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课题简介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张家口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小学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对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指导意见。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数学学习的三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猜测"和"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如何完成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前提,建立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完成再创造过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张家口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本课题的研讨对改进本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成果将率先在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小学)地得以应用。另外,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是一所着力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本课题研究必将对该校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旨在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学生数学学法及兴趣培养指导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效果,积累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成功经验。
我们有两所"共建"小学,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区大北街小学(国办)和张家口宣化双语学校(股份制),可以作为实验和研究基地。后又着手联系一所乡镇小学--康保处长地民族学校作为第三所实验基地。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分两个实验阶段来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颇丰。目前除大量实验原始资料积累外,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报请张家口市教育局研讨,以期对我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出指导性意见。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指导思想、依据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目标是在数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原则指导下,采用教育行为研究法,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
3.2 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我们尝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通过教师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质疑问题,创设应用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之喜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以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在后期进行了问卷统计与分析。
(2) 分组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学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分组,收集反馈
信息,定期指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法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激发和建立情况,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教学调查,与对比班进行对比。通过分段分期对比,及时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4) 激励法
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一方
面及时与学生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巩固学习兴趣。
(5)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判断,通过验证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
为理论。成为教育理论或教育模式后,在实践中近一步检验和探索。
3.4 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准备阶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
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
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成果:对共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方法指导探索》及《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探索》论文。
(2) 实验阶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
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
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不适合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内容采用
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讨,
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
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
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
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撰写经验总
结及论文并公开发表。
(3) 结题阶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及兄弟学校有
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
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3.5 研究调查及实验
(1) 在课题开展前期,对实验班学生展开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并汇总资料展开分析。统计数据、研讨对策、提出实施方案。
(2) 指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专家培训和课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对策。
(4) 后期问卷统计及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尤其是课题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共同研讨。
4 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实验前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 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学化
实验前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非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主要靠记忆和强化解题训练。学生思维不开阔,解题方法流于机械,学习效果欠佳。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交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
4.3 学生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后期学生毕业考试中,双语学校数学总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名,大北街小学名列全区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4 征集课题组及实验教师论文成果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先后有7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部分实验教师在市区级教育评选中获得各类荣誉,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5 问题讨论
5.1 我地区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否有助于知道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巩固是否有利。限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是课题研究的缺憾。
数学教育的实践和历史表明,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基础教育中的数学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教法研究较多,而对学法研究较少,相应地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和训练也落实不够,从而影响了整个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针对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方面有关的问题加以探讨,以引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并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启迪学法
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首先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首先指导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养成边读、边划、边思考、手脑并用的好习惯。每次教学新内容,我都向学生指出要学习内容的要点,并要求学生根据要点、新授例题下面的提问和提示,带着问题去预习。在指导学生课内自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本,分析算理的文字说明,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他的解题思路。
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渗透学法
在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三、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1)理解记忆法。就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2)规律记忆法。就是寻找事物内在规律,抓住其规律帮助记忆的方法。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
(3)形象记忆法。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
(4)比较记忆法。这是把相似、相近的数学材料的进行对比,把握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
(5)类比联想记忆法。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的方法。
(6)归纳记忆法。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组成系统,形成网络的记忆方法。
除此之外,还有应用记忆法、经济记忆法等。这些记忆方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四、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解题要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教学实际内容让学生逐步把握对应、假设、转化、化归、集合等数学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要使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将生活中、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实践、探索,把课内学到的知识与课外实际结合起来,学会发展,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五、让学生学会操作方法
小学生数学概念、技能、算理、公式的形成都是借助操作活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对照、比较、分析、概括而获取的。当然,操作活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正确、科学、有序、合理的操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操作要有很强的目的性,操作是手段,是过程,不是目的,不是单纯为操作而操作。教师要善于将学生操作这一外化行为内化为学生的理性认识,进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不断形成和扩展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六、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
数学教学要重视数学联系的教学,即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本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样有利于数学知识形成一个清晰的网络,有利于学生组建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总结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纳入一定的知识结构中去,以便发现规律,进而自觉地运用规律探索新知,进一步完善数学知识结构,增强其自主学习的精神和动力。
七、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31-02
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近114万,十年后毕业生人数达到660万左右,其中每年近有30%的毕业生处于待就业状态,“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就业形势变得非常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在参与就业指导工作方面有诸多有利条件,所以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寻求更多的有效性方法,对于当前解决就业指导教师匮乏的问题,以及全面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实现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和定位
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首先就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角色定位,才能发挥辅导员的基础性作用。
1.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者
高校辅导员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队伍,是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核心力量,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服务者。辅导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目前,各高校努力将辅导员塑造成心理咨询师、职业规划师和就业指导师等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1],辅导员要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这就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将成为辅导员业务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从就业服务态度、就业服务方式、就业服务质量等方面主动、周到、全方位地做好服务工作,把有利于学生就业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归宿,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高尚的情操去塑造学生。
2.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参谋者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服务管理的工作中,积极启发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大学生就业规划的参谋者。在新生入学后,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结合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制定职业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寻求职业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关注时事政治,激发他们在选择就业道路时对自身的思考,引导学生寻求积极的职业价值取向,让学生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中来,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疏导者
随着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学生的就业压力随之增大,困惑越来越多,高校辅导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使他们客观地认识自己,消除不良情绪,做好步入职场的心理准备。因此,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疏导者。许多应届毕业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都会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导致美好的择业理想由于脱离了择业现实往往不能实现。辅导员要帮助学生根据市场信息调整就业观念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不能完全拘泥于专业限制,要敢于去尝试专业相近或新兴行业工作,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打破旧有的择业观念,倡导多角度的就业理念,建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意识,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自信和焦虑心理,积极面对就业竞争压力,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4.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传递者
在高校,负责联系用人单位、收集就业信息的是就业指导与服务部门。但是,将就业信息在学生当中宣传、动员学生踊跃报名应聘和用人单位了解应聘大学生的综合表现则由辅导员完成,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传递者。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全国各高校十分重视的一项工作,为了帮助学生能及时、充分就业,国家每年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优惠政策和具体措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也有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服务办法和程序。[2]此外,各高校一方面积极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收集和联络相关的就业信息,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就业。但是这一系列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将其进行宣传、传达及动员,不仅将就业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以及其他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及时准确地传递给毕业生,更要帮助毕业生进行理性分析和选择,确保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还要给予一些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和签约注意事项等就业指导,成为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线负责人,做到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一体化,充分做好信息传递员一线直接责任人工作,理当做好有关学生就业宣传工作 。
二、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发挥着很多积极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和效果上仍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培训,思想教育效果差
目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一种普遍现象,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匮乏,往往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就业工作。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琐复杂,缺乏系统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导致就业指导的内容仅停留在收集、就业信息的层次,缺乏就业心理与就业技巧、就业法律法规、自主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辅导员并没有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问题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改进大学生存在的道德缺失、诚信意识弱化、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择业时拈轻怕重等问题。[3]另外,就业指导中政策的宣传,信息的服务与媒介功能及就业技巧的培训有时并不能得到有机结合,不能明显提升大学生就业率。
2.高校辅导员缺少求职经历与社会阅历,就业指导科学性不高
由于大部分辅导员都是由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直接到高校工作,长期以来都是接受学校环境的教育,与社会接触少,也缺少求职的经历,造成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很多高校辅导员是在从事毕业生工作时才涉及就业相关工作,针对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了解甚少,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相应的阅历,很难给予相应的经验介绍,往往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仅是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很难深入理性的现实层面,就业指导的科学性较差。
3.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共性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方式一般都采取一种共性化的灌输模式,通常以低年级的职业课程教育和高年级的就业信息宣传为主要核心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很多高校辅导员经常以普遍性问题代替个性问题,照本宣科、浮于表面只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浪费时间。在就业指导工作中,高校辅导员对人人之间没有差别,发掘不出自身的优势,这样的工作方法导致了在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使得大学生缺乏理性地分析自身择业观。
三、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方法探析
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更好地发挥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高校辅导员必须创新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1.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循序渐进、分阶段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辅导员从低年级起就应开展相关的就业指导工作,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内容与专业教育、就业指导相结合,有机地贯穿起来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生大一期间,辅导员应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到职业目标的同时,明确自身专业前景和工作情况,了解行业发展趋势,理性地对待就业问题,看清就业压力,从而能够更加正确地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定位。在大二和大三期间,辅导员指导学生有计划地修读相关的专业课程,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参加各种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帮助分析本专业每年的就业去向和行业需求等情况,为今后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大四期间,辅导员根据学生个人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择业指导,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2.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中应培养健康的就业观念,加强心理调试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深入发展,就业模式实行双向选择的机制下,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产生诸多心理问题。2006年7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1]:“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良好的就业心态是确保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辅导员应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思想动态,加强大学生心里调试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从而减轻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思想困扰,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的目的。[4]高校辅导员作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专职人员,面对产生心理困惑的学生,应当鼓励其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教育学生认识到有时候所谓的“挫折”,只是没有达到理想目标,并不能算是失败。
3.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注重共性和个性指导相结合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关系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必须认识到它们的辩证关系,防止片面地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问题。[5]高校辅导员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共性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从整体角度去掌握学生的状况,关注学生的需求,这样能够全面地教育引导、沟通协调、建议指导,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就业工作问题。但是,在关注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其职业生涯发展、求职创业、潜能挖掘等方面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工作,逐步实现从“协助选择”到“激发自我”的转变。
共性就业指导是就业基础性工程,而个性化就业指导是实现就业指导基本价值的最佳路径,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普遍个性化条件下的普及化,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目标。
4.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十分广泛的系统性工程,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种挑战,如何促进学生就业,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辅导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充分熟悉就业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引导和培养。辅导员可通过多渠道搜集整理就业信息,熟悉就业市场;培养学生专业归属感,强化就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依托用人单位,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注重个别辅导工作;运用心理学技术等方法提高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效率。
综上所述,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高校辅导员要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掌握好节奏和方法,根据平时对学生接触和了解加强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大学期间各个年级开展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工作。另外还要将高校就业宏观指导与微观指导有机结合、相映成辉,寻求更多的有效性指导方法,才能打开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高永惠,等.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要素的实证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
[2]石丽萍.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理念、角色、职能的转换[J] 卫生职业教育.2003(2).
[3]李云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思考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2).
一、创新数学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老师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自己所面对的是一群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学生受众,因而必须采取这个特殊群体所感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此才能有效的完成自己的教育教育任务。换言之,小学数学老师必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的感情互动,才能有效达成教育目的,亦所谓“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老师可以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图形或物象相结合,以形象化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降低小学生在认识上的困难,如此既能有效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拓展其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如前文所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加强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引导,不能一味的“填鸭式”灌输“知识点”,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课堂教学要密切重视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路和思考机会,真正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还应指出,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过程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对这一部分年幼的受众来讲,模仿能力远远大于其创新能力。因此,小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从细微处着手、从点滴积累开始,养成持之以恒、善始善终的良好学习习惯,科学合理渗透启发式、诱导式拓展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课程,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由于小学生正处在思想萌芽阶段,教师的教育对他们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不仅要传授给小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因此,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完成这些教学目标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好奇心强,在学习时难以静下心来,因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也只有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1.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标教学要求下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颇受教师青睐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带入学习的氛围中,便于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与思考。例如,在教学“天安门广场”时,我就利用多媒体首先为学生播放了国庆阅兵的场景,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对天安门广场的宏伟有感性的认识,通过观看整齐的阅兵队伍,油然而生爱国之情,并为身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课堂的气氛瞬间就变得热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十分高涨,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2.小组合作学习法是在新课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不仅有效地开拓了自己的思维,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并且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讨论中进行有效的思维碰撞,不断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古诗是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其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对诗中意境的理解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显得有些困难。在教学“元日”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中所描绘的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体会人们对于吉祥美满生活的期盼,我就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通过讨论新年时的风俗习惯,讨论那时自己的心情,热烈的氛围使他们对新年有了不一样的想法,对古诗的理解也上升了一个层次,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质高效。
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会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取得学习成效的基本保障。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虽然小学生从小学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语文,但是基本上都是老师带着他们,他们很少自己思考,照葫芦画瓢的学习方式在之后的语文学习中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要促进小学生的发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爱学的基础上会学,引导他们进行更高效的学习。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他们很难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在学习时也经常像狗熊掰棒子一样,学一点忘一点。因此,教师要首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学习方法:
1.在生活中积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不断地积累。我在教学中就着重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之前很火的“扶不扶”的问题,我就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不同的学生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并且在讨论中他们的思想层次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
2.回忆内容促进记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充分掌握,并加深记忆,我让学生在每晚睡觉前都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学生在回忆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想不起来的内容,那么在当时或是第二天早上就可以看一看,做到温故而知新。
3.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好语文的基础就是要读书识字,但是现在很多的学生在学习时懒于动手,他们只是一味地看,这就使学生能够认识这个字,但是在写的时候可能就会犯错,或是多加一个点,或是少写一个横。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学习时手眼并用,既要记住这个字的模样,又要能熟练写出来,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综合提升。
三、搭建学生实践的平台,使其会用
学以致用,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而教师的职责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将其进行应用。理论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有应用到实际中才有其价值。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搭建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会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