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新兴市场国家 资本流动 金融危机
一、前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新兴市场国家爆发了多次金融危机,发生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无一例外地在危机前后经历了资本大量流入、突然逆转、巨额流出的过程。1994年“墨西哥危机”,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以及随后在传染效应作用下急剧动荡的众多拉美国家的历史都印证了这一点。因此,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和资本流动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在刚刚经历过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新兴市场国家深受其害,资本大量流入、突然逆转和巨额流出的现象在这些国家再次上演。而本次资本涌入和回撤所波及的范围之广、规模之大、速度之快都史无前例。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和资本流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及其与危机的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做实证研究。研究共分为四部分,分别为:第一,新兴市场国家危机期间资本流动关系的机理分析,包括资本流动的波动性强,资本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资本流动的地区性差别;第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和危机关系的实证分析;第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和危机关系的机理分析
资本流动和危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流动波动性强
纵观历史,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资本表面上看似具有长期性,实际上即使在国内外投资环境较为和平的条件下,资本流动仍具有很强的波动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国际资本在新兴市场国家大进大出,尤其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前后,资本流动都经历了资本大量流入到迅速巨额抽离的过程。
第二,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持续加快,甚至出现超速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额大幅增长;另一方面表现在金融衍生工具的总交易规模持续上升的情况下未平仓数额增长率下降,而交易期限明显缩短。
第三,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会出现周期性逆转的现象。资本流动的周期性逆转不是某一特定新兴市场国家的特殊现象,而是所有新兴市场国家普遍经历过的事实,同时也反映出资本流动的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
2.资本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
(1)资本的过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在危机发生之前,都经历了一个巨额国际资本迅速流入的过程。新兴市场国家自身的资金存在一定的短缺现象,理论上来说适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有利于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国内经济,有利于这些国家缓解信贷紧张、有利于新兴市场国家开放本国金融领域、促进本国金融体系的改革,以及增强本国金融业经营效率和管理能力。但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金融市场相对狭小,数额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入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往往是过量的。一方面,资本过量流入使这些国家面临经济过热、市场泡沫和通货膨胀的负面效应。这主要表现在,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入增加了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国内的消费和投资需求都随之上升,恶化了经常账户,也使国内的物价水平面临上升压力、房地产出现泡沫,最终恶化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资本过量流入对实施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造成政策选择的难题。
(2)资本的巨额流出。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会出现突然的转向并且资本会加速流出,事实证明这种突变与金融危机存在密切关系。国际资本具有逐利本性,这决定了资本流动必定会向高收益的国家和地区流动,因此一旦国内外紧急基本面发生变化,国际资本就会闻风而动、突然逆转。新兴市场国家对国际资本有较强依赖性,加上这些国家自身经济基础又存在固有的薄弱性,因此国际资本巨额流出往往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同时,资本在危机发生后加速流出又会使得危机继续深化和加重。
3.资本流动的地区性差别
在每一次资本流入新兴市场的大浪潮中,总有一个主导地区吸引着更多的资金。这主要是因为新兴市场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繁荣和衰退的周期也不是完全同步,各时间段内新兴经济体中那些宏观经济基本面较好、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比较成功的国家和地区的资本流入往往更多。这是追逐高收益的国际资本各国各地区之间转移的结果。然而也是因为这样当资本流向发生逆转并巨额抽离时,这些国家就沦为受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地区。
综上所述,资本流动的强烈波动性、资本流动过量流入和巨额抽离既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危机中资本流动的表现,也是诱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并会在危机发生之后继续恶化国内经济情况,增加经济整体的波动性,使新兴市场国家原本就脆弱的宏观经济状况雪上加霜。
三、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动和危机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选取与说明
本文采用1995年-2009年新兴市场国家 的GDP增长率和私人资本净流入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GDP增长率采用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数据库所公布的实际GDP增长率,私人资本净流入(Private flows net,PF)数据也采用自该数据库。
2.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直观的来看,过量的资本流入往往预示着危机即将到来。90年代出现了国际资本大量涌入新兴市场国家的浪潮,根据IMF的统计,1990-1996年间新兴经济体的私人资本净流入额年平均为1481亿美元。但是仅1996年一年,私人资本对新兴市场的净流入就达到了空前的2408亿美元。在这一时期,新兴市场的吸引力和发达国家的推动力产生了同方向的正面合力,推动了新兴市场的表面繁荣。而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私人资本净流入的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支撑了这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参见图1)。2007年新兴市场国家私人资本净流入高达9290亿美元,约占GDP的6.9%,比2005年的两倍还要多。这一数目的庞大和增速之快显然比1996年新兴市场国家的私人资本净流入3200亿美元(占GDP的5.7%)更加惊人,这使得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的经济增长率在2007达到了历史最高的7.9%。这些资本流入国从2007年纷纷面临经济过热,市场出现泡沫,通货膨胀压力显著增强,以中国为例,消费物价指数在2007年11月到2008年7月一直处于6.50%-8.70%的高位,房地产市场也火热异常。事实上,每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与资本流入的趋势是一致的(参见图1)。历史证明,这些都成为了危机的先兆。
3.资本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上述的变化趋势需要进一步检验,因此以下部分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和数据分析。
(1)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设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对数GDP为自变量,私人资本净流入的对数PF为因变量,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在检验和分析之前,需要对各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即验证实际经济增长率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序列是否为平稳序列且同阶单整。否则,模型的建立将是无意义的。采用统计软件分析对两组变量的序列进行检验ADF,结果如下:
经检验,实际经济增长率(GDP)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PF)序列各序列均在5%的显著水平下为1阶单整平稳过程,所以可以对各序列进行协整分析。
(2)协整性检验。根据协整理论,两个变量,虽然他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是协整的,则两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本文采用Q检验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见图3。
在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实际经济增长率(GDP)与私人资本净流入(PF)的残差序列是一个白噪声序列,因而是平稳的。这证明了实际经济增长率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序列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以使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其相关性。
(3)经典线性回归分析。由以上分析可知,实际经济增长率序列与私人资本净流入序列存在显著的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以使用经典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其相关性。
由回归结果可知,P=0.015(P值表示将观察结果认为具有总体代表性的犯错概率),PF的系数=0.641621,由此可知,经济增长与私人资本净流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验证了前面的分析,即当危机期间的资本流动波动性很强时会出现资本流动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的现象。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流动情况及其与危机的关系做出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私人资本净流入之间有显著地正相关关系,危机期间的资本流动波动性很强,会出现资本流动的过量流入和巨额流出的现象,并呈现资本流动的地区性差别。
因此,针对当前的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金融形势严峻、部分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的现状,新兴市场国家在开放金融的市场条件下应当采取以下措施:应当加强对市场的官方支持,促进经济步入正轨;加强国际合作, 各国协调有关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建立新的合理的国际金融政策框架;应当在不妨碍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下, 适当加强跨境资本监管、增强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应当做好应急性的准备,建立全面的机制以减少系统性清偿能力问题,同时加强公司重组框架体制建设,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和银行重组机制;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当考虑到兼顾支持需求的需要、防范加剧资本流出和损害金融稳定的风险的需要两个方面。另外,新兴市场国家积极为自身争取在国际社会的知情权、话语权、规则制定权;保证充足的外汇储备,积极拓展外汇储备投资领域;减少对外国资本的依赖,加强各国汇率政策协调等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际资本流动研究课题组,《金融风暴下的国际资本流动态势与展望》,北京,《中国金融》,2009年第1期,第62-第64页
[2]丁志杰:《亚洲金融危机会不会重来》,北京,《中国外汇》,2007年7月,第47-第48页
[3]金洪飞 李子奈:《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北京,《金融研究》,2001年第12期,第3页-第10页
本文基于KLR信号分析法(源于研究货币危机发生原因的预测),构建了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KLR模型是Kaminsky、Lizondo和Reinha~于1998年创建的,1998年Kaminsky对模型进一步完善。本文的KLR模型主要是由指标体系、预警区间、数据处理和警示灯表示四个方面组成。根据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构建了建立预警指标体系,根据不同的指标选择相应的预警区间,通过特定的方法处理指标值分别算出各个环境的综合指标值,再对两个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处理得到总的综合指标值。按照指标值大小的不同,找到相应的预警区间,确定警示灯显示的选择。(蓝灯、绿灯、黄灯和红灯依次表示股市流动性风险的安全状态、基本安全状态、风险状态和严重风险状态)。通过宏观经济指标、金融指标和资本市场的相关指标的度量,可以达到对无法直接度量的股市流动性风险进行监测和预警。本文在预警指标的选择上是基于相关性原则,通过对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和流动性的基本类型分析,选取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和资本市场环境的的8个指标(表2)。他们分别是: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VI2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股票换手率、股票平均市盈率、股票市价总值/GDP比值和境内股票筹资/银行贷款增加额比值。因为,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和上市企业的总体盈利水平相联系,而且也会影响投资者预期和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选择,从而进一步影响到股市的流动性水平;资本市场环境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运行质量,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相反,不稳定的资本市场环境会增加股市流动性风险。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论和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和经验数据,比较合理的确定了不同风险预警指标的预警区间,制定了一套比较符合我国现阶段的流动性风险预警评价体系指标。具体的风险预警指标的选择依据和界限选择。
二、实证分析
首先,为了更好的将各年的流动性风险情况通过数值形式表示出来,本文通过将指标原始值进行分数值化处理。具体来说,就是将各个风险区间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分数值区间,根据流动性风险的四个状态:安全、基本安全、风险和严重风险,分别划分成[0,2O[20,50]、[5O,80]和[80,190]四个分数值区间(表3)。原始指标值根据其在划分界限上限和下限所在的位置,按照相同的比例计算成分数值上限和下限所对应的位置。例如:2001年我国GDP增长率为7%,那么根据GDP增长率区间设置,它应该在安全区间的下界即6.5~8之间,然后结合安全区间所占的20的分数值,计算其所在区间所占比重,具体计算为:Q1{×20=13.33。其他的指标也根据相同的。比例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分数化综合指数和资本市场环境分数化综合指数。其次,由于本文是研究股市流动性风险问题,所以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分数化后综合指数权数为1,资本市场环境分数化综合指数权数为2,再根据两种环境分别对股市影响程度不同取不同的权重,计算出综合的风险程度分数值。具体计算公式是:2F(/.Vw,)其中F表示分数化的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数,w表示第种环境的权数,1表示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分数化综合指数,2表示资本市场环境分数化综合指数。=1、=2。最后,本文结合中国建设银行内部风险评级的说明,将流动性风险划分的四个不同的程度用相应的四种不同颜色的警示灯显示。其中流动性风险安全状态、基本安全状态、风险状态和严重风险状态分别用蓝色警示灯、绿色警示灯、黄色警示灯和红色警示灯表示。从表4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就宏观经济金融环境而言,2001年、2002年和2004年的情况最好,属于安全状态,其中2004年指数值最低,为15.4。其他的年份处在基本安全状态,2009年指数值最高,为41.1,已经接近了风险状态,说明2009年宏观经济环境的流动性风险较大。就资本市场环境而言(表5),2002年和2010年处在基本安全状态,2007年出现了流动性风险的黄灯警报,其指数值达到了54.37,这与2007年我国股市大牛市情况吻合,过高的资本市场流动性水平,带来了股市的流动性风险。而其余的几年处在安全状态,2008年指数值最低,其指数值为5.47,处在最安全状态,说明经历2007年的大牛市之后,市场流动性风险基本不存在。最后,就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综合指数而言,2001年、2002年和2004年都处在安全状态,其中2004年指数值最低,为14.08。其他几年都处在基本安全的状态。因此,从整体来看,我国股市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股市整体上一直处在基本安全等级以上,这与孙云辉(2008年)观点相同:自1997年以来,我国股市流动性风险总体上一直处在基本安全状态。但是2007年的股市流动性风险指数值最高,达到了40.66,已经接近了风险警报水平,是因为2007年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很好、GDP增速非常快、通货膨胀率上升,还有投资者非理性情绪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这些最终导致了我国2007年流动性风险增加。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流动性风险指数就一直处在相对比较高的,随着中国股票流通市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流动性风险扩大的趋势也是越来越明显。所以2011年乃至今后几年,政府部门和投资者都要重视流动性风险的问题和警惕流动性风险可能带来的灾害。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的不足之处,因为一些突发事件(如战争,金融危机,重大政策调整等)可能会投资者选择,导致流动性风险的产生,以现有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判断,我们是不能预测到的。
三、中国股市流动性风险管理
所谓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单位通过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分析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控制风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综合处置风险,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流动性风险的识别与分析、流动性风险判断与预警、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的选择和管理方案的设计、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与监控以及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评估与总结。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总结包括以下几点:
(1)利用股票投资组合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已证实,流动性好的股票具有较小的系统流动性风险,而且当市场流动性很差时,还会出现流动性逃逸现象;不仅如此,由于交易会对证券价格产生明显的冲击,尤其在市场流动性比较差时,变现成本会占到交易成本的很大比例,而流动性好的股票则具有比较低的市场冲击系数和较小的变现损失,并且变现时间对变现成本的影响程度比较小,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流动性情况,及时调整不同流动性股票的仓位,尽量选择规模比较大、流动性比较好的股票,并确定建仓(或减仓)的速度。
(2)利用最优交易执行策略在交易活跃的证券市场中,普通投资者可以在当前证券价格上,对其资产组合中某种证券的头寸进行调整(购买或出售标的证券),而不会对该证券价格产生实质性影响。而对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而言,所持有标的资产的头寸具有一定规模,其对该种证券的交易行为会导致证券价格的单方向变动,从而为投资者带来额外的交易成本,这方面的交易成本是与交易策略的执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P6mld(1988)实证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样本基金平均账面收益超过市场平均收益20%,而最终实现收益仅仅超过市场收益的2.5%,这其中的巨大差额就来自执行成本。因此,作为机构投资者应该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和自身的情况,如头寸规模、股票流动性等,制定出最优交易执行策略,从而将损失降到最低。
(3)利用风险对冲工具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在美国,共同基金可以有相当多的衍生工具如股指期货等进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基金经理往往大量运用这些工具,一方面既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取得比现金更高的收益率。基金的经理通常会利用计算机,根据其股票仓位大小,用动态分析方法来衡量股票指数和投资组合的相关性,计算最佳的套期保值比率,从而通过电子化交易系统,进行实时、自动买卖的交易,建立并调整合适的期货头寸,以使现货头寸的流动性风险能被期货头寸抵消。
【关键词】国有企业改革 资本市场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症结——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低效率和普遍大面积亏损问题十分突出,尽管三年的改革与脱困攻坚战已取得胜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但国有企业脱困的基础并不牢靠,长期困扰国有企业的一些深层次、核心问题尚未被全面解决。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困难,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融资格局、融资体制不合理的问题,企业的融资结构(资本结构)、融资体制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以股权结构为核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而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则导源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缺陷。我国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从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其法人治理结构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来看,存在着以下重大缺陷:第一,畸形的股权结构。股票的种类过多,既有按投资者身份划分的国家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又有按投资者地域划分的A股、B股、H股、N股等,造成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同股不同权。而且,非流通的国有股(国家股和法人股)所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重过大,一直处于绝对控股地位,分布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因此,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青木昌彦、钱颖一,1995),难以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利于公司治理机制作用的发挥。
第二,残缺的股东控制权。股东行使控制权有两种基本的方式:一是所谓的“用手投票”,即在股东大会上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参与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二是所谓的“用脚投票”,即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转让所有权来影响股票价格的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经营。按照我国的规定,国家股和法人股尚不能自由流通,虽可协议转让,但严格的限制条件和行政干预,使这种有限的转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价格。因此,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持股主体难以借助于股票市场来行使自己的控制权,既不能在所持股票升值时通过转让而获利,也不能在所持股票贬值时抛出以减少损失,其后果一方面是国有资产以另一种形式在浪费和流失,另一方面也难以起到促进资产优化重组、资源优化配置的功效。而大多数流通股股东则由于受到许多股份公司对与会中小股东最小持股量的限制而无法参加股东大会,亦不能通过“用手投票”来行使控制权,这便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助长了股票市场上长期盛行的投机之风。可见,无论是流通股股东还是非流通的国有股股东,他们的控制权都是残缺的。不全面的,均不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内部人控制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失效的公司治理机制。首先,公司的兼并收购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治理机制,它可以导致合并后的新公司价值大于收购公司与目标公司价值的简单算术之和。同时,并购的发生可直接导致经理层的更换。而对于有绝对控股股东的公司,即股权的过度集中不利于兼并收购的发生。而我国的情况是:股权高度集中,且大多数上市公司的最大股东为国家。这就造成了公司兼并收购的治理机制在我国实际上是失效的。其次,权的竞争,或者说经理市场的存在,使经理层时刻都能感受到被更换的压力,这是促使经理们努力工作的重要原因(Fama,l980)。股权的高度集中,使得拥有控股权的大股东所委派的人在与其他人进行权的争夺中占有优势。因此,一般而言,股权的高度集中不利于经理层的更换。再有,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是公司发展、绩效提高及确保资金、资源流向公司的重要保障。总体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性质是以国有股权为主导的模式,这使得上市公司内部的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
二、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一一一一化资本资源的高效配置
(-)完善融资功能,改善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高负债率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是指资本市场作为联系和沟通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纽带,实现社会闲散资金直接向筹集企业集中,即收支盈余部门将其剩余资金转移到收支差额部门去的功能(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l994)。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可以拓宽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通过直接融资增加自有资本,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资本市场是国有企业走出高负债藩篱的重要载体。三年国企脱困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于资本市场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对资本市场这一功能的认识,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冠以“圈钱”而完全排斥,毕竟,融资功能是资本市场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功能,它是其他重要功能得以存在的基础;但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从资本市场的融资机理来看,资本市场引导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社会资本资源的优化配置,是以有效市场假定为前提的,而有效的市场又是建立在大量、充分的信息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当市场是完全有效的,投资者和筹资者拥有完全对称的信息,资本市场融资的效率才能得以体现。但事实上,现实中的市场并不存在完全的对称信息,筹资者总比投资者拥有更多的信息,这种非对称的信息可能直接导致了资本市场融资的低效率,它突出地表现为经济学中常见的“逆向选择”问题:即投资者受非对称信息的影响,不能真实地鉴别出选择出绩优公司进行投资,而绩差公司却能在市场上大行其道。长期来看,“逆向选择”使市场萎缩,上市公司总体素质下降,进而导致投资者信心丧失,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再融资功能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要想发挥并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核心在于提高信息的充分性、准确性,并且构建保证信息充分、准确的内在机制。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二)完善监控功能,强化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外部市场监控资本市场可发挥从公司内部和外部对经理人员行为进行有效监控的重要功能。股份公司多元分散的股权结构使得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剩余索取权,但一般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董事会全权代表股东行使监控权,即选择和监督经理人员的权利;经理人员拥有企业日常的经营决策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的分离使股份公司内部出现了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的委托-关系。委托人和人目标函数的非一致性和信息的非对称性可能会使人采取旨在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但却可能有损委托人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出现问题。问题的存在要求委托人必须设计一套有效的监控机制,使人的目标函数最大限度地趋同于委托人的效用目标,减少成本,增加收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就是委托人(出资人)监控人(经理人员)的一种公司内部制度设计,其核心是:在企业内部确立股东大会、董事会及经理、监事会的组织架构,以股东大会制约董事会、董事会制约并监控经理人员,监事会监察董事会及经理人员,通过这样一套三足鼎立。相互制衡的权力格局来有效地克服股份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资本盈利能力。
但是,随着股份公司股权结构的分散化发展,仅仅依靠公司内部治理已难以完全有效地克服问题。一旦委托人对人的监控机制弱化乃至消失,经理人员就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这就是经济学中所谓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赖于一系列的竞争性市场的外部监控,而资本市场作为出资人监控、约束、筛选企业家,委托人监控人的外部市场之一,在企业监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资本市场的监控机制作为弥补企业内部法人治理机制缺陷的外部制度安排,已成为监控人行为的有效途径。资本市场发挥着有效监控经理人员行为的重要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两种机制:资产定价机制和企业接管机制。资产定价机制突出地表现在股票市场上,因而又可被称为股票定价机制,它是指在股票市场上通过股票价格的高低及其波动情况来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衡量企业经理人员的才能及努力程度,从而监控经理人员的行为,这种机制可以弥补出资人在监控企业经理人员时的信息劣势,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完善并强化公司的法人治理。但是,单纯的资产定价机制是一种被动的间接监控机制,而企业接管机制则是主动地依据资产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为公司业绩、经理人员才能及努力程度准确定价,并且直接介入公司的经营和控制,改变公司的经营战略和战术,任免经理人员直至改组公司。
(三)完善流动性功能,促进企业产权重组,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资本市场产生的最初目的就是为出资者提供基本的流动性便利,以解决出资者可能遇到的流动性不足问题。这一点在股票市场表现得最为明显。投资者在资本市场购买了金融工具以后,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出售所持有的金融工具,这种出售的可能性或便利性,就是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功能。当然,流动性功能是建立在资本市场界定产权功能基础之上的。流动性功能的发挥对于资本市场的高效运作特别是监控机制的运作、对于投资者风险的控制和分散、对于企业产权的重组,都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在我国,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功能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有利于国有企业的重组乃至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
首先,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机制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的重组活动。企业重组是指企业之间通过产权的流动、整合以及与此相伴随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等的改造,使企业在变化中保持发展活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过程。随着近些年来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以买方市场为特征的过剩经济开始出现,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产品和企业的分化日趋严重,企业重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都在明显增加。资本市场作为一个为产权交易提供流动性的场所,可凭借其内在的包括流动性在内的一系列机制来为企业重组提供支持。
其次,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机制有助于推动国有经济的战略性、结构性调整。调整的总体思路是通过国有资本的流动和重组,集中力量,发挥优势,保证重点,克服“大而全”、“小而全”的结构不合理弊端,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从总体上优化国有经济结构,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也就是说,国有资本在行业、企业间的进入或退出,可以通过资本市场上国有股权的购人和售出来实现。国有资本在各个行业和企业中的合理分布,是通过国有股份与非国有股份在市场上进行平等的竞争,而不是行政的干预或规定而形成的。除了对为数不多的必须要由国家经营和控股的行业和企业做出特殊规定外,其余大多数行业和企业中国有资本的分布,完全可由市场来决定,这样做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因而更具合理性。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本 发展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与促进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业务规模的拓展及金融工具的深度开发越来越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发展;同时,资本市场运营效率的不断提高和规模不断扩张,也越来越依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使得企业和个人有可能更多地利用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或进行证券投资,相当一部分社会资金出现“脱媒”现象,导致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出现某种程度的萎缩;同时,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开发金融新产品和大量运用新技术,越来越多地涉足投资银行业务,甚至借助资本市场使传统的信贷扩张途径发生质变。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关系,使金融体系内部的发展关系日益复杂化。
(一)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冲击
一是资本市场的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使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受到一定影响,特别是证券市场股票和长期债券投资抽走了商业银行较为稳定的定期存款和长期存款。二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使流出和流入商业银行的资金期限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使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增大。三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存款增加的影响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可贷资金量的减少,而且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本身对于间接融资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量的增加。四是资本市场发展所造成的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贷款期限结构短期化,同时,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资产结构等也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五是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商业银行为保持其传统业务的市场份额,被迫降低存贷款利差,加上资本市场众多新金融工具竞争的打压,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获利空间越来越小。
(二)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的促进
其一,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能够超出传统的融资渠道开展多元化筹资业务。其二,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买卖有价证券,实现其各种资产的有效组合,从而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获取资产收益。其三,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及依托其形成的新型金融工具,有助于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引起的金融风险(如对不良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其四,利用发达资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证券市场价格变动、证券交易量变化等信号,调整信贷资金的投向和投量。其五,利用发达的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可以有效地介入或独立操作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并开展与此相关的投资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
二、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融合及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一)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融合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从社会再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需要来看,企业既需要筹集短期流动资金,也需要筹集长期资金,各类投资者也会根据自己所拥有或可支配资金的性质,分别将其闲置资金投向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获取利润,两种市场缺一不可。而且两种市场的规模、结构合理与否,会影响到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
两种市场的利率随资金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的变化而相互影响。尽管货币市场短期资金利率与资本市场长期资金利率的变动不可能完全同步,甚至经常出现不对称性差异,但总的说来,两者变动的方向是一致的。短期资金利率的变化与长期资金利率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两种市场是彼此沟通,相互包容的。虽然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各自大致有其自身运动的范围,但相当一部分资金运动的弹性较大,没有严格意义的运动区间。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的对象都是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的本质是流动性和逐利性。两种市场上货币资金收益率的变动,会引起货币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流动。就筹资者而言,某些资金的筹集主要是根据资金的获取难易程度和成本高低来决定筹资市场;就投资者而言,某些资金的运用主要是看哪个市场具有更为有利的获利机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的这种收益率传导机制和自由流动机制,使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融合为一个统一的联动体。资金供求双方都可能集短为长或化长为短,灵活调整资金借入和运用的结构。事实上,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只是人们为了分析之便而作的一种理论划分,现实经济生活中两种市场是相互包容,彼此沟通的。
(二)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所谓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模式,是指法律限定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短期工商信贷业务,长期金融业务及证券买卖、信托业务等由其他专门的金融机构来经营的一种银行经营与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基本上被限定在货币市场范畴之内,几乎不允许涉足资本市场业务。
在职能分工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下,商业银行以发放1年以下的短期工商贷款为主,贷款的偿还期很短,流动性很强,有利于保持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且,职能分工型管理模式也有利于商业银行集中人力财力开展专门的信贷业务,提高其在相应金融业务上的服务质量。
一些外资投行的经济学家主张刺破股市泡沫,与此同时,国内部分经济学家和股票市场分析人士也主张股市泡沫早破比晚破要好,甚至警告说:如果错失良机,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将现在的11%以上下降到8%以下。
中国股市泡沫在膨胀已没有异议,但是我国股市泡沫出现并非独特现象。在美元泛滥、日元多年零利率或超低利率充当国际货币“供款机”,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剩资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流动,全球正在进行“财富大转移”,尤其部分资金由美元区流向石油国家和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的流量最大。近两年,中国股市上涨4倍,印度上涨5倍,巴西上涨7倍,俄罗斯上涨11倍,可见新兴市场的资产和资本品股市形成泡沫化趋势有着共性。
我国经济经历30年高速增长,财富积累必然会导致价格(价值)需要重估,正因为如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客观反映,加之股权分置改革成功,2007年度开始实施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的新会计制度,以及一系列税收制度改革逐步到位,称之为制度性“溢价”不断落实,资本品股市价格上涨有其合理性,所以讲,这轮牛市根本动因是这些主要因素促成的。毫无疑问,支持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股票市场向好格局继续保持。
问题是,我国股票市场在如此的国内外环境中,如何看待和处理“泡沫”?
从规模上看,A股市场今年年初从8.8万亿人民币起步,沪市综合指数6000点,两市A股总市值约为27.5万亿人民币(流通市值9万亿),估计刚超过2007年10月当期的国民生产总值,说明证券化率也刚超100%。若以国际有影响的证券市场比较,我们A股市场规模仍然过小。截止2007年6月底,美国股市总市值超过20万亿美元,日本股市总市值也是A股总市值的约4倍;从家数上看,美国上市公司超过6000家,日本、英国、加拿大上市公司都在3000家以上,而我国刚超过1500家;从上市公司平均市值看,美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32.59亿美元,日本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22.17亿美元,而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市值为8.16亿美元;从平均价格看,在纽约证交易所挂牌2800余家公司,目前平均股价约为26美元,两市A股平均股价18.78人民币,相当于每股2.5美元,与其相差10倍多,可见我国股票市场规模、上市公司实力和平均股价,与发达国家股市相比差距甚大。
在美国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产业升级都伴随着资产市场泡沫,可以说,没有泡沫,就没有美国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完成和产业成长的顺利展开。
华尔街股市近20年,从2000点左右一直涨到现在14000点,历经1987年全球性股灾次日,美联储买入大量国债创造120亿美元的流动性,联邦基金利率一天内下降0.75个百分点;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一役打爆美国一些对冲基金,格林斯潘动员资金注资于对冲基金;2001年“9.11”事件,以及担心互联网泡沫破灭,美联储开始连续降息;近期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美国为首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央行,向市场注资超过3600亿美元,防止次贷泡沫破灭。
美国发展资本市场的方式清晰地告诉我们:一方面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虚拟经济的泡沫,一旦泡沫遇到危机时,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形成“泡沫―充实―泡沫―充实”的循环发展虚拟经济逻辑或模式,以此使美国虚拟经济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虚拟经济市场,并且依靠庞大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来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始终是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而且领跑于全球科技水平的发展。
所以,美国发展虚拟经济的经验,目前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当前股市出现泡沫时,政府监管层就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来充实泡沫,现在让H股回归、增发收购母公司资产实现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吸收合并、并购重组、加快IPO速度、并且准备红筹股、S股、N股等海外上市公司陆续回归A股市场,就是为了吸收流动性充实或做实泡沫。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资金,只有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把资金流动性引入到实体经济中去。这就要打通货币市场与资产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渠道,把货币市场过剩的流动性,疏导到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各个行业或区域去,尤其是资金“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因此,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要像爱护我们眼睛一样爱护,像珍惜我们生命一样珍惜,千万不能当作“敌人”来打,要利用全世界资金来推升产业结构。目前股市的泡沫,正是我们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前提条件,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必须把握和利用好。正如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经济发展时指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建立一个完善、高效、强大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将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能否承前启后的关键。因为,当今强国无不是金融强国,都是依赖资本市场发展来推动,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很好地利用虚拟经济资本市场适度泡沫发展的历史。
我们千万不能像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和中国台湾,在我国台湾新台币升值时,台湾当局为控制股市泡沫,以增收资本利得税方式刺破了股市泡沫;日本也是在很短时间内,将再贴现利率从2.5%很快提高到6.5%,主动刺破了股市泡沫,致使多年的经济成就毁于一旦,同时经济持续低迷十几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日本股市泡沫被刺破之前,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解决了贫富差距的问题。而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正在进行中,倘若此时主动刺破资产市场泡沫,那么工业化过程的工厂和基础设施,将很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量的烂尾楼、贫富差距的拉大,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由此可见,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当年日本本币升值时,股市泡沫破灭形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