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回收废旧金属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每年都有数百万吨进口洋垃圾经由海门港被运进来进行拆解和加工。台州已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固废金属拆解加工基地。这座没有原生矿产资源的城市,在借此跻身长三角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同时,由废旧金属拆解加工带来的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却也无法回避。
卡车“炸弹”和“敢死队”
1月15日下午,时近农历春节,往昔繁忙的海门港冷清了许多。在椒江区外沙路和江滨东路路口,之前满眼可见一辆辆满载洋垃圾的卡车呼啸而过、卷起漫天灰尘的场景不再。附近码头以往随处可见堆积连绵的洋垃圾也不见踪影。
走进外沙港埠集装箱码头,《中国经贸聚焦》记者只看到在一座垒成小山的废不锈铁堆旁,一部轰鸣的叉车正从中掘起一捧捧废铁装到几辆卡车上。待废铁装满卡车后,码头工人便三两招呼着用帆布将货物盖上以绳子扎紧,避免运输途中散落。
一位码头员工告诉记者,这些废铁都是从日本进口的,由于临近年关,日本那边已经放假了,这几日到港的洋垃圾数量明显减少。事实上,洋垃圾里废铁还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废旧电机。“废铁是通过散装船舶进口的,那些货色较好的电机则由集装箱运来。”
据悉,眼下废旧金属行情不好生意难做,每吨废铁目前价格仅有2000多元,较2008年金融危机前已跌去一半左右。“像这堆废铁运来就花了30多万元,闲置在码头上也有40多天,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买家。场地费每吨每天1元多,1000来吨的货物这么长时间还要花费4万多元。”现在它们将被运往宁波,作为生产不锈钢的原料。
据这位码头员工介绍,除了外沙港埠集装箱码头之外,台州还有两处码头是专门用于进口洋垃圾的,包括不远处的一号码头和黄岩区的一处码头。
但洋垃圾对于码头周边的居民却是颇为不堪的存在。有人在当地论坛以“台州洋垃圾围城”为题痛斥其危害:平日里,日夜不停装卸货物带来了严重的噪音;洋垃圾堆放码头经常自燃,经过露天日晒雨淋后产生的污染物直接排入沿海海水中。更糟糕的是,不少卡车为多运一些货,往往超载行驶,不仅导致路面受损坑洼,在路上一个拐弯就甩出一大片金属废料,弄得满地都是垃圾,附近有些村民遂以捡拾散落的垃圾为生。
一位当地市民也在微博上吐槽称,“从外沙路开始一直到岩头,满载洋垃圾的卡车简直是洋洋洒洒一路开到底。跟在后面的机动车太没安全感了,既要提防随时从车上滚落的铁块、钉子等‘炸弹’,还不时有‘敢死队’斜刺里冲出来捡宝贝。岩头闸边上的修车店里,每天都有车在排队补胎,姐也深受其害,20天内就补了两次车胎。”
庞大产业链
多数洋垃圾的目的地是相距20多公里外的路桥区峰江镇金属再生工业园、温岭市泽国镇等地。在那里,它们将被拆解成铜、铁、铝等各种金属材料和塑料,或进一步加工后,被当地和全国的一些企业利用。
据了解,台州固废拆解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早期以国内回收的废旧物资为主,90年代初期开始进口废旧物资,目前九成以上的拆解物资靠进口。这些固废主要来自日本、美国、俄罗斯、西欧等地。
经过多年发展,台州已形成了包括废旧电机拆解、原材料加工、回收、销售、再制造等各环节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废旧金属集散地、最大的电机拆解基地和拆解利用率最高的地区,被称为“长三角城市矿山”。2006年11月,台州被授予了“中国再生金属之都”的称号。
数据显示,2000年台州口岸进口废物原料仅有227批次、17.6万吨、货值3934万美元,2010年则高达10556批次、212万吨、货值18.1亿美元。在路桥的固废拆解业几年前就共有直接从业人员5万人,行业相关人员总量15万人。2008年,台州市废旧金属拆解总量超过250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00多亿元,固废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已成为台州市支柱产业之一。
在接受《中国经贸聚焦》记者采访时,台州市经信委节能监察中心原主任吕孟苏表示,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任何矿产资源的地区,固废金属拆解业的发展亦对台州当地五金制造业起到了支撑作用,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原料。
据介绍,相比原生金属,再生金属的价格要至少低10%以上。比如,原生铝目前每吨约为1.5万-1.6万元,拆解回收的再生铝每吨则大概在1.2万元左右。再生资源利用降低了制造业的原材料成本,使企业更具市场竞争力。近几年来,台州涌现出了一批五金制造产业群,形成了五金产业块状经济区域。如玉环的水道配件、阀门,路桥的电线、电缆、电机,温岭的空压机、水泵,黄岩、路桥、玉环的汽车摩托车配件等。“像玉环每年需要的30多万吨黄铜,都是靠当地的再生资源。台州的废钢回收量也比较多,甚至可以供应给附近的宝钢、杭钢等大钢厂。”
不过,吕孟苏坦言,过去的2012年形势并不好,尽管台州再生金属产业的产值在增加,利润却在下滑。金融危机对当地制造业出口市场影响较大,订单缺乏需求。同时,钢铁行业等产能过剩严重,钢价下跌严重,目前废钢价格跌到只有2200-2300元/吨,而进口的成本都不止这个价格。“很多规模较小的拆解加工企业因此亏损严重。”
污染之痛
废旧金属拆解业在缓解台州区域资源瓶颈的同时,多年来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威胁群众身体健康。
初期台州有几千家作坊式的拆解利用散户,家家户户敲打拆解声此起彼伏,燃油焚烧、浓烟滚滚,固废乱堆,污水横流。
1999年以后,路桥区在峰江投资6.2亿元建立了占地1600多亩的金属再生园区,并建设了污水集中处理系统、拆解垃圾填埋场二期扩建工程和视频监控中心。环保部门先后依法取缔园区外拆解场点,严禁露天焚烧,严外非法引进,建立定点资格、环保目标、信用等级等考核制度和总量审批制度。
据吕孟苏介绍,目前台州全市六类、七类废物进口利用拆解企业共有44家,峰江园区内有35家,其他位于温岭市泽国镇和椒江区。
但据媒体报道,在2010年4月出炉的一份由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委托该省地质调查院所作的峰江地区土地体检报告显示:“该地区土壤普遍已遭遇严重的镉、铜等重金属和多氯联苯等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并带来显著的食品安全问题。”为此,同年5月起,台州落实1500万元经费用于“抢救”被污染土地。
2011年3月路桥区上陶村发生的血铅事件,更让台州掀起了一场环保风暴,全市关停21家铅酸蓄电池企业中的20家,取缔非法熔炼企业1500多家、非法电镀企业212家、非法拆解户 1100多户。
而1月16日下午,当《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走访峰江金属再生园区内的多家拆解企业时发现,其环保状况和工人的防护措施似乎并不容乐观。
在一家拆解企业的场地上,工人们坐在堆积成山的废旧金属里,用榔头、螺丝刀等简单的拆解工具,从各式电机上将绕成圈的电线分离下来,再将铜、铁、铝等都拆出来,分好类,电线还可剥出铜线,剥去的塑料也可以卖。有些附着在电机上的螺丝无法拧下,便需要用电喷枪来进行切割。只见现场几个工人围坐着,焊头过处,从一堆铝片间,呛鼻的浓烟和焦臭的味道随即四处飘散开来。隔壁的另一家拆解厂则正在清洗废旧塑料。在大桶里拿盐水漂后,再加冲洗,塑料渣滓就分离出来,剩余的边角料被丢弃一旁。满地的污水横流,无处可以落脚。
拆解工最多戴个口罩、套上手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的防护措施。忙碌过后,他们的衣服上涂抹满了各色油污和斑斑铁锈。在和工人们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其大多来自重庆、四川、安徽、江西等地,因为本地村民没人干这种脏活。他们每月的收入约有4000来元,不少人都已来此打工长达10多年了。
一位在附近开饮食店、来自安徽的女店主告诉记者,尽管如今洋垃圾拆解都已集中到园区里进行,但污染仍然严重――拿电喷枪切割还算好的了,偷偷大量焚烧电线取出铜线更为恶劣。晚上夜深人静入眠之时,经常可以闻到刺鼻的味道,即便门窗紧闭,空气呼吸起来都有灼辣的感觉,很不舒畅。
在这已呆了3年多的她还称,村里条件稍好的人家都把孩子送到了几公里外的路桥区或是更远的椒江区读书,在村里就读的多是那些外来打工者的子女。之前她曾送自己的孩子到路桥区路南小学读书,只是晚上才到村里住,即便这样,在2011年爆发血铅事件后,经检查发现仍然发现血铅升高,距超标值已经不远,吓得她赶紧将孩子送回了老家。“我们也准备过一阵子将店面出让,回家种地去了。”
吕孟苏则对记者强调,原生矿开采所带来的污染事实上比起资源再生利用可能造成的污染要严重得多。有相关测算亦显示,与原生金属生产相比,每吨再生铜相当于节能1054千克,节水395立方米,减少固体废物排放380吨,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硫0.137吨。
倒逼转型升级
专家表示,欲从根本上整治废旧金属拆解的污染,还需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从过去单一的废旧金属拆解向金属再生、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发展,才能让“垃圾经济”真正变成“循环经济”。
台州废旧金属拆解业一直以来的运作模式是,废旧金属拆解后大多不经过加工,便作为废旧材料销往各相关企业,各相关企业再根据需要把其制成成品。这样便导致拆解金属价格低廉,拆解者的利润空间有限,从而无力进行环保方面的投入。
吕孟苏自2012年从台州市经信委退休后,便在峰江园区的龙头企业齐合天地任职。据他介绍称,齐合天地2010年在香港上市,在去年台州进口固废金属250万吨、产值约350亿元中,该公司就分别占了47万吨和56亿元。除了拆解之外,其还做铜铝的深加工,做硅钢片等,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但园区里像这样的大规模企业仅此一家,做深加工的也不多,另有三四家,其余大部分从事的还都限于简单的拆解。
相比那些中小企业,大企业在环保上的投入也较大。齐合天地每年环保投入逾千万元,新近就花费1200多万元完成了焚烧炉改造,建成热解炉,原来是用油焚烧固废金属,现在改用液化气,降低了污染排放。此外,公司目前主要还以人工拆解分选为主,部分也采取机械化,将固废金属全部打碎后用液压机进行切割。今后将逐步以机械化来替代人工。
[关键词]循环经济;依托型共生耦合;平等型共生耦合;混合型共生耦合
《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这将发展循环经济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并对循环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是指在各产业系统之间形成资源配置合理、能量高效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网络,即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信息集成的平台体系,某个产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弃物资源能够作为另外一个产业生产所需的能量或原辅材料,使多个产业之间构成集成共生的生态网络[1],它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门。近几年,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了一批循环型城市、园区、企业,逐步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生态产业链和产业间资源共享、副产品互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但从产业共生耦合能力的角度上看,还存在产业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协同性较低、集成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现实问题。加大对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产业共生耦合的三大类型
生态产业链是在满足社会性的长期需要的前提下,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通过对两种以上产业的材料、产品、副产品、废物等基本元素进行优化组合和调整改造,形成既使产业链上各主体获取一定经济利益,又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协调平衡的复杂系统。生态产业链理论为构建产业共生耦合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生态产业链在产业层面提出了如何弥补和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循环型产业体系的实现途径,另一方面在企业之间解决了如何实现副产品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增强企业间耦合能力的问题。目前,国内学者对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类型进行了广泛探讨,大多以企业规模、运作机理和效益反馈为依据,将产业共生耦合的类型分为三类:依托型耦合关系、平等型耦合关系和混合型耦合关系。
(一)依托型共生耦合
依托型共生耦合关系是目前产业共生耦合中最为普遍的共生系统,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在区域内具有一个或几个主导产业或大型企业的存在,主导产业的生产运行需要一批为其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行业或企业,同时主导产业的生产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物,需要相应行业为其消化废弃物,从而形成主导产业和辅助产业间、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间的物质、信息、能量集成的共生网络。在依托型耦合模式中主导产业始终在交易中处于支配地位,各依附企业无法取代,这是该耦合模式的典型特征,除此之外,快速成长性和不稳定性也是它的主要特征[2]。
(二)平等型共生耦合
平等型耦合模式是指由各产业构成的耦合网络中,每个产业都处于平等的地位,通过各结点之间物质、信息、资金和人才的相互交流,形成网络组织的自我调解以维持组织的运行[3]。在平等型耦合网络结构中,依托产业耦合关系建立的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各结点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仅凭以交易形式实现交易双方或多方的经济利益而建立起来,各产业间的合作方式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但当原材料的提供、副产品的互换、废弃物的交流不能给交易中的任何一方带来经济利益时,交易关系将立即终止,各方将寻求新的交易对象和交易形式。因此,以中小企业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建立起的平等型耦合模式不具有稳定性和安全性。
(三)混合型共生耦合
随着产业组织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混合型耦合模式开始出现,它是一种复杂的组织结构网络,由多个主导产业和一批附属行业以各种交易活动构成。在混合型耦合模式的结构中,各主导产业或大型企业通过物质、信息、人才、资金和技术的交流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耦合模式的主体结构,起着支撑网络结构的运行、引导网络结构的发展方向等作用;依托主导产业物质需求量大和废物流量多的优势,能够延伸出一批依附型行业,在多个主导产业的引导下构成多个小模块;同时,在小模块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信息、物质优势,能够产生互助共生、互相渗透的网络结构。基于以上运作方式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系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物质流动的快速性和规模性、成员之间的渗透性和互等特点[4]。
二、构建产业共生耦合
模式的基本要求产业共生耦合的核心内容包括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产品是某一行业生产的主要物品,是企业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行业生产运作的最终目的;产品在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贯穿于工业生产体系的全过程,但目前产品在产业间的横向拓展已相当充分,因此模式构建更多地考虑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副产品是企业在生产主要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附带产品,并非主要产品,不是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来源;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必然会排放对生态环境具有危害性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废弃物,与产品和副产品相比经济价值会更低,这就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更容易忽视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往往容易造成副产品的资源浪费、废弃物随便排放等行为。因此,在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构建中,必须更加注重副产品的互用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注重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利用。
(一)打破行业领域界限
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构建要求在工业网络体系中延伸产业链条,或者重新构建一条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链,这就需要人们摆脱行业领域界限这种思维意识的束缚,打破原有产业体系的界限,在行业间、企业间重新构建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价值流的流向,积极发现和挖掘不同企业、产业、项目或工艺流程之间的共生耦合关系,培育和引进区域间建立共生耦合关系所需要的项目、企业,以形成区域间产业共生、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循环利用[5]。
(二)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产业共生耦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是在充分考虑各产业产生的副产品和废弃物的物理形态、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的基础上构建起的共生关系。在现有的产业链条或产业体系中,不可能完全实现所有的副产品和废弃物都得到充分利用并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必须发展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构建出另一种产业类型以解决此问题。
(三)防止二次污染环境
目前,部分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受规模小、地域分散、经营方式粗放等因素的影响,个体经营、废物随意堆放、废水和废气随便排放等现象频繁出现,容易产生再生资源回收、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环境问题。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必须以生产全过程中的环境质量监管、减少生态环境污染为前提,促使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向集约型经营方式转变。
(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是产业共生耦合模式建立的微观主体,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开展副产品互换、互用和废弃物多级循环利用等的内生驱动力。[6]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构建的关键因素,当企业间采取循环经济相关活动不能获取经济利益时,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构建将难以开展。
三、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设计
根据以上三种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类型的特征和运行机理,在福建省内选取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仙游县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产业结构、行业属性和耦合现状,提出三种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设计方案。
(一)跨行业综合利用冶金废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设计
冶金产业是资源密集型、能源密集型产业,具有能源消耗大、废物排放多等特征。冶金产业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其能够与多个行业集聚共生,并易形成以冶金企业为核心的资源共享互用联合体[7]。福建梅列经济开发区现以冶金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等产业为主,在冶金和金属加工产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和培育一批建材、化工、机械加工等企业消化冶金和金属加工产业的产品、副产品和废弃物,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同时,区内具有三钢集团及下属企业、厦工(集团)三重机等大型企业,在交易谈判的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备构建跨行业综合利用冶金废物的依托型共生耦合模式的特征。针对目前产业结构、布局和主导产业的产业特性,构建产业横向耦合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冶金压延和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建材生产、精细化工等相关链接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核心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辐射效应,进一步完善核心企业间物质、能量交换系统以及开发区副产品和废物利用系统,有效提高冶金产业副产品和废物的利用效率”
1.完善核心企业间物质、能量交换系统
以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和闽光冶炼公司三大核心企业构成的冶金及金属加工产业链为基础,充分挖掘副产品和废物互换的潜力,进一步完善核心企业间副产品及废物互换系统,形成紧密分工协作的生产关系。充分利用三钢集团的钢坯资源,为小蕉轧钢厂生产棒材和热轧带钢提供原材料;闽光冶炼公司可为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提供生铁;小蕉轧钢厂可综合利用闽光冶炼公司冶炼铸造生铁时产生的大量富余高炉煤气用于轧钢;闽光冶炼公司也可综合利用小蕉轧钢厂轧钢时产生的副产蒸汽供生产系统所需。
2.建立开发区副产品和废物的利用系统
以充分利用三钢集团、小蕉轧钢厂和闽光冶炼公司排放的废弃物资源为核心,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物质流动系统,引进壮大一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构建起开发区副产品和废物的回收利用系统,建立涵盖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内的共生耦合体系。充分利用三钢集团产生的钢渣资源,用来制造水泥的钢渣粉和钢渣砖,实现三钢集团钢渣的“零排放”;培育一批建材企业,最大限度利用三大核心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炉矿渣来生产矿渣微粉,并积极延伸建材产业链,生产多种新型建材产品;实施氧化锌生产项目,综合利用三钢集团的废渣和烟道尘来生产氧化锌;进一步延伸精细化工产业链,进一步加工制造顺酐和苯酐,进而利用顺酐、苯酐生产不饱和树脂以及不饱和树脂工业品等产品。
(二)协同处理多种固废的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设计
传统建材产业以大量消耗化石资源和矿石资源、大量排放废弃物和污染物为主要特征。在现有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状态下,迫切要求建材产业转变单一原材料资源来源、废弃物和污染物过度排放的生产方式。而依托现有技术和市场条件,建材产业已完全能够在工业生态系统模式中承担废物处理者的角色,可协同处理建筑垃圾、粉煤灰、煤矸石等多种固体废弃物,作为生产新型建材产品的原材料,为多个产业固体废弃物处置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建材产业属于我国传统优势产业,产业门槛不高、投资金额不大、技术水平要求一般,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依托产业耦合共生下的市场交易环节中不易获取主导地位,具有平等型共生耦合模式的主要特性。目前,常富建材有限公司以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为主,生产原料大多来源于附近企业的工业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占原材料的比例已达50%左右,原材料主要有周边大唐火电厂生产排放的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罗源和古田鹤塘地区石材加工厂排放的碎石、石粉以及附近炼油企业的垃圾等废弃物。根据现有市场规模和技术条件,常富建材有限公司应紧密围绕市场需求,以综合利用多产业固废为中心,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原材料来源渠道,丰富新型建材产品类型,积极吸纳河道淤泥、冶金企业排放的煤渣和钢渣、建筑垃圾、垃圾焚烧发电厂残留的垃圾渣、污水处理厂的淤泥炉底渣、化工厂的电石渣等废物资源,作为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蒸压砖、淤泥烧结多孔砖等新型建材产品的原材料,并通过完善产品配方比例,开发多样化的新型建材产品,实现多产业固废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三)资源再生利用、多产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设计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又称为静脉产业,是对社会生产过程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加工利用产业的总称[8]。仙游县素有回收加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的传统,每年回收的废旧塑料、金属等各种再生资源约80万吨,但目前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再生利用产业的发展仅限于回收和粗加工环节,加工后的塑料原料、金属材料出售至外地,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和附加值的提高。因此,要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充分发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资源集中的优势,以拓展延伸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回收利用产业链为核心,深入强化两大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与当地化工、纺织鞋服、建材、电子信息、木材加工、服务业等多产业的共生耦合关系,构建起资源再生利用、多产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1.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一方面,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先决条件,应充分发挥仙游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限公司的龙头带动作用,以现有的废物资源回收人员、运输工具、回收点为基础,以再生资源物流平台为支撑,采取“公司+基地+回收站+回收点”的资源回收管理模式,建立遍布乡镇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发挥废旧塑料、废旧金属的资源优势,充分将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规划建设废旧塑料加工生产园区,将现有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纳入园区进行规范化管理,积极引进塑料深加工项目和企业,生产塑料母料、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工程塑料、建筑塑料等深加工产品,提高废旧塑料的附加值;规划建设废旧金属及机械制造园区,将废旧金属用于制造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塑料机械、电机电器、木工机械、模具等产品;在废旧塑料加工生产园区和废旧金属及机械制造园区推行集中化、生态化、规范化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集中供热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垃圾焚烧发电厂等公共基础设施。
2.强化多产业集聚共生
做强做大涵盖精细化工产业、纺织鞋服产业、建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木材加工业和服务业在内的产业体系,强化废旧塑料和废旧金属深加工、再制造与各产业的耦合力度,构建多产业集聚共生的混合型耦合模式。首先,加强工程塑料行业与汽车配件、工程机械、电机电器等机械制造行业的深度链接,加快发展塑料机械、模具等机械制造行业,为废旧塑料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生产器具;其次,强化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间的耦合力度,塑料母料、模具、精细化工产业为纺织鞋服产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和生产器具,木工机械发展对促进木材的精度切割具有推动作用,工程塑料与电子信息产业、建筑塑料与建材产业均具有良好的契合关系;再次,加快发展生态物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产品展示、维修维护等服务业,为多产业集聚共生的工业体系的快速发展壮大提供重要支撑。
四、产业共生耦合的要素集成系统
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构建与运行需要有完善的要素集成系统予以支持。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要素集成系统包括共生技术、能源资源、资金与人才、基础设施、制度政策等方面,分别为模式的高效运行提供物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撑。
(一)共生技术的集成开发
共生技术是在产业内部的原材料开采、生产加工、回收利用和产业之间的链接耦合等领域,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提供核心支撑的相关技术[9]。一批共生技术形成的共生技术链,将从源头上提高产业节能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为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形成提供核心支持。政府应加大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共生企业联合开发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资源替代、共生链接和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实用技术,重点加强对节能环保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新能源开发应用技术的研发,积极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共生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工程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等技术研发平台,组建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联合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共生耦合的关键核心技术。
(二)能源资源的集成供给
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和土地、水等资源的供给是产业共生耦合模式构建的基本条件。能源资源的集成供给将有利于推进产业体系的布局合理和集聚发展。能源资源的集成供给系统设计必须以实现区域内能源使用高效化、清洁能源使用最大化、资源利用集约化为目标。在能量供给上,积极推行区域集中供热、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等示范工程,遵循能量梯级利用原则,根据行业特性、生产规模、工艺需求合理规划设计能量梯级利用流程,使能量在产业共生体系中得到充分利用[10];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扩大清洁能源的用能比重,优化区域用能结构。在土地、水资源供给上,积极推行产业园区化管理,根据园区内产业链的上下游情况和企业用水需求状况科学规划园区布局,对于园区内污水排放较多的情况,可适当引进耗水大并对水质要求不高的行业入驻,最大限度集约利用水资源。
(三)资金与人才的集成共享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循环经济产业正逐步向资金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而资金与人才的运作是产业共生耦合关系得以持续维系的关键环节。在资金的集成运作方面,对于目前发展循环经济获取的短期经济效益低、回报率不高等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通过直接投资、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引导企业投资,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参与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持、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机制[11]。在人才的集成运作上,要加大产业共生耦合的高层次科技型、技能型、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推进企业和相关高校合作培养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高级技师、技工和先进技术研发人员,在相关产业园区或区域内形成“老、中、青”梯队的产业共生耦合研发、管理团队。
(四)基础设施的集成共用
工业固体废物回收中心、污水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置中心、信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是保障产业共生耦合模式高效运行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加强信息服务平台的集成共用,积极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及时与企业相关的节能、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的信息,便于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寻找到废物资源来源、废物资源分解者、节能先进经验等有效信息,使之成为工业园区、企业间交流合作的服务平台。其次,要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中心的建设,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培育和发展可再生资源废物市场和区域性废物处理中心;强化废物的分类收集,重点设立专门的废旧金属、废旧塑料制品、废旧电子、废旧轮胎等工业固体废物回收网络体系。再次,共享污水处理中心、无害化处置中心,完善污染物的集中回收、集中处理、集中排放体系,积极提高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五)制度政策的集成运作
进一步加强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起以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为核心,涵盖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整合现有循环经济相关政策,出台一批支持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市场建立、节约用水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金融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政策、宣传教育政策等,构建起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激励和约束企业、园区(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行为活动。加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设,清晰界定环境资源产权,开展节能量、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探索,为产业共生耦合的市场机制形成提供制度保障。
五、结论
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推进,在我国逐步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共生耦合模式,如以山东新汶矿业集团为代表的生态型矿山高效开采与资源能源跨行业综合利用模式、以鲁北化工为代表的原料多级利用化工联产无废化循环经济模式、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园区与城市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12]。在实际生产运作中,我国各地区、各工业实体基本具备构建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条件,但在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以资源环境生态系统、产业耦合属性、价值反馈系统为基本条件。资源环境生态系统是指产业规划和循环经济规划必须从当地资源环境的生态特征出发,以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和不损害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为前提,充分考虑当地的水、海洋、大气、森林、土壤等生态特征;产业耦合属性要求在当地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加强产业间的耦合力度、增强产业体系的紧密协作能力为方向,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和拓宽产业体系,积极引进一批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将多个产业有机联系在一起;而价值反馈系统则要求产业共生耦合模式的建立能够维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给实施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光富,鲁圣鹏,李雪芹.产业共生研究综述:废弃物资源化协调处理视角[J].管理评论,2014,26(05):150.
[2][3][4]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辽宁:大连理工大学,2002.
[5]刘英基.我国产业高端化的协同创新驱动研究———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06):126-128.
[6]张其春,郗永勤.我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68.
[7]王金水,包景岭,常文韬等.临港重化工业区循环经济共生网络的构建[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3):119-121.
[8]胡啸,徐慧娟,何云等.基于能量流分析的静脉产业园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25(5):27-28.
[9]王晰巍,林明兴,刘恋.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演进中知识创新螺旋及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7):1011.
[10]孔令烝,谢家平,谢馥荟.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循环经济区域合作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7(5):42.
[11]王怀德.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探析[J].中国商贸,2014(10):111-11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理念,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规范、有效管理”的原则,积极推进规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动全区再生资源回收工作规范化、连锁化、产业化,促进城乡环境质量、居民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管理对象和工作目标
再生资源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的各种废旧物资,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生产和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金属和非金属边角废料、报废的各种设备和运输工具,城乡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出售的各种废品和旧物。主要包括废旧金属、报废电子产品、报废机电设备及其零部件、废造纸原料(如废纸、废棉等)、废轻化工材料(如橡胶、塑料、农药包装物、动物杂骨、毛发等)、废玻璃等。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的工作目标是:从年起至年,通过三年的努力,构建起由社区回收点、初级加工分拣站和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三个层次组成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使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集散交易加工中心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回收利用率达到80%,实现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逐步将再生资源产业培植成为推动我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
三、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阶段。各镇(街道、区)负责抓好辖区内废旧回收行业的调查摸底工作。要对辖区内所有废旧回收点和经营户进行全面排查登记,摸清掌握经营业态现状。并对辖区内废旧回收点和零散摊点的脏乱差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对无证无照经营户、违法经营户坚决取缔;对有经营证照得经营户要规范从业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营造规范、有序的经营环境。
(二)体系建设阶段。成立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的推进工作。重点扶持区再生资源回收骨干龙头企业实施全区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工作。在充分利用、规范和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构建以城乡社区回收点为基础,初级加工分拣站为纽带,集散交易加工中心为核心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形成以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公司为龙头,吸纳社会零散队伍和小规模回收企业整合参与的产业格局。
1、社区(村)回收点。按照“合理布局、便民快捷、保护环境”的原则设置,采取连锁经营的方式,通过新建、改造和整合的模式,建设形成规范的社区(村)回收点,原则上每个社区(村)设立1个。回收点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实施主体按照“七统一”规范新建、改造和整合,营业面积15~25平方米。主要采取定时上门与定点交售,固定设点与流动收购结合的办法开展回收。流动回收车每个社区(村)回收点配置1~2辆。
2、初级加工分拣站。根据“总量调控、统筹设置和方便回收”的原则,按行政区域在城郊结合部设置。初级加工分拣站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直接经营管理。分拣站集中每天在社区回收点分散回收的再生资源,按分类标准、品质状况进行分拣整理和简单加工后,由专业封闭式运输车运送至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处理。原则上各镇(街道、区)辖区建1个面积为200平方米左右的初级加工分拣站。
3、集散交易加工中心。集散交易加工中心负责全区再生资源的回收整理、物流配送、加工利用、科研开发和再制造等工作,以实现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附加值,促进再生资源的产业升级。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负责建设、经营和管理。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的前提下,选择建设1个集散交易加工中心。
(三)巩固完善阶段。进一步巩固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建设成果,原则上全区所有回收企业、经营户必须进场交易,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形成覆盖全区城乡的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四、规范管理
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社区(村)回收点和初级加工分拣站实行七个“统一”,即统一外观、统一标识、统一收购价格、统一计量工具、统一管理制度、统一着装、统一车辆。按照“五有三规范”要求进行建设。“五有”:即“有网点便于回收,有专人进行回收,有政策支持回收,有制度规范回收,有部门监管回收”;“三规范”:即“规范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标准,规范管理制度”。回收点和初级加工分拣站要加强治安信息监控体系建设。
纳入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的流动回收车、封闭式回收专用汽车由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管理、统一登记、统一培训、统一标识、统一车型,负责收购和运输工作。流动回收车、封闭式回收专用汽车由公安交警部门核发专项运输证件。
社区(村)回收站点经营者遵循行业规范自律,按照街道、社区的要求签订治安责任书。社区(村)回收站点从业人员必须实行上岗前培训,取得资格后方可上岗。
组建全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以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五、部门职责
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区商务局负责再生资源的宏观指导,做好再生资源试点城市的申报、验收和监督管理工作,负责再生资源回收经营者的备案登记工作。负责全区再生资源行业的指导和管理,以及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的运行和有关项目的实施工作。
区委农办配合有关部门搞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的协调工作。
区发改局负责再生资源项目的立项,以及项目前期的协调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再生资源项目的资金支持。
区经济和信息化局负责组织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运用和产业化示范工作。
区工商局负责对再生资源市场的管理,查处固定门店的无照经营和违规经营行为。
区财政局负责按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的要求,加强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扶持政策的研究、制定,贯彻落实好财政的扶持政策;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增值税退税审核,强化再生资源企业退税管理。
公安分局、交警大队负责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实施治安等方面的管理,负责废旧金属收购单位的备案登记,坚决打击收销赃犯罪;对回收专用车辆实行定向服务管理。
区城管局负责依法对收旧污染环境、乱堆乱放、乱搭乱建、店外占道经营、无合法固定经营场所的无照经营、发出高噪声招揽顾客的违法行为予以查处。
区环保局负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根据关环保法律法规办理环保审批手续,依法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进行查处。
规划分局、区住建局负责做好再生资源网点和项目的规划布点和建设审批工作。
国土分局负责做好再生资源网点和项目的建设用地的审批和报批工作,负责协调落实土地指标。
区国税局、地税局负责按有关规定在税收政策上对再生资源经营给予扶持和支持。
各镇(街道、区)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和管理工作。
六、政策扶持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是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项以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益事业,是一项面广量大、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产业功能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功能。因此,各级政府要积极扶持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体系建设实施主体开展网点和集散交易加工中心建设。区政府实行“以奖代补”方式,对新建的回收网点每个补贴3万元,对改造、整合的回收网点每个补贴1万元,对新建的初级加工分拣站每个补贴15万元,对集散交易加工中心的建设提供贷款担保和给予利息补贴。加强和扶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再生资源项目建设和公益性的收废、处废工作。财政部门对再生资源经营上交的增值税地方留存部分和按增值税金额附征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地方留存部分也给予适当奖励以扶持发展。各镇(街道、区)可根据本地实际,具体制定应的扶持政策。
七、组织领导
Li Wei
(Hebei Iron and Steel Group Xuanhu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Ltd.,Xuanhua 075100,China)
摘要: 通过介绍宣钢再生资源管理网络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阐述了ERP信息系统在再生资源管理的实施应用情况。
Abstract: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mode of renewable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Xuanhua Iron and Steel Group Co.,Ltd., the imple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RP information system in renewable resources management wa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关键词: 再生资源 ERP 流程优化 回收转储
Key words: resources management;ERP;process optimization;recycling dump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32-01
0引言
当前我国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引起了国家和企业的高度重视,是国家建立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资源综合利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共伴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二是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的综合利用;三是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而钢铁企业再生资源能否有效地循环再利用、能否得到完善的科学的综合管理,更是国家支柱型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已达到60%。一些工业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就更需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网络技术作为技术支撑和管理手段来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全面管理,而ERP信息管理技术就是针对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营运而生的一套科学管理体系,宣钢作为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国有大型钢铁企业,为适应激烈的市场、提高企业竞争力,于2007年适时引入了这项技术,并于2008年正式上线实施,为宣钢再生资源管理创建了有效的管理平台,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和完善,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增值创利以及物流管理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再生资源管理流程
1.1 概况为使再生资源管理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宣钢设有独立的废旧物资管理部门,负责公司废旧金属及其它再生资源的综合管理,对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的加工整理、回收利用、运输转储、内供外销各个物流环节进行组织管理。随着公司ERP系统运行实施,梳理和优化了再生资源的实际物流模式,改变了原先粗放的管理方法,实现了再生资源管理的流程优化、过程控制、信息共享的管理模式。
1.2 物流管控流程钢铁企业再生资源物流循环管理模式可分为:①副产品收货转储:轧钢生产线产生的钢材副产品下线收货,合格入炉料随实际物流系统实时转储炼钢厂回炉再利用,其它可销售废材及焦化副产品由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系统收货入库管理。②维修甩废物资回收:生产维修甩废物资随实际物流有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定期系统回收,直接冲减生产厂成本变为可再生资源量。③入库加工后的钢铁料内供:入库管理的工艺甩废及维修废钢经加工挑拣后,合格入炉钢铁料由再生资源管理部门系统转储炼钢、炼铁厂,进行收货投料。④可销售资源外销:入库管理的可销售物资经再生资源管理部门挑拣、分类、加工后通过ERP系统销售模块进行创建销售订单、发货出库、发票结算。
2再生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特点
2.1 物料数据统一管理再生资源要做到管理精细化、数字化,就必须有一套规范的物料数据编码系统作为数据辨识和支撑。宣钢再生资源管理系统依据生产实际,整合了原有各类废旧物资名录,把庞杂琐碎的甩废物资按照工艺性能、成本核算、再利用情况进行了有层级的科学分类。共分为工艺甩废、维修甩废以及非生产性甩废三大类、5个中类、26个小类共涉及121种物料的再生资源数据库,并制订了严格的编码规则和系统维护制度,使得再生资源物料名称统一规范,保证了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料信息的唯一和共享。
2.2 流程优化管理
2.2.1 工艺甩废物资的回收和转储宣钢再生资源的回收转储的网络信息化管理是依靠DSS数据采集系统和SAP四级系统相互衔接支撑构建起来的,在宣钢实际物流中,为避免厂际间二次倒运、节约成本转储成本,对于合格入炉料及氧化铁皮的管理采用的是以出代入直供方式由轧钢厂直接转储炼钢、炼铁厂,而再生资源管理部门却负有对两个单位结算职责。
为了在ERP系统中实现这一便捷的转储方式,在系统中专门设立了虚拟中转库对应再生资源管理部门,这样在轧钢厂源库存地合格入炉料在创建转储单时,后台直接绑定虚拟的中转库,管理部门经过收货确认后,炼钢厂等目的库存地才能最终收货上传系统,实现物流、信息流在系统内的完整循环。这种独特的转储模式,既满足了管理部门的职责需求,把监管职能设置在中间环节,避免了两厂间直接转储使第三方管理部门得不到信息共享而产生管理漏洞,而且依然保持了直供转储流程简化的特色,只进行一次转储,物流信息三家共享、结算数据同时计入三方物流帐,简化了结算流程,这可以说是宣钢再生资源信息网络化管理的一大亮点。
2.2.2 维修及非生产性甩废物资回收各厂矿维修甩废及非生产性甩废物资,由于不参与生产环节金属平衡和工序成本计算,所以放在四级系统以成本中心回收方式进行管理,完成系统收货入库。实际过程中是分成两步操作:先是两地间物资的转储,结算时再分别冲减费用、增加物资数量。而在ERP系统中,生产厂维修和非生产性甩废物资回收只作一次账务处理,同时以冲减生产厂费用做成本中心账务管理,在管理部门以此费用对应的物料名称作存货账务管理,此流程依靠创建一次回收转储单自动转换,帐物同时、方便快捷,实现一级成本核算。
2.3 废钢铁料在成本核算及工序间实时计量当前的钢材市场波动大、变化快,这就要求生产经营的决策必须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信息,进行成本分析、价格预测。而物料在各工序间投入产出的实时计量是成本预测及核算的重要保证,在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废钢铁料投入和副产品收货的精确计量与转储,就成为了一个薄弱环节。
宣钢再生资源信息网络化管理的实施为生产系统废钢投入、副产品收货、厂际间转储实时准确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持的手段和一个有效管理的平台。通过副产品与生产订单匹配、生产投料BOM清单精确管理,使得工艺甩废和废钢铁入炉料在经书平衡计算时系统自动采集、精确计算,时成本预测及核算更加真实准确和实时。而且通过开发各类统计报表,已成功实现将《物料收发存明细表》、《金属平衡表》、《各品种钢成本消耗表》等许多业务报表系统导出、信息共享,真正成为经营决策重要参考指标。
关键词 :建筑垃圾;处理;资源化;利用
中图分类号: TU976+.4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垃圾主要是旧建筑物、构筑物拆除和新建建设施工过程产生的垃圾。与其他城市垃圾相比,建筑垃圾具有量大、无毒无害和可资源化率高的特点。我国建筑垃圾产量一般为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绝大多数建筑垃圾是可以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的。本文通过对建筑垃圾的分类分析,提出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大量建筑垃圾填埋处理污染水体、耕地及浪费土地资源问题。
一.建筑垃圾的定义
建筑垃圾的是指建设、施工单位或个人对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等进行建设、拆迁、修缮及居民装饰房屋过程中产生的自然垃圾土、废旧混凝土块、碎石块、碎砖块、废旧金属、木材、泥浆及其他废弃物。二、建筑垃圾的分类
1.建筑垃圾的来源和物质构成分类:(1)地基开挖:地基开挖产生的垃圾为自然垃圾土,分为表层土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2)道路开挖:路面破碎产生的垃圾分为混凝土碎块和沥青混凝土碎块;(3)旧建筑物拆除:旧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垃圾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4)建筑工地垃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2. 建筑垃圾能否再生利用分为:
(1)可直接利用的材料;
(2)可作为再生材料或可用于回收的材料;
(3)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
三、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
建筑施工中产生的余量土方、拆除建筑物、房屋装修和改造道路中产生的建筑垃圾用车运到处理场所,然后,用人工的办法将建筑垃圾进行分选归类,可直接利用的材料直接供给在建工程;可再生利用的物质直接供给相应的公司进行处理,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1)地基开挖产生的自然垃圾土的上层土可用于种植,因此无需处理可直接用于农田的整平,低洼耕地的填补;下层土可用于建筑基坑的回填、造景等。
(2)建筑垃圾中的大块废混凝土、废砖、大理石等物质,利用大型破锤或破碎机破碎至粉碎机所能粉碎的尺寸,一般为小于100毫米,然后用石料粉碎机进行粉碎至建筑所需的石子、砂子,再将上述混合物用多层分级筛分级成合符建筑标准的粗石子、细石子、粗砂子、细砂子,以及泥砂等再生材料。
(3)废旧沥青混凝土路面拆除后,可以将废旧沥青混凝土破碎作为再生沥青混凝土的原料。
(4)拆除旧建筑物中的废旧木材、金属、塑料可分选归类直接供应给相应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理。
2.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经过分类处理的建筑垃圾最终形成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可作为再生材料的原料、可回收的材料、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
(1)建筑施工中产生的余量土方可用于填方工程以减少填方工程取土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
(2)旧建筑物、构筑物、道路拆除产生的废旧混凝土块、砖块、石块经破碎机破碎后可用于路基工程施工材料,建筑地基施工的填方加固材料、河堤加固基层材料等。
(3)旧建筑物、构筑物拆除产生的废旧钢材重新回炉加工成为各种规格的钢材;废旧木材、木屑可用于制造各种人造板材;废旧玻璃也可回炉制造新的玻璃制品等。
(4)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料运送至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
四、建筑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运作方法及建议
建筑垃圾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投资规模大,具有长期社会经济效益的项目。建筑垃圾的处理也是世界性的难题,近些年来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的事件在我国频频发生,各种新闻媒体对乱倒乱堆建筑垃圾的事件进行过多次报道,随意倾倒建筑垃圾会对河流、湖泊及农田造成很大规模的污染,因此,加快推进和实施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是关系到我国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基于以上分析和论述,本人对建筑垃圾的处理与利用有以下几条建议:1、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企业投资于建筑垃圾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项目;2、各地政府在建设大型垃圾填埋场项目时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利用功能应予以充分的考虑;3、建议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及利用制定出强制性标准;4、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安排资金对投资此类项目的企业进行补贴扶持企业的发展。