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自动化概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系统中的节能技术
1.减少电能在线路上的传输损耗。电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导线上所存在的电阻便会产生相应的有功功率损耗。但是,线路上的电流是无法改变的,要想将线路上的电能损耗减少,就必须减小导线的电阻。导线的电阻与电导及导线的长度成正比,则与导线的截面积成反比。所以,要想减少导线的电阻就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电导率相对较小的材质做导线。(2)合理布局,优化线路走向。尽可能的使变压器靠近负荷中心,使供电距离缩短,在经济合理的供电半径内供电;对供电线路进行合理布局,优化供电线路走向,这样便可以适当的减短导线的长度,尽量不让导线走回头路,从而避免电能在来回电路上造成损失。(3)适当将导线的横截面积增大;在不影响其他条件时,尽可能的选用横截面积较大的导线,利用减少电阻的方面来减少损耗。
2.无功补偿。电力系统由输配电线路、升降压变压器、配电变压器、用户电力负荷等各个功能环节组成。电能在电压的作用下以电流的形式在电力系统的各个功能环节中流动,为用户提供期望的能量,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能量损耗。特别是系统中无功功率负荷和无功功率网损在电网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但造成大量的能量浪费,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电能的质量。电力系统的无功补偿与无功平衡是保证电压质量的基本条件。有效的电压控制和合理的无功补偿不仅能保证电压质量,而且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了经济效益。在整个电力系统中,供配电设备中的较大一部分容量都被无功功率所占据,从而使线路损耗增大,电网的电压下降,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电能质量与电网的经济运行。在用户的角度上,无功功率主要体现在功率因数偏低,若功率因数没有超过0.9时,用户就需要向供电部门缴纳相应比率的功率因素调整电费,这样就会使用户的用电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用户端的用电设备基本上以感性负荷为主,其无功损耗主要由励磁损耗和漏磁损耗所构成,其功率因数约为0.6~0.9之间。由此可推出,用户端负荷的功率因数角约在53°~26°之间。根据功率三角形,功率因数的正切值0.49gψ≈1.33~0.49,也就是说用户端的无功功率需求是有功功率需求的0.49~1.33倍,可见用户端无功负荷之大,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如果用户采用合适的无功补偿设备,便可以实现无功平衡,从而达到提升功率因数、节能降耗、稳定系统电压以及提升电能质量等多项目的,还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例如,在导电抗的影响下,电机所发出的交流电压与交流电流的相位角不为零,导致电机所发出的电能无法被电器完全吸收,无法被吸收的部分便会在电机与用电器之间回来变化而不能释放出来。由于电容器所产生的是超前的无功,所以,使用电容器进行补偿能够有效的与无功率的电能相抵消,即Q=QL-QC。在使用无功补偿设备对电力系统进行无功补偿时所使用的无功补偿设备有以下几个要求:(1)电容器补偿在使用之前,选择的电容器容量应通过计算配电电压的容量、负荷、自然功率因素、三相电压的平衡度、目标功率因数等多项参数来确定。要是在补偿时出现了谐波就必须串联一定量的电抗器,以便将线路上的谐波消除掉。(2)为更加有效地消除投切振荡、过补偿和无功倒送等情况发生,电容器的功率参数、无功电流、无功功率等投切物理量宜选择无功功率作为投切参数物理量。(3)传统补偿电容组普遍采用等容量分组和循环投切等分担方式、投切开关方式。随着补偿电容组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按比例分配、按编码配置、投切开关按级投切等分担和投切方式。但是上述方式均无法达到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无法满足补偿效果。为弥补上述传统补偿方式的不足,模糊投切方式应运而生。这种投切方式适应面广,调节平滑,跟踪准确,并且投切效果较佳。使用模糊投切方式时,若低压则投切开关选择投切复合开关;若高压,则选真空接触器,操作较为简单。对于供电系统来说,无功损耗主要包括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和输电线路的无功损耗。变压器的无功损耗同样由励磁损耗和漏磁损耗所构成,根据变压器的运行状态可分为空载和负载两种状态。输电线路的无功损耗主要体现在串联电抗上的感性无功损耗和并联电纳上的容性充电损耗。一般35kV及以下线路的充电无功损耗很小,线路无功损耗主要表现为感性的。可见负荷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越大,线路的无功损耗越大;线路电压越低,无功损耗越大。所以在35kV及以下电网进行无功补偿,特别是在10kV电网上进行分组动态无功补偿,对降低线路损耗、稳定电网电压、节约能源将起到明显的作用。
3.滤波器。因为电网扩建时需使用大量的非线性电压电流特性的电气设备,这些设备的增加会产生较高的谐波电流。谐波电流在电网阻抗作用下会产生一定的电压,如果这些产生的电压重叠于基波电压,就会导致电压发生畸变,继而引起电网联结电气设备发生误动作,影响整个电网的正常使用。为此,若要有效地消除非线性电压电流特性的电气设备产生的谐波则需使用有源滤波器。一般来讲,有源滤波器具有较多优点,如反应快,其动态性能表现优越;其在无功补偿的模式下可有效消除谐波,功率因数可强制达到1;在三相补偿谐波电流下可同时滤除2~60次滤波。相比之下,由于多元有源滤波器应用了并联运行方式,其功率范围更广。因此,在电网建设过程中选择性应用有源滤波器可实现对谐波地有效过滤。这些有源滤波器可很好地预防电气设备由于畸变电压而导致的误操作。滤波器的良好性能极大地提高了电气设备的运行效率,并且对无功补偿也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节能作用。
4.变压器的选择。变压器是供配电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电气设备,变压器上由于铁损、铜损、负载损耗以及空载损耗等原因产生大量电能浪费。变压器节能可以从降低空载损耗、负载损耗以及优化变压器运行方式几个方面实现节能。总的来说,变压器在设计选择时就应该达到以下几个要求:第一,变压器应该具有较好的节能性,以便将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进行较大程度的减少;第二,为了让流过的三相电的电流保持平衡,必须从根本上使变压器本体的损耗减少,最好使用一些合理、有效的减少负荷不平衡的方式,如三相四线制供电、单相自动补偿设备、将单相用电设备均匀分接在三相电源上等。
5.其他形式的节能。在电气系统中,不但可以使用节能的技术进行节能,还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节能方式进行节能,例如,使用高效光源来达到节能的效果,在家庭中所使用的主要是照明用电,所以,将照明所使用的光源使用光色好、发光率高、显色性能佳的高效光源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这可以从根本上做到节约能源。
关键词:技术难点;电控系统;措施
1 改造中的技术难点
实施技术改造的目的是做到“吃大坯”和“一火成材”,提高轧制速度和成品质量。但是实施高速轧制后,带来轧材上冷床的控制以及冷床拨料周期不能适应高速轧制节奏等问题。因此,解决“超短冷床”对高速轧材收集的协调控制问题是本次技术改造的核心问题。
在原有条件下实现改造的工艺设备布置如图1所示。通过对增加的单夹辊、分线器、双夹辊、双夹制动器和双线收集落料器等工艺设备的整体协调控制使上述矛盾得以解决。而其本质在于“一线”变“双线”。具体工作过程是:轧材从成品机架出来后先由倍尺飞剪剪切,然后用分线器将高速行进的轧材交替送入1#通道或2#通道,双夹辊的作用是保证分线后的轧材能顺利行进,当轧材尾部接近双夹制动器时,制动器对高速行进的轧材进行制动,使轧材以较低的速度安全抛送上冷床的双线收集落料器,再由双线收集落料器将轧材放入“步进式齿条输送冷床”的相应位置,完成轧材收集任务。
1―推钢机;2―加热炉;3―Φ500 mm×3机列;4―160 t剪;5―Φ400 mm×1机列;6―Φ300 mm×5机列;7―Φ300 mm×3机列;8―飞剪;9―单夹辊;10―分线器;11―双夹辊;12―双夹制动器;13―双线收集器;14―冷床; ―光电管F
由剪之后的轧材可以由分线器分别送入两条输送通道,因此能有效解决高速轧制和冷床收集能力低的矛盾。显然这种“提高”收集能力的办法是通过“双线收集落料器”的双线收集能力和将轧材分别放入不同的步进齿条位置的功能,使步进齿条输送机的一个工作周期的动作等效完成了两次步进输送动作而实现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可以知道,这种工艺的实现要求电气控制系统必须完成对单夹辊、分线器、双夹辊、双夹制动器和双线收集落料器以及步进式齿条输送机等设备的整体协调连动控制。各单体设备的动作时机要准确、恰到好处。否则,轻则影响轧材质量,重则导致跑钢事故。
2 电控系统的配置
实施上述改造方案以后,轧制速度提高,因此差动连轧机列存在轧制的稳定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增设活套实现无张力轧制或微张力轧制。倍尺飞剪也必须与终轧速度配合,完成剪切控制。同时还要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保护,完成对各架轧机的基速设定,实现多台工艺设备的联动控制。
3 主要问题的技术措施
要实现整个工艺过程,必须解决下面几个方面的问题:
(1)确保成品质量和连续稳定轧制的活套控制问题;
(2)快速倍尺剪切问题;
(3)高速轧材超短距离制动的上冷床控制问题;
(4)冷床拨料周期长与高速轧制的矛盾,提高冷床的收集能力;
(5)实现全线的自动和协调控制。限于篇幅,这里仅以冷床的协调控制方面的问题作介绍。
3.1 高速轧制与超短距离制动矛盾的解决
从成品轧机出来的轧材经倍尺剪切后上冷床的自由滑行距离与其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改造后的终轧速度为14 m/s,轧材的自由滑动距离为24.5 m,原有飞剪与冷床的距离只有12.8 m,显然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冷床前部设置了制动器,使高速行进的轧材适当降速以便实现安全上冷床。由(1)式可知制动的速度也不能太低,应与制动器到冷床的距离相配合,保证轧材离开制动器后能全部自由滑入收集器内。由此可以确定制动器的速度应为
3.2 分线器的转换时机
用制动器解决高速轧材上冷床的问题实质上仅是解决了轧材的高速度与超短距离制动的矛盾,并不能彻底解决整条自动化生产线的矛盾,反而会带来轧材的制动和高速轧制节奏的严重冲突。这个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设置一个分线器,实现一线变双线使之得到彻底解决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分线器是体现新轧制工艺的关键设备。
分线器进行转换动作的时间参考点有两个,一是飞剪的剪切时刻,在飞剪剪切前一段时间动作;二是双夹辊的动作时刻,双夹辊夹住轧材后就可以保证轧材在该线路上正常行进,此时分线器就可以动作。利用前一参考时刻要受到飞剪动作的影响,使系统更为复杂,因此实际系统中采用后一种办法,简单可靠。
3.3 双线收集落料器的控制
双线收集落料器与步进齿条输送冷床配合动作。当倍尺轧材全部进入收集器后,传动轴转动半周,轴上凸轮将槽瓦打开,轧材落入步进冷床。传动轴每转动半周,双线收集落料器完成一次落料动作,落料动作两侧交替进行,这样与分线器、双侧制动器配合,就可以解决因终轧速度高而出现的冷床拨料周期来不及的问题。
双线收集落料器的工艺动作是基于在双线两侧设置的金属检测器信号再配合适当的延时以及配合配置在落料器转动轴上的半周检测器信号共同完成的。
3.4 热金属检测器
为了完成轧线各设备的协调动作,在飞剪前、单夹送辊前和双夹送辊前设置了热金属检测器
F0、F1和F2(F3)。各检测器的作用如下:
(1)F0为飞剪切头、切尾提供动作的基准信号;
(2)F1为单夹输送器提供动作的基准信号;
(3) F2(F3)为分线器、双夹输送器和制动器提供动作的基准信号。
为了正确地完成工艺动作,各信号均需配合一定的延时时间。其中,由F2(F3)产生的信号要控制分线器、双夹输送器和双线制动器等几个设备的动作,与它配合的有几个延时时间。从工艺动作的要求可以看出:双线输送器和双线制动器的动作必须是互补的。所谓互补,是说当一侧的输送器实现输送动作时,同侧的制动器必须处于非制动状态;而当本侧的输送器完成输送动作后,这一侧的制动器则开始制动动作。另一侧的情况也是如此。具体的动作过程如下:
当棒材从成品的终轧机架来到热金属检测器F0时, F0发出一个信号给PC,PC接收到这个信号后经过一个延时t0(确保棒材已到达飞剪)向飞剪发出切头动作信号,使飞剪完成切头动作。当棒材头部还没有到达F1时,分线器处于原始位置(例如1#通道),后面的双侧夹送输送器的两侧都处于放松状态,尽管没有棒材,但此时双侧的制动器都处于制动状态。当棒材头部到达F1时,它向PC发出一个信号,经过一个延时t1后(确保棒材已经到达单夹输送器),PC向单夹输送器发出动作信号,使单夹输送器实现夹送动作。此时的分线器仍处于原始位置(例如1#通道),因此棒材将被送入1#通道。
当1#通道的热金属检测器F2检测到棒材时,将信号提供给PC,经过延时,PC向1#通道的双夹输送器发出动作指令,实现棒材的接续输送功能,此时同侧的制动器立刻变为放松状态,保证
正常输送棒材。一侧的双夹输送器一旦完成夹送动作,就为分线器的换线动作(由1#通道转换到2#通道或由2#通道转换到1#通道)提供了充分条件,但是为了减少不利的轧制工况(扭曲拉伸轧制),经过适当的延时后,PC再向分线器发出动作命令,为下一根棒材进入2#通道做好准备。
当棒材尾部离开F0以后,F0信号的消失通知PC适时做切尾动作。
由剪进行倍尺剪切前,单夹输送器早已处于夹送状态,飞剪倍尺剪切时,由于前后棒材的速度不同,必然使切开的棒材之间出现空档。因此,当前一根棒材一离开F1, F1的信号会变为低电平,使单夹输送器立刻放松,为下一次夹送棒材做好准备。
当棒材尾部离开F2时,双线夹送器1#侧立刻放松,稍加延时同侧的制动器即开始夹紧制动动作,实现制动上冷床。
下一根棒材的头部来到F2时,工况变为下一个轧制节奏。单夹输送器重复以前的动作,而此时的分线器已指向2#通道,从而实现了分线功能。这以后2#通道的工况与1#通道一样。
【关键词】 技师学院 电气自动化 教学模式 改革 创新实践
引言:技师学院一直以来将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宗旨,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目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将贯彻落实这一宗旨[1]。现如今,电气自动化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个机械工程相关的行业,可以说小到一个螺丝钉的制造,大到航空母舰、宇宙飞船的开发,都有电气制动化的存在,社会对技术过硬、实践能力强的自动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
一、校企结合,优化课程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特点就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抽象[2]。由于技师学院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落榜或者由于各种原因没有上大专、大本就读于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要以实际的就业需要为基础,让自动化课程更加贴近企业的生产实践,为学习提高今后在企业中的竞争力,促M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学习电动机、输送器、自动装置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设计组装传送带,首先我们将组成传动带的模拟装置为学生准备好,给出单台机组织控制的基本流程和基本参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最后让简易的传送带能够运作起来,这样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实际化,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实践教学,优化教师队伍
技师学院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大多数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教师都是“双师型”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由同一个教师完成[3]。教学中可用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械设备较少,学生对于电气自动化机械的了解也仅局限于书面。因此,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案,让学生走出课堂,丰富学生的视野,积极的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电气自动化博览会,或者组织学生深入企业,了解电气自动化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实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让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教师应该积极的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毕竟在电气自动化发展迅速的今天,新型的机电系统不断问世,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参加电气自动化博览会,熟悉SCADA\EMS等系统的应用原理,让学生见识更多的新型设备,丰富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更加坚定在技师学院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习,提高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质量。
三、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
学生在技师学院的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那么,要如何工学结合,优化教学过程呢?一方面,我们必须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将课堂教学搬到实习实训色基地中,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的发挥教师的督导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将“教”与“学”相结合,在实习的基地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体验电气自动化机械的操作流程,学会总结错误,探究解决方法,提升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4]。
例如:在学生掌握的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之后,我们就带领学生到实习的基地进行实际的操作,在保证学生不耽误生产的前提下,尽力让学生自己练习安装、操作、维修机器,让学生明白电气自动化在实际的企业生产中发挥出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且自己探究解决的方法,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引入技师学院的教学中,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师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时候,要不断的归纳总结,优化课程,让自动化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要立足实践、开发创新,努力的提升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提高自动化教学质量,探讨出符合技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技师学院的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
参 考 文 献
[1]刘刚.浅谈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J].机械工程(自动化教育).2015年11期
[2]曹春霞.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现代机电工程.2014年08期
【关键词】 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体系 教学资源库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自2004年设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指导思想,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企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高技能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1.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重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模式,建立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由专业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组成建设团队,围绕电气控制设备及系统的运行岗位和维护维修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分析,确定对应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为学习单元,融合学校和企业教学资源,设计具体的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与分工,融“教、学、做”为一体,工学结合,形成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利用学院内部监控、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社会评价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修正、完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2课程建设
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建课程建设团队,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制订核心课程建设计划,引入岗位操作规范、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相关课程教学中,开发课程标准,建设了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1.3教学资源库建设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了多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职业技能水平考核,与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编写充分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的特色教材和技能测试题库。
1.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把讲授的重点由单纯讲解知识本身转向同时讲授知识的方法和思维方法,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采用项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紧抓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2. 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双方共赢的原则,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善校外实习基地管理机制,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得到锻炼。
2.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理念及运作方式,引进企业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校企合作项目年度效益评价机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校企优势互补)、运行机制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基地功能多样化。学生在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目前建成校内实训基地达到20余个,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学生进行专业技能集训,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完成生产与实训任务,掌握综合操作技能,从而具备校外顶岗实习能力。
2.2借助校外实训基地,强化生产性实训
近年来,电子电气工程系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不仅通过“订单式”培养建立了稳定的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设了高压控制实验室、电子产品制作等生产性实训室。这些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实现“实训与生产相结合”、“教学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员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通过现场教学与现场实训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实现教学和实训、生产的互动,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基本技能的实验和实训。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基地达到22个,保证学生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
3.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高水平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来自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通过国内外进修学习、企业工作锻炼、承担项目开发工作、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使专职教师获得高级维修电工以上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水平证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工作思路,充分考虑兼职教师的工作特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聘用制度,提高兼职教师管理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200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教学团队。
4. 建立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
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建立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校企共管机制,实现实习岗位对口、实习过程可控、实习管理规范。做到:一个目标、四个落实、六个到位。一个目标:学生顶岗实习半年以上达到100%。四个落实:顶岗实习单位落实、企业指导教师落实、考核标准落实、实习经费落实。六个到位:顶岗实习全过程管理到位、学生顶岗实习到位、教师指导到位、顶岗实习课堂建设到位、考评跟踪到位,经费支撑到位。逐步建立起校企联动、分工协作、共同考核、证书管理的实习基地运行机制。
通过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改革和实施,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等有了很大改善,培养出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建设成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门国家级2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同时毕业生也以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技能过硬而受到社会广泛欢迎,部分学生很快成为企业业务骨干,深得企业的好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教高[2007]12号).
[3] 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上海,2002年第12期.
[4] 吕鑫祥.新形势下对技术型人才的重新审视[J].高等技术教育研究,2002,(3).
[5] 丁继安.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 石伟平,徐国庆.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02,(1).
[7] 王成方.对高职教育中技能培养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1,(34).
[8] 丁继安,吴建设.高职学生应用能力特征浅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8).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前言
近些年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而使得人才培养水平受到制约,对此,应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本文主要从这方面内容展开分析。
1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极为迅速,而且,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的专业水平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进而也给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提出了更大的挑战[1]。现阶段在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由于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不合理;教学模式设施的不合理;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等,从而影响到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效果,因此,在市场变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才能为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的技术人才。
2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1 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技术水平的要求也有所提升,因此,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模式改革的重难点,应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学科教育的束缚,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教学,合理设置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另外,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增加学生的实践实训体系,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实训的过程中,去切身接触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操作、生产、管理等,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在此过程中,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有着极大的作用。同时,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教师也应由以往专业课程教学中的灌输者、传播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引导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2.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以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过度注重学生的理论性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做严重脱节,从而影响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3]。因此,需要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实施“现场教学模式”,即将教、学、做进行有效融合,对学生实施统一化教学,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来对学生实施实验和理论的结合教学,也可以将其称之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此外,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模式来对学生开展专业技术教学,结合学生所学习的专业技术知识,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情境,如,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践的重要场所,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实践情境,同时,可以通过聘请专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进行技术指导,对提升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训效果有着极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用人单位也能够结合自身的需求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校企之间合作实现双赢,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就业和发展也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2.3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从以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上来看,很多都是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就业发展极为不利[4]。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教学内容的改革。首先,应做好对市场的分析工作,尤其是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掌握市场最新动态,并将市场的需求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改革,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其次,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关专业教师应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查,及时了解市场的发展情况,并在课程中不断的引入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不断的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认知面,全面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总结
综上所述,旧有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因此,作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等几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加快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程,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 董素玲.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4)
[2] 黄玉斌.基于高职教育特点的新型人才观探究[J]. 教育与职业. 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