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移动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服务

1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1.1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简述

图书馆成立的宗旨就是服务于社会大众的文化发展需求,传统图书馆观念是用一种物理性、静态、机械化的眼光去认识资源和服务;图书馆资源被文献化,图书馆服务被固化为收集文献、存储文献和传递文献。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在馆阅读及借书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举办文化讲座等。

1.2 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的不足之处

1、容量受限

传统图书馆所储藏和管理的是印刷型文献。印刷型文献载体体积大、重量大、信息容量小、存放空间大;文献的流转速度慢而且损耗成本大;需要充足的存储空间和较多的人去管理和维护。

2、服务质量差

由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发挥严重依赖于工作人员的行为,因为图书的存放、编码、在架情况都掌握在工作人员手中,只有咨询他们才能够了解到这些具体的信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及态度等会严重影响到用户信息资源获取的效率和利用的程度。同时,图书馆的开放和利用也因为人手的有限而往往采取半开放或者在某些时段无法开放以提供服务。另外,印刷型文献受时空、数量的限制,在某一时点具有服务的排他性。第三,服务手段落后,传统图书馆仅仅能够提供书目检索以及不联网的电脑检索,能够检索到的信息十分有限,而且最新和急需信息难以及时更新,远远达不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

3、服务对象十分有限

从服务对象来看,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十分单一,主要是服务于本单位或者本地区具有进馆资格的读者;图书馆的图书容量与更新速度常常不能满足有高学术需求的读者的需要;对于未办理借阅卡或者非本地人士往往也被拒之门外。

4、图书资料保管难度大

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这种磨损可以说是不能修复的;同时,图书馆对于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的保存就更为谨慎,将之束之高阁、珍而藏之,一般读者很难看到。

2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包括大学图书馆在内,传统图书馆都走到了一个拐点:新时代越来越明确地要求它转换服务功能。移动数字图书馆以其技术优势大大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空间。

2.1 移动数字图书馆概述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结合形势发展而作出的主动变革,自产生的近二十年以来不但使人们的学习和工作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而且推动了信息和知识的社会化进程,它已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数字图书馆是指建构在无线移动网络、多媒体技术基础上的,拥有多种类、丰富电子资源的,可以支持手机、掌上电脑、E-Book、笔记本等各种移动设备浏览、查询并在终端下载使用电子资源的,突破时间、地点和空间的局限,在社会各个领域服务于社会大众的一种公共图书馆。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图书馆也在与技术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诞生了多种多样的服务模式,如电子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最先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图书馆率先诞生,电子图书馆上世纪70年代就被提出,数字图书馆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网络图书馆、电子图书馆都可以看作是数字图书馆的初级阶段。

2.2 移动数字图书馆特征

1、节省

数字化图书资源体积小、信息的存储容量大,数字图书馆大大节省建设空间;电子文献体积小、信息容量大、存放空间小,节约了大量的图书馆空间和人力;数据化电子数据的维护更依赖于信息技术,这大大节省了维护的费用。

2、便捷

数字化的图书资源被规范了存储的标准,一般通过关键词、作者名、题目、主题、全文等关键词汇信息被轻松地调用出来;同时,通过模糊或者精确的搜索,也可以将某个方向的资源最大化地集成找出,查阅的便捷性让大大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与精力;移动数字图书馆更是将这种便捷性发挥到极致,让人能够触手可及、随时可得。同时,数字化图书资源的更新入库及时方便,为图书馆的移动提供了良好的灵活性与雄厚的基础。

3、共享

移动数字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技术在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上的运营,大大拓展了共享的空间。一方面,网络是没有物理边界。计算机网络虽然由各个独立的终端连接而成,但在网络所构建的虚拟社会当中,并没有绝对的中心,也没有绝对的边界,没有统一的权威机构来干预网民的生活,每个网民都可以白由出入。另一方面,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信息社会中以光速传递的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是高度共享的,它对全体网民开放,网民们只要登上网络,进入这个社会,就可以充分自由地获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4、时空拓展

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电子图书馆的利用不受时空限制;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电子数据可以同时支持众多的点选共享,提供24小时全天侯的智能化服务,开辟了一种全新阅读方式,创建了图书馆信息传递的新天地,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5、资源极大丰富

电子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与过去的纸制资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移动数字图书馆意味着极大丰富的资源能够被最大化地扩散到各个空间与个人的碎片化时间当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赋予图书资源以强大的生命力。

3 移动数字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影响和拓展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的新形态,为传统图书馆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移动数字图书馆是移动通信技术同数字图书馆服务紧密结合的产物,利用普及率飞速增长的智能移动设备为移动数字阅读终端,补充和延伸数字图书馆以及传统图书馆服务。

3.1 朝向社会公平方向发展

图书馆依托网络的服务面广、覆盖区域宽,信息获取不受时空、数量限制的传播特点,提供移动性的、无差别、公平公开的服务,其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图书馆所倡导和践行的公共性也因为网络而得到了扩充。移动数字图书馆采用现代商业模式提供的电子全文传递、虚拟参考咨询等等也使得图书馆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用图书馆的服务。

3.2 大大拓展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1、服务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降低

服务质量是评价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绩效的重要因素;传统图书馆需要大量地依赖人力来提供面对面的即时服务,工作人员的服务工作繁琐而没有定例,服务质量严重依赖人的作为;移动数字图书馆大大简化了人工操作,服务质量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比如通过移动客户端,建立起移动数字图书馆与客户的直接联系,将文献续借和预约服务,文献催还服务和提醒服务,书目查询,新书通报,读者个人借阅史查询,通报开馆信息、读者信箱和举办读者活动等信息直接以批量形式准确而便捷地发送到用户终端。

2、满足更多用户需求

国内外图书馆响应社会大众便捷索取资源的需求,加快拓展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应用,开辟移动阅读服务的新领域,包括统一检索功能、全文阅读功能、文献传递功能、个性化搜索功能和后台管理功能,一些图书馆以短信、电子书阅读器、二维码、手机网站以及手机阅读为手段的全面体现无所不在的服务理念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利用丰富而全面的电子资源满足广大用户的多元化需求,提供图书馆发展的长久动力。比如移动数字图书馆打通与报刊、杂志等网络媒体的通道,服务于人们的精神文化休闲需要,在填补碎片阅读的同时,让知识和信息触手可及。

3、个性化服务

移动数字图书馆通过网络调查能够轻松了解潜在用户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完善信息资源组织结构与服务模式,并辅以长期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用户参与,以此提高学术型个人数字图书馆服务水平;Web services技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符合用户需求的子系统和组件的动态集成,在移动终端的整合检索、个性化服务推送,成功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包括根据用户的环境、偏好、需求以及数字图书馆服务组件的功能为用户开辟适用的功能。

4、提供知识服务

移动数字图书馆正在拓展更加广阔的教育和阅读领域的空间,它关注用户知识问题的解决,关注知识价值的增值,关注知识的创新,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力,这些在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中始终发挥着核心作用。越来越多的数字图书馆通过与用户的网络浏览、专业工作、消费、出行等“大数据”建立起“粘连”,它就像用户“肚子里的蛔虫”一样“判断”出用户所需、所想,随时服务于用户的思维需要、娱乐休闲需要,这令移动数字图书馆成为用户的“贴身秘书与管家”,成为用户不可或缺的。

当然移动数字图书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网格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具有分散与归类性、动态性、自生性以及重组性等特点;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的组织或个人拥有了自己的一些资源,而这些资源又分散在不同的平台下,数字图书馆要想发挥资源集中优势,就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搜罗到这些分散的信息资源,并将之有效地组织与连接起来,然后考虑资源检索与利用的合理逻辑来整合成一个信息资源系统;文献信息受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制、图书馆的利用受一定条件限制(如网络链接、移动端建设)、内容容易失真、安全性差等。图书馆工作人员并没有因为数字化而变得轻松多少,反而新增了诸如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组织、存储与服务等更多新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这就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供自身的信息素养与服务水平,更好地掌握网络化服务、信息化服务技能。随着20世纪末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各个国家纷纷把图书数字化当作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开始大规模建设,移动数字图书馆领域也开展了“资源争夺”战。图书馆一直秉承启迪民智、传承文明的使命,图书馆曾经一度淹没在“网络、信息化”的海洋当中,但是随着网络的一段“无序与狂野”的成长,电子资源重新寻找图书馆这个“怀抱”;追求民主和自由的图书馆精神也因为网络可以得到了更好的履践。移动数字图书馆利用其技术上的优势,践行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性、免费服务的公益性、无差别对待的公平性、致力于民主和自由的精神追求,正是其忠于图书馆设立的宗旨,才会令它走得更为深远与长久,才会在社会上发挥出难以预估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欢欢,单广荣,金明. 数字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移动数字图书馆[J]. 甘肃科技纵横,2009,(4).

[2]寇聪.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展望[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22).

[3]欧阳美林. 移动数字图书馆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J]. 情报资料工作,2012,(3).

[4]党焕珍. 移动数字图书馆发展前景的探讨及研究[J]. 兰台世界,2013,(5).

[5]谢强,牛现云,赵娜. 移动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3,(4).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范文第2篇

长久以来摄影艺术都要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传统摄影技术的基础在于光学和化学。摄影本身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真实记录,而传统摄影过于依赖科学技术也削弱了摄影记录的真实性。然而数字摄影可以直接通过数字相机来摄取摄影图片,无需进行繁琐的影像后期制作。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对摄影作品进行传输。因此,可以说数字摄影是对传统摄影技术的一种颠覆和改革,使图像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与此同时,数字摄影的出现也对传统图片的存储方式进行了改变。数字摄影无需再用胶卷来保存图片,只需将大量的底片存储在光盘之中就可以进行保存。不仅如此,人们对照片的观看方式也由于数字摄影技术的出现而发生了改变。在传统摄影中,人们主要是观看照片,在观看之前必须等待照片的冲印,而冲印的质量也会对照片的质量造成影响。数字摄影中通过数据线将照相机或光盘与电脑连接,就可以直接通过电脑来观看数字影像。当前的图片处理软件也越来越完善和多样,人们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数字摄影技术还具有环保优势,由于省略了后期制作环节,无需使用照片冲印的化学药品,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数字摄影的出现是对传统摄影的一次颠覆和革命,与传统摄影相比,数字摄影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二、数字摄影解构了传统摄影的艺术观念

数字摄影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摄影的审美接受方式和作品的产生方式。可以说数字摄影技术是现代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够推动文化艺术的发展,满足人们生活中对于摄影的需要。数字摄影对传统的艺术观念进行了解构。数字摄影技术方面的要求远低于传统摄影技术,也就是说更多的普通人群可以通过数字摄影来进行摄影创作。特别是高度程序化和智能化的数字相机的出现,更是极大地降低了摄影的技术门槛,使广大人民群众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摄影艺术的创新。这样一来,审美和非审美之间、摄影艺术和非摄影艺术之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距离被极大地缩短了,业余摄影和专业摄影之间不再界限分明。这也使摄影艺术的创造性劳动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大众化劳动。传统摄影艺术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记录。而在数字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趋向于多元化,传统摄影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数字摄影艺术中,打破了对客观世界进行真实反映的摄影内容,出现了一大批非现实主义的数字照片。运用“0”与“1”的理性运算,能够重新排列和组合任何图像,既可以复制真实,更可以营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场景。这样一来摄影艺术将不再受制于决定性的瞬间,而是可以更多的关注人的情感。

三、数字摄影艺术的审美要素

与传统摄影相比,数字摄影具有两大类的优势和特点。首先,数字摄影能够对摄影画面进行完善。通过相应的软件可以对原始画面进行各种修整,从而极大地改变原始画面的质量。这也需要摄影者具有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能够运用电脑进行精到而恰当的辅助创作,使图片更加完美。其次,在数字摄影中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和创意来对画面进行设计。在技术已经达到一定阶段的前提下,更加需要创作者的设计灵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使用了数字技术就一定能够创作出良好的摄影艺术作品。创作者必须正确地运用数字摄影技术,避免突发奇想而造成的浮夸和粗制滥造的现象,把握好想象的尺度和意义。这就需要反复的品味社会心理和视觉心理,做到正确有度的修图。为使数字摄影的创作能够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对数字摄影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数字摄影作品的审美要素。第一,数字摄影作品必须是通过相机拍摄的作品,而不是数字美术作品。这就要求数字摄影作品必须具有摄影语言特征。第二,数字摄影作品的色彩必须与主体相协调,不能出现过于夸张和艳丽的色彩,或者出现色彩聚集和色彩分离,更不能过分使用电脑修图,造成用色的恶俗。第三,数字摄影作品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合理地选择素材,并对素材进行科学的组合,把握好想象的尺度,既要大胆想象,创作出奇特而瑰丽的画面,又不能哗众取宠。第四,数字摄影作品要对设计语言手法进行充分的利用,把握好作品中的主次关系和三维阅读的逻辑层次。第五,正是由于数字摄影软件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对于数字摄影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创作制作的难度反而增大了。第六,必须精细的处理数字摄影作品,在影调、透视、组合和用光衔接等方面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第七,在数字摄影作品的创作中要准确的把握成角透视关系和散点透视。数字摄影的创作者必须能够自如地使用各种软件来进行图片制作。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范文第3篇

数字艺术来源于计算机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在艺术领域内的具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的创作欲望经历了大战后的瞬间短路,重新回到正轨上来。随着二进制的逻辑和数字理论的萌生和论证,全球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了,直到今天数字技术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的革命。人类社会因为数字而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就是一个简单“0”“1”演绎出色彩斑斓的数字艺术世界。数字艺术到目前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和范围,大家比较认同的数字艺术描述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二进制综合演绎、其表达的效果必须有虚拟性和互动性。目前为止,数字技术在不长的时间里面经历的几代的进化,由一开始简单的一束激光,发展成几乎无所不能的艺术创作形式。过去只有专家能做出的艺术作品,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民间,数字艺术的创作也逐渐地走向民众化。

2数字艺术脱离于技术之外的美学要素

艺术世界,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数字艺术利用高科技手段营造绚丽效果和视觉冲击的同时,离不开传统艺术的美学概念。数字艺术的表现力高于传统美学,而数字艺术的思想却大体遵循传统美学的脉络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2.1传统视觉艺术形象的发展走向

我国的传统艺术通常反映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风尚、愿望、特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内涵,在炎黄子孙几千年文明的徽标和智慧的结晶。人类的美感和美学是一种对自然认识的本能的取向,传统的美学在人类对自然产生认识能力之初,就相伴而生了。在传统的美学概念中,人们对美的感受和描述,始终没有离开具体的事物、事件,研究的对象的不断进化,人类的美学观念也随之而变化。历经千年形成了现代我们眼中的美学。传统美学的发展变化多端,根据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经历了理性、感性的认知过程。慢慢地形成了美学依托于美感,美感被美学所阐释的美学发展模式。黑格尔在美学发展的历史上居功至伟,他在继承先贤美学理论的同时,将美学概念中加入了社会和哲学的元素,构建了较完整的美学体系。

2.2数字艺术中的美学演绎要素

现下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地球两端的两个人。远隔万里,却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存在,而可以自由的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或者涂鸦,都可以迅速地被世界各个角落能感知到。人们对数字技术的依赖造就了现在数字艺术的创作过程。数字艺术的美学概念是可以无极限的,是可以无限延伸。现代数字艺术中的美学新特征,首先意味着自由、智慧、开放。不同于传统美学观念,数字艺术的创作之初就源于展示、源于审美感受的分享欲望、源于创作者文化理念和价值被感知被认同的需求。数字艺术出现终结了过去传统美学一家独大的格局,使得艺术流派的概念越来越趋向于模糊和共存。

2.3数字艺术在传统美学上的延续和变革

我国传统美学向数字艺术进化过程,源于二进制和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美学从萌芽初期就注定美学理论的发展是不断的革新中达到完善的。数字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上有别于东方传统的美学艺术形式,但美学中约定俗成的通用认识不会被改变,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美学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的渲染下,得到了更加详细的诠释。这就使当代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基于多年来传统艺术对现实的表达和数字艺术对虚拟认知现实的表达,当代的数字艺术的发展,在体现生动活泼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以数字手段展示我们的传统美学的理念。

2.4数字艺术在技术与美学中的相互影响中得到了平衡

数字技术的进步速度世人瞩目,数字技术的便利让众多的创作者声名鹊起。人们在讨论数字艺术的同时,往往联想更多的是某个编程高手,某个电脑大师,而往往忽略了创作本身的艺术价值。这是一种说说上的误区。当前数字艺术展示社会各个角度生活缩影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于技术服从于艺术规律,将特效制作更替为特效创作。开放性的数字艺术应该在传统美学基础上,使艺术和技术同时发生了质的飞跃,创作者的艺术观得到了跳跃式的升华。

3数字艺术在传统美学的助推下多元化、全方位展示美学概念的可能性

数字艺术领域的美学特征,因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就决定了数字艺术能够涵盖大多数的艺术形式,以虚拟化的形式表达出来。传统美学形象表现语言在数字技术作用下成为多维表现语言,过去观其形,得其神艺术欣赏形式,数字艺术领域内也变成了“READ时代”。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和互通,通过数字技术能够跨越时空,将传统美学感受表达的酣畅淋漓。也许人们现在的欣赏角度仅仅停留在对数字艺术带来的视觉盛宴的视听享受上,但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入,FLASH、3D、MAYA、EFECT等数字工具的不断更新,数字艺术对传统美学的阐释必将更为确切和深远。

4结束语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范文第4篇

随着多媒体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动漫产业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动漫评书、动漫相声、动漫小品、动漫戏曲等新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在数字时代悄然崛起,相继活跃在电视、网络、移动多媒体平台上,成为一种方兴未艾的文化现象。

一、曲艺动画概述

(一)曲艺动画

所谓曲艺动画,就是运用数字动画技术来演绎传统曲艺艺术,在表现与演绎过程中充分融合传统曲艺的艺术元素,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曲艺样式,又不重复动画一般表现技法的新媒体艺术形式。它不是曲艺和动画的简单重叠和相加,而是一项创新性的艺术表现形式。

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人听觉的艺术,同时,曲艺内容短小、故事性强、画面感丰富等特点有利于其艺术表演形式的动画化。而动画概念的引入,极大丰富了曲艺的视觉表现形式,增强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对曲艺艺术的视觉传达和受众面的扩大(尤其在吸引青少年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从理论层面分析,由传统曲艺向曲艺动画的形式创新,可被看作是一种视觉文化的转向,或者说是图像转向(The Pictorial Turn),[1]是曲艺艺术从语言主因型向图像主因型的一种有效转变和艺术探索。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地延伸,可视化要求也不断提高,视觉性已成为现代艺术发展创新的主导因素,曲艺的动画化深刻改变了其传统表现形式,对生活在“读图时代”的人们而言,艺术效果更具直观性和视觉感染力,同时也为曲艺的数字化生存提供了出路。

(二)本项目设计的题材选择

独脚戏,又称滑稽戏,主要流行于江浙沪等地区,是一种以方言形式演出的曲艺曲种。它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以“说、学、做、唱”为艺术表现手法,具有强烈的文娱性和本土化特征,是海派文艺的重要组成。在表演艺术家之中,尤以“姚周”(指姚慕双和周柏春)最为闻名,独脚戏历经了“舞台-电台-电视”三个发展阶段,[2]而今互联网和移动多媒体的普及又为其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脚戏不仅是上海传统艺术的代表符号之一,更是反映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名片。本项目设计以姚周经典作品“宁波音乐家”为蓝本,运用Flas技术,进行设计和创新。

二、曲艺动画的设计分析

依据传统独脚戏“说学做唱”的艺术特征和滑稽搞笑的表演方式,结合上海独脚戏《宁波音乐家》的语言特色,本项目动画整体体设计主要涵盖四部分内容:一是剧本故事改编设计,以抓住方言语言特色与笑点为目标;二是动画角色设定,包括角色造型与服装道具设计;三是镜头脚本设计,重点对镜头视角与景别、镜头运动与切换等进行设计;四是音像素材搜集加工,对配音及相关音乐、音效等搜集处理。

曲艺动画的设计具有“音配像”的独特性,动画总体设计主要解决文学剧本角色人物的卡通化,静态图像素材的电影艺术表达,独脚戏滑稽语言与动画整体视觉效果相匹配等问题。Flash作为网络动画制作的主流软件,它能满足小规模制作团队甚至个人设计完成动画的需求,同时在网络和移动多媒体平台上能够便捷地展示与传播,有着较广泛的观众群体。Flash曲艺动画设计既要符合色彩协调、构图合理、风格统一的艺术特性,同时还要符合声画同步、视听效果良好、画面播放流畅等技术要求。

三、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实现

本项目制作是基于Flas技术,配合Action Script脚本编程,同时应用第三方图像和音视频处理软件进行辅助设计,动画实现以模块化方式进行。根据架构设计,曲艺动画《宁波音乐家》的制作实现主要分为五大模块,各部分的主要工作如下:

(一)图像处理模块

主要完成图像素材的数字化,并应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对获取的数字图像进行上色、描线、抠像等基本处理,为动画分镜头制作提供素材。

(二)音频剪辑与处理模块

主要完成动画所需声音的采集、剪辑和特效处理工作。曲艺动画“剧本(台词或唱词)-音频-动画画面”的设计流程,不同于一般动画创作的模式,要先画面再后期配音,因此曲艺动画音频的衔接和再创作直接影响到整部动画的质量。

由于动画不同于纯粹的曲艺舞台表演,更加强调故事性和画面感,在项目实际制作过程中就发现声音轨时间结束点提前于动画画面内容的问题,这是因为语言信息量过大,导致画面叙述不能跟进。针对这一问题,本项目采取两种方式作处理:1.声音文件长度作适当修剪,增加一些特殊音效,或者在单个片段语句的恰当位置增加停顿时间;2.根据声音文件的长度,若语言中所含信息量过于繁多,致使动画画面长度远远超过声音轨长,适当删减一些故事性画面,以剧中表演者舞台形象来代替。通过这两种方式,来达到音画起止时间的协调统一。

根据搜集整理的素材来看,曲艺作品由于录制环境、年代等因素影响,其声音源文件中常带有杂音爆音,本动画制作中应用音频编辑软件Soundtrack Pro对原始声音素材进行降噪处理,并根据分镜头设计需求,对部分音频文件做混响效果的特殊音效处理。

(三)关键帧动画制作模块

本动画制作主要应用Flash关键帧动画技术,通过逐帧动画、补间动画、引导层动画、遮罩动画等形式进行设计,完成36个动画片段的制作。

(四)动画特效制作模块

主要应用Flash ActionScript脚本编程,实现简单粒子动画效果、模拟3D场景效果,丰富画面整体的艺术表达。

(五)后期剪辑与优化模块

应用苹果非编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对在Flash中完成动画片段进行后期加工与合成,主要完成转场的设置、特效字幕以及片头的制作,并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动画的输出与。

四、结论

传统曲艺与Flash数字动画的结合是从艺术本身寻求创新和突破,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使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为传统艺术的数字化生存提供发展思路与参考案例。

本项目以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地方曲艺-独脚戏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完成一整套曲艺动画设计与制作,针对曲艺动画“音配像”的设计特点与技术需求,提出了一套辅助优化设计解决方案,以求探索曲艺艺术与数字动画技术相结合的,具有上海地方艺术元素的动画表现形式。

用数字动画的形式来表现曲艺,不仅是对传统曲艺艺术表达的一种延伸与拓展,有助于传承民族传统艺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一项创新尝试,丰富了动画在数字时代的内涵与表达,其艺术性、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创造了人与传统文化、人与曲艺艺术的新关系与新环境,也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

说明:本文系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课题“面向上海传统曲艺的动画设计与研究”阶段成果,编号为【13CGB18】。

参考文献:

数字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影响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计算机 数字艺术 艺术设计 教学体系

一、数字艺术的发展趋势

传统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记录了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如今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给传统美术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正在以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狂潮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艺术应运而生,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Computer Graphic)。但数字艺术设计又不同于纯美术,它伴随着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美学艺术的交叉、融合。数字艺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的基本特征,涉及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数字摄影、数字音乐、录像及互动装置以及DV(数字视频)等领域。作为人类创意与科技相结合的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2004年,我国仅动漫产品消费就已达到800亿元,预计未来3至5年内,数字艺术产业也将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伴随着这股迅猛发展的数字艺术产业浪潮的却是令人尴尬的人才瓶颈。如今兼通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的数字艺术人才日益成为抢手的高薪一族。我们的数字艺术教育体系也要围绕艺术性和计算机能力这两个重要的方向发展。

1.课程设立的原则

课程的设立要遵循科学性、特色性和灵活性的原则。科学性原则体现在课程体系要符合学科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不能盲目跟风。灵活性要求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数字艺术设计其中心仍然是艺术设计,而所谓“数字”就是指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辅助设计。艺术设计是理性的思考,计算机再先进、再实用,也是进行艺术设计的使用工具,和平时所用的画笔和染料一样。所以,在课程设置上采用六分“艺术”四分“数字”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艺术性的培养是对传统美学的延伸;要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手绘等基本功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以“艺术”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避免重“表现技法”轻“设计思路”的倾向。要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设计图是设计师的图形语言,是用图像这种直观的形式表达设计师的意图和理念,具有自由、快速等特点,效果图只是一种表现手段,它是不能离开设计思维的,设计思维是本,效果图是末,二者不可倒置。

其次,艺术设计教学中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去,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并认识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可以了解数字应用和专业设计的关系。在教会数字应用技术的同时,要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运用计算机去创作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设计作品。

再次,计算机软件的教学需要掌握规律,既能从整体上全面把握软件框架,同时又能概念清晰地层层深入。计算机发展的速度之快我们有目共睹,随之软件的版本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而我们的教学速度却无法赶上。但无论是三维软件还是二维软件,影视动画等数字艺术类软件涉及的许多概念是相同或相似的,同类软件的功能或处理方法呈现的外在形式也越来越相似。这就需要明确各种软件的功能,了解其特点;理解软件中的名词概念,举一反三;熟悉软件的制作流程,化繁为简;使用软件自带的随机帮助,随时查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层层细化。

最后,采用数字化辅助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有研究表明,这种方式比传统的听课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近5倍。网络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提高了一个更现代的教育方式——远程教育,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完美地体现现代教育手段。

3.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是达到教学目的最重要环节的人物,其授课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现代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变革,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要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从对学生专业设计作品的评价转变为对其制作过程和设计思想的评价上来,也就是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不但要对授课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索、讨论和研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合理化建议(例如,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外教材),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目前,有些学校存在基础课与计算机设计课的脱节现象,这是因为基础课仍然延续旧的教学方法,而计算机设计课只讲软件的使用,所以在专业课的学习阶段学生对软件的应用就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不但要在课程安排上合理地穿插基础课和计算机设计课,更重要的是避免这些授课老师的各自孤立。

4.学校的作用

学校的重视是数字艺术良性发展的有力保证。作为学校或院系来讲,应该全面监督教学体系中的各个环节,核查课程的设立,保证教学思想的顺利实施,倾听师生的心声,吸收合理化建议。这些对数字艺术的课程的良性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数字化的出现,不仅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冲击着我国整体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信息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计算机的融入不仅是美术教学上的简单加法。构筑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永宁,陈东生,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装饰.2003(9).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