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经验;多媒体;逻辑推理

结合多年化学教学的经验,我将我在九年级开学初的第一节课呈现给大家。

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看题目就知道本节课要呈现给学生一个由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所组成的缤纷多彩的化学世界,让学生由未知到好奇,由懵懂到深深地震撼,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并下决心将化学学好。我是通过“四步教学法”完成这节课的。

一、贴近生活,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首先,我给学生展示与化学有关的物质的图片:利用化学工艺从植物中提取纤维织成的布匹,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成为了色泽鲜艳的衣料;利用化学技术从甘蔗、甜菜中提取糖分制成的白糖、红糖和各种糖果;从大豆、花生等作物中提取的大豆油、花生油等各种油类;……利用化学工艺从原油中提取汽油、柴油等各种产品为汽车的行驶保驾护航。观看过这些图片,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接下来我介绍了磁性水:“经科学证明,用磁性水浇灌植物,能使植物生长旺盛,人若饮用磁性水,就能使皮肤白皙,促进身体生长。怎样不花钱在家里制出磁性水呢,只要你好好学习化学,化学就可以告诉你。”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是化学呢?我让学生试着自己说一说对化学的理解,然后给出化学的含义。并以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的含义:我们将学习氧气、水、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和元素组成,然后学习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用途,例如:水受阳光和风力作用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又会变成小液滴,聚集后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

二、了解学科发展,介绍化学发展史

我给学生讲:化学的发展是从人类使用火开始的,传说人类之初没有火,人们茹毛饮血,还要时常忍受寒冷和野兽的侵袭,苦不堪言,燧人氏上天求火种不得,便钻木取火,他将火种洒向人间的各个角落,从此人们有熟的食物可以吃了,可以用火取暖和抵御野兽。讲到化学就必须提一位名人“杜康”,相传杜康将谷物放在大缸里密封发酵,很久之后的一天他打开缸盖,闻到了沁人心脾的香味,尝了尝后唇齿留香,他想,这么美味的东西给它起个什么名呢?正好这时天空中一群鸟飞过,“啾啾”的叫着,他就给这种液体起名叫“酒”,他又把酒糟放到一个新的大缸中密封发酵,21天后的酉时,他打开缸盖,他闻到了不同于酒的气味的液体,尝一尝也鲜美可口,因为是造酒21天后的酉时发现的,所以他给这种新的液体起名“醋”,我同时在黑板上将“醋”字拆成“二十一日酉时”,从而让学生知道酒和醋是我们中国最先酿造的,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接着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出土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最早的青铜器――青铜小刀,马踏飞燕等,以及我国古代化学的四大发明,重点介绍我国近代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和他的联合制碱法,这一切目的都在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三、多媒体演示,认识化学的利与弊

如“天梯”――碳纳米管制成的阶梯实现人类登天的梦想、“壁虎漫步”――根据壁虎脚的特点制成的爬墙器等,虽然化学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便利,但随着化学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白色污染”“赤潮”等是全世界都急需解决的问题,播放图片四川的乐山大佛60年前纹路清晰、表情生动,现在面目一塌糊涂,这是“酸雨”的危害;两极的冰山和冰川融化了,海平面上升,土地沙漠化,这是“温室效应”的结果;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这是人类过度使用含有“氟利昂”等制冷剂的后果;海里的海藻疯狂生长,鱼类大量死亡,这是水体污染的结果。播放公益片:一只小鲸鱼在水里前行找妈妈,所到之处到处是果皮、废弃的瓶瓶罐罐、塑料袋等,有的海水变成了红色,有的变成了黄色,小鲸鱼还没有找到妈妈,便生病了,越往前行海水的污染越严重,小鲸鱼最后沉到了海底。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共鸣,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四、交流学习经验,教给学生学好化学的方法

先让学生彼此交流学习其他学科的技巧和方法,再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应该注重,化学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定义、定理、现象、规律等准确熟练地掌握的基础上的,它是一门理科逻辑推理的综合学科,尤其是化学实验,包括仪器的使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实验注意事项等方面,要能用化学的语言解释身边的化学现象。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能发电 利与弊 探讨

风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 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风能是太阳能的一种转换形式, 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能源。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42 亿千瓦, 技术可开发量约3 亿千瓦, 由于风能非常丰富、价格非常便宜、能源不会枯竭, 又可以在很大范围内取得、非常干净、没有污染, 不会对气候造成影响,风能成为一种较理想的发展能源。

一、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风能发电具有的优势分析

1.1 风能发电的经济性

风力发电的成本构成:风力发电不需要煤或油气,没有燃料消耗成本。风电的主要成本是风电场的建设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俞海淼( 2009) 通过模型和计算得出风电的发电成本是0.354 元/kwh。风能发电过程中几乎没有污染物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很小,因此外部成本为零。风电经济学意义总成本为0.354 元/kwh。

火力发电的成本构成:煤电经济学意义总成本包括煤电实际发电成本和其发电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危害环境造成的外部成本。煤电发电成本包括发电机组的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燃料成本。俞海淼( 2009)得出煤电的发电成本为0.2993 元/kwh。煤电最主要的的外部成本构成因素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姜子英对煤电厂的外部成本的研究0.323 元作为煤电厂的外部成本。因此,得出煤电的经济学意义总成本为0.2993 + 0.323 = 0.6223元/kwh。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风能发电一般不需要燃料成本和外部成本,而煤电需要大量的燃料成本,和外部成本,风能发电的经济意义总成本( 0.354 元/kwh) 低于煤电的经济意义总成本( 0. 6223 元/kwh) 。

1.2 风力发电的环保性

火力发电要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粉尘,会严重污染环境;以装机容量四十万千瓦的火电厂为例,每小时耗煤280吨,年产生二氧化硫6万吨,并产生烟尘28.5万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可想而知。风力发电就是用风来发电。风力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那样需要煤或油气,它只有有风就能发电,不消耗像煤、石油或天然气之类的资源。不会产生任何的废气或废物,对人类以及环境都不致造成任何的损害。据统计, 风力发电每生产100 万千瓦时的电量, 便能减少排放600 吨的二氧化碳, 大力发展风能可以大幅度削减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缓解气候变暖的状况, 能够有效地遏制沙尘暴灾害, 抑制荒漠化的发展。

1.3 风电场得建设优势

风电场的建设具有选址方便、周期短、造价低、见效快等特点,风电场可以建在荒岛上,沙漠中,不毛之地的山顶上,甚至建在沿海的浅海中,减少对耕地的占用。就是建在可耕地上,只要设计合理,也不影响耕作。选定风电场的地址后,定好设备,修好路,就可安装风力发电设备,火电、水电的建设工期需要用年来计算, 而在有风场数据的前提下, 风电项目只需要以周、月来计算,这种建电厂的速度是其他电厂所不能相比的。从国外建设风电场积累的数据看,建造风力发电场的费用比建造水力发电厂、火力发电厂或核电站的建造费用低。风电场的投资规模灵活。可以根据资金情况来决定购置、安装风力发电机的数量。有购置一台发电机的资金就安装一台,投产一台。不像修水电站和火电站那样,一定要到条件成熟之后才可能发电。

1.4 风电场运行维护简单

风电场的运行可以无人值守,维护简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风力发电机的不断革新,风力发电机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实现了远程控制,无人值守;风机具有自诊断、自动保护的功能。这既节约了运行成本又提高了管理效率,可谓一举两得。

1.5 风能发电不受能源分布状况的限制

在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和东北的草原、戈壁滩以及东部、东南部的沿海地带和岛屿上,这些地区缺少煤炭及其他常规能源, “大机组、大电网、高电压”的模式难以有效解决西部地区分散性的电力需求。开发风力发电这样的分散供电系统, 可以较好地满足这些地区发展对能源的要求。

1.6 风电场还可用来发展旅游业

比如内蒙古风电场虽然不大, 但场面很壮观, 已发展成为旅游区。

二、风能发电的不足

2.1间歇性

风有瞬时脉动的特性,风力的大小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即使在同一地区,有利地形下的风力往往优于不利地形下的风力。由于风能固有的不可预测性和不稳定性,使风电具有间歇性的运行特征,无法保证稳定、持续不问断地发电,往往电网处于用电高峰时风电发不出电来,而当电网处于用电低谷时风电却可能满负荷发电,这就增加了电网调度难度,使风力发电的供给与需求很难协调起来,增加了维持电网的稳定的难度。

2.2 噪声污染

风力发电机组中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风力发电机组频繁的并网投切,也造成了电网的谐波污染、电压波动和电压闪变。

2.3 发电成本高

风能在生产电力以前,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由于近两年国内风电一哄而上,约75%的风电场选用的是国外的风电机组,导致国内风力发电设备的供不应求,国外各大风机生产厂家趁机提价,使风机购置成本居高不下,风电的成本至少有70%以上为风机设备成本,目前, 中国风电成本约在0.5 元以上。

三、我国发展风力发电的潜力

3.1我国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据初步统计、中国陆地10 米和海面15 米可供开发的风力资源在几亿千瓦以上, 相当于可开发水能资源( 3.9 亿千瓦) 的2.5 倍。而50 米风力资源还会增大一倍。根据现有技术, 地面50- 100 米的风力资源都可开发利用。2003 年, 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为3.85 亿千瓦, 专家认为, 中国单靠风力发电就能将现有的电力生产翻一番。

3.2风电技术日臻成熟、价格有望降低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风电技术日臻成熟,更大、性能更好的机组的已开发并投人生产试运行,可利用的风速要求还会降低。风力机组正在向大型化发展,单机容量达数兆瓦,风电价成本也下降较快。在国外,风电成本已下降到和煤电成本相当,甚至比煤电还要低廉一些,极具市场竞争力。随着风电规模的增大以及国产化率的提高,预计成本还会进一步下降。

据初步测算, 如果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同时计入成本, 风电将是当前世界上最经济、最洁净的能源。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第3篇

一、增加化学知识的趣味记忆

化学要学得好,必须熟悉掌握每一种物质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熟练地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熟悉掌握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和基础的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轻松记住,可以设计一些趣味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树立一个最佳的记忆心理态势,利于记忆,并且能够长期得以巩固与保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恰当的记忆方法。把一些枯燥无味不好记忆的化学知识尽可能趣味化。比如采取编选歌诀、利用谐音、形象比喻等方法以便帮助加深记忆。

(1)歌诀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就是针对化学知识的音韵特点把需要记忆的化学知识编成歌诀形式,把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读,利于记忆。比如化合价可编为:“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谈变价,也不难,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溶解性表可以编成:“钾钠硝酸溶,盐酸除银汞,碳酸、磷酸盐能溶钾钠铵,再说硫酸盐,不溶有钡铅。”歌诀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用来帮助记忆,使你轻松愉快地巩固学习成果。

(2)浓缩记忆法。浓缩记忆法是指利用一些化学知识或规律,在学生理解的前提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简化成提纲便于记忆。如在实验室里制氧气的几个实验步骤记为:“检、装、夹、点、收、移、熄。”“检”是检查仪器是否有泄漏现象,“装”是往试管里装参加反应的物品,“夹”是把试管夹在支架台上,“点”是点燃酒精灯,“收”是把气体收集起来,“移”是把导管先移出水面,“熄”是把酒精灯熄灭。再如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可以浓缩为:浮、熔、游、红;离子方程式书写可以浓缩为4个关键字:写、拆、删、查。

(3)形象比喻记忆法。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利用直观形象的生动比喻,把一些难记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用直观形象进行记忆。如核外电子的分布情况是:“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地方出现的次数多,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地方出现的次数多。”这种说法就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换个说法就可以理解了,也容易记忆了。假若地球就是原子核,那么在高空飞翔的大雁、老鹰等就如同能量高的电子,那些在低空飞翔的麻雀、小燕子等小鸟就如同能量低的电子。能量高的鸟就在离地面较高的空中飞翔,能量低的小鸟就在离地面很低的空中飞翔。再如影响气体摩尔体积的要素可以用班里学生来形容,人数一定,体积由间距决定,学生之间间距大了,班里的学生占的总体积就大,反之就小。这样较易记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推动学生努力去探索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思维意识。教师假若善于在化学、化学实验中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学习起来也就感到轻松愉快,不会觉得累。

(1)通过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当然,面对变化多端的化学实验情景,浓厚的兴趣油然而生。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观察,立刻把思维活跃起来,就会产生一个积极思考的氛围,学生在这种环境里学到的化学知识必然是牢固的。比如在讲如何鉴别氧气的时候,不直接讲出鉴别氧气的方法,而是先做一个小实验,拿一个有火星的木条,先后放进含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让学生从观察到的实际情况里总结出鉴别氧气的方法。还有,在讲实验室里制造氢气,为何不用镁或铁,而是用锌?让学生用锌、镁、铁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反应,在实验中,让学生仔细观察产生的各种不同现象,从而找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理由。同时,这也为以后学习、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下基础,同样是为了指导学生把每一次实验能够认真做好,做实验时信心十足。为了减少学生操作的盲目性,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把单纯的乐趣转化成对学习化学的志趣,变成学习化学的动力。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写出实验报告。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关注 物理实验 培养 能力

从物理教学理念的角度看,物理实验是尊重学科规律,尊重课堂主体,注重探究过程,关注学生体验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是尊重学生个体理解,注重学生思维引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手段。实验探究既是教学活动,又是一种科学精神。《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强化实验探究的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实验隔离的状态为实验与教学内容的融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没有对实验具体做法、使用器材等做出强制性的、统一的规定,这样教师就能因地制宜地进行实验教学,提出恰当的实验方法和妥当的实验设计,从理念上为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1 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当前的课程改革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将“科学探究”不仅作为学习方式,而且作为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让它贯穿于物理教学各个环节,这也是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高中物理实验与探究能力指在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了解物理规律,并对物理现象提出合理、科学解释的一种能力。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是将物理实验与探究式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师生协作、交流,完成知识探究,在实验探究后组织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鼓励学生亲身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去,主动思考、分析、总结、反思的一种实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2 多途径开发实验资源,让实验意识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1 提高教师开发物理实验资源的意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教学方式,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和课程资源的使用者,更应该是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和利用者,但是许多物理教师往往认为教师力量薄弱,实验资源开发主要是教育专家、教育行政部门或仪器生产厂家的工作,把实验室当成唯一的实验资源,对生活中的资源往往视而不见,缺乏对实验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同时由于对实验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使得大量实验资源不能及时地进行加工和转化,让资源流失物理课堂教学,因此,要合理开发与利用中学物理实验资源,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都要加强培训与宣传,澄清物理实验资源的概念,强化物理实验资源意识,提高对实验资源的认识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实验资源。

2.2 构建多样化物理实验室。

2.2.1 充分挖掘实验室仪器的实验功能,建立探究实验室。教师要根据物理教材的实验内容,对实验室现有实验仪器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配,一物多用,开设尽可能多的实验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作用。教师也要对现有仪器以及闲置的过时仪器进行改造,设计出新的实验装置,实验室里总有一些报废或过时的闲置仪器,把废旧的仪器收集起来,就可建立低成本的探究实验室。向学生展示一些仪器的内部结构,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也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拆卸报废的仪表,更清楚地了解其工作原理等等,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实验室仪器作用,也可以使学生对物理实验充满新鲜感,使单调的物理实验变得生动有趣,明显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2.2 管理现有仪器设备,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新课程要求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式的学习,以实验室的活动为主要手段,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选择所需实验器材、收集实验数据、归纳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为使学生了解、接触、熟悉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学校要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既能做课内实验,又可以做课外实验。学校可以规定实验室的开放制度、开放时间,并安排专业辅导教师进行跟踪和指导。这样,学生不但能及时完成各类实验,获取知识,还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究实践活动。

2.2.3 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建立家庭实验室。自制教具是实验资源开发的永恒主题,实践表明,学校条件再好也很难满足物理实验教学各方面的需要,加之工业生产的教具总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生活中也有很多废旧物品与材料,建立自制教具实验室,既可变废为宝、又可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可以广收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儿童玩具用品、体育用品及食品包装盒等,把自己的书房或卧室作为实验室,把书桌作为实验桌,建立家庭实验室,这样就可以进行一些家庭实验。

3 利用实验资源,引导学生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3.1 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将分组实验、应用型实验转化为探究性实验。不要用现成的知识去处理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要让学生先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数据,从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与现成的物理知识是否一致,或产生误差的原因等,从而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适用的条件。比如,实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产生电磁感应的规律,并总结楞次定律,并定性总结出产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2 精选课外实验,开展课外实验,提高科学素质。课外实验活动是物理常规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鼓励家庭小实验,家庭中的许多常用物品都可以用来做小实验。例如, “离心运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水流星表演”、“光的色散、干涉、衍射”等。家庭小实验便于就地取材,对学生来说,比较亲切,参与的吸引力强,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动课组织学生设计实验,创设真实而生动的物理情境,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3.3 开展课外实验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实践锻炼,例如,讲光的色散一节时,老师让学生课前完成色散实验,没有三棱镜怎么办?有位学生提出:在透明开水杯中,放些水,在一张纸上移动,观察现象;或在水盆中斜放一块平面镜,让阳光照射平面镜,在墙上观察现象,在水面上滴一滴油就能观察光的干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知道:想弄清一个现象,探究一个问题,有多种方法,多条途径,只要肯动脑筋,多实践,知识的大门总是向我们敞开着的。又如:用一把刻度尺能完成哪些实验?可测定人的反应时间、玩具手枪子弹射出的速度、水的折射率等,用电磁继电器、光敏二极管和微型话筒制作楼道灯的光控-声控开关等。

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物理实验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向学生介绍常见物理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逐步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我们学校已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从高一起,就专门开设实验技术课,向学生集中讲授物理实验常用的思想和方法,并介绍各种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先于教材、先于教师讲授理论课进度,为开展各类探究性实验提供充足的条件和设施。

4 利用课题研究成果,让物理知识服务生活

在教学中教师还需开发出更多的实践课题。例如“菜刀上的力学知识”、“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刹车时车轮被抱死的利与弊”、“天体运动与卫星发射”等小论文,“温室效应”、“研究弹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质量的关系”、“研究霍尔效应”等等,又如通过对十分度游标卡尺原理的分析,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一百分度的游标卡尺等。

教学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除了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外,还要配合新课程物理教材,让学生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建设、服务、流通等实际,加强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实验的横向联系。这样,一方面,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增大思维培养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激励与拓展,使学生的逆向思维更趋向创新,达到课堂实验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积极开展课外实验与课题研究,这些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能有直观感受,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

2 阎金铎等.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温室效应的利与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保意识 化学实践 实验教学

化学与环境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化学污染造成的,但是,反过来说,许多环境问题的解决,则必须依靠化学方法才得以实现。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对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还有责任将环境保护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现根据本人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谈谈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开展环保教育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年级化学教材在其内容编排上,十分注重环保方面的知识,因此我们要善加利用,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教学中,当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时,我们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使学生明白为不让环境威胁人类的生存,就一定要保护环境。例如,在教学 “空气”这部分时,可和学生一起查找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知道,“空气”,这个维系人类生存一刻也不可或缺的物质,近年来已受到极其严重的污染,导致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教学“爱护水资源”内容时,应让学生知道,地球上的水资源虽然十分丰富,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稀缺,尽管我们一直自诩我们“地大物博”,但我们的人均拥水量仅居世界第八十几位,现下许多地区已出现因水资源短缺影响人民的生活,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面。特别是联系2010年我省、我州、我县的严重旱情加以讲述,更会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缺乏的严重性,意识到爱惜水、保护水、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污染”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燃料燃烧会排放SO2、NO2等污染物,这些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并帮助学生完成教材上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知道酸雨的巨大危害:可使机械锈蚀;使文物腐蚀;使土壤酸化,植物枯萎,造成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在学习“塑料制品”时,可先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然后开一次小型辩论会,辩论塑料制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利与弊,从而认识到塑料制品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是造成“白色污染”的罪魁祸首。

二、结合国内外环境污染事件让学生具有环境忧患意识

环保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保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妨适时联系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如,联系课堂内容给学生讲述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今年3月日本福岛核泄露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恐慌;给学生讲述1972年日本水俣湾因含汞的废水排入河里,导致283人中毒,60人死亡的悲剧;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近年来福建紫金矿业重大污染现场那惨不忍睹的图片和视频……放眼全球,大量的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酸雨使地面成千上万个湖泊酸化,导致众多物种濒临灭绝;二氧化碳的剧增,使地球温度上升,严重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危机四伏。通过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让学生懂得: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将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硬道理。

三、改进化学实验,强化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总是避免不了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的产生,而这些物质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的,散逸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在教学中,笔者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微型实验,用最少药品,获得最佳效果。

微型实验具有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节省药品、减少污染、安全环保等优点,在微型化的仪器装置中进行化学实验,其试剂用量仅是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甚至是千分之一。如S在O2中燃烧的实验,若按常规实验每次需要硫粉0.3g―0.5g,产生的SO2为0.6g―1g,而微型化实验每次仅需硫粉0.02g,反应生成SO2为0.04g,排污量大为降低。

(二)、正确处理废弃物,使学生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

在化学实验中,不仅要少用药品减少废弃物,同时对其废弃物也要妥善处理,决不能随意倾倒以造成环境污染。例如,利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残留固体可用作氯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氯酸钾完全分解后的固体用水溶解过滤,可回收得到二氧化锰;我们都知道CO有毒,因此在教学中做用CO还原CuO的实验时,我们须对尾气进行处理,这时可在尾气处放一燃着的酒精灯或系紧一个气球,也可以用导管通入水中,再用集气瓶把尾气收集起来。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目的,又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何乐而不为呢?

四、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性开展环保教育

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中国的大环境问题,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痛。对此,在化学环保教育中联系本地实际,无疑更能引起学生共鸣。就我们马关县而言,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全县十三个乡镇均有矿产资源分布,县内矿业潜在经济价值219.5亿元。矿业已成为马关县的主要支柱产业之一,因矿业开发而带来的财政税收占据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这无疑是我们引以为傲的,然而,随之而来的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也日愈突出,除了无序开采形成部分地壳陷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外,所排放的“废渣、废尘、废水、废气”对本地的土地、森林、水资源等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不仅对农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并时常有人畜饮水以及烟尘中毒事件的发生,致使毗邻而居的越南曾向联合国状告我们的环境污染问题……通过这样的实例,使学生确实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我县要在十年之内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县”这一大主题,我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参加拣塑料袋、拣废纸、植树、种花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峻性,而且提高了他们为改善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实践证明,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化学教学中,既能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并自觉将其行动落实到环境保护之中,有利于实现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较高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崇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梁凡生.职业教育与环境保护[J].技术与职业教育,第40期

[2]刘培哲.当代的环境意识、环境问题和经验教训[M].海洋出版社出版,1993.3

[3]刘静.化学与环境保护[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