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教育发展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 艺术院校 学业评价 学业报告书

[作者简介]吴昀辰(1978- ),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78-02

一、问题的提出

学业评价是教学评价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学业评价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①它对检查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学习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都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沿用着普通教育的学业评价模式,认证性和选拔性的评价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职艺术院校所培养的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及其教学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采用认证性和选拔性的评价方式,过度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是不适合艺术学院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可见,无论从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层面,还是高职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实际,都需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当前,我们需要探索一种适合高职艺术院校教学特点的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及学习表现,这样可以更充分发挥学业评价的正向作用,促进学生发展。

二、高等院校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

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价值准则基础之上,价值准则的选择有赖于不同利益主体价值观的统一。围绕学生学业评价,存在两种不同评价观点。社会本位论者将学生培养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工具,过于强调学业活动的社会性,忽视了学生个人的需要和兴趣;而个人本位学业活动观将学业活动的基础全部建筑在个人和儿童本能兴趣之上,又忽视了人的社会性。②学业活动是个体不断地建构和重构自己的经验结构,从而提高自己适应和改造环境能力的活动。有效的学业活动既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主体发现自我,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还能满足社会对学生的规格要求。因此,必须对这两种学业活动观进行整合,兼顾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需求,形成科学的学生学业评价观。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提出了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评价理论。他们认为:评价描述的并不是事物真正的、客观的状态,而是参与评价的人或团体关于评价对象的一种主观认识,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建构”。③因此,评价需要多方参与,听取不同方面意见和协调各种价值标准之间的分歧,最后达成共识的过程。在高等院校学生学业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主张,让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社会用人单位在协商、交流中达成共识性的价值标准。其次,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树立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核心理念,始终关注学生的处境与需要,促进学生个体价值的实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高职艺术院校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趋向

1.评价理念:注重学生学习进程的评价。学习是一个逐渐积累、演进的过程,在现代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体现一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业评价理念。在艺术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向学生传授艺术创作的方法,也不是对学生的作品给予如何的评价,而是通过对学生学习和创作进程的关注和剖析,使学生在努力探索个人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在认知、情感、意志、能力等方面全面得到锻炼,使其能充分感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及学业的发展,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业认同感、成就感,这才是学业评价想要达到的目的。因此,评价不应被看成是教学过程终结之后的一个环节,评价要被当作镶嵌于教学过程之中的一个成分,与教学、学习一起构成了一个三位整体。④

2.评价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高等学校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评价,其本质是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的人本化社会活动,应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归宿。⑤在艺术教学中,人才的培养充分体现了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需得到平衡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得到同步提升,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差异得到尊重,这不仅是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更是业界对学生质量的真实诉求。因此,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学业评价的最终诉求。

3.评价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大学阶段,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趋于成熟,思维能力达到较高水平并趋向成熟和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大学生是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价值主体,已具备构建自己认知结构和自我评价的基础,有能力也有权利参与学业的评价。

艺术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并积极参与到学业评价过程中去,最大限度激发其创造性思维活动,重在发展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让学生自己寻找所需要的东西,承认学生个性特征和差别的客观存在,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做到通过评价给学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明确评价的目标,主动收集信息来持续监控自己,运用评价结果的信息进行自我反馈、自我调整。

4.评价内容: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评价。高职艺术院校学生学业评价的标准和内容应紧紧围绕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评价。学生的每一个作业或作品,不仅是其知识和技术的运用和展示,更是其创意的实现和探究努力成果的展示。创新和探究的动力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敏感和丰富的联想与假设,来自于认知冲突和不同观点的撞击与争辩。通过评价,给学生营造具体的问题情境或创设难题,使学生提出疑问或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异想天开”,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艺术设计专业新的学业评价方式探索

1.学业报告书。随着高职艺术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以项目或主题的方式组织和实施的教学越来越被接受或认可。学业报告书就是以学生自己的视角对这些教学环节尽心地记录,每一步思维过程、研究过程都展现在学业报告书中。看过的资料以及注释、收集的信息、借鉴的内容、灵感来源、设计元素、自己的创意、思维演变的流程、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实践操作场景、最终成品效果都在学业报告书中得到真实有效的体现。

学业报告书是一本研究手册,记录、展现了学习研究的过程,体现与反映了学生设计思维。它集中反映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所知、所思、所做、所获。它是学生资料的收集、成果的积累、思维与智慧的体现。学业报告书集中反映与课题相关联的调查研究、实践的证明以及深入的研究,反映设计技巧的进步。学业报告书允许有不同风格的尝试,允许有错误、失败性的尝试,它体现的是学生勇于创新,培养其实验性的一种能力。

2.学业报告书的实施。为深化高职艺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艺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系统跟踪教师教学进程和学生学习轨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借鉴法国主题教学改革的成果,实施学业报告书评价。学院制定颁发《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学业报告书〉实施办法》,要求学生在课程过程中,进行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程结束后,自主完成《学业报告书》设计、编排、制作、评价、留存和推广全程。在《学业报告书》的制作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要求,系统获悉和整合相关产业、行业、专业、课程、项目信息,学生自主获取资讯,运用资讯,存储资讯,整合资讯,创造资讯,通过《学业报告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学业报告书》系统载录教学全程,为教学性状质量评析提供依据,集中反映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设计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设计操作能力、设计上的合作与沟通能力;审美能力和职业能力等。可以系统载录学生学业全程,为学生学业评析提供依据。总之,《学业报告书》作为学生自选专业方向的依据,是学业考核的重要内容。

3.学业报告书评价的特点。首先,学业报告书评价,实现了从注重“学业结果”评价向注重“学业过程”评价的转变。传统课程评价只要求学生取得所谓较为优异的成绩(学业成就),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业活动)的评价。学业报告书评价关注学业活动和过程本身,关注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 关注“学生个体的内省标准”,关注学生搜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运用信息、资料与设计研究关联度的活动过程及其表现,关注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过程中的表现。通过学业报告书评价,促使学生以自己的“内省标准”对学习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改善学习策略和方法,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管理。

其次,学业报告书评价,实现了从注重“甄别、选拔”评价向注重“学生发展”评价的转变。以往的学生学业评价,过分强调了其甄别、选拔、淘汰的功能,通过甄别选拔类的考试,将学生按照所谓的“智力水平”层层筛选。学业报告书评价是发展性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差异性发展为目的,尊重学生的差异和兴趣,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其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系。

最后,学业报告书评价,实现了从重“知识、技能”评价向注重“活动表现”评价的转变。传统学业评价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教师习惯于设置一定的评价层次要求,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量化考核,忽视学生在学习和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和体验,缺乏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记录和分析。学业报告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和创作的全过程,更关注学生在这过程中的表现和体验,关注学生思维水平、创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和趋向。总之,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为他们提供最大的表现舞台,使每一位同学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由此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的态度,帮助学生实现更有突破性的发展。

[注释]

①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276

②母小勇,薛青.课程评价:从学业成就评价走向学业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7):47.

③卢立涛.回应、协商、共同建构——“第四代评价理论”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8):1.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范文第2篇

师范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

任何专业技能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学习之上。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艺术教育作为一项专业技能教育,成为许多学生和家长眼中的热点。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现在许多艺术院校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基本知识掌握较差,再加上艺术院校在录取生源时比较看中学生的艺术能力,对文化基础知识要求比较低,所以造成艺术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为了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出现瘸腿现象,加强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显得比较重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学者普遍关注艺术教育从生涯规划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完满性发展,不仅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从情感、意志、情绪、伦理各方面对学生的人格做全面的规划和引导,使之在社会适应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等各方面平衡发展,进而成为一个完善的社会人。

这体现了艺术教育应从过去培养单纯的专业人才转变为培养专业人文者。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必然引起艺术教育一系列课程的改革与整合。学者认为崇尚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应该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离不开人文教育。

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艺术院校是文化艺术的摇篮,是一片弘扬人类文明的沃土,更应把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作为最根本的任务。但遗憾的是,我们一直不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技术教育,忽略人文教育,可能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

有学者认为,人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也有学者认为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搞清楚他的发展方向和基本任务。艺术学科建设不能是粗放式的,而应该讲究精品效应。单科艺术院校培养艺术家,综合大学则要致力于培养艺术理论研究者,在这样的双轨制下全面发展,深入研究,进行改革,注重交叉学科,从宏观的角度对艺术教育进行整体研究,确立艺术学科的地位。

要清晰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向在校的学生进行艺术教育,提高整个大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南开大学文学院的杨岚博士认为素质教育系列中的艺术教育应更突出其心育、情育、美育的功能,发挥其作为文化平衡和文化创新因子的作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她认为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大众性普及性的艺术理论、艺术历史、艺术鉴赏教育,着力点放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放在对专业化教育、机械性文化、技术性理性构成强有力的文化制衡上。论文范文

自己的见解: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中重视文化素质无可厚非,因为任何技能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基础知识和文化密不可分,艺术教育也是建立在基础文化知识之上的。但是,现在学者们的研究只盯在论理上,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论证。其实,从实证的角度更能说明艺术教育中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应如何。所以, 大学生心得体会范文,作者对艺术教育需要哪些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和重构,也愿更好的为艺术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建言献策。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艺术教育中文化素质缺失及其表现

(一)历史文化知识缺乏,吸收借鉴人类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支撑薄弱

(二)哲学知识不足,创新思维迟钝,思想僵化

(三)文学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不高,人文情怀不足,人格影响力欠缺

(四)心理学伦理学知识欠缺,精神意志不够坚定,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不强

二、艺术教育中增强文化素质的思考

(一)将审美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二)突出审美教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审美观的作用

(三)强化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社会责任感相联系

三、结语

主要研究方法:访谈法、调查法、归纳法、演绎法、经验总结法等。

1、以定性研究为主,辅以定量分析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范文第3篇

中国自古以为就有着重视少年儿童艺术教育的优良传统。新的义务教育艺术系列课程(艺术、音乐、美术、体育标准就强调,及时开展小学艺术教育尤为紧迫,这将关系着少儿艺术的潜质开发与全面发展,关系着少儿品德、身体、意志、智力、心理各个方面的成长。但是由于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在一些城市的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好多都是有计划,没落实;有资源,不利用,让一些所谓的主课挤占挪用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而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情况应该说更是不容乐观,农村的家长艺术教育无用论观念、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使很多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地利用,致使农村小学的艺术教师无用武之地、留不住。由于交通、观念、投入等各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实际更加滞后。

国外十分重视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学校艺术教育是必修课;在社会上,从家庭到整个社会都十分关注小学生的艺术教育;在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里,他们将艺术教育贯穿于小学生的全部生活,在校内校外形成了艺术学习和实践的良好氛围。1977年,美国就题为《回到我们的感觉:艺术对美国教育的意义》的国情报告,将艺术教育与实现美国教育的基本目标统一在一起;法国1987年通过《艺术教育法》规定,国家不仅为艺术教育投入巨额资金,而且设立法国艺术教育高级委员会,并把每年5月18日至23日定为法国中小学艺术周;1988年和1994年,美国又相继出台了《走向文明:关于艺术教育的报告》和《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等文件,这些都为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条件。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外的艺术教育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发展导向、发展理论等都越来越向生态化、传统化靠近。比如,美国的纽约市教育理事会正在实行“普通教育中的艺术教育”计划,就是要把所有不同的艺术综合在一起,把文化课和艺术课综合在一起,使其他学科的教学因为有艺术教学的参与,而变得鲜活起来,这些都给我们的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提供了思路和办法。

二、农村小学艺术资源整合对策研究

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如何才能均衡配置农村小学艺术资源,科学编制规划,制订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艺术课程,让艺术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结合起来,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让艺术教育乐于为学校、家长、学生所接受,整合各个方面的资源,统一联动,形成一个有机的、立体的小学艺术教育体系,才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为素质教育增加正能量。如何通过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来开发农村艺术教育资源?如何通过艺术教育资源的开发来促进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发展?这就值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讨。

1、均衡配置农村艺术资源,建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当前的教育环境需要指向于生态文明,融入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均衡配置农村小学艺术资源,如民间音乐、民间歌舞、民间美术、工艺、传统武术等,经过分析整理后合理地引入到小学艺术教育体系中去,科学规划、制订适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艺术多媒体教材,课堂教学、课余活动和社会艺术实践相结合,并延伸至家庭艺术教育等环节,统一联动社会、学校和家庭,形成一个有机立体生态化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2、发挥地方艺术资源优势,培植宏观多元文化价值观

农村艺术教育资源突出表现为生活性、多样性和本土性三个特性。农村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延续性,属于典型的民族传统艺术,如二人传、豫剧、黄梅戏、花鼓灯等。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视,很多农村本土艺术资源正在被发现利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得到社会认可和国家财政资助,这为将这些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变成小学艺术教育资源带来了契机。

农村艺术资源的整合应注重生态实用、因地制宜和资源丰富三个基本原则。我们不仅要重视农村艺术教材的编印,还应注重这些传统文化资源的活态化、多元化利用,培养多元文化价值观。

3、主客体联动整合开发,强化生态群落化传承基础

本文探讨的客体指“物”的资源,包括乡土艺术教材、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和场地资源等。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生产工具以及民间故事和民间器乐等都当属其中。艺术教师要善于就地取材,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为他们创设一种体验型的学习环境。

主体指“人”的资源,人是一切因素中的主导和关键,既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主要是指那些与艺术资源相接触的各层群体,如教育主体教师群体,学习主体学生群体,以及传承人群体和家长群体等,将所有群体纳入其中,促进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师资群落化将是教育资源整合工作的基础。

在党的十报告中,我们国家提出了制度、道路和文化三个自信,其中重点提出要挖掘、保护、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4]近几年来看大批传统项目不断被评为联合国、国家和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资源的丰厚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预计。就我国的地域情况而言,经济相对发达的东南部地区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的状况比中西部地区要好,城市地区的状况比农村地区要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农村地区缺乏艺术教育资源,相反,这些地区的艺术教育资源较之东南部或城市地区的艺术教育资源来说,更具强烈的地方特色和传统色彩,更具有中国传统艺术的本根性。

但是我们不得不充分看到这样一个现实,就是传统文化挖掘的经济支撑,可是这些文化资源一经开发,又会很好的提供智力支持,并反哺当地经济,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经济发达地区,例如浙江省海宁市斜桥镇中心小学、杭州采荷一小以及桐乡第二实验小学等等,不但拥有十分丰富的艺术资源,而且能够依靠当地雄厚的经济实力使他们的农村艺术教育资源得到良好的开发。当地的皮影戏、剪纸、腰鼓、灯彩以及皮贴画等民间艺术,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当地,一些农村的小学艺术教师,通过对当这种乡土艺术资源的整合、发掘,并附之以现代的文化艺术表现方式,从而变成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东西,促进了当地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全面拓展。在浙江省海宁市,海宁市斜桥镇等一些农村小学,他们聘请乡土文化艺术传承人担任校园教师,不仅教学生,而且教老师,乡土文化与现论相结合,通过这种“古典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以“民间艺术陶冶学生情操,民间艺术走进学校课堂与学生亲密接触”为最佳途径,有效提升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中西部我们大多数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还相当落后和缓慢,政府缺少投入些好的资源就得不到开发,比如安徽省涡阳县是有名的老子故里,《道德经》是多么丰厚的艺术资源,尽管他们这几年一直再提要做到老子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等六进,但如今一本真正的《道德经》乡土教材都没有,怎么可能实现进校园呢丨可见,要想在这样的农村地区实现艺术教育资源的全面开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么,是不是在落后的中西部农村小学就不能进行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了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只有充分挖掘、运用农村小学的艺术资源,将艺术课程科学的融入农村小学的课程安排,让歌声、绘画、舞蹈等艺术课程真正进入农村小学校园和课堂,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不会只是一句空话,我们国家的教育均衡目标才能真实现,才能真正为国家培养人格健康、成绩优秀的有用人才。

三、总结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范文第4篇

然而,在电脑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似乎忘却了为国人骄傲的书法,青少年学生不知道书法是何物,许多青少年学生不要说书法,就连基本的汉字也写不好,电脑打字已取代了手写字。长此以往,孩子们普通汉字也不会写,即使会写也东倒西歪,不成体统,甚至连大学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写出的汉字也令人啧舌。更有甚者,教育主管部门对此情况也熟视无睹,中小学校已取消学生写字课,如果任其发展,我们将数典忘祖,丢掉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我们的民族是世界上文化发展最优秀的民族,而作为汉字,它不仅是承载记录历史的工具,而且发展成为一种艺术。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世界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我们无理由不重视、不保留、不发展,更不能在我们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消失。

教育部、国家语委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是教育部、国家语委第六次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报告指出,学生的汉语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在退化,需要引起注意。报告指出,一项对首都部分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测试显示,不及格的学生占30%,770分以下的占68%,测试结果不容乐观,人们不得不质疑学生的汉语应用水平。

我觉得造成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几个因素:

1.电子产品的广泛运用。广泛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使得人们手写汉字的机会普遍减少。

2.无规定。人们对汉字书写要求不严、书法教育薄弱、书写标准无明确规定,致使汉字书写教学逐渐边缘化,国人汉字书写能力下降。

3.兴趣性。据了解,现在的学生很少有对书法有兴趣的。即使是有在学习的,几乎也是家长要求的,很少有主动要求学习的。

4.盲目从众性。导致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退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现在的教学。现在读书一味追求成绩,往往忽视了很多。有一点就是孩子的童年。现在的孩子很可怜,很少有玩乐的时间。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报兴趣班。这其中是有书法班,可是更多报的是英语班、数学班等。我们家隔壁有一个还在上幼儿班的小朋友。她星期一晚上上一个半小时上英语班,星期三晚上上一个半小时上数学班,星期六、星期日也还要去上课。还有现在的学校不愿意开展书法班。学校往往更愿意用那一个星期一、二节课的时间去给学生们上主课,一味的追求高的升学率,因为这样对学校有好处。

5.时间有限。现在的学生们功课繁重,无暇去练习书法。

艺术教育发展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