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1篇

一、老年住宅景观空间的设计原则

一个好的景观空间,应该是能让老年群体感觉环境舒适且安静,能很好地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锻炼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氛围。所以,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多样性原则

根据不同个性的老年群体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让空间中既有大的、热闹的群体活动空间,又有小的、安静的私人独处空闻。做到在一个整体的空间环境里大小分区、动静分区和公共私密分区。

2、安全性原则

任何一种为人所用的场所、物件、设施保证安全是设计最基本的原则。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在公共的空间环境中,一般人可以使用的东西,对于老年人而言有时或许存在障碍和安全隐患。

・道路安全

绝大多数老年人喜欢散步,需有专门的行走道路,尽量采用斜坡,避免台阶,而斜坡的坡度不应该超过百分之五,活动空间需要畅通、易到达。且道路材质要具防滑、无强烈反光等特质。

・设施安全

老年人对外界的刺激、危险感知能力不灵敏,有时即便感受到了危险也很难第一时间离开现场,所以各类娱乐、保健设施在设计上应该注意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上的刺激和引导,同时应是安全和易于使用的,设施的尺寸也应该符合老年人的人体工程学,确保其安全性。

・空间心理安全

老年人的休闲空间,特别是交往空间,其空间领域性宜采用半封闭的可防卫空间,使他们易于“控制”活动场所,消除过度的防卫感。

3、保健性原则

除了满足与外界交流的需要,更需要满足老年人健身的需要。利用可释放人体所需要的负离子等的保健植物,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生态的保健型环境。在园林设施上,可以多放置活动强度不大的健身设施。

4、醒目性原则

设计一些不同特征、不同风格、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以及在各个路口设置一些带有色彩、声音变化等具有特色的标识来提醒老年人对空间感的识别。

5、文化性原则

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地方的民族风情、文化历史来突出地方的特色,通过赋予空间不同的文化意义满足老年人怀旧心理的需要。

二、老年人住宅景观空间设计

1、集体活动空间设计老年集体活动空间主要是以娱乐健身为主的动态空间,如中老年在傍晚跳广场舞和交谊舞,武术爱好者练习武术、太极拳,定期开展的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一空间要求场地较大、地面平坦,同时光线充裕,视野开阔,在这些场地的周围应有一些小亭、走廊、座椅等便于休息的设施,最好有大面积的树荫供人乘凉。

对于有高差地势的处理手法:坡道优于台阶,最大程度地实现无障碍通行。如条件限制必须设台阶,至少应设三级台阶,过少则容易为老人所忽视而发生危险。设计上应重视空间底面(地面、水面或草坪绿地等)的处理,对肌理、质感或色彩的选择应使不同区域间易于区分,有助于老人识别地点,提高对空间尺度感的把握。

2、小群体空间设计

由于性格和爱好的不同,有的老年人喜欢与三五好友一起聊天、学习交流。例如有的喜欢切磋棋艺,有的是花鼓戏爱好者,有的则交流牌技等。这一类型的空间不宜太大,一般以容纳4到6人为宜。要求夏季阴凉,冬季阳光充足,空间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不被外界干扰且有一定的安全感。

3、私密静态空间设计

有的老年群体喜欢在安静的环境独处,有的则爱在特定的环境下缅怀过往,所以在园林中设置私密静态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类型的空间最好设置在风景优美且安静的场所,结合人文景观,四周要有灌木遮挡,与人流较多的集体空间应有适当的距离,避免产生环境污染。

4、亲子娱乐空间设计

不少家庭是三世同堂,老年人肩负着照顾下一辈的责任,所以,有不少的老年人是带着小孩游玩。亲子娱乐空间即当结合老年人活动空间和儿童活动空间的特点,设施上易多放置适合儿童游玩、锻炼儿童动手能力的安全设施,色彩易明快,并适当配置老年人锻炼的设施。在设施的周围,要设计高度不同的座椅,适合老年人和儿童休息,座椅视野要开阔,方便老年人观望和照顾小孩。

5、园艺活动空间设计

在国内外,有不少社区会专门设计一个供老年人动手的园艺活动空间,它不仅仅可以让老年人得到应有的体力锻炼,同时还可以拥有收获自己的劳动成果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此空间适宜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应有足够的座椅以及放种植工具的地方。

6、步行空间设计

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特征,散步和慢跑是较为常见的锻炼方式,所以,为老年人量身设计一个步行空间尤为重要。首先在步道的尺度上,一般要求至少在1.5米以上,确保步行者与轮椅能并排通过;路面应保持清洁干净,最好采用防水防滑防光反射的材质,防止地面路滑;老年人的记忆力、空间辨识感、视听能力都在逐渐衰退,方向识别感差,因此,在道路节点处(如景观节点、道路尽端处)应提供适量的标志性物体,使老人易于识别。标志物可以是形态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或装饰物,或者路标牌等明示性标志;一个富于变幻的有趣味的步行路线将缩短对道路实际长度的感受,使老人的行走感受更愉悦。而一条过于长直单调的步行线,则显得枯燥乏味,易催生老人的疲惫感。

7、坐息空间设计

老年人的户外活动不只局限于运动,户外休息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让老人休息、愉悦聊天、观赏的好场地能给老人带来安慰与欢乐。这样的休息空间可以是在树叶茂密的阴凉之处,或者户外建筑的屋檐廊架下。若是携带小孩,则应该临近小孩的娱乐场所,以便更好地照看小孩。休息之处要保持通风,但是不要在风口,保证有充足的阳光,座椅靠背要设计合理。观赏之景可模仿中国古典园林中“步移景异”的手法,使得景观灵活化,不仅可以使得老人有参与大众的愉悦感,也可为喜静型的老人腾出一个半私密的空间。

8、“被动式”空间设计

・老人于室内可观望室外花园或绿植、水景景观等,也称为“借景景观”

老人于居室内向外观望,只需付出最小的努力就能满足对外交流的需求。因此,在进行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时,在思考如何使人们更好地主动参与到室外环境之余,还应考虑到弱势老年群体的被动使用需求。比如一些宅前的花园景观等,老人虽然并非时常步入其中,但可发现他们喜欢驻足,静静欣赏。

・充分利用现有景观

通过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的营造,使周围的植物或构筑物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如在景色适宜的场地设置座椅、遮蔽物、围栏等,这一环境中的大部分事物都属于被动的利用,但可以形成良好的静坐休闲空间,丰富了老人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综上所述,我们对适合老年人活动的环境景观空间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应用于各种空间的景观元素采用适老化设计。文中所诉的适老景观空间类型是我司在长期的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经过研究、归纳、总结得出的。

参考规范: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公园设计规范》,CJJ 48-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 75―97,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老年公寓;适居;设计;

中图分类号:G35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家庭规模越来越小,老年人口负担越来越重,人口老龄化问题开始突显出来。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面对与日俱增的高龄群体,老年公寓的出现为大量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目前我国老年公寓的需求与日俱增,很多地区供不应求,面对大量老人的新型住宅,我们有责任为老年群体设计高品质、适居性的居住环境。为了能提供给老年人符合他们身心需求的老年公寓居住环境,更为了弥补和改善老年人因生理衰退和自身变化而产生的失落情感,应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行为特点,探索更加适合老年人生活的老年公寓居住环境。

一、我国老年公寓现状

1. 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老年公寓作为专供老人居住的专有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满足了老年人对居住的特殊需求,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有效对策之一。如何为老年人提供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老年公寓,成为建筑师关注的热点课题。

2.现存老年公寓不足

2.1 布局不合理

目前老年公寓和养老机构的建设还没有列入各个城市的总体规划,缺乏从中国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出发而制定的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市面上现有的老年公寓大多并未考虑老年人的生理行为特征,从选址规划,户型设计到相关服务设施的建设与实际意义的老年公寓相去甚远。

2.2 建筑老化,设施不全

大部分单位和个人资助的养老机构,如福利院、敬老院的环境、条件和服务则较差。即使是专为老年朋友开发建设的老年公寓单在物业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

2.3 类型单一

目前我国的老年公寓类型单一,多为单人间和一室一厅的小套间,缺乏家庭气氛,难以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总的来说,我国有关老年公寓规划、设计和建设方面的资料很少,说明这一领域的工作尚处于初步研究和待开发阶段。

二、适居性老年公寓设计的主导思想

适居的设计理念是以安全性为根本,需要建筑和环境为老年人提供足够的安全性和保护性措施; 以便利性为前提,最大程度地实现建筑环境的无障碍,并且为老人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设施; 以舒适性为原则,提供适宜的尺度感,以及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满足感为目标,为老年住户提供家的感觉,使老年人生活丰富充实,心理上愉悦满足。

三、适居性老年公寓设计思路

1.老年公寓公共空间设置

1)建筑层数

老年人居住建筑层数宜为3层及3层以下;4层及4层以上应设电梯。

2)出入口

老年人公共建筑的出入口造型设计,要着眼于老年记忆衰退的特征,突出标志性特色。缓坡台阶踏步踢面高不宜大于120mm,踏面宽不宜小于380mm,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 12。台阶与坡道两侧应设栏杆扶手。

3)楼梯、坡道和电梯

老年人居住建筑和老年人公共建筑,应设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缓坡楼梯。不设电梯的3层及3层以下老年人建筑兼设坡道。设电梯的老年人建筑,电梯厅及轿厢尺度必须保证轮椅和急救担架进出方便。

4)过厅和走道

老年人居住建筑过厅应具备轮椅、担架回旋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户室内门厅部位应具备设置更衣、换鞋用的橱柜和椅凳的空间。2) 户室内面对走道的门与门、门与邻墙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应保证轮椅回旋和门扇开启空间。3)户室内通过式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200mm。老年人出入经过的过厅、走道、房间不得设门槛,地面不宜有高差。

5)居室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起居室、卧室,老年人公共建筑中的疗养室、病房,应有良好朝向、天然采光、自然通风,室外宜有开阔的视野和优美的环境,老人院、老人疗养室、老人病房等合居型居室,每室不宜超过3人。

6)卫生间

老年住宅、老年公寓、老人院应设紧邻卧室的独用卫生间。独用卫生间应设坐便器、洗面盆和浴盆、淋浴器。卫生间宜选用白色卫生洁具,平底防滑式浅浴盆。冷、热水混合式龙头宜选用杠杆式或掀压式开关。

7 )生活智能化

配备紧急呼叫对讲系统,安防系统,网络系统、消防系 统等保障老人安全。

2.丰富多样的公共交流活动空间设计

老年公寓的公共交流活动空间是供老年人集会娱乐交往和进行多种闲暇活动的场所,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不受气候影响的活动空间。

1)娱乐休闲空间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需求更加多样。因此为老年人创建一个满意的娱乐休闲空间十分重要。设计中这些房间应相对集中,减少对生活区的干扰。

2)安静的学习与工作空间。

对于业余时间很充分的老年人,除了进行各种休闲活动外,还应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进行一些学习活动,例如老年大学阅览室书法室绘画室电脑室等。创办各种学习班级和兴趣小组,让有不同特长的老年人发挥其优势,将自己的技能专长进行传授,使他们仍感到自己的价值和作为,实现老有所为; 满足老年人学习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使他们对社会有贡献有作为。在学习用房里,供老人使用的桌椅都应略微降低高度,以适应老人身高; 且空间开敞,保证良好的采光与通风; 装修风格亲切宜人,利于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学习用房里交通走廊内还可安排适当的空间陈放老人的作品,以激发老人的学习热情。

3.室内装饰装修

3.1装修材料的选择

老年人随着生理、心理的变化, 动作变得迟缓,反应不能随心, 事故易发率较高。为防止不测事故的发生, 墙地面饰面材料的选型和构造处理尤为重要。一般应选用能防止老年人打滑、磕碰、扭伤、擦伤的材料, 不可采用易滑、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害、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老人一般都喜欢宁静, 怕吵, 尤其是儿童的吵闹, 因此室内的环境应高度宁静。应做好老年人住宅的隔声降噪处理, 可在楼面上铺设富有弹性的材料, 以便吸收能量, 如铺地毯、做橡胶或塑料地面。

3.2室内墙角处理

老年人生理上的变化导致了视力下降、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等, 有的还要借助于拐杖或轮椅行动,所以老年人在室内活动时难免发生一些跌跌撞撞,容易造成身体或墙体的损伤。因此, 老年人建筑内部墙体的阳角部位, 宜做成圆角或切角, 且在1. 80m高度以下做与墙体粉刷齐平的护角。

3.3室内照明

室内照明布置及灯具造型的选择, 对于室内装饰效果和气氛渲染起到重要作用。老年人视力较差, 室内照明照度应比普通住宅高, 灯具的布置, 可按功能区域的划分, 来满足不同的照明要求。客厅是居室活动的中心, 有多种功能, 所以要选择多种照明方式, 如落地灯、顶棚灯等。陈列柜小型投光灯能烘托展示陈列品, 增加室内温情, 减少老人的孤独和寂寞感。而卧室不要用强烈的照明, 台灯、床头灯要柔和, 电源开关要设在老人开启方便的地方,各种开关、按纽均采用大型号,避免老年人因视力下降而使用不方便。

四、建筑规划设计

1.建筑艺术化

老年人均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欣赏要求,建筑设计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给视觉以美感,使之由美感产生吸引力。

2.建筑规划特征

老年人建筑设计的规划应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全区无障碍设计,以多层为主,辅之以少量低层;有相的配套服务设施;整体建筑风格以的新中式为主,通过体块、片、构架等几何化的建筑元素的组织,在比例、韵律、构图、秩序等方面,运用多种建筑语言展现田园风貌,同时在立面细部处理上,要避免中式风格的过度细部,注重神似形简,创造性的展现新中式现代建筑形象。装饰在色彩、造型和用料方面要独特,丰富建筑立面的质感,与周边建筑物有鲜明的色彩对比,突出本项目的独特性。建议采用坡屋顶,充分展现现代,简洁的新中式风格。满足以上这些要求的同时,采用建材环保、装修美观大方、功能分区明确等基本建筑标准。

结束语

发展老年公寓,既迎合了老年人的心理,又能有效减轻家庭养老负担。既可以为老年人创造一个适合养老的居住环境,又可以节约住房资源。老年公寓设计必须满足适居性原则,当然老年公寓设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美霞,娄乃琳,李俊峰老年住宅开发和经营模式[J]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陈晓明休闲养老建筑设计初探[J]重庆: 重庆大学,

适老化公共空间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机构养老;选址模式;评价;分析

ANON曾经说过:“即使对建筑物的室内设计细节考虑的再多,也补偿不了在最初的场地选择中产生的失误。”老年人由于其特殊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在对其居住、使用的建筑在进行场地的选择过程中,要慎重考虑各项因素。目前,我国对于机构养老建筑的选址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种。

一.城市中心区模式

城市中心区模式是指养老设施位于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活动较为丰富、活力性较强的地带。多为建设年代较早的机构养老设施选择的模式。此种模式有优点也有缺点。

(1)优点: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们为了生活,聚居于城市,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居留于城市。”城市中心区的机构养老设施周围的交通发达、便捷,老人可以乘坐公共交通到达市区内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超市、公园、健身场所等地。如遇突况,可以就近送医;老人居住设施周围的城市功能混合,可以带来地块的活力,养老设施也相对开放,可以更好的融入周围的环境,使老人避免出现单一功能带来孤独感和缺乏趣味感;利于社会各界开展的敬老、爱老活动;由于设施在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比较大,周围的居住区可成为该养老设施的潜在住户,方便当地居民的就近养老。

例如,美国路易斯安娜州,新奥尔良市的兰姆贝斯大宅坐落在城市的商业中心地带,这里一度处于衰落的境地。此后,利用这个地段和建筑,建筑师将其改造为老年居住单位和零售商店组成的混合地段,成为该市的第一个持续性生活辅助设施,并对周围的居民产生吸引力。

(2)缺点:

城市中心区的土地价格昂贵,设施建设成本将会提高。一方面给入住老人带来费用上的负担,将中低收入有入住需求的老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开发单位在开发上多会选择高密度的模式,老年人居住的设施外部环境相对减少,不利于老人与大自然的接触,一些需要场地的运动场地如门球场、网球场等无法充分展开,老人的室外交往和逗留的场所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停车场车位不足健身器械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养老设施的规模和服务质量。经调研发现,市中心区开放的一些养老院为弃用旧建筑的改造,好处是可以带来旧建筑的更新利用并且降低设施的建设成本。但是原本并非居住建筑的旧建筑在设施上就更加难以达到适老化的要求,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改造后的设施仍未达到老年居住设施的设计规范要求。

(3)针对缺点的应对方案

针对费用较高这个问题,要依靠政府对老年人入住养老设施提供政策上的支援,也要依赖于社会福利、养老保险力度的进一步深化。目前,国家对五保户实行让其免费入住敬老院的政策,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多是老人被安排入住养老,丧失了自由选择入住养老院的权利。所以政策和社会福利的发展方向应该既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同时又给予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使以充分的自由选择权。

针对高密度的开发模式这一问题并非意味着机构养老设施不适合高密度的这一场地开发类型,相反,紧凑式的场地开发对于城市来说是成熟和有效的开发模式。高密度的开发使得建筑室外场地的利用率减小。因此,要注重建筑内部的活动空间的设计,加强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设计的联系性,利用屋顶花园、露台、阳台等形式创造出多种室外空间的可能性。使老人的活动空间从高密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也要加强室内空间的设计的层次性,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提供不同层级的交往空间、活动空间,提升老人的归属感。

针对城市中旧建筑改造这一问题,首先,要统筹利用社会的闲置资源,并不是所有的旧建筑都适合改做养老院。改造之前的建筑(群)对养老设施要有一定的适用性。如北京某央企把自己闲置多年的职工宿舍和生产车间改造成了一个养老院,废弃的汽车修理车库现在变成了可以接待150人活动的多功能厅。以前的工厂女工宿舍也被改建翻修成了医疗保健中心。养老院的餐厅,是由工厂以前的食堂改造的,做饭的工作人员也全部都是工厂以前食堂的大师傅。在老龄化加快的同时,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幼儿园、小学入学率也在降低,汕头市调查发现许多闲置的小学校舍未被利用,民革在2012年“两会”期间提交了一份“关于提请由市政府统筹将闲置校舍改造成养老院”的提案。提案得到市民政局支持,表示接下来的工作要充分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将闲置的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卫生所、商店、厂房、办公楼等改建为养老服务机构,以缓解城区养老机构严重不足的压力,消除城区养老服务盲点。在已经建成的实例中,2011年9月建成的广州市珠海区松鹤养老院就是成功的案例,这是一家由旧厂房改建而成的养老院,占地44亩,提供800个床位,保留了原厂区生长了几十年的老树,充分利用原厂区的环境,形成了容积率低、绿化率高的花园式的养老院。其次,改造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生活环境的无障碍设计。

二.城市郊区——自然风景区模式

城市郊区远离城市中心的嘈杂喧闹,具有相对市区中心较好的生态环境,多位于自然风景区附近。加之市区的养老机构已处于高度饱和状态,可供开发利用的空间有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机构养老设选址于此。同样,此种模式的优缺点兼备。

(1)优点:

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老年旅游服务工作。积极开发符合老年需求、适合老年人年龄特点的旅游产品。在此背景下,许多新型以休闲养生为主题的养老院应运而生,利用天然的景观河城市郊区相对宽松的用地,可建设大型高档的养老院、老年公寓。场地开发模式灵活,既可以选择低层高密度的开发模式又可以选择高层低密度的开发模式。老年人的服务配套设施用地充足,可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室外活动空间、健身空间、交往空间。设施周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建设规模,因此地块比较接近城市快速路、城市干道、城市环路等,交通时间上虽然耗费较市区长,但也比较通达,易于到达城市中心和其他地方。郊区养老院最直观的优势是空气质量好,自然环境好,物价水平相对较低,瓜果蔬菜新鲜。例如上海众仁老年乐园、嘉定康福敬养院等郊区养老机构,无论从环境还是从软件设施方面都走在全市的领先水平。

(2)缺点:

一些先天上的缺点是郊区的机构养老设施无法改变的,如区位的优势上没有城市中心的养老设施明显,医疗条件没有市区优越,再加上“多数民办养老院位于郊区,公办养老院位于市区”的观念影响,人们不愿意到郊区的公办养老院养老,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出现了中心城区养老床位已是“一床难求”,而郊区养老院入住率平均只在六成左右的现象。另外,老人也担心由于交通的不便利给子女探望老人带来一定的麻烦。其他周边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如老人要去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商场等要利用公共交通到达市区,浪费时间和精力。

(3)针对缺点的应对方案:

针对区位上的先天劣势,要靠后天的补足。一方面可以利用增值服务来补足,如:上海浦东泥城镇春雷养老院院长何春雷就制定了许多优惠服务,老人每月享受一次免费理发服务;每月特设“探亲日”,有专车停在人民广场,将家属集体接过来探望老人;老人要入住,100公里以内都可以提供上门候接。另一方面,要提高管理水平,位于上海青浦健乐颐养园特地委托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进行管理。创办者看中的不光是张瑞芳的名人效应,更重要的原因是,张瑞芳有过自己创办养老院的成功经验。张瑞芳创办的爱晚亭从2004年开始已经赢利,它的管理模式已经显现出成效。

针对医疗问题,首先,机构在选址时,尽可能地靠近医疗设施,最好是医保定点医院,一旦老人发生意外,可以就近入院接受治疗,如果病情严重,医院要有能力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转院的各项服务。其次,机构可委托医院做定时定点上门服务,为老年人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再次,机构可根据规模的大小,考虑设置机构内的小型医院。如位于正定县和石家庄市区中间滹沱河风景区周边的石家庄市老年公寓,在其一层就设置一个1000㎡的小型医院。由附近医院派驻,设内科、外科、急诊科等主要科室。

针对交通问题,首先,在选址时,机构应选择接近城市干道或城市主要道路的地方,即使不能满足时间上的迅捷但是一定要满足路途上通达的要求。如北京郊区的延庆厚德养老院,以度假养生、休闲养老为主题的养老院。交通便捷,距北京城区1小时车程,919公交车每天早晨从德胜门发车去往延庆旧县城,再转乘875路到旧县政府即到。其次,养老机构本身也可以做出努力,如上海郊区一些养老院计划在市区开出班车,一方面作自我宣传,另一方面也想邀请市区老人亲自到郊区养老院实地感受。

三.高新开发区模式

高新区模式是为了提升区域养老水平,促进高新区的建设和全面快速发展而选择的一种选址模式。城市副中心、新城区的建设都可以采取这种模式。

(1)优点:

它加大了新区功能的混合程度,有利于开发区的良性发展。每个城市的高新开发区都是城市发展战略中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政府的扶持和社会资源的投入会带来高新区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各种类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有较高的标准。在这里建设养老机构也会在硬件上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建设用地比较宽敞,储备用地比较充足。利于机构养老建筑大规模的集中开发。以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为例,它是高新区为推动和完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而投资兴建的一项惠民实事工程,主要为狮山街道“五保户”及其他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该项目占地面积28亩,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设计床位300个。利用高新区的真山真水风貌,设计渗透苏州传统宅院模式,打造成一个园林式的养老机构。

(2)缺点:

新区的首要矛盾是基础配套设施的矛盾。资源的暂时短缺给老年人带来生活的不便。完全崭新的环境可能会带来老年人心理上的不适应。其他方面如距主城区距离较远的缺点也在“城市郊区——自然风景区模式”一节中已经体现。

(3)针对缺点的应对方案:

首先,要统筹规划,分期开发建设。先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域,规划便捷、通达、合理的交通路网,开发建设基础设施,再进行养老机构的开发建设。等周围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气氛,再让老人入住。再次,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带动整个区域的服务水平。仍以狮山敬老院为例,它融合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残疾人服务中心,管理模式上采用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合作的方式操作,硬件由狮山街道负责实施,建成后委托苏大附二院管理,附二院将提供3500万元的医疗设备。敬老院不仅能提供一般的养老服务,更可为老人提供治疗、疗养、康复、护理等深度服务;中西医结合医院将为高新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四.机构养老设施选址模式选择建议

综合的机构养老设施的选址不论采取以上哪一种选址模式都应考虑三方面的因素:环境、交通、配套设施。除此之外的考虑因素包括定位、开发方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等因素。

第一是定位,定位决定选择的位置,如果是定位健康型老人服务,位置可以选择在郊区或者市区,也可以选择高新区。环境好、交通方便、安全卫生、餐饮合理营养、娱乐活动丰富、健身活动室、绿化设施、医疗室、康复室等都应具备。如果是定位不能自理老人就是护理院形式,专收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护理院选址建议选择在市区,离家近,家人方便探望,护理院最好能注册成为医保定点单位。护理院也可以选择在郊区,但是自己要有一定水平的医疗服务。

第二是开发方式,如果是新建新型老年社区,建议选择郊区或者是高新区模式,低价相对较低,而且可以建设多种老年设施,从更多样的角度提供适应老年人生活的场地。在城市中心区适合采取改造提升的方式,将周边资源整合利用,降低成本,同时也激活城市某些衰败地块的活力。

第三是开发规模,市区模式受土地和城市空间限制,往往开发规模不大,而郊区模式和高新区模式可以选择较大规模的开发,否则其他配套设施也跟不上去。

第四是开发强度,目前我国养老问题严峻,多数城市养老床位严重缺少。所以增加开发容积率是势在必行的。城市中心模式由于占地面积小,要选择高密度的开发强度;郊区模式可以选择低层高密度和高层低密度两种开发强度;高新区今后面临高强度的开发,选择强度上与城市中心区类似,以高密度为主。

第五是交通,城市中心区交通网络比较发达,选址尽量避免拥堵地段。郊区模式应选址于与城市主干道、城市快速路或城市环路相近的地方。高新区也要选择连接主城区的主要道路近的地方,同时要考虑也要方便到达高新区的医疗设施。

第六是环境,城市中心区的养老机构尽量选择离城市公园、街心花园、休闲广场等休闲地带较近的地方;城市郊区可选择著名旅游风景区附近,可组织老年人旅游,呼吸新鲜空气。高新区的选址也要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若自然景观不理想,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突出环境规划和设计。

第七是配套设施,城市中心区的配套设施相对齐全。郊区的配套设施建议同步建设,消除老年人被孤立的感觉。高新区的基础配套建议先行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江平.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相关期刊更多

百年建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神州百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新疆人文地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

山西老年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山西省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