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差异心理;因材施教;能力
【中图分类号】 B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49-1
一、差异心理学的内涵及研究内容
《心理学百科辞书》指出“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的性质和根源”,个体差异是指“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遵循常态分配的个体变量”。这样就把个体的一切差异都包括进去了。《心理学辞典》指出“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个体心理差异是指人们彼此区别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特点;它们是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明确了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差异但研究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个体特点,这是把心理活动全部都包括进去了。我认为差异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就是以个别差异为前提。
二、能力的界定
(一)能力的内涵。个体心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人格、能力、认知、情绪和动机五个方面。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个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能力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包含两方面意思:ability 对某项活动现有成就水平 ,已学会的知识技能;aptitude容纳接受或保留事物的潜力和可能性。能力的不同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及特殊能力的发展。
1.智力的成分及结构不同。首先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构成能力结构上的差异。以一般能力――智力为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2.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一般能力发展(智力);特殊能力发展。首先,智力在全人口中表现为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平均水平,但也有智力低于一般水平和智力超常者。智力有其发展趋势,童年及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18至25岁智力达到顶峰之后趋于平稳。这种智力发展趋势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即发展快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晚等等。此外还存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差异,如音乐能力、创造力等。
三、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这一理论是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天下的事物都存在普差别,所谓“射不主皮,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将人具有不同的力气视为自古以来就有的常道。孔子发现智力的差异,提出过“上智”与“下愚”的见解,后来他又发现人的能力、个性、志向和专长方面都存在差异。据此,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理论。他主张,教人必先知人之长短,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不仅做到了“各因其材”,而且做到了“各尽其材”。
四、智力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是因材施教的原因和必然要求。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智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要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影响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个体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潜能,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力。因材施教为智力培养发展方法提供了方向,体现在两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及针对不同的智力发展特点过程,尊重与之匹配的发展规律。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个性、不同智力特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因对症下药。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中所涉及到得因材必因“人”因“机”,这其中的“人”就是指学生的类型,“机”则是指教学发生时学生的年龄、身心状态等,也就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百科辞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心理学辞典[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韦石.最早系统论述差异心理学思想的教育家――孔子[J]. 中小学管理,1993,(04):48-49.
[4]陈立.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到现代的差异心理学――官能心理学与因素分析的评述[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03):353-354.
摘要: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学的每一次转折性的发展均与哲学变革息息相关。本文基于《西方心理学史》的教学,对心理学与哲学关系演变的发展进行归纳,并对两者未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心理学;哲学;反思
在哲学心理学时期,没有独立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家由哲学家兼任。哲学给心理学提供思想、研究范围、具体观点和方法论,这为心理学最终分离出来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那么心理学独立之后,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笔者通过多年的《西方心理学史》教学,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一、科学心理学时期心理学与哲学关系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传统的观点认为冯特为使心理学赢得独立,力图使心理学摆脱哲学。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冯特在力图使心理学成为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同时,并不主张心理学与哲学的彻底分离,他认为所有学科都源于哲学。而且在哲学背景上,冯持早期为纯粹的一元论和素朴的唯物主义,后期为二元论和混乱的唯心主义。[1]
(二)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是以代表“美国精神”的实用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把心理看作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工具或机能。詹姆士的心理学思想里早就表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倾向,他说:“真理的观念乃是那些我们能够同化、证实、确证和检验的观念。而观念最终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和我们经验的别的部分发生令人满意的联系。”[2]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笛卡尔关于“动物是机器”和拉•美特利的“人也不过是一架机器”的思想为行为主义机械论铺平了道路。实证主义对行为主义也有重要影响,孔德的激进行为主义影响了华生等人的激进行为主义。黎黑指出:“整个行为主义精神是实证主义的,甚至可以说行为主义乃是实证主义的心理学。”[3]
(四)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无意识思想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莱布尼兹是近代第一个肯定无意识心理现象的人,他把微觉视为末被意识到的无意识,是积极主动活动着的东西。弗洛伊德重视潜意识的价值就受此启发。此外,费希纳、尼采和哈特曼的无意识哲学对弗洛伊德也有一定影响。
(五)认知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皮亚杰的理论与康德认识论具有内在联系,皮亚杰曾说:“我把康德的知性范畴拿来重新考察了一番,于是形成了一门学科――发生认识论。”[4]结构主义也影响着皮亚杰的理论。认知心理学的哲学渊源首先是经验主义,以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哲学基础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现代科学主义思潮的融合。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哲学背景
存在主义哲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在反对客观主义和极端决定论,突出“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主张研究自由、价值、选择、责任等主题上给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理论支柱。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深受现象学的影响,认为现象学是一种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和内省报告的有效方法。
二、未来发展趋势
(一)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
从西方心理学的不同流派发展可以看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仍然离不开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只有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心理学研究,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三)心理学研究的思路和途径由哲学决定
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就是用哲学的思想和观点来指导心理学研究。用哲学思想来指导心理学研究,必然关系到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思,决定着研究的思路和途径。发展观、联系观和动力观都可以看作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在这些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心理学研究者就能自觉地把哲学思想作为理论思维的基础,在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心理时就能摆脱主观性,保证了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郭本禹.西方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当新教育实施后,人们感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一定的教学管理也就随便不得、任意不得了,一切要符合新教育的要求,一切得从发展学生的个性角度出发。下面,教师对实施新教育理念下教学管理进行相关研究。
一、实施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需要思考课程建设的创新
教育教学,其课程建设是相当重要的。多年来,课程建设不断地进行改革,就是为了人才培养趋于科学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乃至新教育以来,课程建设的问题业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首先是实施着全国性的一标多本的教材建设制度,很多省份开始自主建设学科课程教材,地方教材便应运而生。实践证明,地方教材在培养人才上的诸多特色已经比较明显地凸显出来。在课程建设上,人们在使用省编教材时,比较明显地感到其也有着一定意义上的局限性,便开始思考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则必须将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列入自身管理的议事日程上来,而且应当去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努力,应当去做出比较实实在在的事情来。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应当说是一个比较复杂而又相当系统性的工程。对校本课程的建设,首先需要怀有积极的态度,而且应当有一定意义上的信心,切不可总是那样的畏首畏尾。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还应当秉承的理念是雷厉风行,左观右盼是盼不到教材出来的。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还需要去挖掘地方资源,思考自身建设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对于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必须依靠全员的力量和智慧,需要全校上下共同拧成一股绳。尤其必须充分利用学生,让学生也能够真实意义上成为校本课程建设的主力军。对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师还应当有着一股永不畏惧吃苦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校本课程建设的真正实施。
二、实施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需要思考课堂教学的创新
学校管理中的教学管理应当唱重头戏,教学管理不能落到实处,不能实现真实意义上的创新,那教学管理也是不具实质性意义的,也当然肩负不起人才培养的职责。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应当在课堂,实施新教育,也应当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这就比较充分地说明,教师的教学管理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教师的所有管理措施都力求做到源自于对自身课堂教学现状的了解。如每学期所进行的推门听课,基本上能比较准确地掌握住教师课堂教学的行情,尤其是比较准确地掌握学校在实施新教育中的软肋。2014年,教师通过课堂研究梳理出了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的问题,尤其是有悖于新教育理想推进和实施的软肋。例如,在一些课堂还没有能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实现,语文、数学、英语与其他艺体科课程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还显得极不平衡,甚至就是相互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在2015年的教学工作上,针对这样的情形提出了一定意义上的整改措施。如教师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放在艺体科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整体推进。教师还针对一些中老年同志所存在着的课堂教学弱点,提出相应的也比较适合中老年同志的矫正意见,并在相关教研组的组织下进行逐一落实,获取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促进了学校教学的整体推进。教学管理的实践告诉人们,新教育理念的实现其出发点应当确立在课堂,其落脚点也应当就在教师教学的课堂,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永远都应当就是首当其冲的。
三、实施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管理需要思考人才培养的创新
现在社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作为肩负着人才培养的机构――学校,当应思考自身教育教学活动所能发挥学生竞争力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个别教师以为自己的工作就是踏踏实实地教懂学生知识,这样的理解十分片面,也可以说是一种错误,与新教育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对于学生的竞争力、创新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去做出认真考虑。因此,在教学管理上,教师的课堂不能再以知识的灌输为主,而应当在学生的创新力上得以比较充分地体现。对教师的课堂体现不出创新,尤其是不能发现学生创新的活力,要进行一票否决。为了学生的创新,从2015年开始,开始关注起学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上的管理。对这样的管理,教师不仅仅看个别学生参加竞赛所获取的成绩,更看重的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为了实现学生课程学习的创新,学校教研组建立起了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展示的平台,对学生的展示坚持以现场为主。这样,就达到了比较理想的促进效果。
Abstract: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urse of the maj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we must make reformation to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is cours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reform the course and come up with two methods, which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knowledge-updating and case-analysing.
关键词: “信息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知识更新;案例教学
Key word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curriculum;teaching reform;updating knowledge;ca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195-02
0 引言
大学教育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状况,因此大学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管理学”作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必将对其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展的需要。
1 课程概述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对现代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的整体性认识,培养将来从事信息系统相关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素质[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信息、信息管理的内容、特征,信息的交流传递,信息分布,信息获取,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系统,信息服务,信息政策与法规,信息机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信息管理领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2.1 知识更新,了解行业发展状况
2.1.1 介绍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概念,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英特尔主席安德鲁·格罗夫在“CEO的思想”中的一段话为信息管理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做出了生动的注解:“如果你观察互联网技术,那里有很多创新的商业方法,以网络为基础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它们问世得太快以至于方法M尚未开始展开,一种更好的方法M+1又出现了。并且说‘不要麻烦用那个了,用我吧。’”[2]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数字化环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同样也深刻地改变着信息管理机构的运作与服务方式。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中国各类企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情报信息的价值,从而激发更多高质量的信息需求。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要求新一代的信息管理者们能够清楚的了解该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培养对信息进行准确获取和判断的能力。
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应认识到知识更新的重要性,在课堂中介绍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基本概念的同时,让学生们了解信息管理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及趋势,可以采取在每节课的开始向学生介绍,也可让学生在课下自己搜集最新的资料,课上再与大家分享讨论。这样就可以使知识随时更新,不至于陈旧落后,也使该课程的教学紧跟时代步伐,为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2.1.2 举办讲座或观看讲座视频,增加对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 在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信息管理专业都会邀请客座讲师和兼职教授专家为学生带来最前沿的见解;在国内,如清华大学管理学院,也会邀请业界知名企业的从业人士走进课堂,向学生介绍行业状况、企业理念、产品体系架构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专业人士的言传身教可以使学生对信息管理的相关知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并给学生带来全新的知识与理念。与时代接轨,增进了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深度,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使其思维方式更加向专业信息管理人员靠拢,提高专业素养,成长为高素质人才。
因此,有必要举办相关知名人士的讲座,使学生和他们面对面接触,培养学生的实战精神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若没有此条件,观看讲座视频也可达到类似的效果。
2.2 走出课堂,深化案例分析教学法
2.2.1 精选案例,深入剖析 案例教学法为“信息管理学”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其中案例的选取又为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我们可以选取国外成功案例,如哈佛商学院的经典案例集。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就企业的管理理念以及创新性来说,国外的一些企业还是遥遥领先,新一代大学生的肩上肩负着富强兴国的重任。因此我们可以选取国外的一些成功案例来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管理理念,学习其先进思想,将精华部分总结出来,应用于国内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中。
其次,选取一些典型的中国企业进行信息化分析,如中远集团信息技术应用的案例、招商银行信用卡与电子银行发展的案例、神州数码公司电子商务平台与业务转型的案例等考察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在这些企业中应用和发展状况,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对它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良建议。
第三,从企业、政府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中选取典型案例多角度分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综合型人才,而不同的工作单位对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要求也完全不同,如何具体解剖不同组织的管理特点,并根据这种特点选择建设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此应从学生就业取向的多样化入手,从多个角度对企业、政府机关及其他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功能需求提炼和概括的水平,也有助于学生领悟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经验与教训,能让学生对各类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构造有大致的了解,为以后走上就业岗位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下基础。
2.2.2 增加小组讨论与同学提问,互相交流,共同进步
美国高校十分注重实践,几乎全部高校都开设了研讨课,并将其作为学位要求之一。以印第安纳大学为例,其图书馆学信息学课程中有9门讨论课,占开课总数的12%[3]。
这种讨论课以小班为主,根据某一主题,设计论题及讨论形式,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所学的操作技能,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及时弥补自己的不足。由于研讨课以学生参与为主体,因此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际运用能力和潜能。与偶尔进行的测试相比,这种形式更能全面展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案例分析小组汇报时,其他同学可以对汇报小组的分析进行提问,若同学提问的积极性不高,老师可采用奖励机制,即提问一次加平时分。只有在相互的学习和竞争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深入分析,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2.2.3 走访企业,鼓励学生实地调查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的“信息管理学”课程均有实地调查实践的课程要求。走到企业中去,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信息管理系统的实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对将来自身的发展很有帮助。
我们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企业作为访问对象,让学生通过和该企业管理者或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结合网上搜集资料,了解该企业的信息管理模式,然后小组制作PPT分别汇报展示。可以选取我们比较熟悉的、容易走访的企业,如沃尔玛、诺基亚、星巴克等。
3 结语
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信息爆炸、信息增长等问题将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面临巨大挑战,“信息管理学”的改革要求也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本文针对“管理信息学”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教学改革对策,希望能对该课程的教与学起到些许的参考价值。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一方面教师能通过教改提升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能通过教改激发学习热忱,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为今后的就业乃至创业培养和凝聚某些点石成金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曼.“信息管理学”教学方法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5):91-92.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是当今形势发展要求
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经济、学习、工作的各个层面。脱离了信息技术,我们都成为“瞎子”、“聋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带动着我们的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层面变革。我们必需利用信息化的教育环境,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革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实施中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物理教学应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使用,则可以拓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和知识的更新能力,为学生后续终身化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改变了教师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的授课方式。为学生的个别化自学、交互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授课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借助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根据教学的要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时间,自由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屏幕监控,对教学难点给于引导,做到精讲、少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习掌握快的学生做示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到加强,相互合作的精神得到培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物理实验变得更完美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很多的概念和规模都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实验,离开实验物理学将很难发展,学生要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样要通过物理实验,所以做好实验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关键。但是由于受仪器设备的限制,一些实验无法完成,例如“船闸”的工作过程,如果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则非常容易地把轮船通过“船闸”过程呈现在银幕上,老师不用多言,学生一看便懂。还有一些实验在实际操作中,误差较大,甚至得不到预期的效果,无法用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老师只能强硬的把结论得出来。
例如,在用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时,把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两端通过定滑轮用细绳悬挂着钩码,当探究平衡的两个力大小必须相等,如果不相等,小车将无法保持静止状态时,在左边绳端挂两个钩码,右边绳端挂上三个钩码,这时小车理论上应该是由静止开始向右边运动的,但同于阻力的存在,小车还静止在水平木板上不动,这样的实验现象,无法得到我们要的结论。所以在这一教学模式中,教师可先用实物进行演示,再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现象展现在银幕上,由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出概念规律。这样就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模拟克服以上的不足,使物理课的实验更完善、更清晰、更形象、更直观。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延展了学生的视野
庞然大物看得见,但有些规律对中学生还说不清楚,如天体运行。微观世界只用眼睛根本看不见,也摸不着。因此要掌握这些知识,过去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只能让学生看挂图,或用文字描述,学生很难得到正确完整的认识和印象,物理情景难以建立。所以学生觉得万有引力定律应用方面的习题难度巨大,原子物理部分的内容难以想象。现在我们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将庞然大物缩小,把微观世界放大,然后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许多情况就不讲自明了。复杂的情景图文并茂,有利于学生获得信息和理解课文内容。如“布朗运动”现象的观察情景就十分清晰了,其规律也就容易理解了,理解了也就能掌握了。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有些知识物理场景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理解突破,如果应用电脑模拟,往往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电流这一概念时,可以用电脑模拟电路中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一过程,化不可见为可见。讲授磁体、磁场的知识时,可以用电脑模拟出磁场的立体分布场景,磁感线由磁体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的立体分布形成仿槌体,通过磁感线的分布图象,很容易知道磁场方向,强弱分布情况,磁极磁性最强的道理。有了这些直观的图形,变抽象为具体,教学中的这些难点就很容易突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更加形象化。
六、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感到现有纸质教材已经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在书店里越来越多的书籍都附有光盘,可见,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们的书籍已经多媒体化了,为了跟上信息化的发展,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号召广大教师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学科教学的研究,大家都来试做课件、弄网站,这样教师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势必得到提高。同时信息网络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现成的课件,再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进行增补,完善后再使用,这样可以大大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节约了制作课件的时间。通过互联网站上的丰富资源,使各地区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而造成的差距也将大大缩小,从而提高了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使教与学的模式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要跟上信息社会的发展潮流,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网络教育技术重组教学内容,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物理教学设计,使网络环境和资源服务于学科教学,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