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金融结构;流动性;流动性创造
Abstract:With the evolu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efinition of liquidity and the form of liquidity creation. The paper holds that under the market-based financial structure,broad liquidity equals the aggregate credit of society. Non-bank financial institution creates liquidity by securitization on the financial market,and this liquidity can be understood in a broad sense,which is an endogenous liquidity expansion. In the past few years,this liquidity cre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fast growth of overall available capital in society. The new sources of liquidity have great impact on the stability of macro-economy. So the policy maker should consider these changes of liquidity and tak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management of liquidity and keep the stability of economy.
Key Words:financial structure,liquidity,liquidity creat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7-0003-06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新的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各国的金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几年,全球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加强流动性管理和控制成为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金融结构演变进程中流动性的内涵和创造形式的变化。
一、金融结构演变与流动性内涵的变化
(一)金融结构的演变
金融结构这一概念首先由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他指出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共同决定,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进的概念,表现为世界不同国家拥有各不相同的金融结构模式,以及同一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拥有不同的金融结构模式,大致可归纳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两类。
近年来,全球金融体系呈现市场主导型趋势。据统计,在全球银行贷款、股票和债券三类融资品种中,1990年银行贷款占比为19%,2000年这个比例下降到14%,2005年进一步下降到13%。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使得银行的信用媒介作用受到空前挑战。以美国为例,1990—2005年,资本市场市值从4万亿美元发展到17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从68.96%上升到180%,年均增长10.13%;而银行资产总额从3.4万亿美元发展为9.32万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从50.53%上升到75%,年均只增长6.9%。同期,美国商业银行信贷融资所占市场份额由40%左右迅速下降至13.8%(朱民,2009)。
(二)流动性内涵的变化
随着金融结构演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给传统的货币理论带来挑战。希克(Hick,1967)认为,在一个充满银行、保险公司、货币市场及证券交易的世界中,货币外延不断扩大,具有一定规模的、流动性程度较高的金融资产被纳入到广义货币的范畴,使得货币与非货币金融资产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而相互替代程度增强,这迫使很多国家不断修改货币统计口径。早在1959年,英国的拉德克利夫委员会提交的《拉德克利夫报告》中就提出了“流动性”概念。报告中将货币定义为“流动性”,即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货币供给,而且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创造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依照一国中央银行对货币流动性的可控程度,可以把流动性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
所以,降低债务率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加大股权融资。其实,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之后之所以大规模QE和扭曲操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拉高股市,强化股权融资,在培育实体经济的同时,降低经济杠杆。
但我们过去很长时间并未看懂这件事,事实证明,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国经济的杠杆率“越去越高”,为什么?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股市的长期低迷,股权融资市场混乱而风险巨大。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先生也曾就此数次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解决杠杆过高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股本融资能够使国民储蓄中更大比例资金进行股本融资,也就降低了债务在GDP中的比重,也降低了债务股本的比例。
因此,也就有了“鼓励储蓄进入股市”的争议。其实“资本市场”这个词儿,经济学定义就是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场所。既然如此,中国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那“鼓励储蓄转化为投资”有何不可?中国要推动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就是要减少储蓄,减少间接融资比例而更多地让储蓄转化为直接投资吗?
不让储蓄进入股市,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长期资本吗?难道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不是国民的储蓄吗?难道我们需要鼓励“银行向股市投资者加杠杆”吗?银行为股市所加的杠杆难道不是国民储蓄吗?
当然,周小川所说的股本融资,其概念是广义的,要远远超出股票二级市场这个狭义范畴。但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股票二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的股本融资更不会健康发展。原因很简单:第一,股票二级市场是最重要的股权融资的价格指示器,股票二级市场价格过低,必定严重压制所有早期股本投资的价格,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融资数额;第二,股票二级市场活跃程度过低,早期股本投资者的行为必定趋于谨慎,从而压制所有股本投资市场的活跃度;第三,二级市场股价过低,将严重影响早期股本投资者的收益预期,而弱化其投资积极性。
所以,发达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所有金融机构都会小心翼翼地面对股票二级市场,唯恐对其价格构成严重影响,唯恐造成股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面对股市调整,它们绝不会容忍其失去健康。正因如此,发达国家的股权资本融资能力超强,基本不存在扩容压力的问题。而金融危机之后,正是凭借如此强大的股权融资能力,让美国经济的去杠杆过程顺利进行。
【关键词】会计;语言;介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238-01
会计学主要是由会计学原理、专业会计学和会计发展史组成。专业会计。学可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按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会计知识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司分为工业会计学、农业会计学、商业会计学等。按照会计知识所包括的不同内容,如对不同性质、不同用途的会计信息的研究,可分为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和成本会计学等。按照会计知识涉及不同范围的会计主体,又可分为微观会计学(企业会计学)、宏观会计学(社会会计学)、国际会计学等。
在中国对会计的解释有“管理活动论”、“工具方法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等三种主要不同观点。按照“管理活动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就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按照“工具方法论”,会计是一个反映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和工具,会计学应当视为一门为经济管理服务的方法学或方法论的科学;按照“经济信息系统沦”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学应当既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又是一门方法论的科学。
会计学是在商品生产的条件下,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预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指标)为主的经济信息的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使再生产过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一 门经济管理学科。它是人们对会计实践活动加以系统化和条理化,而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
会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会计的所有方面,如会计的性质、对象、职能、任务、方法、程序、组织,制度、技术等。会计学用自己特有的概念和理论,概括和总结它的研究对象。
如果我们将它更简单的称述出来,它就是:“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更简洁一点则:“会计是活动”它有统一性,确定性,强制性。综上所述,会计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制度。
我认为会计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会计,也可以称为纯粹的会计,就是指会计的核算,反映,监督这三项基本职能。广义的会计除了这些以外,还包括:账簿该如何设置,该采用什么样的记账方法,如何对经济业务进行账务处理,如何制作会计报表以及应当设置哪些会计人员和会计人员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等。我们可以将会计的精神表述为:会计是一种制度,制定这种制度的目的和宗旨是为了规范公司企业的做帐的行为,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税收,其价值可以等同于税收的价值。
会计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管理学科,它源远流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它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从简单的记数开始、发展、演变为今天具有较完善的科学理论和实践规范的现代会计。可以说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漫长的发展过程。而现在我们的会计是现代会计,始于意大利复式簿记,后来经过英国、美国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会计循环模式。现代会计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科学技术的进步。早期的会计记录与书写技术与算术的发展有关。到了本世纪,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电脑进入会计作业,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人工会计自理系统的落后状况,从而把会计数据处理技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现代信息科学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功能与作用,管理离不开决策,决策离不开信息,会计就是要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20世纪以来,会计表分析和成本会计学等新的会计学分科相继出现。到了50年代,由于生产规模的日益社会化和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的迅速现代化,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一方面,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促进会计数据处理电算化的研究;另一方面,传统的企业会计学分化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要求全球资本市场一体化,而全球资本市场统一的重要前提之一便是全球会计准则的统一。统一的会计准则是统一国际资本市场的关键基础。.我国自加入WT0后,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劳务市场均将陆续开放,与国内大多行业一样,会计业正面临越来越紧迫的国际化要求。
关键词:所得税会计 所得税会计准则 所得税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实施。该准则体系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相比之前的会计处理而言,《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可以说是变化最大的准则之一。如何能使更多的企业正确的理解和掌握新的所得税处理方法,并做到顺利适应,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所得税会计的概念及目标
所得税会计是针对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所制订的理论体系和会计核算方法,具有独立于财务会计利润核算体系的原则、假设、方法,是与财务会计并行的独立会计分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上可以体现为按照一国的所得税法规体系讲行的独立会计活动。在理论研究中,通常将所得税会计分为广义所得税会计和狭义所得税会计。广义所得税会计是指与企业所得税有关的会计核算活动,包括税前会计处理和纳税过程中的会计处理两部分。狭义所得税会计则是仅指所得税缴纳过程中的会计处理,即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所得税法的要求,进行纳税调整,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缴纳应交税金并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的会计核算活动。而一般所说的所得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准则是指广义的所得税会计。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在第一条中便指出所得税会计准则是为了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所以概括而言,所得税会计的目标是在各项交易和事项计入财务报表的当期,确认其对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影响,亦即确认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的差异对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的影响,以合理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当期和预计未来期间),借此保证企业资产和盈利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充分协调会计准则和税法的差异,使会计信息在所得税会计准则规范下尽可能地满足税收征管部门的信息需求,尽量减少纳税人和税收征管部门的纳税调整成本。
二、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变化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标志着我国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所得税会计准则,它是在广泛借鉴国外有关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颁布的一个新的具体准则,较之以往的相关规定,有着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1.暂时性差异取代了时间性差异
《新所得税准则》舍弃了时间性差异的概念。时间性差异是以损益表为基础的概念,即一个时期纳税与会计收益之间的差额,它发生于某一时期但在以后的一期或若干期内转回。《新所得税准则》中使用的是暂时性差异概念。暂时性差异,是指某一项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强调差异的内容,反映的是某个时间点上的差异。期末,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比其计税基础高,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比其计税基础低,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如果负债的账面价值比其计税基础低,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如果负债的账面价值比其计税基础高,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2.确立“计税基础”新概念
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中的会计处理方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框架,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就要求企业在取得资产、负债时,应当确认其计税基础。所以,所得税会计准则里引入了“计税基础”的概念。而所得税会计的关键在于确定资产、负债的计税基础。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在收回资产帐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某一项资产在未来期间计税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金额。负责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3.弥补损失的会计处理不同
我国现行税法允许企业亏损向后递延弥补五年,原制度关于所得税处理规定中对可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企业会计准则18号——所得税》要求企业对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可能获得用于抵扣亏损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使用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做出判断;如果不能,企业就不应予以确认。
三、我国企业应用所得税会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新准则的变化,使得企业在所得税会计账上要改变方法和处理原则。而这些新的规定由于不太符合以前企业的处理态度,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障碍。
1.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
上市公司数量不足,规模和容量较小,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不是完全以投资者为主,而是国有控制企业居多,国家则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投资者反而是一些较为分散的小股东。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尚不健全,且内部治理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普遍存在短期行为。资本市场应该是会计改革的强劲推动力,而一个疲软的、不成熟的资本市场根本就无力推动一个强劲、完善的会计准则或是制度的发展和实施,更枉论推动所得税会计的发展和完善。
2.会计人员总体的职业素质不高
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对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选择和推行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是未来可能取得的应纳税所得额确定起来难度较大,对会计会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出的要求较高,即会计人员还要充当估价师或评估师的角色。企业财务人员就无法避免必要的职业判断和评估估价,而我国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中良莠不齐,既有通晓国际准则、能够与国际同行对话交流、可以参与国际准则制度的一流专家,也存在只有记账水平的会计师,从业人员队伍是高度多样性、高度多元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尚不能满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成为制约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和发展的另一个必然因素。
3.税法和会计标准的差异对实施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制约
会计准则和税法在社会经济中必不可少,分属于不同的领域,都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会计准则是企业核算经济行为的手段;税法是税务部门征税的法律依据,通过对企业征税来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企业必须按国家规定纳税,按税法要求核定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所得税费用,从而与会计核算所得税产生差异"会计标准与税法的差异必将随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实施产生影响。相较于旧准则,新准则对损益的确认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引入了公允价值,与税法确定的收益差距加大,这给会计实务带来了挑战,增加了所得税会计核算的难度"这一问题是否能合理解决关系到所得税会计的发展。
四、加强企业所得税会计应用的建议
1.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
加快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为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发展创造必备的环境条件,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助于所得税会计准则高质量的发挥作用。目前,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必要的配套设施还在不断完善中,需要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证监会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提高社会公众投资者的监督力度,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促使上市公司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及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改变企业靠关联方交易等行为操纵利润的做法,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
2.企业财务人员应加快知识更新
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变化,使得传统会计人员熟悉的会计理念和核算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目前会计人员的知识更新提出了重大挑战。因而,会计人员应该不断地接受后教育,充实和更新知识,不但要精通会计知识,还要加强对税收、资产评估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同时会计人员还应该掌握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最新动态,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变化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变化提前做好一定的准备。这不仅可以应对所得税会计准则的变化,对未来会计的发展也能够有一个较好的适应和准备。
3.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对会计尤其是会计信息资料有重要影响。不同的法律制度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会有会计的健康发展。从法学角度看,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在立法和执法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在很多方面均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许多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多一记费用、少一记收入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还有一些人专门钻法律的漏洞,即所谓的合理避税,合理避税虽然不违法但却是税法所不允许的。即便查到偷税漏税的情况,处罚也比较轻,对偷漏税行为的震慑力不够。因此,要想尽可能的减少假账,一方面应促使会计人员讲诚信,另一方面就必须要健全司法,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违反法规者得到法律的严惩,以此起到震慑违法人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淑臣.新旧所得税会计规范差异处理方法之比较.会计之友,2008.5
关键词:上市公司 壳资源 价值评估 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067-02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其市场功能得到了恢复和很大程度的发挥,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开始步入了向成熟市场转变的时期。在这个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公司希望取得上市资格,以使企业得到良好发展的资金基础,提高企业的形象并进一步打开知名度,对于实力较雄厚的企业还可以利用此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企业并购等。但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公司要想取得上市资格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可是由于各种政策的限制或者公司本身的不足,很多公司和企业达不到直接上市的资格,而为了公司的长远发展,这些不具备直接上市资格的公司会寻求间接上市的途径。于是,那些已取得上市资格但是因为经营或者管理不善而难以维持上市资格的公司就成了被利用的对象,由此,也就产生了壳资源。但是在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上壳资源有限而期待上市的公司却有很多,为了获取上市的资格,有些非上市公司在对待壳资源这一问题上显得有些盲目和不谨慎。对此,本文对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上市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期为今后的非上市公司和企业在利用壳资源上市时提供一些参考。
一、壳资源的相关概念
从有关对壳资源进行研究的文献中可以得知,壳资源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壳资源是指上市公司资源的集合,不仅包括上市公司所有的有形净资产,还包括上市公司所获得的上市资格这一无形资产;狭义的壳资源是指上市公司因为拥有上市资格而获得的发展优势,包括再融资能力、公司的形象宣传、政府的优惠政策等。总的来说,狭义的壳资源主要是相对非上市公司而言的。目前资本市场上所说的壳资源一般都是其狭义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将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或者上市公司的牌子称为壳。
壳公司:指的是在证券市场是拥有和保持上市资格的公司。但是这类公司规模较小,在上市后的业绩一般甚至无业绩,被证券市场停牌或停止交易,在股价上的变现为股价低。壳公司又分为三类:实壳公司(拥有并保持着上市资格、业绩表现一般、总股本的规模较小、股价低);空壳公司(公司业务陷入严重的困境或者濒临停业、股价持续下跌);净壳公司(空壳公司中无负债、无法律纠纷的上市公司)。
买壳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或企业对上市公司进行收购,获得上市公司的控股权,然后利用控股权的身份对收购的公司进行改组,对壳公司原有的劣质资产和业务予以剥离或者舍弃,注入自身的优质资产和业务,实现自身的间接上市。
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通过对已上市的子公司进行资产或资金注入,以此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其和买壳上市的不同点在于,买壳上市的非上市公司在实现间接上市前没有壳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公司在间接上市前已经拥有了壳公司的控制权。
二、我国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的动因、现状和发展趋势
买壳方(非上市公司)的主要动因:首先,利用壳资源非上市公司可以更快的实现上市目的。和直接上市相比,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间接上市无论是从上市过程还是从上市要求上来看都较为宽松。其次是上市可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的融资能力。非上市公司获得融资的主要渠道是通过银行贷款,但是因为利率、企业规模与信誉、企业预期收益不确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非上市公司在这条融资通道上走的不是很顺利,而上市融资的途径多样性、低成本等优势使企业更愿意通过取得上市资格来融资。再次是上市可以获得更广泛的广告宣传效应。和非上市公司相比,上市公司会因为其股价波动、定期或不定期的信息披露、媒体对公司行为的评论等提高公司的知名度,起到对公司宣传的作用。此外,上市还可以获得政府政策的优势和经营特权;上市公司可以获得长期的盈利能力。这些因素都促使不能直接进行上市的非上市公司想要利用壳资源获得上市的资格。
卖方(拥有上市资格的公司)的动因:对于一些业绩较差濒临倒闭的上市公司而言,卖壳可以成为一个转变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些经营质量急需通过并购交易来改善的壳公司而言,如果不对公司的业务和资产进行全方位的重组就要面临被摘牌或破产清算的局面,而我国的退市制度还不健全,所以卖壳就成了这些上市公司最好的选择;此外,产业转型也可以通过卖壳对新行业或新项目进行投资来实现。
在我国买壳上市可以追溯到我国国企并购香港的企业,以取得在香港上市的资格。1984年新琼企业有限公司在华润集团和中银集团的通力合作下得以建立。该公司建立的背景是当时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因为财务危机而濒临破产,新琼企业有限公司抓住这个机遇,先后向康力投资有限公司注资4.37亿港元将该公司收购,这一举动正式拉开了我国国企在香港买壳上市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国内的买壳上市也开始发展,1994年4月珠海恒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是收购了上市公司上海凌光35.5%的股份,获得了该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在随后的1995年12月凌光股份又反向收购了珠海恒通集团的一个子公司(恒通电能仪表公司)的全部股权,由此完成了买壳上市中的资产置换过程,这个事件也标志着完整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以正式的姿态登上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舞台。此后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的案例逐年增加。
一些具体法规对不同性质企业的不同限制;证券市场的发展给非上市公司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提供了较好的时机;政府的支持等,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我国非上市企业借壳和买壳上市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有:壳资源多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买壳或借壳方多为民营企业,而且民营企业利用壳资源上市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利用壳资源上市一般有三个步骤:通过协议转让获得壳公司控股权,对壳公司资产和负债进行重组;对壳公司的内部机构和制度进行改革与有效治理;政府直接干预。
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间接上市将长期地存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中。因为壳资源的稀缺性,除了市场对其产生影响,我国政府也对此进行了干预,由此政府与市场的博弈为壳资源的价值存在提供了制度基础。壳资源不管对于买壳方还是对于卖壳方都有着重要意义,所以资本市场永恒的话题之一就是壳资源,使其具有长期性。我国能取得上市资格多为国有企业或大型企业,虽然针对中小企业建立了创业板,但是这并不能阻碍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上市的发展,相反为了利用壳资源实现企业的转型,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互动促进了非上市公司对壳资源的更有效的利用。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为了能在证券市场上更好地获取生存发展的资本资源,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将长远地影响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三、壳资源的价值评估
对于壳资源价值的评估,通过从买壳方和卖壳方这两个交易主体收益来源的角度分析,可以将壳资源的价值分为投资价值和市场价值两种类型。
从买壳方收益的角度出发,壳资源的价值体现为投资价值。对于同一个壳资源,买壳方(投资者)不同,则壳资源所体现的投资价值也就不同,但是买方通过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所获得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非上市公司借此可以实现筹资的低成本,且能方便地投资于新项目,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可以利用股权进行融资,通过增发新股融资,这样可以降低融资成本,而壳资源正好具有这种优势,这也是壳资源受买壳方追捧的主要原因。其次是非上市公司在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时会发生并购重组行为,在重组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重组收益,比如,市场份额效益、规模经济效益、管理协同效益、财务协同效益、交易成本节约效益、多元化扩张效益等。除此之外可以获得诸如税收、银行贷款、土地等方面的政府的政策优势以及因为上市资格的稀缺性所间接引起的广告宣传效应。
卖壳方的收益表现就是壳资源的市场价值,这一市场价值其实是对卖壳方的投入补偿。某些上市公司因为经营不善导致股权贬值;因为股权分散导致股权纷争;运营过程中出现资金紧张等这些原因使得卖壳方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意继续持有上市资格。此时对他们来说卖壳的收益就是上市资格的价值,亦即壳资源的市场价值。
四、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上市的风险及防控
非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进行壳资源进行上市虽然有很多好处,但是要注意到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风险。
1.在选择目标壳公司阶段的风险。对于买壳方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净壳公司,因为这类公司没有债务与法律纠纷,买壳方可以避免债务风险,但是壳公司资源本来就属于稀缺资源,其中的净壳公司更是稀缺,就算是能找到,其价格也会是昂贵的。一般的空壳公司往往会伴随着重大的担保、重大的法律诉讼、收购经营能力差、财务状况恶化等负面情况,如果买壳方选择了这样的壳公司,后期调整过程中容易承担法律纠纷的风险。还有对壳公司的战略选择失误造成的风险,买卖双方战略配合不一致造成的风险等。
2.在壳资源价值评估过程中的风险。对壳资源进行价值评估是一项复杂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和信息不对称风险。评估人员各自技术水平和经验方面的差异,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等都会对壳公司的价值评估造成影响,由此会带来壳公司价值被高估的技术风险;买卖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也会影响壳价值定价的合理性,易对后期的交易行为产生风险。
3.支付价款阶段中的风险。买壳上市交易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资金主要有三个方面:买壳价款(壳公司实体价值、溢价、中介费用)、整合资金、维持生产经营的资金,这些资金中溢价的弹性较大,不易确定。而这些资金非上市公司要靠股权融资之外的途径获得,这受企业本身和我国相应制度的限制。所以,对于买壳方来说,这个阶段存在着融资以及生产经营的风险。
4.在企业重组整合阶段的风险。非上市公司在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后会对壳公司的资产进行整合重组,这其中包括对有形资产的合并或剥离,也包括对诸如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等无形资产的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整合经验欠缺、整合技能不强等原因导致重组整合的成本上升,企业的价值较之前出现不升反降的可能性。而且这种消极影响会表现出长期性和破坏性,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潜在的风险。
对此,非上市公司在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慎重选择壳公司,对壳公司的股本结构和规模、股票的市场价格、经营业务、财务结构、资产质量等进行严谨的考虑和判断;其次在对壳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时要聘请中介机构予以协助;再次对支付资金的预算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支付的方式要灵活运用;最后要制定有效的重组整合策略,立足企业的长远发展。
五、结束语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发展的企业不乏成功的案例,如:盈科数码动力、盈科大衍地产、经典的强生集团借子壳上市等都取得了成功;当然这过程中也有失败的案例,比如:鹏泰投资借ST宁窖上市的案例、钧濠集团买忠德石油的壳上市案例等都以失败而告终。所以,非上市公司在利用壳资源进行上市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由此带来的收益,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其中存在的风险,只有在谨慎冷静的态度下才能对壳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才能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亮云.我国壳资源的价值评估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2.王文娟.我国企业买壳上市的风险控制研究[D].湖南:湘潭大学,2010.
3.陈文君.买壳或借壳上市需要注意什么[N].上海证券报,2007,(05).
4.天勤.失控的买壳[J].国际融资,201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