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的困惑

阅读教学的困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阅读教学的困惑

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理性思考;教学途径

一、综观课堂,阅读教学困惑依然明显呈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都有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令每一位教师都萌生出改变传统课堂的热情和信心,“改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化多彩的课堂环节,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海阔天空的讨论交流,似乎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阅读教学明显呈现的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绝不可能自行解决。作为一线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在认识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出真知,真心实意的课程改革实践,必然使我们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学态度,更加成熟理性。

1. 了解相对意义上的“透彻理解”

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也像一位国学大师那样对经典有同样透彻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学生”,就确定教学内容应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不俯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有所感受与反思的基础上,作适宜的引导,使其获得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能是最为实际的做法。比如,给小学的学生讲鲁迅,要不要讲其杂文,“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体验”(钱理群语),恐怕要好生费一番思忖。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鲁迅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朱自清语)。

2. 杜绝虚假的“繁华”

教无定法。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师去上同一堂课的话,会出现100种不同的方式、100种不同的结果。但不管用何种方式,能让自己觉得这课上得满意或者通俗地说已达到预期目的,这课就应该是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可话得说回来,不管教法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独立”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任何脱离、偏离、忽略文本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为本,为解决阅读教学困惑寻求教学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要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要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谐自由但不失纪律性、科学性。理性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 从吃透教材看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灵魂”

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平时要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透彻理解,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要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2. 凸显目标的学科性

阅读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充分反映语文学科的性质、阅读教学的任务及阅读教学的特点。语文学科是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作为小学语文学科,首先要体现工具性。

3. 课外阅读材料的选择同样不可忽视

成功的阅读教学光靠书本上的材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精选材料,结合本单元学习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筛选切实可行的材料进行教学。而且,还要注意文章的难度。只有教师的选材切合学生的实际,教学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而且富有童趣,可以通过表演来诠释和理解。正如某专家所说,讲课讲到快乐的地方,就应自然地露出微笑;讲到愤怒的地方,就应情绪激昂。

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第2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都有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学生学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不断更新的教学理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令每一位教师都萌生出改变传统课堂的热情和信心“,改变”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化多彩的课堂环节,热情高涨的课堂气氛,海阔天空的讨论交流,似乎令课堂充满了生机与希望。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

    二、立足教材,理性思考阅读教学明显呈现的困惑

    危机引发改革,改革产生困惑,困惑催人思考,以上林林总总的困惑与思考,可以说是在阅读教学中一直会碰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或许有时会此消彼长,但是绝不可能自行解决。作为一线教师,关注这些问题,在认识性实践、探索性实践中,不断摸索,对于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究,肯定是有促进作用的。实践出真知,真心实意的课程改革实践,必然使我们更有思想,更加提倡科学态度,更加成熟理性。

    1.了解相对意义上的“透彻理解”我们不能要求中学生也像一位国学大师那样对经典有同样透彻的理解“,不俯就任何学生”,就确定教学内容应有的高度而言是合宜的,但在具体教学情境中,“不俯就”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甚至于接受方式等,恐怕是不行的。教师在学生有所感受与反思的基础上,作适宜的引导,使其获得文学、文化素养的提升,可能是最为实际的做法。比如,给小学的学生讲鲁迅,要不要讲其杂文,“把现实人生痛苦的体验升华到对于人自身的存在困境体验”(钱理群语),恐怕要好生费一番思忖。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感受鲁迅作品“超越时空的意义”可能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朱自清语)。

    2.杜绝虚假的“繁华”教无定法。一堂阅读教学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去衡量。相信如果有100位教师去上同一堂课的话,会出现100种不同的方式、100种不同的结果。但不管用何种方式,能让自己觉得这课上得满意或者通俗地说已达到预期目的,这课就应该是算完成教学任务了。可话得说回来,不管教法怎么变,“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立足文本,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探讨应该是最基本的。我们的教学,不能脱离课文内容而“独立”设计教学的整个过程。任何脱离、偏离、忽略文本内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三、以人为本,为解决阅读教学困惑寻求教学途径

    在阅读教学中,要对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准备。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要遵从适度原则,着眼于学生接受把握内容度量;要依据教学实际,着眼于学生特点布局教学程序。课堂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爱的关系,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鼓励学生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想说就说,各抒己见,形成民主、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和谐自由但不失纪律性、科学性。理性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1.从吃透教材看阅读教学新理念的“灵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课外阅读的关键。平时要对“主题单元”的编写意图透彻理解,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处理好“主体课文”与“语文天地”中“阅读材料”的教学关系,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要引领学生进行迁移性、拓展性阅读,养成学生阅读的习惯,增强学生阅读的能力。

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第3篇

一、通过创新实践,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足够认识,从而围绕这一核心思想让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具体来讲,教师需要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进行提高和锻炼,让学生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展示更多个人特点、优势和色彩。教师若想使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得到增强,需要避免将阅读教学内容、主}设计过于大和空泛,在教师对阅读教学进行创新实践时,需要将更多实际的、有内涵内容的题目、任务融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对有讨论价值的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与合作讨论,使创新实践的阅读教学可以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从预习入手,增强阅读教学实践性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前,需要对阅读教学实践性方面的内容有所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其目的便是使学生可以将语文知识和生活实际进行联系,从而更好地将课堂中学习到的语文知识进行应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可以从预习入手,采取一定策略增强实践性,并提高学生对阅读教学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对《小狮子爱尔莎》一课进行讲解,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动物的喜爱,对此类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预习指导。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篇阅读,学生便可以对文章所要表述的内容有所掌握,并在心中产生困惑:为什么小狮子在抓伤驴子后作者很生气?为什么作者要将爱尔莎送回大自然?学生产生疑惑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多的学习兴趣,之后便会主动对文章进行阅读,并通过自己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模拟实践,理解文章主旨,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文章进行阅读理解。

三、通过丰富的指导方法督促学生进行更多实践

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需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指导方法督促学生进行实践,进而增强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通过丰富的指导方法可以使学生对阅读教学活动产生更多参与的积极性,将更多精力和注意力集中于阅读教学,促进阅读教学实践性的增强。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形成批注、记笔记等习惯,在阅读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疑惑等内容进行记录,之后,学生通过简单的翻阅便可以回忆起当时的阅读情境,并能够针对自己的疑惑向教师进行提问,提高阅读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及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将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更好地应用,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实践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四、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

所谓阅读教学中的实践性,便是指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技能等进行应用实践,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朗读及阅览的技巧和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朗读训练,从而使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得到增强,学生可以更好地应用这一能力。基于以上内容,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如对学生自主探究与口语交际方面的能力进行提升。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水平有所上升,将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及技巧进行更好地应用和实践。

例如,教师在对《草虫的村落》进行讲解时,学生可以从文章的阅读中感受到“村落”的奇妙和其中愉悦的氛围。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作者对小虫的整个旅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作者的观察及想象有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在此之后,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模仿作者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通过口头表达、作文表达等方式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展示给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阅读教学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从而使学生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锻炼,在增强实践性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更多收获。

五、结语

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阅读

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适应社会环境的一种表现。社会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社会,要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改变。教育作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受到社会的影响,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新课程标准就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出台的,新课标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纠正了传统教育中的错误,完善了传统教育存在的不足,为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的生机。

一、新课程下的教育改革

1.改变教学切入点

传统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上,从而造成教学活动缺乏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降低了学习的效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中心。如果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并改善教学方法,就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教学切入点。传统教学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教师忽略了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验,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进行新课时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完全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选择的教学切入点往往是教师所熟悉的,而不是学生所熟悉的,这种教学模式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困惑。加之教师的生活阅历广,思考问题的方面多,也容易在教学中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造成学生的学习困惑。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积累为教学切入点。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切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生活经验为主的教学切入点,能够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虽然对新知识是陌生的,但是却熟悉生活、了解生活,如果把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教学的切入点,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知识的共同点,就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2.改善教学氛围

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学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学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氛围浓厚的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要比普通班级效率要高,而且学生之间相互比较、相互竞争,还能帮助一些厌倦学习的学生加入到学习的队伍中来,这就是学习环境的魅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注重平等、民主、开放,这便是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是不允许学生进行反驳的,所以,传统课堂的教学氛围是压抑的,激发不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地位和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可以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开放的学习氛围,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

二、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学习活动。阅读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它反映了学生多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也是多种学科都会涉及的交叉学科。阅读不仅仅是文科课程,它在很多理科课程中也有涉及,比如:数学题目的解读、物理知识的理解都需要阅读来作为知识教学的基础。所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完善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1.课堂阅读教学要进行师生互动

课堂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学生和老师双向互动的教学,阅读教学的灵活性很强,学生的主观性占很大的比重,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观意识发挥了主要作用,阅读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考,所以,只有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才能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帮助他们积极思考和不断质疑。只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才能营造出轻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主观性较强的作业,比如:对阅读的看法和建议、你有什么提高阅读水平的好点子等,这些作业可以帮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而且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阅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状况进行教学。

2.语文阅读教学要循序渐进

阅读的主要目标就是读懂文章,而这个“懂”是分层次的,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地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

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文章读懂的程度就不同,这就需要老师及时进行引导和归纳,让学生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表象到内在,循序渐进。在阅读的不同理解梯度当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发挥,并且能够互相学习,了解别人所理解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在自己的理解当中。

在新课程的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将探索更多的适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积极贯彻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车静.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两种方式[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2]何年娣.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2014.

[3]李延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思路[J].考试周刊,2011.

阅读教学的困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提高方法

一、有效阅读与语文新课改大背景的关系

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就实际而言,新课程改革进行了这么多年,语文课,尤其是在课时上占有很大比例的阅读课,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阅读教学是否有效却是一直困惑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课改之初阅读课所出现的趋势和动向是“课文变了,要求改了,角度新了,形式活,教学内容由臃肿变得精悍,教学环节由繁杂变得严整,读书训练由浮夸变得务实,教学的形式由花哨变得朴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应该说,“我们从一开始的激动、冲动甚至盲动,到现在的比了,媒体用了,师生互动了”,这生动地呈现了课改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变化。如今的课堂教学是“较理性、清醒”这是好的趋势。不过,我们应该冷静地意识到,现在阅读课的效率不高,仍然还没有从实质上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只有适时、及时而有效地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语文阅读教学才不会和二次新课程改革精神背道而驰。

二、当前有效阅读的误区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特别是在以高考为唯一标准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理解产生了误区。一是教师单向的讲解介绍,忽略了学生自读过程,缺少师生间的双边对话,缺少学生与文本间的双边对话,缺少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经常处于“被阅读”状态;二是对阅读基础知识进行大题量训练记忆,搞阅读题训练,剥夺学生阅读的趣味与快乐,使阅读索然寡味;三是老师忽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方法的指导,学生无法长久维持读书热情,又不知该读哪些书,加之课余时间有限,导致无从下手,无所适从。

这些实际表现就使得阅读教学出现高耗低效的状况,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束缚了学生的阅读思维,更伤害了学生对阅读的“感情”。

三、有效阅读的标准

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是什么?扼要地讲就是:在教学目标上,应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途径上,应扣住语言尤其是语言形式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应少教少练,多学多读。那么语文素养应该具备哪些要件呢?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和语言表达的形式,更要重视特定的思想内容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某个语言表达了什么内容,更要关注该语言内容是怎样表达的,注重语言形式,揣摩语言的韵味。在《我与地坛》中,作者史铁生在描写景物时,将许多体现人生感悟的形容词移用到景物描写上:“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而在回忆母亲时,则用了许多排比句:“许多年之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这两组语言,前者用比喻和拟人的形式表达了身处不幸时的独特感受;后者用排比句的形式表达了对已逝母亲的无限愧疚和深深自责。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是内心情思的自然流露,学生如果能通过语言表达的形式走进文本与作者共鸣,就逐渐进入了语文研修的境界,这样的阅读是否有效就不言而喻了。

四、如何进行有效阅读

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笔者一直思索和探求的课题,笔者就这个问题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灵动的空间

眼下许多语文课,“感悟”变成了“赶着学生悟”,常常是学生只读了三五分钟课文,师生便开始对话,抒发“感悟”。即使让学生读自己有感受的句子或值得思考的部分,也是在老师的思维引导与控制下进行的,并非自主阅读,而是阅读陷阱。有感才有悟,教师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通课文,就要求说出“感悟”,这该从何说起呢?

(二)明确阅读目标

上课前要明确阅读目标,要解决哪些问题,使学生获取和掌握哪些知识,培养和提高哪些能力。目标明确了,教学环节要严格贯彻目标。阅读目标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量身定做,量力而行,要建立在对文本的研习上,与新课标要求契合。

(三)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为阅读思维训练奠定基础。文本不同,要求不同,情境的创设应“随机应变”。一段优美的旋律,一段生动的故事,一个睿智的发问,一幅清新的画面,都可以创设好的阅读情调,可以有效触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慢慢体会阅读的幸福。

(四)指导阅读方法

选择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前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介绍阅读方法,引导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有泛读、精读、跳跃式阅读、比较式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等。资料性质、记叙性质的文字一般宜泛读;对于有必要把握内容、观点和精神实质的文字,可采用精读法;筛选主要信息的宜用跳跃式阅读;不同文章的主题、艺术特色的异同性宜用比较式阅读。研究性阅渎是鉴赏评价性阅读,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指导学生阅读的关键。

阅读方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类别,如从声音可以分为有声和无声,比如朗读和默读;从速度可以分为速读和慢读;从精细可以分为精读和跳跃式阅读;从个体与群体分为自读和齐读;从解读文本可以分为对话阅读、研究性阅读和体验阅读……阅读方式时机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的需要、文本解读的具体实际而确定,要依托于学生的有效阅读,不可盲目。

(五)实施及时有效的阅读教学调控

第一,督促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类型很多,如摘抄型(主要是针对句段)、提纲型(主要是针对内容和要点),感想型、想象型等,实际阅读中,各类读书笔记都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解读文章。

教师通过检查,力争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及时纠正,明确好的阅读典型,以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二,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沙龙等活动。学生阅读都渴望成就感,渴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因此,教师可采取一些鼓励性措施,激励学生阅读。开展读书沙龙是较好的途径,活动中,人人参与,自由阅读,展示个性,挥洒才华,体验阅读的,并且在互动过程中获得多重体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综合多种评价手段,激活课堂氛围。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评价首先要以鼓励、鞭策为主,关注学生的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变化。其次,将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教师可以多赞美、多激励、多鼓励、多赞赏,学生也可以自我评价,同学间也可以相互评价。

第四,巧妙运用教学技巧,让课堂充满情趣。教学技巧即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教学技巧多种多样,比如,故设悬念,引而不发,巧设铺垫,“插科打诨”,激将引思……教学技巧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实际和教师素养选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