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科学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真的,在农科所,我不但大开了眼界,也大长了知识。
一走进农科所,眼前繁花似锦,草儿吐绿,花团簇锦,异彩纷呈。我不禁赞叹是园艺工作者们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是科学种植创造了美的世界。
在奇花异果园,我们真的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奇花异果。看,瓜棚上面挂着的那个青绿色的小瓜,和我们常见的圆圆的冬瓜,长条的丝瓜就是不一样,它挺着大肚子,上短下长,上小下大,呈8字形,越看越像个小葫芦。咦,这是什么?这种草怎么长得像个鸟窝呢?哦!这种叫蒜香藤的植物被种在一个铁丝绑成的小篮子里,它的藤蔓真多,多得把整个篮子都缠满了。哇!这里的一大片种在水里的花草使我眼前一绿,绿得发亮,绿得晶莹,绿油油,水灵灵,真是翠流,比平时种在土里的花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园艺叔叔告诉我们这是用无土栽培中的水培方法栽培出来的植物。这种水培方法十分方便,只要把植物种在水中,定期加入营养液就可以了。而且花期比土培的花草的花期长得多。
走进仙人球园,我们就感觉到这里面比外面要热得多。听了老师的介绍,我们才知道,原来仙人球是一种热带植物,喜欢较高的温度。所以叔叔阿姨们就把室温调节到了这么高。给仙人球创造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在这个温室里,仙人球生命特别活跃,长得特别漂亮。看,那簇长在地上的仙人球可真有趣,它们有中指那么长,圆圆的茎上长着嫩黄色的绒毛,好像是一只蹲在地上的小鸡。还有一种名字叫蓝云的仙人球,那圆圆的长满刺的仙人球上有一团洁白的小绒毛,绒毛上还有两三朵紫红色的小花,整个仙人球看起来好像一团糕点,令人垂涎欲滴。
随着研究对象与内容重点逐步转移,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开始没落。该学科经历了多年研究发展历程,并处于不断转型变化中。部分农业经济院系从农业经济学科逐步退出,转变为应用型经济学科;主流农业经济学科,将研究内容不断扩展。具体表现为,从生产到消费整个食物供应链生态系逐步升级,转型为食物经济管理;部分学科则是演化为“生物经济学”。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迅速的推进和市场化继续深化,农业产业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农业经济学科面临转型升级问题。由此,中国农业经济学科,应顺应时代变化,转变研究重点,向市场研究为重心,建立以农产品食物市场为中心的一体新型农业经济学科。
【关键词】
学科转型;农业经济;生物经济管理
一、引言
农业经济学涉及农业中,生产关系与生产力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参与到农业生产及其关联的分配、消费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学科。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产品安全成为国内的焦点,农业经济学科在短期内仍备受重视,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较大挑战。然而,西方经验表明,伴随农业部门分化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化进一步深入,以及其它学科快速扩张,该学科应及早跟随市场经济发展步伐,调整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在未来,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会遇到许多问题,可能遭遇西方发达国家情境。由此,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应开始思考如何推动该学科转型。
二、农业经济学科演进阶段
农业经济学科的存在,多数是为研究对象服务,其属于应用类社会科学。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可以为社会经济的不断转型提供一定参考。农业经济从诞生之日起,研究对象处于不断变换之中,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政策研究为核心;二是农村经营为主;三是转变市场研究与政策研究并重。具体来说,以农村经营为核心,其经济发展目的在于,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不断增加作物、畜产品产量,达到农场增值收益目的。而以政策研究为中心的目的,则是需要从农业角度去分析。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需要解决食物、贫困及农业调整等多重问题。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着重看到农业在其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为城市产业提供优质食物。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食物需求也会大量增加,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深化中。在未来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学科需要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此推动社会对农业的产销需求。
三、农业经济学科所面临的危机
目前,中国农业经济学科深层次结构问题,已在逐步凸显。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方面,人才市场随之饱和,使得该学科发展与拓展面临较多的困境。具体来说,农业经济学科面临以下两方面的危机。
(一)短期危机
一是,新型农业经济学科遭受传统经济学基础学科的压缩。作为应用学科,农业经济学工具及其理论,多数来源于基础经济学。随着近些年公司法、经济法学等多种学科的不断拓展,促使向农业经济领域发展,严重压缩了农业经济学科的生存。仅从学术角度来说,基础经济学科研究影响力较农业经济学科大,由此影响了农业经济学科的快速发展。二是,在政策方面,对农业经济研究的鼓励不足。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需要以政策为导向,但现阶段却严重缺乏,是传统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农民收入等诸多问题,仍然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依然需要许多农业政策研究人才。目前,多数农业经济研究专家,仅处于旁观者地位,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力弱,决策能力不足。同时,在决策影响力方面也在下降。与其他专业竞争项目和教学资源时,农业经济学科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资源选取方面尤为不利。三是,对优秀学生的新引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业经济学科要持续发展,还需要依靠许多专业人才,尤其是大学本科从业学生。但是目前,许多优秀学生,为了生存,不会主动选择农业经济学科作为研究对象。随着政策对该学科的支持力度降低、被其他基础学科压缩,促使该学科毕业生在毕业市场处于不利地位。在与经济学、商学毕业生之间竞争存在不对称的劣势。与其相比,农业经济学科难以取得就业优势。这就对我们产生了极大的思考:农业经济研究专业人才,需要转换研究重心,适应时代变化,并以市场为研究主体。据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已成为中国就业率最低的专业之一,使得优秀毕业生难以对其有较大的吸引力。
(二)长期危机
现阶段,随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压缩了农业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度。从长期发展来看,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经济学科被边缘化趋势不断增大。首先,研究经费与人员处于不断下降趋势。近十年的时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角较快,超越了经济增长速度。政府预算在前期比较丰富,可以为农业研发投入大量资金。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缓慢阶段后,政府预算开始转向其他产业,对农业投入会大量削减。长期而言,国家对农业投入会逐步缩减。其次,在重视商业研究的时代,专业人员对商业对象的研究,远超过了农业研究的对象。在该方面,农业增加值高,占GDP比重为百分之十。追本溯源,现已超过三分之一认可需要农业,有超过二分之一认可居住在农村。政府工作重点在于,稳定社会与农业生产。如能完成中国的城市化,农村社会经济比较稳定。农业研究对象,也在国民经济体系地位下降。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存在的意义就会收到极大挑战。如此,西方国家农业经济学科为生存挣扎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随着就业形势愈加严峻,许多优秀人才对农业经济研究逐步减少。农业作为社会经济成熟阶段的研究对象,在国民经济份额中遭受服务业、第三产业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受到就业市场的影响,以及研究对象的下降,促使优秀研究生从事农业经济作为研究方向。在此形式下,若优秀人才持续下降,参与程度急剧减少,将会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学科进一步发展。
四、未来发展之路
农业经济学科存在,其研究对象所处地位成为关键。国外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提前完成,促使社会经济走向成熟,由此,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逐步下降。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升级,农业特殊地位正在下跌,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学科也随之下降。同时,基础经济学不断兴起、管理学的扩张,以及环境科学不断发展,这些研究对象已经涉及到农业部门,造成传统农业经济学科出现被压缩的现象。目前,新型农业经济学科呈现蓬勃发展现状,正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方向。从国内发展情况来说,中国城市化迅速推进,以及市场化的不断深入,食品产业随之扩大,促使中国农业经济学科产生了转型的客观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学科要转变研究重点,需要向市场研究为重心移转;构建农业市场为研究中心,成为一体化新型农业经济科目。目前,这种转型依然存在着很多难题,例如技术、制度和就业市场等障碍。相关农业专业人士,应未雨绸缪,共同行动,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科研究全面转型。
作者:赵栋强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晶.新时期农业面临的新问题和农业经济学科的发展趋势张晶[J].北京农业,2015(33).
[2]李想,彭德远.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消费导刊,2015(6).
[3]刘喜江.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5(22).
[4]郑晓杰.论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8).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是教育界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困境之一。新课改自实施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升。相较于城市学生,本文着眼于受课业压力影响更大的农村学生进行研究,从课业负担的概念、农村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成因分析和解决方法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课改;农村学生;课业负担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自2000年教育部首次发文提出至今,已有整整15年的历史了。在这十几年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我国教育界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其范围也从小学扩展到初、高中。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知识大爆炸的今天,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呈现几何增长,学生负担日益加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进一步拉大,相比较城市学生而言,阶层流动的压力和社会竞争的激化更直接地作用到农村学生的身上,“考出去”这自古华山一条路似的信念似乎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新课改的提出,让学校从重视知识的数量转型到重视知识的获取手段上来,那么如何搭乘新课改的东风,客观考察和看待学生课业负担问题,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中小学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课业负担的概念
负担其实是一个中性词,可以解释为任务、压力等概念,而并非我们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繁重的任务或压力。在《实用教育大辞典》中,学业负担被定义为学生所负担的课业学习劳动量,一般涉及课程密度、教材容量、授课时数、作业分量、考试频率、教师水平、设备效率、教法优劣等各种因素。在具体的研究中,还有很多学者根据各自的研究角度对课业负担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肖建斌在其研究中引入了个体经验和压力的概念,认为学习负担是个体在吸纳、加工和认识人类经验的过程中,对目标、任务和责任所带来的压力的体验。施铁如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完善了课业负担的来源,他提到,学业负担是学生完成一定学习任务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所引起的学生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邹巍从社会学的视角分客观负荷和主观感受两方面阐释了课业负担,客观负荷是指学习的时间和数量,主观感受是指学习的态度和喜欢程度。总之,学生的课业负担应该指学生为完成学业任务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智力、体力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它包含个体的生理付出和心理付出,同时也包含这两方面所承受的压力。对于本研究中的农村学生而言,所承受的课业负担也是如此。
二、农村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研究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个体最大的潜能,促使个体提高在任务完成中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适度的课业负担能够促使学生更快、更有成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保证学习活动持续、连贯进行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此“负担”的着眼点在于“适度”,过于繁重的课业任务就会演变成学生难以承受的沉重负荷。中小学生还处于身心的急速发育之中,超过其承受能力的课业负担显然会对儿童的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新课改实施以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学习目标被纳入到课程教学体系中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教师从重视学生学习的“数量”转移到重视学习的“方法”上来。按常理推断,新课改的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李海云、孙朝娟对晋南、晋东南地区城镇中学学生负担状况的调查中发现,75%的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大约45.2%的学生每人自由安排的时间不足2小时。以笔者所在的固镇三中为例,学生早晨7:40开始上课,一直到12:00课程结束,中午有35分钟的午餐时间和50分钟的午休时间,下午从13:35开始上课直到16:45放学。随后,更多的学生选择在放学之后去社会上的辅导班进行“补习”或“提高”,直至晚上七八点钟才能结束。接下来是回到家(或回到寝室)后的作业时间。学校的作业量基本上两个多小时,学习困难的学生耗费的时间更长。因为课程紧,学生还得完成课前预习,每天有预习提纲。如此,学生不仅整日沉浸在沉重的课业负担之中,而且根本没有恢复这种身心疲劳的休息时间,更别提那些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帮助家里做活的农村学生了。由此看来,新课改实施以来,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学业负担是日益沉重的。这一结论和靳莹在其09年的研究结论是相符的。
三、农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形成因素
因为研究的便利,众多文献都是以城市学校为例来研究和探讨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但事实上,农村学生迫于各方面的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对他们的影响更到。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农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形成因素。首先,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农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所在。我国不断拉大的城乡二元差异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公和教育程度的差距。一方面优质的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对于不同地区的学生采取差异化录取。这两方面因素导致了农村学生想要取得和城市学生相对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资源,必将付出比城市学生更大的努力和代价,其压力相应也增大许多。其次,阶层流动的困境和激烈的社会竞争更直接地作用于农村学生的身上。相较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的生存环境和人脉关系更为欠缺,本身就在社会阶层中处于劣势的他们,更难有机会向较高的社会阶层流动。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高考的途径进入大城市并留在大城市就几乎成为了农村学生阶层流动的唯一途径。为了把握好这唯一的途径,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表现得更为“懂事”和“勤奋”,但隐藏在这懂事和勤奋之下的,是对未知未来的恐慌和巨大的压力。如果说以上两点是从学生本人动机的角度来分析农村学生的课业压力,那么对于农村教师来说,他们的压力一点都不比这些学生小。无数家长的期盼都着落在这些教师身上,学校的各种考评和竞争机制也更直接地作用于教师的身上。在各种新技术、新理念匮乏,可操控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农村教师不得不通过加大学生的课业负担来成就学生相对较高的成绩。这在无形之中也加剧了农村学生的课业负担。
四、如何解决农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我们可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说,社会需要为扭转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创造良好的环境。缩小城乡二元差距,扩展阶层流动渠道,改变人才评价体系,不以学历高低论英雄。各级教育部门也应当深入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的中小学校,切实了解学生课业负担的总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定,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为学校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从中观的学校层面来说,要注重教师培训,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良好的教学;资源。新课改是切实减轻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课业负担的契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学校要把握好这一契机,真正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把握住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把教师的培养列入到学校发展的日程上来,通过向优秀学校学习,组织教师内部交流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此外,还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诸如网络资源、实验资源、理论资源等各方面软件和硬件方面的资源,在减负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从微观的个体层面来说,一方面要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丰富学生的在校生活。就固镇三中而言,学生在校的实际时间其实并不算很长,但这不长的在校时间中,学生几乎都在学习。有张有弛的节奏才是学习效率的保证,因此,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户外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教师要切实改变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学习方法的融会贯通常常会同时提升学生多门功课的实际掌握程度,因此,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建设,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此外,教师也要多与外界沟通,利用互联网和各种访学、继续教育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水平,真正成为学生人生的导师。
作者:李幸 李晓夏 李兰伟 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省固镇县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孙中华,沈慧娟: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辅助的优势及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
[2]卢洁莹: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调查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3期.
[3]俞伟跃,孙燕兰: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J].基础教育参考,2014年第9期.
[4]王志彦,夏凤琴: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的强化机制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4年第4期.
关键词: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5.035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LI Yo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5,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analyzed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was determined by training aim and also benefits the increase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it pointed out the structural elements of the basic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included the ability of creating, putting forward questions, choosing and utilizing method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ollecting and processing materials, logical thinking and language competence; it suggested how to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ostgraduates with degrees in agriculture through course study and degree thesis writing.
Key words: agriculture;degree in major;postgraduates;ability to scientific research;cultivation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批准了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专业学位设置方案,2000年农业推广硕士和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首次试点招生。经过11年来教育指导委员会以及73家培养单位的不断努力和建设,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已初步确立起了授权布局较为合理、发展规模适度、管理规章制度基本健全、培养模式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但是,由于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仅就目前的培养方案而言,通常只包括对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要求,却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环节。因此,有必要著文论述,并希望将科研能力的训练纳入培养计划之中,完善培养过程,提高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1 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意义
1.1 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
设置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思想是为落实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科技、教育、经济紧密结合,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与训练,使其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提高到硕士学位的水平。学位是评价和衡量学位获得者学术水平或专业技术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学习质量、知识能力等级的一种尺度,学位的获得需要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和考核,它反映的是一种高层次的等级划分。对学位的要求是评价和确保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层次性的最重要的标准。从学位评定的标准来看,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农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是不同规格的教育,但同属于硕士学位层次,最终使用的是同一层次的标准,专业学位申请者同样需要经过学位的标准考核,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应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创新意识并具有独立担负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较高层次工作的能力,能够体现出符合该层次教育要求的较高的知识能力、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即它的教育过程和最终的评价标准具有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一样的高要求性。而这又离不开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着力培养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由其培养目标决定的。
我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提出要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农林人才培养体系[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试点专业之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切需要进行配套的课程与教育教学手段的改革。“农业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是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以其为先导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可以在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为其他课程及人才培养改革提供直接的指导和范例。
按照改革方案,人才培养分为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和应用技能型。为此需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来完善和调整课程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及教学方法。“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基本原理在农业部门的具体应用,属于应用经济学和部门(或产业)经济学的范畴,以我国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现实为研究材料,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方法为线索,进行农业经济内在规律解释和政策分析。在一代代农经人的努力下,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但在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仍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难以满足按类培养人才的需求。从课程体系上看,说教化的理论范式,使课程内容政策化;课程外延边界不清,体系凌乱;缺乏严密的经济学基础,研究方法欠规范[2_3];从教学实践看,作为研究型课程,教师科研业务水平显著影响教学,有的老师教学仅是承袭所学,或是照本宣科,同时学生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对基础理论课缺乏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教学形式一言堂,教学方法枯燥等问题[44];从教学效果和考核看,一考定终身的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没有通过教学和考核很好的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农业经济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以模块化为突破点,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对“农业经济学”课程进行内容重构和设计,试图探究人才分类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二、“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职业教育中引人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本科髙校模块化教学研究集中在宏观层面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比如建立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对理论课程和微观层面具体课程的研究较少。模块化是相对于长周期教学方式而言的一种教学形式,每个模块是相对独立、具有独立功能、瞄准不同培养目标、具有较强实用性和针对性的一部分教学内容[8]。各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有逻辑关系、衔接融洽,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相互补充。模块化教学与人才分类培养具有很好的兼容性,既方便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又利于不同兴趣的同学自主选择深人学习的模块,有针对性的提高个人能力。
“农业经济学”模块化教学改革,要按模块化思想对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要充分考虑其作为专业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从较髙的立意和目标出发,力求满足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将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基本方针,“为生态文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作为导向,模块设计贴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实践。在理论教学中强化实证案例和数据,提高阐述和分析问题过程、总结观点、分析政策现状与走向等能力,通过实际动手来深化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对农业经济理论教学做到以事实说话,避免说教灌输,以问题为先导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方向要在课程模块化中有突出的体现。该课程承载着培养农林经济管理各层面人才的重任,故而课程内容整合必须从我国“三农”实际出发。作为应用经济学下属学科,农业经济学必须时刻关注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案例,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但又不能停留在解决问题层面,中国的农业经济研究应为农业经济学科直至整个经济学界做出实证与理论上的贡献,从而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研究方法规范化和研究成果国际化应成为农业经济学追求的目标。
第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瞄准致用性,将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体现为学以致用的精神。早期模块化教学研究中强调实用性,这与致用性有本质区别,实用性强调抛弃学术性的学习。本文认为农业经济的学术研究依旧有很强的致用性。致用性原则要求重视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作业或专题实践教学等形式,组织学生就某些问题进行文献和材料的搜集、整理、分析,通过撰写论文、调查报告或项目策划书等形式提髙学生写作能力,以讨论、演讲、答辩、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并且在期末考核时将能力培养环节的表现记入成绩,以激励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四,“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要贯彻面向人才分类培养的原则。模块化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在某一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要适应学生未来职业走向,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规划做准备,因此内容上要及时补充新理论、新现状、新问题等提高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结合程度,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接触到农业经济理论和实践前沿,利用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辅助,增加学生接触农业经济实际的机会,也使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等工作能力得到锻炼,从而为学生就业时与岗位顺利对接提供保障。
三、“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的依据
“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重构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和农业经济形势变化为依据。农业经济学是本科生的基础理论课,以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为先修课程,一般在大二学期开课,这一时期学生对经济学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往往比较浅显和机械。作为第一门农林经济管理的专业课,农业经济学承担着构建基本专业知识框架的重任,尤其在当前农业通识教育欠缺的情况下,农业基础知识和农业经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教学不能削弱而是要强化。因此,重构农业经济学课程必须以农业经济基本原理的完整、全面为前提,突出与实践联系紧密、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内容。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农业经济学课程还要关注全球农业经济发展,了解世界农业发展前沿,把握农业经济趋势、热点和影响全局的变迁,将对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至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背景下,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瞄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促进课程体系的进步。
四、“农业经济学”模块化前提是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理解
农业经济学课程被诟病的一个理由是繁杂,当前教学或教材内容一般包括:(1)农业(产业)经济,主要从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政策角度分析农业经济。(2)农业经济管理,这是基于不同管理主体的分析,从微观的农业家庭经营、到农业企业和合作社,再到各级政府的农业管理均在阐释之列,但各主体的分析却因内容不同被肢解到不同的章节。例如对我国建国初期合作化运动的论述就分散到土地、家庭经营、合作社、农业政策等多个问题上。(3)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继承了生产经济学的外衣,从生产要素角度研究农业经济,但又加入了要素的宏观经济分析。
为满足人才培养和全面阐述农业经济学理论的需要,不能随意取舍上述内容,但是单一研究线索又使内容结构和衔接难以令人满意,若进行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需要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线索梳理。本文从多元视角梳理了课程内容,多元是从多个线索理解农业经济学课程思路,模块化是将联系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主题板块,针对不同类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
对课程内容和课程研究思路进行线索梳理是理解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传统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体现在资源、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的利用方面)被放在核心位置,其影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并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不断调整与之适应。新课程体系对农业经济学阐释有两种思路:一是农产品市场和消费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体现在农业内部是农业生产能力、结构、科技等变化,体现在农业外部是农业关联产业和农业产业化,后者又与农业生产经营的制度变化互为推动;另一种思路基于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有着复杂关系的观点,先分析农业发展的直接方面,包括资源利用、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经营等,再分析其对社会经济进一步的作用,包括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产业经济、农业与资源环境以及农业组织制度变化等。不过,学者的共识是,将农业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经济中,讨论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环境的关系,寻求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支持政策。
通过上述对农业经济学研究思路的整理发现,至少从这样几条线索来整理繁杂的课程内容才不致疏漏。一是以不同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线索,农户——农场——合作经济——农业企业——农业产业组织;二是以农业经营管理层次为线索:农业生产管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产业组织管理——农业产业管理——农业宏观管理;三是以农业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线索:农业利用资源——提供农产品和市场一促进经济发展——具有资源环境功能并受其制约;四是以涉农市场为线索,农业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农业科技与人才市场——农业资本市场——农业生产服务市场——农业生态服务市场。
五、“农业经济学”课程模块化设计方案一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例
课程模块化是以上述原则和依据为指导,对各内容线索上的知识点和当前实际情况、问题、政策等进行盘点,与原有教学内容一起拆分组合构建课程模块。“农业经济学”模块化的基本框架是,首先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五个基本部分,包括:农产品市场和消费、农业生产发展与要素利用、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农业宏观调控。各部分设计若千教学模块,按人才分类培养对知识、能力、素养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教学目标、重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
这里以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部分为例介绍课程模块化改革。首先完成两方面工作:即修订知识点,将当前农产品市场和消费领域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明确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导向。修订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我国批发市场建设历程、国内外批发市场趋势、期货市场形势、农村电子商务建设、互联网加农业模式、农产品消费形势与营销渠道。重点突出的职业导向包括,农产品营销类自主创业、农产品经纪人、合作社经理人、农产品市场企业高管等。然后按“理论学习、实践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层次对教学要求进行分解,明确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据此设计教学手段。最终该部分设计了农产品供求理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理论和农产品经营管理实践三个模块,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模块进行深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