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民居;文化传承;乡村生态建设

豫西泛指河南省西部地区,主要有洛阳市和三门峡市这两个地级市。豫西地区地形较豫东和豫中来说较复杂,多山和丘陵,主要有嵩山、白云山、老君山、伏牛山等多个山峰,这些山峰是河南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同时在诸多山地地形中也形成了窑洞这种独居特色的豫西传统民居。[1]豫西传统民居是豫西人民在世代生存中积攒的文化财产,是豫西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同时是豫西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豫西传统民居富含了深刻的建筑内涵和文化内涵,继承和发展这种特有的文化内涵,对于现代社会的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给现代社会乡村的建设带来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1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

2013年农业部了美丽乡村的意见书,要打造具有生态文明的美丽乡村,营造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环境,还指出美丽乡村的建设也是美丽中国的建设,由此可见我国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2]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落实好农业部发出的相关意见,发展生态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营造出一种和谐、美好、恬淡的和谐乡村环境。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以生态经济建设为基础,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条件和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及乡村人民精神和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

2 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

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开展了有一段时间,仅仅从房屋建设方面来看,可以发现很多地区都缺乏对农村房屋的整体规划,大多是对城市房屋的模仿,随意拆迁和改造传统民居,造成了传统民居文化的凋零和遗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保护好我国传统民居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要传承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与新时期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共同发展。

传统民居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建筑类型,蕴含了丰富的人文、习俗等精神文化,也是区域政治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反映。传统民居不仅是我国历史文化的彰显,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河南民居浓重的人文关怀,表现了中原人民宽广的胸怀和文化内涵。河南分布的民居建筑较多,这些建筑都是因地制宜,分为土木建筑和生土建筑。豫西的建筑就属于土构形态,主要形式是窑洞(见图1),窑洞的建造是与大地最大程度的结合,为人们提供了舒适度较好且廉价住所,同时保持了自然环境的原貌,是建筑与大地相结合的典型代表。[3]豫西窑洞这种传统民居主要分布在三门峡地区,最典型的是陕县庙上村的坑院。该村的坑院历史年代悠久,最长达400年以上,一些已经被开发为旅游度假村。坑院的主要特征为向地下深挖,横向开凿,与我国传统建筑“堪天道,舆地道”的理念的相符合。具有远望只能看见树影,而看不到人家,走进才发现村庄在地平线以下的特点。河南省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居,将其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的文化价值会越来越突现出来。[4]

3 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

3.1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能够促进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既是乡村经济的建设,也包含了一定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为依撑,文化建设也需要经济建设提供的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豫西传统民居中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提供了发展理念和经验,也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3.2 传承传统民居有利于彰显地域文化色彩

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色彩,对生态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解释。豫西传统民居蕴含的文化价值,是豫西人民与自然长期相处中获得的,也是豫西乡村建筑文化和自然生态文化的精髓。传承豫西传统民居文化可以增加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文化内涵,使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彰显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和人文关怀,体现出多元化新农村建设要求。

3.3 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有利于增强乡村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人口出现了向城市大规模转移的现象,导致了很多村庄都是空心的,或者留下的都是孤老寡人和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加大了我国乡村文化的传承困难,而且加速了传统特色的民居和技艺的流失,对于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开展美丽乡村生态建设时传承传统民居特色文化,能够唤起在外的人民的共鸣,促进人民的回归,增强乡村的凝聚力。

4 美丽乡村生态建设对于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

对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有一定深刻的理解,才能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实现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了解传统民居蕴含的深厚文化,是美丽乡村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因此要先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豫西传统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是几百年文化的沉淀与积累,也是豫西人民几百年来文化特色的彰显,是经过豫西人民几百年与自然相处得来的经验。从此可以看出,豫西传统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发展而来的,也是和自然和谐相处中而得以保存的。因此,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也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可以发现传统文化中与现代需求相符合的地方,可以将优秀的文化用于新农村的建设中,同时也是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形成“以自然为本”的建设思路,采取多种共同发展的措施,建立传统民居特色文化的应用和传承体系。[5]自然、纯真是乡村的最大特点,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绿水下撒欢的牛羊都是乡村最亮丽的风景。乡村生态系统处于较平衡的状态,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乡村生态系统通过自我完善和更新而具有维持农民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的能力。乡村这种平衡的生态系统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了美好、和谐、宜居的自然环境。

4.2 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下,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保存特色历史文化景观,是豫西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关键。不同的区域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历史人文景观,表现出不同的风俗风情和人文面貌。这些不同的文化形态是区域文化特色的延续和发展,营造了富有地域色彩的生态建设人文环境。因此,打造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对于美丽农村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第一,做好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像豫西传统民居中窑洞这样的建筑,流传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就拿豫西陕县庙上村这个历史久远的北方村落来说,人民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语言特点、服饰特点等,都蕴含了庙上村这个古老村落的历史人文景观,具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因此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要深入了解当地所埋藏的、深刻的文化价值,积极吸收这些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内涵,彰显特色历史文化风采,建设具有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

第二,吸收传统民居文化精髓。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传统民居特色是不同的,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例如豫西传统民居所蕴含的特色价值,不同于北京的传统四合院的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水乡的青瓦白墙,他们都有自身特有的价值与特色。[6]在美丽乡村生态的建设中要善于利用这种特色的传统民居文化,因为他们得以传承的最大原因就在于所蕴含的古老的生态原理,是人们世代传承的文化精髓。

第三,注入时代精神和内涵。传统的民居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古老人民智慧的结晶,但是毕竟是在过去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是过去社会的体现,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符合的地方,因此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既注重传统民居特色文化内涵的引用,也要注重时代精神和内涵的注入,使建设出的乡村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相适应。例如豫西传统民居中对于庙上村坑院文化发展,错落里共有87座坑院建筑,其中有5座历史超过了400年,陕县政府将这5座坑院开发为生态旅游度假村,赋予了这个村落新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其能够实现古老生态文化与现代生态文化的完美结合。

4.3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

发展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既是对传统民居文化精髓的传承也是现代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时既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又要传承传统民居文化。不同地域的乡村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出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经济的整体提升。例如,陕县庙上村将历史最悠久的坑院开发为旅游度假村的行为,就是根据自身特点所制定出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还要建设乡村文明。在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农业生产中,还要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发展乡村绿色有机食品。和谐的乡村生态文化的发展要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相结合,在美丽乡村生态建设中,传承传统民居文化。

5 结语

文章对美丽乡村的概念、传统民居的价值、传承与发展传统民居文化的意义以及美丽乡村对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做了深刻的分析。美丽乡村生态建设要牢牢把握传统民居中的生态文化精髓,并注入现代的生态文化理念,切实推进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营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促进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实现我国乡村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宪臣,张义忠,贺子奇.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以豫西民居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9):1792-1798.

[2] 齐皓,樊柯.基于民俗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落文化生态学研究[J].艺术百家,2014(a01):86-87.

[3] 张梦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

[4] 王丽霞.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山西建筑,2016,42(7):4-5.

[5] 海继平.探讨建设美丽乡村聚落与传统文化生态的传承关系[C].中国建筑学会年会,201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第2篇

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他还强调,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今年5月,在浙江 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浙江建设美丽乡村有自然禀 赋,也有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要继续推进美 丽乡村建设,把“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提高 到新的水平。的讲话,既是对浙江坚 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的充分肯定、 极大鼓舞,更是为浙江加快推进“两富”、“两美”建 设,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赋予了新使命、指 明了新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高速发 展,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对生存发展环境和农村生态尤为关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新期盼,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同志提出,要“用城市社区建设的理念指导农村新社区建设,抓好一批全面建设小康示范村镇”,“使农村与城市的生活质量差距逐步缩小,使所有人都能共享现代文明”,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思路政策,确定总体布局,推进工作部署。至2007年,全省10303个建制村得到整治,其中的1181个建制村建设成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在此基础上,2010年,浙江省委、省政府进一步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决策。

多年来,浙江不断丰富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从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起步,结合生态省建设、文化大省建设和“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要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形成了今天以“四美三宜二园”为目标的美丽乡村建设局面,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子。到2014年底,全省2.7万个左右建制村完成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率达到94%左右,46个县(市、区)成为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考察指导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快一步、更进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总要求,“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要求我们更加坚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两富”“两美”浙江建设决策部署,以“水净、人文、村美、民富”为基本要求,以改革创新为内生动力,大力拓展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全面加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中国在浙江新的生动实践。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面对巨大的发展压力,乡村建设必须投入大量财力、物力,立足于发展生态化美丽乡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乡村规划建设仍处在建设初期,很多建设内容和结构设计理念并不能支撑乡村整个发展体系良性发展,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生态型农村建设内容和结构依然存在诸多发展问题。

一、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1.1美丽乡村建设简述

乡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短板,在决策科学理论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无论是小农经济发展,还是乡村生态结构建设,生态型美丽乡村都是推动乡村文化在现代化经济建设中良性发展的必然手段。

浙江安吉是典型的“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的指引下,全县乡村建设视廊的空间面积逐步扩大,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安吉中国美丽乡村模式正式成为“国家标准”和省级示范,已被授予全国唯一的“县级最佳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最佳人居奖”。浙江安吉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顺利完成了编制建设目标,还为其他省市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

1.2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特征

生态型美丽乡村是一个综合、全面的现代化建设模式,不仅要突显出乡村的“美丽”,还要本着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新型农村,以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优化生存环境。

1.2.1尊重自然

山、水、田、宅一体化是生态型美丽乡村应具备的主要特征,农村生态环境所体现出来的秀丽风光不仅要通过规划设计来呈现,还应在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建设结构融合在乡村地理环境中,在乡水风格的影响下,突出自然的主导作用。

1.2.2环境优美

美丽乡村除强化自然生态的重要性之外,还需注重乡村卫生管理和监督,在公共场所、街道周围都应设置警示性标语,让居民能够时刻保护乡村环境,有利于长效保洁机制的建立。与城市相同,美丽乡村对生活垃圾的处理也逐渐变得科学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方式为美丽乡村提供了良好的建设管理空间。

1.2.3合理规划

农村建筑的质量、结构布局可以影响整个美丽乡村的空间造型和生态结构,所以在农村特定地理风貌环境的影响下,乡村外貌形象必须与景观相适应,在契合现实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土地的流转、土地整合项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乡村文化也一样,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先进思想都需要在美丽村庄乡村建设上有所体现。综上分析可知,合理规划是生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发展项目,是集约化乡村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

规划是乡村建设的前提,受村民审美意识的限制,村民对新式洋楼推崇之至,对传统建筑却是嗤之以鼻,显而易见,盲目的追求新潮会让农村脱离传统文化建设内涵。在“新村运动”的影响下,规划乡村必须以和谐美为建设目标,不仅要切实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与资源之间的发展矛盾,还需尽可能减少机械化生产给农村环境带来的环境压力。

“官民一体”是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理念的核心,在全面了解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和发展诉求的基础上,农村政府还应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重点规划项目。规划需要具体建设项目落实,建设项目需要在严格落实规划内容的基础上,完成乡村发展目标,因此,从规划和建设两方面来讲,规划是前提,而建设是整体生态型美丽乡村的项目核心。

生态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内容包括主体建筑、环境优化、村庄用地布局等方面。

三、生态型美丽乡村建设实践

本文以浙江安吉乡村建设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规划范围内的主体建筑、环境优化内容、村庄用地布局等三方面展开详细讨论。

3.1主体建筑

浙江安吉乡村的主体建筑大多为新型建筑,在保护传统乡村文化特色的同时,设置了保温结构和装饰模型,对老式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扩建和重建。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进行细节调整。控制建筑立面与住宅结构之间的协同作用之后,施工单位还增设了多个保护性装置,以烘托建筑特征为基准,将新型建筑的主体高度提高了2、3层(如图1所示)。同时,农林、农田以及其他景观建筑结构还需进行拓展改革,山体公园和休闲活动广场应联合相关经济项目发展,与传统发展项目不同,旅游开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经济转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图1 递铺镇横山坞村主体建筑设计样图

3.2村庄用地布局

主体建筑特征确定之后,村庄的用地布局也需要进行逐步改革,无论是结合经济发展,还是策划经济项目,景观环境是必须围绕主体建筑,形成一个具有经济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生态景观建筑群(如图2所示)。在核心景观的带动下,一系列规划服务项目设施也应随之增加。以景观轴为中心,各农业种植、经济建设项目为景观节点,如鱼塘、驳岸、生态公园等。在浙江安吉乡村的生态农业基地上,核心景观是由生态公园和新型建筑构成的,不仅承担着为农村居民提供生活空间的责任,还承载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同时,与景观建筑交相辉映的还有公共服务建设,在核心服务项目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下,村民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创新式发展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与新型建筑景观建设已成为浙江安吉村下一阶段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图2 递铺镇横山坞村功能建筑规划示意图

3.3空间环境规划

在新建住房中有很多农具、储藏、养殖禽类的空间设计都需要进行“增值”设计,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选择不同的空间环境,每个村民居住空间应形成高度的统一性,在统一的基础上,增加道路系统、水利工程、农田建设、道路景观等方面的空间结构调整(如图3所示)。公共活动空间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需按照考察内容完成空间环境设计内容,对特色传统建筑――文化古寨、宗祠实施保护制度,以居民建筑和旅游景观为机理的双重结构模式,可以突出生态型美丽乡村的地形特点,使形成的空间环境与传统乡村形态呈现和谐统一的发展关系。

图3 递铺镇横山坞村空间环境规划示意图

结论:通过上文对生态型美丽乡村的规划和建设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可知,从本质上讲,乡村的美化过程不仅体现在现代化建设上,也不仅表现在经济增长上。乡村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区,在地域经济上虽然存在薄弱环节,但是其发展的意义和公益能力却非常重大。因此,要创建生态型美丽乡村不仅要注重考虑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还需在整顿农村经济建设空间结构、环境上多下功夫。政府必须正确把握角色,在乡村建设中与农村居民做好沟通,让农村居民可以加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周源.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村庄规划和村庄管理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9):110-125.

[2]季秀丽,陶涛.旅游型美丽乡村规划对策研究――以安吉天荒坪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3,12(07):109-114.

[3]吴玲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城市规划,2011,12(23):110-130.

[4]马玲燕,肖淑娟.乡村空间资源化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设计探索[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3,14(04):109-114.

[5]葛丹东.基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背景的产业型乡村绿道规划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29):179-183.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前言:浙江省安吉县是最早践行“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其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的塑造和经济建设进行了紧密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第一生态县,并从乡村的社会和景观两个角度出发,对“美丽”一词进行了重新解读,为我国全国范围内“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阶段,我国在积极加强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从“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出发,充分利用各个乡村景观构成要素,才能够提升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特性和科学性。

1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构成要素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背景下,聚落性景观和生态性景观两要素共同构成了整体的乡村景观。

1.1 乡村聚落性景观

乡村的建筑以及整体的生活环境共同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作为环境景观,在整体的乡村景观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这是因为较高的观赏价值存在于聚落性景观中,因此加大对这部分景观的完好保存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在上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时间里,会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内容都将被乡村建筑景观所记载,因此村庄特殊的审美倾向将被当地建筑充分的展现出来[1]。例如,在安徽宏村,乡村建筑中完整的保留了徽派民居,因此在现代社会,可以将拥有上百年历史文化的村庄展现在世人面前,充分发挥了自身的审美功能。

乡村中的广场、庭院、文化场所等公共活动空间,都是乡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环境是村民长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区民族特点不同,因此这部分环境也形成了一定特色。

由此可见,乡村建筑以及乡村生活环境对乡村聚落性景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也因此决定了乡村规划设计者必须在尊重村庄肌理的基础上,才可以规划设计乡村聚落性景观,加大对村庄原始形态的保护力度,尽量减少建设用地面积,这是规划设计村庄基础设施以及村庄聚落风貌的重要内容。

1.2 乡村生态性景观

在乡村的生态性景观中,包含多项组成内容,如自然保护区、水文、植被等。这些景观不可以被乡村建设用地所占用,在乡村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加以保护[2]。森林绿地、植被斑块以及生态防护林等是植被的组成部分,在加大对这些内容的保护力度过程中,景观规划设计还应当进一步统一设计自然生态环境内容,实现科学布局,从而促使乡村开发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合理而舒适的服务,并为促进当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湿地以及河流等都是水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将科学规划以及生态设计应用于这一系统中时,有助于提升水体景观的优质性;生态敏感区即自然保护区,通常需要得到重点保护,才能够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新寨村地貌特点为喀斯特地貌,拥有3.5km2的区域面积,村户数量为185,在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和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提升了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2.1 合理构造乡村生活空间

街道是构建整个乡村的重要纹理,是乡村空间特色形成的基础。只有合理的规划公共服务设施,才能够提升乡村生活空间的合理性,在满足村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基础上,给予村民最大的舒适度。例如,为了满足村民正常的步行需求,应确保村民可以在15min以内到达公共服务设施地,而900m的半径应当存在于公共服务设施中。而要想提升人际交往的便利性,村民应当能够在10min内到达目的地。如果步行速度为1m/s,那么,600m应当作为人际交往的半径[3]。由此可见,在规划设计乡村建设用地时,不可以盲目扩大范围,从而降低乡村生活空间的这通达性,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2.2 凸显乡村的地域特色

当地的民族风情和历史文化是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予村民最大的精神财富。因此新时期在积极加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当地地域特色的凸显,充分利用乡土元素,如包含当地历史文化的建筑以及特殊植被等[4]。同时,在凸显地域特色的过程中,还必须注重促进自然景观同生活环境的融合,在重视域特色的规划设计中,对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求乡村规划设计者能够全面C合考虑乡村的生态、环境、经济等因素,从而在美化乡村景观同时,加大当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力度,从整体上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展开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能够加大对乡村与生俱来的特色利用率,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综合应用多种景观要素,从而凸显出乡村景观的个性化特点,在给予当地村民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基础上,为我国整体的现代化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32(1):28-31.

[2] 邵剑杰,黄淑娟,李先富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以桂林市阳朔县新寨村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4,34(1):39-43.

[3] 陈胜.生态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途径探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例[J].现代园艺,2016(6):111-111.

美丽乡村建设理念范文第5篇

“桃花湖模式”包括项目模式和参与方模式。其中,项目模式是以民宿旅行为切入口,打造桃花湖的畅游闭环服务系统,在系统内提供主题民宿居住及活动体验,生活雅集文化体验,培育旅行新媒体及旅行达人,运营维护热爱民宿旅行的城市社群,同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与高校合作,开办文创旅游民宿专业,培养专业人才。参与方模式则是桃花湖团队联合当地政府、村集体与村民,以项目连接城市中产阶层。在这个模式中,桃花湖团队主要由媒体人、设计师、规划师等组成,包括民宿酒店运营团队、文创园区以及产品运营团队、乡村旅游景区策划运营团队。进行乡村旅游民宿策划运营,乡村文创区域建设,乡村旅游景区策划建设运营。桃花湖团队与当地政府是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寻找乡村旅游、文创建设的契合点。村集体与村民是桃花湖旅行的合作者和股东,针对区域发展项目,成立新经济体,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入股,企业出资,合作开发推进。村集体与理事会对资源实行统筹优化,区域合作。桃花湖的项目吸引城市中产阶层前来,参与度假、共建分享,而城市中产阶层反哺乡村,将会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就业,促进城乡多元融合。

以上模式。将会对桃花湖的美丽乡村建设带来以下效果:一是项目的落地推动,村集体与村民闲置荒地增值,就业机会增多,乡村经济实力增强,区域价值提升。二是乡村旅游,民宿度假景区集群形成发展,有序建设,避免了一哄而上建民宿的乱局。三是乡村旅游有效带动精准扶贫。

桃花湖模式将会有力带动桃花湖周边村落的美丽乡村建设。名人民宿。一是村民以房入股,可充分利用闲置房屋。村民不仅每年有收入或分红,在合作期结束之后,还可以收获一栋完好的物业。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实现增值,提高收入。二是民宿内投入重金,建设生化环保处理系统和配备现代化厨房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减少生活污染,改善村容村貌。三是依托民宿成立桃花湖公益团队,在村内宣扬环保理念,开展各样公益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桃花湖旅行团队可以起到带领都市人回归乡村的作用,进行乡村建设,促进城乡融合。

文创硅谷。游客涌入,带动文创产品的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青壮年返乡,复活“空心村”。

蒸汽朋克山地乐园。通过在周边乡村建设桃花湖艺术小镇的蒸汽朋克山地乐园板块的部分项目,带动周边农家乐、住宿、餐饮等旅游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将使农民逐步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优质生存方式。

创意农业。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创意农业板块,开发观光农业区,在桃花湖畔乡村落地建设部分创意农业项目,使当地松散型的生产方式逐步走向集约化、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

基础设施。桃花湖旅行团队对桃花湖的发展规划获得当地政府的肯定,与其形成了良好的关系,直接带动区域的基础建设以及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促进城乡一体化。

从桃花湖开始,桃花湖旅行团队致力于打造桃花湖模式,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可复制模式,并将其推广至全国乡村的建设,开拓美丽乡村建设新蓝图。

对话研讨

“乡建热”的冷思考

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 魏玉栋

当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少扶强、多扶弱,变“锦上添花”为“雪中送炭”,必能激发出更多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二是少打扰、多尊重,少打扰生态,尊重世间万物的自然存在。少打扰村庄,乡村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自己的道理。更重要的,少打扰农民。三是少、多自爱,可以学人家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技巧,但绝不能生搬硬套;四是少统一、多差异,美丽乡村建设的真谛是做差异,而不是做统一。产业需要做差异,文化需要做差异,村建更需要做差异。

由点及面 梯度推进 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

山东省临沂兰陵县委副书记、县长 薛峰

近年来,我们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和民心工程,以全省“多规合一”试点县为契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由点及面、梯度推进。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市级生态乡镇10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庄1个、省市级生态村45个。

乡村建设要强调内在的灵魂

杭州静庐澜栅民宿主人、杭州藏美建筑公司创始人 杜江

规划设计是外在的,乡建才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它更强调仍诘牧榛辏强调文化群、强调乡愁与情感、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强调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舒适程度等。其实我们所期待和向往的乡村,就是外在是乡土的,但是仍谌词蔷致的、舒适的,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享受。

各方协同参与形成有机的乡建共同体

九派新闻文明频道主编、九派开元智库机构负责人 王龙泉

若要实现理想申的美丽乡村建设愿景与目标,有四条路径可供选择,一是政府主导,自上而下;二是资本主导,农民看戏;三是农民主导,自下而上;四是情怀主导,多方介入。这四条路径各有利弊。面对多元复杂的美丽乡村建设,各方协同参与,形成一个有机的乡建共同体,是一条值得探究的新思路。

“四位一体”美丽乡村建设湖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