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生儿便血护理诊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生儿期
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便血原因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结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肠扭转、先天性巨结肠、肛裂及新生儿凝血性疾病等。牛奶蛋白过敏造成的出血多为大便内散在出血,同时伴有腹胀、腹泻、严重湿疹和营养不良等症状。这种孩子常常为非母乳喂食配方奶粉的患儿,如果停止含有牛乳的配方奶症状很快消失。另一个较为常见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便血多为洗肉水样出血,同时伴有腹胀,发热中毒症状,严重的可引起生命危险。多发生在早产儿以配方奶为主的患儿,出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诊治。先天性肠道畸形引起的便血大多会有腹胀,肠梗阻等症状或合并有肠炎的表现。这种情况都需要手术治疗。新生儿凝血功能障碍多见于维生素K缺乏,血友病或血管性血友病等。表现为生产造成严重颅内或头皮血肿,脐带渗血等。
婴儿期
这个时期的便血主要有肛裂、肠套叠、牛奶蛋白过敏、美克尔憩室炎、及肠畸形等。肛裂出血是由于过粗过硬的大便造成肛周皮肤黏膜撕裂出血,因此出血往往是大便后滴血或与大便分离,且量比较大。改善便秘和肛周护理是常规的治疗方法。肠套叠有较为特色的果酱样便血,再加上哭闹、呕吐、腹胀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诊治,进行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美克耳憩室炎造成的出血往往是量比^大的便血,甚至会造成急性贫血,患儿通常没有任何不适。手术切除美克耳憩室是唯一治疗选择。
学龄前儿童
除了上述原因外,感染性肠炎(沙门氏菌、致贺菌感染等)、过敏性紫癜、肠息肉等是常见的原因。感染性肠炎的便血多为血与大便相混,并有粘液的脓血便,而且会伴有腹疼、发热等症状。通常有不洁饮食史,通过大便常规进行诊断。过敏性紫癜也可以表现为脓血便,一般量比较大,同时伴有腹疼,出血性皮疹是特征之一。过敏性紫癜同样可以引起肠套叠造成果酱样血便。肠息肉便血多为鲜血与粘液混合挂在大便外,出血量一般,出血时间较长不易引起警觉,长期便血可造成慢性贫血。
学龄儿童和青少年
除了和学龄前儿童相似的原因外,还有溃疡性结肠炎和炎性肠病(如克罗恩氏病)等造成的血便。这种血便常常是出血与大便混在一起,当出血多时可以完全是鲜血。临床上往往有间断腹疼,腹胀及营养不良,贫血等症状。
【关键词】 消化道出血; 新生儿窒息; 西咪替丁
消化道出血为临床常见的新生儿病症,临床表现为呕血、便血、呕血与便血并存,病因可以是消化道疾病、其他危急重症的并发症、全身疾病的症状之一,大多数病情急重,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导致出血加重,引起患儿休克、贫血,甚至死亡。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主要是应激性溃疡,应激包括缺氧、休克、颅脑损伤、感染、低体温、呼吸衰竭等[1]。本院使用西咪替丁静脉治疗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56例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男16例,女12例;观察组28例,男15例,女13例。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Agar评分、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对比
1.2 诊断标准 (1)窒息诊断标准:按照新生儿Apgar评分,出生后1 min内进行评分,以0~3为重度窒息,以4~7分为轻度窒息;(2)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参考张家骧等[2]推荐使用的标准,取患儿的呕吐物或大便中的血性样本,加水搅匀使之溶血,沉淀后吸取上清液加1%氢氧化钠制成5:1混合液,静置1~2 min后观察,若混合液呈棕色则提示血红蛋白变性为母血,若混合液呈红色则提示血红蛋白具有抗酸性,来自于新生儿;此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以排除吞入血性羊水而导致的假阳性诊断结果。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综合治疗给予禁食护理、洗胃、抗感染治疗、止血治疗,对大量出血患儿给予输血治疗;治疗组:本组患儿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每天一次静脉滴注10 mg/kg西咪替丁(用20 ml 10%葡萄糖稀释),连用3~5 d。
1.4 疗效评价 参考张亚明等[3]关于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以用药48 h以内,出血停止(无继续出血现象,胃管内无再抽出咖啡渣样液体、鲜红色液体,患儿大便逐渐转色,或1 d以上无大便)为显效;以用药72 h内出血停止为有效;以用药72 h以后胃管内仍抽出咖啡渣样液体,或排黑便者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26例患儿消化道出血在3 d内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总有效率92.9%,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7.9%,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无不良反应,观察组有1例患儿白细胞轻度降低,为7.24×109>/sup>/L,不导致严重后果,忽略不计。
3 讨论
3.1 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 (1)窒息时,患儿的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脑中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发生障碍,导致胃黏膜血流大量减少,或致使胃黏膜抗酸腐蚀的能力下降[4];(2)窒息引起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脑出血,致使颅内压升高,同时肾上腺皮质兴奋或直接刺激迷走神经核,进一步使胃酸、胃蛋白酶增加,而缺血缺氧状态也使患儿体内的血液重新进行分步,在肺、肌肉、胃肠道等非生命器官的血流量减少[5],以保证脑、心等器官的血流量,胃部及十二指肠黏膜的血液灌注显著减少,致使上皮细胞能力代谢发生障碍引起消化道黏膜坏死;(3)患儿处于应激状态下,潜水反射会导致全身血流重新分步,胃肠道血管收缩后初期局部血流量将减少50%左右,如果诱发患儿应激的病因不能解除,8 h以后胃肠道的血流量将减少到应激状态前的20%左右,此时胃肠道为低灌注状态,胃黏膜极易发生缺氧缺血性损伤、组织充血、水肿、坏死,严重者发生胃肠壁平滑肌细胞代谢障碍,导致组织损伤[6]。
3.2 新生儿窒息后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机理 新生儿处于应激状态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分泌量增多,进而导致胃酸分泌亢进,使胃液酸度升高,同时体内血液重新分步致使胃黏膜缺血、胃黏膜屏蔽功能破坏,H+>/sup>反向弥散促使溃疡发生,在内镜检查中可以见到胃体及胃底的黏膜糜烂、溃疡、出血、穿孔、坏死,故使用H2受体拮抗剂(常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药物)以抑制胃酸的分泌,也常使用思密达[7]。
本研究对窒息后消化道出血的新生儿给予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禁食、支持治疗,可减少对消化道的进一步刺激,在此基础上加用西咪替丁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治愈率达92.9%,患儿的出血状态可在72 h内得到有效控制,与对照组相比,疗效差异显著。西咪替丁可用于治疗新生儿出血主要基于其H2受体阻滞剂机理,可直接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蠕动,利于止血,同时阻断胃酸中H+>/sup>对胃黏膜造成进一步损害,且可对抗组织胺,预防黏膜水肿和平滑肌痉挛,能利于止血、伤口的愈合。本组未发现明显副作用,说明西咪替丁用于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是安全可靠的方法。
参 考 文 献
[1] 张爱梅.新生儿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7):2199-2201.
[2] 张家骧, 魏克伦, 薛辛东.新生儿急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72.
[3] 张亚明,王岳年,孟维萍,等.立止血治疗新生儿消化道出血32例.小儿急救医学,2004,11(5):321-322.
[4] 杨梅先,高娣.新生儿消化道出血156例临床分析.实用临床医学,2006,6(3):151.
[5] 刘敬,曹海英,何纯义,等.新生儿窒息多脏器血流动力学研究.中华儿科杂志,1998, 36(2):69-73.
【关键词】 颅内出血;临床分析;新生儿;护理
Clinical analysis and nursing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newborn in 56 casesYANG Wei-hong,WAN Xin-cui,LIUAI -juan.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Hospital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Weihui 453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nursing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of Newborn.Methods The data of children with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from January,2004 to December,2006 were reviewed for causes.Results 56 case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admitted.The leading causes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were neonates with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 IE)and intracranial hemorrage (ICH) (36 cases),delayed Vit k deficiency(15cases),cerebral trauma(2 cases),thrombocytopenia (1 case),and 2 cases were unknown.Treatment had to be stopped for 5 cases,8patients died(14.3 %).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re high and early intervention and nursing may improve the prognosis.
【Key words】 Intracranial hemorrhage;Clinical analysis;Newborn;Nursing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最严重的脑损伤,病死率高,存活者常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1]。因此及早发现、治疗与全面护理尤为重要。本文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们收治的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临床及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0例,女26例,胎龄<37周20例,37~42周30例,>42周6例;其中居住城镇者20例,农村者36例;入院时生后<1 d 20例,2~7 d 22例,7~28 d 14例;10例为人工喂养,其余均为母乳喂养。主要症状:惊厥24例,呕吐20例,意识障碍25例,尖叫10例,进行性面色苍白10例,消化道出血(呕血或便血)或皮肤黏膜出血8例,其他包括发热或体温不升、腹泻、皮肤黄染、注射部位出血不止等。部分患儿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症状。主要体征:前囟饱满或张力增高或颅缝分离3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0例,病理征阳性12例,瞳孔不等大或散大10例,对光反射迟钝28例,呼吸不规则12例,偏瘫6例。主要病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颅内出血36例(缺氧26例,产伤10例),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15例,外伤2例,血小板减少症1例,原因不明2例。
1.2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46例血常规检查呈不同程度贫血,10例正常,Hb60~145 g/L,其中8例<80 g/L,RBC(182~416)×1012/L,BPC(12~80)×109/L 4例。检查出凝血时间40例,出血时间延长10例,凝血时间延长12例,出凝血时间正常18例。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0例,3例>100 s。脑脊液常规检查30例,均匀血性28例,正常2例。4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头颅CT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头颅CT检查,强化CT检查6例;出血部位:脑实质出血16例(其中额叶、颞叶13例,枕叶、顶叶2例,颞顶叶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8例,硬膜下出血10例,脑室内出血16例,硬膜外出血3例。
1.3 治疗措施 ①内科治疗:及时应用脱水剂、抗惊厥药、保护和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止血、输血或血浆及营养支持治疗等;并针对病因予以治疗如Vit K缺乏症,均予静脉补充Vit K 15~10 mg/d,连用3~5 d。恢复期给高压氧、康复训练等;②外科手术治疗:对出血局限占位效应或脑室内积血者明显者3例,及时行血肿清除术或脑室引流术。
1.4 护理措施
1.4.1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清洁、空气新鲜,每天用紫外线灯照射30 min,床、地面、桌椅等用5%过氧乙酸消毒、擦洗;保持室内安静,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保持在60%~65%为宜,保持患儿绝对安静,少搬动,抬高肩部25°~30°,右侧卧位以避免分泌物或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由于新生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且由于失血,可引起体温不升,所以应注意保温。可将患儿放于适中温度的保暖箱内,并根据体重、日龄调节暖箱的温度,保持皮肤温度36.5℃,使体内耗氧量维持在最低水平。能吸吮者可用奶瓶或滴管喂养,避免喂哺过急而呛咳,应采用少量多次喂奶;不能吸吮者可用鼻饲或静脉高营养以保证能量供给。每天3次口腔护理,便后用温水洗臀部,防止红臀发生。每次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或用碘伏擦手,而且一切操作均应动作轻柔、敏捷。
1.4.2 呼吸道管理 及时清除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根据病情定时吸痰,吸痰前要翻身、拍背,使深部分泌物松动并引流[2],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吸引压力要低,持续时间不宜超过10 s,以免气道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血。密切观察呼吸节律,出现呼吸不规则或暂停时,要立即报告医生,并给氧气吸入,以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细胞缺氧。如出现呼吸微弱、频繁呼吸暂停、呼吸及缺氧不能改善应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立即改为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
1.4.3 病情观察 密切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密切观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如精神状态(抑制或兴奋)、意识状态、肌张力情况、前囟情况、瞳孔大小及光反应等,并准确记录。
1.4.4 对症护理 当患儿表现以兴奋症状为主时,应注意安全护理并按医嘱准确予镇静。如抽搐发作时,可予安定、苯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等止痉治疗。当患儿表现以抑制症状为主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做好急救准备(如吸痰器、气管插管、急救药品等)。前囟紧张、有脑水肿者,可予地塞米松或呋塞米静注,如果前囟持续紧张而病情进行性加重时,可予静推20%甘露醇等药物,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形成。
1.4.5 康复护理与出院指导 应用促进脑细胞活性的药物如脑活素等;病情稳定后按有关方法行抚触治疗[3]和肢体的屈伸运动以改善肢体的运动功能;出血停止2周后可行高压氧以促进脑细胞功能的恢复。加强医患沟通,缓解家长紧张焦虑情绪;出院时教会家属护理的一般知识,教会家属对孩子的功能训练方法,并瞩定期行康复治疗和复查。
2 结果
56例患儿经合理治疗和精心护理,取得较好疗效,缩短了住院天数,本组病例住院时间最短1 d,最长25 d。出院时治愈33例,临床好转10例,5例放弃治疗,死亡8例,病死率14.3%。对35例患儿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其中失访5例;跟踪随访的30例患儿中智力低下5例(16.7%),肢体功能障碍9例(30%),继发癫痫3例(10%);头颅CT显示梗阻性脑积水4例,脑软化灶8例,脑萎缩4例,CT异常率53.3%;10例随访且经坚持长期正规治疗后有6例观察疗效较好,无后遗症或CT异常发现。
3 讨论
本组资料表明,新生儿颅内出血多由缺氧和产伤引起。缺氧缺血性颅内出血多发生于早产儿,以脑白质、脑室内出血最多见,预后欠佳,死亡率高。产伤引起的新生儿颅内出血多见于足月儿,以硬脑膜下出血及小脑出血为主,预后差[4]。早期诊断主要根据围生期有窒息、缺氧及产伤等病史,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但除少数病例有尖叫、抽搐、前囟饱满等典型表现,多数只表现为反应低下,缺乏明显的神经系统体征),所以早期行头颅CT等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迟发性Vit K缺乏性颅内出血多发生于生后1周~6 个月[5],所以婴儿期尤其是1~3月内的小婴儿,以母乳喂养为主,有黄疸、慢性腹泻或、口服磺胺类药物或抗生素等病史,临床上早期发现有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注射部位出血不止,应考虑迟发性Vit K缺乏症的诊断,尽快予凝血功能检查,并给予Vit K治疗,以防颅内出血的发生。本组迟发性Vit K缺乏性颅内出血中,大多数为单纯母乳喂养,4例合并婴儿肝炎综合征,3例有较长腹泻史。因其多为脑实质内出血致残率高,预后不佳。
新生儿颅内出血预后较差,重在早期治疗和预防。而颅内出血不易诊断,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认真细致地观察及护理,病死率则很高,所以不能忽视护理工作。对本病的护理,护理人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高度的责任心,细致的观察病情,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密切注意患儿体温、心率、呼吸、反应、神志及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协助医师早期诊断,而且要加强吸氧、呼吸道管理、对症护理等,使患儿不失治疗或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1 杨锡强.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6.
2 吴旭丽,王雪琴,陈弘,等.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观察与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5):668.
3 黄巧凤,郭郁莲,卢燕君.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实施抚触的临床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0:2676-2677.
【关键词】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综合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体质虚弱的新生儿身体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喂养非常困难。特别是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疾病的抢救中,首先要综合考虑患儿的肠胃的新陈代谢功能,才能确保患儿营养是否供应充足。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综合症,需要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1]。在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我院对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采用综合临床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婴儿20例,女婴儿15例,他们的平均胎龄是在30周左右,质量在1500g左右。原发疾病:重度窒息8例,早产儿伴生活能力低下5例,大肠杆菌性肠炎4例,感染性休克2例,败血症2例。所有患儿均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的判断标准,患儿的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作对比。
患儿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粪质较稀、舌淡苔少、指纹色红、气急及面色苍白、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血性物或咖啡样液体或便血等症状。
1.2方法①首先,必须科学控制患儿的原发病,纠正患儿各系统功能以及器官功能的障碍,实现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从而改善患儿的呼吸循环功能。②为了更好地控制患儿的感染和清除病灶,我们可以给予适量的抗生素治疗。另一方面,还可以给予患儿液体疗法,以及保持合适的供热措施。③为了使患儿胃肠得以有效减压,在必要的前提下,给予患儿适当的静脉营养进行治疗。④如果患儿出现出血的现象,必须给予患儿进行止血。即用1.5%碳酸氢钠洗胃后注入凝血酶250U/4h,当患儿的出血量已经超过三十毫升,需要重新输注新鲜全血10ml/kg以及每次给予静滴西咪替丁8mg/kg,治疗时间为一周。⑤为了提高患儿的胃肠微循环以及胃肠运动的能力。我们每次可以给予患儿输注酚妥拉明0.3mg、多巴胺3-5μg/(kg・min),接着采取微量泵连续静滴的方法,直至肠鸣音恢复,才能停止治疗。⑥将患儿都放在保暖箱中,并且每天都根据他们的体质量变化,衡量其所需要补充的营养能量,当肠胃的喂养不足的时候,我们需要进行周静脉营养的补充工作。可以采取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的方法,每天向他们灌输微量的奶液和营养物质。每两个半小时一次就从胃管的注入0.8ml/kg的奶量,通过分析婴儿的实际情况,可以适当增减,当婴儿可以适应15mk/mg的奶量后,就将之前的两个半小时改为三个半小时一次。等到患儿嘴巴具备了吮吸能力,就可以停止鼻饲。进行早期间歇持续微量喂养,非常符合患儿的生理特征,有利于提高患儿的肠胃吸收能力,维持他们的正常生长,减少静脉营养和住院的时间,安全有效。⑦每天都安排出值班的护理人员,对患儿的腹部进行轻轻地按摩,从而提高患儿腹壁和肠道平滑肌张力,提升肠蠕动的速率,促进患儿的肠胃吸收[2]。
1.3观察疗效[3]①显效:治疗三天后,患儿的大便次数减少,粪质好转,腹胀腹痛、呕吐发热不良症状全部消失,肠鸣音恢复。②有效:治疗三天后,患儿上述不良症状均有所改善,并且患儿的大便次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所减少。腹胀腹痛、呕吐发热不良症状基本上消失,肠鸣音基本恢复。③无效:治疗三天后,上述不良症状均没有改变,患儿的腹胀腹泻体征没有好转,甚至出现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研究例数*100%。
2结果
2.1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35例患儿,显著疗效有30例、百分率为85.71%,明显有效4例、百分率为11.42%,无效1例、百分率为2.87%,总的有效率为97.13%。
2.2患儿胃肠道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治疗后的患儿胃肠道反应良好,34例患儿出现腹胀腹痛的1例、恶心呕吐的有3例、肠鸣音异常有1例。总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4.29%。
2.3患儿各方面恢复需要的时间经过综合临床治疗,患儿需要的住院时间为(12.26士5.14)d、肠功能恢复时间(9.16士3.09)d、胃肠蠕动开始时间(5.5士2.4)h、自行排气时间为(10.2士3.8)h。
3讨论
由于新生儿分泌的胃酸及各种酶不足,不能快速杀灭吞入的微生物及毒素等有害物质,导致患儿的机体免疫力降低。因此,患儿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可能性比较大,他们的早期临床表现为黑便、呕吐咖啡色样物等。中重度缺氧窒息、严重感染以及败血症等因素都是引起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重要因素。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是引发胃肠功能障碍的关键性因素[4]。因此,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采取及时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才能及时去除病因和诱因。同时,给予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控制原发病,纠正各系统器官功能障碍,实现心脑血管以及肝胆肾等器官功能的保护,并且维持患儿体内的水电解质平衡。
通过综合治疗,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13%,总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14.29%,大大缩短了住院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胃肠蠕动开始时间以及自行排气时间。当新生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时,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微生态制剂,实现胃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为了改善胃肠黏膜血液循环以及胃肠功能,可以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山莨菪碱等药物。另外,也可以促进胃肠黏膜上皮细胞代谢,并给予患儿补充合理的营养物质,比如补充氨基酸、脂肪乳以及维生素等。加强补充早期肠内营养可维护肠黏膜正常结构与屏障功能,还可促进肠胃的蠕动,从而降低胃酸的刺激性,使肠胃的功能更加成熟和稳定,同时还降低了各种疾病的发生率。根据穴位的症状再配合注射药物,可以科学调整患儿的肠胃功能,缓解患儿的疼痛。也可以明显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副作用、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等。同时,还可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清除病灶及保护心、脑、肺、肾等重要生命器官功能等,缩短患儿病情恢复的所需时间。总而言之,对新生儿胃肠功能障碍采用综合临床治疗,疗效显著,患儿家属满意程度较高,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祝益民.小儿胃肠功能障碍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1(11):17-19.
[2]詹莉.小儿胃肠功能障碍160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6(22):3174-3175.
关键词:小儿;急腹症;诊治
小儿急腹症泛指需要紧急处理的各类腹部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包括炎症、梗阻、穿孔和出血,依原因分为不需外科手术的内科性和需外科治疗的外科性两大类。儿童急腹症随年龄不同而好发疾病不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于误诊。本文收集我院2003~2008年诊治的小儿急腹症病例138例并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8例,男性73例,女性65例,年龄0~12岁。本组病例全部经手术及治疗预后所证实。就诊时间均在48 h之内,其中24 h内就诊136例。临床表现:138例均有腹痛,婴幼儿表现为剧烈哭闹,发热108例,恶心、呕吐121例,呕血16例,便血56例,便秘、腹泻47例,腹膜刺激征阳性93例,腹部扪及包块79例,腹股沟包块18例。
1.2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均常规行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其中,血红蛋白降低35例,白细胞升高98 例。138例均行B超检查, 120例有阳性发现,13例B超检查见阑尾区囊性包块;X线检查可见腹部液平面18例;13例有膈下游离气体;98例行CT检查,90例有阳性征象。
2 治疗措施与效果
小儿急腹症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部分疾病采用非手术疗法亦取得良好效果,合并腹膜炎等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根据患儿病史、体温、脉搏、呼吸等全身状况,及时纠正休克、高热、脱水、酸中毒,必要时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围术期准备,视腹膜刺激征严重程度及腹部穿刺阳性结果决定是否行剖腹探查术。本组手术治疗101例,保守治疗37例。本组2例(1.5%)因术后并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余136例(98.5%)均治愈。术式包括:胃肠穿孔修补术、部分肠切除吻合术、肠旋转不良和肠套叠复位术及血肿清除术等。腹股沟嵌顿疝经镇静解痉、手法还纳不能缓解或反复嵌顿行腹股沟疝修补术6 例;肠套叠经空气或温热9 g/L 盐水灌肠不能缓解者行手术治疗15例。平均住院日为10.5 d,症状消失,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5年,小儿生长发育正常。
3 讨论
小儿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病情急、重,必须在短时间作出正确诊断并紧急处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小儿一般不会主动诉说病情,也不能正确描述症状,只能根据家长陈述病史、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影像检查等资料进行分析诊断。鉴别诊断较为复杂[1]。儿童时期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还有更加明显的年龄差异。本组急腹症的病因以急性阑尾炎居首位,其中以化脓性为最多。小儿患阑尾炎的症状多不明显,常因哭闹及检查不合作影响诊断。肠套叠次之,本组病例中影像表现提示肠梗阻9例;急性阑尾炎51例;肠旋转不良2例;肠套叠37例;胎粪性腹膜炎1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消化道穿孔(气腹) 15例;嵌顿性腹股沟疝12例;先天性巨结肠3例;腹部创伤7例。据报道急性阑尾炎多发生在3岁以后, 7~15岁占86%。肠套叠发生于2岁以下, 5~11个月居多,占90%。肠扭转则多在9岁以下,消化道胃肠穿孔在3~15岁多见,腹股沟嵌顿疝多在4岁以下, 1~3岁占80%[2]。本组病例发病率与之大致相符。
小儿急腹症特点:本组患者入院后能立即确诊者仅101例(73%)。分析其原因:①症状、体征不典型;不能真实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组约有1/5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②病史叙述常不确切。③病理变化重,疾病发生发展时间快;发病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可急转直下,迅速恶化。④病因较复杂,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多。由于小儿与成人在各系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发生急腹症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3]。小儿急腹症的检查中X线透视及摄片是小儿急腹症最常用、最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新生儿腹腔容积小,腹壁薄,当发生胃穿孔时,X线立位腹透和摄片均可见有横贯全腹的巨大液气面;当并发腹膜炎发生腹壁水肿时,前腹壁有发红透亮的体征;肠旋转不良,其系膜压迫十二指肠引起肠梗阻时,立位腹透会发现特殊的“双气泡”征。新生儿急腹症的诊断离不开X线、B超及CT等必要的影像检查,其独有的影像学特点为早期、正确地作出诊断提供了依据,本组138例病例中,每例影像检查均有一种或多种阳性影像表现,因此除一些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如血、尿、粪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对诊断急腹症有很大帮助外,腹部影像检查如X线、B超及CT等则是非常必要的[4]。
小儿的防御和免疫功能都很差,手术的创伤又会增加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一旦发生感染时极易并发败血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因此,笔者认为手术时应尽量选择时间短、损伤小、出血少的术式,如:对胃肠穿孔,尽量作修补术而不做胃大部切除或肠段切除术。无论哪一种手术都要认真进行术中监护,术后最好送入NICU监护24~72 h,尤其对要求禁食时间较长的小儿,要实施好全胃肠外静脉高价营养,每日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乳、葡萄糖、氯化钠及多种维生素,保证足够的热量,保持正氮平衡,同时,还要选择广谱有效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小儿术后多要求仰卧位,护理应注意勤翻身,及时更换纤细洁净的尿布,这些对促进小儿的早日康复都十分重要。本组除2例患儿因感染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均治愈。因此,把握手术时机、及时剖腹探查很重要。只要有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均应及早手术[5]。
[参考文献]
[1]夏慧敏,徐涛.儿童常见急腹症的鉴别诊断[J].中国临床医生,2003,31(7):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