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金市场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2002年金融分析师(CFA)考试结果的公布,被誉为“全球金融第一考”的CFA资格认证再次为金融界所关注。2000年,全国只有百余人报考;2002年,中国大陆地区有2000多名考生参加考试。近年来,CFA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全球投资银行家、证券交易人员、公司财务总监等金融业内人士公认的最高行业从业标准。CFA以何等魅力,在短短几年内吸引着众多业界人士?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与世界接轨的成熟的金融市场,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有国际先进金融知识又谙熟中国商品经济特殊规律的金融人才,来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和行业规范。让我们走进CFA。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起步到快速成长的阶段,今天它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引人瞩目的重要行业。在新世纪来临之际,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方向发展,中国已加入WTO,使我国的资本市场以及各个经济领域面临着又一次重大的挑战与机遇。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在规模或规范化方面与世界上发达的金融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资本市场的扩容,它的复杂性增加,需要研究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例如,培育机构投资人,提高资本市场有效性;开放式基金管理;创业板市场设立与运作,国有股、法人股流通;保险基金与养老基金管理;商业银行股份化及资产证券化运作;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的引入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等。这一切都需要大批掌握国际惯例的人才,中国资本市场的规则最终要与世界接轨,越来越多的金融市场从业人员也需要加强培训和提高素质。中国的资本市场又有着它自身的规律和发展道路,必须结合国际的经验和中国的实情加以研究。
展望未来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首先应该大力加强国内外资本市场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大力培养既掌握国际先进金融知识又谙熟中国商品经济特殊规律的金融人才,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FinancialAnalyst)是我们应采纳的一个严格的国际行业规范,它是全球通行的、最权威的金融市场专业人员的资格认证,它创办于1960年初,近年来这一资格已越来越广泛地成为全球投资银行家、证券交易人员、公司财务总监等金融业内人士的公认的最高行业从业标准。CFA®的课程设置和考试内容深深植根于投资管理的实践,涉及丰富的金融投资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考试标准和阅读书目每年都在变化,以反映最新的投资领域的变化。我们应尽最大的努力在我国普及CFA知识并研讨建立我国自己的资格认证体系,为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规范与国际化做出贡献!
提到高素质的金融人才,许多人认为只有基金管理公司最需要这类的人才,实际上其它的金融机构也大量需要投资管理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等其它金融机构都亟需投资管理的精英人才。
政策惯性虽然存在,股票发行的核准制毕竟已经实施,债券发行也必将由审批制转为考核制。发行已经市场化,如果拟发行股票或债券的企业质量不高,定价又不合理,承销商将面临发行不成功且不得不自己大量购进余额的尴尬境地。所以,在现实利益驱动下,承销商将逐渐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致力于金融分析。在二级市场上,缺乏做空机制和避险工具,这使得一些券商和机构具有和某些市场力量结合,努力将市场推高的内在冲动。股指期货等避险工具正在设计之中,市场各方需要未雨绸缪,及早为今后的市场环境做好准备,这也需要有关的人才。
在保险业,不久前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还只局限于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这对于保证保险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固然十分重要,但是过于狭窄的保险资金运用范围,一方面限制了保险资金的盈利能力,使大量的长期资金不仅缺少投资途径,而且利率倒挂,另一方面也造成相当大的潜在市场风险。因为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之类高信用级别的债务都属于利率产品,一旦利率波动,保险企业风险很大。在股权投资方面,中国保监会规定,目前只能通过购买证券投资基金间接入市;动用资金不得超过公司资产的15%,且所持资金不能超过资金总量的10%。在国外保险资金一直是股市及证券市场的“主力军”,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参与者之一,西方保险企业主要靠投资组合实现保险资金的保值增值,弥补承保亏损,取得经营利润。由于投资作用的增强,使保险企业在偿付功能的基础上又增强了投融资功能,投资业务已成为与保险业务并重的两大主导业务之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保险资金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如发行定向保险投资基金、进行资产委托管理、组建产业投资基金、深化债券投资组合等,保险资金的投资需求与证券市场的融资需求形成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保险资金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下午好!
刚才市发改局、经贸局和人民银行分别通报了我市当前经济和金融运行情况,市中小企业局以及参会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也结合实际,就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我认为这种互动的会议形式非常好,非常务实。我建议市中小企业局和金融部门以后多开些这样的会议,共同为*经济发展出谋献策。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经济金融互动关系,增强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结合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发展也需要经济的发展来推动。今年以来,我市经济金融工作扎实开展,成效明显,特别是上半年人民银行、金融办组织举办的政银企合作研讨会、金融工作座谈会和银企合作洽淡会暨金融产品推介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逐步建立了政、银、企之间互相支持、诚信合作、携手发展的合作机制。因此,政府部门、人民银行、银监局等相关部门要按照工作分工,做好银企衔接和项目推介工作,互相交流信息,确定发展项目,金融机构也要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做好信贷辅导,促使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效结合。
二、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要准确定位,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我市金融机构“贷款难”和中小企业“难贷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一方面本地金融机构找不到好的贷款企业,只能上存资金,另一方面企业难以达到本地商业银行贷款的准入门槛,只能寻求异地资金的支持,对本地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这必须引起经济金融部门的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市规模企业较小,除了风华集团公司和鼎湖永盛化纤两家企业达到国家大型企业的评定标准外,其他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因此,*要发展,就必须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发展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性发展。金融机构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准确定位信贷投向,既要符合国家金融政策,又能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着力提高银行资金的运用率、项目资金到位率、存量资金周转率。要进一步优化资金配置,要“高处着眼,低处着手”,力争上级行更多的支持,多开发适合*实际的高附加值金融产品,完善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体系,灵活应对企业需求,大胆探索股权质押、项目融资、库存产品抵押等新产品,以及债转股等新型融资方式,在产品上为中小企业多开辟融资渠道。
三、信用担保业发展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扶持
信用担保业在我市刚刚起步。发展信用担保公司,可以充分发挥信用中介的杠杆作用,链接好中小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推动我市信用体系的改革与发展。刚才各发言单位谈了很多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的看法,讲得也很实在,资金缺乏仍然是目前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实力弱,融资风险大,金融机构受风险控制与管理的约束,对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审慎,从而造成中小企业的发展不能得到足够、及时的资金支持。但现在担保公司的出现,则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它作为银行和企业的借贷媒介,对商业银行作出承诺,对企业提供担保,从而提高企业的资信等级。担保公司是新兴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希望各商业要重视和支持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市中小企业局要与各部门多联系、多沟通,一起想办法,采取措施,帮助担保公司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促进担保业健康成长。同时,当好“红娘”,多向担保公司推介有潜质、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四、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诚信*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有利于政府利用市场机制,引导信贷资金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营造资金洼地,加速区域资金流动,实现经济金融协调发展。因此,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将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进和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全面提升经济金融的质量和竞争力。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快信用*建设;加强政银、银企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要不断改善中小企业担保条件,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并积极建立政府、银行、企业互动的防范金融风险机制,提高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五、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金字塔股权结构 内部资本市场 运行机制
一、前言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多元化经营,金字塔股权结构模式成为现代企业集团普遍采用的组织模式。金字塔股权结构是指在一个企业链条中,实际控制人处于控制链最上层,上市企业常处于最下层,在两者之间的股权控制链上还存在一个或多个企业(LaPortaetal.,1999)。金字塔股权结构普遍存在于融资受到约束的较不发达资本市场和投资者保护程度较弱的国家和地区,终极控制股东利用金字塔模式下形成的内部资本市场,使资源在金字塔内部流动与转移,以此来替代不发达的外部资本市场(Aimeida and WOlfenzon,20O4)。金字塔型股权控制能够发挥资本杠杆的效应,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获得内部股权融资优势(Almeida and Wolfenzon,2006; Bena and Ortiz-Molina,2013)。在不同的企业集团模式下,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方式存在差异。王化成等(2009)按交易对象的不同将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方式分为资金融通型和资产配置型。现有关于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方面的文献乏善可陈(袁奋强等,2013),金字塔型企业集团的内部资本市场运作的研究更少。
二、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
内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资金融通机制、资金分配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四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
(一)资金融通机制
资金融通机制是内部资本的来源渠道,有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可以使联合大企业比单一企业以更低成本从外部资本市场融得更多资金(Stein,1997)。金字塔型企业集团下,集团母公司和控股子公司都有独立法人地位,集团母公司可通过多种方式对控股子公司进行控制,企业集团可通过控制上市子公司在外部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债券或向金融机构贷款等方式集中进行外部融资;也可凭其集团优势直接进行。另一方面,内部融资资金可能来源于以前年度通过外部融资余留下来的资金,也可能是各成员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积累的资本,集团母公司可在企业集团内部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财务公司来宏观调剂这些闲置的资金,以加速资金周转,进而提高使用效率和收益。
内部资本的聚集过程中需遵循一定的规则:外部融资方面,集团要按照与外部资本签订的融资契约,并运用外部资本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进行融资;内部融资方面,利用母公司的行政权威(潘爱玲等,2013),并要求成员企业遵循总部制定的有关内部资本聚集的相关规则,充分运用闲置资金。
(二)资金分配机制
资金分配机制是集团母公司依靠其行政权威,合理配置集团母公司与上市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资本,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各成员企业通过申请或预算的方式向集团母公司表达资金需求意愿,母公司作为整个集团企业的“外部出资者”,在结合集团整体战略规划后对各子公司的具体情况分析,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排序后再决定是否对子公司追加或减少投资。财务公司是内部资本集中管理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发挥财务公司的作用,集团能有效地进行资金盈余的调剂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维持内部资本市场的有序性和收益性,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使集团的收益最大化。
(三)信息传递机制
信息传递机制是集团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既包括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传递,也包括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横向传递。纵向传递下,集团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拥有着较大的控制权,不仅掌握着子公司的财务权,还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发展问题有着重大的话语权;且控股母公司还可安插“内部人”到子公司进行管理,以获得子公司第一手经营资料;同时,子公司也可以通过定时报告公司经营状况、上交财务报表等方式积极向母公司反应发展的近况,形成信息上下畅通的公司体系。因此,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传递的信息是相对可靠真实的。信息横向传递方面,各控股子公司由于同属于一个集团母公司,利益冲突相比外部资本市场上的企业较小,故各分公司之间传递的信息也相对可靠。
(四)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是集团母公司的重要监督管理办法,加强集团母公司对控股子公司的激励监督。金字塔型企业集团下,集团母公司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加强对控股子公司的激励约束。集团母公司会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子公司增加投资,以此来促使子公司完善经营管理,增强竞争力,进而获得更多来自母公司的投资,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同时,集团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经理人也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一方面增加对子公司的投资使得经理的控制力度增大,有利于经理实现其个人利益;另一方面给予股权激励,克服管理者的短视行为(Morck et al,2003),增强子公司经理归属感,减少“寻租”行为。集团母公司对于子公司的约束,如对发展前景不佳的子公司减少投资或出售减持子公司股份等形式。
三、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融通机制不健全
金字塔模式下,企业集团内部各子公司的现金管理各自为政,并实行财务集中管理,但现金富余的子公司与现金匮乏的子公司之间缺少资金调剂,尚未建立以企业集团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内部资金融通机制(涂永红,2004);且有些企业集团虽然有财务总部来控制各子公司的现金余额,但因集团内部各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使得内部资本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集团也无法做到集中结算,对子公司的资金不能做到实时监控,对子公司的资金调拨也缺乏法律依据。
(二)资金分配效率较低
企业集团股权结构错综复杂,关系较多,加之缺乏价格公允机制,使内部资本市场在配置资金时难以实现效率优先的原则。在金字塔股权模式下,集团内部存在控制性股东,控股股东与各子公司之间的交易行为兼具行政与市场的双重特征,一方面应遵循公允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大股东控股权的存在,两者之间的交易又难以实现公允,控股股东凭借其权威地位进行内部资本分配,利用其控股权进行显失公平或不合法的内部资本市场交易实现内部资本的分配,资本极有可能被配置向利益占优方而非效率最优方,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
(三)信息传递不畅通
不同的行业总是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壁垒,而目前国内企业大量采用非相关多元化进行公司扩张,这无疑会加剧内部资本市场中信息传递的不畅通。Liebeskind(2000)认为如果投资项目是某个企业特有的项目类型,比如特定新产品开发,这时内部人较外部投资者拥有信息优势,但如果投资项目是行业的常见投资项目,则专业的金融中介机构可能做得更好。此外,我国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不同行业资金利用效率相差较大,这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总部无法对所有的投资机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分部经理就会通过寻租活动争夺资金,使业绩差的分部从业绩好的分部取得资本资助,直接导致内部资本市场资金利用效率降低。
(四)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
我国企业集团问题主要是由母公司股权过于集中所致,股权的高度集中导致企业产权结构模糊,激励制约机制较为脆弱,从而导致较为严重的管理层问题。集团高层经理的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在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中,高层经理的权利过于集中,促使部门经理通过高层经理影响集团母公司的决策来获取资金,实现私人利益最大化。
四、金字塔型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行的优化建议
(一)建立结算中心,完善资金融通机制
完善内部资金融通需要借助一定的管理模式,常见有三种管理模式:内部银行、结算中心、财务公司。内部银行适用于单一法人企业集团,而我国大部分企业集团为二级法人结构,一般选择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管理模式。鉴于设立财务中心和财务公司的难易、风险程度不同和不少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内部资金融通机制的现状,建议这些企业集团先建立结算中心,待时机成熟,再组建财务公司并不断完善其发展模式。结算中心应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坚持权责明确的基本原则,积极协调企业集团内部成员间的利益关系,并利用其筹资、融资、分配及使用资金的业务优势,将集团内部不同层级的单位有机联合起来。
(二)提高治理水平,完善资金分配机制
内部资本市场基本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受其治理水平的影响。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资金分配效率较低,应进一步规范企业管理制度,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的公开度和可信度;并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协调好不同成员企业间利益与集团整体利益,协调好各成员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的利益,提高企业集团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资金分配机制。
(三)提高信息畅通性,完善信息传递机制
企业集团在非相关多元化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不畅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集团内部加快提高信息畅通性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集团母公司可以成立一个具有高度专业性的信息处理机构,用来处理整个企业集团内部网络所传递的信息,并对它们进行分类管理,以供集团母公司或子公司高层在决策时参考,这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管理层处理信息的时间,提高管理层的决策效率和正确率。
(四)集团“整体上市”,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集团“整体上市”对子公司有较强的激励约束作用,集团企业为所有子公司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平台,增加了更为丰富的融资渠道,使得子公司能以更为灵活的方式运行,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力度减小,有利于解决股权高度集中下的激励约束较为脆弱问题。同时,推进集团整体上市,从源头上消除上市公司同集团之间的利益输送隐患(王化成等,2009)。同时证监会对公司上市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机制用来约束上市公司的行为,这同时也能对上市子公司的经理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推进激励约束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化成,蒋艳霞等.基于中国背景的内部资本市场研究:理论框架与研究建议[J].会计研究,2011(7)
[2]Jeremy C. Stein. Internal
Capital Markets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Corporate Resourc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
内容摘要:本文在分析各类市场资金风险偏好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市场资金配置体系,研究了该体系构建中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 风险偏好 资金配置
实践中,科技型中小企业除了具有一般中小企业共有的风险外,还附加了较高的技术风险,这就使其在融资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市场资金是具有不同风险偏好,以盈利为目的,基于风险和收益的权衡进行自主投资的资金,而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也具有不同的融资需求,将二者有效结合,构建合理的市场资金配置体系,将促进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
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分析
从投资性质来划分,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金可以分为股权资金和债权资金,股权资金可以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高额收益,期望收益较高,而债权资金可以获得还本付息的保证,抵押性债权资金还可以获得抵押物的保障,但相对来说期望收益较低。从风险收益的角度来说,总体上股权资金的风险大于债权资金。
从资金的来源看,股权资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天使资金、种子资金、创业投资资金、股票市场资金。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及与对企业的了解与控制程度不同,天使资金主要来源于科技企业创始人或其亲戚朋友,外部种子资金、创业资金等风险资金来源于其它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人。虽然这些人难以真实全面地了解企业,存在相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但这些投资者一般具有行业经验,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经营和管理风险,资金入股企业后可以获得相对控股权,可以通过参与经营决策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而股票市场投资者由于在信息、控制方面的弱势地位,其所能承担的风险也是有限的。民间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富有的企业主或个人,对收益要求较高,能承担一定风险。银行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居民及企业存款,存款人对收益要求较低,所能够承受的风险有限,但作为融资中介的银行可以利用专业能力及对资金使用的监督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风险。作为直接债权投资的债券市场资金则对资金的安全性要求较高,风险偏好较低。
根据金融理论中风险收益的基本原理,只要预期收益能弥补投资者承受的高风险,就能吸引风险偏好较高的市场资金流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而对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来说, 其对收益的要求较低,首要的是通过降低风险保障资金的安全性。当风险收益不能对等时,特别是收益受限时,投资者会通过寻求降低风险来达到平衡,或转向其它投资领域。
基于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市场资金配置体系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般经历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及成熟期几个阶段。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来看,随着企业的发展,投资者所承担的企业经营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及信用风险等也逐渐减小。如果能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风险及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有效结合,就可以为科技企业的发展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融资体系。
股权资金中的天使资金及种子资金从种子期开始介入企业,主要为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并辅助企业降低技术风险。而主要以财务投资为主的外部创投资金一般不擅长技术的研发与评估,适宜等企业技术风险降低后,从创业期开始介入企业。债权资金应从企业进入成长期后开始介入,由于成长期初期企业符合条件的抵押品较少,经营风险也较大,受利率及信贷成本限制,正规的银行信贷及债券市场资金也不宜介入,但由于民间信贷资金可以采用较高的利率,借贷者之间较为熟悉,信息不对称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成长期初期的债权资金应以民间信贷资金为主。当企业进入成长期后期或成熟期后,随着企业风险的降低,风险偏好较低的银行、债券市场资金开始介入,而企业的股权融资则偏向公募的股权市场。
市场资金配置体系构建中的问题及对策
(一) 银行信贷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银行信贷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中发现,银行认为政府补偿的力度不足,企业融资问题依然难以有效解决。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为:第一,收益限制。中小科技企业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未来的高成长性和高收益性,而这是与高风险相伴的。但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属于债权投资,在承担高风险时并不能分享高收益,且由于我国的利率还没有市场化,银行也不能通过提高利率来补偿风险。第二,风险偏好。即使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以向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方向调整,但是由于其资金来源于不能承受风险的存款人,银行仍只能以稳健经营为重点,也不宜大量介入风险较大的贷款。第三,经营模式。在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较为严格的情况下,我国的银行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国有大银行。大银行一方面运营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乏优质的客户资源,而处在发展中的科技企业一般贷款金额较小,信用缺失,服务成本较高,从竞争压力和规模效益的角度考虑,大银行缺乏对这些企业贷款的内在动力。
2.基于风险偏好的信贷资金配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在科技企业的贷款中,大银行充其量只能介入成长期后期或成熟期企业的贷款,这是市场内在的经济规律使然,无论是行政和舆论的引导,还是目前推行的在大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科技信贷部门的做法,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目前各银行对科技中小企业信贷增长缓慢的情况看,银行此类业务的风险和收益还存在一定差额。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如果政府希望推进大银行向风险较高的企业贷款,比较可行的方法,不是银行方面通过抵押品等的金融创新来进一步提高银行的风险和成本,而是贷款企业方面通过贷款方式的创新,如打包贷款、捆绑贷款等方式来降低银行贷款的服务成本及风险。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设立风险准备金为银行及担保公司提供足够的风险补偿。但受限于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及客户性质,推动大银行向科技中小企业贷款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解决高风险的科技企业的信贷问题,主要还应从培育能承担高风险的金融机构主体入手。因此,适当放松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引入竞争机制,将中小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限制为能承受一定风险的资金,同时对其贷款利率允许适当调高,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确立高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模式。中小金融机构由于服务辐射的范围较小,对贷款企业易于了解,可以降低服务成本。竞争压力及不同的经营模式使中小金融机构有内在动力提供高风险的贷款服务,在中小金融机构的初期发展过程中,为培育其市场生存能力,政府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应重点向此类金融机构倾斜。
此外,民间信贷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银行求贷无门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转而求助于民间信贷。民间信贷资金目前在我国还处于地下运营状态,放款人同时承担着较高的政策风险和企业风险。从民间信贷来看,民间信贷按市场利率所获得的收益应该是可以同时弥补其所承担的政策风险和企业风险的。从现实的情况来看,银行的信贷供给和企业的信贷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缺口,而这一缺口正为民间信贷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因此,解决科技企业成长期前期的信贷需求问题,政府不妨采取措施为民间信贷松绑,如引导这些资金入股中小银行或社区银行,在允许其合法经营的前提下,对其贷款利率也进行适当规范,使民间信贷资金成为银行信贷资金的重要补充。
(二) 风险投资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风险投资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获取收益的角度来说,由于固定收益的限制,信贷资金所能承受的风险是有限的。科技企业未来高成长的收益是由股权资金获取的,因此,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应主要由股权资金承担,特别是种子期和创业期企业的资金来源应主要靠发展各类风险投资资金来解决。
目前股权资金的主要问题是各类风险资金过度集中于企业成长期,特别是IPO前期进行投资,而对企业创业期及种子期的投资则明显不足。根据《2005年广东省风险投资行业调查报告》显示,投资于成长期及成熟期前期的项目约占风险投资项目的70%左右,而投资于创业期和种子期的项目分别只有17%和13%左右。
2.原因分析。风险投资大多是财务性投资,对企业的长期经营没有兴趣,主要是为了从进入到退出这一阶段股权的差价。其中,进出差价及投资时间的长短是影响资金进入时机的主要因素。成长期后期的企业已有望达到上市的条件,距离上市的时间较短,从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看,企业上市后的股权都可获得相当高的溢价,其中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投资者没有进入IPO前期企业的便利渠道,致使相当数量没有进入渠道的风险资金囤积在公开股票市场。企业在公开上市之前的股权没有集合竞价交易市场,大多都是投资方与企业通过协议方式转让或增发,缺乏了市场价格的发现机制,通常定价也相对偏低。根据国外的经验,通过企业股票发行上市退出的风险投资的回报达到1.195倍,兼并收购的投资回报为0.14倍,企业回购股份回报为0.137倍,这就使企业“成长期后公开上市前”的这一投资阶段具有了低风险、高收益的特征,从而吸引了本来就相对有限的创业投资资金。
在种子期、创业期进入企业的资金,除了要承担相对较大的技术风险外,企业上市的不确定性较大,距离上市的时间也过长。虽然在此时进入企业的成本较低,但这种低成本尚无法弥补资金承担的额外风险。在收益相同的情况下,可以预期的是,只要资金在前期进入所承担的额外风险成本高于在后期进入由于股权增值所承担的高股价成本,市场资金就仍将会选择在企业发展的后期介入。因此,政府在引导风险投资向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转移时,根本的方法是通过机制建设改变这种风险收益不对等的状况。
3.场外股权交易市场建设及政府调节的方式。处于种子期及创业期的企业本身所固有的技术、市场及经营风险是难以改变的,降低投资者的风险,特别是财务投资者的风险的方法可以从增加其投资股份的流动性着手。创业板的推出降低了科技企业上市的条件,拓宽了创业投资的退出渠道,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能上创业板的企业只是少数,而且创业板只是部分地解决了退出渠道的便利性问题,没有解决创业投资进入企业渠道的便利性。因此,为解决种子期投资的退出、创业投资的进入及此阶段所投资股份的流动性问题,有必要为企业上市前的股权及为不能上市的企业的股权流通搭建交易平台,同时拓宽创业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将场内的一部分能承担高风险的个人投资者的资金分流到场外市场。
如果资金在场外市场交易也能像在场内交易一样便利,风险资金又能够便利地在场外市场与场内交易所市场间流动,市场机制本身就能够发挥资金调节的作用。当企业IPO的定价过高时,风险资金就会流向场外交易市场,致使企业上市前的股权价格提高,如此又会提高更早期进入资金的收益水平,从而引导资金将投资期间进一步提前。当投资于企业的资金随时能够变现,在各阶段变现的风险收益能够对等时,资金也就不会扎堆于IPO前的企业了。因此,长远来看,尽快为科技企业建立完善场外股权交易市场是运用市场机制解决风险资金投资失衡问题的有效而根本的方法。
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调节资金配置的有效方法不是自己组建创业投资公司,以投资主体的身份代替市场进行直接投资,或参股商业性质的创司,借助市场力量获取投资收益,而是通过非盈利性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基金投资种子期及创业期的市场资金时,通过限制其投资阶段、投资期限及投资领域,进行风险补偿或重点予以政策优惠。只有解决了风险和收益的失衡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市场资金配置失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Giancarlo Giudici, Stefano Paleari. The Provision of Finance to Innovation: A Survey Conducted among Italian Technology-based Small Firm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J]. 2000,14
【关键词】行为金融;投资行为;金融异象;投资心理;投资策略
一、行为金融产生背景
19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从个体的一系列严格的公理化理性偏好假定出发,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发展了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将其吸收进瓦尔拉斯均衡的框架中,成为处理不确定性决策的分析范式,进而构筑起现代微观经济学并由此展开的包括宏观、金融、计量等在内的宏伟而又优美的理论大厦。这些理论并不认为投资者的心理会妨碍他们做出正确的投资抉择,因此,传统的经济学建立在以下两个假设之上:1.人们的决策是理性的。2.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是没有偏差的。
然而,一些非主流的经济学家却发现,期望效率理论存在严重缺陷,现实别是金融市场里人们的很多决策行为,无法用期望效用函数来解释。行为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悖论”向主流经济学家发难,像“阿莱斯悖论”“股权风险溢价难题”“羊群效应”“偏好颠倒”等,经济学家开始修补经典理论,修改效用函数、禀赋、技术和市场信息结构等,但迄今没有满意的答案。期望效用理论开始受到怀疑,经济学家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行为本身的重要性。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被引入经济分析。从2001年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Clark奖被授予行为经济学家拉宾,到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行为心理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金融学分析方法的反应和认可。
二、证券市场投资者行为异象分析
(一)投资者群体行为异象之羊群行为
传统金融理论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假设:投资者之间的随机交易。行为金融认为投资者之间的交易并不都是随机的。”根据李心丹在其《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中的定义,“羊群行为”是指由于受其他投资者采取的某种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即投资者的选择完全依赖于舆论(随大流),或者说投资人的选择是对大众行为的模仿,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是基于自己所挖掘的信息。
(二)投资者个体行为异象
1.过度交易
在经典的Merton模型中每个投资者购买个股票都是市场投资组合,此时,市场中应该不会发生任何交易。在理性预期模型中,如果投资者不存在异质性,交易同样不会发生。即便假定投资者拥有不同的信息,但只要“投资者是理性的”这一信息是公共信息,交易同样不会发生。因为,一个投资者不会购买另一个投资者出售的股票。然而,现实中人们却看到,无论是成熟的证券市场还是新兴的证券市场,股票交易的年换手率都相当高!而行为金融学家对过度交易行为的解释是:人们在决策时存在过度自信倾向,而过度自信导致了投资者意见的分歧,从而产生过度交易。Barber和Odean(2000)实证结果证明,过度交易会降低投资者的收益率,其根源在于投资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而导致过高的交易量和交易成本。
2.处置效应
大量文献证明,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于卖出获利的股票,而持有亏损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将这一现象称为“处置效应“。具体来说,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出售资产时的表现:投资者更愿意在盈利时卖出他们所持有的资产,而不愿意卖出那些比他们购买时价格低的资产;投资者总是过长时间的持有那些持续下跌的资产。Shefrin和Statman认为,投资者很厌恶去承受与损失有关的遗憾造成的伤痛。而均值回归的非理性理念是对投资者处置效应现象的另一种解释,Shiller的调查研究证实了投资者普遍认为在下跌之后,股价很快就会上涨。
3.投资者分散度不足之本地偏好理论
大量的研究表明许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组合时,其投资的分散度大大低于传统投资组合模型所要求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本地偏好”(大部分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国内金融市场),而经典理论则认为应跨国投资以分散风险。French和Poterba(1991)在对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研究中发现,美国、日本和英国的投资者分别以98.3%、98.1%和82.0%的比例持有本国股票,而这三个国家股票市场的市值占全球的总额远远低于这样的比例,这表明投资者愿意将绝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市场。这种本地偏好理论不仅存在于全球金融市场的国家之间,还存在于国内的地区之间。行为经济学家将其归因于投资者的“模糊厌恶”。即在模糊的情况下,人们感觉不能明确一个赌博的可能性分布,进而对这个赌博没有信心,因此人们总是试图回避模糊。
三、总结
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造成的行为偏差导致了市场价格的偏离,而若能合理利用这一偏差将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这就形成了行为金融学的投资策略。由于人类的心理决策特征是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某些行为是稳定的和跨文化的。相应地,行为金融投资理念的交易策略也就更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对于投资者而言,行为金融学的指导意义在于: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目标,即在大多数投资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前,投资那些定价错误的股票,并在股票价格正确定位之后获利。目前发达国家金融市场中比较常见且成熟的行为金融投资策略有:反向投资策略、惯易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
经济学自把人类决策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那一天开始,就已命定,经济学永都不可能仅仅是经济学、数学,他还是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和美学,它是对人类心灵和灵魂永无止境的求索。
众多学者对我国股市的实证研究都证明了证券投资者投资偏差的存在,一方面证明了行为金融学的基本假定即投资者的有限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的结果,此结果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行为偏差。更为严重的是,证券市场的违法违规者利用投资者的行为缺陷恶意操纵市场,严重危机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损害了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从而严重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发展。对此,应建立完善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倡导正确的投资观和投资理念,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M].上海三联书店,2004.
[2]罗航,张萍.中国股市惯易策略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5).
[3]陈野华.行为金融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谊浩,陈柳钦.中国行为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