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理论汇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心理咨询技能是班主任必备的重要技能之一,尤其在新课程理念中,心理技能在对学生的管理层面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为了探究心理学技能对班主任工作的作用,我课题组就甘肃省酒泉市的四所学校――酒泉市第一中学、酒泉市第二中学、酒泉市第六中学、酒泉市工贸中专学校(其中三所为初级中学,一所为中专类学校)进行了题为《班主任工作与中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表》的问卷抽样调查,发放问卷调查表1060份,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1057人,收回问卷调查表1057份。
二、调查问题汇总以及现状分析
该调查表设置问题14题,我调查分析人员将14个问题按照问题的内涵、外延进行分类汇总,然后进行分析,最后呈现为4组数据参数及其参数分析。
第一组问题调查显示:有80.79%的学生不愿意主动和班主任倾诉自己的困惑、烦恼(比如说早恋等),只有19.21%的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56.01%的学生表示自己在被班主任误解后会主动和班主任进行私下交流,而43.99%的学生则不愿意。
学生不信任班主任的心理,就学生而言,叛逆期的学生自我保护欲望处于一生中最强烈的时期,他们青春期的孤独感促使其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走近、沟通,而强烈的保护欲望又拒绝他人走近自己,尤其拒绝处在管理自己层面的班主任的走近。就班主任方面而言,折射出班主任在工作中的不足以及班主任工作中技术运用能力的缺陷,所以不能让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走进自己。这两方面的原因造就以上数据的成立。
第二组调查数据显示:有88.74%的学生喜欢时刻面带微笑的班主任,
11.26%的学生表示无所谓;85.62%的学生喜欢如朋友一样和同学们打成一片的班主任,14.3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60.26%的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利用书信、聊天、博客等形式和班主任进行私下交流,而39.74%的学生则不希望。
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班主任有所期待:学生喜欢经常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并且能够走近自己、能像朋友般和自己平等相处的班主任;而且,学生也想走近、了解自己的班主任。
第三组调查数据显示:86.09%的学生希望拥有一个懂得青少年心理学知识并有研究专长的班主任,只有13.91%的学生表示无所谓;有88.93%的学生希望班主任将班会课的厉声训斥教育变为机智地讲述心理小故事、心理疏导游戏的形式,只有11.07%的学生表示无所谓;87.80%的学生希望班主任在面对特别调皮捣蛋、不思学习的“双困生”时多一些关注与耐心。
这组数据中学生对班主任的期待也说明了班主任在研究青少年心理特征并对症下药方面的缺漏,当前班主任的工作还是沿用传统方式的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式教育,忽视了新形势下作为教育主导位置的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是作为“人”这一层面的存在,于是站在与学生对立的立场说教、要求、限制。教师的疏漏势必导致学生在情感上与班主任的远离。
第四组调查数据显示:76.82%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配备心理咨询疏导室并会主动前往心理咨询疏导室求助咨询,23.18%的学生认为无所谓;61.49%的学生希望在班级管理中新设班委――心理服务委员,38.5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74.17%的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设置中学生心理疏导专栏,25.83%的学生觉得无所谓。
这组数据说明很大一部分学生希望班主任和学校的管理工作中有心理咨询与疏导,既反映出当前学生期望得到老师对自我心灵、情感的关注,也反映出我们当前班主任的工作是违背学生心理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
三、应对措施
(1)全面推进心理学教育理念,促使学校重视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学校设置与心理疏导有关的设施并进行相关活动(比如设置心理咨询室、开辟校园心理教育专栏等)。
(3)提高班主任队伍的管理能力,并将心理教育学理念渗透其中,将班主任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纳入班主任常规技能水平评比中,促使其重视对学生心理行为的关注与疏导。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 消费心理学教程[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犯罪心理学;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185-02
一、犯罪心理学案例式教学的现状
案例式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内容,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最终进行汇报,从而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
案例式教学法的前提条件是要有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没有案例就谈不上案例式教学,因此建立犯罪心理学案例库是进行并推广案例式教学的大前提。近几年,教学案例库的研究成为我国高校教师非常注重的一个问题,各个学科领域譬如说法学、医学、经济学等专业都已经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哈佛商学院的案例库教材被翻译成多国语言,风靡全球。而相对比而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学科,既是一门交叉性学科,也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同时还是一门或然性学科。现有的犯罪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偏重于知识的介绍和传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一般是照本宣科的注入式教学,学生收获不大,亟待需要进行案例式教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都是犯罪分子,由于案件的保密性、隐私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案例库的建设滞后甚至存在非常多的阻碍。因此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犯罪心理学案例需要很长的时间,同时编制一个有效的案例需要很多的现场图片,这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都是很困难的,因此,我们需要整合资源,积极进行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建立,为今后能有效的开展案例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案例讨论式教学提供保障。
二、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建设的方法
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整体构建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普通案例收集法以及经典案例选编法。
医学院校开设犯罪心理学课程的最大薄弱点又在于授课教师不像公安院校的授课教师那样具有公安警察的身份,能接触到真实的案例并参与到案件中去,有着切身的经验和大量的案例积累。我们获取案例资源的途径单一、标准不一、信息失真,从根本上缺乏对医科类院校法医专业学生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所以,研究建立起一个有着针对性和典型性又不失时效性和新颖性的案例库,突破理论教学的局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在立体的现场中完成对综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培养和完善综合思维能力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按照《犯罪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利用法医专业师生到公、检、法、监狱及劳教所等进行见习和实习的机会,通过查阅卷宗、与办案人员及服刑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方式,设计相关表格和问卷,有针对性地采集详细的相关信息,通过对原始案例进行汇总、归类、比较和总结,研究《犯罪心理学》教学案例库建立的标准,通过收集的案件资源形成并完善建立标准,同时用不断完善的标准指导案例资源收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保证案例资源的典型性、完整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另外,随着标准的建立和工作的深入,一方面能获取大量的真实案例,持续扩充壮大案例资源库,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材料基础;另一方面,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所学知识有很好的回顾,并根据所接触的服刑人员对这一类型的犯罪人员的犯罪心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最后,依据信息采集的标准,及采集到的素材,整理完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某犯罪类型案例的详细过程、犯罪分子的详细资料展示;第二步,该犯罪案例典型的犯罪心理教材资源的补充;第三步,制作出该犯罪案例的配套检测试题。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建立假设―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做出结论即验证假设”过程来学习研究犯罪心理学。
典型案例选编法是选择一些知名案件比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等知名案件,网络、广电媒体以及各种书报上对案件的整个过程报道都比较详尽,相关资料都非常多,相关专家分析得也非常透彻,对这种知名典型案例进行加工整理可以充实到我们的案例库中。因为越是典型的案例,揭示的犯罪心理规律就越是深刻,蕴涵的道理越是具有回味感,其普遍意义也就越大。也就是说,越典型的案例,越具有激发学生潜在兴趣的可能性,有利于学生进入角色体验与情景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三、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内容的选取以及加工整理的原则
(一)尊重事实,突出主题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案例教学,我们的案例库内容必须真实,不能杜撰虚构。我们收集选取的不管是普通案例还是典型案例,都必须有对犯罪情境的真实描述。因为只有发生于实际中的真实的犯罪过程,才真正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把学生的所有思路引入犯罪案例情境中;而杜撰或者编造的案例,不光是严谨性、科学性方面会有欠缺,也会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兴趣感和信任感不足。但是真实的案例,在收集过程中,往往很多信息收集不全,由于收集途径的特殊性以及案件的保密性导致收集存在很多的困难以及阻碍,因此,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普通案件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但是不能按主观意图随意删改,让犯罪过程去迎合预定的主题,应该在真实案例的基础上围绕所遇到的犯罪心理的焦点问题,对有关情况作真实的描述,同时,丰富犯罪“故事”的前因、后果等,而且要注意的是不要轻易把自己的观点表露在案例的叙述过程中,使学生能够以案例当事人的角色创设情境,体验并分析整个案件的犯罪心理过程。
(二)案例要具有启发性
收集的案例在整理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入一定的思考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设计在整个案件发展过程中,可以显而不露,引而不发,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去挖掘,问题的答案必须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启发最终得到的,而非是单纯翻看课本就能得到的。从案例的内容上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并与教学各环节相互衔接,因此应有“课堂讨论”和“课外思考”等不同案例。从案例的形式上要有“简单案例”和“复杂案例”。
(三)案例要具有目的性
犯罪心理学案例的收集要适应教学目的的要求,涉及多方面,比如现场方位、现场痕迹、物质痕迹及心理痕迹、尸体现象等,通过案例启发、调动学生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对整个犯罪现场或者犯罪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从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案例的典型性
整理案例的过程中,要把同类性质的案件中比较典型的案件提炼出来,能反映同类案件的一般特性,比如说:诈骗案件中,李徐案非常典型,分析完一个案子能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五)案例的即时性、更新性
现实生活中也不断发生着这种犯罪行为,我们在平时也要不断的及时更新案例,注意结合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热点案例并适当淘汰老旧案例,在案例中尽量增加具有各种声像资料的案例,使我们的案例库不断完善并保持实时实事。
四、犯罪心理学案例库建立存在的困难
案例库的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而且需要后期不断的加入案例及更新案例,尤其是犯罪心理学案例库的建立,每一个案件都需要去监狱及公检法部门与服刑人员进行沟通交流,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教学组织、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还必须有一定的改革和创新,这些都需要得到学校的理解和支持。为保证今后案例教学的持续开展,还应该有明确的制度保证,以促进老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保平.犯罪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5.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边缘科学。而医学心理学则是一门将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变化过程中的规律,从而发挥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的作用.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内容,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1探讨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更为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都会产生社会、心理及体制代谢、免疫等因素所致的心理病症,慢性综合性疾病急剧增多,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广泛地使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生素等,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造成很多慢性综合性几疾病.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调查资料表明:门诊患者中的求诊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高达65%—76%,其中35%的患者与情志反映有关,即使由于躯体不适而来就诊的患者中,也有15%与情志问题有关,疾病构成谱的这一极大改变,使现代医学科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在这方面中医学却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医学一直把人体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来认识,在这个有机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和功能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体现出形神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医学的形神整体观:所谓的形神整体观,是这样来解释的,形是指有形物质、机体、肉体;神是指运动生命机能、精神、形神关系就是指物质与运动、机体与生命机能、肉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总结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可以看出形与神俱,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生命活动赖以正常进行的基础,这正是从中医角度谈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2中医学对心理概念的表述
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1)心理活动过程指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活动过程,个性心理特征则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兴趣和积极性等.这在中医学中都归属于神的范畴,据初步统计,仅在《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就有150处之多,比较经典的如《灵枢·本神》的论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这段论述可以概括为是中医心理思想的纲领.在这里,《内经》将心理活动的神分为神、魂、魄、意、志、思、虑、智,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人的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表述.而对于人的情感活动,中医则主要以"五志"的概念来加以描述,并与脏腑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在《素问·阴阳脏象大论》中有:"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至于与心理活动关系最密切的脏腑,研究工作者尚未成定论.因为一方面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的明确论述,而对于另外一个重要器官一大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还未探讨清楚.在《素问·脉要精微大论》中有”头者精明之府"的论述.实际上,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心与大脑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心脏相当于一个动力泵,推动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物质基础,而同时心脏自身的功能活动也受到大脑的调节.在实验研究中,又有人通过对脑电图的长期观察分析,发现人体内部存在着一个优化耦合系数.心脏确实参加了脑的思维工作,而且心脑以最佳频率耦合的形式参加了思维.这就客观的证实了心脑耦合机制是人类意识思维活动最佳状态的重要条件,为心功能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2)人格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主要表现为人在对人、对事、对物等方面的态度、趋向等等。而体质主要指遗传禀赋、生理素质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中医学中有很多篇文章讨论了人格问题,而且多结合人的体质进行,充分体现了形神一体的辩证观。但就其分类方法,笔者以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阴阳多少分类。如在《灵枢·通天》中,有阴阳五态人的人格类型,将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 阴阳平和之人五种。②按五行属性分类。《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中把人按五行分类,然后以五音类比,再分五种亚型,于是共得出二十五种类型。正如张介宾所言此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人,而复各分左右上下,是于各形之中,而又悉其太少之义耳,总皆发明禀赋之异,而示人以变化之不同也。《类经》雛体型肥瘦分类。如《灵枢·逆顺肥瘦》篇将人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之人三型。而《灵枢·卫气失常》篇又将肥瘦分为膏型、脂型、肉型三种。④按禀性勇怯分类。如《灵枢·论勇》篇将人分为勇士和怯士。
可见,中医学中对人格体质分类的论述,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把它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后,有了惊人的发现。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的人格维度图是很重要的人格理论,它融合了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四体液学说和人格的内外向学说,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维度图中。中医学关于人格体质学说的内容主要在《灵枢·通天》和《灵枢·二十五种人》两篇中。我们把这两篇内容填写在爱克森的人格维度图中,结果发现有很大程度的吻合之处,而且二者关于心理特征的描述也非常接近。中医学将消极、沉静、向内的人格归为阴,将积极、活跃、向外的人格归为阳。在填写中我们会发现,阳形人的心理特征(以下括号外为维度图的描述语言,括号内为《内经》的描述语言),如乐观的、积极的(“志发在四野”),易于冲动的(“举措不顾是非”),多言善谈的(“虚说”、“好言大事”)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外倾维度为中心的领域。反之’阴形人的心理特征,安静的,沉默的(“安安然”、“纤纤然”),被动的(“善附人”),不善交际的(“洁洁然”),悲观的(“多忧”)等等全部都分布在以内倾维度为中心的领域。
由4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医学对心理活动及个性心理的描述与现代心理学有不谋而合之处,体现了中医特色,对中医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心理与发病
3.1情志变化与发病:中医学认为,情志活动与人的脏腑气血二者兼有密切联系,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失调时必然导致情志的异常。如在《灵枢·本神》五神脏的理论,即“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反之,情志活动的异常又会对脏腑气血构成影响而产生疾病。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在《素问·举痛论》中具体描述了情志变化对脏腑功能活动的影响,即所谓的九气为病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日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而现代精神神经免疫学也认为,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发挥作用,而是形成紧密的信息传递系统,相互调节,这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已经得到验证。如失望、悲观的情绪,作用于大脑海马状突起部分,能刺激人体的垂体-肾上腺-皮质网络,引起皮质醇类等多种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激素,因肾上腺受刺激而超量分泌。如果这种超量分泌过于频繁和时间过长,免疫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发生疾病。
另外临床工作者们也发现,某些慢性病人确有一些常见而有固定的心理变化特点。如肺结核病人常有很高兴的兴奋点或欣快的表现,心脏病人则有恐惧、焦虑、孤寂等不良的心理状态等等。
3.2社会因素与发病:现代心理学认为,社会因素是心身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在中医《内经》时代就有所认识,其中社会因素不仅包括社会地位和和生活条件变化,如《素问·疏五过论》中的“必问尝贵后贱,虽不重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恋,病有所并”、“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蹩为挛”等等,说明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常常回忆起情志变化,从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另外,社会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如中医所倡导的“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
4心理与诊断治疗与养生
4.1诊断: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病理都有密切关系。患者的人格特征不同,因此人在生病时就必然会不同程度的反映出各种心理状态,了解这些人格特征和心理状态,就有利于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中医学在论述有关疾病症候时,体现了较为浓厚的中医心理诊断特色,提示医家在具体的望闻问切四诊中,要把握好心理诊断,将有利于分析病情,得出真确结论。
望诊,中医学认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故观察人的情志变化可以了解肾气的盛衰。闻诊,中医学中有“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的条文,说明声音可以反映心神病变。问诊,是心理学中最为重要和直接的方法,在《内经》中就明确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切诊在心理诊断中也有一定的意义,因为心理的变化可以反映在脉象上,即“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之变也”。
4.2治疗:心理治疗,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治疗病人的心理障碍,达到缓解治愈疾病的目的,主要通过医生的言行情态等影响患者的情感、性格、举止,以改变患者的神情行为,从而使之恢复正常。在现代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心理治疗方法,比较常用的有:催眠疗法、暗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认知领悟疗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疗法、厌恶疗法、理性情绪疗法、疏导心理疗法、精神支持疗法、患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等等。然而,中医学中有关心理治疗的内容也是很多的,纵观《内经》及历代医家所论,按其作用特点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6种方法。①顺意法:所谓顺意法,就是指顺心、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以解决治病心理的一种疗法。《内经》指出数问其情,以从其意。”“伺之所欲。”明代虞抟在《医学正传》中以乳岩年治疗为例指出:“须情思如意,则可愈。”由于“意有未遂,所求不得”是导致形神病变的常见原因,也是促使病症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顺从满足患者的某些意愿是调治这类身心疾病的求本之治,也是中医精神情志治疗学中的重要疗法。②消除心因法:所谓消除心因法,是指根据患者各自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以消除致病心因的精神情志疗法。意愿未遂也是众多境遇人事治病因素的一种,可用消除心因的顺志法进行解决。此法可归纳为两种:(1)释却心因法。是指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语言、行为、药物等,使患者在有意无意间,自然的释脱致病的境遇人事因素。(2)语言疏导法。是指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开通疏导,善诱说理,以消除其致病心因,纠正其不良精神情志活动而达到治愈或缓解病症的一类情志疗法。《灵枢·师传》曰:“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致以其两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东医宝鉴》曰:“欲治其疾,先调其心,以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能如是,则药未到口,病已忘矣。”这些不仅概括了语言疏导法的基本含义,而且阐明了语言疏导的基本目的。③转移心意法:所谓转移心意法,是指医生借用某种方式和方法转移或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从而消解或驱除病理性和精神剌激的一种精神情志疗法,它包括两种方法:(1)转移注意法:是指医生有意思的转移患者的病理性注意力,以消除或减弱这一相对稳定的情感刺激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情致疗法。(2)分心移情法:是指医生通过戏娱、音乐等手段或设法培养患者某种兴趣、爱好,以分散患者注意力,调节其心境情志,使之闲情逸致,从而促进形神疾患康复的一种情志疗法。正如清代名医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所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④意示疗法:所谓意示法是指,医生运用语言、行为等手段,采取含蓄间接的方法,对病人的心理状态施加影响,使患者无意汇总接受某种暗示,因此而获得疗效的方法,它包括两种方法:(1)语言示意;(2)借物示意。⑤以情胜情法:所谓以情胜情法是指,医生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有意识诱发和激起患者某种新的、暂时性的剧烈情志反应,以抵消或抑制、解除患者原有的病理性的情感活动的疗法。它包括阴阳相胜疗法和五行相胜疗法。(1)阴阳相胜疗法: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人的情志活动可分为阴阳两极,顺人意愿者为阳,忤其需求者为阴;(2)五行相胜疗法:是指中医学认为情志之间有五行的属性,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情志的疗法。如朱丹溪治癫痫为例指出:“怒伤肝者,为痫为癫,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乃进一步发展了五行制约法。⑥激情法:是指有意识的诱发患者之激情,利用随激情而出现的强烈行为反应,以纠正和改善原先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的疗法。
4.3心理与养生:中医学关于心理养生反应为一种“防治并重,以防为主,形神俱养,以神为主的”整体辩证观。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此即强调了精神调养的重要性。对防病疗病养生均有特殊意义。
5结语
关键词:感性工学;产品设计;家用理疗产品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3-0128-03
Analyses the Kansei Engineering Theories on the Use of Physical Therapy Products in the Home
SONG Chong-chong,WANG Yi-m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000,China )
Abstract :"Kansei" is used by Kenichi Yamamoto made a speech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1986 when "Kansei Engineering" design philosophy, and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the automotive sector. Kansei Engineering aims to impact on consumer sensory research products, make products designed to better meet the user’s emotional appeal, Ther- efore, by visual, auditory, tactile factors analysis, grasp the perceptual design of household physiotherapy products, can design assignment of all aspects of the user feel comfortable home physical therapy products.
Key words :Kansei Engineering; product design; home therapy products
Internet :.cn
一、引言
伴随着物质时代的结束、感觉时代的来临,消费者、使用者看重的已不再是产品的数量与质量,而是与自己的密切程度;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一件物品,而是自我满足感;他们追求的也不只是停留在商品的某些特殊性能上,而是某种特定商品与理想的自我概念的吻合①。因而,在家用理疗产品的设计上,我们不仅仅要注重功能上的享受,还更应注重感官上的享受。
二、感性工学理论体系
对于普通人群来讲,他们对于“感性工学”的概念并不是那么熟悉的,但是我们手里用着的电子产品甚至是我们周围任何一个产品都有受到其理论的影响。“感性工学”这一词,是由日本山本健一于1986年在美国发表演讲时提出“Kansei Engineering”设计理念时出现的,并广泛引起了汽车界的关注。此后,日本的学术领域以及研究机构也渐渐开展了对感性工程学理论方面的研究与关注。感性工程学是将人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情感因素翻译成具象的设计要素的一种理论方法,其主旨在于通过剖析使用者对使用物品的心理感受与意象,根据人们的喜好来设计生产产品的。简单来讲,感性工学就是通过对使用者本身真正的需求和反应,即使用者自身的生理层面(即形,色,味,音,触等)感受上的把握,从而设计生产出符合使用者情感需求的产品,从本质上来讲,感性工程学理论是指导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技术手段。
如今,我们可以借助感性工学来改变现今原有的设计过程,而这种方法已经成为新的产品设计方法研究的重点。感性工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于控制论,从结构上来讲,构建感性工学系统程序应用于产品的设计过程其实非常简单的,沿着“确立目标―构建语意转译系统库―分析评定―逆向应用―反馈”的大循环进行,通过对构建起的整个控制系统进行反复分析,使整个控制系统趋于稳定,这样我们就建立起来了完整的感性工程系统。
三、感性工学在家用理疗产品中的设计应用
现如今科技的日益发展,新的家用理疗产品不断涌现,产品在更新的速度上也在不断地加快。近年来,尽管“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观念以及与其相关联的设计理念被经常提及,但是在理疗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家用理疗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更多的还是从功能和形式方面上的考虑,很少能够顾及到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虽然家用理疗产品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操作以及节省储藏空间等特点,能够让人们在家里随时使用,但是人们现在对于家用理疗产品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功能上的满足,更多的期望产品能够符合自身情感上的预期,让人们消除为了使用而使用的消极心理,使人们产生喜爱之情。不仅仅将其作为一种治疗使用的工具,而是将其作为身边的一个伙伴,可以让使用者用起来更加贴心如意。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将感性工学作为其理论指导,分析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各种情感因素,然后在开发设计家用理疗产品中加以应用,从而真正做到从消费者需求的这个出发点来进行开发设计。
设计是能够实现情感因素的最难环节。在感性设计的研究上,其并不仅仅体现在感性设计的流程上,而在于其在具体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流程。家用理疗产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其感性的体现可以归纳为3个过程,4个步骤:
1.确定情感基础,选择目标消费群(即确定家用理疗产品的真实使用者)进行产品的情感测量,收集用户对现有的家用理疗产品在造型设计描绘上的感性词汇,剖析造型因素同感性要素之间的联系。
2.形成消费者的情感认知轮廓,即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阅读、情境分析、案例分析比较、头脑风暴等,了解目标消费群对家用理疗产品的情感预期,与第一步主要是分析产品的特征、了解使用者与家用理疗产品之间的情感关系,这个过程即为感性的“读出”。
3. 设计实施,包括产品的设计定位、方案筛选以及模型制作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前期关于消费者对家用理疗产品情感需求的调查研究成果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同时还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这个过程,即感性设计的“写入”过程。
4. 设计评估,该过程是让用户对新的设计方案进行测量评估,看设计的产品是否达到用户在情感方面上的要求。这是感性设计的“验证”过程。
四、通过感觉要素把握家用理疗产品的感性设计
感性工学所追求的是来自于用户自身真正的需求和反应,但这样的反应是非常细微、不易察觉的,因而,“感性工学”实施的关键在于:1.如何根据人机学和心理学的评估来捕捉顾客对产品的感受;2.如何根据用户的感性来定义产品的设计特征;3.如何将感性工学建立成一种人机学的技术;4.如何调整设计来满足社会的转变以及人们的喜好倾向②。
(一)通过视觉要素把握家用理疗产品的感性设计。对于家用理疗产品来说,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它的颜色与外形。色彩具有唤起人们生理某种体验的特性,也是人们在欣赏产品时最为直观的方法,色彩是产品形态构成中重要的部分,大多数的产品各个部件之间都是通过不同的颜色来进行功能上的区分,以此可以达到良好的识别性与易用性。而在产品设计中,其最为直观、重要的体现即为产品的形态要素,家用理疗产品的外形是功能以及性能的外在呈现,在设计理疗产品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功能、技术以及环境的需求外, 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形态与使用者之间的关联性。从现代设计的角度来看家用理疗产品的造型语言,当不同品牌的产品其内在质量差别不是很明显的时候,在市场竞争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即为产品的形态设计。因而在选择理疗产品的时候,除去产品的功效因素,消费者往往会选择外形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产品。所以,只有家用理疗产品的形态满足了功能和情感两方面的需求时,其才能有拥有较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二)通过听觉要素把握家用理疗产品的感性设计。目标消费人群在选择家用理疗产品时,声音也是影响他们做出选择不可或缺的一项判断标准。家用理疗产品使用是出现的声音总体来讲可以分为提示正确操作的声音和内部结构发出的噪音两种类型。提示性的声音是提示性的声音是需要让使用者来做正确判断的,每一个提示都把理疗产品的信息反馈给了用户,让用户在操作时做出正确的下一步操作。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伴随着我们不需要的噪音的产生,其实很多噪声来源于产品本身,例如按摩椅工作时,内部马达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声音,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声音的话,就会影响人们使用产品的效果。因而在理疗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在操作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如使用开始时的提示音、某一部位运动时发出的声音等等。还要考虑到产品自身的和谐感,在产品使用过程中能够发出恰当的声音来安抚使用者的情绪,让使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
(三)通过触觉要素把握家用理疗产品的感性设计。人与理疗产品的接触中感受最多的一般是对产品表面、工作部位、操作面板的触摸,触觉因素相对于视觉以及听觉因素显得更为重要。触觉,它可以辨别事物形状、大小以及表面的肌理等等,这是它的生理意义所在。材质是影响触觉的最大因素,当人们接触到产品的表面时,会唤醒人们大量的触觉记忆。在和家用理疗产品的直接接触过程中,使用者有了触觉上的感知,如果这种感知能够唤起人们记忆中类似光滑、温暖等舒适的触觉质感,必然会使人感到亲切。在家用理疗产品的使用过程中,其接触最为频繁的主要是理疗产品功效作用部位,每次接触它们,都会有着与之相对应的感官感受,不同使用者有着不同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将各种需求汇总形成数据统计,进而设计生产出能够满足不同使用者情感诉求的理疗产品。
五、结语
以感性工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家用理疗产品的设计,那就需要设计者来分析消费人群与家用理疗产品之间的感性因素,从而应用在实际的设计之中。对于研究感性工学来讲,其研究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要求设计师从方方面面去进行研究总结的。以前产品设计生产是站在生产者的角度上,去推测左右市场的走向,是小众群体决定着大多数消费者购买的产品。感性工学的运用是真正的从用户出发,从消费者的角度使产品的设计更加贴合使用者内心的需求。从消费者的生理学层面、心理学层面以及使用的环境出发,让设计出来的产品可以更符合用户的情感诉求。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