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资本市场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美国资本市场特点 加拿大资本市场特点 资本市场结构 资本市场融资工具 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一、引言
一个功能良好的资本市场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原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力的打造都需要强大、完善的资本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这一点从美国、加拿大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及其世界经济领先地位的确立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美国、加拿大资本市场是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总体来看,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体系代表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和国资改革等多重因素重叠作用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繁荣发展和加速创新阶段。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立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积极借鉴和吸取美国、加拿大资本市场建设的有益经验,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发挥资本市场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对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重点比较分析美国、加拿大资本市场结构、资本市场主要融资工具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并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谈谈对加速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进程的启示。
二、美国资本市场结构与特点分析
1、美国资本市场概述
美国股票市场出现于18世纪末,股票交易分为场交易和场外交易。场交易在股票交易所完成,美国至今已经拥有7个主要的交易所,它们是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费城股票交易所(PHLX)、亚里桑那股票交易所(ASE)、芝加哥股票交易所(CHX)、太平洋股票交易所(PCX)和波士顿股票交易所(BSE)。其中,城股票交易所(PHLX)、亚里桑那股票交易所(ASE)、芝加哥股票交易所(CHX)、太平洋股票交易所(PCX)和波士顿股票交易所(BSE)属于地方性的交易所,受理地区公司的上市申请。美国证交所1998年与美国证商协会合并,成为了该协会下的子公司,但仍然独立运作。美国股市场外交易的主体是美国证商协会(NASD),协会成立于1937年,是美国最大的券商自律组织。自律机构(Self-Regulatory Organization)是一种类似于行业协会的组织,对于加入协会的成员制定各种规定,以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但这些规定并非具有法律强制力。在美国证商协会的努力下,诞生了著名的全美证券商自动报价系统,即那斯达克交易系统。
2、美国资本市场结构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美国形成了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资本市场是一种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风险分散、多重覆盖的金字塔式结构。根据各市场面向对象、影响范围、服务条件等的不同,可将美国资本市场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是全国性市场,以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为代表,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上市融资服务,对入市企业标准有严格的要求。
第二层是创业板市场,主体是纳斯达克全国资本市场(NASDAQ)和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NASDAQ Small Cap Market)。全国资本市场有严格的财务、资本、管理等要求,面向成熟型公司。小型资本市场的要求相对较低,面向规模较小的、处于成长期的新兴公司。NASDAQ市场有灵活的跃迁机制,成长期的企业在小型资本市场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后,符合相关标准,可以顺利地进入全国资本市场。同时,为了保证资本使用效率,NASDAQ也对上市公司的经营做出了要求,不满足市场要求的企业将被迫摘牌,退入低一级的市场。
第三层是区域性证券交易所,主要包括芝加哥证券交易所、太平洋交易所、费城股票交易所、波士顿股票交易所和国际证券交易等。
三、加拿大资本市场结构与特点分析
1、加拿大资本市场概述
加拿大目前主要的交易所包括: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多伦多创业交易所(TSXV)、蒙特利尔交易所和温尼伯期货交易所(WCE)和加拿大CDNX证券市场。其中,多伦多证交所是加拿大最大的主板市场。创业交易所则类似于美国的那斯达克。蒙特利尔交易所主要以期权交易为主。温尼伯(Winnipeg)在历史上是加拿大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所以温尼伯交易是以期货交易为主。加拿大CDNX证券市场,1999年11月29日温哥华与阿尔伯特证券交易所的合并标志着加拿大创业交易所(CDNX)正式启动。
2、加拿大资本市场结构
第一层是加拿大的TSX主板市场,具有153年的历史,是世界第七大、北美第三大证券交易所。TSX适合于有着优良业绩的成熟公司或具有良好产业化前景的先进技术型公司,很多在TSX上市的公司也同时在纽约交易所上市。第二层是TSXV多伦多交易所的创业板市场,具有100年的历史,它是全球最大的创业板市场,TSXV适合于有一定业绩或经营历史并希望筹集一百万到五百万加元资金的企业。TSXV的前身温哥华证券交易所素以矿产勘探行业融资而闻名于世,近年来又被公认为协助各类新兴产业――诸如高科技、制造业、生物医药、电脑软件、国际互联网网络开发领域的证券交易所,其入市门槛较低。TSXV的另一个职能是向其他几家交易所输送新生力量,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在TSXV“毕业”进入到规模更大的股票交易所。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到,美国和加拿大资本市场的世界领先地位,部分是源自其信息披露制度,因为这样就能够使支持决策的信息更加容易获得。一系列重要研究表明,会计信息与投资者购买和出售决策息息相关。因此,会计信息和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的关系,对旨在为国家的经济增加更多资本流入的发展中的资本市场来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政策问题。
四、美国、加拿大资本市场主要融资工具
尽管融资工具种类繁多,从本质上讲可以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美国、加拿大资本市场除了发行股票以外,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融资空间。其融资工具包括以下几种。
1、股权融资
(1)普通股与私募。普通股可以分为首次公开发行(IPO)和增发等不同的方式。私募在美国不需要美国证交易委员会批准,私募对象是机构投资者、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和美国以外的海外投资者。美国证交易委员会对私募金额没有限制性的规定。如果公司准备进行无限额私募,资本的私募者需要对投资者提供相关的审计文件和其他详细的财务报告。根据规定,私募的投资者获得的股权在一年内不得在市场出售,但是可以进行私下之间的交易转让。
(2)优先股。优先股也属于股权融资的一种,但更具有一些债券的特点。例如,股息固定,不因企业的经营状况而改变。企业在破产清算时,对剩余资产,优先股比普通股享有优先的要求权。在美国、加拿大资本市场上优先股的种类很多,包括可转换优先股、可赎回的优先股、有特殊保障条款的优先股。这些优先股的设计完全是针对投资者的某些特殊要求。
2、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对于美国和加拿大公司来说不仅获得了资金,同时支付的利息还可以享有抵税的作用。这也是美国和加拿大公司在设计融资方案时非常重视的一个因素。公司发行债券必须取得Moody和标准普尔的信用评定。实际上美国、加拿大的投资银行家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可以创新出符合投资者需要的债券种类,以满足融资者和投资者的需求。
3、资本库模式(Capital Pool Company,CPC)
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 TSX)面向全球开放的资本库模式。这是针对中小企业专门设计的一种上市方式,是TSX独有的融资方式,非常巧妙地解决了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间在成本、风险、利润等方面的两难处境。相对于其他融资方式,CPC方式风险小、成本低、时间短,是一种较为成熟的融资方式。CPC方式体现这样一种理念:在一个有成长前景的公司中,高素质的领导层是重要的资产,他们知道如何找到所需要的人,整合公司所拥有的资源,将创新的技术、构思转化为生产力,并以此吸引到风险资本的投入。CPC方式融资本质上可以概括为“企业通过与上市的资本库公司合并,从而获得上市资格”。具体程序是:先由有资信记录的专业投资人在加拿大注册成立一家上市公司(资本库公司),交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管理小组去开发一项预期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该CPC公司成立之初就可以通过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PO)实现初次融资,从而形成资本库公司雏形。资本库模式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吸引大量具有丰富金融市场经验的投资者。TSX对CPC公司董事会成员的组成有十分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包含投资的相关行业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行业内专家、专业律师、会计师等。
【参考文献】
[1] :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N].中国证券报,2008-4-17.
[2] 尚福林: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五大思路[N].上海证券报,2007-1-13.
[3] 屠光绍:资本市场五大热点[N].上海证券报,2006-9-12.
[4] 尚福林:着力解决资本市场结构性机制性问题[N].金融时报,2006-11-27.
[5] Timothy F. Geithner: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nd Implications for Systemic Risk[M].2007.
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首先,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融资渠道单一。西部地区传统上一直以间接融资方式为主,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足,证券化融资渠道不畅,证券化水平相当低。如2002年两部只有云南、四川、陕西、青海四省发行股票融资,共发行A股票筹资171410.27万元,占全国A股融资的比例只有6.64%,而其它各地则是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另外,即便是现存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发展也不平衡,股票市场相对规模比较大,参与者众多,影响广泛,而债券市场基本没有启动和发展。因此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基本还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传统银行信贷市场,尚不存在现代意义的资本市场。
其次,资本市场容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资本积累率较低。如2002年西部地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只有12393 55亿元,约占全国14%的比例: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如2002年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总数为210家,仅占全国的17.1%,投资方式和品种都相当有限,难以吸引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循环中,因此资金供求矛盾比较突出。以西北五省(区)为例,其2002年的金融资产总量仅占全国的5.23%,其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额分别只相当于东部粤、苏、浙三省总额的19.75%和26.68%。因此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渠道不顺畅,资金供给不足,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
再次,资本市场组织机能不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效率低下。西部资本市场主体不成熟,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的程度都比较低,无论是投资还是筹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都比较差。截至到2002年底,西部地区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开户数的比例分别为11.13%和10.51%。另外西部资本市场金融创新能力低,尤其是没有根据西部资本市场的特点发展适合西部资本市场需求的工具,如没有针对西部地区居民收入低、企业实力不强而设计专门的投资工具。同时西部资本市场中介机构不健全,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少,券商规模小,实力弱,业务单一。据2002年统计资料,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27家,其中西部只有证券公司22家,占比1 7 32%,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以上的只有10家,实力弱,开展业务的功能有限,导致西部资本市场运行效率低下。
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制约因素
从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一个资本市场的成熟与完善,总与其经济发展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要发展西部区域资本市场,有必要研究其发展落后的根源所在。
第一,两部地区自然环境差,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本形成不足,限制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事实证明,资本市场总是与经济发达地区联系紧密。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自然、气候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层次低下,经济增长模式属于以原材料输出和初加工为主的粗放型增长,在与东部以集约化和精加工的生产模式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并且蒙受加工产品输入所造成的利益损失,严重削弱了西部地区的自我积累能力,使西部地区缺少产业升级的条件,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资金内生机能差,资金运行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水平循环状态,资本生成与资本积累能力比较差。另外由于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缺乏,交通不便利,生活不方便,经济运行成本较高,资本运作效率低等,很多人不愿意生存在这个环境中,纷纷远走他乡,也带走了相应的资金。由于资本供给少、积累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功能正常的发挥。
第二,思想不解放,观念滞后,制约了区域资本市场的发展。西部地区由于受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及地域文化传统的影响,千百年来所沿袭的是具有典型内陆民众性格特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伴随着改革开放,西部地区人文环境虽然有所改变,但一些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如在对待资本市场的发展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和投资者,都表现为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思维,只是跟着国家亦步亦趋,不图进取,消极等待,过分依赖国家,缺少主观能动性,竞争意识淡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缩手缩脚,缺乏创新精神,甚至还有许多人的观念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老模式中。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反作用。观念上的保守和落后,使得本身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难以有较大突破。
第三,经济体制的僵化与落后,不利于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倾斜战略,国家赋予东部沿海在财税、金融、人事等方面诸多优惠政策,使东部地区进入市场化改革的快车道,尤其是由非国有经济发展推动的市场化进程使这一区域在渐进性的改革中得到领先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过去的发展完全依赖国家的投资,在以东都为发展核心的过程中改革力度较小,经济运行的制度匀惯于沿袭传统,非国有经济也没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因此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西部经济体制仍然较多地体现着计划经济时代的遗迹,市场化进程步伐、市场发育程度低,制度僵化,尤其是在金融领域,出现严重的压抑现象。如西部地区金融资产总量不足,金融比率低,金融创新能力低,国有企业融资仍然主要依赖政府和银行,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加大,而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被排斥在融资市场以外,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加之行政部门官僚作风严重,办事效率低,服务意识不强,过多过繁过细的管制难以吸引外来资金,因此市场化融资制度缺位,从根本上限制了西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
第四,信用制度缺失严重是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资本市场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因此信用制度是建立现代资本市场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资本市场经济秩序的根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信用秩序的作用可以由经济管制来完成,交易的安全不容质疑,所以信用问题并不突出。可是随着市场化的发展,在市场主体的管制大大减少、新的监管机制尚未健全的时期,丧失信用也能获得额外收益,因此像合同违约、商业欺诈、恶意逃废债务等不正当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
了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如西部资本市场上演的兰州证券黑市、银广厦欺诈和新疆德隆系等事件,在全国上下造成了恶劣影响,管理的不善和信用的缺失,导致西部资本市场不断出现信用危机,影响其健康发展。
消除障碍,推动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社会环境和规则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种社会环境与规则构成的网络就是体制。因此以创新的精神,攻坚的勇气,有重点、重实践地优化资本市场环境,是推进西部区域资本市场建设的关键。
第一,更新观念,树立市场与创新意识,推动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西部区域资本市场。东部发达地区实践已经证明解放思想、认识提高和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的潮流。因此西部地区要发展,要建立资本市场,第一位的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市场意识和创新意识。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企业,还是金融机构,或是投资者,都应该提高认识,尤其是应该树立以证券市场为核心的多层次、范围广、开放度高、内涵丰富的大区域资本市场观念,可以创造性地、高瞻远瞩地提出两部资本市场发展的模式和路径:通过强化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资本意识,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进程。
第二,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西部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本运作效率,提升资本的形成能力,为西部资本市场的运行提供基础性条件。其实资本市场与经济的发展有种互动关系,资本市场通过市场化方式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和制度,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反之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资本的收益,也为资本市场发展提供了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众所周知,资本市场要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本供给,它主要有两种形成渠道:一是靠经济发展、增加产出所形成的自身积累能力,二是靠引进外来资金形成的补充。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经济水平的提升所带来的资本运作效率的提高。因此在西部地区要发展资本市场,必须要同时发展经济。根据西部地区目前的状况,在原有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应该努力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以项目带动建设,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进入快车道发展中,从而为西部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第三,颁布切实可行的政策,推动制度创新,建立一个符合西部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规律性。要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市场,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突破、有创新地发展。由于制度创新是资本市场活力进发的源泉和推动力,因此要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分析研究和
推动建立资本市场规范、有序、健康运行的良性机制,用新机制推动和进发新活力。其实创新的过程同时就是深化改革的过程,因此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展开综合的改革势在必行。当然制度建立的渠道是通过政策的颁布来实现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所以发展西部区域资本市场,要认真分析研究和充分利用国家各项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的地方性政策,推动西部资本市场制度创新。如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融资行为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和倾斜;也可以将东部地区已实行的金融政策引入西部地区,或者根据本地具体情况优先进行东部地区没有进行的金融改革和创新,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进入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在一些中心城市建立金融中心,开办西部发展银行,建立西部证券交易所等。另外可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允许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非证券类金融机构有条件参与证券中介及服务业务,促进业务竞争;或者实行多元化股权结构的金融机构来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竞争力。在产品方面,可以根据西部地区能源、化工、原材料工业等优势产业的不同特点,发行期限不同、利率档次不同的企业债券,或者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和推进资产证券化进程,提高市场的融资能力。
关键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内部资本市场一度被视为解决企业资源配置不足的良方,企业为避免外部资本市场的不完善,选择建立内部资本市场,以降低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作为一种与外部资本市场相辅相成的融资途径,相对于外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使得公司总部拥有剩余控制权,有效发挥了“多钱效应”和“活钱效应”,具有一些外部资本市场所不具备的优势。
国外的研究表明,双层及由此产生的公司平均主义和经理人寻租等公司治理问题,是导致内部资本配置低效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时期,依然存在很多重要的问题,产权改革仍在进行中,公司治理还不完善、问题也比较严重、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偏高,因此,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基于我国内部资本市场低效运作的现实,我们有必要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深入剖析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机理,为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提出一些合理的参考和建议。
一、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界定和计量
内部资本市场是从公司组织结构发展到事业部型结构时开始产生的。当企业拥有多个经营部门或项目时,各经营部门之间为了争夺资源展开竞争,特别是不同的经营部门拥有不同的投资机会时,总部为追求公司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将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重新配置。这种资金再分配使得企业内部实际上形成了一个内部资本市场。
内部资本市场相比外部资本市场的优势体现在信息更为对称,公司总部拥有剩余控制权,发挥“多钱效应”和“活钱效应”,统一管理资金,通过内部竞争,现金流被分配到高收益的用途上,从而增加企业的整体价值。与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相对应,由于问题、寻租行为及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内部资本市场又可能存在过度投资、交叉补贴和平均主义等问题,而导致内部资本市场的无效。
关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 Shin和Stulz(1998)、邵军和刘志远(2007)[4]认为,总部进行内部资本配置的重点是满足拥有最好投资机会的部门的资金需要。Peyer和Shivdasani(2001)归纳出了一种分部投资的q敏感性法来测度内部资本市场是有效率[5],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 是分部j的销售收入; 是企业的销售收入总额; 是分部的资本支出; 是企业的总资本支出。 用来鉴别企业中投资机会高于平均水平的分部,而 用来反映资金的流向,两者符号相同,则QS大于零,内部资本市场有效;两者符号相反,说明资金流向低投资机会的分部,资源配置无效。q敏感性法实际上是对相对价值法的改进,一是资金流向合理性采用了内部标准,即用分部j的资本支出与全部分部加权平均资本支出进行对比;二是用收入作为计算q敏感系数的权数。
二、公司治理对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
股权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履约机制,对公司治理效率产生影响,股权集中度是股权结构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成本理论认为,股权结构的过度分散和非所有者的管理者掌握控制权导致了成本的产生,而股权结构的适度集中和在此基础上的大股东监督能有效地降低成本。
(二)董事会特征
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是核心枢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它不仅要通过董事会做出重大的生产经营决策。董事会的规模、董事会的构成和董事会成员的激励等方面都会对公司治理水平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董事会规模己被识别为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为董事会本身具有监督的职能,它能够在经理执行日常经营决策行为过程中,实施监督、制约和评价,有利于加强对经理行为的事中及实施前的监督和控制,从而影响总部和分部经理在内部资本市场配置资本的过程,防止管理层从事有损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行为,如分部的董事会可以监督分部经理向总部进行寻租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
(三) 管理层激励
根据相关理论,在报酬绩效契约下,经理的报酬将由企业的经营业绩来决定。因而,公司经理势必会通过提高内部资本市场效率来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最终提高自己的报酬。让高管人员持有公司的股权是一种长期激励的方式。当高管未拥有有公司股权时,他们就会回避风险较高且收益较高的项目,而选择风险较低且收益较小的项目;相反,他们就会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从而使自己福利水平得到提高,这样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所以,公司内部资本市场效率与高层经理的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现有研究现状评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内部资本市场效率的经验研究逐步受到重视。在国内,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问题研究是未来较为新颖和值得研究的课题。现有有关内部资本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国内外相关研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国内外学者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和模型推导等方法论证了内部资本市场的普遍存在;但与此同时,内部资本市场所依附的组织形式却没有统一的定论,学者们以各自的研究对象对内部资本市场的存在性进行了相关论述。
(2)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内部资本市场的效率性问题一直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之一。内部资本市场有效论和无效论是两种主要的观点。持有效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内部资本市场可以发挥缓解融资约束,加强监督,提高企业信息优势,优化企业内部资本有效配置的作用。
(3)国内外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关注点不同。对内部资本市场运作效率的测量,一般通过运用相应的模型,处理相应数据来进行。在对测量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国外学者主要侧重于演绎、假设与论证新的模型与指标,国内学者则主要侧重于运用已有的模型、指标与数据对某一具体企业或行业进行实证检验。
参考文献:
[ 1 ]邵军,刘志远.“系族企业”内部资本市场有效率吗?――基于鸿仪系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7, (6):114 -121.
关键词:资本市场 信息供给 信息需求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44-04
信息是资本市场的“轴心”和“生命”,资本市场是信息最重要、最集中、最不对称、时效性最强、价值体现最充分的市场,可以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种“信息市场”①。要实现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就必须研究信息的供求机制和运行系统。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运行系统,它由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传播与流通等组成。
一、资本市场信息的供给分析
信息的供给,就是信息的生产、加工和提供等过程的总称。信息的供给是资本市场信息的“源泉”,没有信息的供给,就谈不上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的需求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信息的供给是研究资本市场信息系统的起点。
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投资者所需的信息基本上都是由自己“生产” 并加以选择的,是一种由私人进行的独立的、分散的、小规模的个体化生产。这种私人生产的优点是,投资者的信息可以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即信息的供给和需求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复杂,以及信息量的急剧增加,信息私人个体化生产存在的速度慢、成本大、误差大等弊端越来越暴露出来,客观上决定了这种信息生产方式的原始性和落后性,难以适应现代资本市场运行对信息的需求。正因为如此,在现代资本市场上,信息的生产方式逐渐向社会专业化生产转变。
信息的专业化生产是指资本市场上的信息由专门的机构或部门来生产,形成了社会化、专业化、集团化的特点。信息生产的专业化,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信息的生产效率,降低了信息成本及其在金融产品价格中的比重。因为专业信息机构可以集中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设备和庞大的网络,大批量地收集、整理、加工和生产信息,一方面速度大大提高,质量也有保障;另一方面单个信息产品的成本也大为降低。另外,专业化生产的同一信息可以同时出售给多个投资者使用,可以使信息机构的收入来源增加,可以实现信息的连续化生产。也就是说信息的专业化生产克服了个体化生产的弊端,提高了信息生产的效率,因而成为现代资本市场信息生产的主导方式。也正因为实现了信息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现代资本市场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市场。
在资本市场上,信息的供给是由以下主体完成的,这些主体提供着不同的信息,具有各自的特点。
(1)政府信息部门。如证监会、中央银行、财政部等。它们负责制定、收集、整理和有关经济、金融的制度、法规、政策以及统计资料、形势报告,一般属于宏观方面的信息。政府部门信息一般具有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往往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以国际利益和经济大局为重,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宏观、深远而广泛。在一个法制完善、程序规范的国家,这方面的信息不是一个任意变化的变量,而具有一定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测性。相反,在一个“人治”的社会或法制不健全的国家,政策的随意性较强,信息的不确定性较大。
(2)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上证券集中交易的场所,它既是资本市场体系的组织中心,也是资本市场的信息中心。所有上市证券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等品种的交易信息,例如成交的品种、数量、价格、时间以及未成交的委托情况,证交所的各类指数、公告等,都是市场参与者需要的信息,也是监管部门重要的信息来源。证交所的信息,主要生成于自动交易系统,在通讯技术非常发达的今天,即时传输的速度基本上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这方面信息在时间上、准确性和公正性上也是有保障的。
(3)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股票和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因而是资本市场微观信息的主要来源。上市公司作为信息来源主要是现代资本市场普遍实行的“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各国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内容、时间、格式等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上市公司必须遵守这些规定,对公司经营情况、经营业绩、财务报告、重大事项等信息及时向社会予以公布。上市公司的信息基本上属于微观经济信息,这类信息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社会形象和公司股票的投资价值,也是公司股价波动和实现再发行和再筹资的主要依据,因此,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都十分重视。公司信息有利好信息和有利空信息之分,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掌握着主动权,因此不排除公司在事关重大的信息方面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在准确性、及时性和全面性和真实性方面有可能存在“噪声”,投资者在使用这些信息时需要甄别。
(4)证券中介机构。主要指证券公司,广义来说也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证券公司作为信息源,主要是以其拥有的研发中心,对资本市场的基本面、技术面、行业发展状况、上市公司个股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形成市场走势分析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投资价值分析报告等信息产品,向社会公布或出售。证券公司的信息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难免会有各种“噪声”存在,甚至会有虚假和误导的成分,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需要投资者注意和选择。另外,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一般出于职业道德和行业信誉,它们的信息可能是对公司信息或其他证券信息的真实性的“鉴别”和“过滤”,相对具有真实性和公正性。
(5)投资者。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也是信息供给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投资者行为信息,如投资品种、持股比例、持股数量、持股价格、买卖时间等,这些信息在交易发生后立即成为一种信息,不仅对个体投资收益有直接影响,而且汇集起来能够反映出市场的总体走势,成为一种“公共”信息。二是投资者作为市场参与者,通过自己的分析和研判也会形成一些信息,这些信息主要依赖于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研究,除了自己使用之外,也可能通过不同渠道进行传播,例如形成“小道消息”,在朋友之间散布,对别的投资者产生影响。很显然,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质量是没有保证的,需要引起信息接受者的注意。
二、资本市场信息的需求分析
信息需求,顾名思义就是指市场参与者对信息的需求。市场参与者之所以需要信息,就是希望信息能够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信息需求不同于一般物质商品的需求特征,它是一种派生性需求。也就是说,信息需求不是为了满足一般性物质欲望,而是为了减少风险,获得最大化收益,这是信息需求产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针对不同的市场参与者,信息需求的形式也会千差万别,但无论信息需求的具体形式多么复杂和变化,它们在本质上都可以划分为两种形式:即消费性信息需求和生产性信息需求。前者如消遣性知识需求,后者如企业对经济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需求一样。但是,在实际经济活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难以将这两种信息需求严格地区分开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与市场参与者效用最大化假设相一致,信息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参与者的信息需求均为生产性信息需求。
资本市场上,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是信息的需求主体。不同的市场主体在信息的要求上,在信息的收集途径与方式上,在信息加工处理能力上,以及在信息的最终用途上都是不同的。具体来说,信息的需求主体及其各自特点如下:
(1)投资者。投资者是资本市场上最大的信息需求者。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目的就是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就要减少不确定性,规避风险,信息正是减少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和增强投资决策准确性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因此,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最需要的就是信息。投资者主要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大类。不管是那一类投资者,信息无疑是实现其目的的主要手段,它们都会花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采用一切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等工作。基于内部利益诱导和外部竞争压力而产生出的强烈的信息需求,促使投资者优化信息资源的配置,千方百计挖掘信息的价值。在这方面,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强、更大的需求动机。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大批这样的机构投资者,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性才得以实现。它们是信息需求的主力军,通过它们的利己动机实现了资本市场对资源(特别是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这部分需求主体的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本市场信息的有效性。
(2)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之一。资本市场既是公司筹集资本的场所,也是其进行资本运营的舞台,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活动都是在资本市场上展开的。上市公司的这些行为,都依赖于信息的占有。因此,来自资本市场的各种信息,都是公司管理层十分需要和重视的。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条件,即上市公司的体制是健全的。如果现行的制度安排使得上市公司无破产、被兼并、被收购的压力,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高层管理人员的聘任升降是行政任命或关系安排,而与公司业绩无直接关联,那么公司对市场信息的反应可能是非理性的、迟钝的、短期化的。然而,一个正常环境中的上市公司,则对市场信息的反应是灵敏的,需求是强烈的,甚至信息是决定一个公司决策准确、竞争获胜、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3)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既是信息的生产者,也是信息的需求者。因为,信息生产也是对原始信息的加工和处理,需要具备“信息资源”进行投入,也就是说,其对信息的需求多是一种“生产性需求”。但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在资本市场上只是起到一个“中转”的作用,只是在整个证券交易活动中为投资者提供交易和信息服务,因此,他们对信息的需求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并不一定对信息的使用效果负完全的责任。据此有人(汤光华,2000)认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缺乏信息需求的真正动力。我们认为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从现实来看,一方面,证券公司除了为客户服务的证券经纪业务外,还有证券自营业务,而自营业务对信息的需求是直接的、有动力的;另一方面,即使是经纪业务也是长期的博弈过程,必须赢得客户的信任才能留住客户,并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样,它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是真实的、有动力的。可见,信息对于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十分重要的;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无疑也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需求主体。
(4)监管部门。证监会等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主要任务是监管整个市场的运行,制定市场交易的基本规则,监管市场参与者的“博弈”行为,维持资本市场的正常秩序。作为资本市场“看得见的手”,监管部门的法规制定和政策出台等决策行为是以大量、广泛、真实、准确的信息为基础的。显然,证监会及其分支机构等监管部门是资本市场上重要的信息需求者之一。它们除了掌握有关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方面的信息以外,还要了解市场参与者行为的信息,包括上市公司、投资者、证券商以及新闻媒体等机构行为的信息。监管当局信息收集的渠道和方式一般是正规的,而且有明显的行政命令性,由下而上地汇报得来。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及效率与行政的层级结构、工作作风、管理制度等有直接关系。监管部门的制度效率决定了其信息效率,信息效率进而决定了监管效率,而监管效率最终影响着整个市场的效率。因此,作为现代资本市场的“掌门人”,证监会等监管部门也是信息的需求者,必须做好信息工作。否则,盲目决策、政策滞后、信息泄露等行为只能给市场造成伤害。
三、资本市场信息的传播与流通
信息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信息生产的效率,还取决于信息传播的媒介及其效率。信息的传播是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传播的终点是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中,因此,信息传播是联结信息供给和信息需求的桥梁和纽带。
信息传播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完成的,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渠道又叫“信道”,包括媒体和其他多种方式。资本市场上,信息的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证券交易系统。它主要是以交易所系统为中心的证券商信息网络。交易所系统作为信息渠道主要反映在交易所上市的所有品种的全部交易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速度快、数量大、时效强、公开、公正等特点,是广大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最直接、最客观、依赖性最强的信息来源。例如国内的上海证交所、深圳证交所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信息源”。证券商作为信息渠道,一方面传输交易所适时行情信息,为在其开户的投资者提供证券交易经纪业务服务;另一方面向其客户进行技术分析、现场解盘及有关咨询等信息服务。
(2)媒体渠道。媒体是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一些国家规定了信息披露的指定媒体。媒体上既转载交易行情,也刊载信息公告,还发表大量分析报告如大势研判、个股点评、行业分析、公司分析等加工过的信息。各种媒体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形式、时效快、立体化的信息传输网络,使资本市场信息得到及时、快捷、广泛的传播。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更是便捷了资本市场信息的传播,使广大投资者可以足不出户获得信息,进行投资操作。国际资本市场上著名的信息媒体很多,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等;国内也存在一些专业的信息媒体,著名的有《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三大”证券报,还有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证券”以及各地电视台的证券类栏目等。
(3)非正式传播渠道。除了交易系统信息、主要媒体等正式信息传播渠道以外,还有一些小范围的非正式的信息传播渠道,例如投资咨询机构设立的信息网络,地方开设的证券声讯语言信箱,各地举办的不定期的股票讲座、证券培训班、资本市场研讨会、俱乐部性质的组织等,也起着信息传播的作用。
(4)其他传播渠道。例如熟人之间的自然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散播等也是一种民间的、非正规的、难以阻挡和管理的信息传播渠道。
信息传播除了以上主要渠道以外,还取决于一些技术条件等“基础设施”。一个比较理想的信息运行系统的“基础设施”包括两大部分:一是运行系统的“硬件”设施,即保证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通讯传输设备、组织机构设置等有形部分;二是信息运行系统的“软件”环境,即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的各种制度安排、政策规定等无形部分。这些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是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否则,现代资本市场信息系统的运行都可能是“跛脚”的,难以有效的。
四、资本市场信息运行系统
以上我们分别论述了信息供给、信息需求、信息的传播与流通等情况,其实,这些部分都不是孤立的、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资本市场完整的信息运行系统。这一运行系统如下图所示:
资本市场信息运行系统其涵义是:信息是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内在要素,它是市场参与者进行证券交易、进而实现资本融通的决策基础;市场参与者既是信息需求者,同时又是信息供给者,它们的交易活动既需要信息,又会产生和显示信息;资本市场既是资本交换的场所,又是信息交换的场所,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我们说现代资本市场也是一个信息市场。
综上所述,信息在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在资本市场运行和管理中给予信息因素以应有的地位,在资本市场制度设计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一方面通过信息供求机制和传播渠道保证信息的生产、交流的顺畅,使信息真正成为资本市场的轴心。另一方面,坚持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趋向,使各种信息能迅速、快捷、准确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去,变成价格的内在成份;尤其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的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减缓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实现资本市场的公平交易和有序运行。
注:
① 马广奇,2006: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8~102页。
参考文献:
1.马广奇,2006:资本市场博弈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68~102页。
2.布鲁斯・金格马,1996:信息经济学[M],马费成等译,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中文版,第61~63页。
3.刘波,1999:资本市场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3页。
4.F.Black , 1986: “Noise”,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XLI, No.3, P529~543.
5.张建伟,1999:噪声交易、金融泡沫与金融市场多重均衡理论[J],当代经济科学,第4期。
6.汤光华,2000:证券投资的不确定性[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第162~165页。
关键词: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失效
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阶段:资本市场的萌芽阶段(1978-1992年)。在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使企业产生了各种资金需求。由此,以区域性试点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但是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初级阶段,这时的资本市场还处于一种自我演进、缺乏规范以及监管不力的状态。
第二阶段:全国性资本市场形成与初步发展(1993-1998年)。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管理委员会以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资本市场步入了全国统一监管的框架。统一监管体系的确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使资本市场由区域性向全国性发展,但是也同时将各种体制和机制的缺陷显现出来,规范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
第三阶段: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1999年至今)。在这一阶段,我国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两个目标继续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的形势下,我国的资本市场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以上发展经验证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必须把资本市场当做一项战略任务,与我国的国情,市场化的改革步伐以及法律和监管体制等内容紧密的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建设,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二、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的表现
理论上来说,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应该着重体现在两个环节上:其一,一级市场的资源配置。我国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过程主要是在一级市场上通过IPO的方式来进行的,上市公司以其自有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市场认知,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其二,二级市场的再融资配置功能。二级市场上的上市公司通过增发和配股来实现再融资功能,持续融资功能也体现了社会资源的再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融资作为主要功能,并且形成了“重资金筹集,轻资源配置”的现象,严重阻碍和延缓了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功能的发挥,给企业的改革发展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我国的资本市场具有产出弹性小和非市场信息波动大的特点,居民对博取差价回报率的期望值过高。股价上涨会促使大量居民涌入股市,有助于企业实现股权融资的资金需求。但是这种投机性动机驱动下的资金支持会产生刺激经济增长和加大金融风险的双重作用。资本市场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我国居民投资工具的多元化,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户数量快速增长,但是交易工具和交易方式的单一性却没有改变。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以推动企业改革、改善企业治理结构为目的,但是改革初期,“承包制”以及“厂长经理负责制”这两种主要的企业形式都没有完全解决企业的“内部人”控制问题,暴露出了激励不足,企业缺乏经营活力以及约束缺失,企业行为短期化等特点。因此,股份制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希望所在,通过对产权结构的改变,以达到改善经济的微观基础的目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资本市场规模得到发展的同时,竞争力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债权股权融资的失衡,使市场化监督机制愈发孱弱,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治理作用也并不明显。
实践发展证明,我国的上市公司还存在着除“内部人”之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严重扭曲的问题。企业的业绩评价由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在追求社会利益的同时,放弃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大股东忽略小股东的利益,利用上市公司“圈钱”的行为在我国的资本市场较为普遍。对上市公司的控制可以演变为对资金使用通道的控制,“内部人”问题也由控制演变为争夺,“金宇事件”、“乐电事件”等都是由内部人争夺问题而导致产生效率损失的案例。市场发展不协调,竞争力水平低和内部人控制问题是影响我国资本市场资金使用效率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年盈、两年平、三年亏”的现象,也证明了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失效现象的存在。
三、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原因分析
1 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结构存在缺陷,以证券发行制度最为明显
我国所采取的核准制的证券发行制度较审批制有了一定的改进,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过于复杂的审批监察缓解,使责任主体不能明确,责任机制过于混乱。证券发行审批缓解较为薄弱,相关机关无法确切的对责任人进行有效的鉴别和过滤,导致欺诈上市行骗的案件屡有发生。
2 市场透明度差,缺乏质量较高的信息披露
由于上市公司和宏观市场上的信息披露不及时,导致了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市公司存在着捏造虚假信息和隐瞒重大信息的不合规行为,并且通过控制信息的公开时机而获取不正当利益。不仅违反了我国资本市场的效率也妨碍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实现。
3 市场退出机制过于宽松
我国的法律对上市公司的退出做了明确规定,但是即缺乏可操作的细则。SP以及TP交易制度的出台并没有完全改变这一现象,所以说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还缺少严格的退出机制。吐故纳新的自我净化能力薄弱,使我国的资本市场无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资源配置功能也相应的较为低下。
四、解决我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效的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功能失效问题,要想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改革现行的证券发行制度
证券发行制度的改革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推动注册制发行制度的演进过程,避免过去由于核准制度而产生的过多的人为因素并且中介机构的作用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通过注册制的应用而强化市场的准入标准,中介机构的权利与责任以及信息披露的公开性和真实性。其次,推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目前我国证券的定价标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与二级市场挂钩,但是却仍旧在很大程度上由发行公司、主承销商以及相关部门来决定最终的发行价格,真正体现市场需求的广大消费者反而影响力较小。因此只有建立了通过市场甄别等级的股票发行制度,才能使投资者的行为和股市实现价值的回归,最终起到规范证券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2 规范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是资本市场内在价值增长的基石。资本市场内在价值的匮乏会造成指数上涨和规模扩大的后劲不足,从而缺乏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因此,上市公司必须规范公司的治理结构,从而产生持续发展的保证。由此可见,能否建立上市公司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是今后中国资本市场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权力制衡机制的缺位。
3 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
通常来说,市场规则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体现“人的意志”的外生性约束机制和体现“市场逻辑”的内生性约束机制想结合,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我国的资本市场参与主体往往把监督的希望寄托于外部约束机制,而忽视了自身内生性约束机制的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的市场规则,促进资本市场内生性约束机制的形成,才能有效的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