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慧生活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论是新课程标准还是社会大坏境,都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生命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从而认同所学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必须通过构建简约实效的课堂,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效。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不仅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要求。在这一理念指引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断改进,成果颇丰,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对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认识不深
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认可教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却没有认识到它与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内容等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从回归生活的角度设计与实施教学,没有全面把握教材和学生实际,对如何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仍然困惑。
2.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把握不到位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必须在教学中做好对学习者的分析,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状态。但很多教师总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教学,认为没必要分析学习者的身心特点。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期望把握不到位,也就无法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3.教学内容单调死板
回归生活的理念要求教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思想和素材,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而,很多教师认为教给学生知识是最重要的,挖掘生活中的信息技术思想和文化并不紧迫,从而容易导致课堂教学死板,学生毫无兴趣,浪费教学资源。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不够立体化,过于注重理论,忽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的途径
如何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回归生活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笔者从教材、教师、课堂等方面给出方法。
1.完善教材内容
鉴于教学内容单一、不够生活化,教师可以从现有教材出发,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内容。
(1)走进学生生活
生活的丰富性要求教材内容不单纯是教科书,而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教师应整合教科书、课件、光盘等媒介形式,建立课程资源包,把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收集起来,不断更新,优胜劣汰。在教学过程中则适当运用、各有侧重。如利用课件展示学习资料,就更容易贴近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掌握知识。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强调生活世界与知识的联系,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概念原理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多角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也可以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在打开学生眼界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于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实践操作主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转化而来,从生活事件中选择有价值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为了学生生活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必然要在教材目标中体现学生的现实生活。也就是说,教学目标要让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解释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即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明确哪些知识适用于学生,哪些知识不适用,从而选取生活化的学习主题,让学生亲自感受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真正掌握知识。
案例:解决生活问题
创设情境:运用Wo rd文档为自己制订一份详尽的“五一”自助游计划。
要求:目的地不限,写一份计划书。
内容:具体交通工具和时间、餐饮和住宿安排、景点简介、当地文化等,并列出搜索引擎、网站等资料。
反思:这样的主题会让学生觉得真实有用,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2.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回归生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不断创新教学设计,使教学设计生活化。
(1)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信息技术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对教学能否回归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先形成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学回归生活才有可能。一方面,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实现教育的生活化,促进学生不断进步。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践行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使师生关系融洽,并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获取、管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表达和交流思想的习惯,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信息技术教学要想真正地回归生活,就必须从回归生活的理念出发,使教学目标指向学生的实际,具有现实性。
(3)生活化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互动,共同学习知识。在这一交流过程中,教师必须打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教与学的实践中,使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困惑,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因材施教。
3.建设智慧课堂
新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是培育学生的智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必然要坚持“智慧育人”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智慧,使得学生能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实现教学向生活的回归。
(1)明确智慧课堂的本质
智慧课堂的本质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生命体验,有效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智慧。即学习内容是学生需要的、有意义的;学习机制是主动的、激励的;学习方式是自主体验的、合作交流的。这样的课堂形态体现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智慧的唤醒。这样,教学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而展开,以学生的共性问题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实现智慧教育的目的。
(2)实现智慧课堂的策略
要建设智慧课堂,必须选择“自主合作”的学习策略。学生先带着学习指导自读文本,带着自学成果尝试解决问题,结合自学指导的问题与尝试解决的过程进行合作互议。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信息素养得到培养,从而全面发展。
4.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回归生活的理念想要真正实践,离不开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只有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化、精英化,才能在教学中实现课堂的有效性,把握好学生学习的真实基础,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自主探索、深入思考。
(1)坚定崇高的教育信念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面对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时,必须坚定“只要努力过、付出过,自己就会有成为优秀教师的那一天”的信念。教师只有有一种奋进的信念,有一颗追求的心,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目标。
(2)提升教学技能
新时期,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对课堂,除了宏观上的把握,更需要在细节上下工夫。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捕捉到生活信息,才能把握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生活问题信息化,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生活回归。
回归生活的理念一方面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教育目的,以学生生活经验为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生活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重视生活经历。这需要教师不断改革创新,学生不断实践反思,从而教学相长,实现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参考文献
陈艾华.新时期高中信息技术课创新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6).
吴军其.新理念信息技术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陈丽娟.中学回归生活地理教学的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胡秀琴.走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一、德育知识
德育知识是以该学科领域为研究对象,按照专门术语和方法建立起来的概念一致、逻辑严密、结论可靠的专门化知识体系。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德”的知识,一是“育”的知识。
“德”的知识是关于道德方面的知识,是对道德本源、意义、特征、评价标准的认识和叙说。就其意义来说,道德与人类生活是相携相生、紧密相连的,其旨趣在于发展人而不是规约人;就其内容来说,观点不一,认为知识是美德、实践是美德、和谐是美德等。基于我国传统文化,道德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廉耻、宽容、仁爱、尊重、诚信、责任、孝敬、公正等,承载着中华民族基本价值追求,是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2]1道德的知识学习既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可能性是因为人具有向善的本能,带有先天道德文化的遗传“因子”,知善并能行善,如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弗思耳矣;必要性在于人的品德主要是在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引导下产生的,道德认知定势往往对道德判断标准和道德性格倾向有一定影响,个体的道德发生是基于体验而成长的,此外,判定道德行为与否还要诉诸情感和态度因素。勿庸置疑,作为一种生存智慧的道德知识必定是有助于德性的生成,只要通过个人努力,就一定成长为有道德理想的人。
“育”的知识是关于德性培养方面的知识,是建立在对道德哲学和德育心理学认识基础上的,是唤醒和培育人们对义务感和道德良知的追求,强调从他律走向自律。我国古代德育有“内求说”和“外铄说”,目前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如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纽蔓的社会行动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还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等。
那么,“育”的知识表达形式一般有两种:1.理论的知识。涉及德育学科的概念、原理、方法、范畴、命题以及学科内在联系。理论知识是以青少年品德形成规律为基点,对我国学校德育问题做出系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剖析,为提高德育实效,从授受知识、启迪智慧、润泽生命的过程中展示个体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在诗意般的德育中成长。尤其,在新媒体条件下青少年价值取向、交往方式、评价标准、道德行为等发生变化,如何培养适应公民社会道德主体的人,促进道德内化机制生成应是德育的任务。处于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具有不相同的身心特点,同一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状况和思维方式也不相同。为此,把握品德差异,开展有效德育研究,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针对品德结构的不同划分,人们提出了主知说、主情说、主行说、主意说。2.经验的知识。是一种行动策略知识,在某一时期内对特殊案例的认识,具有实践借鉴意义。长期以来,教育家们在实践中积累的丰富德育知识,可以说是德育原理殿堂中的“瑰宝”,如我国孔子的仁爱教育目的论、榜样示范方法论、因材施教原则论,近代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还有现代一些德育学者实践经验等;在国外,亚里斯多德提倡和谐德育思想,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政治信仰与道德教育的统一,班杜拉认为人道德行为是社会模仿来的,等等。
B.S.布卢姆把知识分为事实性、概念性、程序性知识,相对来说,德育知识更多地具有文化性、价值性和历史性。既来源于我国传统德育学说,也有外国的德育学说;既有古代经验借鉴,也有现代思想的创新。有人认为,判断德育学科知识标准:一是看此类知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贡献程度或者说被其他学科知识引用的程度;二是看对该学科领域内问题的解释或解决能力。[3]34
德育知识对于有效的德育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地说:1.任何德育活动需要理论知识指导。理论代表着研究者的理想,而理想是对现实的纠正或改造。德育知识掌握具有对学校纷杂德育现象的解释力,对德育实际改善的提升力。德育知识是随着时展和文化差异有不同内容和价值取向。今后德育教学重点需要走向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抓住当前一些热点的问题,如课堂中的道德生活、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学生道德素质评价、科技道德教育、新媒体环境下自律教育、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整体构建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社区德育资源整合研究等。只有提高德育研究的科学化水平,才能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德育理论知识。2.提高学生品德素养和自育能力。苏格拉底曾把知识分为实利性知识和德性的知识。这两种知识有什么差别呢?道德的知识不“实用”,俗话说,不能当饭吃。但道德的知识也不是那么的不“实用”,因为道德的知识也是实践的知识———是关于人的行为自身的知识。大家知道,在古代,多数人所受到的道德教育远比我们现代人要多得多。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也有人说,德育不能安排人的生活,却能成就人的道德生活追求;德育不能左右生命,却能提高生命的质量;德育不能克隆美德,却能造就道德上成熟的人。
德育知识既可以直接地教学,也可以间接地教学。直接地教学是通过专门的认知性德育课程,如我国清末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开设“修身”课,分别教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敬长尊师,忠君爱国”等内容,解放后,学校普遍开设“政治”课,经不断修改,截止今日,小学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大学“两课”教学,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认知水平,具有亲社会性的道德品质。国外类似德育课程如《修身》、《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宗教》等,传授社会义务、法制观念、人格教育等内容。间接地教学是通过活动性课程或隐性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来进行的,如师生关系、志愿者行动、课堂规则、校园文化等。当然,德育知识教与学和知识技能的教与学是不同的,需要号准德育“脉象”,在新语境下将德育知识案例编排从“内容—形式”维度创新框架。
二、德育观念
观念是一种思想表达。只有观念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带来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现代《德育原理》教学应强调以下几方面观念:
(一)主体参与的观念
道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律的行为。德育效果通常是与受教育者参与程度呈正相关的。《德育原理》教学不仅使受教育者接受某种道德知识,而且要激发其内心需要,让他们在主动体认道德过程中,焕发主体意识,担当道德责任,进而自我建构德性。如果我们不能尊重和发挥道德主体性,就不可能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德育中,把尊重学生的道德主体作为基本理念,强调通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育来发展对道德问题分析、判断、评价以及实践能力。自主参与道德教育意味着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自主活动,而且要创设德育活动情景。
德育人本化正是这一思想体现,克服传统德育中“人学空场”现象的痼疾。同样,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经由个体不断思考而自我构建出来的。可以说,具有道德主体人格的人,当道德规训与个体生活相冲突时,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当面临道德困境时,具有践行道德勇气和力量。
(二)实践体验的观念
道德实践是道德知识的生长点。戚万学教授提出活动道德论,即是说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且为了活动的道德教育”[4]5,试图克服学校知性德育窄化问题,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德育的实践走向,就是对德育实践本性的重新确认,意味着德育具有鲜活性和现场感。当前在我国公民化过程中,推行公民社会行动计划,就是通过学校与社区的联动,让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在实践活动、志愿者行动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达到公民道德教育的目的。刘惊铎教授提出了体验是道德教育本体的哲学命题。所谓体验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带有独特色调的觉知或意识,是心理的一种主观感受。道德体验要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自然之中,向生活世界、自然世界和体验者的心灵深处全面开放,引起人的生命感动,领悟到生态体验是一种臻于圆熟的道德境界。通过角色扮演或体验活动引导学生道德感悟,从而培养对道德的敏感性。
(三)生活教育的观念
道德源于生活,生活是道德发生的根基。生活教育的观念体现在:首先,培养适应现实生活的道德品质,如自主的生活理性、健康的生活情感、自为的德行能力,生活德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不仅明确道德生活中的需要、价值、理想、信念,而且明确道德权利与责任,养成良好道德生活的智慧。其次,培养创造可能生活的道德品质。可能的生活反映人的道德理想,人是超越自然的生命存在,这就意味着人不仅面对现实的生活,还应该创造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
道德不仅仅是对人的现实生活的规约,更应该是对人的可能生活的把握。再次,培养关注人全面生活的道德品质。不仅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包括个体道德生活和社会道德生活,要求在不同的生活场景———家庭、学校、社会和自然中全域地展开。[5]35可以说,生活德育是现代德育走出困境,走向完满的精神生活之需要。
(四)情境德育的观念
文化情境具有陶冶心灵的作用,人类是文化情境中的生物,文化情境模塑和决定着品德生成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情境德育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有意识地创设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以情感人,发挥情感的陶冶教化功能,激励他们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道德品质内化和道德习惯形成。校园环境、人际交往、教师人格等都是德育影响的载体。教师要强调德育过程的情境化,就必须创设课堂道德文化,构建生态化德育,体现德育人文关怀和人文意境。特别是,德育情境要具有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正如檀传宝教授所说的欣赏性德育,让道德学习在欣赏中完成的。此外,还可通过人际或社会情境问题讨论,来促进道德思维能力发展。
(五)整体育人的观念
就是构建以德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和评价要素系统为纬,以幼、小、中、大各学段层次系统为经,进行横向贯通、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螺旋上升。从横向上来说,构建学校、家庭与社区和谐德育模式,做到目标一致、管理协调、内容互补、资源共享;从纵向来说,以幼、小、中、大各学段德育的实践形态为中心,依序分层构建各学段德育体系。按照“总体目标,一以贯之;学段目标,各有侧重;年级目标,具体明确;情意兼顾,知行统一”的要求,构建德育内容体系;再根据“德育途径,对应内容;一项内容,多条途径;有主有辅,协调配合;分工合作,形成合力”的原则,提出德育途径方法多样性;在评价管理方面,按照激励、科学、主体、操作原则,运用评分、评等、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多部门育人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学校德育工作格局。[6]382
当然,好的德育观念具有恒久思想魅力或无限生机,是需经由年代的“淘洗”。德育应把具有道德智慧和体现时代精神的观念根植于受教育者头脑中。
三、德育智慧
德育智慧是教育者在实践中对于德育知识的灵活运用、对于德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于德育问题的敏锐反应的一种综合性创造能力,包括知性智慧、情感智慧和实践智慧。知性智慧是教育者在学习基础上对德育现象的一种整体感知和直觉反映;情感智慧是教育者对职业的热爱和道德责任感的品质,如对学生关爱是教师情感智慧形成的重要基础,是构成情感智慧最为核心的内容,如果缺少这样一种情感,即使有深刻的理性认识,教师的个体智慧也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智慧;实践智慧是建立在教育者经验积累、实践感悟、教学反思基础上的行动策略和实际操作。德育智慧是德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探求德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育人观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智、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一种综合体现。有了德育智慧,就会产生德育能力,诸如了解学生能力、说理疏导能力、行为诊断与矫正能力、指导自育能力、创设德育环境能力和德育问题科研能力。在一个文化多元、信息开放的时代,面对青少年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德育就是要为现代人的心灵寻找一个“家”,点燃心中的“烛光”。
对于学生来说,一方面,形成自己的道德智慧,道德智慧是指选择正确道德行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处理道德两难困境、达到至善目的和实现幸福人生的一种品质;另一方面,形成德育智慧,德育智慧需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来积累,需要在综合学养提高的基础上来提升。只有不断拓宽视野、面对现实解决问题,才能生成新的智慧,从而不断地提高德育素养。德育素养应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参与科研,科研是从“经验型”走向“专家型”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宁静的、适合思考的环境,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审视现象、追问事理、探寻规律、寻求真谛,这是生发德育智慧的关键。古人所说的“宁静致远”,深刻揭示了智慧生成的内在道理,在浮躁的状态下,智慧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智慧社区、食品追溯、智能交通、车联网、移动支付、智能电网、远程医疗、智能家居……着重关注“民生物联网”的前沿技术及成功应用,第四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暨展览会近日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举行,120多家参展商集体呈现了“浓缩版”未来智慧生活的新模式。
智慧农业
把关食品安全
近年来,食品安全备受关注,智慧农业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在上海农业物联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展台上,各种各样的传感器足可“上天入地”,令人眼花缭乱。一台8旋翼“无人机”,直径约1.4米,可自动巡航感知空气中的氮氧含量等指标,是一个空中移动传感平台;“潜水艇”式的水下移动传感平台则用于水产养殖,“潜”入水中测定监测水体pH值、水温、溶解氧等重要指标。此外各种传感器还能绑上植物的茎秆、叶面、果实,随时传达植物每一细小的生长变化。
“过去农民种地靠天靠经验,智慧农业则能自动监控实时预警。”该中心副主任朱轶峰介绍说,他们已在上海、江苏等地建立近30万亩智慧农业综合应用示范区,实现水稻全产业链的生产和管理,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大米出现镉含量超标,如何早知道?借助农业物联网,这一问题也有望得到解决,因为土壤中的重金属传感器可以及时感知土壤受污染的情况。
借助水质在线监测设备、智能增氧机、智能投饵等设备,水产养殖可实现便携式精准管理。朱轶峰介绍说,目前他们已在上海、内蒙古、江苏等地建设了近10万亩水产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基地,大大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智慧城市
勾勒美好生活
只需一个iPad,就能轻松完成排队挂号、网上订餐、超市配送、代收包裹、家居安防……物联网好似一张“智慧支持网”,开启百姓智能生活的新模式。展会现场,杨浦、浦东、嘉定都展示了崭新的智慧社区构想和实践,预示着智慧社区已成为发展主流,智慧城市建设不再遥不可及。(来源:新民晚报)
2013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新闻会召开6月6日上午,2013中国惠州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应用博览会新闻会在广东惠州召开。据悉,本届云博会将于11月1日至3日在惠州会展中心举行,这是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云博会后,惠州市举办的第二届云博会。惠州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王胜,广东省经信委、惠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关负责人,以及来自中央、省、市重点媒体、香港媒体及计算机行业媒体的记者参加了会。
本届云博会由市政府、省经信委、省科技厅主办,主题是“物联万端,云展智慧,美丽生活”,以“云联世界、品牌荟萃、智享科技、感知生活”为特点,将全方位展示国内外物联网和云计算最新最热的产品、技术和服务。通过举办展览会和专业论坛,搭建惠州市与国内外其他城市在物联网、智慧城市和云计算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活动内容包括开幕式、主题展览、论坛等。
据悉,本届云博会展馆分为物联网装备区、云计算装备区、应用体验区、通讯网络区、综合展示区5个展区。展会规模2万平米,计划招展200家以上物联网、云计算行业应用终端制造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软件开发集成商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届时,云博会将免费向市民开放。同时,也将邀请全球物联网和云计算领域高端买家、知名IT人士等前来参会。目前招展工作已启动,腾讯、华为、神州数码、浪潮集团、雅图、金蝶软件、富士康等多家知名企业已报名参展。
【关键词】智慧城市 大数据 建设 研究 问题
一 关于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的概念
(一)关于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创建离不开网络作为其根本依托,因为智慧城市,顾名思义,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从而形成的城市。这种智慧城市生活由于其便捷性以及依托于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创新性,在城市管理中起到了一个重要作用,就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已经有将近200个城市已经开始了对于智慧城市的创建工作。
在关于智慧城市的指标上,欧盟确立了六个指标对智慧城市进行了评价,这六个指标主要包括有:智慧经济、智慧运输业、智慧环境、智慧居民、智慧生活和智慧管理。
(二)关于大数据。大数据,顾名思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大数据数据量巨大,其中包含的数据类型也是丰富多样,包括了图片视频以及音频文件等,但是,在这些海量的数据之中,对某方面的应用来说有价值的信息却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信息都是无用的。不过,大数据的数据处理却是十分的迅速,那些无用的垃圾数据,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被过滤出来,使真正有用的信息得到提取。
二 智慧城市和大数据
(一)智慧城市产生大数据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面临着方方面面的信息技术问题。在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之中,有着许许多多的非结构化数据,比如说文本资料和图像资料。还有实时数据,比如说不断推送信息的监控器,以及不断产生的移动数据。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进行的打电话行为,就会产生这些数据,这些数据数量庞大,都是由于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不仅如此,在智慧城市中,监控路况的摄像头不断地通过记录画面来对路况进行监控;医院中不断进进出出的患者资料也需要医院得以妥善的保存;企业活动、网络成交……等等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数据都十分庞大,也都是由于智慧城市的不断活动产生的。
(二)大数据决定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大数据,而大数据在进行完关于无用资料的清除和对有用资料的分类重组之后,就会形成十分有用的管理资料,这些资料是智慧城市得以发展的奠基石。大数据无处不在,在各行各业中都为人们默默的提供着服务,是维持智慧城市运转的中心要素。
三 大数据的作用
(一)智慧经济
要说到大数据在智慧经济中的作用,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我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消费方式中,人们用钱币进行购物,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消费慢慢的侵入了我们的生活,同时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成了智慧城市中我们所离不开的一种生活消费方式。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随时买到我们想要的几乎任何东西,无论是衣服鞋帽,还是水电费。煤气费的缴付,亦或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对接,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完成,这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不仅如此,银行卡的出现也是智慧经济中大数据带给我们的便利。银行可以在银行卡的系统中通过对持卡者的信用记录进行分析,通过这些数据进行对客户本身的消费分析,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提升消费活性。
(二)智慧运输
智慧运输业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无论是智慧交通还是智慧物流,其正常的运转都是以大数据为根本依托的。
首先是智慧交通,在智慧交通中,大数据的身影无处不在,比如说,汽车的制造商就可以根据大数据对所出售的汽车的反馈,来观察汽车的性能是否出现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及时的进行干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车主的经济损失和行车风险。
其次就是智慧物流,智慧物流在运输的过程中不断的将物品进行信息记录,这样就会产生很大的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确保物品的安全,防止物品丢失。
(三)智慧环境
在智慧环境上,大数据起到作用更是十分巨大,根据各个部门监测的指标和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环境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对城市本身的环境现状得到一个很好的评测作用,也可以帮助城市管理者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将环境治理好。
(四)智慧居民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中关于居民的管理也会越来越趋向数据化,总体来说,大数据对居民的管理起到了一个十分便捷的作用,研究显示,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将会越来越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
(五)智慧生活
大数据为城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方便了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比如说以前去医院看病都要很早的去,为了挂号排很长时间的队,还不知道能否排得到,而现在,人们可以很方便的在网上进行网上预约,进行自主的就诊,这样极大地简化了看病程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理,从前买火车票需要去火车站排很久的队,查询、购买都很麻烦。而现在,可以足不出户再在网上进行火车票的订购,着实十分方便。
(六)智慧管理
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对于人们的帮助并不仅仅是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在管理上,大数据同样展示出了惊人的工作效力。大数据中关于居民信息等相关数据的记录,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为政府对城市更好的管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结语:
在如今的社会形势之下,建立智慧城市势在必行,在智慧城市之中,大数据是智慧之源,在智慧经济、智慧运输、智慧环境、智慧居民、智慧生活、智慧管理等诸多方面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未来的日子里,大数据依然会发挥这种作用,我也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不断努力,智慧城市的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智慧城市中的方方面面,也会越来越多的为更多的人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邹国伟,成建波, 大数据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J],电信网技术,2013( 4)
[2]杨正洪,智慧城市---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之应用[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生成;预设;教学机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0-087-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特征。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没有精心的预设,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精彩纷呈的生成,综合实践活动就少了灵动和快乐。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学生成是与教学预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设与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预设是教师发挥组织、引领作用的重要保证。综合实践的生成必定要通过教师创设的充分考虑活动的主题、情境,诱发学生自己通过各种学习方法,获得知识和方法,这才是创新。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是教师、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地预设,也应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1.精心预设,促进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是动态生成的一门经验型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过程中,它要求预设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
2.把握生成,促进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是学生的过程性成长,体悟失败、错误是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常见、最真实的表现,而这种失败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不可错过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把握生成,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找原因、议策略、辨方法这一动态的过程,生成新的认识、技能就更牢固。这种自主获取展示的过程往往是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射的场面,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的亮点。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是教师教育机智的生成、磨练和体现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细节”决定成败,“偶然”具有价值,“智慧”具有力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要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把握和利用好生成性资源,做充满灵性和智慧的活教师,从而提升课程品质。
1.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正视生成性资源,善于捕捉与目标达成相匹配的资源。
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更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知识运用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其本身强调有学生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开放性、生成性是这门课程的特点。因为无论是活动的整个研究过程,还是具体到一堂课的指导,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开放的心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
2.教师要善用生成性资源,巧用教学机智,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比如说在水果去皮技能大比拼的活动中,有的学生切柚子失败,其实只是第一刀划下去的时候,靠紧了柚子顶部,造成了用调羹挖柚子的难度而失败。面对这种生成,教师应该快速运用教学智慧,及时把这失败改成如何让其成功,而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巧去柚子皮的探究。这样的探究更有成效,它不仅是技能的掌握,更有方法的运用,比较,以及小组思维的碰撞。因此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面对生成性资源,教师应快速判断,及时作出对教学设计的调整,使之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发展区。这才是教学机智运用的实效性。
3.教师要善于学习,积淀,才能厚积薄发。
教学机智的习得、运用并非一朝一夕养成。课堂上不断涌现出学生的各种各样的反映,会不断产生始料不及的信息。面对种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感叹名师的运用自如,精彩不断,却很少反思自己对课堂教学中一些技巧的系统总结和提升。教学机智看似一个瞬间,其实是长期的积淀,是不断变化的教育情境中随机应变的教学技能。
构建灵动的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树立动态生成的课程意识,拓宽视野、加强积累、领悟真谛,关注课堂细节,发挥教育机智,提升课堂品位,不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达到课程实施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张小亚主编.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