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温室效应现象

温室效应现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温室效应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温室效应现象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措施

1.引言

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要想真正学好一门语言,就需要关注文化。高校英语教学不只是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更重要的是进行文化教学,教学中不能将两者隔离开。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英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忽视了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这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正确地处理好高效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问题,对学生更好的使用语言去表达,消除文化交流障碍等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关于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早在2000年南京大学的某教授就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指在对外交流中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对外来文化的介绍、学习上,而忽视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高等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英语教育,而忽视了本土语言文化的载体功能,从而导致中国文化教学的失语现象。在目前我国致力于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条件下,中国文化失语对文化领域的创新发展,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利影响。因此,只有真正处理好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加强高校英语教学体制改革,才能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各大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只是将英语当作一种语言工具在运用,将重点放在外来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而忽视本土语言文化的融入,这样就使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深入,不利于学生跨语言文化交流水平的提升,更会让学生进入到特定英语语境后出现本土文化失语情况。

3.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

3.1忽视本土文化教学,导致失语现象

在步入高校前,学生们就有了很多年学习英语的历史,在以往的学习中,老师们重点对英语语法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述,要求学生们多进行读写练习,进入大学之后,英语学习方式和习惯和之前并无较大差异,英语课堂教学中依然忽视本土文化教学。现如今,高校的英语教育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就业联系十分紧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最多内容是英美语言文化,并未认识到本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造成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语言工具的学习并非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学生要想真正的掌握语言,就需要了解语言文化背景。在英语教学中重视本土母语文化的融入能够为双语教学创新教学提供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母语文化的基础上,提高自身跨文化交流的水平。纵观国内外各阶段的英语教材,内容普遍都在介绍国外文化,很少涉及本土文化,这不利于本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导致学生们过度关注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认识不足,甚至持冷漠态度,从而造成了学生跨文化交流中失语现象的发生。

3.2过度关注英语文化教学,忽视母语文化的基础作用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英语文化教学,但若过度重视,往往都是得不偿失。从目前我国英语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英语学习过程都过度重视英语文化学习,而忽视母语文化的基础作用,导致英语教育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正确地处理好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两者有效融合起来。中国汉语文化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的应用语言,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将思维交互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可以更好的掌握语言,对提高学生语言文化交流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高校英语教育的大环境下,却正好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基础作用。

4.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国间往来贸易十分频繁,跨文化交流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由于各国之间文化不同,在交流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就需要高校重视英语教育,并将英语和文化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积极应对中国文化失语问题。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对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4.1对高校英语教育准确定位,强化中华文化融合教育的认识

要提高高校英语教学水平,解决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问题,就必须要对英语教育准确定位,强化中华文化融合教育认识,了解英语教育中文化融入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传统的英语教育主要是以老师知识讲述为主,教学方式十分单一,但长时间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甚至会完全失去英语学习信心。英语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养,能够有效应对未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改变英语教育观念,并不断地完善各机构组织功能,如可以强化英语老师对中国文化教育的认识,从而能够在自身教育工作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本土文化,为未来跨文化交流工作更好的服务。所以,将中华优秀文化引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是对传统英语教学观念、方式的一大更新,是消除高校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措施之一。

4.2冲破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束缚,创新英语文化教学体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学习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学体制上,而应该创新英语文化教学体系,在保留原有英语文化精髓的条件下,融入本土文化,从而培养出具备国际眼光,具有民族自豪感、归属感的高素质水平的英语外交人才。在英语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必须要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中国本土文化价值,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全面收集和整理校内各种教学资源,建立英语文化、本土文化融合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深刻的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在高校英语教育中可以开设一些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赏析、历史文化等全英语课程,弥补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现象,并鼓励教学水平突出、综合素质能力强的英语老师在教育中发挥带头作用,做好英语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工作,加强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成为一个有“中国心”的高素质人才,引导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例如,在大学英语教学可以融入国学经典作品,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本土母语文化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海外影响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经典文学作品的融合,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资源,为老师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让学生在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使自身的英语素养得到不断地提高。在本土文化经典作品中涵盖很多的文化素材,是老师应对英语教学中失语问题的有效方式,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老师在英语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内涵有效的融入本土母语文化,积极探索两者最佳的融合方式和契机,将个性化创新凸显出来,让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和文化内涵更加突出,开阔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思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而要创新教学内涵,就需要依据目前国内的真实语境,从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时代关键词着手,将诸如“家园”、“风俗”、“情感”、“和谐”等关键词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改善传统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的窘境,让新时代的语言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4.3多角度创新教学模式,搭建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高校英语教学需要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前提下,对两者间的文化差异进行解读,将语言和文化教学有效融合起来,搭建跨文化交流的良好平台,从而有效处理英语教学中失语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就需要立足于高校英语课堂教学实际,通过课内外组织各种类型的中西文化交流活动,让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英语教学各阶段,不断地更新和改进英语教学方式,有效融入本土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需要重视双语文化的贯通与融合,以及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授课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针对各词汇、句子对中西方文化背景进行介绍,对一些比较特别的文化名词进行重点讲述。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考试中就融入了很多本土文化名词,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为更好的进行英语教学创造条件。另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本土文化就应该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着手,从语言现象到文化背景的讲述,结合母语文化特征综合词汇、语法等完成语言文化的学习。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时,老师可以重点对诸如社交礼仪、风俗文化等内容的讲述,通过反复交流学习、模拟演练的方式传递文化信息,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对异国文化的包含性和适应性,为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创造条件,解决英语教学中文化失语现象。将中国本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利于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本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各种本土母语文化作品来说,其本身就是对本土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在英语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够将这些作品有效融入进去,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本土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信息,特别是很多优秀作品都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一些思想观念,所传达出的正能量都值得学生们去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还能提高个人修养,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更好的进行跨文化交流服务。

4.4全面展开,构建学生英语文化体验课堂

高校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融入需要全面展开,构建学生文化体验课堂。要将英语学习与文化活动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自觉接收文化的洗礼。要通过构建文化体验课堂,让英语和本土文化全面融合起来,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跨国交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来,将中国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体系中,从而解决英语课堂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英语教学必须要顺应教学主旨,从学生们所关注的中国本土文化入手,对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扩展,在英语教学中融入本土文化,让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自身所处时代,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在构建英语体验教学课堂时,老师应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同时,升华课程教学内容,真正将知识、文化等融为一体,从而消除英语教学中失语现象。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证券信用交易 市场效率 文献综述

证券信用交易(又称“融资融券交易”和“保证金交易”)是指投资者在买卖证券时,向证券公司或其他金融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以融入购买证券所需资金或出售证券所需证券的交易形式。对于是否允许进行证券信用交易,学术界和实务界即使到现在仍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支持者认为,证券信用交易的引进有利于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定价效率及流动性,改进金融体系的风险共担机制;而反对者则担忧引入证券信用交易,特别是卖空行为容易引发市场恐慌性的抛售,加大市场的波动性,甚至导致整个市场的崩溃。尽管存在争议,但建立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已成为各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Charoenrook和Daouk考察了23个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88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证券信用交易情况,他们发现在1990年底,64%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允许卖空,仅有10%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允许卖空;但到了2002年底,上述两个比率则增长为95%和3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证券信用交易中的卖空限制和异质信念相结合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他们发现,金融市场的一些异象(Anomalies)也与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缺失特别是卖空限制存在一定联系,如封闭式基金普遍折价,而IPO股票相对于增发股票往往被高估,高换手率的股票往往收益率较低,可以利用股票的卖空头寸(Short Interests)数量以及股票持有者数来预测股票的收益率等等。关于证券信用交易特别是卖空机制和卖空限制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是西方金融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再证券信用交易对市场定价效率、市场波动率,以及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接下来,笔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简单的文献述评。

一、证券信用交易与市场定价效率

Miller认为当投资者对股票的未来回报存在异质信念(Heterogeneous Belief),而市场上由于缺乏证券信用交易机制而存在卖空限制时,那些对股票持悲观态度但却因为无法卖空这些股票而被迫离开市场,这导致消极的信息就无法充分地反映到证券价格中去。由此,最终持有股票的就都是那些乐观的投资者,股票价格更多地是反应乐观的信息,从而通常是被高估的。Jarrow则对Miller的观点提出质疑,Jarrow认为,当某一股票因为卖空机制的缺失而导致价格高估时,与之相关的“替代资产”的需求会相应下降,价格被低估,由此Jarrow认为卖空机制的缺失对资产定价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Figlewski则支持Miller的观点,认为当投资者存在异质信念并受到卖空限制时,那些有着较多负面信息的股票往往容易被高估。Figlewski)对这一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他用实际的卖空头寸大小来代表负面信息的数量,实证检验发现:卖空头寸越大的股票未来的超额收益率越低。

Diamond和Verrecchia则认为如果投资者知道卖空是受限制的,那么资产定价并不会偏离其基础价值。但卖空限制等证券信用交易的不健全会损害市场的信息效率,资产价格对未公开的利空消息的调整速度要明显慢于对未公开的利好消息的调整速度。Duffie,Galeanu和Pedersen构建了异质信念下的动态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认为当允许卖空但卖空存在股票借贷成本时,资产价格被高估的程度甚至可能超过完全禁止证券信用交易的情况。Reed(运用股票借贷数据库检验了卖空约束对股票价格信息效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股票借贷成本比较高时,股票价格对于意料之外的利空信息的反应要大于意料之外的利好消息的反应。Allen,Morris和Postlewaite通过构建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一般均衡模型发现:卖空限制是导致泡沫产生的重要原因。Scheinkman和Xiong研究认为,投资者过度自信和市场存在卖空限制往往容易引发投机性泡沫。

Boehme,Danielsen和Soresu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只有当投资者意见分歧较大而且存在卖空限制时股票价格才会被系统性地高估,上述两个条件缺一不可。Bai,Chang和Wang假设投资者的交易主要基于以下两种:(1)风险共担;(2)利用私人信息进行投机。如果上述两种交易都受到卖空限制,则市场的配置效率和信息效率都会下降。如果基于风险共担的交易受到卖空限制,则会导致对资产需求的上升,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如果基于私人信息的交易受到卖空限制,则会增加资产价格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资产需求的下降,导致资产价格下跌而波动率增加。Chang,Cheng和Yu运用事件研究的方法检验了香港股票市场上股票被列入或剔除出可卖空证券名单对股票累计超额收益的影响。他们发现,卖空限制会导致股票价格被高估,而投资者意见分歧越大的股票被高估的程度也越大,因此放开卖空限制可以提高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Bris,Goetzmann和Zhu利用46个国家和地区的股票数据来探讨卖空限制对市场效率以及收益分布特征的影响,他们研究发现允许卖空的国家,资产价格对利空消息的反应速度要快于限制卖空的国家,这也意味着证券信用交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Saffi和Sigurdssn用可以出借的股票数量以及股票借贷费用作为衡量卖空限制程度的指标对全球26个市场的17015支股票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卖空限制会降低市场的定价效率,使得资产价格对新信息的反应速度变慢。

二、证券信用交易与市场波动率

Angel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在存在报升规则的情况下,证券信用交易中的卖空指令并不会加剧市场的波动率,反而是常规性的买卖指令形成的“助涨杀跌”是导致市场波动的根源。Bris,Goetzmann和Zhu以截至2001年底47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信用交易机制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发现卖空交易可以降低市场的波动性,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而且放开市场的卖空限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本外流。Charoenrook和Daouk通过对111个证券市场(包括23个发达市场和88个新兴市场)的研究发现,当允许卖空时,市场的波动性会显著下降,而且市场发生崩溃的可能性不会提高。

在国内,廖士光和杨朝军,廖士光和张宗新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台湾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证券信用交易机制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存在并不会加剧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吴淑琨和廖士光运用同样的方法检验了台湾证券市场信用交易对市场的冲击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融资买空与融券卖空交易都不会加剧市场的整体波动性水平;融资买空交易还有助于提升整个市场的流动性,但融券卖空交易对市场的流动性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三、证券信用交易与市场流动性

Woolridge和Dickinson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利用市场的证券信用交易制度,卖空交易者可以通过在市场上涨时增加卖空交易量和在市场下跌时减少卖空交易量来向市场提供流动性。Charoenrook和Daouk以换手率作为衡量市场流动性的指标,通过对全球111个证券市场的研究发现,证券信用交易可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Gao,Hao和Ma通过对香港市场的研究发现,取消卖空限制可以提供市场的流动性,特别是有助于提高低价股的流动性,并且不会提高市场的波动性。但对此,Cai和Xia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通过高频数据对香港市场的研究发现引入卖空机制后噪声交易者由于担心亏损的可能性提高而退出市场或者变得更加谨慎,从而降低市场个股交易的活跃程度,导致市场流动性的下降。

众所周知,大陆股市自2005年底以来实现了跨越式的增长,市值规模由2005年12月底的32430亿元增长到2007年12月底的超过32万亿元,上证综指也由2005年年底1161点上涨为2007年月底的突破5000点。而2007年更是以接近97%的年度涨幅稳居各国资本市场首位。在指数暴涨的背后,我们看到大陆股市日趋完善和规范,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基金规模迅速扩大引发的投资主体的机构化等都使得大陆股市的市场效率和资源配置功能得以进一步提升。但我们也注意到大陆资本市场还存在着一些制度性缺陷,特别是卖空机制等证券信用交易制度至今仍未建立。2006年6月30日,大陆证券监管当局了《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内部控制指引》,此后,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各自出台了《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实施细则》,似乎融资融券试点破冰在即。但时至今日,一年半的时间过去了,融资融券的业务仍未正式启动,同样具有卖空功能的股指期货时间表至今未能兑现。

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缺失导致大陆股市“单边市”的格局,而这种结构缺陷容易引发投资者的行为异化,更多地采取“追涨杀跌”的投资策略。因为在单边市场格局下,投资者只能通过股价的上涨来获利,由于缺乏卖空机制,多头力量往往占优势,导致投资者产生明显的追涨行为,引发股价的非理性上涨。而一旦市场下跌,投资者会纷纷抛售股票,导致股价连续连续“跳水”。而证券信用交易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变目前这种只有做多才能盈利的“单边市”格局,促使投资者由原来被迫消极地“用脚投票”转为积极主动地进行卖空,这有利于信息更加充分迅速地反应到股票价格删,提高市场的信息效率,进而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由此,探讨证券信用交易及其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在大陆股市实现跨越式增长并潜在结构性资产泡沫威胁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Arturo Bris & William N. Goetzmann & Ning Zhu,2003,“Efficiency and the Bear: Short Sales and Markets around theWorld”(papers.省略/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7800)

[2]Bill W.S. Hung &Joseph K.W. Fung, 2001, Sept,“Short Sales Restrictions and the Impulse Response Behavior of Index-Futures Price”, BRC Papers on Financial Derivatives and Investing Strategies

[3]Boehme, Rodney D., Bartley R. Danielsen,and Sorin M. Sorescu,2006,Short-Sale Constraints, Dierences of Opinion,and Overvalu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41,455~487 forthcoming

[4]Bris, A., W. Goetzmann and N. Zhu (2004): Efficiency and the Bear: Short Sales and Markets around the World. Yale ICF Working Paper 02~45,September

[5]Chang, E. and Y. Yu (2004):Short-Sales Constraints and Price Discovery: 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Market.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March

[6]Charoenrook, A. and H. Daouk (2005): A Study of Market-Wide Short-Selling Restrictions. Working Paper, January

[7]Cohen, Daniel A., Karl B. Diether, and Lauren Malloy. 2007. Supply and Demand Shifts in the Shorting Market. Journal of Finance, forthcoming

[8]D'Avolio, Gene, 2002, The Market for Borrowing Stock,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6, 271~306

[9]Diamond, D. and R. Verrecchia (1987): Constraints on Short-Selling and Asset Price Adjustment to Priv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8, 277~311

[10]Diether, K., K.-H. Lee and I. Werner (2005): Can Short Sellers Predict Returns? Daily Evidence. Working Paper, Ohio State University, July.

[11]Duffie,D.,N.Garleanu and L.H.Pedersen (2002):Securities Lending,Shorting and Pric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6,307~39

[12]Eric C.Chang & Yinghui Yu, 2004,“Short-Sales Constraints and Price Discovery: Evidence from the Hong Kong Market”(207.36.165.114/Zurich/Papers/340100.pdf)

[13]Evans, Rich, Chris Geczy, David Musto, and Adam V. Reed. 2007. Failure is an Option: Impediments to Short-Selling and Option Pric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forthcoming

[14]Francis, J, M. Venkatachalam and Y.Zhang(2005):Do Short Sellers Convey Information About Changes in Fundamentals or Risk? Working Paper, Duke University, September

[15]Haruvy, E. and Ch. Noussair(2005):The Effect of Short Selling on Bubbles and Crashes in Experimental Spot Asset Markets. Forthcoming in:Journal of Finance

[16]Hong, H. and J. Stein(2003):Differences of Opinion, Short Sales Constraints and Market Crashe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6, 487~525

[17]Jones,Charles M., and Owen A.Lamont.2002.Short-sale constraints and stock return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6(2~3):207~239

[18]Miller, Edward M. 1977. Risk, Uncertainty, and Divergence of Opinion. Journal of Finance 32 (4):1151~1168

[19]Scheinkman, Jose A., and Wei Xiong,2003,Overcondence and Speculative Bubble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1,1183~1219

[20]陈建瑜:我国开展证券融资融券交易问题研究. 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5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第3篇

一、国内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现状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并逐渐被认识和受到重视。在我国,心理辅导是一门新兴的事业,在大陆,心理辅导事业仅有20年左右的历史;而首先开展的台湾地区,也仅45年左右。各地发展速度有所不同,专业化程度亦有深浅之分。虽然国内心理辅导方面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的研究很少,经过搜索文献笔者将以往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分几个维度来进行阐述。

1.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并不是将一个、两个教师培养成才就终止了,而是要凸显出整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这里的素质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可以说是技能,也可以说是职业理念,更可以说是有关心理教师各方面的问题。因此,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研究为其更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高亚兵提到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中调查了配备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情况,结果表明:一是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短缺;二是少数从业人员未进行职前培训,大部分进行过短期培训;三是仅有6.8%的学校领导重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张颉就心理教师的职业怠倦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分析其在个人因素和职业因素变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心理教师已经出现职业倦怠,有部分心理教师在不同的维度上表现出较明显的倦怠感;彭铧采用了文献法与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的策略。得出结论:教师心理问题表现为教师职业、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四种问题。由此进行了原因分析及调适对策的提出。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已经由理论上升到了实践调查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论的推敲与揣摩,虽说有所提高,但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中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不够专业;二是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例失衡;三是心理辅导教师不同程度下出现职业怠倦问题;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自身存在心理问题。为了进一步走好心理辅导道路,我们必须解决当前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问题以及做好心理辅导教师的分配,努力做到师生比例平衡的状态。

2.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

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问题,是建设心理辅导教师队伍的核心问题,只有把握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才能开展有价值的辅导工作。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研究也是建设其的有效方法。

李士江指出:“高水平心理辅导师资是中小学心理辅导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对中小学心理辅导师资专业化发展对策的研究有助于探索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应从相关人员的培养上促进中小学心理辅导专业化发展。”吴玮提到了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迈向专业化发展趋势,提出了优化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即首先要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其次是建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度,例如资格认证制度、教研制度、督导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评价制度 。胡艳一文就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辅导教师面临的困境给予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首先是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提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身专业存在的问题,更新自己辅导理念;其次从专业扶持的角度,互相交流、观摩、教研的过程都是提升自我的好办法;最后是从体制管理层面,应该设立监督体制、建立和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术职称系列评定标准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借鉴了外国经验,已从最初的迷茫阶段逐步走上正轨。从以往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水平虽不及国外心理辅导教师水平高,但提升的幅度较大。当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呈现先出以下特点:一是我国开始注重心理辅导教师R祷的培养,注重心理辅导教师理念的提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要求资格认证;三是通过心理辅导评估体系加强教师的专业性;四是实施督导制度;五是心理辅导教师培训计划更加系统性。虽然我国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提升了许多,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理念不够坚固,培训少,心理辅导技能也不够完善,督导制度没有有效实施,等等。俗话说“好的将帅才能带领出好的士兵”,专业性的辅导教师才能发挥出最有效的技能来辅导学生。

3.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

因为心理辅导工作的特殊性,所以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探究是必然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心理辅导教师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与职业行为素质不高现象并存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职业心理问题的研究也是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有效的途径。

王文增在其论文中调查了81名小学教师,使用实验的方法在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怠倦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压力干预训练对缓解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职业倦怠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了三者的关系。

在上海、天津等地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使用量表的方法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测。有的研究结论却是相反的,如贾林祥、宋广文的调查认为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比国内普通人群高。

综上所述,尽管在教师心理研究报告中显示的数据不等,但从当前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是心理问题障碍高发的人群。我国应该呼吁更多的相关人员以及教师本人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心理辅导教师这一具有特殊性工作性质的人员,应时刻调节好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以至于更好地服务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

4.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

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教师普遍存在着角色模糊状态,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辅导教师对于角色定位的准确性是其进行有效辅导的前提。

王宏方通过自己的方法即对心理教师的专业身份进行了区分,主要针对对象是普通教师、德育教师和心理学者与心理教师。洪永胜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教师角色意识和职责定位的影响。他认为心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找准角色定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服务者。黄玲在其论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身份认同感的研究》对教师身份认同感作了深入研究,为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徐琳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两种偏失现象的现状分析入手,表达了他对心理教师在学校中的定位见解。

综上所述,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的研究大多都是教师对自身身份的模糊性以及无法定位的问题。前人的研究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经验,但心理辅导教师队伍角色定位上仍存在弊端,主要呈现以下问题:一是心理辅导教师职业角色偏颇;二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意识轻化;三是心理辅导教师“角色缺位”和“角色越位”;四是心理辅导教师身份认同感的困惑。虽然我国关于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有限,但很多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本文的有效写作提供了大量的文献依据与事实依据。

二、已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国内已有的研究对我国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如下的经验和借鉴价值:国内学者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论述。这些研究对我国进一步研究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很大的理论基础与实践价值,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借鉴价值。

国内已有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经验与启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1.在研究视角上,大多停留在心理学视角,很少与教育学视角、哲学视角、社会学视角穿插,研究视角显得过于单一。因此不能很好地去论证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

2.在研究材料上,已有研究多局限在理论研究,实践层面的研究涉及的较少,并且已有的研究不蛳富,只是笼统地提出解决对策,应该提出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中最实际、最贴近现实的对策来解决现有问题。

3.在研究方法上,研究方法过于单一,可以采用访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法相结合的形式,使得研究结果更为全面。

4.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宏观上的影响因素,对小学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内部影响因素现状的研究少之又少。

三、结语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第4篇

现代女性文学,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五四至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第二时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至抗战爆发;第三时期,一九三七年抗战爆发至。又可以分别简称为五四时期、左联时期、战争时期。第一时期女性作家包括陈衡哲、冰心、庐隐、冯沅君、凌淑华、苏雪林,丁玲;第二时期女性作家包括谢冰莹、冯铿、沉缨、萧红等;第三时期女性作家有张爱玲、苏青、梅娘等。这三个时期女性作家的创作,贯穿了整个现代文学三十年中,有的又绵延于解放之后,她们的创作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女性文学。

二、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精髓

所谓女性意识,指的是一种性别意识,可以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确定自身本质、生命意义以及在社会中的地位;二是从女性立场出发审视外部世界,并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在文学界,女性文学渐成独立的学科,女性文学研究包括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等已是硕果累累。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女性意识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独立意识,即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人公要求完全独立自主;依附意识,即女性主人公对男性的依附;反抗意识,即在面对男权的压迫与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和反抗;自尊、自信、自强意识等。这些意识在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大都以栩栩如生的女性主人公形象展示出来,通过家庭生活细节、社会生活冲突、阶级斗争、民族矛盾等现实问题进行塑造,并非理论说教,情节生动、故事感人,常常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或饶有兴趣的阅读中受到启发熏陶,从而使读者的道德品质提升,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形成。

三、在校女大学生女性意识偏差的现状

根据调查,在校女大学生女性意识偏差的现状复杂多样,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包养”现象;功利型婚恋观;学得好不如长得好;价值回归传统,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习惯于“男强女弱”“男高女低”“贤妻良母”观念;人生理想缺失,甘愿做家庭主妇等。

四、如何利用现代女性文学资源培养在校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女性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蓬勃发展,高校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很多高校女多男少,女大学生在校期间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女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由于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各种压力,女大学生面临着人生追求的迷茫、主体意识的困惑、显性或隐性的传统性别偏见等问题,亟需教师给予疏导。而现在的女大学生不太容易接受教育者灌输的人生大道理,枯燥乏味的说教已不是高校德育的最佳选择,作为教育者,应该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在校女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在校女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对女性作家及作品比较感兴趣,尤其是“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传奇人生、惊世才华、创作个性及她们作品对女性情感、女性命运、女性价值等的关注,深深地吸引着女大学生,引起了女大学生的共鸣。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有效运用女性文学资源,尤其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资源,运用一定的形式,在中国现代女性文学资源与在校女大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现代女性文学资源潜移默化地净化在校女大学生的心灵,陶冶在校女大学生的情操,从而起到既“润物细无声”又“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校,把现代女性文学中的积极健康的女性意识渗透到在校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中去,是德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一是把现代女性文学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在师范类、非师范类高校,在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将女性文学设置成相应的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通过较长时间的现代女性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的阅读,慢慢习得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精髓。二是把现代女性文学欣赏讲座常态化:现代女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了解和精通现代女性文学的学者专家较多,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本校的人力资源,适时、及时、经常开展以现代女性文学为主题的讲座,突出现代女性文学中积极健康的女性意识,从而影响女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三是在现代女性文学电影电视观看中进行德育渗透:目前我国以现代女性文学为题裁拍摄的电影电视作品较多,各级各类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安排周末、假期等合理的时间,让女大学生们在电影电视的欣赏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正确的女性意识,完善独立人格,从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四是在班会中对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进行探讨:班会活动,应成为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渠道,面对现实中女大学生女性意识的偏差,传统的道德说教固然可以采用,但是,充分利用班会活动,选取现代女性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女大学生们共同参与讨论,最后形成正确的结论,更有利于女大学生们的健康成长。

温室效应现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了配合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笔者就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优化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作了初步的探讨。

一、课堂教学体现“生活化”

就像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和计算一样,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到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化学,正如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所说的那样:“化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关键。”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联系多种课程资源,使学生轻松地学习。要注意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应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通过从自然生活到化学认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三单元课题3《水的净化》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用水情况,然后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去进一步认识水,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物。结合自来水厂讲述水的净化方法等知识,从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获取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注重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结合,体现STS精神,使教师都能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让课堂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体现“活动化“

纵观以往的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新课程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第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八单元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防护》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前先让学生寻找锈蚀程度不同的铁片或刀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锈蚀品,取一片完全锈蚀的刀片,让学生用这片刀片去削铅笔,结果,铅笔没有被削成,而刀片却断了,学生皆惊讶。然后再提出疑问:

1、钢铁锈蚀的原因是什么?

2、钢铁锈蚀后有什么危害?

3、如何防止钢铁的锈蚀?

这样学生带着疑问,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新教材的变革使人耳目一新,它的实施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变了,教师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需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强调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持久,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能力得到加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教学体现“自主化”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动机。”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地完成学习过程,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学好知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内容:

1、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收集整理二氧化碳的用途;进一步分析推理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

2、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了解干冰是什么?干冰有哪些用途?去感悟二氧化碳的性质;

3、通过上网、查资料或请教专家、学者的方式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预防温室效应的发生?

让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根据教师的点拨,得出正确的结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也能对该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四、课堂教学体现“情感化”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飞跃、逐步成熟的阶段,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特殊的阶段。但是,初中生感情脆弱,情绪起伏较大,要搞好化学教学工作,就必须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重视化学情感教育,发挥情感教育的正效应,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健康的发展。

主阵地。课堂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场所,要做好化学情感教育就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首先,老师要做到以饱满、真挚的情感进行教学,才能形成学生愉悦的学习效率;其次,课堂上教师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促进师生深层的沟通和合作交流。学生会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参与教学过程;最后,老师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做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解疑答难,做学生的向导,适时地给学生指路。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总之,新课程改革使得化学课堂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使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充满生命活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鲁彬.《注重主体性教学的一个案例》.《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