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及启示

随着我国高学历趋势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维护我国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尤为重要。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层出不穷,笔者希望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借鉴有益经验,对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必要,而且大有裨益。

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得到重视,逐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国际接轨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导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人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表现在学校教育上,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以至于人们对健康标准的理解存在偏差,把人的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上无疾病,强调体魄的健康,而忽略心理上的不健康,从而导致这些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很大问题,使其行为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相背离。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日趋广泛,教育实施途径日趋多样化,实效性也进一步增强

以前,我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问题学生”,采取班主任式的谈话教育,但是现在对所有在校生都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将教育提前至幼儿园、小学,及早预防,从小根治。从我国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在一步步加强,尤其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也是日趋广泛。

(三)教育主体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要求不断规范与提高,在我国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与治疗工作的专业人员,其学科背景主要是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其他学科。然而根据统计结果显示, 这四类类专业背景在本科以下的比例仍然有6-16%,医学为多。随着国家对心理教育的重视,其从业人员的待遇也得到了相应提高,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

(四)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亟待向系统性,普遍性发展

首先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来看,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研究相对还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内容都很宽泛,不够具体。其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来看,都是针对典型事件特殊人群进行研究,这样虽然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但是缺乏普遍性,结果形成出了问题,就研究,没出问题,就不研究的状况。

二、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完善的教育理念,与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

过去,美国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取向仅着眼于矫治的层面,只为少数有问题和适应困难的学生提供服务,注重补救性工作而忽视对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帮助。而现在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其生命和生活,关怀其价值和信仰,整体向发展性的理念倾斜。

(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和领域的扩展

如今,美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对象和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服务对象已经从以学生为主扩展到家长、教师和学生监护人等。美国早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服务于非学校机构,1945年,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后,服务对象开始转向公立和私立学校,并以公立学校为主,服务领域从过去的中等学校扩展到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

(三)教育主体的专业化

伴随着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证体系的日趋完善,使得教育主体也向专业化不断发展。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一般为学校的正式机构,独立运作,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取得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同时需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四)在政府的支持之下,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迅速

自1936年起,美国政府每年都要给各州用作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1958年通过的《国防教育法》第五条第一项规定,每年提供1500万美元作为地方学校加强心理辅导工作之用;第五条第二项规定,每年提供近700万美元用于各大学培训辅导人员。而在美国,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也是资金最雄厚的机构。有如此强大的经济支撑,心理健康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学术组织不断发展和学术期刊不断创办。

三、中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一)教育内容的比较

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智力发展教育,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挫折应对教育,健康人格教育,青春期教育,交往技能教育,心理疾病的防治教育等。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生活指导、生涯辅导、磋商等。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认知方式。

(二)教育方法和途径的比较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咨询机构;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中甚至是各科的课程中;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美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日趋多样、整合。集体合作成为其教育途径的新形式,美国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模式主要有校本诊所、校本心理健康中心、校本青年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等。

(三)教育效果评估的比较

教育效果的评估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直都是一个比较薄弱也比较难的环节,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评估是一个多维度、多指标、动态性评估体系。评价指标则是多元化的,主要有人际关系和谐、适应社会和生活、自我观正确、人格健全、情绪稳定、适当的行为表现和客观辩证的认知能力等。美国特别重视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但目前对辅导工作的评估有一些不好把握的因素,美国十分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工作评估,并建立了完整的工作评估模式。

四、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必须要摒弃以往陈旧的教育理念,必须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认识到教育教学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内容,教育教学是为了培养个性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和投入。

(二)科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首先,重视基础课程的开设。可以在大学生中开设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增加大学生对各种心理现象的理解。其次,增加实用性课程的开设。在大学不同阶段,开设入学适应性教育、专业认知、学习策略、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择业与求职等课程,侧重解决具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三)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行有效实施途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实施路径。以宿舍、班级为单位,挑选各方面优秀、心理素质好的学生进行培训。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作用,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讨论,彼此支持、帮助。使学生在面临心理困惑时,自己能够找到问题的依据和解决的办法,从而有效进行自我保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四)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型队伍

在任何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针对我国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现状,首先要坚持教育者专业化的发展,丰富专业理论,增强专业水平,提升业务技能。其次,要推进教育者职业化的进程。这要求国家应该推行并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规划,建立独立的职务评定体系,还要健全职业评价机制。再次,要建设专家型队伍。不光要有培养专家的意识,还要创设造就专家的环境,通过各种方式鼓励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学术研究,从而拓展造就专家的路径。

(五)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增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握各自的侧重点,将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加上思想引导,克服一些不健康心理和偏激观点,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增强教育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晓淼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M]教育与职业,2006-01-2

[2]钟玲大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9(5):711-714

[3]王普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7-04-0120-02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比较;方法论

自克鲁格曼(Krugman,1991 a)将空间概念引入迪克希特一斯蒂格利茨(Dixit et al,1977)的垄断竞争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中,完成了新经济地理学(NewEconomic Geography)的开山之作,提出“核心一边缘”(core-periphery)模型以来,关于空间的经济研究得以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并随着藤田等(Fujita et al.,1999)、鲍德温等(Baldwin et al.,2003)对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新经济地理学终于建立了自己的研究范式,并导致学科的快速发展。

但是,围绕新经济地理学的一系列争论和讨论却始终未曾停止过,这些争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范式、新经济地理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以及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分野、空间区位问题为何一直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范畴等(顾朝林等,2002;朱华友等,2003;刘安国等,2005)。本文主要围绕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以推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交流、传播、研究和应用。

一、从经济地理学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地理学科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学术界亦称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或地理经济学(Geographical Economics),就其学科的本质特征而言,它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尽管对于“空间”这一研究对象,经济学有着与地理学同样的目标和学术兴趣,但是它们在学术规范、学科范式、理论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却远远大于共同点。为此,有必要探讨这两个学科对同一对象——“空间”进行研究时的差别。

经济学虽然在社会科学诸学科中是最接近自然科学的,但它本身仍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中消费者、厂商、市场以及政府等主体的经济行为,仅仅由于其使用的研究方法和学科范式较为接近于自然科学,使它看上去更像一门“科学”。经济学建立了一套本学科的学术规范:需求、供给、价格、市场均衡等,围绕这些概念,经济学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学科范式。

而地理学则是另外一门几乎完全不同的学科,它是一个将“地理”因素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尽管地理学也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但经济行为的地理特征在地理学科中是被当作“自然现象”来加以处理和研究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研究的经济行为与地貌、海洋等自然现象并无不同之处。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是实证主义的,但在传统的经济地理学领域,这种实证主义更准确地说是经验主义的,它主要依赖观察到的经济行为的地理现象加以研究和分析,研究方法则直接来源于空间科学和区域地理学。

当经济学关注空间现象时,它与地理学的差别更为明显。经济学研究空间现象,更多关注的是与空间现象相联系的消费者、厂商等市场主体的行为在空间上的表现。尽管早期的古典区位理论更多从市场主体的外生因素(变量)分析空间经济现象,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经济地理学则从市场主体的内生因素(变量)来分析空间经济现象,并为此建立了严谨而复杂的数学模型来加以表述,以便这些研究成果更加符合经济学的理论规范。

至此,有必要探讨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名称。前已述及,新经济地理学本质上属于经济学科,也有的学者主张称之为“地理经济学”,正如布鲁克曼等(Brakman et al.,2001)所说,“我们宁愿选择地理经济学这个术语而不选择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原因,是该学科力图把更多的地理因素引入经济学,而不是把更多的经济因素引入地理学。”“我们不使用新经济地理学这个术语,不仅是因为‘新’这个标签经过一段时间就会不可避免地过时,而且还因为这个术语本身有其固有的缺陷——此术语暗示该理论是由经济地理学而来。但这不是事实,实际上,地理经济学牢固地根植于国际经济学、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无疑这一评说是中肯的,但地理经济学这一名称仍然存在缺陷。因为经济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与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在经济学中,地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空间,而且是没有区域特征的空间,用于经济分析中,仅仅是一个没有任何内容和特征的位置(区位)而已。因此,经济学更感兴趣的是中性的空间,当空间不具备中性特征时,还必须煞费苦心地加以技术处理,如布雷克曼等假设的“等距圆”、藤田等提出的“跑道经济”等,以便空间更好地作为一个纯粹的因素进入理论模型。而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因素则更多等同于“区域”的概念,这是整个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和灵魂,也是地理学区别于相关学科的标志性特征。因此,地理学中的地理因素,或者说是区域因素,总是被关注的核心,而被赋予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地形、地貌、交通、生产、城市、人口等,这些内容总是被当作预先给定的外生条件而存在,地理学研究这些内容的分布规律,揭示这些分布规律背后的机制。

因此,我们说,尽管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术语最为人们所熟知,但它却是最不能反映学科特征的一个术语。因为,它听起来更像地理学而不是经济学。如果考虑到地理学大家庭中还有一个与之完全不同的、传统的“经济地理学”,甚至经济地理学在70年代经历过一次革命,同样诞生了极具地理学科特色的“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就更加容易引起学科术语上的混乱了。而对于地理经济学这一术语,虽然比起新经济地理学具有明显的优点,但同样存在不足。因为其中的“地理”容易被人们误认为是地理学中的内容丰富的、外生给定的“区域”。因此,关于新经济地理学这一学科的较为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本学科同样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空间经济学”,正像藤田等表述的那样。作为别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拥有更高的知名度,因为由克鲁格曼最早提出,从而被人们广为知晓,但笔者认为,这一术语在使用时,最好标明“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二、从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兼与城市与区域经济学比较

新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关于空间、区位等长期研究的成果,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从发展历史看,经济学长期以来也有着关注空间区位的传统,从经济学的先驱到近代经济学的大师,无不对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区位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区域、空间、区位等概念却一直被排斥在主流经济学的研究视野之外,只有德国的经济学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地探讨区位的经济含义,长期从事这一主题研究的先驱包括了杜能(Thunen,1 826)、韦伯(We

转贴于 ber,1909)、克里斯泰勒(Christaller,1933)、廖什(Losch,1940),以及德国传统区位理论在全球广为传播后,一批欧美经济学家为此也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区域经济学大师艾萨德(Isard,1956)。

所有这些理论构成了经济学中称之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被称为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的古典理论和新古典理论,显然他们是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内、受到古典经济学理论假设的约束、使用了古典经济学的一系列学科范式和分析工具。这些学科范式包含了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而这些假设条件和新古典分析框架形成的城市和区域经济学理论模型不可避免地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外生模型,即通过预先给定的外部条件来研究区位和空间现象,在这些给定外生变量的条件下,研究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和决策。这一理论传统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虽然期间众多才华横溢的学者,诸如艾萨德(Isard,1956)、阿朗索(Alonso,1964)、米尔斯(Mills,1967)、亨德森(Henderson,1974)等为此做出了不懈地努力,但这一学科的学术水准一直未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在经济学大家庭中的边缘地位也未能得到彻底改变。

改变这一状况的是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在产业组织研究领域对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消费决策和厂商定价提出完整的分析工具,由迪克西特和斯蒂格里兹提出的不完全竞争模型清楚而简洁地表达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均衡模型。该模型的优点是容易应用,以至于将该模型用于分析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作为与贸易理论关联的空间和区位理论,应用该模型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产生的“核心一边缘”模型以及由此扩展的城市经济模型、国际生产模型、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政策研究等,构成了空间经济学完整、规范的标准体系,从而建立起空间经济学的学科范式。此后,围绕这些模型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和细化成为空间经济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界相当活跃的学术活动。

与传统的新古典区位理论相比,空间经济学注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活力,具备了现代经济学的特点和条件: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报酬递增等,形成的理论模型也具有内生特性,即不完全依赖外生变量的给定,通过内生经济变量的变化,有效解释空间经济现象的演变,这是空间经济学与传统新古典区位理论的最大区别,也是关于空间、区位的经济学研究最新的理论进步。

三、从边缘学科到主流经济学:兼论经济学方法论

从古典区位理论到新经济地理学,无疑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同时也使得关于区域、空间、区位的经济分析从此步入主流经济学的圣地,并且成为当代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异常活跃的领域。但围绕古典区位理论长期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众多学者感到疑惑的是,区位作为现实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为什么经济学却长期视而不见呢?

对于这个问题的疑惑可以从经济学方法论中找到答案。前已述及,经济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科学,更准确地说,经济学是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的一门学科。因此,凡是能用“经济人”的行为来解释的经济现象,对于经济学来说就是合适的研究对象,除此之外,经济学不感兴趣。从这个逻辑出发,区位经济现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用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经济学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

早期古典区位理论发展时期,当外生变量给定的条件下,研究特定区域的区位选择问题,这只是一个应用决策问题。因为缺少必要的分析工具,根据消费和生产的决策行为,无法给出区位选择的圆满解释。因此,经济学拒绝将区位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也就成为一种合理的选择。当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收益递增的市场均衡和决策获得了新的分析工具,并且能有效地用于分析空间经济现象,从而构筑空间经济学理论模型,用内生变量解释空间集聚或扩散,或更准确地说解释消费者和厂商的决策行为时,空间经济学才取得了登入主流经济学殿堂的通行证。因此,我们可以更一般地说,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受到分析工具的约束。没有理想的分析工具,即使是极具重要意义的经济现象,经济学也会拒绝其进入自身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而宁愿将其交给应用学科去研究,这也是经济学作为一个成熟理论学科的必然选择。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信息技术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线力量,教师必须要重新认识教学过程。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学习工具。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实现体育教学的多元化与形象化,促进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一)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好奇”的天性使其对新颖、新奇对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将体育教学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直接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逼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全方位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各种内容。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之下,能够促进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开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更加深入地了解与体会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师生交流沟通

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实现教学实践的缩短,从而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各种课堂活动来展现自己、发挥才能。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变能力。此外,多媒体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交互性特征也让教师与学生之间增加了交流与互动,让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好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强化了体育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能够重点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将课本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提高教师的表达能力。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信息再现等功能,能够更加轻松地解决各种教学难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感知,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弊端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虽然具有多种优点,但是在不断普及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定的弊端。

(一)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多媒体课件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对教学的过程、内容、问题等都已经提前有所安排。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按照提前准备好的流程与内容进行机械的操作,实现教学步骤的完成。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按照已经设定好的课件轨迹进行推进,这种定向式、模式化的教学束缚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不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但是如果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使用的度,将会导致形式过于花哨,造成喧兵夺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难以突出体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较差。

(三)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质量较差的多媒体课件不仅不能够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此外,教师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滥用,导致教师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甚至有部分教师离开多媒体课件之后就无法进行教学。教师过多的依赖课件,会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性减弱,难以发挥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现代化技术必须与现代化思想相互适应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要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相互结合。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相互结合,扬长避短,通过科学性原则、思想性原则与适度性原则实现对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合理、灵活运用,实现体育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作用的最大化,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玉洁,张琳琳. 全方位的改变: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5(75):80-81.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初中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2-110-01

随着高新技术的普及,培养学生信息的搜索、处理、应用的能力是新时代的要求。语文是一门知识面非常广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需要通过其他的渠道获得教学资源来补充教材没有的资源。由于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快速的搜索需要的信息,并且可以集图像、声音、文字、动画等一体来呈现,因此,语文课堂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成常态。“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语文教师实现课前预设的信息搜集、电子教案整理、多媒体演示平台的设计,以及在课堂上实行网络教学并利用投影音像设备展示语文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有利也有弊。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存期利避其弊是本文探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能够运用到辅助教学的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网络、电视、广播等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获取、存储、传输。信息技术的各项特点显示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着明显的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学习的整个过程都和兴趣有直接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相对传统教学来说,能使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且利用视频、图像等功能来创设教学情景,声形并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除了借助教材上的图片外,再从互联网上收集一些关于苏州园林的图片与录像,让学生详尽的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景,品味它的雅致奇丽,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存储了大量的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主学习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信息技术的声像编辑功能,可以设计创作大量的图片、动画、音乐给学生欣赏、比较、筛选、应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可能出现的问题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并不是百利无一弊的。如果使用不恰当会使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或不利于学生发展。一般在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方面。第一,过度依赖。网络平台中存储的大量语文相关资源,对教与学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搜索网络相关信息而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主观创造,将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借助网络现成的答案而懒得动脑筋思考,长期下去,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音像泛滥。图像或动画能直观的展现抽象的原理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度的追求音像展现,用视频资料来讲解,用录音资料来范读,或过多的展现一些场景图片,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优美的语言文字能带学生进入一个想象的空间,如果音像过多,会削弱学生的想象力,削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第三,过于强调娱乐。在教学课件中插入音乐、图片、影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过于体现娱乐性,选择的资料偏离了教学目标,忽略了教学重点,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

三、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扬长避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利用信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要把握四个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媒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以教材知识为中心,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其次,课件的设计要细致。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备课的过程中,从案例的设计到教学的模式都要精心考虑。从网络平台获取的信息,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教学目标经过筛选、加工、创造,精细设计教学方案与课件制作。最后,要把握信息技术展现的恰当时机。例如课前导入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合适图像,能激发学生了解课文的兴趣,在教学难点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现,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讲授《听潮》时,仅凭文字语言的描写学生难以理解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无法感知大海神秘莫测的美。这时恰当借助信息技术,播放大海涨潮落潮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能帮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有效学习。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为初中语文教学服务,始终要以语文教学内容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展现信息技术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在运用用信息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以科学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不断创新,努力提升语文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蔡斐.学习语文的新平台[J].教育科研论坛,2010,(5).

[2] 陈涵.初中语文情境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仁[J].语文天地,2009,(03).

教育心理学笔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肺心病 血气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正常对照组标本来自我院103例健康体检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心病患者622例,男506例,女116例,年龄42~75岁,平均58岁,其中慢阻肺组412例,肺心病组210例,来自我院从2004~2006年共计6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肺心病患者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均在2小时内完成。慢性肺疾病潜伏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以上疾病种类、族别、性别、症状、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方法:用丹麦产ABL-5型血气分析仪,检测血气指标,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进行结果分析。

结 果

血气分析结果表明:①慢阻肺组与对照组比较:pH(P>0.05)、PaCO2(P>0.05),两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aO2(P<0.05)有差异;②慢阻肺组与肺心病组的完全代偿期比较:pH(P>0.05)、PaO2(P>0.05)两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aCO2(P<0.01)差异有显著性;③慢阻肺组与肺心病组的部分代偿期比较:pH(P<0.05)、PaO2(P<0.05)两指标有差异,PaCO2(P<0.01)差异有显著性;④慢阻肺组与肺心病组的失代偿期比较:pH(P<0.01)、PaCO2(P<0.01),PaO2(P<0.01)3项指标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慢阻肺组和肺心病组的血气分析比较,肺心病组的PaO2、PaCO2、pH变化较慢阻肺组明显,尤其是呼酸,高碳酸血症,重度低氧血症等变化更加明显。

讨 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患者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3]。本文对肺心病组与慢阻肺组,两组之间的血气分析对比来看,慢阻肺组虽然pH、PaCO2两指标变化不明显,但PaO2(P<0.05)有差异,肺心病组在呼酸、呼碱、低氧血压、高碳酸血症等,变化过程比慢阻肺组的变化较明显,因此呼吸系统疾病的早期要加强预防,阻止其发展成肺心病,因为达到肺心病程度主要在慢性呼吸道反复感染,通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形成阻塞性肺气肿使肺动脉压力增高,加重心脏负担所致。在治疗中要积极控制感染,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如PaO2、PaCO2、pH等指标纠正缺氧及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湿化痰液使呼吸道通畅,同时治疗合并症,以此达到巩固疗效的目的[1~3]。同时,动态观察血气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治疗慢阻肺、肺心病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及其预防[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