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第1篇

蓝筹上涨刚刚开始

目前在宏观指标继续下行的情况下,对于后市的看法出现分裂,但宏观研究不能不去考虑更宏观的背景,A股蓝筹股的表现是对锐意改革的强烈认可与预期。

华安基金认为,近期蓝筹股上涨过快,融资量很大,这带来了上涨过程的波动性,但不会改变上涨趋势。市场走势本身已向全社会资金发出信号,在更多的后续资金进入的情况下,短期交易量过大和融资量大,并不构成大的威胁。在目前形势下,倾向于继续以价值投资、长线持有、相对均衡配置的思路,来应对当前的股市颠簸。

农银汇理:

降息提振股市信心

农银汇理认为,对资本市场而言,本次降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虽然之前已存在银行间资金渐趋宽松的现象,但是降息作为效果更为显著、持续更长的政策工具,央行选择使用这一工具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

而这个象征意义在于一年前央行挤压流动性促进经济转型的操作对照下就显得更加突出。虽然当前经济依然疲弱,且短期展望仍偏负面,但向好的流动性结合政治稳定之后本届政府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有望促使资本市场迎来一波较好的、相对持续的上涨行情。

金鹰基金:

蓝筹估值修复将延续

金鹰基金认为,本轮行情的主要因素是利率下降的预期,增量资金入市带来整体估值的上升,受益最大的应该是估值低的蓝筹板块,如银行、地产、家电等。尤其看好券商、保险板块。蓝筹股的估值修复行情预期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同时,金鹰基金非常看好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带来的投资机会,未来互联网将和传统行业高度融合,盘活存量资源,新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将带来存量资源的价值的爆发,如互联网金融、社区O2O等。

华鑫基金:

改革提振市场情绪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第2篇

有意思的是,在采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只有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贝多广表示:“最近一直在外地出差,关注二级市场的走势,但没有研究二级市场为什么会上涨这么快。” 除了贝多广之外,其他专家都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对当前股市的看法,他们或者看多,或者看空,态度坚决,绝不骑墙。

看空者的阵营里主要有:

长城证券研究所郭晓亭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

看多者的阵营里主要有: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江平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总经理高占军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基金经理管文浩

长城证券研究所郭晓亭

(市场的涨幅已经很大,总体估值水平已显著偏高,在技术上存在着较大的系统性回落风险。股指的虚假繁荣助长了股市的炒作和上涨,必须时刻警惕股市下跌的风险。)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以及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等诸多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股市连续上涨,特别是在上证指数在2006年11月20日突破2000点大关之后,一路高歌猛进。此时,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依然不减,大多数市场人士和投资机构都在极力鼓吹股市会继续走高,有的甚至说这仅仅是一个大牛市的开始,整个市场似乎处于疯狂的状况。究竟如何看待目前的股市?未来股市会如何发展呢?

一、对目前股市的基本判断

第一, 市场的总体估值水平已显著偏高。目前沪深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已接近40倍左右,而近十年来,美国股市平均市盈率一直在16倍上下波动,香港股市的平均市盈率也在20倍左右。尽管在2001年2000点的时候,A股市场整体的市盈率在55倍以上,但目前的市场制度基础、投资理念等等都已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第二,市场涨幅已经很大,在技术上也存在较大的系统性回落风险。在与人民币升值有关的投资品种,以及与股指期货有关的大盘股的带动下,整个A股市场涨幅非常大。上证指数涨幅超过105%,深证成指的涨幅超过125%,少数个股涨幅更高达3~4倍,不少个股由于涨幅太大、市盈率较高而具有获利回吐和调整的压力。市场调整趋势一旦确立,整个市场调整的幅度和潜在的风险都会非常大。

第三,股价上涨的“二八现象”极为明显。自2006年10月以来,在沪深两市的1422只股票中,只有420只股票出现上涨,占比为29.54%,其中涨幅与大盘同步或高于大盘的股票只有134只,占比仅为9.42%。而下跌的股票却有1002只,占比高达70.46%。仅有三成股民在10月至11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赚了钱,而获得与大盘涨幅相当收益的股民,在全体股民数量中甚至还不到一成,市场的“二八现象”极为明显。

第四,股指的虚假繁荣助长了股市的炒作和上涨。在以前股市大跌的时候,监管层为了促进股指的上涨和做多信心,把新股上市首日的涨幅就计入指数,这样做的结果是导致股指失真,把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差价计入二级市场的指数,造成股指的虚假上涨。

第五,中小投资者过于乐观,投资热情激增。从基金的开户数就可以看出来。根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已经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基金新增开户总数为673.18万户。特别是进入11月,沪深两市每天平均 有8000人新开基金账户,11月17日,更是突破了1万人。照此趋势,2006年新增基民数量突破700 万已成定局。

二、股票市场的未来走向

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是由股票的内在价值决定的,股票内在价值是由宏观经济基本面和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决定的。一般情况下,股票的价格都是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果波动的范围合理,则股市处于正常的运行中;如果股市超出合理的波动范围,则必然会出现股票价格向其内在价值回归的过程,也必将造成股市大的动荡。

从目前国内股市的实际情况来看,投资者对市场过于乐观,而对宏观经济面的不确定性、“小非”解禁、股指期货推出的资金分流以及市值过度集中等影响股市的负面因素则视而不见。目前国内A股市场不仅总体估值水平已显著偏高,而且由于累积市场涨幅已经很大,在技术上也存在着很大的系统性下跌的风险。市场调整趋势一旦确立,整个市场调整的幅度和潜在的风险都会非常大。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理性地看待目前的股市,时刻警惕股市下跌的风险。投资者应该增强风险意识,多些理性,少些疯狂,应该始终坚持价值投资的理念,不要过分追涨杀跌。以免给自己造成重大投资损失和股市的大起大落,并最终影响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

在2006年下半年以来的一片欢呼声中,A股市场上涨还能够找出无数个理由来。然而几年前国内股市不断下跌的时候,很多的理由好像也都存在,但当时国内股市却并没有因为这些理由而迅速恢复。

就目前中国的股市而言,中国的股市文化根本上就没有走出以往“股市是一个完全炒作市场”的阴影。只不过,目前这种股市的操纵与炒作是由机构投资者主导,会比以往更为隐蔽、更不会遭到处罚罢了。

(详见本刊相关文章《A股市场“新牛”奔来?》)

中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王江平

(中信基金的预期是2007年股市可能还有30%的增长空间,乐观一点的话2007年上证指数能够达到3000点。)

2006年中信宏利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了100%。以前中信基金旗下基金的投资管理模式是基金经理加一个助手,一共两个人。现在的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为,一个基金经理下面设有8个左右的行业投资经理,来负责跟踪行业投资机会,其下还有行业投资分析师,负责出具行业投资报告,为行业投资经理提供支持,分三个层面来运营管理基金,专业分工更为细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中信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与股市处于上升阶段也是分不开的。

我认为股市目前快速上涨,主要有三大背景:

一是股市的发展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目前中国经济每年都在以9%以上的速度增长,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平均在20%到30%之间,中国产业经济的竞争力正在增强,如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正在持续增加。

二是目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非常充分,老百姓的投资意识逐渐觉醒,将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购买基金。在接下来的几年中,银行储蓄率下降、基金占金融资产的比率上升将是大趋势。

三是由于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基本结束,上市公司大股东和中小股东的利益日趋一致,上市公司高管的股权激励等政策也已经推出,证券市场制度日趋完善,必将使国内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得到扩展。

国外基金的年收益率仅为10%到15%左右,但2006年中国很多基金的收益率非常高,这其中有福利性、制度性的因素,例如上市公司股改平均支付了30%的对价,就属于监管层给予市场的福利性收益。

在个别股票上,如北辰实业,出现了博傻的问题,但并不表示股市整体已经开始疯狂了,大部分基金投资还是要仔细分析行业基本面的、要看上市公司业绩的。

2007年股市将继续扩容,供应增加必然会吞噬资金,基金会密切关注股市扩容的情况。股市扩容带来的好的一方面是,新扩容的公司都是质量比较好的公司,这意味着投资者有更多的公司可以投资。

中信基金的预期是2007年中国股市可能还有30%的增长空间,乐观一点的话2007年上证指数能够达到3000点。这主要是由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导致中国的消费和服务将处于一个较长期的增长过程,上市公司的盈利将增加,值得投资的公司也将持续增加。

2007年,房地产、金融服务、汽车、休闲旅游、消费类产品公司将是中信基金重点关注和投资的领域。

钢铁行业的企业如宝钢股份,2006年上半年由于宏观调控的影响,大家并不看好它,然而宏观调控导致中小企业的产能被压制,对宝钢股份来说,这反而是个利好消息,这导致了近期宝钢股份股价的持续上涨。

对于银行股,原来国内投资者比较谨慎,但国外的投资者一直非常看好中国的银行业。国内投资者对银行股的担心主要是由于以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呆坏账比较多,银行拨备比较高,如今随着国内经济情况的好转,银行贷款的呆坏账比例自然就会下降,再加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这导致国内投资者开始更加关注银行股。

目前股市出现的中小投资者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是因为实体经济运行中,各个行业处在不同的经济周期,中小股民难以捕捉到机会,个人做股票的风险比较大。只赚指数不赚钱的现象,在2007年可能更明显。对于中小股民来说买共同基金,进行集合投资显然会更好一些。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市场部执行总经理高占军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几年前中国股市起不到经济晴雨表的作用,但目前A股市场已经逐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整体走势的影子,虽然现在这种反映还不如在香港上市的中资公司那么明显。

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形势是好的,GDP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物价也相对稳定,人口红利的贡献、生产率的提高、经济效率的改善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所带来的福利增进,均对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当然,当前经济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失衡、就业压力较大、消费率低、资源消耗严重和环境成本过高等。只要能解决好上述问题,未来中国经济的整体走势仍会比较乐观,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也会进一步增加。这样大家对股市自然也就会有比较好的预期。

目前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为30倍左右,对于一些行业而言,这个市盈率偏低,而对于另外一些行业,可能又过高。当市场的整体市盈率已经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后,行业分化看来会进一步显现,资质不同的上市公司的表现也会有较大差异。在把握好市场大势的同时,由相对的粗放经营转变为加强精耕细作,大概会成为2007年机构投资者最为重要的操作策略。 2006年中国股市在全球新兴市场中的表现是最好的,指数涨了一倍,两市总市值已经超过8万亿元人民币,而中国工商银行也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

随着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直接融资的比重会以更快的速度增加。上市公司数量的增长和治理结构的改善,产品结构的丰富和完善,股票开户数的增加,机构投资者规模的扩大,银行体系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金融业综合经营步伐的加快,都是资本市场即将大发展的表现。事实上,当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振宁

(2006年只是牛市的开始,本轮大行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伟大的制度变革;第二个重要的理由是,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

2006年年初我就谈到中国要股市将开始“牛”起来,2006年只是牛市的开始,行情取决于对上市公司价值的重估。本轮大行情最根本的原因是伟大的制度变革,股权分置改革可以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媲美。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的分割,取得了统一的价值,过去股价上涨,小股东得好处,可以赚到钱;大股东眼看着股票价格上去了也不能卖,自然缺乏经营上市公司的积极性。

第二个重要的理由是,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中国经济还会高速增长,这个高速成长不是以个别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不是宏观调控能够决定的,这是中国的体制机制变革,再加上碰到好的历史机遇而产生的。这是股市在未来可以不断持续向上的基础。

中国的证券市场过去的十年没有出现真正的牛市,过去的十年不是可以真正比较市场牛熊规律的时期,只能叫“史前史“,现在才开始了一个大牛市。

对于市盈率的问题,我认为中国应该可以高一些,至少应该比日本高一些。日本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是40倍,中国A股市场达到50倍也不为过,因为日本的成长性比我们差得远。 至于在牛市时代如何投资的问题,如果你不是一个职业投资者,比较简单的办法是去买基金,因为现在是一个机构博弈的时代,不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保险公司,都有很强大的研究队伍。现在炒股靠散户今天听一耳朵、明天听一耳朵的时代已经走远了。钱少的投资者可以去找公募资金,钱多的可以去找私募基金,这将是未来股市比较大的变化。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基金经理管文浩

(2007年,甚至到2008年,我们认为国内股市都还会是牛市, 投资者目前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应该尽量购买新发行的基金,这样风险较低。)

鹏华动力增长基金是一只混合型基金,属于中等风险品种,在规模方面没有限制。鹏华动力增长基金并非保本基金,对收益没有具体的承诺。但我们会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尽量规避风险,把握股市上涨的机会。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第3篇

编者按: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十五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六次加息,同时发行大量央行票据,再加上一些行政性的干预措施,中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日渐发力。我们业已看到,目前央行所执行的一系列旨在收缩流动性的货币政策是以降低通货膨胀和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为主要目的的。从收缩社会流动性从而降低通货膨胀进而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这一角度看,从紧货币政策的出台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当下的问题在于,央行所实施的一系列紧缩性政策均以商业银行体系为着力点,通过收缩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进而收缩全社会流动性的做法已经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造成极大的困扰。抛开政策的有效性不论,现实的情况是,商业银行已经普遍感受到了流动性压力,这种压力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将是全面而深远的,甚至关系到中国金融的稳定与安全。在无法对未来的政策做出准确预估的情况下,加强流动性管理,防患于未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但必要,而且相当急迫了。2008年6月,本刊邀请到全国主要商业银行的代表对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商业银行对这一问题的总体感受。

第一个问题: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伪问题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没有明确内涵与外延的伪问题

近年来学界、从业者热议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并用所谓“流动性过剩”作为中国通货膨胀、股市甚至经济变化的主因。但是,大家讨论的所谓“流动性过剩”问题其实是没有确指对象、没有明确的内涵与外延的“伪问题”。学界有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高企的中国M2/GDP比率的,有定义为银行“存差”扩大的,有定义为居民流动性资产占比上升的,甚至有经济学家讲“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讲就是钱太多了”。这种热闹但混乱的讨论,只能使我们回想起当初“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等概念热炒时期的盛况。“流动性过剩”的对立面应当是“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适量”,怎么定义和计量“流动性适量”,什么时间中国“流动性不足”或“流动性适量”?这些问题恐怕都不可能有严肃的、能够进行理性证伪或证明的答案。对没有确指对象的概念热炒、对无法证明或证伪的命题大言特书,大概只是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学术界的一些浅薄。

中国大型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较小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主体,目前及可预见的未来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较小。从全球视野看,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及潜力都是举世公认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导致银行业存款负债(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和同业存款)快速增长,各行“证券投资资产”规模也较大,使得大型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回旋余地相对较大。更为重要的是,我国金融机构一直没有进行杠杆投资(又叫保证金交易)。境外金融机构一般都通过证券投资资产质押融资等方式进行杠杆投资,财务杠杆比例(投资资产/自有资金)都非常高。如2008年3月破产的著名证券投资基金凯雷资本,2007年末总股权共6.69亿美元,回购融资余额却达209.76亿美元,融资方循环信用额度0.6亿美元,加上其他负债项,总负债达210.89亿美元,财务杠杆比率高达32倍;著名投行贝尔斯登在流动性危机出现前财务杠杆比例则高达27.89倍。在财务杠杆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一旦金融机构持有的证券资产市值缩小且无力追加保证金,就可能出现流动性危机,使贷款行强制出售它们持有的证券资产,导致杠杆投资机构自身的破产。我国大型银行目前整体上看信贷资产质量较高,投资资产绝大多数为债券,不存在杠杆投资,市场信誉卓著,出现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今年以来银行业流动性趋紧有多重原因

今年年初以来受人民银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资本市场萧条的情况下同业存款减少等因素影响,各行流动性普遍趋紧。在6月7日央行宣布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后各行筹措资金困难,甚至出现了一些恐慌气氛。银行流动性趋紧有着多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各行对盈利目标的重视。在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大规模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后,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整体盈利能力迅猛提高。2007年工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为60%、122%和65%。在盈利能力提高的同时,各行均制订了积极的盈利计划,各分支机构对盈利目标的实现高度重视。在这一背景下,各行的信贷投放、证券投资增长较快,一些行还出现了较为激进的信贷投放行为及过于刚性的证券投资增长计划,用于备付的流动性相对较紧。一旦出现非预期的准备金率上调或临时性大额现金支付需求,就可能出现资金筹措困难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讲,今年以来银行流动性趋紧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的影响,也有对盈利目标高度重视的原因。银行经营中从来都存在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的矛盾和权衡,流动性管理压力加大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银行业对盈利性目标的积极追求。

第二个问题,一些反通胀政策的逻辑链可能是不完善的

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并不一定能够控制货币信贷投放

去年年初以来央行推出的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政策,都是为了实现“反通胀”目标,学界则用“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等似是而非的论调来证明这些措施的合理性,紧缩银行的流动性只是以“反通胀”为基本目标的货币信贷政策的一部分。这些反通胀政策制定和实施所据的逻辑链是: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减少银行的流动性、抬高企业的融资成本――控制货币信贷投放――控制通货膨胀。问题是,这一逻辑链是否完善?我看值得推敲。我的看法是,加息、上调准备金率并不一定能够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原因在于,借款人融资需求一方面受融资成本的制约,更重要的是受项目投资收益率的制约。2003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景气指数一路上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目前约在15%以上(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7.47%)。15%以上的工业企业平均资本利润率就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不断紧缩银行流动性的情况下,社会信贷需求旺盛,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规模不断扩张;也能够解释为什么目前信托贷款年利率普遍在10%以上,借款申请仍然非常活跃。在信贷资产证券化日益发展、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只要产业资本盈利能力高企、融资需求旺盛,紧缩银行流动性将加快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步伐;用行政干预等方式控制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量(最多只能控制新增贷款量,也控制不了累放量),全社会融资规模(包括银行信贷、股票和债券融资、信托融资、私人及企业借贷等)仍会快速扩张。融资规模变化本身就具有“顺周期”变化的特点,在多层次金融市场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利率、准备金率调整后各市场主体的变化非常复杂,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传导的可测性、可控性降低。从近年情况看,频繁的加息、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并没有控制住货币信贷的快速增长,试图用加息、上调准备金率等手段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的逻辑链本身就是不完善甚至可能不存在的。

控制了货币信贷投放,未必能够控制住通货膨胀

我们习惯于讲“通货膨胀是一个货币现象”,在很长的时间段、全球范围内和统计意义上讲,可能这一论断是成立的。但就特殊时间段的国别通胀情况而言,可能有生搬硬套之嫌。2001~2007年我国货币信贷的增速一直较快,但大多数年份都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一些年份还存在通货紧缩。从全球视野看,2003年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都进入了繁荣期,美、欧及中国、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都实现了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随着全球经济的繁荣及投资、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出现了全球性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扬,并导致全球范围内转移性通货膨胀的蔓延。全球范围内这轮转移性通货膨胀的突出特点,是从全球能源、原材料生产国向加工制造国和消费国转移,从上游产业、行业向下游产业、行业转移。在全球都存在明显的通胀压力、转移性通胀特点明显的情况下,将中国通胀归因于人民币“货币”因素,我看是不恰当的。在目前的特殊环境下,即使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行政措施严格控制中国的货币信贷增长,但仍然控制不了全球石油、铁矿石等价值的飚升,未必能够抑制中国面临的通货膨胀。学界积极鼓吹的以“反通胀”为主要目标的货币信贷政策,如果将视野只集中于中国,试图通过控制中国银行业的信贷投放控制全球化的转移性通货膨胀,政策制订和理论阐述的逻辑链可能都是不完善的。缺少对政策逻辑链完善性的考查,不仅会影响政策效应的可测性和可控性,更重要的是会影响对政策成本的恰当估计,使得政策风险相对偏高。

应当警惕并关注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政策成本

目前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推行需要关注三个问题:一是这些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推行,对抑制通货膨胀的有效性问题。二是紧缩性货币信贷政策的推行,显著放大了国际“热钱”的套利、套汇机会,使得“热钱”管理形势分外严峻。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年升值幅度预计会超过10%,人民币一年期定期存款年利率为4.14%,美元基准利率2%,国际“热钱”进入中国能够获得人民币升值及人民币高息的双重收益,这是上半年“热钱”激增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反通胀”目标下不断加息,可能“反通胀”效应不明显,却导致“热钱”管理问题越来越严峻,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三是紧缩性政策的推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下,可能会带来严重的滞后效应。在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扩大的背景下,2003年以来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一大引擎的外贸进出口面临严峻考验。目前中小企业资金、原材料成本急剧上升,经营形势有逆转的危险。我所熟悉的一家图书出版企业,今年上半年纸张涨价超过80%,胶水等上涨超过60%,这些成本压力均无力消化转移,资金链越来越紧。类似这样的企业目前非常之多,在经历2007年后半年以来通货膨胀导致的成本抬升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将可能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目前将政策焦点仅集中在“反通胀”上,出现越来越强硬的紧缩性政策,一旦经济形势逆转并出现“产能过剩”、“投资过度”等经济质量问题,目前紧缩性政策的滞后效应就相当严重。在通胀压力与经济下行压力并存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有保在压”,更加灵活。在政策推行的逻辑链存在明显漏洞的情况下,单一方向紧缩政策的实施方式、力度、时机均是需要加以研究的,“反通胀”压倒一切、不计成本与风险是不可取的。

第三个问题,政策推出要兼顾市场稳定需要

货币政策制订透明度影响市场稳定

我最近非常关注美联储在面临通胀与经济下行风险时货币政策的制订及操作的具体方式。美联储制订货币政策的委员会叫董事会,董事会开会时间是完全公开的,开会之前市场各机构都进行预测分析,董事会开完会后将公开发表董事会决议,公开说明董事会对目前经济形势的看法及制订相关货币政策的具体考虑,董事投票结果也将明确告知。透明度较高的货币政策制订和实施机制,使得市场上所有的经营主体易于形成较强的市场预期,避免非预期的货币政策出台导致市场恐慌,这种市场预期本身也成为货币政策制订的重要约束条件。我们承认,公众预期可能会出现“合成谬误”,但是小规模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在缺少市场透明度的情况下制订货币政策恐怕更容易出现误判。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依赖各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和舆论引导。如6月7日(端午节时期)的准备期极短的上调准备金率政策、去年出现的“半夜加税”政策等,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市场恐慌,实际政策效果都很差,是应当引以为鉴的。

政策推出要兼顾市场稳定需要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第4篇

对于“微调”的概念,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是在“稳健”的基调之上,偏松、偏紧都属于微调的范围。与此同时他认为,为前瞻性地合理安排银行体系的流动性,2013年初可能适度下调准备金率1到2次,每次0.5个百分点。与之相比,更多的市场人士更倾向于理解为,2013年货币政策在“扩内需”的背景下可能会“由紧到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表示,从2012年下半年的情况看,货币供给基本处于比较适中的状态,既较好遏制了通胀,银行信贷或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也没出现滑坡,“因此2013年将继续保持这种连续性和稳定性政策的态势。”

谁是Mr.Rright

“2013年的信贷计划和今年差不多,年初应该有一拨放贷高峰。不过现在大客户的第一要求就是降低成本,企业对发债的兴趣比对贷款的兴趣高出很多。”一位国有银行公司部人士之前对媒体如此表示。

在风险管理和支持优势企业的原则上,银行提供的钱肯定是每年都存在缺口的,但是随着社会融资渠道的丰富,企业应该找到哪种最为合适的“钱”的确开始成为一个命题。正如青岛福日集团CFO董运启所说的那样,现代企业融资方式也有先后,第一是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关键是企业的最佳融资结构应该是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保证由于债务上升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成本最小化。”

郭田勇对当下一些应该鼓励或限制发展哪种融资方式的说法并不认同,他认为各种融资方式之间都是一个竞争的方式,不存在好坏,只能说哪种方式最适合企业那它就是最重要、最好的。

银行:忧郁的主体

近期一些国有大行纷纷表态,2013年将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工行董事长姜建清表示,要按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求,及早谋划明年信贷计划,适度增加信贷投放总量,把握好投放力度、节奏和投向,优化信贷结构。农行董事长蒋超良表示,科学配置并用足用好信贷资源,持续推动信贷结构的调整优化,确保信贷投放符合中央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建行行长张建国表示,加大形势研究分析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行自身发展目标,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实际上,社会融资总量结构在2012年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直接融资的比例快速上升。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间接融资占比已经由2006年的91%下降至2012年1至10月份的84%,债券融资占直接融资的比重由60.35%%增长至89%。

这一趋势将在2013年继续延伸。预计2013年企业融资结构将进一步改善,以贷款为代表的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下降,直接融资比重将明显提高。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放量,预计全年社会融资总规模在16万亿元至17万亿元。专家初步预计,2013年的人民币贷款增长仍将控制在8.3万亿元。而且这些贷款的投放更加注重支持结构调整。

直接融资的比重上升,意味着通过债券和信托进行融资的方式已逐渐为企业所热衷,银行信贷已不再是企业融资的唯一渠道,而这也直接带来了金融脱媒现象的日益明显。来自中国银行的研究报告认为,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而这也说明的银行存贷款利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市场化改革。

郭田勇认为,只有利率市场化银行业才能成为真正的银行。“不断推进的利率市场化会给银行业带来非常大的压力,压缩其传统盈利空间,同时有可能带来破产等问题。”但是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步,郭田勇建议银行要做好战略转型的准备,一方面从传统的依赖于存贷业务和利息收入转向依赖和强化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发展金融创新,推动混业经营,寻找更多的盈利点。

债券: 意料中井喷

用郭田勇教授的话说,既然体制内无法满足资金需求,那必然寻找体制外的。因此2012年直接融资呈现出井喷之势,尤其是债券市场在宏观调控稳增长、政策鼓励直接融资的大背景下,2012年俨然成了“债券年”。

2012年12月20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宣布,全年公司发债额度突破3000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会计师王国梁日前在“中石油2012年债券融资研讨暨总结会”上说,从结构上,公司债券融资以境内为主,形成国内外、本外币、多元化的融资体系。

在2012年央行连续两次降息后,短期融资券发行利率一度降至3.6%左右,低成本吸引了大量央企、国企。据Wind数据统计,去年超短期融资券发行总额达5822亿元,同比大增178.6%。

截至2012年11月末,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发行量约7万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超过15%,交易量超过240万亿元。除了银行间市场债券发行规模大增外,交易所公司债发行规模亦出现大增。数据显示,2012年公司债发行总额达2594.33亿元,同比大增100.9%。业内人士普遍认为,2013年债市扩容的现象将会持续。

在债券市场急速扩容的情况下,中国债券市场一直还保持着“零违约”的纪录。虽然这对于持有人除去风险是好事,但也不乏担心风险的集中爆发。

值得一提的是,债券的品种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2011年底开闸的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成为2012年银行青睐发行的品种,2012年银行共发行金融债1680亿元,用于支持小微企业贷款。

影子银行的尴尬

“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在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野村国际(香港)曾在2010年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做过调研,后来IMF也曾警示过中国“影子银行”的风险。

在中国,“影子银行”主要集中于三种形式的融资。第一类是银行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第二类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贷公司等;第三类是民间金融。对于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多家机构预测普遍在20万亿元上下。

虽然对“影子银行”至今还没有特别一致的定义,但郭田勇认为一直存在,只是现在多了这样一个名词,不用谈“影子银行”色变。

郭田勇表示,“影子银行”对直接融资比重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对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影子银行”长期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郭田勇也表示对于系统性风险还是要防范。

IPO:更多期待在香港资本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近日的数据显示,在海外13个市场和境内3个市场上,2012年全球共有425家企业上市,合计总融资823.43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共有201家上市,总融资额为263.27亿美元,占全球上市数量的47.3%和总融资额的32%。

2012年仅有47家中国企业在海外5个市场上市,其中香港主板是2012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主力市场,共有38家企业上市,合计融资95.58亿美元。这表明中国企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等海外主要资本市场数量仅为9家,这其中还不乏唯品会等的流血上市。这也意味着“中概股”危机并未过去,美国的资本市场并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地方。

而在境内资本市场,2012年全年仅有154家企业在境内三个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额为164.84亿美元,较2011年同期下滑62.3%,上市数量减少127家。

而据安永于2012年12月28日的《安永年末全球IPO最新报告》,2012年创业板成IPO发行主角,创业板成立以来上市数量与融资额双双位列A股第一。

根据目前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800家公司在证监会申请上市的名单之中,融资总额约为5000亿元。由此可见,国内排队过会的企业数目及融资规模远大于国内市场当前的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企业通过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的通道基本已经关闭。

由此安永大中华区高增长市场主管合伙人何兆烽判定,2013年将会有更多中小企业赴香港上市,而且赴港上市的门槛有可能会进一步降低。与此同时何兆烽预测,IPO活动有望于2013年下半年增加,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等待上市的好时机。

内生性力量

亨通集团CFO生育新表示,当下他正着力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我们现在主抓资金的集约经营,公司已经有两个资金中心,现在正积极申报财务公司。”与此同时,亨通集团的债务结构也在不断调整中,“现在短期债务占比80%以上,我们通过上市公司再融资可以加大一部分长期债务的比例,加上做了一些中期票据,未来的目标是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能达到5:5。”

作为全球发电和轨道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企业,阿尔斯通的资金管理一直比较先进。虽然银行一贯支持传统基础设施的行业,融资上没有遇到大的困难,但是徐连生也坚持表示在企业需要资金的时候,首先考虑内部资金调配,其次才会去考虑外部融资。徐连生强调,阿尔斯通的资金利用效率主要依靠“高效、便捷、优势化”的资金管理理念。“高效是指资金有效率,便捷是指资金管理中调配资金的手续可供操作,操作简单便捷。优势化则是资金集团化使旗下公司的资金使用成本比银行的现有利率要低。”

即使是在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行业,作为新兴城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绿维创景CFO苏杰也认为,政府投资主导下的经济增长模式几乎走到了尽头,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相信民间资本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当下苏杰将人力资本放到了工作首位,“如何加快人力成本周转是提高公司获利水平的关键所在。财务部门协助公司管理层开展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就是运用时间资源驱动作业成本管理模式,辅以绩效考核等各种手段来不断促进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本回报率。”

房地产何去何从

2012年是楼市调控持续深入的一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走向分化,龙头企业依靠自身资金优势“以价换量”,销售业绩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中小房企在资金压力下“断臂求生”,转让股权;还有一些房企“另谋出路”,寻求转型,走向多元化经营。房地产行业“圈地运动”的集体暴利时代逐渐走向终结。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房地产仍是支撑经济的重要行业,相比之前那个草莽的神话市场,现在的市场显然更加理性、健康。鉴于此穆迪近期也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用评级前景上调至稳定,自2011年以来该评级一直为负面。

近日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在其微博上引述万科总裁郁亮的看法称,“2013年房地产市场最大风险在于部分城市复苏过快,政府想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手段是无穷的;房地产市场最好不要有什么春天、夏天。如果出现春天,离死寂也就不远了。”这似乎预示着地产老大万科对2013年的楼市持“谨慎悲观”的预期。

事实上,作为和金融最息息相关的行业,房地产金融在2012年得到了迸发。自2011年就开始过冬的房地产业,在寻求资金方面已经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即使是背靠海尔集团、在2011年之前一直没有贷款的海尔地产也努力搭建了多元化的融资平台,在“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相平衡,短期融资和长期融资相平衡”的策略之下,与各大银行、信托、基金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

复地集团高级副总裁周纯在出席第二届亚洲地产融资模式创新峰会时表示,“房地产归根结底是金融行为,房地产专业化与金融创新要相辅相成。”周纯强调,第一关拿地的成本一定要控制好,现在复地集团能把拿地项目控制在13%左右。

信托脱缰狂奔

房地产信托开始做春节前的最后冲刺,据统计近两月来信托发行数量呈现抬头趋势,单周发行规模曾一度突破百亿元,2012年最后一周(12月23日~30日),共有13只房地产信托成立,足可看出房企通过信托融资的需求依然强烈。

短短几年,信托资产规模已从2007年的3500亿元暴增至现在的7万亿元,这背后房地产的资金需求成为主体推动力量。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2012年仅11月便成立房地产信托54只,共募集资金169.49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全年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数量达648只,募集资金总额为1531亿元。

不过随着2012年楼市低开高走,货币政策出现放松,很多房地产企业便以销售回款提前偿还了信托。信托界人士也表示,“大房企、国企不缺钱了,信托不好谈。”因此2012年信托募集资金总额较2011年出现了下降。

但信托业的“野蛮增长”也令信托产品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一并迸发,2012年信托融资骗贷、抵押资产大幅缩水、信托投资计划不能按时兑付等风险在去年一并迸发,而这也将意味着信托业将在2013年被进一步规范整治。

不过,国土资源部近日称将继续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在保持从严从紧基调和监督政策执行的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城市,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分类指导”有可能透露出官方在调控思维上已经拒绝“一刀切”;但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对于房地产的调控方向不会改变,未来信托仍旧是补充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的一条主要通道。

房地产基金突进

在房地产调控下、地产企业“输血管道”受阻的情况之下的另一受益者便是房地产基金。根据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报告显示,2011年人民币房地产私募基金总规模已达千亿元,而2012年地产基金规模大都实现翻倍,保守估计也已突破2000亿元。

对当前资本市场的看法范文第5篇

在现有正规经济统计中,按照1988年标准对国有及规模为年销售500万以上工业企业按实物产量反映的生产能力和固定资产原值进行大、中、小企业的分类。表1列示了不同规模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状况。据调查,目前我国81%的中小企业认为“流动资金不能满足需求”,60.5%的则认为“没有中长期贷款”,在停产的中小企业中47%是因为资金短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传统的融资机构,特别银行资金,很难通过发行股票、债券来获得资金,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外源融资供应的98.7%来自银行贷款;第二,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非常困难。据统计,我国只有大约1.4%的中小企业能够获得贷款,总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8%左右;第三,已经获取的贷款利率大都在5%~8%之间。由于是期限在6~12个月的短期贷款,贷款的成本偏高,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回报期长、收益多的项目。1999年,国际金融公司对中国北京、成都、顺德与温州四个地区的600家私营企业融资结构进行了调查(见表2)。调查结果较为直观地反映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分析

2.1企业本身因素

2.1.1中小企业信用较低

中小企业信用较低可以归结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中小企业由于资产和生产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盈利能力也比较差,从而抗风险能力差,进而偿还贷款的能力容易受到削弱;二是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和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法人代表变动频繁,这些特点导致中小企业不偿还贷款的“败德成本”较低;三是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少数高科技型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较差,缺乏精通相关专业知识,不仅不能有效地管理企业,而且信用观念也比较淡薄,使得企业逃债、废债现象非常普遍,甚至通过“两本帐”的手段来欺骗银行,造成信贷资产流失;四是中小企业组织关系简单,缺乏可以提供担保的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且自身资产规模不大,固定资产大多陈旧落后、变现能力较低,导致申请新贷款时抵押物严重不足,担保责任难以落实。

2.1.2对银行放贷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一方面,各种类型的商业银行都是盈利性的金融企业,而给中小企业贷款确实存在着形不成“规模效益”的问题。因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要求的配比贷款数额不大,但配比贷款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银行从贷款的单位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倾向于进行对大型企业放款的“批发”业务,而不愿从事放贷给中小企业的“零售”业务。另一方面,即使不考虑信用风险,中小企业受自身经营规模限制,各种经济效益指标也都与大企业有较大差距,难以提高银行的放贷热情。此外,企业其他方面的竞争力包括企业形象、社会责任、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也都大大低于大型企业。所以,无论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考虑,银行都难以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

2.1.3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在确定贷款对象时容易作出逆向选择。而逆向选择现象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银企双方在对企业状况的了解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目前,金融机构能以较低的成本比较容易地获取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信息。对非上市的大型企业,其规模庞大的职工、供应商、消费者群体,也可以成为银行获取信息的来源。相比之下,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要差得多,一方面,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进行审核,缺乏足够的财务审计部门认可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记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规模较小,持续经营的时间也相对较短,而且所从事行业等更频繁,关联方的规模较小,进而信息披露的渠道也较为狭窄。

2.2金融体系的因素

2.2.1国有商业银行追求贷款规模效益的经营宗旨造成对中小企业的“惜贷”

长期以来,在我国现行金融体系中处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将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企业,并且双方已经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伙伴关系。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实行“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策略,各国有银行也及时进行信贷管理制度改革,实施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压缩了风险资产的比重,集中将资金投向了大型企业。另外,为了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基本都实行了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因此,无论是信贷员还是基层银行,都不愿意冒更大的逆向选择风险。

2.2.2国有商业银行集权式经营模式的推行限制了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面对国内金融资产质量不高的现实,各国有银行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通过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使信贷资金大量向上集中,制约了基层商业银行的的信贷行为,造成了基层银行存多贷少,只有推荐权而没有放贷权。这样即使中小企业的贷款申请被基层银行推荐上去,最终能否获得贷款,主要取决于上级银行在保证大企业需要后的资金规模,而不是被推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还能力。基层银行权限的缩小,加上银行有意识地控制新增贷款客户,致使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集中在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城镇的中小企业贷款更为困难。

2.2.3银行系统缺乏创新

现行的银行信贷普遍存在操作流程长、环节多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的特点。例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向银行贷款时,还要对其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而完成这些手续需要较长的时间,可能错过资金的最佳效益期,与企业对贷款需求的季节性要求差距较远。另外,目前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规定了基准贷款利率,而且上下浮动的范围较窄,这样就使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对不同贷款风险和特殊的服务进行定位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从而使贷款利率不能充分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商业原则,导致中小企业贷款失去政策支持和商业诱惑。

2.2.4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在国有银行发放贷款的权限向上集中的情况下,为减少银企的信息不对称,创建对本地中小企业更为了解,能有效防止企业“赖帐”的地方金融机构就成了一条重要举措。但实际上,目前我国此类金融机构在数量上还比较少,难以满足中小企业需求。就我国地方金融的运营情况来看,由于缺乏强大的国家信用和政策支持,原本潜在的金融风险易于向现实转化,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都比较差,有相当一部分机构还面临亏损和支付风险的压力。为摆脱困境,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不得不把贷款的重点放到了大型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则动力不足。

2.3国家宏观因素

2.3.1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不够

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逐步制定和实施了不少扶持政策,使其融资问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却尚未形成足够的重视,缺乏配套的专门为其提供服务的优惠政策。不仅如此,现行金融体系还对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的活动作了过分严格的控制,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2.3.2现有的直接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障碍重重

中小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两个市场。在股票市场上,对中小企业发行股票的最大障碍是规模限制。按我国法律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最低为1000万元,上市公司股本总额不得少于5000万元。在债券市场上,目前发行的债券多用于进行大规模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不仅留给中小企业的资金空间较小,而且当前债券的利率水平也难以为中小企业所接受。

2.3.3社会信用环境使民间资本难以很好利用

从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和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以外,吸引的资金就是民间资本。但是,这一渠道除了资金有限,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规模扩张需求外,还因其多少有“非法”嫌疑而遭受压制。民间资金市场不能健全发育,主要与目前整个社会的信用、环境有关。

3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主要策略

3.1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3.1.1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不同规模的企业有不同的资金需求,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应能覆盖不同发展规模的企业,满足各类企业不同数量的融资要求和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方式,以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应该尽快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应建立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在内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以满足中小企业对融资的要求。

3.1.2拓宽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风险高、规模小、知名度低、建立时间短等特点,绝大多数不能进入证券主板市场。可是二板市场能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上市门槛相对较低的直接融资机会。对于我国一些优秀高新技术中小企业,一方面,应支持其到香港的二板市场上融资。这对于企业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还可以考虑建立一些地方性的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或证券市场,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股票交易提供场所。

3.1.3建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

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可以降低中小企业投资人投资风险,为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保证。创业基金注重企业的长远效益,投资期限较长,能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目前,我国的基金发展基本上具备了设立中小企业产业投资基金、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创业基金必要的条件。设立创业基金要选择管理水平较高的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充当基金管理人。同时应大力发展证券交易处所的场外交易市场,以解决创业基金投资股权的转让困难问题,提供投资的退出机制或增强其流动性,吸引投资者,增强中小企业的资本金实力。另外,从意识领域范畴逐步完善诚信体系以及法律制度环境是我国的长期对策。

3.2拓宽间接融资渠道

3.2.1拓宽国有商业银行融资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应为中小企业营造公平的贷款环境,调整信贷政策,修改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标准,打破以企业规模、性质作为支持与否的条件,支持中小企业的的合理资金需求,遵循公平、公证和诚信原则,逐步提高对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商业银行在组织制度方面应创新,现在各国有商业银行除总行已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外,一级银行和二级银行也设置了中小企业信贷机构,制定和执行对本地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策略。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这一经验,改善金融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够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3.2.2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银行

国外大多数国家都有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缺乏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应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解决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和固定资产方面对中长期贷款的需求,对需扶持的中小企业发放贴息和低息贷款。商业中小企业银行,可由城市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或联社改制而来,充分发挥这些区域性银行对当地经济情况比较熟悉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服务。

3.2.3发展融资租赁业

租赁融资是现代中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新渠道,西方发达国家25%的固定资产都来自租赁。我国目前中小企业多数技术设备落后,且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去更新。发展融资租赁业,企业就可以在资金短缺或不愿动用经营资金的情况下,添置或更新设备。

摘要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在理论界早已形成一致的看法并为各界所重视。然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融资困境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逐渐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尤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诟病。它成为中小企业发展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2纪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体系完善[J].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