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 信用评级 信用风险管理

一、引言

所谓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借款人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履行义务的潜在可能性,已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扩张加大了其潜在的信用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对其进行管理,将信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获取更高的收益。

伴随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改革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尤其突出,然而运用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还缺乏足够的前提条件,不论在监管,还是在防范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隐患。

本文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选取了中国农业银行2008-2012年年报,分析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并根据具体数据做出客观评价,最后提出相应对策。

二、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分析

1.不良贷款率现状

高的不良贷款率,表明银行存在较大的信用风险。近几年,为了减少不良贷款率,农行积极采取措施来减少信贷风险的累积。从官方数据来看,到2007年末,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3.6%,然而,自2008年开始,农行开始着手减少不良贷款,并将其比率降低至5%以下。

虽然自2008年不良贷款率不断下降,但是剖析深层原因发现,农行于2008年11月21日,处置了行内不良资产8156.95亿,当然,包括26%的可疑类贷款以及67%的损失类贷款。如果没有上述不良资产处置,农行2008年以后的不良贷款率将不会大幅降低。除此之外,贷款规模的扩大也导致了不良贷款率的下降。

2.贷款集中度分析

农业银行贷款集中度较高,从2008-2012年的数据来看,集中体现在三个特点:贷款投向的地域、产业以及贷款客户的集中度较高。因此,过度集中的贷款导致农行受到个别贷款客户和个别产业兴衰的影响极大,加之又没有相应的分散风险渠道,这样就加大了农行的信用风险。

从中国农业银行2012年年报来看,总体上讲,60%的贷款投向了能源、交通、通信、高效等领域,投放行业比较集中,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先前积累的信用风险就会展现,转化为不良贷款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同时,农行将贷款集中在大城市和大企业上,而忽视欠发达地区和中小企业,容易造成信贷领域的“马太效应”。

3.资本充足率现状

资本充足率,也称为资本风险资产率,集中反映商业银行面对资产损失前,能够以资本承担损失的能力。合理的资本充足率能够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小。农行自2008年以来,资本充足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且其核心资本充足率虽然在2009年有所降低,但是其整体也是稳健上升。但是,从核心资本充足率来说,巴Ⅲ在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上有所增加,并且该比率不得低于4.5%,此外一级资本充足率从4%升至6%,大大增加了农行对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压力。

(二)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组织问题

农业银行实行客户-经理制,该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总行公司业务部负责全国范围内的大型客户,分行负责所在区域的大型客户。但是,这样就会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总部的客户经理只剩下汇报和产品分析的职能,导致市场营销常常脱节。

2.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

首先,农行的信用等级评定采用综合打分法,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农行信用评级的技术水平还很低。其次,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较差,缺少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风险管理政策的实施缺乏协调性。最后,内部评级缺乏广泛性,覆盖程度较低。

3.信用风险管理的技术方法落后

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国际先进管理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有关技术如VaR、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技术等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并未投入实践中去。

三、完善中国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管理制度

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建立各自的风险预警制度,有针对性的预警体系才能发挥更好的预警作用。其次,尽快制定一套风险限额控制的比例。最后,建立贷款失败后评价制度。严厉惩罚不当行为,并在银行内部进行批评和警示。

(二)建立高效的内部评级体系

要完善内部评级体系,数据的收集首当其冲。之后再对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包含客户信息和符合管理要求的系统,为内部查询、监控等提供准备。

(三)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可以有效的对冲风险。农行要根据自身特点,有步骤的实行资产证券化,同时,对于接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制定对策,积极防范资产证券化带来的额外风险。

四、结语

目前,中国农业银行加强了在重点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但是农行还需不断完善行业贷款的限制管理,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及不良贷款处置,推进我国银行体制改革顺利进行,为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侯金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视角下的农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2] 陈颖,甘煜.巴塞尔协议Ⅲ的内容、框架和影响[J].中国金融,2011(01).

[3] 刘晓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机制研究[J].金融研究,2006(07).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风险管理;资本充足率

一、引言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为适应新形势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需要而作出的重大会计改革决策,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史无前例的。新准则体系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体现了我国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背景,将经济增长方式的理念转变蕴含于会计理念的转变之中。例如:新会计准则比以往更强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而不仅仅简单关注企业损益情况;更强调企业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结果,更重视资产质量,关注企业今后的增长潜能;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而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总结。新准则的实施,将会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根据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其实施对信用社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产生怎样的影响展开论述。

二、对信用社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实施新准则对信用社财务状况的负面影响

1、信用社财务波动性增大

(1)新会计准则要求信用社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应及时确认金融工具市场价值的变动,如发生未预期的利润变动,金融资产信用质量严重变恶化,权益价值大幅度调整,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的价格变化等情况。

(2)现行会计方法只要求在金融工具的价值实现时才确认。

相比之下,新会计准则的应用将增加财务的波动性,为准确判断真实的财务状况带来难度。

2、信用社会计处理的主观判断因素增多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在准备金计提、公允价值的使用等方面赋予了信用社较大的职业判断和自。而且,有些资产并未进行真实交易,其收益波动性是人为产生的,这些增加了财务操纵的可能性。

(二)新准则实施对信用社财务状况的积极影响

1、采用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的计量方法,有利于真实反映信用社的财务状况。

新会计准则使会计系统能够更全面反映业务的风险和盈亏。如将交易费用计入贷款的初始确认成本,使资产更能体现直接的相关成本;将包括交易费用在内的折溢价在持续期内按照实际利率摊销,使资产的期末价值更接近实际;按考虑时间价值后的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收入的确认更实在了。

2、导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使企业净资产的帐面价值更能反映其真实价值。

实施新准则,将给信用社损益确认标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最显著的是信用社将有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化要直接计入损益。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一方面与历史成本法相比,公允价值随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 频繁变动将导致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性上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相关市场的发展不成熟,市场交易不够活跃,许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可能会发生人为操作结果的情况。

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进一步夯实资产质量,充分揭示财务风险,正确衡量经营业绩,为实现向社员、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及管理层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在关键环节和根本实质上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3、贷款利息收入确认更实际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贷款属于金融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相比较,主要差别为前者是内含报酬率,后者是合同利率;前者彻底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后者仍在一定程度上应用了收入实现制原则,就贷款利息收入的具体核算方式而言,一是对于现有标准的应计贷款,《金融企业会计准则》按照贷款本金和合同利率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会计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成本可能与贷款本金不一致,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也可能不一致,确实的利息收入可能会出现差异;二是对于一笔现行标准下的非应计贷款,《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将不再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会计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价值可能不为零,但需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对于已发生减值的贷款,利息收入按照减值发生时的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计算利息收入,目前,信用社贷款手续费不收取,贷款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几乎相同。因而尽管新会计准则与现行的《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但对于利息收入方面的影响不大,但从长远看,随着信用社在项目投、融资安排中更多扮演财务顾问的角色,吸取手续费率相应提高,贷款利息收入将相应产生变化。

三、对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影响

(一)对拨备制度的影响

1、拨背计提范围扩大。新会计准则将拨背范围由信贷资产扩大到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全部资产。

2、拨背计量方法改变。由根据资产四、五级分类结果按比例计提转变为组合计提与按未来现金流个别贴现计提相结合。例如: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正常关注类贷款和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中的个人客户贷款,票据贴现采用组合计提原则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减值准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中的法人客户贷款采用净现金流贴现方法,对现金流折现值低于帐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3、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更要精确化、客观化。新准则要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帐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金额是金融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金融资产摊除成本的差额,其中,可回收金额通过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按原实际利率折现确定,并考虑相关担保物的价值,原实际利率为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时计算确定的实际利率,这与贷款按四\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的传统方法明显不同,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减值准备计提额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不良贷款余额及新增额是否会发生异动的疑问。因此,实施新准则将对信用社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二)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

1、金融资产与负债分类、确认的改变影响信用社资本水平。

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披露到表内核算的影响,一是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在合约成交后,要将其确认为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表内核算,改变了信用社资本计算的范围,也影响了加权风险资产的计算。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加权风险资产由表内业务的信用风险和表外业务的市场风险组成,衍生金融工具作为表外业务,转换成基础工具,并按基础工具特定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的方法计算资本要求。而现在衍生工具作为表内核算,就会改变风险加权资产的结构,随着衍生产品逐步发展,对资产的影响将会更为明显。

2、公允价值计量增加资本的波动性。 一是公允价值及时确认所致的波动性,公允价值计量要求在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变化时,及时将这些价值变动在报表中确认。例如,在金融资产质量严重恶化时,公允价值会相应减少,若立即确认资产的减少,信用社的资产也将随之减少,但在现行会计制度下,如果信用社提取了足够的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对信用社资本的影响有限。同样,在发生未预期利率的变动、权益价格大幅度调整等情况下,交易事项的市场价值会发生变化,及时确认无疑会增加资本的波动性。所以随着公允价值的使用,经济条件的变化将更快地反映于会计信息中,就越可能增加信用社资本的波动性。

3、可供出售资产的会计处理对资本的影响。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供出售资产应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其后续计量产生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权益,增加或减少了核心资本。但是,在可供出售资产中包括通常的历史成本计量的贷款和应收款,相同的资产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并直接影响权益,导致资本发生波动.

(三)给信用社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带来的挑战

1、对风险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表内确认的计量,而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信用社必须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价值技术。目前,信用社在金融风险的确认计量和分析技术,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提高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识别和管理能力是信用社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

2、通过回拨贷款损失准备调度信用社利润难度加大。

新会计准则规定,金融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就不得转回。按照原《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信用社应该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的贷款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发生贷款损失冲减已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已冲销的贷款损失,以后又收回的,其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可以转回。在这种规定下,信用社通常先大量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第二年再冲回,以增加第二年报表利润。新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杜绝了此类操作的可能性。

3、会计信息披露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利于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增加了财务报告报表种类,要求根据业务性质分部报告并需要披露分部信息,又要披露对金融工具采用重要会计政策,计量基础等信息。特别是在风险管理的会计信息披露方面,不仅要求披露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政策,风险控制流程,各类风险的分析过程及其估值模型,而且要求披露对金融资产负债实施风险管理的结果,为披露以上风险信息,必然要求信用社具备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成熟的风险管理技术。

4、对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后,信用社会计核算将与复杂的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环境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信用社的影响将会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当市场利率水平变化时,金融工具的重估价值将随之产生变化,进而导致信用社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的波动。因此公允价值的全面引入要求我们对宏观经济和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预见能力,其具体反映为信用社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从风险的角度看,公允价值的计价属性的引入,不仅仅是一项会计准则的变化,而且会给信用社风险管理观念,风险控制技术手段带来一次巨大的变革。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对信用社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良好的财务状况和风险管理水平是信用社防范金融风险和保障企业稳健运行的基本条件。但是,在强调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希望看到新会计准则不正当实施给信用社产生负面影响。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本文研究表明,新会计准则的正确合理实施,对农村信用社经营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但目前信用社的现状给新会计准则实施带来较大的难度,鉴于实际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更新经营理念,转变管理方式

新准则体系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强化风险管理的导向。金融资产与负债的重新分类预示着管理思路的变化。公允价值的引入、金融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仅仅是会计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全新的管理问题。因此,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即将实施,必须加快实现经营管理理念和业务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完善内部制度,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新会计准则实施,需要现有的相关业务制度和操作程序进行重大调整,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尽快对财务系统进行必要的修改以符合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同时加快研发测算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工具和科学的内部评估模型,提早对现有规章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创新业务流程。

(三)加强人员培训

目前,信用社财务从业人员对新会计准则缺乏了解,要深刻理解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和熟练掌握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必须提早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参考文献:

[1]葛家澍《新旧企业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实务应用》 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年5月第一版

[2]王海妹 新会计准则体系下的银行应对之道 金融会计 2006年6月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使得风险管理的问题日益凸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由于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剧,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这三次大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引起了国际金融界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更成为国际、国内金融界关注的焦点。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主要的风险形式。信用风险的管理也成为当今风险管理领域中极具挑战性的课题。因此,如何防范与降低信用风险已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迫切要求。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经济学解释

商业银行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中风险,其中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中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形式之一,它是金融机构、投资者和消费者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影响着人们对信用风险概念的理解。

传统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受信方)拒绝或无力按时、全额支付所欠债务时,给授信方(信用提供方)带来的潜在损失。授信方可能是提供贷款的银行,或是以信用方式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的公司。授信方总是会更多地考虑信用风险问题,比如发放贷款的银行,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在商业银行的早期业务中,常常将信贷风险等同于信用风险。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演变和发展,信用风险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从广义上说,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经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造成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从狭义上说,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意履行借款协议、偿还本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履行还款义务而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另一个是指由于债务人信用等级或信贷资产评级的下调、信贷利差的扩大导致资产的经济价值或者市值下降的可能性。前者主要着眼于贷款是否违约,成为违约风险;后者则强调信贷资产质量价值的潜在变化,所以通常称为信贷利差风险。

另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道德风险与信息不对称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2)非系统性与系统性。(3)风险和收益的非对称性。信用风险的收益分布具有典型的非对称性。(4)信用风险的历史交易数据难以获取。

二、国内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现状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中信用活动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信用风险所涉及领域和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各个国家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

(一)国外先进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

1、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董事会直接负责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近些年来,一些大银行由于风险管理失败而遭受了巨额损失,甚至破产倒闭,使得银行股东、经理们以及金融监管当局领略和感受到银行风险的严重后果,深刻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管理对于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目前,国际上一些大银行的最高决策层已把风险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计划,将之作为银行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风险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的高度。

2、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开始出现,风险管理趋于日常化和制度化。与风险管理上升到银行发展战略高度相适应,现代银行风险管理在组织制度上形成了由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紧密联系的风险内部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的适度分离,改变了风险管理决策从属于以盈利为首要目标的业务决策的传统管理体制。同时,以独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建立在管理日常化和制度化的基础上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商业银行在复杂的风险环境中及时、有效地管理风险的能力。

3、更加重视全面风险管理。与主要重视信用风险的传统风险管理不同,现代银行风险管理还非常重视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更全面的风险因素。而且不仅将可能的资金损失视为风险,还将银行自身的声誉和人才的损失也视为风险,提出了声誉风险和人才风险的概念。

4、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市

场风险管理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风险成为银行风险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同时,金融自由化和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以信用风险为主的模式发生变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两者,无论是在管理技术手段上,还是在管理理论上,都构成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两个基本内容。

5、风险管理技术趋于计量化和模型化,各种风险管理计量模型发展迅速,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日益增强。与传统风险管理的特征不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1、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多数工作人员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管理理念比较陈旧。不能适应新时期业务高速发展及风险环境复杂的需要。

2、信用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在我国商业银行中,负责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是贷款部门的信贷员,这远远不能满足实际信用风险管理的需要。

3、不良贷款比例高,贷款资金趋向长期化、集中化。我国银行业的贷款人多集中在房地产或其它人型资产投资项目上,且数额巨大。而贷款资金长期化将导致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一旦累积的信用风险暴露出来,势必会造成严重的信贷损失,对银行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内部评级不完善,风险揭示不充分。与先进的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无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组织结构、基础数据库等方而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风险方而的作用。另外,由于会计信息不完备和真实性有待提高,以及缺乏衡量风险的技术方法,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数量方而都远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三、针对我国现状提出完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的建议

第一,提高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技术水平。根据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要尽快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首先,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客户信息系统,广泛收集充分的客户信息,建立起完善的数据库。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根据我国的国情,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发出适合自身条件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第二,确立完善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商业银行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应根据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在对各类业务的各环节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和优化。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第三,强化风险外部监管,完善宏观外部环境。强化风险外部监管是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必然要求。首先是市场约束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规定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强调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银行财务状况、经营业绩、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敞口、会计政策以及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6个方面的信息;其次,监管当局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同时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化,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再次,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落实《物权法》,修订完善《破产法》和《担保法》等,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立法基础上加大执法力度,维护金融秩序。

第四,规范社会信用关系,推动社会信用文化建设。要建立健全有关社会信用的法律体系,推进信用文化建设。据有关机构分析,社会信用指数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以促进gdp增长0.9%,促进生产率提高0.7%。

参考文献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3,255-256.

[2]p.jorion.value at risk[m].new york:mcgraw hill.1997,128.

[3]王春峰.金融市场风险管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6-7.

[4]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市场和机构的理论、模

型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5]崔炳文.新巴塞尔协议下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6.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收账款;信用危机;风险管理

一、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产生有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原因:从企业外部看来,主要是因为宏观信用环境的缺失,缺乏健全规范的信用法律法规体系,且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买方市场上,企业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销售,占有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往往倾向于采取赊销手段,但信用缺失的存在,造成买卖双方的信用信息不对称,极易带来恶意欠款、欺诈现象;从企业内部看来,主要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机制,未能对应收账款发生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导致坏账居高不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企业的经营理念存在误区、忽视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

许多企业仅仅将应收账款作为扩大市场销售额、提高销售业绩的收款方式,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即使建立了也是附属于其他部门,没有独立的权限,因此缺乏对应收账款审批、发生、催收等相关工作的全程关注,相关的销售人员仅将把货销售出去作为最终目标,根本不会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导致对赊销政策的盲目使用。

(二)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不合理

现在许多在董事会下设立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并未使其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中。由于对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与营销部门实行分段式管理,没有与市场营销部门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工作平台,割裂了应收账款管理的系统性,同时带来了各部门间隶属关系不明确、权责不清等问题,限制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范围,也不利于调动各相关部门积极主动配合其工作。由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必须通过营销部门等直接与客户进行接触的业务部门获得相关信息和数据,如果部门间权责不清,极易导致营销部门为了该部门的局部利益上报虚假信息,从而造成信息交流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失真和滞后,不利于对赊销业务进行全程监督和管理。如在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上,多数公司将该职责指派给营销部门,且多数就是联系客户、办理该项赊销业务的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很有可能会为了不得罪客户,以获得下次合作机会,擅自给予客户延期付款的优惠条件,导致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无法落到实处。

(三)对客户的资信评价及管理不到位

企业大多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内部专门设立科室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统一评价和管理,对于无法获得信息的客户,则将其信用委托给外部社会专业信用中介机构。虽然看似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了较为科学的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如许多客户不愿主动配合其工作,不愿为其提供真实的财务数据信息,使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许多客户的了解不全面,获取信息的渠道单一,仅仅通过相关人员的一面之词对其资信状况做出评价。

(四)缺乏行之有效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要对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制度,但我国多数企业并未将应收账款的实际回收情况与营销部门的业绩考核直接挂钩,往往仅将销售额作为确定相关人员薪酬的依据,从而无法保证企业业绩增长与信用风险控制之间的协调,不利于企业最终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许多企业将权力下放给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之后,缺乏对其工作效果的再监督,不利于调动相关人员积极开展工作、实现业务创新。

二、加强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相关措施

我国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较低的现状必然会给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诸多弊端,如由于赊销并未带来真正的现金流入,但会计上却要求确认收入,因此会虚夸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容易误导企业管理层和投资者;企业虽未获得真正的现金流入,却付出了商品,如果长期对应收账款回收不利,容易带来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大大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不仅会影响到企业目前的发展,且不利于企业未来进行规模扩张和创新活动。可见应收账款作为信用销售的产物,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对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势在必行,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经营理念,树立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意识,认识到对应收账款加强管理的必要性,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企业必须使各部门认识到对应收账款的管理不仅仅局限于收账,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对其由发生到收回全过程的管理,企业必须认识到该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某几个部门的责任。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一套科学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基本保证,我国企业现阶段应成立由董事会或总经理直接领导的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在其中单设科室对企业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负责。通过将应收账款的管理职能从财务部门中剥离出来,将其并入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在保证其独立性的同时,赋予其相应权限,可以提高其在企业中的地位、使其独立行使其职能,可以对应收账款进行更好的管理,便于其及时、顺利地从相关部门获得需要的信息,便于有效协调企业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企业内部应形成科学的信用风险制约机制,将信用风险管理工作落实到采购、销售、财务等各业务部门,使其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管理责任,防止个别部门或人员为了实现其自身利益,置企业整体利益于不顾,盲目进行赊销等现象的发生,可大大降低企业风险、使企业的债权得到更高的保障。

(三)重新设计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

通过重新设计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流程,使其自客户开发阶段便介入对其资信状况的管理,可以使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通过健全相应的监管机制,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全程管理,可以防止出现企业的交易仅由业务员或经理人员凭人际关系或个人经验进行决策及应收账款发生后无人管理的现状。具体工作流程可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展开:

1.事前控制

对应收账款的信用风险进行事前控制主要是通过建立科学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来降低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可能性。在买方市场上,企业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客户群,但是在赊销方式下,企业还必须要考虑客户的资信状况,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交易,因此企业首先应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在交易前指派销售人员、合同订立人员以外的独立第三人对客户的信用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和风险评估。管理部门应对长期顾客的信用状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及时更新其信用状况资料,通过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及时了解客户方的重大经济决策或变动,分析可能对其资信状况带来的影响;同时应重点关注新客户的信用状况,通过多渠道获取其信用信息,对拟赊销客户的资产状况、财务状况、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以往业务记录、企业信誉等进行深入地实地调查,根据结果评定其信用等级,并建立等级档案。

2.事中控制

企业对赊销业务必须进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对信用政策的制定、信用额的确定进行严格的制度化管理,在交易中按照客户的资信等级,谨慎选用结算方式、确定赊销规模,不能为了单纯提高销售量,迁就客户的不合理要求。企业通过改进销售业务流程、加强销售过程中的审批授权制度,可以有效防止“一枝笔”现象的发生,对赊销业务进行多方监督,从而有效地将企业销售业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跨越职能部门实现销售业绩增长和降低收账风险这两个最基本的目标。

3.事后控制

交易后,企业应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账龄监控制度与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制度,增强其科学性和系统性。当货物销售出去后,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营销部门一起加强对客户进行时时监督,在日常管理中对大额应收账款和核心客户进行跟踪调查,一旦账款逾期应立刻派经销人员分阶段进行追收,如果发现客户的产权或经营、获利情况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应在加紧催收步伐的同时,要求客户制定相应的还款计划、提供担保,或通过与债务人协商债务重组方案,实行风险转移,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

(四)完善企业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

企业应将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成果纳入到对销售、财务、信用等部门和人员的考核项目中,使部门或个人利益不仅与销售额挂钩,还要与应收账款的管理密切联系在一起。企业应制定与其自身状况相符合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绩效评价制度,经常性地对销售、财务、信用部门进行考核,通过对应收账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制定合理的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奖惩条例,并规定专门人员进行定期、不定期考核,可以加强各部门人员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责任感;通过对大额应收账款指定专人负责,对责任人制定回收率,并定期考核其收回账款的情况,落实经办人员的奖惩制度,一旦应收账款出现问题,应追究其相应责任。

三、结束语

防范应收账款信用风险、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保证,也是保证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逐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的同时,企业必须树立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应收账款管理中的规律和问题,将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的诸要素与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相融合,通过逐步完善应收账款信用管理组织机构、应收账款全程控制和绩效评价制度,加强信用风险防范、逐步提高其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容少华.基于风险管理的应收账款管理策略[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12).

[2]边喜春.浅谈信用风险防范的措施[J].价格月刊.2006,(11).

[3]王凤妓.浅析应收账款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J].管理探索,2006,(6).

[4]王志东.健全信用管理体系,防范应收账款风险[J].工程机械与维修,2006,(5).

信用风险管理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