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和旅游信用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信用 缺失 危害 治理
每天的新闻报道都充斥着食品安全,从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事件到瘦肉精再到前段时间的毒黄瓜再到现在的塑化剂,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问题,从食品安全问题可以折射出企业信用缺失。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信用关系的形成和深化过程。我国企业信用缺失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制度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一、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近年来,我国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应当看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信用基础薄弱,一些企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信用问题仍然是影响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
1、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产品以次充好,掺假,以假充真,以旧充新,缺斤短两,假冒注册商标,假冒专利,盗版复制,假冒产地、厂名、厂址,假冒认证标志、国际标准采用标志、名优标志、防伪标志等;假广告;不符合执行标准的产品屡见不鲜,特别是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室内装修等,直接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
2、商品和服务存在价格过高、价格欺诈、虚假折扣等不良现象。比较严重的方面有:部分放开价格的商品;一些地方高速公路收费;房地产价格、物业管理;节假日交通运价、旅游价格等。
3、企业之间货款相互拖欠,企业拖欠银行贷款,形成三角债。企业相互拖欠,导致销货企业不能及时收回销货款,企业无法归还到期银行贷款,造成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加,等于银行接受了被拖欠货款企业转嫁过来的损失,使社会信用恶化。
二、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危害
1、增加了交易成本。任何一个企业要做成一笔买卖都要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就是企业的交易成本。信用与交易成本成反比,守信会减少交易成本,不守信必然会增加交易成本。
2、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信用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信用缺失后,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使其资金更加紧张,难以实现规模扩张和跨越式发展,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3、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企业信用缺失,会产生社会经济秩序混乱,使企业惜投,银行惜贷,货币政策在传导环节不断弱化和衰减,无法得到积极响应,市场信号得不到真实的反映,破坏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货币乘数效应难以实现,金融和经济领域的风险随时会发生。
三、企业信用缺失的主要原因
1、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淡薄。诚实守信虽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备受推崇的美德,但由于我们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真正的市场经济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极为淡薄。
2、信用管理体系不健全。在市场经济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一般都有较为健全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包括立法和执法,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监管、对全社会信用教育的研究开发等。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3、企业内部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我国企业很少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这首先易导致因授信不当使合约不能履行以及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现象的频繁发生,又会因对合作客户信用状况缺乏了解而受骗上当。
四、企业信用缺失的治理对策
1、每个企业都应该公开自己的信用记录。实现信用资料的开放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必要前提,建立和完善信用数据库是社会信用体系有效运作的关键
2、建立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整顿社会信用秩序,重构企业间、企业与银行的信用关系,还得靠企业自身加强信用管理,充分利用信用资源,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3、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信用制度,消除企业信用关系恶化的体制性根源,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加大对失信企业的处罚力度,使企业的失信成本远远大于失信收益。
4、发展资信评估,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发展资信评估,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准则、评估方法和管理方法。通过科学的评估程序和分析方法,对企业或个人履行各种经济承诺的能力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与判断,并以简单明了的符号表示出来。
5、建立健全的企业信用监管机制。企业总是寻找对自己最优的策略并由此形成一个均衡状态。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中,即大部分企业讲信用,信息传递方便,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如果某家企业某次不讲信用,它可以获得额外利益,但其它企业可以很快知悉并在其后的经济交易中拒绝对它提供信用,那么这家企业就会处于孤立状态,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总之,要治理企业信用缺失、建立企业信用体系,必须以企业自律为基础,以法律制度为保障,以合乎现代企业制度的道德为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遏制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无序竞争和失信行为,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摘 要]旅游饭店财务风险是指在饭店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为了搞好财务风险管理,宏观上应优化外部环境,建立行业预警机制;微观上可从机构设立、风险机制完善、信息化建设、风险控制技术应用和加强信用管理等方面采取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加剧和经营活动日益国际化,旅游饭店作为独立自主的经济主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风险管理日益受到管理者重视。资金是旅游饭店的血液,资金的运动即财务活动贯穿于饭店经济活动全过程,是资金筹集、投放、使用、收回和分配各环节的有机统一。而财务活动各环节由于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使饭店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产生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影响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所有者利益。因此,必须加强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就是运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最小的成本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预测、控制和处理的一种管理行为。财务风险管理是旅游饭店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饭店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其他风险提供条件和可能性。财务风险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机会和损失扩大的可能性,提高饭店资金运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减少收益的波动性,为饭店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财务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财务风险机制的建立,有利于饭店树立良好的公共形象,促进饭店与客户、供应商、债权人、投资人之间互信合作,减少外部因素对财务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为饭店提供相对安全、稳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环境,增强自身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决策质量。
一、旅游饭店财务风险分析
造成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类。外部因素是指外部宏观环境(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变动对旅游饭店理财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指由于旅游饭店自身经营不善、理财不当、决策失误而产生风险。财务活动一般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回收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相应地,饭店财务风险就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指由于负债筹资使饭店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可能性。目前我国饭店既存在现金性风险,又存在收支性风险。现金性风险是由理财不当和资本结构不合理引起的,主要表现为筹资成本费用过大、负债比例高(许多饭店超过50%)、从资本市场上筹资能力差、筹资渠道单一(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资金结构、期限结构和债务规模不合理)等。收支性风险主要是源于经营不善。主要表现为管理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亏损严重,如不加强管理,就会给饭店再筹资和经营带来困难。
投资风险。投资风险是指投资不能达到预期效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源于旅游饭店缺乏信息以及经营效率低下。饭店固定资产投资标准高,资金占用量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的季节性和波动性强,再加上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投资的风险性不言而喻。我国的饭店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由于缺乏全面、准确的决策信息,造成市场预期不正确,投资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为饭店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旅游饭店经营具有经营范围广、营业项目多、提供的产品时间性和季节性强的特点。我国大多数旅游饭店管理水平低、经营不善,竞争力弱,再加上债务负担沉重,经营风险大,而经营风险最终会表现为财务风险。另外,缺乏回避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是导致旅游饭店实际投资收益与预期相比相差甚远的重要原因。
资金回收风险。旅游饭店资金的回收风险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风险。从实质看,应收账款是饭店流动资金的投放,其风险主要是收回时间及金额不确定所导致的现金流量风险。它的拖欠将会严重影响饭店的获现能力和收益质量。应收账款风险的产生与信用政策和信用环境有关。目前,由于竞争的压力,我国旅游饭店的业务销售中赊销比重大,而不合理的信用政策常使饭店对应收账款缺乏应有的控制和管理,造成追讨欠款工作困难重重。宏观上,我国信用环境差,缺乏社会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信用风险大,再加上结算方式落后,使得旅游企业间拖欠款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饭店的实际收益。
分配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而可能给饭店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风险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是收益确认的风险,即由于会计方法的不当,虚增当期利润,导致提前纳税,大量资金提前流出饭店而引起财务风险;或者虚减当期利润,影响饭店声誉。另一方面是对投资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的把握不当而产生风险。对饭店而言,如果过多的以货币资金的形式对外分配收益,会大大降低自身的偿债能力;但如果饭店投资者得不到一定的投资回报,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饭店的信誉。因此,饭店无论是否进行收益分配,也不论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进行,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二、旅游饭店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宏观对策
政府有关部门应为饭店的财务风险管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具体而言,必须进一步深化旅游饭店改革,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旅游饭店的财务风险机制。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政府应继续深化金融、投资、外汇、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优化信用环境,为饭店的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针对目前的信用状况,政府应从税收和政策上鼓励社会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立,完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饭店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监管,规范企业的信用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为饭店的经营和理财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其尽量规避外部风险。
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旅游业是一个敏感性行业,易受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应共同努力,建立旅游行业风险防范机制。行业主管部门应设立专业机构,建立和完善行业的预警、监测和管理信息系统,对全行业进行不间断的景气监测,保证信息收集、分析、公布渠道通畅,及时向旅游饭店和其他旅游企业传递市场信息和环境信息,提高全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另外,政府应从财政上引导和支持建立旅游行业风险基金。设立风险基金既可以减少危机发生时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帮助旅游饭店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使其一旦发生经营危机和财务危机就能够通过风险基金的发放渡过难关。
(二)微观策略
强化风险意识,设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构。在饭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饭店的所有员工都应有风险意识。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就是既要重视风险的存在又不畏惧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经营管理工作的始终,寻求最优的管理方法,减少财务风险给饭店带来的损失。饭店内部应成立一个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风险管理的顺利进行。大中型饭店企业可设立风险经理一职,或由财务总监兼任;中小型旅游饭店可以在财务部门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饭店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实施有效监督和控制;合理运用风险管理技术,促使风险管理制度化;认真分析理财环境及其变化情况,适时调整财务管理政策和改变管理方法,提高饭店对理财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另外,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应加强财务部门与销售部门、人事部门和各个服务部门的协调。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和监测。第一,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加强饭店财务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系统是对风险进行识别、监测、评价和预测的信息系统,其内容包括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相关信息,可分为内部报告子系统、市场信息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和风险预警子系统。前三个系统主要负责有关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分析;预警子系统则通过建立预警模型,监测反映财务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类型及其危害程度作出评价、预测,并在必要时发出警报。正是通过这种不间断的跟踪监测,饭店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自己的财务风险情况。饭店内部的预警系统在建立和运行过程中,要保持与行业预警系统的协调、沟通,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二,应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首先,饭店应规范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基础工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推行全面的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事前、事中资金支出,保证资金的有序流动。以现金流量监控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其次,建立科学决策程序,对有风险的财务活动明确风险的责任者,加强对财务活动的各环节风险的防范。饭店业务部门众多,实行的是集中领导、分级归口管理的财务制度。因此,饭店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原始记录,加强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计量工作,理顺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
运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强化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处理。风险控制的实质,就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饭店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采取控制技术减少或消除风险损失。饭店控制和处理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一是回避法。这种方法是指设法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从根本上远离风险源,从而消除风险损失。饭店在选择理财方案时,应综合评价各种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在保证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前提下,选择风险较小的方案,以达到回避财务风险的目的。二是分散法。即通过饭店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对外投资多元化等方式分散投资风险。同时企业可以通过改变资金结构、负债期限等以达到降低债务风险的目的。三是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饭店以某种方式将所面临的某些风险转移给他方。具体的方法包括购买保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承担、通过契约的形式将风险损失转移给他人、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采用转移风险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饭店的财务风险。四是自留法。这种方法是指饭店自己承担风险,风险损害后果自负。饭店可根据国家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稳健性原则,在饭店内部建立风险基金,如偿债基金、坏账准备金、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预防风险损失,增强对风险的抵抗力。
重视饭店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管理信息化是指饭店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改善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水平,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竞争力的过程。管理信息化可实现财务系统与销售、供应、生产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保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置于严密监控之下,尽量减少内部因素对财务活动的影响。财务管理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饭店随时汇集财务会计信息,通过对财务信息高效有序的管理和应用,保障财务会计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提高财务管理决策的水平;管理信息化可使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规范化、高效化,有利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节约占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饭店可以考虑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把财务信息化作为突破口,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加强对饭店信用风险的管理。目前,我国饭店业由于赊销业务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巨大。为了防范信用风险,饭店应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信用政策是饭店财务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期限和收账政策等内容。饭店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的不同信誉情况制定信用政策,加强信贷管理。可考虑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设立信贷部,认真作好赊销对象的资信调查。针对会议、旅游团队、旅游人和个人的不同信用情况,制订合理的赊销方针,实行分级管理,建立科学的赊销审批制度,将风险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二是强化应收账款的单个客户管理和总额管理。饭店应对与自己有经常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单独管理,通过付款记录、账龄分析表及平均收款期判断个别账户是否存在账款拖欠问题。信用管理人员应定期计算应收账款周转率,编制账龄分析表,按账龄分类估计潜在的风险损失,以便正确估量应收账款价值,并相应地调整信用政策。三是建立销售—回款责任制,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根据客户按约付款的可能性,选择不同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对应收账款实行严格的监控,及时催收货款,并把回款情况与相关责任人的经济收入挂钩,从而把应收账款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在已有应收账款档案的基础上,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正确核算坏账损失。
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是提高饭店的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资金运行和业务经营是饭店经营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良好的资金运行能促进业务经营活动向实现高效益的方向发展,高效益的经营活动能使资金运行向着有效循环的方面转化。因此,饭店应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加强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强化风险管理职能,通过信息化建设将饭店建设成学习型组织,构筑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力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谭国平,于丽慧。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统计与咨询,2003,(2)。
[关键词]旅游企业;信用缺失;道德治理;信誉机制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2―0084―05
一、旅游企业信誉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末在宁波的《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5》显示,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旅游业在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被冠以“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先导产业”以及“第三产业龙头”等耀眼头衔,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虽然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是近年来旅游企业信用问题令人堪忧,信用缺失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旅游产业健康发展的严峻问题。旅游市场存在恶性竞争局面,旅游企业的不诚信经营给游客设下了种种陷阱,比如,刚取得出境游组团资格的旅行社,连送签权也没有,就自我吹嘘为“专家”;个别旅行社长期拖欠合作伙伴的团款,被拖欠方则以甩团等方式追讨欠款,结果使游客遭殃;还有的旅游企业制造大量虚假广告,以“零负团费”的承诺吸引游客,但出行之后再加费用。另外,旅游企业在游客旅行过程中擅自更改游览项目,甚至临时改变行程的做法也屡见不鲜。有的旅行社利用一些消费者图便宜的心理,推出名目繁多的“低价团”吸引消费者,特别是个别新的旅行社,完全把价格当作市场竞争的唯一要素,不断恶化旅游业的竞争环境。
长期以来,旅游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对外宣传促销,对内严厉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始终没有从旅游企业自身和旅游业整体大环境上谋求发展,在一些问题上积重难返,终于引发了目前旅游市场中的信誉危机。企业信用缺失,既增加社会的交易成本,又给消费者、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损失(唐任伍,2002)。世贸组织总干事穆尔曾尖锐地指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最缺乏的不是资金、技术和人才,而是信用以及建立和完善信用体系的机制。
二、目前对旅游企业信誉下降的治理现状
旅游是一项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需要经营不同业务产品的众多旅游企业共同协作来完成。正如沃勒(Walle,1995)所指出的,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旅游业比其他大部分行业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都要多,旅游企业在道德治理的过程中需要承担起对员工、游客、当地社区、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媒体以及环境等众多方面的责任。在研究旅游利益和旅游道德的关系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必须考虑到旅游者和其他旅游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旅游核心利益的异质。从旅游者的角度,进行旅游活动是为了身心愉悦;从旅游工作者的角度,服务游客是谋取个人经济利益的手段;从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商、政府、当地社区等角度,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而旅游产品本身,作为交易双方的利益交换载体,除了一般服务产品的基本特点如无形性、不可分离性、不稳定性和易消逝性外,还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季节性特点,这也给旅游产品质量的标准化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夏赞才,2003)。因此,试图简单地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调节复杂的旅游利益关系,或者用绝对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旅游产品质量,对抑制旅游企业败德行为的作用都是十分有限的。
目前有关旅游企业信用危机的治理,多数文章提倡从外部角度,通过政府监管和制度约束来规范企业行为(江晓云,2006;范中启,2005;王良健,2004)。外部信用治理方式是国家动用行政手段的一种政府职能行为,它不但可以公开向社会公布旅游企业的信用评价等级,提高旅游信息的披露程度,而且可以主动向公众提供企业信用基本信息的咨询,较好地发挥政府的外向联络功能,为避免不良信用企业利用信息真空危害市场交易公平起到防范作用。但是这种信用治理方式只是正式制度规定下的一种刚性结构治理方式,重在“救火”,“预防”功效有限,而且还会造成政府调控成本的激增。在社会经济的多重维度下,企业信用可以将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向一个可预测的理性的框架,使机会主义和逆向选择行为受到抑制,使人们之间的交易行为变为可计量、可测度的行为和活动。信用应当以规则的方式呈现出人与人交往的体系(表现为制度),更应当以精神的方式呈现出主体的道德和人格(刘选,2005)。人类的相互交往,包括经济生活中的相互交往,都依赖于某种信任,信任以秩序为基础,制度是信任的保证。因此,除了国家等外部信用监管制度外,企业内部的信用治理必不可少。只有刚柔相济,内外结合,从根本上完善旅游企业信用危机的治理模式。
三、旅游企业信誉缺失的产生机理――道德治理的引入
信用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体现为人们追求经济利益中的交换关系。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从事交易双方经济主体之间公平交易得以持续进行的需要,信用天然地具有功利和伦理的双重价值。功利价值是信用的经济基础,是选择诚信的企业和个人对预期利益的理性计算;伦理价值是信用的道德基础,交易双方以交易契约(包括口头协议和书面约定)等作为交易规则,用相互信任获得互惠互利(李新庚,2004)。作为具有法人人格的经济主体,追逐利益是企业的重要目的,但是如果单纯以经济目的为目标,企业经营就会陷入短视行为和恶性竞争的怪圈。信用交易不同于一般的货币交换,交换完结即见收益,信用的交换是一种品牌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获得回报。信用的这种交换与收益的不同步性,使单独使用功利价值作为引导企业形成信用意识效果甚微,因此,将伦理价值纳入企业信誉缺失的治理系统之中,从旅游企业信用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构建企业诚信经营的主体进行深入分析,确保了旅游企业信誉机制的顺利建立。
企业是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客观存在而孤立实现,企业对社会的付出将因社会需求的满足而得到应有的回报。从社会客体来讲,企业存在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从企业主体来讲,企业存在的目的是追逐经济利益。能否实现以上两方面目的,关键在于企业价值是否能得到有效实现。旅游企业的存在意义与普通企业类似,旅游企业之所以能够盈利,从本质上说是创造出满足社会大众需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当旅游企业实现这个目标后,企业获利就成为正当经营后的必然结果,即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企业利益实现的基础。当前,很多旅游企业忽视企业信誉,没有遵循诚实守信的经营规则,实际是对社会利益的公然 侵犯,这不仅将对企业自身盈利能力形成威胁,而且与企业长期存在的根本目的相背离,从长远来看,是对旅游企业双重价值的严重削弱。
旅游企业信誉下降,虽然企业自身难逃其咎,但将责任完全归咎于企业一方显然有失偏颇。企业是社会的子系统,是行业中的个体单位,企业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和行业制度,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当企业出现信誉下降等非正常行为时,社会和行业应承担起约束和惩戒的责任。当整个行业处于不良的经营环境时,盲目等待状况的自然好转显然不可取。从广义上讲,企业信用来自两方面,社会监督等外部强制力量和企业自身的自律自觉。前者作为外因,始终是倡导企业信用经营的辅助手段。源自企业自身的道德治理就是在企业自律形成过程中人为加入的干预成分,在道德治理下社会承担起第一责任主体的义务,通过自检是否颁布了相应法律法规、是否与企业签订了诚实经营的社会公约、是否制定了违反诚实公约的适度惩罚措施等,来确认第一主体的责任履行情况;旅游行业承担起第二责任主体的义务,除了大力宣传和倡导健康和谐的经营环境外,行业协会还要定期或不定期对旅游企业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切实可行地为企业诚信经营服务;旅游企业是第三责任主体,尽管行业和社会为企业的信用失范承担一定责任,但就解决问题的根本来说,企业自身仍然是第一行为主体,旅游企业要树立健康的发展观,杜绝短视行为,用适度的企业规范约束可能发生的信誉危机,只有每个企业从自身做起,才能带来整个行业和社会的和谐共赢。
从以上分析可知,旅游企业的信用缺失既是企业对自身性质和目的认识不清导致的,更是经济快速增长与道德建设发展不同步造成的,当旅游经济增长成为人们的主要关注对象时,对道德的暂时忽视就成为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企业信用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软实力”。经济发展有利于道德提高,道德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以道德治理作为提高旅游企业信用的手段,在理论上有据可依,在实践上现实可行性。
四、利用道德治理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
道德,从本质上讲,是为了长远的利益而牺牲眼前的利益,在法律不及的边缘,道德是唯一的屏障。所谓道德治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制定并达到组织希望的道德目标,以尽可能好的效果和高的效率实现组织各相关者利益的过程(马力,2005)。
道德治理是一项柔性管理措施,只有经过严谨科学的步骤才能有效地“将软性措施硬化”,保证道德治理可以在企业信用中发挥实际作用。企业作为道德治理的第一行为主体,对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加强企业道德意识使企业进行自我道德监管,用切实可行的内部措施不断提高企业道德水平,以此减少政府监管成本并形成企业自律自治意识。在旅游企业实行道德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和行业作为宏观调控者和协助者,一方面给予旅游企业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良好的企业道德社会氛围,通过内外共同努力实现旅游市场经济的健康公平、持续稳定发展。利用道德治理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计划安排、道德决策实施、企业文化辅佐以及企业规范约束等5大系统要素,如图1所示。
(一)道德观念培养
旅游企业伦理道德问题,从本质上说,是旅游利益与旅游道德关系的问题(夏赞才,2003)。在旅游企业的利益结构中,经济利益、环境利益、社会文化利益等都需要满足,旅游企业正需要利用旅游道德来平衡兼顾多种利益形式。旅游企业道德价值观念的培育将使企业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者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即是保护旅游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在企业内部进而在社会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伦理共识,最终将带来整个旅游市场经济运行效率的普遍提高。
在培育旅游企业道德观念的过程中,不但需要重视企业对外部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更要重视企业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旅游业中员工流失率大、企业招聘难的状况,都与旅游企业内部缺乏诚信有关。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企业因在供求关系上占据相对有利位置,因此常常忽视员工的正当要求,导致员工丧失平等地位。在旅游业中,员工的行为是旅游产品的一部分,这是旅游业与其他行业的重要区别。制造业的产品都是纯物质形态的,而旅游产品必须与员工所提供的消费辅助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品的价值(齐善鸿等,1999)。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满足员工需求,实现企业内的伦理要求,必然会遭遇员工的“报复99――服务质量低劣。企业道德来源于企业内员工的个体道德,只有全员发挥道德主体作用,企业才可能更好地行使对社会的伦理责任与义务。因此,旅游企业在培育对外部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同时,首先要对内部利益相关者负责,在企业内培育良好的道德土壤,使企业与员工共同遵守道德防线,形成企业上下一致认可的伦理价值观。
(二)道德计划安排
旅游企业的道德计划主要是对信誉机制建立的目标、原则、方案等的文本记录。建立伦理计划的目的是使全体员工明确伦理规范细则,并将维护企业信誉上升到企业战略规划的高度。
具体来说,旅游企业的道德计划需要包括以下内容:尊重企业合法利益;科学保护旅游资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保护旅游者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向行业内的业务伙伴进行伦理宣传等。旅游企业伦理计划通过协调各种层次的关系:员工、游客、业务伙伴、股东(投资者)以及供应商等,帮助企业化解伦理道德工作中的障碍,顺利实现企业伦理工作目标。除了正式的道德计划外,旅游企业还可以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伦理评价表,或者要求员工定期记录道德日志,鼓励员工将日常工作中的关键伦理事件记录下来。这些措施既可以有效监督员工行为,协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贯彻落实伦理计划,又可以作为员工伦理规范的阶段性成果,当成奖优罚劣的有效依据,使员工在伦理规范方面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旅游企业的道德计划要始终坚持价值导向的原则,即以社会价值为核心、顾客价值为准绳、企业价值为边际,忠实履行对社会的承诺。为了更好地贯彻道德计划,旅游企业必须对新员工进行伦理培训,只有考核合格后才能竞争上岗。尽管人员培训可能会增加一定的管理成本,但是企业应该以高瞻远瞩的战略性眼光来看待信誉收益与培训成本之间的动态关系,始终将企业的长远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三)道德决策机制
所谓道德决策,就是从伦理的角度来分析评估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旅游企业建立道德决策机制主要是为了维持企业道德决策与经济利益关系的平衡,使企业在获得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不违背公司伦理准则的要求。
伦理道德一直是与行为决策科学紧密相连的一个问题,道德决策机制可以通过市场行为表现伦理观念,有效地兼顾伦理道德与经济利益。企业在面 临道德情境时,其道德决策过程将会经历认知、评估、选择到结果等阶段。旅游企业的道德决策机制细化为以下工作步骤:
确认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以旅游业活动为中心的旅游利益相关者至少应包括5方面内容:旅游发生地和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及非政府组织、旅游及相关企业、旅游者、旅游目的地居民和社区、旅游媒体等(宋瑞,2005)。
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呼声,分析现有的决策方式对他们可能造成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并与他们磋商解决问题的办法。
明确与该决策有关的法律和规范。
在决策方案评估时,要兼顾方案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的经济效益,以及企业形象、顾客满意度、员工忠诚度、与社区的关系等。
在决策实施时,要建立有助于产生和维护符合伦理行为的组织结构、制度,实行符合伦理的领导等。
为了更好地进行道德决策,旅游企业可以成立伦理道德委员会来行使相应权力。伦理道德委员会中的官员,可以由熟知行业伦理规范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贯彻伦理准则的权威人士担任。这些专业伦理道德官员将从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选,针对企业道德问题进行上述步骤的道德审计与道德决策。
(四)企业文化辅佐
在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能够发挥持久作用的基础性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道德系统的背景要素,对于道德观念培养、道德计划安排以及道德决策实施等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建立信誉机制提供了良好的伦理氛围与思想基础,而一旦信誉机制最终建立又可以反过来继续促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旅游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企业文化的一般共性之外,还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首先,旅游企业文化是一种服务型的文化。旅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工业企业,它不生产有形产品而是以服务为中心开展经营。服务产品的无形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等属性,决定了旅游业需要非常重视服务质量。旅游企业要将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的生命线,大力倡导服务型的企业文化氛围(齐善鸿等,1999);其次,员工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信誉机制的承载主体,只有员工有觉悟、有意识地进行优质服务并维护企业伦理,企业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信誉机制。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时,既要满足“以顾客为本”,又要重视“以员工为本”。旅游企业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尊重员工,爱护员工,使员工在民主化、人性化的管理文化中努力践行自己的道德承诺。再次,旅游业是高度综合的产业,单独一个旅游企业几乎不可能提供完整的旅游活动。这就要求处在各个环节上的旅游企业需要具有协作意识和共赢精神,以全局性的理念与文化指导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最终确保整个旅游过程的顺利完成。
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为企业信誉机制的建立奠定基础,旅游企业领导者在进行道德领导时,要以优秀的品德为基础,努力当好文化的传播者和塑造者。只有领导者成为优秀道德的先锋和楷模,才能带动员工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为顺利建立旅游企业信誉机制而服务。
(五)企业规范约束
企业规范是旅游企业道德系统的约束要素,企业道德只有内化为日常行为,才能在建立企业信誉机制中发挥最大作用。在建立信誉机制之初,企业原有的惯常行为可以会与道德系统要求的行为不符,这时为了强化企业道德行为,就需要对某些违反道德系统的做法进行适度约束,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
规范性与创新性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保证旅游企业信誉机制建立的重要约束条件。旅游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道德现状,精心制定道德规范的工作重点,推行符合道德要求的旅游企业经营示范文件。企业可以将诚信经营与评优创先等活动联系起来,积极开展“优秀导游员”、“诚信服务者”等标兵的评选活动,以游客的理性反馈为标准,对企业全员进行“道德等级”评定,全面推进企业道德系统建设。对屡次接到游客投诉的个人和部门,可以将其与道德评优的先进个人和部门结成互助小组,在互相交流学习中对落后个人或部门进行适度教育,对屡教不改者,先予以警告和通报批评,如果仍触犯企业道德条例,可以注销其导游员资格甚至辞退本人。
规范的旅游企业道德制度从岗位工作说明、专业管理制度到工作流程、职能划分等众多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是旅游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适度的企业规范可以保证旅游企业道德系统的顺利建立,是实现旅游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
五、结论与展望
关键词:小微企业;赊账管理;防范;对账制度
资金周转是企业正常营运与发展的要素,但很多企业深陷“销售难、回款更难”的泥沼,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自身的融资能力较低,过高的应收账款会导致企业缺少足够的偿付能力和继续参与市场竞争的风险,而应收账款回收不利无疑会使得企业患上资金贫血症。
本文就东莞小型或微型企业(按工信部的新分类,下称“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的坏账风险对企业的影响进行具体分析,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提出对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工作的意见。
一、东莞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
东莞市大多数中小企采取的是迅速做大作强、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导向模式。他们以赊销为主要手段赢取客户并迅速扩大企业规模。通过赊销手段产生的应收账款作为商业信用的存在,是企业未到账的收入,在回收时间和回收数额上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基本有以下这些问题:
1.业务部门重销售而轻结算的习惯
东莞市的小微企业的普遍属于民营企业,在同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份额的争夺,我们发现,他们非常重视销售,但是对于结算方式与回款问题不是十分重视。我们发现,有些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初,在未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的情况下,采取与客户签订短期的、一定赊销额度的赊销合同,并采用传统的赊账结算方式来吸引客户,以扩大其市场份额。虽然这样产生了较高的账面利润,但忽视了流动资金大量被客户拖欠而不能及时收回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2.公司层面缺乏赊账风险防范的合理规范
东莞的小微企业在注重销售的同时可能会忽视包括应收账款在内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对客户的资信审核,主要凭经验或个人感情进行赊销;二是对赊销客户的情况缺乏常规管理,例如记录残缺不全、无定期对账制度,这就为坏账产生、相关人员舞弊提供了机会;三是没有明确应收账款管理的责任部门,销售部门与财务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责任不清,不利于企业资金流的良性循环。
3.业务人员利用应收账款谋取私利
由于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导致有关工作人员有机可乘,利用企业的应收账款谋取私利。例如,东莞某旅游公司销售员在收回其负责的应收账款后,未能及时上交给公司财务部,而是将收回的还款直接存入银行作为个人投资之用,从而沾了公司资金的时间价值,直到公司上级查问时才以个人业务忙,未能及时上交还款为借口掩盖个人挪用公款的事实。
购货单位为了长期占用应付货款,企业的某些销售业务员为了从客户方面谋取利益、甚至共谋长期拖欠货款,造成企业应收账款未能及时回收,长期挂账。一位企业主告诉笔者:“现在企业主的困惑是:如果把业务员管得太死,他们就缺乏活力和冲劲儿;如果管得太松,就会出现共谋舞弊现象,毕竟,占用货款比他们的业绩提成似乎更具有吸引力。”
4.业务漏洞致使购货方恶意拖欠
由于我国社会的银行信用管理体系正处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商业信用管理体系还远远未起步,不少企业觉得恶意拖欠账款根本不会影响自身的信用。这种背景下,有些销货企业在销售前期一旦缺乏对客户的资信审批,采用结算手段的落后,合同上的含糊不清,给一些购货企业在还款上问题提供了借口。有些公司的代销合同或收据上写着“售完后付款”,只要客户仍然库存一件商品,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付货款;还有的合同或收据上写着“9月份以后付款”,这样的规定也容易让客户找到借口延迟还款。另外,有些客户在合同或收据上仅盖上经手人的私章,到期结账时可能就找不到人了。
还有,某企业在没有下发合同文本的情况下,责令全国各地分公司大量向经销商铺货,结果产生了上千万的呆账、死账。企业在清理这些烂账时发现,很多合同只有三言两语、只言片语,有的分公司根本没有与对方签订合同,有的是一张欠条,有的只是一个收货凭证,致使该企业催款无门,损失惨重。
二、加强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活化企业流动资金,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从应收账款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进行全过程监控,方可完善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
1.完善应收账款事前管理,做好防范预案
首先要制定适合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客户给定一定的信用标准,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对客户的资料进行仔细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并分配赊账额,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在业务发生之前,就尽可能地把坏账的风险降至最低。而且,最好定期检查和调整自己的信用政策.
再者,销货方应该选择适合的结算方式,确定合理的收账程序和收款方法,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收账政策,确定合理的收款方法,以减少不必要的赊账。
对于一般的小微企业,不宜采取过于严格的收账政策。收账政策过严,虽可减少坏账损失及应收账款拖欠导致的资金被占有的机会成本,也会增加收账费用。企业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制定合理有效的收账程序。
2.收款制度严谨,保障健康现金流
一些销货企业在销售环节、销售合同签订的工作中没有很好地约束购货企业的行为,以致双方的法律权责不太清晰,因而,在购销合同里,不妨明确双方的责任,避免产生的相关矛盾。销货企业对于赊账期限较长、赊账额度较大的账款,合同条款必须清楚、严密;在与客户订立合同时,合同中的金额既要有大写又要有小写;对其收款方式和收款期限必须作出明确规定,信用期限必须写清天数;付款的日期必须写明某年某月某日,而不是含糊字眼;根据客户的信用情况,要求其对应收账款提供相应的担保和清楚标明双方所选择的结算方式,并对违约及其赔偿条款作出详细规定,以避免信用期过长给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所带来的风险。
同时,为了加快应收账款的收账速度,使得企业应收账款于信用期内能够回收,企业可以在合同上应收账款逾期处理方法,或者保留货物所有权,直至货款结清的条款。
3.加强应收账款事中管理,减少共谋作弊
销货企业应该设立独立岗位对应收账款进行监管。不能单单将应收账款归由销售部门或销售人员自己管理,财务部门也只能在期末提醒其收款,这样,前线的销售人员缺乏任何约束,容易造成坏账。不过,如果由财务部门来管理应收账款,销售部门不参与的话,又会出现另一个尴尬问题:虽然账务处理清楚了,但赊账客户的具体情况,会计人员可能就素手无策了。
因此,对于赊销业务较多发生的企业建议在财务部门里设立独立的专门应收账款管理岗位,对企业应收账款进行日常管理。该岗位掌握了赊销企业的历史应收账款付款情况,能够及时地为信用管理小组提供第一手财务信息。同时,也有效防止了企业有关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企业资产,谋取私利。
最好,进一步做到对应收账款进行动态分析,实施追踪监控,对发现有欠账、接近信用期的客户应及时向企业管理部门、销售部门以及信用小组反映,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客户还款、欠账情况。
4.完善对账与交接制度
在内部管理方面, 严格规范的应收账款交接程序,那样能够有效对应收账款风险做到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燃的效果。若为销售业务员岗位的调换、离职,应收账款交接前应核对全部账目报表,有关交接项目以交接清单为准。在限定时间内把经手的应收账款全部收回或取得客户付款的承诺担保,而且由于账款的时效性,应要求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交接。
外部对账方面,前面提及的有些销售人员积压收款,将已收到的“应收账款”不入账或推迟入账时间,以达到挪作他用、甚至据为己有的案例,因此,应收账款管理人员经常向客户核对实际欠款金额,能够有效地制止这些现象的发生,保护了企业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对未超过期限的赊销客户,主要是获得客户确认无误并盖印客户公章或财务章的对账单,作为双方对账的原始依据。
5.对业务人员鼓励催收账款奖励
如果仅仅将的销售业绩与报酬挂钩,虽然解决了员工销售积极性的问题,但是却也提高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总额。企业应当落实内部催收款项的责任,对应收款账款实行部门责任制和经办人负责制,并作为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对未能按时收回货款的部门或个人可以恰当警示,对追讨逾期账款给力的人员予以适当奖励。这种权责利相互挂钩,可以改善坏账的状况。
6.提高产品质素,减少赊账机会
东莞的小微企业应努力打造自己的独特产品和有关技术,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由于在市场竞争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因而就较为便于自主选择对有利的结算方式,有效地降低赊账,有效防止坏账风险。
三、结语
东莞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在于注重销售的同时将账款回收放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预先设置科学合理的信用政策,完善账款的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尽量杜绝业务本身的漏洞导致的购货方非善意拖欠、减少本企业人员利用漏洞谋取私利。同时注意做好对应收账款交接工作的规范,并对逾期应收账款制定适合的处置方式以及催收责任到位,构建起一套适合小微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岩芳.浅议呆账的预防.内蒙古经济学院学报.2001,(3)
[2]郭复初,王庆城.财务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3
[3]舒先英.掌控应收账款的临界点分析.现代商业2010年第15期:225-226
[4]李萍.现代企业降低坏账风险措施探讨.工业技术经济2003年第2期:128-129
[5]王静.中小企业标准化财务管理解决方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83
1.1降低销售成本,提高民户收益。
网络销售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取代传统的面对面现金交易,可节省传统交易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成本,降低农产品物流运输、存货仓库等成本,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
1.2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农产品网络销售不仅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而且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网上银行、客服、运输业以及农产品包装运输环节所涉及的其他行业。
1.3发挥当地优势,缓解就业压力。
农户零散生产、各自销售,收益不佳,导致一些农户放弃当地的资源和优势,外出打工。现在由于农产品网路销售的推广,农户可以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到全国乃至世界,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增加农户收入。这也大大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更加努力生产优质产品。
1.4有效促进三农发展。
三农发展是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网络销售改善农村发展的模式,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促进农村在网络化平台中发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农户生产积极增强,通过网络销售增加收入,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农业整体产业收入。最终农业发展进步、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富裕。
2建议
2.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完备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是开展网络营销的前提。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农村的网络基础设施,积极联系网络相关公司提高网速,增加网络覆盖面,提升网络质量,及时将农业科技知识和农产品市场信息通过网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农业企业和农产品消费者。
2.2加强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建设
面对虚拟网络中的风险因素,如钓鱼网站、支付木马病毒、网络诈骗等,政府应该加强网络监管,立法部门完善网络营销法律,规范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行为,为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同时,针对作为交易主体的双方,卖方和买方权利与义务相匹配,建立信用管理评价体系,保障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平稳顺利进行。
2.3提高农产品网络营销主体素质
结合我国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情况,政府一方面要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就引入网络教育,普及网络知识,另一方面加强成人教育培训,有针对性地开设培训项目,并提供网络营销的技术与知识支持。同时,一方面鼓励农业协会组织积极参与网络营销。另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应人才引进策略,吸引网络营销专业人才。
2.4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高效率需要创新农产品物流体系,物流体系的创新核心是建立能够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通过现代物流新模式来减少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体系、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措施,为客户提供快捷的服务。
2.5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