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科技创新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因此,财政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安排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专门安排26亿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实施范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区、场)。各地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山西省财政不断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下达农业科技创新资金3960万元,占全年预算计划的78°%,支持56个项目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2010年起,山东省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现已累计投入1.1亿元,争取中央投入3.31亿元(其中2013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争取中央投入6500万元),支持建立了3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个省级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曰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货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货款稳步增长;信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货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货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忌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
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货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货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货款,而且所提供的货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货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使得许多承货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货款、农产品抵押货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货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货款程序复杂,货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货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货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货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货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1,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杜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杜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杜会资金的注入,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货款的审货程序,提高货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
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货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货款的信货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货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货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货限制,如对货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货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货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货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货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保险+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货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货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杜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货款门槛、简化货款程序,满足承货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货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货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货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货主体的信货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长波理论是研究和分析国际经济发展长周期波动的成因和演变规律的重要视角,本文试着就经济长波与创新周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进行分析。
(一)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由周期性的创新所导致的经济发展是不连续和不均衡的,它体现为繁荣和萧条的交替进行。由此,长波周期缘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周期性变化所导致的经济的长周期性波动,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技术创新的不连续性所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以周期性波动的形式呈现的,而这种周期性波动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一种本质联系,周期的产生是因为创新不是均匀地出现而是以集群形式出现。同时,经济长波经历的时间跨度也内在地由技术创新的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决定,当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加快时,经济长波周期所经历的时间可能随之缩短。在此过程中,技术创新往往是作为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先导,从而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具体包括产业组织的演进、市场结构的变迁和体制机制的创新。熊彼特关于经济长波起因的解释,是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及其应用和生产技术的突出发展作为各轮“长波”的标志的,从而使经济长波周期呈现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四个阶段。雅各布?J?范?杜因在其《创新随时间的波动》(1986)一文中考察了截止1973年的经济长波,总结了前三波的各个阶段以及第四波的前两个阶段的主导技术创新及其历时时段(表1所示)。陈漓高、齐俊妍(2004)在其《技术进步与经济波动:以美国为例的分析》(2004)一文中通过对二战结束以来美、日、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波动,并着重对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状况与经济波动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了第四轮长波的后两个发展阶段,描述了以汽车和电子计算机为主导的第四轮经济长波(1948~1991),并认为在经济下降期孕育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可能会推动经济进入又一轮长波,明确提出正在经历的以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第五轮经济长波的存在及其第一阶段(繁荣期)开始的时间为1991年。另外,熊彼特还指出每一次经济长波都会产生新兴产业,并且其中的一些新兴产业最终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传统产业受技术创新影响进行大量的改进创新,从而实现产业重组和产业升级。每一次经济长波和一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呼应。技术创新推动着新兴产业发展,一旦出现某个新兴产业,高额的利润会诱导大量资本的投入,驱使企业家的需求大量增加,投资紧随而至,新兴产业将急剧发展。而技术创新在关联产业间的扩散、流动,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和新兴产业联盟。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奥巴马政府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战略和发展新能源技术,试图以此为突破口,化“危”为“机”,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以此发动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欧盟提出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欧盟各国积极响应,如英国的长期目标是实现全欧洲到2020年降低30%的减排,2050年降低60%的减排总体目标;法国考虑创造“零碳经济”;瑞典大力推行“环保车计划”;德国将环保技术产业确定为新的主导产业重点培育;丹麦则在全球率先建成了绿色能源模式,成为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典范。日本也重点发展低碳经济,2008年7月29日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致力于以长期目标指导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作为又一发展中大国,近年来也努力通过国家计划统领低碳经济发展,印度于2008年6月30日《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确定到2017年将实施8个国家计划。中国也于2009年提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在加紧部署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许多省市的地方性规划早已纷纷出台,且选定了重点发展领域。应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计划的调整和筹划适应了经济周期变化的需要,有可能推动世界经济真正走向复苏和新一轮的繁荣。
(二)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周期性机理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Perez,2002)在其着作《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中针对学术界对金融与技术间关系问题的忽略,指出了金融资本在技术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技术革命—金融泡沫—崩溃—黄金时代—政治动乱”这样的顺序大约每半个世纪重来一次,形成一个周期。两百年来这样的技术创新已经发生过五次,产生了五个经济长周期。[4]7-16在佩蕾丝看来,在一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及其后的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制度创新以及金融资本在其中的作用中间,存在着如下的一个阶段序列:一次产业革命的序列开始,即新产业资本的产生(技术革命爆发期)金融资本对新旧产业资本的投入,经济结构的调整期(狂热阶段)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调整、治理,导致经济和社会制度创新(转折点)金融与产业资本在新的制度支持下的合理的生产应用(协同阶段)市场饱和与技术成熟,埋下新的金融危机的种子(成熟期)下一次产业革命的开始,金融资本投向新技术(技术革命爆发期)。这样的观点看起来有循环论的意味,卡萝塔?佩蕾丝认为,在过去二百年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经历过五次这样的产业革命长波周期,其中“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增长的节奏和方向”[4]13。而且,技术革命或新兴技术早期的崛起是一个爆炸性增长时期,会导致经济社会出现极大的动荡和不确定性。在由技术创新引发的经济社会的重大演变和革新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首先支持了技术创新的发展,继而加剧了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制度领域之间的不协调,而这些不协调可能引发冲突的产生和放大。当这两个领域之间的协调建立起来后,金融创新又成为技术创新进入展开期的推动力。一场技术创新即将结束,金融创新又会对催生下一场技术创新产生重要作用。佩蕾丝将技术革命引发的经济演化分为两个时期四个阶段。两个时期是导入期和展开期,各含两个阶段。导入期的两个阶段是爆发阶段和狂热阶段,展开期的两个阶段是协同阶段和成熟阶段,介于两者之间会有一个转折点。如此划分,整个技术变革周期就由爆发、狂热、协同和成熟四个阶段构成。爆发阶段是技术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旧的技术经济范式已经衰败,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开始形成。伴随着新兴核心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新产品、新产业呈爆炸性增长特征,此时,金融资本开始介入,金融资本成为促进技术革命的新的风险资本。狂热阶段是金融的时代。在这个阶段,金融资本主宰着技术革命不断引导新范式深入地传播,对新兴技术体系、新兴产业过度融资,出现大量金融资本追逐技术资本,产生资本市场狂热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疯狂现象,并进而出现泡沫破裂和狂热衰退现象。协同阶段是生产的时代。在这个阶段,技术开始缓慢走向成熟的商业化和产业化,金融也受到必要的干预和规制,金融资本和生产资本之间形成愉悦的联姻,技术创新与金融资本形成相对的协同和一致性的成长。成熟阶段是孕育的时代。在这个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饱和,技术创新的潜力逐步耗尽,技术革命的动力逐渐衰竭,技术创新的收益不断递减;产业接近成熟,利润率下降,使得宏观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进入持续的萧条和衰退周期。此时,金融资本开始退出并寻求新的机会,因而,这个阶段也成为新的核心技术、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的酝酿和培育期。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也就是由于两者创新主体不一致(金融资本集团与科技生产者)所带来的问题,如创新收益分配不一致、创新激励不充分等。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如下研究假设:H: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互动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周期性机理和趋势性特征,这需要探讨由于创新主体不同所引发的创新主体效用最大化问题。
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演化博弈分析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结合的相关假设和观点,本文构建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动态演化博弈过程,探寻促进两者结合的制度框架与政策安排。模型假定条件如下:(1)设θ表示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投入程度,θ∈[0,1],θ=1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投入创新资源,为理想状态下的状态;θ=0时表示创新主体完全不投入创新资源。因此,在金融创新主体与科技创新主体的互动过程中,θ值一般为正,且数值不断上升。(2)设Δr表示创新收益,它表示在科技创新收益外溢的条件下,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占优策略,也即Δr要受到θ的约束,同时Δr越大,表示金融资本集团对创新活动的参与程度越大。此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科技生产者可以根据最优策略选择达到效用最大化UP*,最优策略选择为θ*;金融资本集团地方政府最大效用为Uf*,最优策略选择为Δr*。这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科技生产者可以通过多回合了解金融资本集团的行为特征,从而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金融资本集团也可以通过这一博弈过程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实现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科技生产者与作为金融创新主体的金融资本集团的效用最大化,实现激励相容。这一动态博弈模型很好地解释了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推动创新融合的路径选择:在科技生产者行动决策θt的基础上,金融资本集团总是会有一个占优行动策略Δrt,Δrt中表现出了金融资本集团推动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和机制———Δrt中带有金融资本集团内部各成员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变迁的需求。在Δrt的基础上,科技生产者会在下一期行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并对占优策略进行修改,在不断推进θ值下降的动因下,科技生产者同时也考虑到了金融资本集团对相关制度创新的诉求,这一诉求在模型中被涵盖到Δrt当中并通过金融资本集团的策略反应出来。因此,科技生产者根据Δrt制定下一期行动策略θt+1,由此不断演化下去,多次博弈在这一机制下,在实现科技生产者与金融资本集团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不断创新制度供给,推动整个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的整体变迁。
【关键词】科技创新 做法 针对性建议
一、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引导,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结合市情实际,出台了《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等措施办法。完善鼓励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专家咨询、重大科技项目联系、科研成果推介等制度,增设了市科技功臣奖和市科技进步奖,对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分别最高奖励20万元和8万元。优先保障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科研经费,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多元投入体系。
(二)鼓励自主研发,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整合科技条件和资源,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和试点企业2个,省级技术中心、实验室、试点企业共26个。荣获国家、省上以及行业等数百项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奖,20多项产品获得冶金“金杯奖”、“卓越品质奖”和“甘肃名牌”。
(三)立足项目带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坚持以科技支撑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重点支持特色冶金、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环境保护、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民生科技、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等领域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项目实施,研发了汽车车轮用钢、500千安铝电解用预焙阳极、高性能液体水泥助磨剂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67项,其中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5项达到国家先进水平、4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强化人才支撑,引导创新要素聚集
出台了加强人才特区建设的意见,实施了“工业强市战略人才促进工程”、“创新人才扶持计划”等人才项目,连续命名两批次114名市级领军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及周边地区大企业聚集的优势,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身份限制,加大科研人才实施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资金扶持力度,引进智力、技术和科研成果。建立完善引才“绿色通道”,做好人才户籍迁移、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服务。设立知识产权发展专项资金,对专利申请实行全额资助,对授权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进行奖励,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不高
面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嘉峪关市多数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眼光和战略思维,满足于引进现有技术项目,依靠规模扩张和价格竞争谋求发展,存在大型企业动力不足、不愿创新,中型企业怕担风险、不敢创新,小型企业能力有限、不会创新,微型企业融资较难、不能创新的问题。
(二)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分散
目前,多部门具有科技管理服务职能,联动配合不够,资源多渠道配置,存在财力分散、项目分散、区域分散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科技经费管理的有科技、发改、农林等部门,资金零散化、碎片化问题严重。
(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滞后
一方面,科技孵化器及科技咨询、信息服务、技术中介等科技服务机构缺乏,专业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科技创新的金融信贷服务体系不健全,风险投资市场发育滞后,企业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三、加快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
加大企业创新活动的引导力度,通过组织开展培训、座谈、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让企业管理层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落实好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管理、重视研发项目确认登记,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推动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组织、管理等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机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导者。
(二)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支持嘉峪关工业园区等创建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打造一批牵动力强、影响力大的科技创新集聚区域。通过政府自建、政策引导、配套支持等方式,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孵化器建设,探索多样化的孵化模式。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设立甘肃省中西亚国家研究中心,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三)完善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体系,放大资金使用效应
设立全省创新驱动发展专项基金,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对获得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科技项目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形式,配套更多的资金扶持,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改进科技经费使用方向,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孵化期、上升期企业的科技经费支持,加大对申请及获得授权的专利激励力度,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积极性。鼓励甘肃银行、兰州银行等省级银行,开发更多符合科技创新融资特点的金融产品,通过创投、担保、小贷、租赁、股权交易等多种形式,将金融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创新型企业。
摘要:科技创新是推进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机制,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的良好环境,全面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工程,运用绿色新技术和管理新举措改造传统产业,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建立先进科学技术研究应用和推广机制,提高绿色科技转化效率。
关键词:绿色技术;绿色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2272.2017.18.004
作者简介:程春生(1965-),男,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7-07-12
科技创新是促进绿色供给改革与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要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作为战略基点,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1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内部动力机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含量:①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重点新产品后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引导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和长远发展,健全组织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探索产业技术联盟的有效组织工作方式,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核心技术的顶层设计与联合攻关中。②孵化培育弱势新兴产业。要充分发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加强实验室研究成果的中试孵化,在新兴产业技术领域提供孵化、资金、技术开发与转让、市场开拓等政策支持,加大对技术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尽快培育出一批能够带动薄弱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③强化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龙头作用。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要利用市场机制变革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利时机,强调技术转换和产品开发,根据自身市场竞争优势进行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新布局,强化大型企业集团对特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引导和控制能力。④发挥融入国际市场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具有国际市场的企业大多属于高端制造业,应积极为这类企业集团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管理中心或销售中心提供配套服务,利用其国际化、规模化、高端化优势,带动同类及下游行业企业高水平发展,实现技术、服务和产品领域与国际的全面接轨。⑤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应用新技术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不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把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专业去,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驱动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用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构筑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营造绿色技术创新环境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最大挑战是体制机制性障碍,要通过推动包括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打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硬技术”和“软环境”体系,激发劳动者和企业的创新动力,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增长基础上的绿色发展:①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对于企业绿色转型的政策支持。构建适宜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公共发展平台,对重点企业进行指导,鼓励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绿色经济市场体系,构建稳健的绿色经济发展体制。要加大绿色共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为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改造提供装备的能力。②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专项,推动绿色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加强自主创新,实施重点新兴产业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产业化能力提升目标,发展对绿色经济具有带头引领作用的战略型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绿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③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开放式创新。加强新兴产业领域跟国内先进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支持科研机构到国外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及技术创新与国际上先进企业开展合作,拓展绿色产业市场,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④加强产学研用联系。建立和形成产业、教育、科技、金融与技术转移和推广“五位一体”的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搭建合作创新组织机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和创新资源广泛交流,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建。⑤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及其机制。构建以激励创新为导向的金融政策体系,对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予以倾斜。绿色技术的公共投入规模相对有限,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发挥杠杆效应以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建立公共财政和私人资本合作的PPP模式绿色产业基金;要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技术信贷发放力度,通过贷款贴息或风险补偿等方式,促进资金投向绿色发展项目;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加大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三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快速产业化。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创业人才与教育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3创新科技研发和推广体系
(1)加强技术研发,提高产业科技含量。整合区域内的资源,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大研发投入,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的研发、消化吸收和产业化,努力在关键技术、高端共性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要突破。要注重追踪国外绿色关键技术的发展动向,评估其技术前景,指导和管理技术引进;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企业对绿色技术消化吸收进行投资,促使企业在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升级。
(2)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绿色产业包括利用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绿色技术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以及信息化改造,促进“两化融合”。以技术升级改造和淘汰落后为切入点,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运用绿色新技术和管理新举措改造传统产业,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逐步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从而使传统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工业增长和吸纳就业做出更大贡献。深化体制改革,推动机制创新,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加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补、互动,一方面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基础上培育更多更先进的新兴产业,另一方面,通过新兴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供绿色技术支持。
(3)创新科技推广体系,推进绿色技术引用转化。制定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和技术推广一体化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组织开展绿色技术试点工作,筛选适用绿色科技,推进绿色技术的引用转化。鼓励发展专项服务中介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等提供技术咨询;建立绿色科技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速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运用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实现研究机构与技术推广企业、需求行业之间的无缝对接。
(4)开展绿色科技发展的准入和评价制度建设,改善科研工作氛围。建立绿色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制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和合格评定制度,推进绿色技术研究开发与标准一体化,加强科技对标准制定的支撑作用。绿色技术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政府部门有责任在技术选择和技术完善方面给予激励,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针对科研工作有风险、时间周期长等特点,研究建立重大科研专项长期跟踪评价机制,形成允许创新性工作失败、重大技术领域持续推进的良好工作氛围。要加强绿色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小言.用考核指挥棒引领绿色发展\[N\].西宁晚报,2017-07-11.
2尹卫国.绿色发展需鼎新革故\[N\].中国化工报,2015-11-27.
3本报评论员.加快提升绿色发展新优势\[N\].江西日报, 2017-07-26.
河北工业转型升级的瓶颈所在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资源基础、计划经济时代的区域定位等多方面历史原因,河北省长期以来的工业政策导向上对重化工业中的原材料工业支持力度较大,偏重于发挥资源优势,而对高端工业领域的支持远远不够,造成了河北省原材料工业比重超过加工工业比重,偏离了产业升级演进的趋势,成为河北省工业经济缺乏后劲、竞争力不强的政策根源。因此,河北工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粗放、低端、低效等主要困境,严重影响着河北工业经济的可持续性。
2.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河北省区域科技创新的基础一直比较薄弱,前瞻性科技资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弱,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不够。以企业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完善,高水平的专家领军人才数量不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技术比较少。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体制尚未形成,创新活动所需资金难以及时从金融机构获得。
多数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封闭运行,导致科研成果数量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不多。工业企业重科技创新的“市场价值”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强调科技创新的“技术价值”的分割式评价体系,造成产学研各方合作困难。从科技活动投入、科技人力资源、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效益等方面来看,河北省科技创新水平均处在国内中下游,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弱,明显成为河北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
科技创新驱动河北工业经济升级
1.重组再生传统支柱产业
根据河北省的实际情况,集成科技资源对其现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进行联合攻关,推进优势产业实现核心部件、关键材料、重大装备的自主设计制造,支持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开发。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谋划带动性强的科技工程。围绕工艺技术装备、产品质量档次、节能减排标准等,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
这在钢铁产业尤其如此。作为河北省第一大产业,面对增长放缓的钢铁市场需求和各种钢材替代品的广泛应用,河北钢铁工业依靠科技创新来降低物耗和提高质量已成为钢铁厂商求生存的主打方向。实际上,每当钢铁工业遭遇生存困难和严峻挑战时,科技创新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身为龙头老大的河北钢铁工业须重点研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型产品,由制造环节向利润率更高的设计、营销、品牌等环节渗透,带动钢铁产品的高端化和相关服务的精细化,普及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技术,提高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率。
2.强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点扶持的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领域,精选实施一批市场开发前景广阔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加强各关键技术之间的系统集成,推出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含量产品。发挥后发优势,超前科学部署,加大对全局性、前瞻性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近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构建环京津新兴产业带。按照“先行先试”的原则,规划建设河北京南中关村科技园区,制定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突破性措施,营造园区发展的良好环境,推动河北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和产业合作。
保障科技创新驱动力
1.人力资源保障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层次和能力决定着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水平,进而制约着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效。河北省现有的人力资源结构无法满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缺乏高水平专业技能的大量一般性人力资源无法在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供给需求不相匹配。
为顺利实现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首先就需要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要依托重点创新项目和创新平台,加大相关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建设一支稳定、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海洋化工等高新技术领域培养中青年领军人才。因此,应该全面改善河北省内主要城市的软硬环境和综合品位,增加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激励优秀人才向业经济技术领域流动、向企业集聚;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深入一线,进一步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活力。
2.资金投入保障
研发投入是事关未来的战略性投资。在河北省,科技开发投入总体规模相对偏小,而且研发扶持资金主要投入到大型企业,一些急需经费扶持的成长型企业获得研发资金的机会较少。所以在推动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为科技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积极推动科技与金融相结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新兴产业、科技型企业和高科技园区建设的支持。探索科技担保和科技保险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提高科技经费的投入产出效益;营造企业上市的良好氛围,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上市引导和培训,帮助中小企业登陆创业板,使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质中小企业可以与资本市场对接;加快创新创业风险投资的规范发展,对主要投资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给予税收优惠待遇。
同时,探索建立“河北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示范区”试点,以科技企业金融支持服务为重点,积极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为河北省构筑科技金融发展优势。
3. 科技运行保障
在整个科技创新过程中,科技资源的集结、研发成果的提炼、在工业经济领域的应用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高效合理的科技运行保障。在这方面,河北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向采取措施。
(1)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及科技管理能力,有效集成本领域、本行业的创新资源。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由企业牵头实施应用性重大科技项目,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创业人才支撑、推进科技招商与合作为重点,全面推进河北省工业转型升级。
(3)组建工业科技创新联盟。依托龙头企业和行业科研机构,促进产学研各方在战略层面上建立稳固合作关系。
(4)突出工业科技创新的开放性。河北省要充分利用环京津的独特条件,广开渠道,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央企业的科技合作。一方面以重大科技项目为契机,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凝聚京津地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为河北服务;另一方面鼓励河北省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京津,以优惠条件吸引优秀人才为河北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