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

返乡创业经验交流材料范文第1篇

一、认真规划教育培训目标

新型职业农民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河北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实际需求,分类确定培训目标。

(一)生产经营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现代农业产业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经营技能,能够从事现代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专业技能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熟练掌握现代农业产业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要求的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

(三)专业服务型培训目标

培训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具备现代农民综合素质,熟练掌握从事岗位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适应岗位要求的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二、建立严格组织管理体系

(一)建立领导组织

各项目县成立由县(市)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国家级试点县要求主要领导)任组长,农业、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金融、保险、税务、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及时研究落实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统筹协调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二)明确管理机构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各县(市、区)农业(牧)局,各县科教科(站、股)代表农业部门履行管理职能,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认定管理办法、扶持政策的制定,协调组织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扶持政策落实,监管各培训基地按要求落实培训任务。县(市)财政局负责资金的足额拨付,并监督培训机构和培育部门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

(三)确定培训基地

按照农业部“一主多元”要求,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全省优选确定培训基地239个,其中农广校102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83个、其他农业职业学校或成人学校49所、农业高校3所、科研院所2家,从而,健全完善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持续、稳定、专业、规范的培训组织保障,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三、积极探索教育培训模式

深入研究了近年来河北省开展的“田间学校”“送教下乡”“双带头人培养工程”“阳光工程”“农村‘两员’培养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教育培训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素质要求、农民学习特点、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示范县探索实践情况,总结出以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六精心”模式

定州市从教育培训的源头抓起,将“精心”塑造贯穿于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全过程,创出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定州六精心”模式。

1. 精心遴选培育对象

根据本地主导产业、规模经营程度,重点面向农业科技园区(基地)与企业,选择从事种植、养殖生产,并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业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专业农民、返乡创业人员、农村青壮年农民以及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人员为培训对象。

2. 精心组建师资队伍

依托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同时,聘请农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教授专家,从本地农牧局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兽医站等科站中抽调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既有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技术人员组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

3. 精心选建教学课堂

本着服务地方特色产业、方便农民和贴近农民生产的原则,将培训课堂搬进产业园区、蔬菜大棚、田间地头等生产一线,就地就近下乡进村办班。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将科技示范基地作为实训基地,基地做到有牌子、有宣传、有典型、有政策,为培育对象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并记录在案。

4. 精心设置课程内容

在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确定以主导产业为基点,注重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两条主线培养,围绕产前、产中和产后发展关键环节研究教育培训内容,设置教学培训课程。并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与生产特点、职业农民教育规律与学习特点,选择或编写符合当地实际的针对性强、实用性强、通俗易懂的教材。

5. 精心选择培训形式

一是在农时关键季节或农业生产关键环节,针对具体产业出现的紧迫问题(如防灾减灾、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采用现场教学的方法进行面对面的技术指导,以解决生产中的突发性或实际问题;二是针对教学内容,组织学员开展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和现场示范、观摩活动,以总结宣传和推广典型农民的经验。同时,有计划地组织学员赴本县(市)或外地参观考察,进行专题交流,学习先进的技术技能和成功的管理经验,提高农民自身职业技能和素质。

6. 精心做好学员管理

一是加强学员纪律约束。建立学员参训签到制度,并将出勤情况列入考核内容,出勤不达标者不能参加培训结业考试。二是加强学员档案管理。严格建立电子、纸质学员信息档案,电子档案包括培育对象的基础信息、创业经营规模与近年收益、参加学习培训实绩与持证等情况,纸质档案包括基本信息与学习情况等。档案资料由专人负责,并及时更新。三是加强动态管理。从培育对象选拔到培育认定为职业农民是一个动态过程,对符合职业农民条件的经规定程序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享受相应的管理和扶持政策。对不符合职业农民资格的经规范审批程序取消其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不再享受扶持政策。

(二)“四大课堂”结合模式

围场县深入研究了近年来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经验和做法,重点抓了四大课堂建设,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形成了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受农民欢迎的培训模式。

1. 办好“固定课堂”,增强基础性教学

在“固定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来课堂教学中只讲单一知识技能的呆板教学模式,实现活跃的、有凝聚力的课堂教学。一是设立班委会,组建完整的班集体。让学员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克服散漫的学习思想,增强凝聚力。二是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穿插常规教学元素,随时对学员进行学习目的和道德素质教育,让学员学的明白,学的主动,增强社会责任感,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三是开展交流互动,促成产业联动。为学员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畅谈产业特色、创业理念、创业梦想、创业成果、产业文化、创业经验等,相互交流、学习、借鉴,形成不同产业联动、相互促进发展的职业农民队伍。

2. 办好“田间课堂”,增强直观性教学

结合固定课堂教学,抓住农时关键环节,把课堂办到田间,采取“田间讲解、示范操作、参观考察”等教学形式,增强培训直观性。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边指导,学员边学习、边操作、边实践,将固定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吸收、用于生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 办好“空中课堂”,增强灵活性教学

利用广播、智能手机短信云平台、网络等传媒手段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覆盖面广等优势特点,通过这些渠道传播农业科技、信息、知识,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方便快捷。

4. 办好“流动课堂”,增强服务性教学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直通车的作用,办好流动课堂,将教学服务重点下移,把科技光盘、科技图书、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带到农田、农场、牧场、温室、大棚,实现教学服务“三到身边”,即跟踪服务到身边,科技影片到身边,技术指导到身边,让农民做到学习、生产“两不误、两促进”。

(三)“构筑三大平台”模式

平泉县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发展、自主创业、扩大生产和带动周边致富,把培训过程中的平台建设作为基本策略。一是构筑智力平台。充分发挥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主力军作用,构建“1+3+10”培训平台,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智力支撑。“1”即: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3”即:县农广校、农业产业园区、基层技术推广区域站;“10”即围绕“菌菜牧果”等产业的十个重点实训基地。目前,建立了89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形成了以县农广校为中心、以乡镇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村教学班为补充的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二是构筑信息平台。为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全过程的培训和后续跟踪服务,建立飞信平台,完善京承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发挥农牧信息网络作用,把最新的政策、最实用的技术资料和最准确的市场行情等及时传送给每位培育对象或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从传统培训到信息化培训的突破。三是构筑师徒平台。为了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性和质量,平泉县为780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搭建了师徒结对帮扶平台。学员在生产经营中遇到问题可随时咨询,教师也定期或不定期回访,亲自指导学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台头山乡塔子山村支书魏青霜返乡带头发展设施菜园区,在包村教师、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努力下,该村流转土地760亩,蔬菜大棚由10多个发展到275个,跃为全县设施蔬菜发展的排头兵。再如K椤树镇K椤树社区金继民等十位农民,是该县农广校培育的首批食用菌产业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他们带动该镇发展食用菌种植230亩,累计265万盘袋,人均增收8000元,同时还安排了300多人就地打工。

(四)“三结合”模式

承德县以“围绕发展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为抓手,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机制新模式。

1. 校园结合,实现“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

为了适应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承德县农广校培训进产业园区,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刘杖子雾灵山千亩香菇产业园位于刘杖子乡金场村,坐落于雾灵山东侧,这里森林覆盖率达86%,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而且还具有丰富的原材料,适合食用菌栽培。为助推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承德县农广校组织食用菌专业教师为食用菌种植户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将培训贯穿于整个生产环节之中,春季培训棚室建造,菌种制作;夏季培训香菇栽培及病虫害预防方法;秋季培训食用菌采收、市场营销。园区为保证农广校就地开展培训需要,2013年在园区内专门建立一个60m2能容纳50人学习用的教室,安排两个面积600m2的大棚作为学员实践实习基地。2015年,在刘杖子食用菌园区培训农民近500人,其中280人进行了为期两天结合关键技术环节参与式实训,使其掌握食用菌栽培环节中一项专门技术;165人进行为期4天的专项技术培训和外出参观学习,使其掌握食用菌生产全面技术;54名生产经营型人员开展了为期14天的创业培训,根据食用菌的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式安排课程,理论课在早晚和农闲时进行,讲到关键技术环节直接进园区实践,动手操作,使他们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牧业政策、新型职业农民创业知识等相关内容,实现了生产学习两不误、两促进,学中干、干中学,满足了农民就地就近就需意愿。通过培训农民职业素质得到提高,转变了观念,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食用菌产业工人租棚当老板,规模小的扩大规模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

2. 校企结合,加快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步伐

承德县农广校与县内三融肉鸡公司、仓子三化肉鸡养殖场、富源种猪繁育有限公司、丛玉供港蔬菜基地、曼曼食用菌加工等多家企业联合开展培训。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优势,整合资源,组织联合讲师团,共同研究制定培训规划,农广校负责基础课和理论课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教学,对生产工人开展专业技能、政策法规、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自主创业等多方面培训,使他们满足生产需要,同时鼓励有能力的人员进行自主创业,促进了家庭农场发展。其中有13户自己新建了养鸡场,15户自己建起了养猪场,20户发展食用菌栽培,实现了企业发展与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同步共赢的大好局面。

3. 校社结合,提升农村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服务水平

承德县农广校通过调查摸底,摸清了全县240个各类合作社的情况,针对合作社现状,与合作社协商合作开展培训,合作社负责学员组织,提供培训场地、实习基地、生产实践基地,农广校负责统筹师资和具体培训。一是针对合作社负责人进行素质提升培训。重点开展以市场营销和专业合作社管理等为内容的培训,对受训人员提高合作社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作用。二是针对省级重点合作社社员进行系统化教育培训。先后在大营子全保河保丰龙合作社、北圈蔬菜专业合作社、甲山下杖子养猪合作社、上谷养牛合作社开设涉农专业中专班,对社员开展职业道德、创业指导、网络营销、结合产业的种养殖新技术等全面系统的教育。在师资选聘及授课形式上,既请专家学者讲授理论,又吸收本地农业创业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历,并实行学员和教师进行互动式教学、交流式研讨,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校与合作社合作,不仅解决了参训农民的培训场所、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还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入社或领办合作社的热情和干劲,让参训学员亲身感受到科技知识的力量和合作共赢的喜悦。

总之,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具有典型性、实效性和推广价值,希望这些教育培训模式能对河北乃至全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同时,结合各地实际,进一步探索总结更多、更具特色、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张会敏 韩晓杰 王彩文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平泉县分校 赵振锋

河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德县分校 李宏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