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线上课堂的利弊

线上课堂的利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线上课堂的利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线上课堂的利弊

线上课堂的利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2+3”五年一贯制 中等教育阶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慕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111-03

“2+3”五年一贯制,是我国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项目,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以直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习,进行两年中职、三年高职的一贯制培养,学业期满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大专学历。由于生源特点、高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特点,加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本身理论性强,内容繁杂等,思修课在“2+3”五年一贯制的中职阶段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一、“2+3”五年一贯制学生中等教育阶段思修课学习现状

(一)生源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2+3”五年一贯制主要招生应往届初中毕业生,这个生源具有以下特点:

1.年龄偏小。与高考过后考入高职院校同学相比,年龄要小3岁左右,在人生阅历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相比更加不成熟,部分从未离开过父母的“2+3”五年一贯制学生甚至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2.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差。报考“2+3”五年一贯制的同学往往在初中阶段成绩不够理想,或是家庭贫困,无力支付长期的教育投资,而父母往往缺少指导与管教子女的能力,从而使得报读“2+3”五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具有懒散、纪律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特点。

3.学生对学习目的和教学模式的认知偏差。很多学生与家长误认为在高职院校主要学的是实践技术,只期望学一门“手艺”,对类似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因而学生对课堂教学与传统考试产生抗拒心理,不愿遵守纪律,课堂频发的违纪事件对教学质量和学习氛围造成严重影响。

(二)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导致教学效果差。近年来实行的“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得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职院校部分生源紧缺的难题,更得到广西教育机构的认可,认为是减少辍学率、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然而,据了解,“2+3”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在很多院校并不成规模,这就导致很多教学问题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笼统运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导致“2+3”五年一贯制学生前两年学习生活不适应。高等教育特点,使得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和时间,而“2+3”五年一贯制同学前两年与高职生相比,年龄小,心理素质不够好,阅历少,在涉及竞争、竞赛等方面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参与率低。

2.过于宽松的自由支配时间,以及欠缺的计划能力,使得“2+3”五年一贯制学生在与高职学生同样的课业要求情况下,在业余生活方面显得无所适从。

3.“2+3”五年一贯制学生,入学之初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来自老师、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照,而到了“2+3”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基本运用的是高校管理模式,不再有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照,而是辅导员粗放型的管理和引导,生活上没有了父母的呵护,而是自食其力,自己料理生活。遇到困难、困惑往往难以解决,或是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解决。以上原因,导致“2+3”五年一贯制模式下,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思修课本身的课程特点,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思修课的部分内容学生在中学政治课、品德课中已经学过,缺乏新鲜感。由此,很多学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在这些已经学过的课程上面。还有同学认为某些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缺乏时代感和现实针对性,学了也无用武之地。当前,思修课欠缺教学主体意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缺乏新意、学生机械式学习方式等,导致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师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成为被灌输的对象,学生学习状态差,教学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常常出现睡觉、玩手机甚至厌倦的现象,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手段往往采取单一的多媒体课件演示,文字过多,缺少新意,导致学生产生应付式、懒散的学习态度;学生学习以机械记忆为主,目标是考试及格,没有达到消化吸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目的。

综上,“2+3”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学生本身的原因、高校的原因,以及思修课本身的特点和传统教学模式等方面的原因,都导致“2+3”五年一贯制下前两年的中职阶段的思修课教学效果不理想,针对这部分群体学生的思修课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近年来,慕课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尝试不断取得新进展,给“2+3”五年一贯制的思修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利弊分析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是指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这些课程的范围覆盖了广泛的科技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授课形式是网络授课,学生在线研讨和考试。所谓慕课模式,是指综合利用镜头语言、技术手段和教学理论,根据学生的兴趣与特点,将传统的课程内容重新分解、整合、再造,编排成一个个内容丰富、有机组合的学习模块,而后通过互联网技术展示给学生,让其进行学习体验、互动等进而汲取知识的教学模式。

(一)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有利于优化教育教学资源,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教育公平原则。传统课堂是封闭式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师资力量不同,思修课作为必修课,面临学生众多、资源分配不均、师资配备不足的现状,学生只能享用与之相应的教育资源,往往无缘名校名师名讲堂。与传统教学相比,慕课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受教育者不受时空、地域限制,只要有电脑或手机网络就可以免费或花少量的钱享受名家名师名校的教育资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原则,也促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最有效的利用。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降低教学成本。传统课堂上经常出现老师对着电脑念课件,学生对着屏幕看课件,师生、生生间很少有互动和交流,再加上学生对课程缺少兴趣,常常出现缺课或上课玩手机、睡觉、溜号等现象。慕课课程教学质量高,互动多,教学设计更加以学生为主体,选材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社会实际情况,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另外,从引进慕课高校来说,由于借助网络平台即可外聘名校名师、获得众多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减少学校师资、教室、设备的浪费,进而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成本。

3.有利于缓解师资压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思修课作为必修课,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上课的任务繁重,而重复性的教学加重了他们的职业倦怠感。慕课教学使教师从繁重的知识性教学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扮演激励者、启发者的角色,从而缓解了师资压力。同时,学校教师团队也可以借慕课引进之机,当作一种师资培训,借鉴名师学识和教法,提高自身教学素养,从而提高学校教师团队的师资力量。

4.慕课可以发挥团队优势,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核和互动等环节;还可以后期制作,随时纠错改错,做到优中取优,把最好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而传统课堂是单人作战,并且是现场直播,如果出现失误或错误,便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以及所传授知识的可信度。

(二)慕课教学模式的劣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慕课的考核结果很难确保公正、客观。慕课的教学特点是线上进行,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与节奏进行线上学习,整个过程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有严格的学校管理、教师指导和监督制度,而是完全靠学生的自觉自律。一旦学生缺乏自律精神,就会出现线上缺课、替代上课、偷懒、投机、作弊等行为,这些很难得到监控。因此,考核过程和结果也很难确保公正和客观。

2.受设备和网络限制,部分学生和高校也很难开展慕课教学。大规模网络课程需要有网络和设备支持,对于落后地区的学校,很难满足这些条件,从而限制了慕课教学的开展。

3.慕课资源的名师专家效应,并不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同一门课,教授和学习的侧重点可能不同,教法和学法可能因此不同,如重点大学的本科生主要在基础科研方面有所建树,而二本、三本、高职院校往往在实践技术层面略高一筹。

4.慕课更适合“授业”而不是“传道”,不利于商谈式教学,不易动之以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

三、“2+3”五年一贯制中等教育阶段思修课慕课教学模式的改进意见

(一)开发适合本校校情和学情的思修课慕课。“2+3”五年一贯制,教育方式与内容更强调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与地方经济发展更为紧密。同一行业、发展状况相似的地方,对学生的政治素质、职业操守方面有着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因此,可以尝试团队开发,分工负责,按照本行业、本地方对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开发适合校情、学情的特色慕课。

(二)坚持线上慕课教学为辅、线下翻转课堂为主的教学原则。“2+3”五年一贯制的生源特点,决定了这部分学生年龄小,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多的师生、生生面对面交流。“2+3”五年一贯制下的学生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状态,从而获得师生情、同学谊。线下翻转课堂可以弥补线上难以实现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以充分回答学生的提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还可以及时更新知识,拓展新热点,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发展;可以点拨学生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要分清主次,二者地位不能等同和颠倒,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教学过程的重心,确保课程顺利进行。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保障机制。当前,“2+3”五年一贯制学生往往具有学习兴趣不浓、纪律性差的特点。而慕课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因此,慕课的教学内容应努力增强教学的情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例如,通过创设叙事情景、活动情景和虚拟情景等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教学中身临其境,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情景,融情于景,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同时,还应加强班级学习委员的引导和培训,使之督促班级同学及时完成线上课程学习和课上作业,及时收集学生问题并反馈给任课教师。诚然,如果慕课技术能够发明出如指纹识别或人脸识别的功能,那么慕课教学模式在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方面将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夏永英.浅谈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现状与教育管理工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272)

[2]胡立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原则[J].统计与管理,2015(12)

[3]余丽云.案例教学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探索[J].教育观察,2015(25)

[4]张丽.2012—2014国内MOOCs文献研究综述[J].青年学报,2014(4)

[5]李曼丽,张羽,黄振中.慕课正酝酿一场新教育革命[N].中国青年报,2013-05-23

线上课堂的利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益探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成为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高频率新词汇,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推广。作为中小学教师,如何正确认识翻转课堂?如何把握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认为中小学教师一方面要了解和顺应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趋势新发展,不要成为创新教育的局外人或盲目人,另一方面应结合新教材新大纲和教改要求,在继承传统特色教学方式基础上,大胆尝试和探索诸如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新教学模式新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为学生发展注入一些新鲜的手段和气息。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颠倒课堂,译自英文“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其理念来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两位化学老师给缺席上课学生补课的做法,起初他们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课件录制下来制作成PowerPoint演示软件,通过互联网让因病无法参加课堂学习的学生在家观看,提供自学辅导。现在翻转课堂的定义比较多,比较通俗的涵义是教师创建一片简短教学视频,通过互联网先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听教师讲解并自主学习,再回到课堂上参与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由此可以看到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手段的先进化。翻转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联网把课堂教学转化在课外甚至是校外,这是教学手段的变革,也是教育理念的转变。(2)先学后教的预习化。翻转课堂与以往的先学后教相似,与校讯通有异曲同工之处,预习内容的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3)学生学习的探究化。翻转课堂的教学流程是先学后教――小组合作――课堂探究――知识内化,学生成为学习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四、教师角色的导师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规划师、教练、导师,而不是灌输者、保育员、主体,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二、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较,翻转课堂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教师教教材(知识)、学生听课堂、课外做作业”的模式,实现了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的“翻转”,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翻转”了传统的教育理念

犹如百米赛跑,跑道上的主角永远是运动员,教练只是“教”,永远无法替代运动员去比赛。同样,学生是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内化和运用。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不完全被限定在固定的课堂、作业和范围。表面上看它是课堂教学时空的翻转,教学内容的翻转,教学形式的翻转、师生主体地位的翻转,实际蕴含着学生是“教学的中心”和“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是对课堂教学本原的一种回归和追求,体现了因材施教和学习个性化特点。

2.“翻转”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一直都是师生关系的主动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知识的占有者,学生则处在从属地位,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常常限定在老师的思维框架和课堂设计中,随着教师的节奏听讲、思考、记笔记、做作业,学生也很少在课堂上发言、讨论、甚至争论,学习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也难以在教学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结果往往是“老师的辛苦换来的是学生的痛苦”。而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一种知识传授,更多的是对学生学习的促进。教师通过教学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化运用、育人成才,所有翻转课堂实际上是“翻转”了教书育人的主次观念、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和教学相长的教学要求。

3.“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流程

在传统课堂中,教学基本上遵循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或知识,在课堂上借助黑板、粉笔(或多媒体、课件等)进行讲解,进而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识记、理解,而更深层次更高要求更为关键的――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部分,基本上是通过教师布置课外作业练习或提问考试来实现完成。从知识掌握和升华的角度看,这种“简单劳动在课堂,复杂劳动在课外”的教学流程明显违背了学习递进的逻辑,翻转课堂恰恰“翻转”了这种教学流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表现在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课件(视频)自主学习,接受对知识的传授,识记、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因材施教,或讨论、或启发、或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进而因人而异去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如图一)。

4.“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方法

常见的传统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练习法、读书指导法、课堂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实习法、探究法等,这些教法的实施主体大都是教师,主要途径大都是讲授,主要场所是课堂(实验室、教学基地),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知识传递呈现放射形的喇叭状,而在翻转课堂中,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学生预习自学后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教师现场的指点解疑、启发归纳和指导作业为主,实施主体是学生,主要途径是讲授与交流相结合,主要场所是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对象是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指导相结合,知识传递呈现收缩形的反喇叭状。在这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科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科学精准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风,必须对教学内容作二次处理,确保视频呈现的教学内容的准确性、针对性和简洁性,同时要借助信息技术的手段,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制订组织课堂交流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因材施教的教案,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共同成长的场所(如图二)。

三、我们的教学是否需要翻转课堂

从教育的历史来看,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都是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而不断演变的,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口口相传的教育方式,互联网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环境也将极大改变人们的学习行为、教育方式和知识占有,从这个意义上看,翻转课堂的出现,是科技时代造就的产物,是顺应潮流俱进的产物,它还将深度对接移动互联网衍生诸如手机APP、微信平台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但是,包括翻转课堂在内的一切教学方式,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都有长短利弊和适合大小的问题,对此,作为教师,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思想 准备。

1.实施翻转课堂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教学方式,虽然有U盘(移动硬盘)、免费云盘(网盘、网站)、微信、QQ,但实施翻转课堂还是必须具备一些基础条件的,包括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互联网带宽、视频服务器、学习平台、师生信息素养等,没有具备这些设备、条件,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教师指导学生在线学习、答疑和学习信息反馈都是难以实现的。目前,一些学校、家庭、师生暂时没有这些条件,亦或一些家长对孩子利用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上网持警惕态度,不让孩子独自上网,贸然采用“家校翻”“校内翻”“课内翻”等都是空中楼阁、缘木 求鱼。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提醒我们:“在一个充斥技术资源和诱惑的时代,我们十分需要在技术工具面前的清醒。”基于我们现有的教育发展阶段和背景,目前粉笔黑板仍然是我国课堂教学工具的主流,如果完全抛弃传统的粉笔与黑板,在优秀教学视频尚未足够多和学生学习自律性、意志力尚未充分形成的情况下,实施翻转课堂总体上还是不完全具备推广普及的条件,至少在中小学开展的难度会大些。另外,客观上如同传统课堂讲授,教学视频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位学生,线上预习自学在没有教师在场的情境下效果往往也难以保证的,课堂上没有师生智慧碰撞和教师的独特而绝妙“导”,课堂精彩同样难以出现。

2.实施翻转课堂可以一定程度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无论是线上(课外)还是线下(课堂),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手段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化学习,它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法,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分享观点、合作进步的良好习惯和求学素养;它能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恰恰是学生学习效果重要因素。如果教师每天与每个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并鼓励每个学生取得的进步,学生对教师本人及其讲授的课程、课堂会像对待好友那样充满兴趣和期待,教师无形的品质和素养也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社会存在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施翻转课堂,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其中教师将面临两个具体挑战:一是学习活动的设计,包括视频内容的选择及其表现形式;二是对学生个性化指导需求的满足,包括线上互动交流、引导启发和在课堂上的活动选择、归纳评价。教师备课写教案由文字表述变成了课程开发并由字、音、图等组成的视频呈现,教师的满堂灌讲授变成了组织交流、研讨,课后批改作业变成了在线指导答疑,在这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学方式得到了改进,教学理念得到了升华,翻转课堂让教师更加优秀,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同成长(如图三)。

3.翻转课堂中教师的作用依然无法替代

美国翻转课堂创始人乔纳森・贝格曼和亚伦・萨姆斯说,翻转课堂不是以视频取代教师;不是在线课程;不是学生无序学习;教师是学生身边的“教练”,不是讲台上的“圣人”。越是以生为本、以生定教、因材施教,让课堂真正回归,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集合体,教师的作用越显得重要和无法替代。高素质的教师和独到的教学方式方法仍然是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首先,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视频优劣由教师的水平决定,视频也无法代替教师,在线课程只是翻转课堂的一部分,分散的学生依然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其次,虽然教师从知识占有者的身份和支配课堂满堂灌讲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但翻转课堂活动形式的选择、组织,以及面对面的互动学习、测试评价、整理总结、启发升华等都有赖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赖于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和素养。第三,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翻转课堂在“智商”层面对学生更主动、更自主、更形象、更开放地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能较好地实现教师在“授业、解惑”方面的职责,但对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莘莘学子来说,教师道德情操、视野境界、文化底蕴、思想品质、专业素养等无形的特质,需要通过教师的举手投足、交流相处和言传身教来“传道”,常言说的“教书育人”,这些“情商”层面的“道”,对学生的人生启迪和未来发展更为关键更有意义。

4.翻转课堂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探索和补充

线上课堂的利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近几年,正在席卷全球浪潮的“慕课”的出现对现行大学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特别具有威胁意味的是,慕课提供教学、评估与学分认证等全方位服务的运行模式将对现行教育运行体制带来“破坏性”变革,也有人称之为“破坏性”创新。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该如何面对?是适者生存,还是化机遇为挑战?

1 “慕课”是什么

2 “慕课”对大学教育的冲击――是颠覆,还是补充

有人说MOOC是一场发生在学习领域的革命,它已经影响到全球上千万名学习精英,未来还将撼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当学生通过网络轻点鼠标,就可以免费、自由、方便地享受高水平教育时,未来的普通高等院校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作为受地域、时间限制下的传统的大学课堂,是否还有竞争力?换句话说,人们为什么要背井离乡,付出高昂的学费去上大学呢?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断定:“这场在美国发起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其运作模式已在根本上开始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将引起大学的重新洗牌,最终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2]。”有人预测,“慕课”浪潮开启50年后美国大学可能只剩一半。

“未来也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优秀的教师上课,而平庸的教师只能成为辅导者。”即那些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似乎只能围绕着“慕课”教授的内容去参与学生答疑与辅导等,他们不再像是一个独立的教师,反倒像是“慕课”教师的助教和实验员。在“慕课”浪潮席卷之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未来将“失业”了吗?对此,教育领航者们的看法是喜忧参半。在北大校长看来,慕课是“传统课堂的一种补充,一种延伸”。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则把慕课看作一把双刃剑,它颠覆传统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带来机遇。清华大学副校长袁驷则认为慕课和传统课堂可以和谐共同发展。

3 慕课浪潮冲击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途径

3.1 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

当知名大学纷纷加入慕课之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和一些课程的内容已没有明显优势,这迫使它必须加速自身的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首先,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办学制度和办学项目方面必须具有更强的灵活性,让学习者具备办学层次所必需的基础学术能力之外,所办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社会和地方需求。其次,改革课程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更加契合学习者需求。

3.2 接受慕课,让慕课服务于应用型本科院校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副校长邓恩?纳特比穆说“不接受慕课,就是死。”“大学必须欣然接受,并适应他们的教学方法,否则将面临一个艰难的未来,错过开发一条创新并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新途径的风险”[3]。所以,聪明的大学应该接受慕课,并在加强教学改革的前提下发展创新。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要考虑如何将慕课的优势借鉴到教学中来,通过本土化改革,让它变成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以此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慕课的引入绝对不是纯粹照搬,而应该是将它和传统课堂结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改革。利用互联网实现最优质的资源、课程共享,同时又让慕课为课堂服务,实现小班化的研讨型教学,让人文精神继续在大学校园内得以熏陶与传承[4]。

另外,应用型高校也可以尝试成立自己的慕课团队,探索建立自身特点的慕课平台。因为应用型高校也有自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更有其他院校难以企及的优势专业和优势学科,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名校、名师、名课的资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接受能力各不相同,也许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符合应用型高校学生教学深度的课程更能为这一群体的学生所接受。

3.3 在试点专业进行慕课的研究,不要盲目全面开展

慕课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要辩证地认识其利弊。现阶段慕课还不可能完全取代具有校园生活体验的传统高等教育,而且慕课是否适用于所有课程也有待于研究和实践。清华大学教授于歆杰认为,交互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或是受众比较小的课程就不适合慕课化;文史哲类的学科,因为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差异性,需要精细化的多维度系统讲解,慕课化的课程也是不适合的[5]。所以因“校”、因“课”制宜非常重要,在提升教学质量这个前提下,结合校情、学情、教师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创设条件,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慕课教学模式。建议在一些学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应用。

  3.4 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慕课的出现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3,6],一切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设计教学与知识的系统梳理,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指出:“未来大学的教学水平更多的是体现在翻转课堂的水平。它最大的变化就在于让我们教学的理念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学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变化”[4]。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启发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

3.5 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

当名课变得唾手可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们该如何留住自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美国一些大学的教授已经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鼓励学生去听名课,而将个人课堂改为侧重深度的探讨、解答问题、课题设计和研发团队合作项目等。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可以利用“慕课”网络实现资源最大共享化,把学生和学术界从传统的讲授中解放出来[3];另一方面又能使课堂变成小班化的研讨型教学,真正实现翻转课堂。从效果来看,这种方法更有效,也颇受学生欢迎,因为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更有助于提高思辨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恰恰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目标。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目前也成为国内很多名校不约而同的教学探索方向[2]。网上执牛耳,网下能主导。把课堂用于探究研讨和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3.6 加快管理的根本变革

学生跨校选课后,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包括“慕课”的大数据管理、成绩考核、学习效果评价、学分互认,乃至诚信问题、学生的创新性的培养问题以及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等,都对高校的教育管理者提出新的考验。

4 结束语

“慕课”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经受着多重考验,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加强教学改革,并可通过研修培训、教师互相交流经验等手段[6],提升教师的慕课推广应用能力,使教师真正地成为知识的引领者,并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线上课堂的利弊范文第4篇

关健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现代教育技术课堂教学情感因素

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深人发展,英语中级技能逐渐普遍化,大学英语与英语专业在语言技能训练上的差别在日益缩小。英语专业毕业生一向引为自豪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技能,现在已有一定数量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也能掌握,而且人数还将逐渐增加。如此势头,对英语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基础英语教学中,笔者发现存在着所谓“二年级现象”,即学习者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英语知识不断积累,学习能力直线上升;到了大二,英语能力进人高原期,水平趋于稳定,甚至呈下降趋势。鉴于此,本文期望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来创造一个动态的基础英语课堂环境,让学生主动建构信息,内化知识,从而缓解“二年级现象”,同时提高教学效果。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他在应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观点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后发现,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范琳,2003;28)。后来的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维果茨基(Vy-gotsky)、奥苏贝尔(Ausubel),布鲁纳(Bruner)等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建构主义理论,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作为一种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传授的,学习并不像行为主义所说的那样是一个刺激一反应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和他人协作,逐步主动建构信息的过程。学习者一方面对新信息的意义进行建构,另一方面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或重组。而教师的作用则是提供建构知识的机会和动力,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和知识的导航者。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动机。(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3)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和交流等方式进行学习。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

基础英语作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必修的重头课之一,一直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其课时所占比例为其它基础技能课的二倍,教师和学生为此投人的精力和时间也大大超过其它课程,然而教、学双方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却低得令人吃惊(陆明,2002;37)。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普及,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软件硬件设施,整合教学策略,营造自然的语言氛围,使英语教学环境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传播型向开放式、多向性的信息传播型转变,让学习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和功能,亲身体验各种创造性和合作性的英语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意义建构的需求,从而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绩效。笔者认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教学。多媒体技术目前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而网络系统正好具有在同一文档中呈现音频、视频、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功能,强化教学内容的传播效果,让学生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王湘玲,2002;21)。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仅仅是让他们聆听自己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例如讲授《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九单元Text1WhoKilledBennyParet?时可以播放两个片段,电影《拳王阿里》片段以及拳王迈克·泰森与霍利菲尔德对垒咬掉对方耳朵那场比赛。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今拳坛第一人”—莫罕默德·阿里灵动与爆发的体格,霸气与王者的风范,温文与睿智的气度,也可以部分地了解现今拳王迈克·泰森,同时影片更直观地展示了拳击比赛中的各种技巧、战术以及比赛规则。通过了解这种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真人真事,加上课前设计好的问题,学生在感受赛场拳击手的艰辛和观众的疯狂的同时,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最终明白职业拳击手悲剧性的死亡应归根于将职业拳击作为赚钱和娱乐的方式这一令人质疑的社会风尚。

(2)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充分的时间去从事探究、发现、评估以及对自己的想法做修正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发现知识的自然过程,学会学习。例如讲授《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册第四单元Text1AManfromStratfordWilliamShakespeare时,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查找所有莎翁的名著(喜剧、悲剧和历史剧),并以宿舍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剧目,或介绍剧情,或分角色表演其中的一段。这样,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一组接一组地走上讲台,把他们精心准备的作业展示给大家。同时教师通过PowerPoint将课文内容制成幻灯课件,融进声音、图像,以辅助文字的表达。这种声、文、图并茂的多感官综合刺激,很容易让学生激活旧知识,建构新知识。5个学时后学生对这位“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及其作品的现实主义精神与情节的生动性、丰富性有了很深的了解。

(3)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交流与合作。20世纪70年代末,情感和认知的关系开始倍受心理学家的重视,他们普遍认为情感和智力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记忆、思维等人类认知加工过程都受到诸如兴趣、动机、自信心、焦虑、移情、抑制等情感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学习,培养智力;还要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扬长避短,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并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从而学会交往和合作,提高非智力能力。如此以来便能在交往与合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建构主义主张交互式教学(范琳,2003:31),即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为背景设计“师生互动”,师生间不只是认知信息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更重要的应该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师生之间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合作以及教师的针对性指导,来提高学生知识建构的质量。建构主义主张合作学习,即“生生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方式来建立合作与竟争的生生关系。因此笔者在教第三册第十单元KeepClass2UnderYourThumb时就Examinations(考试制度)举行T一次班级辩论赛,鼓励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因此课堂上正反两方互不相让,各抒己见,极力为自己一方寻找理由、补充理由,来驳倒对方。必要的时候,笔者插上一两句,提示并把握辩论不至于因个别学生过分激动而偏离主题。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以至于下课铃响起时,学生们还意犹未尽。在辩论中学生对现行考试制度的利弊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新编英语教程》第三册和第四册的每个单元都有口语练习(OralWork),在每次的口语活动中,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尽可能给予信息,也必须获得信息。因为只有通过交流与合作才能完成交际任务,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也正因为这样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了语言实践的机会,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既帮助他们获得了自信,树立了良好的自我形象,又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课堂环境。

线上课堂的利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慕课” 高等教育 中小学教育 变革

“慕课”(MOOCs)是翻转课堂、可汗学院是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全世界所有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和网络连接即可学习名校教师的网络课程,这意味着教与学的活动主要发生在网络环境下,MOOCs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课程目标、协调人、话题、时间安排、作业等),还可以获得课程结业证书,这无疑给高等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带来重大变革。

MOOCs有着市场优势、规模优势、成本优势、课程专业化开发和教学优势及明星级教师优势,成为推动全球化扩张的巨大推动力。2013年10月10日,由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至今已有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等22门上线课程对外开放选课。

2013年9月27日,继高中C20“慕课”联盟成立不久,华东师大慕课中心又牵头分别成立了初中和小学的C20“慕课”联盟(http://.cn/)。至今已有398门设计中小学各门学科的398门课程在线可供中小学生学习。

与传统型大学相比,“慕课”的优势表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学生的自由度更高、选择面更宽,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学生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选择名校、名师。另外,该模式的互动性很强,学生可随时提问,并得到老师的答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是教学相长、灵感激发的必要条件。在“慕课”这个平台上,教与学、学与学的互动是网状进行的,是即时的,有利于大规模人群间的相互启发,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

2012年“慕课”元年至今有了两个年头,人们对“慕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慕课”不仅翻转课堂,还在多个方面促使教育产生变革。

一、“慕课”对课程内容、知识结构、知识点划分及学习安排提出了新要求。

“慕课”课程建设的以课程内容为线、知识点为珠,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慕课”要求老师对大学生课程体系有较深刻的认识,并根据课程体系调整课程知识结构和内容。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大学四年所有课程,课程体系及时间安排是经过严密论证的,课程与课程间的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大树中的位置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间的相互关系,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按照课程安排选择即可。如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就必须围绕“说”和“写”两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培养“说”的能力,就需要设置“现代汉语课”、“普通话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要培养“写”的能力,就需要设置古今中外文学史课程、基础写作课程、应用写作课程、毕业论文写作课程、文艺理论、美学等课程,在如此多的课程中又要选择与时代、社会需求相契合的相关内容作为知识点,珠线串联构建课程知识体系。

二、翻转课堂,促进教学结构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结构是“先教后学”:新课导入―知识讲解―布置作业―课外练习。“慕课”时代的教学结构是“先学后教”:知识预习―研讨、练习、辅导―布置预习―预习指导―知识预习。

走在“慕课”研究应用前沿的重庆聚奎中学总结了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四步”和“五环”,“四步”是指课前四步骤:1.设计导学案。2.录制教学视频;3.学生自主学习;4.制订个别辅导计划。“五环”是指课中五环节:1.合作探究;2.释疑拓展环节;3.练习巩固环节;4.自主纠错环节;5.反思总结。

课堂教学结构的最终变革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这样一种教学形态。

“慕课”具有规模大、打破时空限制、开放程度高、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核心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这些特点从根本上挑战了以往强调“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现行课堂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讲授,它反映出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话语权。一句话:授什么、怎么授和授多久均由教师掌握。这种模式较少顾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慕课”的革命性在于强调一个“学”字,这样便肯定了学生的学习自,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更适应时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三、精巧的课程设计使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将无立足之地。

与学生的学习自不断加强相伴而来的是要求教师授课水平不断提高。“慕课”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要求在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两个方面均有表现。一方面,就授课内容而言,课程内容必须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教师在成为合格的讲授者前必须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攀登学科的前沿。不仅如此,教师更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或兴趣巧妙地融于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在锤炼了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革授课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佳注意力时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而不是现行课堂的40甚至50分钟。因此,“慕课”的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构成,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

以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彭林主讲在学堂在线上开设的微课程《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为例,课程以4~6件(组)精品文物作引子,将学术界探索中华文明的过程作为线索,实地实景介绍古代中国在造船、玉器等诸多领域的杰出成就,其中不乏学术前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精彩纷呈,雅俗共赏,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直观而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每个章节都是10分钟左右,讲解一个知识点,讲完后都设置作业让学员在线完成,有3次答题机会,在线评改。这样的微课程是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知识点的讲授和学生知识的建构完美结合在一起。

教师在制作“慕课”视频时,必须把握教学规律,既要合理控制时间,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更进一步,成功的“慕课”要求教师成为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一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又要像演讲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因而,在“慕课”大潮的冲刷之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将无立足之地。

四、撼动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

“慕课”赋予了学生空前的自主学习权利。一句话:“慕课”本身呈现的是教学改革进程中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全新形式,诠释的是教学改革目标上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这种全新形式和价值取向冲击了现行教学评价方式。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评价方式重在评价“授”字,也就是评价教师课授得如何。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领导和教师品评授课,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其中。在“慕课”中,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加之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授课形式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放的和自由的互动成为常态,学生对课程的每一个诉求都会直接影响到该门课程,这其中包括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看法。也就是说,在教学评价方面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

五、高校人才交流与竞争更频繁激烈。

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人才,“慕课”全新的形式和革命性的教学价值取向将会使高校内人才交流和人才竞争变得频繁。这种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生生关系。首先,师生关系。传统的“天地君亲师”中的师道地位和师道尊严将被重新塑造。师道地位不能再简单地依靠传统的伦理纲常维系,而是要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师道尊严的维系除了依赖师道地位之外,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其次,师师关系。一方面,“慕课”给教师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另一方面,“慕课”给教师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良师、大师可以通过“慕课”一展身手,甚至成为猎头公司眼中的红人,而劣师、庸师或者成长为良师、大师,或者被世人冷落。最后,生生关系。“慕课”是学生交流或竞争的平台。学生可以在“慕课”中自主或结成小组学习,同时随着“慕课”制度的完善,学生的“慕课”学习成绩可以得到校方的肯定,甚至是不同层次的嘉奖和学位。这无异于在学生学习期间融入了竞争性的激励机制和在毕业之后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六、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行政化是困扰当今中国高校的顽疾。其症状是高校缺乏办学活力,学术领域权力侵占严重。“慕课”的到来正在悄然撬动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神经。其动力仍然来自慕课信息化、网络化的全新形式和以“学”字为试金石的教学价值取向。就“慕课”全新的形式而言,至少要求高校的管理层接受新鲜事物,并改革和开放课堂。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曾提出警告:“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会倒逼大学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否则,我们的大学容易沦为一流大学的教学实验室和辅导教室。”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最终依靠力量是教师,只有教师的作用真正凸显,让行政服务于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学质量才有保障。

七、促进学分证书改革。

未来的“慕课”专业课程证书的含金量将高于各高等院校的毕业证书,拥有世界名校的“慕课”专业课程证书将会是在人才招聘会上胜出的核心竞争力。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全面开放网上课程等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学籍、学分、学历证书等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教育要求的在线教育管理制度。

尽管“慕课”极大地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但是应当理性分析它的利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认为:“‘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

德国鲁尔大学哲学研究所终身教授汉斯・马丁・萨斯认为,“慕课”这种网络授课形式对于化学、数学等学科足够,但对于诸如生命伦理学、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就不够,因为这些学科更复杂,需要多维度的观点讲解。

很多学者表示,“慕课”并非万能,“慕课”与课堂研讨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式才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慕课模式+课堂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是分成面授课程、视频课程、讨论课程三个层次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之长,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之不足。上海市高校课程中心质量保障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陆认为:“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不用重复讲授课程内容,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课下研讨和答疑,对学生进行引导式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翻转课堂’可以加快从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让学校教育从静态知识传授转为动态智能教育。”

总之,慕课不仅使课堂翻转,还带来教育多方面的变革,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慕课”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杨.“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N].光明日报,2013-8-21.014版.

[2]刘戟锋.“慕课”挑战传统教学[N].人民日报,2013-11-5.021版.

[3]邓宏钟,李孟军,等.“慕课”时代的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

[4]方鸿琴.“慕课”能否引发大学教学模式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