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学校管理方面的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教学质量
教学与管理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管理是促进教学落实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特别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小学教学质量需要学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需要通过管理工作来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当前学校管理工作,特别是一些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距离社会、家长的希望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方面还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从管理工作的目的性而言,当前许多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依然将知识的传授作为管理工作的唯一目的,而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给予的关注不够。表现在教学的安排上对所谓的“主课”给予极大的倾斜,而对体音美等科目则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学校管理工作重心的偏离。
2.重学生管理,轻教师管理。从管理对象方面来看,将学生作为管理的重点,忽视教师这一教学关键因素的管控。在学校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往往给学生设立了相对严格的管理规范,而对教师管理则依靠教研组和教师的自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高。在管理的重点上,往往将学校硬件建设作为管理的重点,而忽视了对学校文化层面、师生精神层面的管控。一些学校将学校管理简单地归纳为,硬件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层面,而对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精神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4.重强制管控,轻沟通交流。在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学校忽视了师生民主意识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采取指令式的管理模式,而缺乏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紧张氛围,制造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构建学校内部的和谐关系,使得干群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不够融洽,管理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从而加剧了相互之间关系的紧张。
二、提高小学学校管理工作质量对策分析
学校管理工作作为连接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桥梁,对提高教学质量、密切师生关系、创造良好校园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上下都应当将提高学校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抓紧抓好。
1.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指令式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将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一是积极为教师服务,认真听取教师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及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积极为学生服务,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家长、学生对学校、对教师、对教学工作的建议,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真正将学生的位置突出出来;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真正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职能。
2.坚持素质教育为根本。深入领会新课改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突出出来。一是转变教师观念,特别是一些担任体育、美术等科目的教师,要加强其对本职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物质保障、奖惩措施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在管理工作中,在教师培养、课程安排、教学保障等方面,多给予关注,从而提高相关教学活动的质量;三是营造创新进取的教学理念。素质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积极吸纳学生的意见建议,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思想,真正使学校变为学生的学校。
3.加强教师的管理力度。突出教师管理重点。一是加强对教师能力素质的培养。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对新技术的应用,教师的能力高低对教学活动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核心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素质能力。二是加强与教师之间的沟通。积极与教师进行交流,主动听取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让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之中,提高管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同时密切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三是构建教师教学的网络平台。构建学校管理系统,营造良好的交流空间,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管理的时效性,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4.加强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学校管理机构人员坚持以身作则,规范自身言行,形成团结务实的工作氛围。一是讲民主。做到小事勤沟通,大事多商量,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二是做表率。“要求教师做到的,领导必须先做到”,全体人员树立起学校发展和服务至上的思想,做到以自身的实际工作感动教师,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教师,以自身的言行感化教师。三是重廉洁。坚持做到把好名誉关,树立良好工作形象;把好权力关,树立服务形象。学校管理人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员之间在政治上成了志同道合的同志,在思想上成了肝胆相照的知己,在工作上成了密切配合的同事,在生活上成了互相关心的挚友,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虎燕化.小学学校管理之我见[J].新天地,2011(12).
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权利。高等学校让大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过程中,是民主治校的一种体现,同时借此实现教育功能。因此,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性质可概括为:一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一种权力的体现;二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一种受教育过程;三是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
二、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原则
根据学生参与高校教学与管理的性质,确定其参与原则主要包括:
1.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主要提指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不能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也就是参与的范围、程序、形式、地位等都必须合乎相关规定。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即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应当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教育目的。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本身就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使教育方针更充分地实现,使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3.平等性原则
在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平等同样应该包括权利的平等、待遇的平等、机会的平等等。平等体现了全面参与的教育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学生之间在参与管理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二是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与其他人员是平等的。
4.自愿性原则
自愿性原则,即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是基于个人对其重要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对自身特点的合理定位,主动表示愿意参与管理。自愿性原则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的尊重和多元参与动机的认可。
5.权限适度原则
权限适度原则是指大学生参与管理的范围和权利要适度,由于大学生在校时间较短,管理经验有限,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并不是高校管理活动的参与主体,所以学生参与要遵循适度的参与原则。
6.激励参与原则
激励是大学生参与管理行为的动力,而行为是学生参与管理的目标与高校管理目标相统一的过程。高校管理者对参与管理的大学生应该采用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方式。
三、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法理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权的法律属性一方面既具有行政管理权力特质,另一方面又具有民事管理权利特质,具有行政与民事的双重属性,是一种复合性的管理权。高等学校依法依规管理大学生,大学生依法依规参与学校管理都必须在学校、大学生权利的基础上进行。
1.高校管理权的权源
我国涉及规范高校管理权的法律主要是《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它们构成了高校管理权的基本法源。这两部法律采取列举的方式规定了高校对哪些事项可以行使管理权,就高校办学自和自主管理权的性质上说应当是一致的。但《教育法》明文将高校管理权定位为“权利”,因此高校管理权的性质也未必全是民事权利。《高等教育法》则是政府通过行政法律赋予高校自主行使的某些权利(力),并对其予以确认和保障,非常类似于行政法上对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律授权。就目前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而言,学生事务是行政机关严格管理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具有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的,是典型的行政职权行为。
2.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高校管理学生是维护教学秩序,也是高校履行教育服务合同义务。学生在高校的管理下完成学业,高校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高校对学生的管理既行使管理权又履行教育服务合同。高校与学生之间首先是教育服务合同关系,即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学生事务是高校管理权的作用对象之一,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内,学生身份性质被定义为“被教育和被管理对象”。学生自身权力只停留于书面及部分研究者的理论中。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学生与学校地位不平等,学生管理权基本可视为是以基于强制命令、不能自由协商的公权力,其私权力一直不被国家教育机关及高校关注。社会体系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中未出现任何与社会监督接轨的规定,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私权有所让渡,且这种让渡也随其自身利益而变动,实质上形成了以国家行政指导和高校自主管理为主、社会介入为辅的管理体制。因此,目前高校管理显然以高校自身利益为本,与社会私权遵循社会本位和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有对立倾向,导致权力的实施过程中公权异化,私权缺失。
3.高校学生管理权的行使方式
当高校拥有的管理权较完整、充分时,高校管理权就可能同时具备高、中、低三个层面上的权能,表现为自己决定、自我管理的大学自治权;而当高校不能完整、充分的行使管理权时,高校管理权就可能仅仅表现为管理活动中较低层次的监督权或执行权。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法规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规定只有宏观指示,直接指导作用较弱。高校对学生进行管理时直接依据来自学校自制的学生管理制度,并非严格依据相关法规。这就导致法律指导与学校自主管理两元化,从而造成学校自放大。
四、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
大学生参与高等学校管理的事项较多,在此仅就大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程序与要求、大学生参与奖励学金、评定工作的程序与要求作实证研究。
1.大学生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施专业教育的法定性文件。内容分为二大部分:一是培养要求,包括培养目标、主要课程、主要实践性环节、授予学位、毕业标准、实践教学学时、学分控制等。二是课程安排。高等学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一般会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强调对学生的毕业初期适应能力和职业长远发展潜力的培养。制订一个好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同时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高等学校专业培养期望与培养条件;二是对口就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三是专业在校学生的现实要求。高等学校各专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处于适当超前的培养期望与现实的培养条件矛盾中,将是一个折衷的方案。对口就业毕业生因其所处岗位不同,其反馈意见必将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专业在校生正处于被培养中,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受性,对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他们能够感受到哪些方面受到的培养与锻炼还存在欠缺。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高等学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时应从制度入手,规定大学生参与的程序与要求。笔者认为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中,大学生应通过两种方式参与其中:一是学年参与方式。主要是指第二、第三学年教学完成后,由专业组织,大学生参与的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研讨。专业教学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完成后,大学生对本类课程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有切身感受。通过研讨,他们提出的好的意见应当在下一轮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得到采用。专业教学第三学年主要是专业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完成后,大学生对专业学习有了清晰的感受,他们能够提出比较专业的意见。这些意见同样应在下一轮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采用。二是整体参与方式,是指毕业前夕全程教学完成后,特别是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环节,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的检验后,大学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会从整体上提出一些意见,包括应当肯定和坚持的意见,也包括一些应当修正和改进意见。如果这两种方式在高等管理工作中做到了且已做好,则在大学生的参与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与时俱进,趋于完美。
2.大学生参与奖(助)学金评定工作的程序与要求
在高等学校,奖学金项目为数不少,激励大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也成为高等学校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力措施。但是普遍性存在一个大问题,即在其评定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太少。主要表现在项目评定办法制定时大学生几乎没参与;指标分配中,大学生几乎没参与;评定考核中,大学生几乎没参与,大学生完全是被动的,没有发言权。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充分体现大学生的参与权,发挥大学生的参与作用,笔者认为在高等学校奖学金评定管理工作中,至少应当有四个环节性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第一环节,制定评定办法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在制定的评定办法中,必须有一条,其表述大致是“本办法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实行定期(例如一年或两年)修订”。即在此设定了大学生参与的程序与要求。第二环节,指标分配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按照评定办法,在评定起始步骤,即指标分配中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弄明白是依据什么规定而测算出指标名额。第三环节,二级审核中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奖学金评定管理工作中均存在校、院(系)二级审核步骤,院(系)为推荐式审核,校为审定式审核。在这两个步骤中,都必须有学生代表参与,并且强调学生席位还不能太少。第四环节,公示过程的大学生参与程序与要求。评定办法中,一般都有校、院(系)进行公示的规定。如收到异议,应有另外的学生代表参与到调查核实、回复处理等管理工作中,以此实现在奖学金制定工作中,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实施评定、监督双轨制。
农村小学 学校管理
一、实行校长目标责任制,激发校长工作热情。
一所学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校长。要舍得把那些政治思想素质较高、教育观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善于管理、团结勤奋的教师调配、充实到学校领导班子中去。同时对学校的校长要实行目标责任制。因为校长的工作责任感和办学的目标意识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教师。如果校长一见到环境的艰辛,条件的简陋,教学质量暂时的低下便丧失了信心,便以得过且过的心态,以维持代替学校的管理,还怎么能带领和团结全体教师迎难而上,提高办学质量呢?校长必须有清晰的工作目标,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让校长带着目标,带着压力,树立信心,开拓进取。因此,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校长目标管理考核方案》,逐年对其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校长评优晋级、流动和任免挂钩,以此激发校长致力学校管理的工作热情。
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是搞好学校教育管理的主流思想,因此,优化课堂教学,推进教学改革成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
如何评价一所好的学校,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必须有好的声誉,而好的声誉,首要的是孩子在学校里学得好,学得有出息,毕业时能较容易地进入声誉较好的高一级学校。教育家们认为,好的学校,起码有三条:(1)学生上课聚精会神,气氛活跃;(2)课外活动龙腾虎跃;(3)学校管理井井有条。校长要“沉”下去,走近教师,走近学生,走进课堂,走进教材。所以要经常深入到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召开不同形式的师生座谈会,利用适当场合与教师个别谈话,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倾听教师对教学管理的意见或建议以及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笔者经常参加学校里的教研活动,一起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方法,商讨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笔者认为校长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带有倾向性的问题,通过典型事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同时,还要保持教师的角色,教好一门课,经常带头上示范课,自加压力,努力做到学有专长,教有特色。这样更有利于指导教学工作。
三、完善评价机制、改善评价氛围
(一)评价的目的――专业发展
评价是学校管理中的一支“指挥棒”。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评价的核心意义一直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农村学校里对教师评价,在鉴定选择功能上往往考虑比较多,忽视了评价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所以当前农村学校要纠正片面的评价机制,明确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老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而是要为老师提供教育教学的反馈信息,建立起帮助教师发现其工作中的优缺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专业发展水平。
(二)评价的主体――教师及学生
1、要把对教师的评价权交给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素质的高低和职业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利益。另外,教师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广、接触时间最多,影响最大,学生自然而然成为学校中最直接、最具体了解教师的人。因此是学校中最有权来评价教师的人。
2、要给教师评价自己的权力。
既然我们的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发展和完善教师,那么教师个人成为了整个评价过程的最大受益者。在这个意义上讲整个过程是为教师服务的,作为评价的主体教师应该关心并积极参与对自己的评价。其次,教师对自己的情况最了解,应该能够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并能提出扬长补短的有效措施。第三,教师评价目的的实现最终得益于教师接受评价结论,并依据评价结论采取相应措施促进自身发展,因为最终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在被评价教师身上实现的。所以要给教师评价自己的权力。
(三)评价的原则――科学与民主
1、领导对教师的评价要求实、求发展。
在学生评价上,学校要理性看待结果。面对学生的意见和不满时,学校不可以简单地以牺牲教师的利益来讨好学生,也不可以出于维护教师的利益而生硬地拒绝学生的意见。而应该从多方获取信息,包括教师的自评。要对来自多种渠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给教师解释、申诉的机会,不要草率地下结论。同时要促使教师反思学生意见背后的深层次需要,以改进教育教学。领导在评价中,也应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将多方信息进行整合,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这其中还要关注教师的后续发展,即要看到教师将来一个时期可能的发展。
2、教师应成为评价领导的首席。
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意义
1.教师参与管理能够促进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
学校参与式管理不但考虑了教师的心理因素,而且注重强化人本的管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强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也是发展的终极目标”、“应该让每个人得到发展”等。因此,学校要针对实际,在管理制度上加强人本管理,让教师参与进来。
参与式管理,可以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让教师保持乐观积极平和的心态,在管理中学会自我调控能力,并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参与式管理,还能聚焦教师的情感、价值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尊重教师、信任教师、理解教师,引导老师在和谐中竞争在竞争中和谐,不是再用制度“管、卡”教师,而是使每一位教师在学校管理制度面前,感到安全和舒适,觉得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2.教师参与管理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据研究,参与式管理中,教师参与学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可以提高全体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事实正是如此,有教师的参与的决策,可以得到全体教师更好的执行,从而在工作中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为学校工作增添活力。
3.教师参与管理可以发挥教师专业人员的特点
在学校管理中,教师参与管理具有积极的意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宝贵的经验如果不自由自发地传递给别人,简直是一种损失。所以,教育的浪费的最大原因便是管理中缺乏民主。实践证明,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不但会改变学校的组织的本质,更能改变师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各种类型关系或感情。更有资料表明,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表示学校能够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这样做,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十分利于教师专业方面的发展。
二、当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面临的问题
目前学校管理中,加上绩效工资的实施背景,教师成为学校制度管理的奴隶,教师的工作往往受到一定程度的束缚或限制。
一是教师无权参与学校管理。在注重权力和服从的学校“制度管理”环境下,无需教师参与进来,而呈现出许多问题,如程序化的学校管理制度给教师造成压力;教师机械化的工作表现;教师无视学校工作的目标,职业倦怠现象严重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约占20%。心理健康测试结果表明,将近一半的教师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近三成的教师伴有轻微心理障碍,约一成的教师伴有中度的心理障碍,约有二成的教师心理疾病问题突出。与其他群体相比,教师群体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偏高。
二是教师无效参与学校管理。制度管理更强调学校内部的管理,但是管理者多是中层领导,教师很少参与进来,即使参与进来,也只是表面的民主管理形式,教师在决策制定过程中,有时是无效的劳动,没有话语权和表达权。比如经过教师参与而制定的学校竞争激励机制得不到广大教职员工的欢迎,许多评估不是太客观。最终导致教师缺乏奉献和服务精神,教师的潜力得不到有效开发。
三是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制订的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归宿或目的,没有创新精神。虽然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也明确教师“主人翁”,教师是主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以严格的制度,过分强调科学的管理,以量化考评为主,然后用冷冰冰的数字来约束、圈定老师。实质上,这种管理是脱离教师参与的非道德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提高,从而造成教师不愿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
三、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做法
为了提高教师参与管理的有效性,学校管理者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1.全局把握教师参与的合理性
从决策的问题来看,所有学校决策,凡是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般要求教师参与进来。道理非常简单,与教师自身利益相关的管理决策,教师会非常重视;而如果老师们认为学校的决策与自身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即使是学校重大的事件,教师也会漠不关心,参与进来也没有实际意义。例如,一些学校的树先评优等,就会有无缘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因为某些人情等将评优树先的标准置于不顾。
另外,让教师参与管理,还要从决策问题的时效性、常规性和结构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比如学校的奖金分配方案,它涉及到每个员工的经济利益,虽然可以利用绩效考核的方式,但是不同的岗位导致工作量的不同,一些岗位的工作量难以定量,工作质量短期内难以表现出来,需要用工作数量为主的薪酬分配方案,必然又引发教师相互竞争的问题出现,所以教师广泛的参与决策,意见难以统一。但是这项制度又必须得到教职工的参与与获得教职工的认可。因此,可以采取教职工代表参与制定,以获得绝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保持资金分配的相对平衡。
2.营造教师参与管理的氛围
有效参与管理的前提是教师要具备相应的心理等其他条件,从内心深处接受学校的参与管理活动,同意赞成教师的参与管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得到领导们的信任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而不是因为意见不同而内心受到某种压力。总之一句话,参与学校管理对于教师来说应该是安全的。在这种参与氛围中,有助于提高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信任度。另外还要考虑学校决策的时效性,成本的合理性和经济性等。反之,如果学校的管理中还没有形成上述氛围,教师的参与便是低效的参与,甚至成为一种走过场,即表面上教师十分合作与同意,事实上却对组织的最低度的信任和保持怀疑态度。
因此,学校要为教师的有效参与管理提供一种动力机制。其一是要具备同理心,做好与教师的沟通。要善于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管理问题,互相信任,杜绝话语霸权主义,反对一言堂作风,通过交流,消除教师和组织间的隔阂和冷漠,保证学校的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让教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参与学校的各种决策与管理活动。
如果学校出现制度遭遇抵触的情况,一般来说,其原因可能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本身存在不足。由于情况掌握不全面、前期准备和征求意见不充分、决策过程不公开不规范、个别校领导一言堂或是拍脑袋决策等原因,导致制度的硬伤,难以得到教职工的认同。二是部分教职工的焦虑使然。对于少数自我要求不严、工作不投入不尽心或是能力水平不强的教职工,新制度的实施必然会使他们倍感压力,他们往往会打着群众意见的旗号抵触或对抗学校制度以维护其自身利益。三是制度的执行落实不到位,对制度标准把握不准、制度落实打折扣、执行制度因人而异等方面的问题,都会引发职工的意见,导致制度公信力受损。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提高决策水平,夯实制度根基。学校制定出台新的制度,首先要科学分析、充分准备,要对制度出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论证,全面细致了解教职工的倾向性意见,集思广益,明确方向,为出台新制度打好坚实基础;第二要公开透明规范操作,事关全面工作和教职工利益的制度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后方能正式公布实施。要按照校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的要求,形成新制度草案后再通过多种形式征求教职工意见,并对相对集中的意见客观地综合分析,采纳合理内容,对方案进行补充和调整。三是要加强新制度的学习宣传,要通过文本解读和学习、实施过程中具体案例讲评分析等方式,使全体教职工理解并掌握新制度的内容和要求,入心入脑,自觉遵守执行。
二是提高执行能力,落实制度要求。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为学校管理明确了方向,能否充分发挥其作用,关键在执行。作为执行制度的管理者,首先要对制度的标准和要求了然于胸,在执行过程中能对教职工的疑问做出明确回复,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其次要严格掌握制度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对事不对人,不徇私情,坚持一视同仁,从而赢得大多数教职工的信任和支持,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以此树立管理者的威信;第三要注重过程管理,及时掌握教职工的情况,杜绝制度文本和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坚持用事实和数据来兑现奖惩,并适时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讲评,确保制度执行的客观性和延续性,形成长效机制。
三是敢于扬正抑邪,营造制度环境。对每一个学校团队而言,绝大多数教职工爱岗敬业、工作勤勉,支持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措施,而纪律涣散、工作敷衍、效能低下的只是极少数。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学校主流文化精神,团结大多数,形成遵规守纪、积极向上的共识,以强大的正能量来影响并感化后进者,必要时要对极少数人身上的歪风邪气明确训诫并严肃处理,以免其滋生蔓延并对管理制度和学校制度文化造成破坏。由此可见,制度也能丰富精神层面的学校文化内涵,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办学水平。(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