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第1篇

傅秀洁 薛成义

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连云港 222000

摘要:本文结合高层建筑消防、给排水现场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消防、给排水施工阶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消防、给排水管道;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和对感观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同时,对美观和舒适度的需求逐步增大,对建筑消防、给排水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消防、给排水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建筑物使用质量的重要因素,其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消防、给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给生活与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此必须严格把好建筑物消防、给排水施工质量关。

1应注意消防给水系统安装的规范性

消防给水系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管网试压没有按施工方案和规范要求进行,管网试压分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两步进行,强度试验压力一般按设计要求或规范要求进行;严密性试验压力是指工作压力,一般是指水泵扬程来进行。目前有些工地只对管网进行试漏试验或试验压力不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这样给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了隐患。

按照规范的要求,管网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对于生活给水和消防给水管道,试验压力为管道工作压力的1.5倍,并且不小于0.6MPa。强度试验是管网在试验压力下1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为合格。然后将试验压力缓慢降至工作压力,经检查无渗漏,则严密性试验为合格。对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当设计工作压力小于等于1.0MPa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为设计工作压力的1.5倍,并且不低于1.4 MPa;当设计压力大于1.0MPa时,水压强度试验压力应为该工作压力加0.4MPa。水压强度试验是管网在试验压力下稳压30min,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为合格,而水压严密性试验应在水压强度试验和管网冲洗合格后进行,试验压力应为设计工作压力,稳压24h,无泄漏为合格。

其次是消防管道连接方式一般是按大于等于DN100的采用卡箍连接,小于DN100的一般采用螺纹连接。有许多工程由于6米长管材无法运到各楼层施工现场,只有将管材切为二半,采用施工梯运到各楼层。这就造成在管道安装时,管道支、吊架就不能按规范要求的间距施工,因为卡箍连接为柔性连接,卡箍两边必须有一个支、吊架,否则管道接口处容易造成变形或脱口。还有许多工程不重视管道支、吊架的管卡安装完整性,有支、吊架但无卡、或管卡螺母上不到位,也将造成变形或脱口现象的发生。解决措施是检查、整改到位,特别是隐蔽之前。

再次是感温喷头与周围物体的距离不符合规范要求,造成火灾时由于喷头与楼板距离太远,感温元件不能及时动作,延误喷水时间而使火势蔓延;或者喷头距周围障碍物体太近,而使喷洒不到其保护范围的隐患存在;或是由于设计考虑欠周全,部分工程喷淋系统的末端试水装置安装在公共走廊处,附近没有排水管或地漏,造成试验过程中流出的水无法从排水系统中迅速排走;对于不吊顶的房间,喷头设置为上喷时,当通风管道或排管宽度大于1.2m时,按规范要求,其下方必须设置喷头,以保证使用要求;水力警铃未设置在公共通道或值班室的外墙上,当使用场所发生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启动后,所发出的振警声响不能被值班人员或保护场所内其它人员及时发现,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火灾扑灭后不方便关闭水源控制阀和维修检查。对于以上问题防治措施,一是要加强现场检查并及时整改,二是如是设计问题,应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如需变更应及时变更。

2应注意生活给水系统安装的合理性

生活给水系统主要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是水表安装不符合要求,各户水表、阀门明装在首层的公共地方,有些工程为考虑抄表方便和美观,将各楼层各户的管道总阀门和水表均设置在首层的公共地方,无任何防护措施。当住户维修室内管件或被人误关总阀门时必须到楼下检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纠纷和麻烦。当楼层各户水表集中布置在水管井处时,由于管井尺寸的限制或者施工工艺欠佳,使得水表相邻距离或水表外壳距墙内表面距离过小,造成了抄表和维修的不便。并且水表前后直线管段长度不符合规范规定,影响了水表运行的准确度。水表应安装在便于检修、不受曝晒和污染的地方。

其次是生活水池的溢流管管径选择不当,并且无防污染措施:部分工程水池溢流管的管径小于进水管,出口直接伸入集水井中,而且无设置网罩。这样当水位控制器失灵时,不能保证将多余的水从溢流管顺利排出,导致从水池顶盖满溢。另外出口伸入集水井中无设置存水弯,会使积存的臭气回流至水池或者老鼠等动物顺着管道进入水池,污染水质。合理的做法是溢流管的管径应按排泄贮水池最大流量确定,并宜比进水管大一级。溢流管的出口应设置存水弯和网罩,溢流管的排水方式宜采取二次排水方式,即先流至地面水沟,再经过水沟流入集水井内,通过空气隔断来防止污秽气体污染水池水质。

再次是部分工程采用塑料管作为冷、热水管,暗敷在楼层混凝土楼板内。由于塑料管的线膨胀系数相对钢管要大,因水温或环境温度变化,其热胀冷缩的长度变化值较大,对于有分支管或管接头的管道来说,产生渗漏的机会较高。因此在卫生器具集中的厨房、卫生间内,宜采用分水器多支路单向布管方式,将每一根配水支管直通到配水点与卫生器具和从龙头等连接处,以减少或取消在暗敷管道中使用劣支管或管接头。

最后是生活给水管材仍使用镀锌钢管,由于给水管道中镀锌钢管与水中杂质发生化学反应,管道内表面和接口处容易产生锈蚀,影响供水水质,并且使得管道寿命缩短。所以有关部门在设计、选择生活给水管材时,应禁止使用镀锌钢管,并且要根据各类建筑的不同要求,结合各种类型给水管的特点,选择适用的管材,还有管道穿越屋面楼板时未设置套管,穿屋面时未采用金属套管,或者设置了套管但伸出完成面高度不符合规范的要求,套管与管道缝隙无灌注细石混凝土捣实,不使用沥青油。

3应注意排水系统安装的实用性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Abstract: Along with social economy's fast development, the urban air question also day by day was in recent years serious, under such objective environment, the related department must prompt make the treatment air pollution question the prevention measure, like this only then could enhance urban the air quality, promoted the urban accor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launches the simple discussion on this question.

Key word: City; Air;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需求剧增,机动车量特别是汽车数量迅速增长,造成了尾气排放量大幅上升。近几年来,机动车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中增长最快的污染源,机动车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美国为例,在美国主要的三种大气污染排放量中,84%的CO、42%的NOX和70%的HC均来源于机动车的排放。在欧洲,76%的CO、36%的NOX和51%的HC来源于机动车的排放。国内的调查结果更令人触目惊心,以北京为例,2006年底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87.6万辆(不含军用车),每年机动车排向大气的有害物质达195万吨。北京市1997年就大约有67%的CO、41%的NOX和72%的HC来自机动车排放。2000年,北京市约有83%的CO、43%的NOX来源于机动车排放。因此,机动车辆是城市空气质量恶化的根本原因,空气污染是我国目前最需迫切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

一、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类型

(一)甲醛、氨、苯系物

甲醛、氨及苯系物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使用的大量化工原材料,如涂料、填料及各种有机溶剂等。这些材料中都含有大量的有机化合物,经装修后挥发到空气中,加重了环境尤其是室内空气污染。

(二)CO2等温室气体

由于近年来人口激增、人类活动频繁、矿物燃料用量猛增,再加上森林植被破坏,使得大气中CO2和各种气体微粒含量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影响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虽然水蒸气也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而且其浓度仅次于CO2,但由于其在大气中浓度变化不大,因此,人们一般不将其列为温室气体)。

(三)颗粒物质

颗粒物是影响我国城市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在2010年全面达标的最大障碍。与SO2和NOx相比,颗粒物来源广、成分复杂、控制难度大。城市空气中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尘、煤烟尘、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尘、垃圾焚化业、混凝土制造业、金属冶炼业等一次污染源,也包括城市道路交通扬尘等二次污染源。

(四)CO、SO2、NOx等有毒气体

SO2等有害气体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是人为因素引起的,而人为因素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由于人们烧火、取暖、沐浴等需要而燃烧煤等燃料所产生,这类污染源具有分布面广、排放污染物量大和排放高度低等特点,是造成城市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主要在钢铁、化工、煤炭、火电、水泥等工矿企业燃料燃烧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煤在燃烧过程中形成NO2,不完全燃烧时形成CO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排入空气不仅污染了环境,也使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导致能源浪费。燃煤产生的SO2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生成硫酸雾或硫酸盐气溶胶,是环境酸化的重要前体物,也是空气中主要的酸性污染物。目前我国许多城市NO2污染严重,NO2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在一般情况下,车流量越大,交通沿线的NO2浓度就越大。

(五)其他空气污染物

除以上类型外,还有其他众多危害空气质量的污染物,例如空气中的微生物。空气微生物是指空气中细菌、霉菌和放线菌等有生命的活体,它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土壤、水体、动植物和人类,此外污水处理、动物饲养、发酵过程和农业活动等也是空气微生物的重要来源。空气微生物是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空气中广泛分布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病毒等生物粒子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还与城市空气污染、城市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城市空气中微生物状况是城市环境综合因素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城市空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加强城市空气污染问题防治的措施

(一)继续加大环境执法工作的力度

即统一思想,加强管理,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提高大气环境监测及大气污染监督的技术水平,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排查,实施对污染物从产生到排放的全过程控制。

(二)加强污染源控制及治理工作

做好污染物总量控制与污染物减排工作。如加快关停小机组步伐、加快非电落后产能、违法排污企业的关停力度;加大老机组、非电重点企业脱硫改造力度和重点污染区集中整治力度;深化环保部门日常监管工作;继续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完善电力和集中供热规划,加快发展燃气和电力工程建设,提高能源置换速度,降低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以从源头上对二氧化硫的排放加以控制。合理布局电厂,大力发展清洁发电技术。禁止在城市及近郊区建设燃煤火电厂,引进和发展超临界机组,加快推进循环流化床、增压流化床等洁净煤发电工程。

(三)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修订完善绿化规划,推进市区增绿、补绿、透绿工程,加快林荫道建设步伐,搞好立体绿化。并在确保绿化建设用地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原则,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种植,注重实效,加快绿色城市的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广场绿化、公园建设与整治、居住区绿化等建设工程。此外,还应摒弃错误的绿化观念,在绿地种植多品种植物,营造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地自身形成的园林有机废物(树叶、草渣等)留在树坑中,把树枝粉碎后撒回绿地的表面上,这可起到覆盖露土、减少水蒸发、为土壤保温、营造活跃的土壤微生物环境、增加土壤透气透水性因而能增加绿地土壤对雨水和雪水的吸收等多种功能。减少城市裸土,保持草坪植被高度,减少修剪次数,对于水土保持,减少二次扬尘污染,防止城市热岛效应具有较大作用。

三、总结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化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迅猛增加,使得城市交通日益紧张,由此带来的噪声及汽车尾气污染也严重地困扰着城市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制约着城市生活的正常运转,恶化着城市的生态环境。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于未来城市的机动车污染控制,各城市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有效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郎丹.浅谈城市空气污染问题及其防治对策和措施[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0,(03).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人类;环境保护

1.引言

三十年前人们只局限在对环境污染或公害的认识上,因此那时把环境污染等同于环境问题,而地震、水、旱、风灾等则认为全属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受灾人数都在激增。人口激增和盲目发展生产,致使大量砍代林木,破坏植被及不正当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些也都是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有许多,按产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分类,有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2.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它是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原生环境问题带来自然灾害,主要如地震、洪涝、干旱、地滑、土石流失等,目前人类之抵御能力还很薄弱。它不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问题的范围。最近,有灾害学这一新兴学科兴起,其主要研究对象即原生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的人为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即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成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个类型。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就叫环境破坏,由于工业生产排出的废物和余能进入环境,便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与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物质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利的影响,这就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停止排放污染物质,环境的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就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容易治理,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扰立即或很快就会消失。

3.世界环境问题发展动向及展望

3.1温室效应及治理措施

地球上有些气体的含量如果增加,可以导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这种效应叫温室效应。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氟氯碳等,其中以二氧化碳的作用最为显著。

3.1.1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后果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不断提高,开采并燃烧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天然气作为动力燃烧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另一方面森林却大量减少使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的数量大量减少。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这是温室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带来许多复杂的间接后果,其中有些对人类来讲是灾难。温室效应引起的间接后果有以下几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将使沿海低地淹没,海滩和海岸侵蚀、沿海土壤盐碱化、海水倒灌与洪水加剧、破坏港口及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破坏沿海供水和排水系统;气候带移动使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移动5个纬度,降水带变化复杂,进而对农业、牧业、林业、渔业都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复杂的影响,特别是气象灾害可能增多,气候规律可能打乱。

3.1.3温室效应治理措施

调整能源战略:加快以核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的速度。在这方面,最有前景的是核聚变能,一旦可控核融合反应技术过关以后,即可用于大规模发电,代替矿物燃料而占能源的主要地位。保护森林和植被:保护好现有森林和草原,然后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和种草,增加地球的绿地面积,增加光合作用的规模和强度,进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规模和强度也随之增加,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2臭氧层空洞及应对措施

紫外线过多对生物细胞有杀伤作用,紫外线过少对光合作用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也有不利影响。臭氧层的存在,使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量紫外线能到达地表,非常好地解决了紫外线辐射问题,既不毁掉生物圈,又有利于生物圈的存在与发展,被称作“生命之伞”。

3.2.1臭氧层的空洞的原因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活动排放的一些气体,例如氯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等,它们在低层大气中因不活泼进入平流层。它们在平流层中由于受紫外线的作用而放出氯和溴,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坏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2.2臭氧层空洞治理方法

一些科学家认为臭氧层减少到1/5时,将是地球生物存亡的临界点。人类目前正在采取联合行动,限制、减少以至逐步取消氟氯碳等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合物的生产。联邦德国计划在1990年将氟氯碳产量减少10%,北欧国家决定在1998年前减少氟氯碳等的生产,比例达50%。我国也正在采取措施,参加保护臭氧层的共同行动。

3.3酸雨发展趋势展望

3.3.1酸雨污染及发展趋势

酸雨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发生,一般情况下酸雨中二氧化硫的原因占70%,氮氧化物的原因占30%。不过,二氧化硫的原因所占的比例在逐 渐减少,而氮氧化物则在增加。酸雨最早在西欧出现,后来扩散到北欧。北欧的瑞典自身大气污染很少,但受到西欧、中欧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酸雨危害很重。现在酸雨在中欧、东欧都很严重,北美洲中部的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也出现了酸雨这一国际问题,亚洲的酸雨问题也突出起来了。这是全人类必须高度警惕的问题。

3.3.2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机器、设备等;威胁人体健康,美国和加拿大在1980年一年中即有5万多人死于酸雨带来的硫化物污染。制定防治酸雨的法令;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使用低硫燃料;限制烟囱高度;控制与净化汽车排气;安装排烟脱硫脱氮装置;加强监测和研究。

3.4土地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3.4.1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近100年来,荒漠和干旱区的面积已从11亿公顷增加到26亿公顷,世界35%的土地处在沙化的直接威胁之下。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全世界每年流失表土250亿吨,已超过新生成的表土量。风蚀的危害也很大,土壤盐碱的现象也很严重。总之,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的速度是很快的。人口增加过快,对土地产生过大压力;破坏森林草原,进而毁掉土地资源;耕作制度不合理,对土地利用缺乏统等规划。

3.1.2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日本制定了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联邦德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家也有土地利用的有关法规和条例。

开展土地评价:开展土地评价工作,对保护土地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美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在已在印度、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国家推广。

积极治理沙漠:苏联、美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埃及在治理沙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防治盐碱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不少措施防治土地盐碱化,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开展矿用土地的复垦:美国、苏联、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国家都很重视矿用土地的复垦,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取得许多经验。

3.5水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水资源是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用水量急剧上升,如此巨大的用水量必然导致水资源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保护法;建立水资源管理部门;实行用水经济政策。

增加可靠供水:建造水库;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拖移冰山;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发展不排或少排废水的工艺;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减少损失;适当发展污水灌溉;发展中水道,节约城市用水。

3.6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3.6.1.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巴西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林区,但已毁掉了一半。非洲的热带森林也已砍伐了一半。亚洲的热带森林也减少了大约一半。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改变了大气的组成、干扰了大气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的水循环、破坏地区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频发。

3.6.2森林的保护和管理

已开发国家目前修正了林业经济方针,即坚持发挥林业的综合效益,也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坚持森林分类管理、林业集约化经营、大力营造人工林、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扩大自然保护区、加强林业科学研究,这些都有利于森林的保护。开发中国家也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森林,例如制定保护森林的法律、制定保护森林的政策、宣传森林的重要价值、依法严惩非法伐林者、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进行分类管理、争取国际援助,等等。这些措施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4.对于保护环境建议建议

(1)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高,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朱震达,王涛.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潜力、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8~202.

[2].朱震达,王涛.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J]..地理学报,1990,45(4):430~440

[3].CCICCD..China.Country.Paper.to.Combat.Desertification.

[M]..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96,18~31.

[4].朱震达,刘恕.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7~42.

[5].赵秉正.发扬延安精神坚持综合治理加快全面开发沙区经济步伐[A].林业部治沙办公室.动员起来向沙漠进军——全国治沙工作会议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0~86.

[6].王涛,吴薇,王熙章.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估[J].第四纪研究,1998,(2):108~118.

作者简介:付文杰(1981-.),男,学士,工程师,湖北武汉人,公路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 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 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xx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xx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 2010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 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范文第5篇

1.1林场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增加

林场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也给相关防治带来一定难度。林场森林大多属于人工造林,因为造林树种较为单一,引发病虫害的诱因加大,森林防治病虫害能力却大大减退。加上外部气候环境因素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得病虫有了生长的温床,而防治策略没有有效改进,无法应对大面积突发性病虫侵袭。如我林场发生的桉树黄色毒蛾虫害,就是因为林种单一原因造成的。

1.2林场森林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林场森林病虫害爆发没有规律可循,一些传统害虫防治手段比较完备。如美国白蛾、杨树天牛等害虫,这些害虫侵入时,可以采取应急预案加以防治,控制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但有些害虫侵入并没有先兆,潜在的威胁难以估量,一旦成灾爆发,没有针对性防治措施加以应对,很容易造成较大损失。如红脂大小蠧,如果没有足够防范措施,很可能给森林带来灭顶之灾。

2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需要多措并举,建立病虫害预测预警机制,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加强森林病虫害林木进出检疫,都能够有效遏制病虫害的威胁。

2.1建立森林病虫害预测

预警机制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需要建立预测预警机制,要把调查监测放在首位。林场技术管理人员要及时准确掌握林场森林病虫害动态,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划定区域,定点定时监测,对可疑地域要进行高频度调查,做到早发现早预警,不能等到病虫害大面积爆发才开始行动,要紧紧掌握控制病虫害的主动权。林场要有防治病虫害预案,在疫情出现时,要及时启动防治预案,将病虫害消灭在萌生阶段。

2.2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科技含量

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要提升技术含量,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病虫害防治要从源头抓起,在进行造林时,要注意营造混交林,可以提升森林自我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在防治病虫害方法上,也需要加大改进的力度。要注意安全合理给药,逐步淘汰氧化乐果、富美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要注意使用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这些生物农药不仅能够提升防治效果,还可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防治方法上,也需要进行改进,利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手段,都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如防治由于单一林种原因造成的桉树黄色毒蛾虫害,可以在幼虫初期进行药物防治,可用灭幼脲1号胶悬剂8000倍液喷施,对高龄幼虫要加大浓度。也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搜寻黄色毒蛾聚集位置,捕杀幼虫、蛹、成虫、卵块等;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保护毒蛾天敌广大腿蜂、伞裙追寄蝇。

2.3加强森林病虫害林木进出检疫

由于经营的需要,林木进出频繁,一些病虫随林木运输进行传播。加强林场林木进出检疫势在必行。林业部门要在公路干线路口设置检疫检查点,对林木及其产品进行检查。特别要对油松毛虫、红脂大小蠧等害虫的检疫,由于这些害虫具有很强的危害性,需要我们要严防死守,防止这些病害进入林场界内。还要注意加强源头管理,对产地进行检疫。由于公路运输设置检查站比较困难,对产地进行定点检疫比较可行。在林储、加工、销售等环节,也要进行相关的检疫管理,切断危险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2.4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