疑,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陶行知先生曾编了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者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开始不少学生提出:为什么课文对于勒有那么多不同的称呼?我启发学生自己读书分类找答案。

    (8)求异思维。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发散——集中——发散——集中”,教师逐层深入地思维引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向独特性和创造性方面发展。

    黑格尔说得好:“没有人能够替别人思考,正如没有人能够替别人饮食一样。”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探求阅读教学规律,摸索阅读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那就是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这是一个难题,还有待我们在教学中进一步摸索探究。

    参考文献:

    [1]李群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浅探[J]。教学与管理,2012(3)。

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 读写结合 读说结合 思维训练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教学的实践中,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说结合,有声的组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

二、在读中结合思维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雪孩子》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在读书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雪孩子是怎样慢慢变成白云的?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过程。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解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阐明雪孩子融化的过程。这样在读中进行思维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学生的认识只有经历了模糊到清晰的过程,他的认识水平才会发生质的变化,科学的世界观才会逐渐形成。

三、在读中进行表演

情境教学对儿童来说是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特别是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富有童趣的故事,最适合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表演化难为易,使其重点突出,突破难点。例如在教《要下雨了》一课时,先图文对照仔细读课文,读后自己找合作伙伴自编自演,并准备各种头饰道具,让他们把书本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受到了一定的教育,懂得了一些自然现象。

四、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