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资本市场的功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各个地方的经济得到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将经济管理理念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其在实际发展中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经济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下,众多民营企业的兴起和经营,为殷实经济结构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地方国有和民营企业兴办的数量越来越多,金融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经济管理方面的指导,未能辅助地方金融和经济的提升。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课题进行分析和探究。
1 科学经济管理和地方金融发展现状简述
1.1 科学经济管理的主要内涵
在经济学领域中,主要是对稀缺的资源进行的优化配置,在管理学的范畴中,主要的是研究管理活动、过程和基本规律,进而来解决社会组织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管理类的问题,以便提出指导实践的优化策略。而经济管理主要是对社会经济行为活动合理组织与合理调节的规律进行分析探究,其主要包含两大方面:一方面宏观的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对自身国民经济系统与社会经济行为活动的控制、监督、指导以及调节等;另一方面是微观的经济管理,指的是各类企业、个体劳动者以及合作经济组织在实际中的经营管理。从广义的角度而言,经济管理属于综合型的应用性学科,其融合了多种学科的知识,注重从实践经验与可行性方面进行研究。掌握和探究现代企业和金融领域中涉及到的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为现今金融和经济市场提出更优化的发展策略。
1.2 地方金融发展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下,地方金融产业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其金融业法人单位的数量逐渐上升,主要分布在货币金融服务、保险行业、资本市场服务以及其他金融业行业中,其中资本市场服务类法人主体相对较多。以我省A为例,资本市场服务有123家,而货币型金融服务有47家。所有地方金融领域从业人员有10243人,其中货币金融服务业占比最高,小额信贷、保险、民间投资、证券经纪机构数量虽多,但从业人员占比低于地方银行业。通过对国内众多区域金融领域发展的调查和了解,总结出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融资途径相对较少;二是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三是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功能相对较弱,这样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金融行业的发展。
2 科学经济管理对地方金融发展的作用
基于科学经济管理中涵盖科学的经济管理发展理念,能为地方金融领域的发展提供众多经济管理发展策略,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促进地方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
由于地方政府在开展自身金融经济活动时,更多的是信贷融资为主要的发展形式,科学经济管理,能指导地方金融机构积极的和全国银行总行开展合作性的交流,逐渐扩大对地方信贷投放与资金配置,进而充分的利用金融市场化制造出改革的契机,并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主导的作用,提高对资源高效的配置,这样的管理方式能鼓励地区银行机构和外界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使用各种金融商品招商引资,在严格控制潜在金融风险的基础之上,开展新型的金融融资活动。在众多地方金融领域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对金融业具有深远的影响,在科学经济管理下,能强化地方金融业和区域以外社会组织的证券交易合作,以便促进地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上市之后的融资与再融资,大力推行区域集优债务融资,通过的中小企业在私募券发行与政府债发行的试点工作中,做好企业债券和发行的工作,通过银行和证券发行的方式,促进地方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科学经济管理对地方金融业的融资途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2 加快地方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
在科学经济理念的指导下,能使地方金融领域在原有期权和期货的交易基础之上,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对象进行扩展,这样不仅能实现金融产业和大宗商品在场内平台上进行交易,土地、能源以及知识产权也能在这样的平台上进行交易,在实际的操作中,科学经济管理能根据地方实际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将特色商品作为新兴的经济交易标的。在期货市场中还能开展合约买卖和套期保值,有效地规避了现货市场中潜在的风险。此外,应将股权交易市场视为资本市场中核心的部分,在股权交易所中完成公司和企业制改造的条件上提升其自身的功能,将其打造成主要以资本要素为属性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进而提升地方金融业中资本市场的广度发展。从这一角度而言,科学经济管理对地方金融业资本市场的繁荣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3 提升地方重点产业的金融服务功能
在现今国内众多地区均有属于自身特色的商品,尤其在旅游业迅速发展下,地区经济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样的环境为地方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科学经济管理理念下,充分的利用地方市场在全国经济市场的优势,完善机构和组织的培育,对金融和经济政策进行创新,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进而重点突出以财富管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高端金融业务,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国内外投资理财机构与金融机构组织的聚集,更多的投资引入到地方金融领域中。
2.4 创设地方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
由于金融业是建立在风险和经济收益基础之上的,为了推动地方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应为其创设一个良好和健康的金融发展环境。而科学经济管理的应用,能实现这样的目标。这是由于科学经济管理理念能将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的众多的领域和知识进行综合,并能为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提供成熟的监管制度和经验。例如,能建立健全金融领域中的竞争激励和监督机制、优化金融发展信用环境、强化金融机构对经营风险的控制能力等,其中对金融活动中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参与金融交易主体对象的利益,进而为整个地区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促进和保障的作用。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状况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产业结构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的产业结构则会极大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之质量;无论是采取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采取以资源的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都离不开资金,离不开金融可以说,金融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简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而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须具备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条件,金融须具备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条件,金融才能更好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具有产业范围选择功能,金融通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企业条件
1.利润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依赖技术进步,结构升级意味着新技术产业化,也意味着以新技术改造发展原有产业产业结构升级源于科技创新引致的生产率的上升,只有生产率上升,才能保证金融资源作用于某一产业后的盈利水平金融资源的趋利本性使得那些生产率上升速度较快盈利水平上升速度较快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反过来,这也保证了依托其发展的金融活动具备了较之于其他金融活动更强的盈利能力及更持久的资源供给能力,实现了产业经济与金融机制的良性循环
2.资本空间产业的关联度越高,为之服务的金融资源就越有独立运作的条件与可能那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具有很强的资金约束条件,而且它们往往又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扩散效应,蕴含着一个由产业本身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产生的巨大资金流这就为金融资源的支持提供了资金保证:一方面是依托产业关联性所产生的资金流,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运作所实现的产业发展的资金循环,使相应的金融活动得以发展
3.市场空间需求弹性高的产业能够为金融活动提供更加独立的市场运作空间产业的市场需求弹性越高,相应的金融活动可作用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比如,在我国,住房和汽车产业的市场容量十分巨大,因此住房金融和汽车金融就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当然,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产业的市场空间也是不同的,总有一些发展较快的产业,相应的金融活动也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市场条件通过金融资源对这些产业的支持,有利于培育这些产业的市场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具备的条件
现代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为相应的金融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要在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进行金融脱媒金融管制的放松和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也正是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必备条件
金融脱媒一些大型公司凭借自身优良的资信条件可以进行直接融资,从而逐步脱离银行这一信用中介比如,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目前的总规模已接近银行存款,主要发行机构就是一些重要产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直接对相关产业部门提供金融资源的支持,促进了那些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如果没有金融脱媒,一些金融资源就很难这样方便地投入到相关产业,那些产业也难以获得如此快速的成长
金融管制的放松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不仅开始涉足众多的金融领域,而且纷纷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以满足对客户的多种金融服务需求比如,发达国家的一些汽车集团设立的财务公司,现在已能够对客户提供从购车到汽车关联消费所涉及的信贷信用卡保险甚至代客理财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直接支持了这些产业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流动性更强的金融工具,满足了资金运作高效率的要求比如,在汽车产业的金融服务中,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依赖旧车市场变现实物资产,但现在运用较多的则是汽车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丰富了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手段以上三个方面对于我国金融业如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改革方向与途径参考
三、金融支持的产业范围选择
金融资源的物质载体即是其所投入的产业的物质内容,金融资源的价格构成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充分反映出各产业的相关信息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也可以看作是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问题所谓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是指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产业准则,对金融资源的结构顺序规模进行安排,对金融资源的活动进行引导,使有限的资源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某一产业,从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金融资源的选择过程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金融资源相对于其他生产因素具有易于分割流动性较强的特点,便于配置到优势企业中,不仅优化产业内部的资金循环(存量资本),而且能够吸引社会其他资金(流量资本)流入这一产业,对特定产业的发展起到加速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效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素的分化组合与所有制部门壁垒之间的矛盾利用金融市场,通过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金融资源的注入还有助于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发展的约束创新机制的培育也需要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由资本意志对企业的各项行为进行表决,有利于企业各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在客观上会带动金融资源向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使有效益有竞争力的企业得到资本的支持而成长壮大;反之,那些没有效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由于无法得到资本的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出局这种由金融资源的产业选择所引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最终必然会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四、金融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资金的运用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反映资金分布状况金融也正是通过资金形成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1.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形成机制是指金融通过提高要素投入的绝对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金融活动的出现使储蓄和投资分离为两个独立的行为,金融机构本身既不是投资者,也非储蓄者(只有小规模的直接投资和储蓄),它们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资金供求的重新安排,提高了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
2.资金导向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主要基于两点,即商业性金融的利益竞争机制和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充与倡导机制,它们共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协调发展在实现资金导向和资源配置功能过程中,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收益水平和资金价格进行金融活动,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对竞争行业的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促使资金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同时,它们也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对资金使用企业实行经济控制和监督,促进信息沟通,减少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提高投资收益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补充机制上一方面,政府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一个迫使旧的产业结构发生松动淘汰改组与发展的宏观氛围,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先决条件;同时,通过区别对待的利率政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鼓励或限制,或采用信贷选择政策,由中央银行根据产业政策进行信贷配给或行政指导,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引导资金投向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机制
3.信用催化机制信用催化机制实质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大,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总量增长适当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加速和催化作用,它使资金的形成机制得以突破对闲散资金的总量在信用催化机制作用下,资金投向不再限于已存在明显效益的产业或项目,而往往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选择具有一定超前性以及有广泛的前向后向和环向扩散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催化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及其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在资金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五、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金融市场具有筹集资金并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这些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一,金融的信贷杠杆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筹集资金并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为主,而这种转换,不论使用增量途径还是通过存量途径来实现,都需要大量资金注入,金融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杠杆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仍以间接方式为主的情况,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指导下,还可以运用信贷杠杆,制定信贷政策,有目的地倾斜来调整贷款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比例,从而引导资金流向,有区别有侧重地支持某些地区某些产业和不同所有制发展在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作为金融资产的供给场所,它可以按收益性流通性风险性期限性不断排列组合形成不同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投资者,成为现代资本形成的最佳场所,从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快速集聚资金的要求
第二,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大范围大规模流动而产业结构调整归根到底就是不同类型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这必然涉及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无论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均具有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使资源自动流向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并辅佐其成长,而效益差无市场生命力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甚至资源流失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这一过程最终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因为无论是资本市场主体还是货币市场主体其经营原则决定的投资活动必然刺激市场资源向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倾斜
第三,金融市场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据资源的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变动,而这些变动无疑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来的日趋复杂的信息结构,而金融市场的构成部分之一证券市场具有反应信息的灵敏性和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这能较好地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对信息的依据,并据此来引导资本的流向;同时,金融市场也能加快技术创新,而今,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正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强商业风险性极大的活动而创新性企业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资信程度低并缺乏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筹措到大量资金而资本市场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风险投资市场,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本,而且推动这些技术创新渗透到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纳斯达克市场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以外,资本市场还促进企业重组目前,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无论是收购还是重组,大多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尤其是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较好地解决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市场评价股权的可交易性投资风险的分散等问题,使企业重组的道路更畅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具备了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利润空间资本空间和市场空间,金融具备了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金融脱媒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金融才能发挥产业范围选择功能,并且金融通过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金融通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来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张军.经济紧缩背景下的金融政策选择[J].上海金融,2000,(7).
[2]易纲.为什么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J].金融与保险,2000,(2).
[3]伍海华,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4]李仁芬.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发展资本市场[J].江汉论坛,2000,(11).
[5]徐剑钧.风险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0,(9).
[6]朱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与政策支持[J].国民经济管理,2000,(8).
[7]钱志鸿.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政策导向[J].城市金融论坛,1998,(8).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金融支持;产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8-0061-03
产业结构状况是一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产业结构的改善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的产业结构则会极大的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要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对于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之质量;无论是采取以投资倾斜为主的增量调整,还是采取以资源的再配置为主的存量调整,都离不开资金,离不开金融。可以说,金融是保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换的直接推动力。
金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过程可简述为:金融影响储蓄、投资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影响生产要素分配结构、影响资金存量结构影响产业结构。即金融活动主要作用于资金分配,进而作用于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而在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的相互作用中,它首先作用于资金流量,进而再作用于资金存量,间接作用于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中企业须具备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条件,金融须具备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条件,金融才能更好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具有产业范围选择功能,金融通过使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合理化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中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企业条件
1.利润空间。产业结构调整依赖技术进步,结构升级意味着新技术产业化,也意味着以新技术改造发展原有产业。产业结构升级源于科技创新引致的生产率的上升,只有生产率上升,才能保证金融资源作用于某一产业后的盈利水平。金融资源的趋利本性使得那些生产率上升速度较快、盈利水平上升速度较快的产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反过来,这也保证了依托其发展的金融活动具备了较之于其他金融活动更强的盈利能力及更持久的资源供给能力,实现了产业经济与金融机制的良性循环。
2.资本空间。产业的关联度越高,为之服务的金融资源就越有独立运作的条件与可能。那些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具有很强的资金约束条件,而且它们往往又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和扩散效应,蕴含着一个由产业本身的经济技术联系而产生的巨大资金流。这就为金融资源的支持提供了资金保证:一方面是依托产业关联性所产生的资金流,另一方面是通过一系列的金融运作所实现的产业发展的资金循环,使相应的金融活动得以发展。
3.市场空间。需求弹性高的产业能够为金融活动提供更加独立的市场运作空间。产业的市场需求弹性越高,相应的金融活动可作用的市场空间也就越大。比如,在我国,住房和汽车产业的市场容量十分巨大,因此住房金融和汽车金融就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当然,不同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产业的市场空间也是不同的,总有一些发展较快的产业,相应的金融活动也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市场条件。通过金融资源对这些产业的支持,有利于培育这些产业的市场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具备的条件
现代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为相应的金融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要在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进行。金融脱媒、金融管制的放松和资产证券化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也正是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必备条件。
金融脱媒。一些大型公司凭借自身优良的资信条件可以进行直接融资,从而逐步脱离银行这一信用中介。比如,美国商业票据市场目前的总规模已接近银行存款,主要发行机构就是一些重要产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发行商业票据,直接对相关产业部门提供金融资源的支持,促进了那些产业的发展。所以说,如果没有金融脱媒,一些金融资源就很难这样方便地投入到相关产业,那些产业也难以获得如此快速的成长。
金融管制的放松。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不仅开始涉足众多的金融领域,而且纷纷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以满足对客户的多种金融服务需求。比如,发达国家的一些汽车集团设立的财务公司,现在已能够对客户提供从购车到汽车关联消费所涉及的信贷、信用卡、保险甚至代客理财的全方位金融服务,直接支持了这些产业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流动性更强的金融工具,满足了资金运作高效率的要求。比如,在汽车产业的金融服务中,传统的风险管理手段是依赖旧车市场变现实物资产,但现在运用较多的则是汽车抵押贷款的证券化,这就大大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丰富了支持产业发展的金融手段。以上三个方面对于我国金融业如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甚至可以将其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改革方向与途径参考。
三、金融支持的产业范围选择
金融资源的物质载体即是其所投入的产业的物质内容,金融资源的价格、构成等方面的变化可以充分反映出各产业的相关信息。因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也可以看作是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问题。所谓金融资源的产业范围选择是指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框架下,根据一定的产业准则,对金融资源的结构、顺序、规模进行安排,对金融资源的活动进行引导,使有限的资源通过金融市场流入某一产业,从而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金融资源的选择过程有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金融资源相对于其他生产因素具有易于分割、流动性较强的特点,便于配置到优势企业中,不仅优化产业内部的资金循环(存量资本),而且能够吸引社会其他资金(流量资本)流入这一产业,对特定产业的发展起到加速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效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中要素的分化组合与所有制、部门壁垒之间的矛盾。利用金融市场,通过对金融资源的配置,还有利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金融资源的注入还有助于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企业发展的约束、创新机制的培育也需要金融资源的参与和支持,由资本意志对企业的各项行为进行表决,有利于企业各项机制的健全与完善。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在客观上会带动金融资源向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使有效益、有竞争力的企业得到资本的支持而成长壮大;反之,那些没有效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由于无法得到资本的支持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出局。这种由金融资源的产业选择所引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最终必然会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
四、金融与产业结构高级化
资金的运用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产业结构反映资金分布状况。金融也正是通过资金形成、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1.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形成机制是指金融通过提高要素投入的绝对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金融活动的出现使储蓄和投资分离为两个独立的行为,金融机构本身既不是投资者,也非储蓄者(只有小规模的直接投资和储蓄),它们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资金供求的重新安排,提高了储蓄与投资的总水平。
2.资金导向机制。资金导向机制主要基于两点,即商业性金融的利益竞争机制和政策性金融的校正补充与倡导机制, 它们共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协调发展。在实现资金导向和资源配置功能过程中,商业性金融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收益水平和资金价格进行金融活动,按照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对竞争行业的投资性项目进行评估,促使资金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转移。同时,它们也通过一定的组织制度,对资金使用企业实行经济控制和监督,促进信息沟通,减少资金配置中的短期行为,提高投资收益。政策性金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资金导向的倡导机制与矫正补充机制上。一方面,政府通过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供应量,为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提供一个迫使旧的产业结构发生松动、淘汰、改组与发展的宏观氛围,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先决条件;同时,通过区别对待的利率政策,对不同产业、行业和企业进行鼓励或限制,或采用信贷选择政策,由中央银行根据产业政策进行信贷配给或行政指导,直接干预民间金融机构的信贷,引导资金投向。另一方面,政府往往出面建立若干官方或半官方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向私人(民间)金融机构不愿或无力提供资金以及投入资金不足的重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和贷款,实现对市场机制的矫正补充机制。
3.信用催化机制。信用催化机制实质是通过货币量的扩大,即信用创造,加速资本形成,促进生产中资源的节约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把潜在的资源现实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总量增长。适当的信用扩张对经济增长与发展具有加速和催化作用,它使资金的形成机制得以突破对闲散资金的总量。在信用催化机制作用下,资金投向不再限于已存在明显效益的产业或项目,而往往以资金的增值返还为出发点,选择具有一定超前性以及有广泛的前向、后向和环向扩散效应的产业项目进行投资,催化主导产业、相关产业及其合理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构建与调整更迭,在资金良性循环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发展和提高。
五、金融与产业结构合理化
金融市场具有筹集资金并引导资金流向,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这些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第一,金融的信贷杠杆对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筹集资金并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为主,而这种转换,不论使用增量途径还是通过存量途径来实现,都需要大量资金注入,金融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贷杠杆功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目前我国企业融资仍以间接方式为主的情况,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指导下,还可以运用信贷杠杆,制定信贷政策,有目的地倾斜来调整贷款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的比例,从而引导资金流向,有区别有侧重地支持某些地区、某些产业和不同所有制发展。在直接融资方面,证券市场作为金融资产的供给场所,它可以按收益性、流通性、风险性、期限性不断排列组合形成不同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的投资者,成为现代资本形成的最佳场所,从而满足产业结构调整中快速集聚资金的要求。
第二,金融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变革必然伴随着社会资源的大范围、大规模流动。而产业结构调整归根到底就是不同类型企业的市场进出问题,这必然涉及资源的优化重组和合理配置。无论是以银行为中心的货币市场还是资本市场,均具有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支持企业的兼并和重组,使资源自动流向有竞争力、市场成长性好的企业并辅佐其成长,而效益差、无市场生命力的企业无法得到资本甚至资源流失而受到抑制或被淘汰。这一过程最终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因为无论是资本市场主体还是货币市场主体其经营原则决定的投资活动必然刺激市场资源向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倾斜。
第三,金融市场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及时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产业结构的调整依据资源的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变动,而这些变动无疑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出来的日趋复杂的信息结构,而金融市场的构成部分之一证券市场具有反应信息的灵敏性和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这能较好地解决产业结构调整过程对信息的依据,并据此来引导资本的流向;同时,金融市场也能加快技术创新,而今,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正是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技术的创新与商业化是一项不确定性强、商业风险性极大的活动。而创新性企业规模小,发展前景不确定,资信程度低并缺乏担保资产,很难从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筹措到大量资金。而资本市场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尤其是风险投资市场,不仅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资本,而且推动这些技术创新渗透到相关产业,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纳斯达克市场就是典型的例子。除此以外,资本市场还促进企业重组。目前,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企业结构整合,无论是收购还是重组,大多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尤其是风险投资资本市场较好地解决知识产权的价值和企业资产价值的市场评价、股权的可交易性、投资风险的分散等问题,使企业重组的道路更畅通。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企业具备了取得金融支持所需的利润空间、资本空间和市场空间,金融具备了支持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金融脱媒、金融管制放松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金融才能发挥产业范围选择功能,并且金融通过资金形成机制、资金导向机制和信用催化机制,改变资金供给水平和配置结构,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金融市场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加快技术创新、促进企业重组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金融通过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来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 张军.经济紧缩背景下的金融政策选择[J].上海金融,2000,(7).
[2] 易纲.为什么要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J].金融与保险,2000,(2).
[3] 伍海华,等.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4).
[4] 李仁芬.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发展资本市场[J].江汉论坛,2000,(11).
[5] 徐剑钧.风险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0,(9).
[6] 朱锡平.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与政策支持[J].国民经济管理,2000,(8).
[7] 钱志鸿.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政策导向[J].城市金融论坛,1998,(8).
关键词:全流通;恶意并购;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03-0037-05
一、引言
恶意并购(Hostile Takeover)是指收购人的收购行动虽遭到目标公司经营者的抵抗,但仍强行实施,或者没有先与目标公司经营者商议而提出公开出价收购要约。这种方式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并在80年代初之后在全世界逐渐发展流行开来。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的短短20余年间也出现并经历了恶意并购,如宝延风波、申华事件、胜利股份股权之争等。截止2005年我国共发生举牌并购事件30余件,其中前10年发生13起,而近3年发生17起,大有频率加快之势。随着我国股权分置改革的逐步完成和全流通时代的来临,在以争夺控制权为目标的全流通资本市场上,恶意并购将会更加活跃,如近期宝钢集团举牌G邯钢、申能集团举牌大众公用,都体现了恶意并购的活跃度。由于我国新公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要求流通股的要约价格与市价挂钩,将要约提示性公告前30个交易日均价作为要约价格的底限,所以恶意并购对那些具有优势资源,但市值被低估的公司威胁最大,在全流通背景下,公司市值管理不善的上市企业将要随时面临被并购的危险。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恶意并购剧烈发生的制度基础和法律、经济环境,对于产业整合而言,恶意并购又有其强烈的内在动力,可以预见今后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将会出现比现在更多的恶意并购案例。与此同时,对抗恶意并购的反并购事件也会相应增多。恶意并购和反并购的激烈较量会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诸多影响,并给监管工作带来新的挑战。本文力求在全流通的环境下,对恶意并购的特征和影响进行分析。
二、并购动因的经济学分析
由于恶意并购是并购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其基本动因是相关的,目前关于并购动因的理论已经很丰富,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个理论:
(一)西方并购理论简述
1.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能给社会和企业带来潜在的收益,而且对于交易双方来说都能带来各自效率的提高。该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子理论:(1)管理协同效应理论,即由于并购带来的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带来公司效益的增加;(2)经营协同效应理论,该理论是规模经济效应的直接反映,主要指在横向和纵向的并购中对企业经营活动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收益;(3)财务协同效应理论,指并购企业在财务方面由于税法、会计处理管理以及证券交易等因素而产生的效益,使得企业现金流互补、资本成本降低。
2.价值低估理论。价值低估理论认为当企业的真实市值和潜在价值被市场低估时,它就有可能成为拥有强大资金实力投资者的收购目标。通常用托宾比率Q的大小来衡量企业被并购的可能性,当Q>1时,出现并购的可能性较小,而当Q
3.投机理论。Gort(1969)提出经济失调并购论,他认为由于股东拥有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对信息评估的不同,股东对股票价格有不同的判断,其原因在于经济失衡;股票价格的变化反映了过去与当前之间的失衡,这是由于投资者的期望与市场保持一致需要一段时间,结果是当股票价格频繁波动时,并购活动将增加。依据此理论,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投机从高涨的并购市场中获得巨额资本收益。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咨询公司及管理层积极的并购热情是此理论的一种现实表现。
4.市场力量理论。市场力量理论认为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会带来企业在市场中的力量,强大的控制力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一方面,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有效突破行业壁垒,可以在目标企业经营基础上继续经营,实现以低成本和低风险的扩张;另一方面,可以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企业的控制范围,以此减少竞争对手,加强企业市场占有率,并增加长期获利的机会。
5.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并购可以降低成本,Fama和Jenson认为公司的问题可由适当的组织程序来解决,在企业面对被并购威胁,管理层被接管的情况下,并购会有效降低成本;Muller(1969)提出了有关混合兼并的管理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管理者有通过混合并购来增加自身地位、权利、收入等条件的动机。
6.多样化经营理论。多样化经营理论认为企业可以持有并经营收益相关度较低的资产,这样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增加对组织资本和无形资本的保护,在财务和税收等方面获益。
7.信息与信号理论。信息与信号理论认为并购谈判或要约收购的宣布会向市场参与者传递信号和信息,这些信息或信号将对企业资产的估价产生影响。
(二)我国并购理论简述
与西方成熟理论相比,我国并购动因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1)以消除亏损为动机的救济型并购;(2)以优化资源配置为动机的存量调整式并购;(3)以组建企业集团为动机的扩张型并购;(4)以获取低价资产为动机的投机型并购;(5)以享受优惠政策为动机的资源型并购;(6)以降低成本为动机的管理型并购。目前我国并购发生的主要动因为,价值低估企业、战略发展、买壳上市,但是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买壳上市的动机将会逐渐淡去,而价值低估企业和战略发展将会成为我国并购的主要动机。[1]
三、恶意并购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市场化恶意并购的法制基础和内在动力,与以前的情况相比,恶意并购发生的条件限制更加宽松。[2]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恶意并购将会在今后更加活跃,也将会在将来发挥其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股权分置改革提供制度基础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全流通时代为恶意并购提供了制度基础。恶意并购需要在全流通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股权分置制度,国有股、法人股、职工股等非流通股平均占到了总股本的2/3,而流通股只平均占到了1/3,这使恶意并购的作用大幅降低。由于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使得二级市场上可交易的流通股数量有限,这阻碍了恶意并购的发展,并且恶意并购后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控股权十分有限,并不能达到对目标公司的实际控制,这打压了并购企业的并购动机,所以我国到目前为止市场化的恶意并购案例并不多。但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及全流通的背景下,恶意并购具备了其进行的最基本的制度基础,恶意并购的过程将会相对便利,达到一定控制权的目标也可实现,因此可以预见今后市场化恶意并购将会更加活跃。
(二)政策法规提供法制基础
在政策法规方面监管层也作出了适当的放松,并向市场传达出了鼓励市场化并购的信号。证监会新公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中强调要遵守鼓励上市公司收购立法精神的原则,并对上市公司收购制度做出重大调整,“将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制度,调整为强制性要约方式,收购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决策自行选择向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其全部股份的全面要约,也可以通过主动的部分要约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权”。[3]这一举措将大大降低收购成本,并在政策法规层面给恶意并购留出了更大空间,在此基础上恶意并购将会更加活跃。此外,在并购方式上,新的《公司法》允许设立一人公司、一元公司降低了强制性注册资本额要求取消了公司对外投资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50%的限制。这使得小公司通过融资实现收购大公司成为可能为杠杆收购、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产业整合存在内在动力
恶意并购会促进产业整合,优胜劣汰,提高产业效率,因此恶意并购有其积极的一面。目前我国的产业特点是集中度非常低,大部分行业的集中度都低于20%而成熟市场的国家一般超过50%,市场需求又在不断的扩张,这点和美国100年前的市场非常相似。缺乏行业龙头所带来的问题就是行业进入门槛低,市场无序,恶性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例如我国钢铁业,在铁矿石谈判中的失败所表现出的众钢铁企业的内斗和内耗,突出表现了我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过于分散、协同效应差的弱点,而宝钢恶意并购G邯钢的事件,可以说是一种产业整合的进步。美国第一轮并购潮所处的环境与目前我国情况相似,而其并购的结果是造就了AT&T、洛克菲勒等巨型公司。同美国发展的过程相类比,我国目前重点需要的是强吃弱的并购,并购掉那些效率低下、消耗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的企业,合并组建成有一定规模经济的大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有一定议价能力、在产品销售上有一定程度的稳定的销售渠道、在产量生产上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可面对供需情况快速做出调节的高效企业。这样不仅会对国内经济发展增加稳定因素,使国内宏观经济调节有更敏感的经济基础,也可使我国企业在对外发展中有一定的规模地位,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在国际上的商务谈判中有一定的优势和地位。
四、全流通环境下恶意并购的新特征
恶意并购所能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在股权全流通的条件下。由于在股权分置时代,有2/3非流通的国家股和法人股,因此并购的形式也多以场外协议并购为主,这其实是善意并购。一项研究表明,中国资本市场上善意收购案例占了总收购案例的95%左右,所以真正意义上的恶意并购并不多。在股权分置时代我国仅有5家在沪市上股权全流通的企业,它们分别是方正科技、飞乐音响、爱使股份、申华控股、ST兴业,一般称它们为“三无”概念股,而一些重要的恶意并购也多是发生在它们身上。
在全流通背景下恶意并购将会更为普遍,2005年以来所发生的举牌等恶意并购案件主要有宝钢集团举牌G邯钢、申能集团举牌大众公用,银泰与西子集团争夺百大集团、银泰突袭G武商、湛江平泰增持G中百、国泰君安增持G沪大众等,与以往的恶意并购不同,这些并购表现出了新的特征。[4]
(一)收购方主动性增强
股权分置时代,由于大量非流通股东的存在,公司控制权不能从市场上通过恶意收购获得,大多只能通过与非流通大股东“协议”取得,控制权转让与否并不取决于转让价格,而是取决于大股东的决定,收购方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公司并购市场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外部威胁作用很难发挥。[5]而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面临市场收购压力增加,使得公司并购市场的外部威胁功能真正发挥作用。收购方可以主动推升股价,这将直接提高大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值,当面对溢价收购时,并购双方很容易达成协议,从而恶意收购实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二)并购动因理性化
在股权分置时代上市公司的恶意收购往往具有太多随意性,很多并购不乏炒作之嫌。但是在全流通市场环境下,收购人除了为获得控制权外,还必须关心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价涨跌,关心因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而带来的收购方财富增长,所以并购中企业开始更多考虑对产业的整合、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产销网络的占有等问题,注重并购后对资产的实质性重组,而买壳上市、投机炒作等目标弱化。因此类似于裕兴等6家公司联合举牌收购方正科技的“收购秀”将会减少,而类似于宝钢集团举牌G邯钢、莱钢股份、G广钢等9家钢铁企业对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的案例将会增多。[6]
(三)并购方式市场化
在全流通条件下,要约并购这种市场化的并购方式将会成为主流。[7]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只有当收购企业持有被收购企业30%以上的股权时才可向所有股东发出要约收购,但由于在股权分置时代,企业发行在外的流通股一般也只是占到企业所有股票的30%,所以要约收购基本上也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市场基础。而在全流通条件下,这一情况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股权分置改革时非流通股对流通股的对价所产生的股权分散作用,使许多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会低于20%,会使要约收购变得相对容易。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还取消了强制性全面要约收购制度,允许部分要约收购方式,这意味着只要收购方取得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就可以达到目标,因此要约收购的成本将减少,这将会促进要约收购的发展。
(四)支付方式多样化
在股权分置改革前,我国上市公司在收购标的资产或公司时,约80%是以现金方式支付的,其他一些方式为承担债务、资产置换股权等,这直接导致了很多上市公司在收购时面临明显的资金压力,限制了并购的发展。新的《收购办法》引入非公开发行购买资产、换股收购等创新方式,丰富了支付方式。上市公司可通过向新股东发行股份来换取资产,使其总股本将得到迅速扩张,增加净资产,降低负债率,增强抗风险能力,抵御恶意并购。对于产业整合而言,换股将成为推动产业重组的重要手段。可以预见在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地采用换股、“现金+股权”、“现金+债券”、定向增发等支付方式进行并购扩张。支付手段的多样化也为恶意并购提供了更多灵活的手段,收购方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支付手段达到收购股权的目的。
此外金融工具的创新也为恶意并购创造了契机,如权证业务的出现,就增大了恶意并购的机会。据上证所统计数据显示,宝钢集团及两家全资子公司通过对G邯钢认股权证(邯钢JTB1)的购买,可以使其在行权后对邯钢的持股率达到10.3%,而邯钢被其权证持有人行权后邯钢集团的持股比例将降至25.56%,权证的利用使宝钢可以迅速地占有邯钢的控股权。
五、恶意并购对我国上市公司及监管的影响
在全流通的条件下,各上市公司将会更加关心公司市值的波动,在这种环境下恶意并购将会给我国上市公司带来更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并购与反并购的激烈争夺又会对监管当局提出更大的挑战。
(一)激励管理层注重市值管理
恶意并购会激励管理层加强对公司市值的管理。在有恶意并购的情况下,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随时都会受到收购方的威胁,对于那些公司市值过低或市值被低估的企业,恶意并购发生的概率更大。由于恶意并购的后果往往是新的股东对原管理层的更换,所以为了避免被并购,管理层将会更加关心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这就要求管理层积极进行市值管理,提高并维持公司的股票价格,如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实力;引进机构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视资本结构,慎重考虑增发计划等。
(二)促使反收购案例增加
在股权分置时代,我国的反收购案例很少,而在全流通时代恶意并购的增加必将促使许多反收购措施的出现,今后反并购的案例将会增多。为了鼓励并购的发展,新的《收购办法》要求被收购公司董事会针对收购所做出的决策及采取的措施应当有利于维护本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不得对收购设置不适当的障碍,并明确中国证监会将对公司章程中设置不当反收购条款责令改正。而为应对恶意并购的反并购措施已经出现。例如,由于百大集团公司章程的限制,虽然“银泰系”2005年以来通过协议收购以及二级市场举牌持有百大集团23.82%的股权,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已非常接近,但“银泰系”目前仍未能顺利进入董事会;近期G伊利、G美的、G万科、兰州黄河等通过在股权激励计划中加入相应条款或修改公司章程,也为反收购做好了准备。[8]从目前的情况看,反收购措施主要体现在保持控制权、修改章程、金色降落伞、白衣骑士、帕克曼防御术等策略上,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西方资本市场经常使用的毒丸计划、管理层收购、绿色邮包、焦土战术等策略在我国还未大规模上演。
(三)并购方要关心并购后的协同效应
并购后两企业的协同效应将会发生重要作用,收购方要关心协同效应对公司市值的影响。在原来股权分置状态下,许多协议收购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收购人对上市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的变化并不关心。但是在全流通环境下,收购人除了为获得控制权外,必须关心被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价涨跌,关心因上市公司股价上涨而带来的收购方财富增长。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并购后都会继续赢得成功,这取决于协同效应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的华尔街出现了无数次的大并购,然而成功的案例却不多,管理专家们认为公司间的文化冲突是对购并长期效果的最大威胁,也是造成合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美国的麦肯锡公司曾研究了1972-1988年间英美两国最大工业企业间进行的116项收购活动,结果显示只有23%的成功率。然而在并购方面也不乏成绩优秀的企业,如惠普、强生、爱默生电子等,它们通常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评价,并在达成交易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利用经验丰富的过渡性组织来铺平整合的道路。这其中兼并后的管理和控制、适当的并购管理计划、有效的领导、公司间组织和文化方面的协调也是决定并购成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在全流通环境下,市值管理渐受重视的条件下,恶意并购的并购方应该充分考虑并购后协同效应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力争做到成功的并购。
(四)对监管机构提出新挑战
恶意并购的日趋活跃,对监管机构是一个新的挑战。恶意并购往往会伴随着股票价格的剧烈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不乏许多投机者,以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炒企业”、“炒资产”,其并购动机或是出于修饰公司财务报表的目的,或是达到“买壳上市”的融资目的,或是出于低价收购改组后再转卖的投机目的。投机行为仅使企业过分注重短期目标,而忽略长远发展,因而不会增强并购后企业的综合实力,却会增加风险和泡沫,并对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强烈危害。因此,监管机构要对此类行为进行严格管理,要求收购方进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并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在股权全流通条件下公司收购程序也相对简化,这给“系族企业”通过恶意收购进行扩张提供了便利,这也需要监管机构对系族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虚构财务报表、操纵股价等损害市场利益的行为进行防范和监控。
伴随恶意并购而来的反收购行为在今后也会更加活跃,对反收购的监管也是新的问题。恶意并购对公司的治理结构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适当的恶意并购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和产业的发展,因此对那些因有较强内部人控制或为维护小部分管理层既得利益而进行反并购的行为要进行严格监控。
对反并购的监管,要保持整个反并购过程的透明、规范、公正,要平衡好各个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例如股东与管理层、大股东与小股东、股东与债权人等,特别是要重点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防范管理层与大股东合谋的行为。[9]
六、结论
恶意并购在全流通背景下具备了制度基础,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也放宽了对恶意并购的限制,在市值低估、产业整合、战略发展等动力的促使下,恶意并购将会更加活跃。与在股权分置条件下的恶意并购不同,全流通条件下恶意并购将会表现出收购方主动性增强、并购动因理性化、并购方式市场化、支付方式多样化等新的特征。对于目标公司而言,恶意并购会促进其加强市值管理,并制定相应反并购措施。对于收购方而言,收购方要关心并购后的协同效应,以达到成功的并购。对于监管方而言,要对恶意并购过程中的投机进行严格监控,以防其对造成市场混乱,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同时还要对不当的反并购措施进行监管,防止其因维护既得利益者而造成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
参考文献:
[1] 干春晖.并购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包明华.购并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3] 申银万国.全流通条件下的上市公司收购反收购问题[DB/OL]. http://省略/xxzyContent/2006/0817/200608171235.a,2006.08.17
[4] 巴曙松.并购日趋活跃催生新问题[N].第一财经日报,2006-08-30.
[5] 张琼.全流通催生企业控制权之争[J].上海国资,2006,(8).
[6] 胡嘉.G时代上市公司并购风鹏正举[J].上海国资,2006,(6).
[7] 肖涛,刘胜非.全流通时代的并购浪潮[J].中国证券期货,2006,(5).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 言
节能减排是当前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中央任务。“十二五”期间,全国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比上一个五年计划要实现持续消减,而要达到既定目标,推动企业污染减排,仅靠行政强制手段是不够的,必须出台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环境经济政策,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
1.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现状
从1979年开始执行污染赔款、罚款政策以来,随着环保事业的不断深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环境保护要求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目前我国实行的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1)排污收费政策。它是“污染者负担原则”在污染防治领域的具体化,是中国环境管理制度和经济刺激手段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现行的排污收费已覆盖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放射性等五大领域和113个收费项目;(2)征收资源税的政策,包括超额使用地下水的收费、征收矿产资源税、征收土地税和实行土地许可证制度等;(3)奖励综合利用的政策,包括对开展综合利用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及个人给予表扬奖励、对开展综合利用的生产建设项目实行奖励和优惠、对开展综合利用生产的产品实行优惠;(4)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价格优惠政策、财政援助政策(国家拨款和财政补贴)、银行贷款等;(5)关于环保资金渠道的政策。虽然我国环境经济政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经济手段并未受到足够重视,政策的系统性也不强,没有形成环境经济政策的合力。
2.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2.1财政政策方面
我国用于环境投资的公共资金相当有限,目前全国环保总投资仅为GDP的1.3%,这其中还包括企业投资、民间个人投资以及其他资金,真正的财政资金不到GDP的1%。相比之下,国际上一般国家用于环保的支出约占当期GDP的1.5%,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财政对环保的投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在0.5%―0.7%之间,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支出一定程度上还只是“问题”导向的应急投资。从总体上看,国家环境财政政策缺少连续性,效率不高,无法保障公共利益。
2.2环境税收政策方面
虽然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已经形成了鼓励资源节约、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政策导向,在减轻或消除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税收政策还存在许多不足:(1)现行环境收费项目繁多,而实际意义上的环境保护税种缺位,导致政策的规范性不强,政策的有效性偏低。(2)资源税税制不合理,征收定额太低,不能对使用者起到制约,难以充分发挥其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作用。(3)消费税在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够,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没有纳入征收范围,部分代税目、税率结构不能体现“高污染、高税收”的特点,难以充分发挥引导环保型消费的作用。(4)部分税种存在税负偏轻或税负不公的现象,难以适应资源环境保护的需要。(5)税收优惠政策不尽合理,如增值税优惠过多,减免方式多样,使税制复杂化,不仅增加了征纳成本,也容易形成征管漏洞;所得税优惠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免税范围窄,这些都影响税收鼓励作用的有效发挥。(6)缺乏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的专门税种,即环境保护税缺位。(7)现行税制在引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尚未能很好地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一宏观层面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调节。
2.3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政策方面
我国现有的环境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收费范围狭小,而且收费标准偏低:收费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价值,无法通过供求关系反映其稀缺性,使得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许多国有自然资源基本处于任意、无偿使用的状态。比如,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收费标准过低,且只对超标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难以激励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2.4金融政策方面
我国现在实行的环境金融政策包括:信贷政策(《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有关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1995】4号))、环保产业融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但由于缺乏相关配套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效果很差。
3.我国环境经济政策改革的方向
国家环保总局目前正在开展环境经济政策试点,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内容,这也是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重点发展方向:
一是设计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体系框架。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需求,研究提出新形势下完整的环境经济政策框架体系。框架体系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政策改革创新提供一个中长期的技术路线导引,起到环境经济政策总纲的作用。
二是完善环境公共财政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事权的划分,根据“环境事权和环境财权对应”原则,明确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对象、规模,建立环境公共财政投入绩效评估体系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探索建立中央环境保护基金的可行性,提高公共财政在环境保护投入中的比例以及公共财政投入的环境效率。
三是开展环境税收政策设计与试点。研究提出中国环境税收政策框架,包括独立型的环境税方案和融入型的方案。融入型环境税方案要重点研究提出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税收政策方案。
四是开展生态补偿政策设计与试点。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要特别注意中央和地方职责的界定,要重点研究提出国家生态补偿政策框架体系;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提出自然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政策方案;提出基于水源地保护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政策方案,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需求及法规保障体系;研究设计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示范政策方案,选择重点资源开发区域进行试点;选择跨省跨市典型流域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政策试点研究。在试点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政策的国家实施方案。
五是开展排污交易政策设计与试点。排污交易制度是目前国际上环境经济政策的热点。要结合我国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权有偿取得和排污交易的法规制度,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交易管理平台,实现排污权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的科学、动态管理。财政部和环保总局准备在太湖流域和电力行业分别开展水污染物COD和大气污染物SO2排污交易试点,建设试点企业重点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测系统、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网络系统。在试点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排污交易试点与推广方案。
六是开展绿色资本市场政策设计与试点。绿色资本市场在发展环保产业、绿色能源、绿色产品中有着很强的支持作用。创建绿色资本市场一方面可以从源头上尽可能消除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促进社会投资者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4.结语
总体来讲,当前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已有不少应用,但它们仍然只是法规制度和行政命令的补充,市场机制发育不完善,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在全面完善市场经济的形势下,环境保护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结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因此,我们应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抓住当前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全国节能减排的有利时机,积极开展环境经济政策制定和试点,逐步建立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5]。
参考文献:
[1]曾文.新时期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J].环境,2007(12).
[2]苏明,傅志华,刘军民,张维.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07(27).
[3]丁世敏,王里奥,封亨华,胡武洪.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评述[J].中国西部科技,2007(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