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微型课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信息技术课应用微课与其他学科有不同的特点
微型课需要网络和视频播放终端,所以,大多数中小学学科的微型课在硬件条件上只能在课后进行,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直面计算机操作的学科,基本上每一节课学生都有大量的自主学习任务探究的时间,这就在时间和硬件上满足了学习微课的条件。微课很适合操作技能的学习,信息技术需要学生学量的操作技能。
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微课,在大量的操作技能学习中学生的水平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参差不齐,而微课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其实也体出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二、不同的信息技术课型对微课有不同的需求
1.选择适合信息技术课堂的微课类型
微课的种类很多,从教学主要环节上微课可以分为课前复习类、新课导入类、知识理解类、练习巩固类、小结拓展类。
2.不同课型对微课的不同需求
信息技术有多种课型,并不是所有的课型在课堂上都需要微课,下面我浅谈一下几种信息技术课型对应用微课的不同要求:
(1)实践性知识的新授课。(2)实践性知识的复习课。(3)作品制作课。
三、信息技术课堂微课制作注意事项
1.微课的制作方法和基本要求
(1)微课的配音要清晰,最好在安静的房间录制。
(2)录制时分辨率需要高一些,不能低于720*576的标清分辨率,码率最好达到1Mbps。
(3)视频帧速不低于12帧/秒。
(4)教师在录制操作过程中,动作一定要慢而平稳,一方面是让学生能清晰了解操作过程,另一方面也避免视频画面闪烁。
2.信息技术微课需要字幕
信息技术微课的字幕很重要,说明文字最好有连续性,即学生学习时任意跳转到视频中一个地方,都能看到现在进行的是什么操作。
3.微课的内容和时长问题
课堂上的微课我认为需要短一些,不能超过5分钟,内容要单一,不能把几个知识点放在一个视频中,要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精确定位和寻找。
当前,初高中教学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增加,大一新生同学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这就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时如何安排,水平和基础不相同又如何安排,现在就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中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的现状做分析,以及对我校是如何开展的做总结。
一、教学大纲的调整与变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在2013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对原有的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做了很大的调整。通过新的考试大纲可以看出,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考试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操作系统由windows XP改为windows 7,办公自动化软件由office 2003改为office 2010。我校依据新的全国等级考试大纲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做了重大调整,调整情况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Windows7(标“*”者为重点内容;标“”者为难点)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桌面外观的设置,基本的网络配置;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掌握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操作、磁盘、显示属性的查看、设置等操作(*);了解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掌握检索文件、查询程序的方法;了解软、硬件的基本系统工具。
2.Word 2010教学基本要求:(1)Word 2010基础: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Word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Word的启动和退出。(2)Word的基本操作:掌握文档的创建、打开基本操作(*);掌握文档输入、保存等基本操作(*);掌握文本的选定、插入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查找与替换等基本编辑技术(*);熟悉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3)Word的排版技术:掌握字体格式设置(*);掌握段落格式设置(*);掌握文档页面设置;掌握文本的分栏、首字下沉、分页、分节等设置(*)。(4)Word表格的制作:掌握表格的创建、修改(*);掌握表格的修饰如边框的设置、底纹的设置、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掌握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熟悉数据的排序和计算()。(5)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熟悉图形和图片的插入;熟悉图形的建立和编辑;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使用和编辑(*)。
3.Excel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Excel 2010概述: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悉Excel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熟悉Excel的启动和退出。(2)编辑工作表: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建立、保存和退出(*);掌握数据输入和编辑(*);掌握工作表和单元格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移动(*);掌握工作表的重命名和工作表窗口的拆分和冻结。(3)公式与函数:了解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会使用这两种地址;掌握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复制和编辑(*)();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4)图标:掌握图表的建立的步骤方法(*);掌握对已有图表的编辑和修改以及修饰(*)。
4.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PowerPoint基础:了解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熟悉启动和退出;演示文稿的打开、关闭。(2)演示文稿的制作:掌握创建演示文稿;掌握编辑演示文稿中的文本信息(*);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与删除(*);熟悉演示文稿的保存和打印。(3)插入对象:掌握在幻灯片插入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掌握在幻灯片中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的格式设置(*);熟悉在幻灯片中表格的插入、编辑以及格式化。(4)幻灯片的设置:掌握幻灯片的动画设计方法(*)();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熟悉幻灯片的放映方式的设计。
5.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的年代、地点及主要电子元器件(*);掌握计算机所经历的阶段划分及典型的电子元器件(*);熟悉常见的计算机的种类;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应用领域(掌握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典型例子)(*);了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位、字节等(*);掌握进位计数制及其转换(主要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概念、转换方法与步骤)();掌握英文字符ASCII编码的表示方法(*);掌握汉字的几种编码及汉字的处理过程(*);汉字区位码、国标码和机内码的转换()。(3)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的特征;了解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及常见媒体的数据格式;了解多媒体无损压缩及有损压缩的概念。
6.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的CPU: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CPU的三部分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作用(*);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微型计算机的主机:掌握主板的概念;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3)常用输入设备:键盘的特点;鼠标器的种类和特点;其他的输入设备。(4)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的种类与特点。(5)外存储器:硬盘的种类和特点(*);移动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的种类。
7.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软件系统概述:软件的概念;软件系统及软件分类(*)。(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类型及常用的操作系统。(3)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8.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掌握数据通信的相关术语: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局域网与广域网介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及城域网的含义(*);熟悉常见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熟悉常见的网络硬件如传输介质、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了解常见的网络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了解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和使用。(3)因特网概述: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和发展史;掌握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熟悉计算机网络中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网络中IP地址的概念和划分(A类、B类、C类等)(*)();掌握IP地址和网络域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域名解析系统DSN的作用(*);了解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掌握接入因特网的几种方式及不同之处。(4)WWW服务:掌握www的概念及超链接的使用;掌握统一资源定位器的含义及组成(*);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如WEB页的打开、保存网页、保存文字及保存图片等(*);掌握电子邮件的概念及收发电子邮件(*);(5)网络安全: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常见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及预防措施(*)。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的现状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考虑全国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了大幅调整,调整状况如下:
1.课时下调。最初为2009年前为96学时,2009年至2012年为64课时,2003年至今为32课时。课时下调的原因主要有:(1)大一新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初高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电脑的增加,使得新生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对操作系统、部分软件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个能力依据不同的地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授课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原来授课时,会花费很多时间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从听课效果看结果不是很好,因为很多同学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最近两年,我们在授课时调整了教学情况,把实践操作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操作。
2.实践重于理论,学以致用。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很多生活需要的事情,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用。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充分的时间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主动完成课外练习,这样能够节约上课时间,缩短课时。
4.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同学上课结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来查看学习的结果。在我校,我们充分发挥了考试练习软件的作用,使得同学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自己可以查看作业的评分结果,让同学先有自我了解,再继续更改提高练习作业的成绩,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
【关键词】学有优教;教育科研;转型策略
一、建设教科研一体化
从教研分层的角度,校本教研注重活动常态、校际教研注重分享交流、联片教研注重学习拓展。从教研目的角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注重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从关注学校到关注学生,突出我校的主课题价值,以课题为引领、课堂为阵地、学生为对象来转变教师观念,以大组变小组、大型变微型、会议变活动来转变教研方式,积极开展灵活机动的主题式微型教科研活动。比如,从学校主课题分解出十几个子课题,由各学科老师认领,作为区学年课题来开展研究。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试卷作业、教学论文等经验和成果集中地研究学生和课堂教学。
我们确立了“开展微研究活动,实施教科研整合”的转型方案主题。积极落实“校本教研制度”,以“学科为基础,问题为中心,案例为载体”的原则,组织教师开展“课例研修”。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注重实效。以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通过对一节课的全程描述或其中若干件教学事件的描述,使之形成个人反思的对象、理论研究的素材或其他教师学习的范例。结合我校苏州市十二五主课题和特色课题研究内容,以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作为考察重点,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动态的过程,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来开展微型的有主题的教科研活动,实现教科研一体化。
二、形成双层三级教研机制
双层指教师和学生层面,三级指教务处教科室为一级、教研组(备课组)为二级、教师为三级。教务处和教科室负责全校教科研计划、管理、实施,主要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协调、分析反馈。教研组是骨干力量,负责组计划制定实施、疏通反馈。教师是具体执行操作实践者,是实施校本教研活动最直接和最关键的力量。
三、落实课堂教学优教优研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教学质量提升成败主要在课堂。在常规教务管理的基础上,我校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做到有计划、有方案、有检查、有落实、有兑现、有奖惩。教务处会同教科室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制定了相关的检查和管理规定,从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考查等具体的教研活动等方面实行量化管理。每学期校长室组织行政人员进行随堂推门听课,了解和把脉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自觉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学,教师精讲,学生精练,及时反馈,当堂达标”,让教师树立效率和质量意识,切实向课堂要质量。备课组适时开展微教研,及时总结经验和提出改进建议,让教研活动为课堂教学服务。
坚持观课、巡课和教研参与。目的是为了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更好的落实过程管理。深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状况,掌握学生的学习、纪律情况,巩固优良的教风与学风。聚焦细节管理,提升管理品质,发现问题,让问题变为教研活动的具体研究内容。
四、开展实时合作教研
教研组和各学科的备课组是教研活动成败的根本。学校所有的教研制度和活动计划最后都由他们去实行。我们建立了语、数、外、物四科教科研组和理、化等共16个备课组,由一线教师负责本学科的小组教研活动,制定学期计划、教学月计划甚至周计划,开展微教研活动,实时掌控各科教学情况及时上传校园网。
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减负增效目标,促进教师深入开展作业效能研究,我们制定了《有效作业设计基本要求及考核细则》,要求各备课组长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进行作业设计分工,并利用每周的集体备课活动研讨下周的作业内容,每份设计的作业必须在上面注明命题人、审核人、学校意见、作业完成预计时间等信息,并由备课组长审核,年级组长签字同意,同时出卷人要提供试做的范卷;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自主创新编制作业,对现成相关资料必须认真选择,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和开放性,作业类型的多样性和合理性。优化作业的编制,同时要求加强双基训练、难度系数分层布置,作业编制完成后把电子稿发送到各备课组邮箱,建立各科年级题库。让教研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五、实施学科目标教研
注重教学实绩,加强“六认真”教研检查。教务处定期组织校行政人员和教研组长对教师的备课、作业批改、教师范卷等“六认真”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及时反馈整改建议。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课业负担,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开展办公室微研究,及时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作业质量。对部分年级学科进行质量调研,及时了解课堂的有效性;组织各备课组开展听评课、微课、赛课等活动,相互取长补短。同时做好“培优、补差和提中”工作,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实行重点跟踪调查,做好个别辅导,争取合格;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及时进行鼓励,推广优秀学习方法。教务处每学期对期中和期末两次调研检测情况都及时进行质量分析,通过教研活动推广优秀教师的成功做法。
六、融合课程创意校本教研
【关键词】课程体系 探索 仪表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63-02
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仪器仪表的内涵已发展为具有信息获取、存贮、传输、处理和控制等综合功能的测控系统。现代测控技术是建立在电子、通信、计算机、测量及控制等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分支,它与多个信息学科技术紧密结合,正走向微型化、集成化、虚拟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
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压力、流量、流速、物位、热量等热工参数的检测、显示;热工仪器仪表的选型、校验、安装、使用;测量结果处理以及测量误差的分析;计算机在热工参数检测中的应用及全过程控制等内容。在理论上涉及测量技术、材料技术、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控制理论和控制设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
一 研究的主要目的
仪表课程体系中课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但由于开课时间各异,时间跨度大,体系中的每门课程自成体系,使得体系中课程间的联系变得比较松散。比如说传感与测试技术可以学到将物理量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等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可以学到如何将电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再进行处理;检测技术及仪表可以学到不同参数的检测方法、误差分析及对策等知识。然而这些课程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该如何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则一直是困扰许多学生的问题。更新观念,重新构建仪表类课程体系,目标是使学生建立起整体的概念,集信号的测量、采集、处理、显示于一体,构成真正的仪表体系,让学生在“实战”中培养兴趣,将所学知识贯穿起来,在“实战”中得到锻炼。
二 研究的主要内容、特色及创新点
以突出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一实两创”为特色,以检测技术及仪表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为依托,以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为手段,本着巩固理论、加强实践、服务应用的宗旨,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学会仪表类课程理论及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1.主要内容
第一,确定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困惑及需求。理顺课程间的关系,协调各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规划总体目标,使学生真正建立起工程的概念,具有独立设计和开发智能化仪表的能力。立足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第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培育。仪表类课程体系建设,做到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具备过程检测技术领域的核心知识、主流技术与基本技能为培养重点,以辐射和连接检测技术系列实验为基本要求,逐步形成单独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适度配合又相对独立。将课内实践教学活动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为目标,构建一个由基本要求、提高和开放性实验三部分组成的涵盖基础型、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型等不同层次实验内容的课
――――――――――――――――――――――――
* 东北电力大学教改项目资助
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主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对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应用能力、扩展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设置科学系统的实验项目。在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中,特别强调对学生能够熟练利用过程检测技术相关知识的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从信息类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出发,完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合理地调整实验项目设置,精选经典内容,增加先进新颖的内容,展示本领域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增加系统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充分考虑实践实验环节的知识覆盖性、技术覆盖性、能力锻炼覆盖性。
2.特色及创新点
第一,本项目与“272”工程及学校“一实两创”建设紧密配合。
第二,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注重课程体系前后的相互衔接。将传感与测试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检测技术及仪表等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仪表概念。
第三,注重课程内容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实用性、典型性,注重对学生的实际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建立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培养体系,把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教学之中。
三 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1.研究的主要思路、方法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取以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教学实践作为行动、反馈意见作为参照的研究方法;采取资料搜集、市场调研、数据整理分析、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探索等技术路线。通过网络、调研等途径了解其他高校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内容和实验的设置情况。
2.实施步骤
第一,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以及需求。
第二,调研国内其他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体系。
第三,调研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对人才技能的需求。
第四,探讨整合传感与测试技术、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规划总体目标。
第五,设立仪表技术的综合性试验项目,进行探讨和研究并给出可行性报告。
第六,给出建立仪表类课程体系的研究报告。
四 课程体系建设具备的条件
学院目前有一个省级示范中心、一个检测技术及仪表实验室、一个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室、一个电厂参数及化学参数检测实验室以及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我们开展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五 结论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可以很好地建立课程整体的概念,使课程内容更加合理、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前后课程相互间的关系。通过设计的多层次、多模块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建立起包括传感器、A/D、微处理器、数据处理算法、检测信号的显示、信号的输出等一系列过程的整体仪表的概念,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创业和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程道来、王清成.“自控与热工仪表”课程教学与实践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02~104
[2]郭锦涛.提高“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0(8):83~84
[3]李邓化、高晶敏.自动化专业智能检测技术及仪表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5):123~126
[4]陈立军、冯玉昌、韩晓菊等.测控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11):82~83
[5]张玉财、王建国、陈立军.深化《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J].科教文汇,2007(11):127
[6]陈立军、王建国、沈继忱.《检测技术与仪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6(5):62~65
[关键词] 综合英语 《综合英语教程》 职业技能 任务型教学
师范教育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教师的历史重任。《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目前我国针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大纲》指出:“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与英语语言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的任务也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必须介绍各类课程或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作好教学示范”。在大纲指导下,“突出师范性,重视语言教学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高师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思想。
一、英语师范生必备师范职业技能
师范职业技能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顺利达到教学目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及教学经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一系列行为方式。在《大纲》指导下制定的《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表》对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出了基本要求,可以概括为英语教学和英语教研两大技能。其中,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点内容。其次,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要从事与教学相关的教学研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综合英语教学
综合英语,又称精读课或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课时所占比重是其他基础技能课的两到三倍,每周约有6到8个课时。其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词法、文体修辞和文化背景知识,并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于交流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不少人把高师综合英语课程当成是纯粹的技能课。教学中,教师只把学生作为一般外语学习者来教,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未来外语教师的师范职业技能培养。这样做的结果是,不少毕业生尽管语言基本功不错,却难以胜任中学英语教学。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如何怎样通过综合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师范职业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问题与对策
以我校英语专业综合英语教材为例(《综合英语教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该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出版项目,是为我国高师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面向21世纪的英语专业基础教材。
该教材把职业特点和语言学习相结合,通过设计与师范职业有关的语言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能够接受初步的职业训练。这一教材编写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但具体到每一单元,这类活动仅体现在很有限的内容中,如第一册,仅体现在课堂英语的练习指令和课文复述中,第二册体现在语法改错练习中。如果学生的师范职业训练仅囿于此,无论是在训练力度还是训练强度上都存在不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师范职业技能的掌握。
活动设计举例如下:
1.听音辨音
听音辨音是听力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英语学习者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听者能觉察出说话人在语音、语调上的特点,分辨出其语音上的正误,并能发现所听正确的语音、语调与自己的语音、语调的差别,由此达到纠正的目的。
该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半开放性听说训练活动(如给出提示词,学生自主设计对话),课堂中产出大量有学生自主设计的口语对话。在学生完成及展示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计听音辨音活动。对于未来要从事教学工作的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规范的语音,流利、准确、得体的口语尤为重要,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2.微格教学与说课练习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训练教师技能的一种方法。通常由学生试讲一节课的部分内容(如条件允许,最好在微格教室中进行,方便录音或录像),然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选取适当课文或练习,由学生进行微格教学,以锻炼他们实际操控课堂的能力。
说课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一项重要内容,指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理论依据。说课技能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教学过程适当穿插说课训练,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以有选择的把每单元的补充性阅读文章做为说课材料,让学生设计教案,并做说课展示。
3.同伴校阅
同伴校阅是写作修改过程中的一个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教师批改作业的过程。把这一活动引入综合英语课堂,有助于学生从同学的作业中发现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不足,同时在评阅同学作业的过程中,也可以逐渐掌握批改作业的技巧和能力。
比如,在教师讲解评阅每单元的汉译英和写作练习之前,可以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同伴评阅。
4.微型科研
教师应当为教学搞科研,以研促教,这就要求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在综合英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量的设计一些微型的研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为学生们以后教学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如第二册第十单元的主讲课文《青少年的噩梦》。该文章介绍了令大多数学生感到恐怖的事情――考试。这个话题和学生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在校学生对考试的看法,收集数据并提交相关报告。
以上活动是依据综合英语教材设计的教学活动。通过完成任务,学生在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逐渐习得特定的师范职业技能,在习得师范职业技能的同时,又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必须掌握过硬的英语教学技能。作为师范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在综合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贯穿师范职业技能训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既能系统地接受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逐渐习得必备的师范职业技能,为以后走向教师岗位打下良好的职业基础。
参考文献:
[1]蓝葆春,张本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整体介绍和制订说明[J].外语界,1994,(4):1-7.
[2]李辉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表的说明[J].外语界,1994,(4):15-19.
[3]唐晓衡.英语精读课与学生师范素质的提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4):138-139.
[4]王铭玉,贾梁豫.外语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